贪官诫

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  作者:中共山东省纪委,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编  页数:419  

前言

为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深入推进反腐倡廉教育,根据省纪委主要领导同志的意见,省纪委、省委宣传部与山东大学精诚合作,历时一年编写了此书。书中精心挑选先秦至晚清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清官、贪官,按其出生年代为序,各自成篇,汇编成《清官鉴——中国历代清官》和《贪官诫——中国历代贪宫》两册。古人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希望本书能为广大党员干部以廉为荣、以贪为耻良好道德观念的形成发挥积极作用。“官”是中国阶级社会中一种特殊的政治群体。“官”的提法,产生于封建社会初期。由《礼记》“其诸侯以下,及三公至士,总而言之,皆谓之官”,“官者,管也,以管领为名”来看,“官”实际上就是指管事之人。两千多年来的封建王朝,得进仕途的“管事之人”,无非通过荐贤、科举,或是通过一定渠道谋官、买官而来。关于清官、贪官的界定,一直以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大致可以确定的是,所谓清官就是指那些勤于职守、廉洁自律、政绩显著而被世人所称道的清、正、廉、明之官。史传所称“循吏”、“良吏”、“廉吏”,想来不外乎此类。贪官则恰相反,处世诡逆,行事作为时刻不离钱、权、色三字。“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千里为官只为钱”。他们仗着手中权势营私舞弊、卖官鬻爵、苛敛搜刮、贪赃枉法,无恶不作、无所不为。《诗经》所谓“硕鼠”、包拯所谓“民贼”是也。历史上的清官政绩不同,各有风采,但他们通常都受过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正统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他们追慕古圣先贤,在淳朴、正派家风的潜移默化下,以操守、气节和令名自期。故在为官生涯中,往往能够做到主动拒斥世俗利禄和声色犬马的诱惑,安贫乐道,勤政廉政,从而在后世留下清廉、清介、清明、清正之名。中国自有“官”以来,数千年历史长河中,清官廉吏代不乏人。由古至今,李冰、萧何、狄仁杰、包拯、海瑞、于成龙、林则徐……一个个光彩夺目的名字震烁中华大地。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精神境界上的超然洒脱和思想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令当世和后世各代敬羡不已。“强项令”(东汉董宣)、“一钱太守”(后汉刘宠)、“黑脸青天”(北宋包拯)、“苦行老僧”(清代陈瑸)……就是百姓对他们发自内心的敬佩与赞美。有“清”就有“贪”,历史从来就是光明与黑暗对立,美善与丑恶并存。滚滚历史长河中,在以清官为主流的同时,也存在贪吏这个不容小视的逆流。由古至今,伯嚭、石崇、杨国忠、秦桧、严嵩、李莲英……一个个臭名昭著的名字挥之不去,成为无数善良之人心中长久的梦魇。贪吏们龌龊的灵魂、罪恶的行径、卑鄙的嘴脸,为当世和后世各代所深切憎恶,同时也受到了世人无尽的谴责与鞭笞。与清官的令名和美誉大相迥异,人们将贪官墨吏斥为“豺狼虺蜴”、“衣冠禽兽”。清官为民,贪官为已。与清官的惜物节用、清俭廉慎、自奉简薄的生活作风不同,贪官们贪图享乐、养尊处优、骄奢淫逸;与清官的锄强扶弱、执法公允、刚正不阿的为政作风不同,贪官谄上欺下、枉屈是非、鱼肉百姓;与清官的清廉不贪、洁身自好、甘守清贫的思想作风不同,贪官重财轻德、见钱眼开、贪得无厌。因此,与清官治内令行禁止、政通人和的欣欣景象也不同,由贪官掌权的部门或地区,多是乌烟瘴气、民不聊生。清官廉吏不仅对发展繁荣当时的经济、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还为端正官风、革新社会风尚树立了好的风范,百姓由之受惠;而贪官却为一己私心,大肆侵吞国家和他人财物,在毒化社会风气、败坏社会道德的同时,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紊乱了政治秩序,使百姓遭殃,生灵涂炭。因此,历代开明帝王及有识之士,总是主张抑制贪贿,惩治贪官。广大黎民百姓对贪官的唾弃、忌恨则更不必说,每次农民起义大都由杀贪官始,便是明证。贪官大多不得善终,不被百姓起而杀之,也遭封建统治者重刑惩治。即使有个别酒池肉林,风花雪月,猖狂得意于一时的,也因有鬼在心,以致日日提心吊胆,夜夜惶惶然难以安卧。生前如此,死后更是难逃恶名远播、遗臭万年之结局。人间自有天理,公道自在人心。足以快慰世人的是,清官即便乱世之中一时受尽打压,困顿不堪,日后也总有陵园千古慰忠魂,有百姓的绵绵称颂久承其名,以至不朽。 贪官也未尝不贪恋千秋名节、后世荣光,贪官也并非生就的贪墨败度。初为官,他们也曾谦逊、谨慎、廉洁,即所谓“谦恭未篡时”。然而一旦官职高升,地位变化,他们却一反常态,一改前容,走向反面。贪字当头,欲字难收。一念之间,所有的理想、信念、气节、操守……统统崩溃。他们在侥幸地想,仅此一回,下不为例,但旁人看到的却是他们毅然决然地走上了一条与民相抗的不归路。贪婪是把高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欲望则是魅惑你我的潘多拉魔盒。思想防线稍一放松,往日的清廉之吏也难保不会堕落变质,沦为千夫所指。意识到了这清官、贪官间的一步之遥,意识到了世上本没有免费的午餐,东汉羊续才会有悬鱼拒礼之美行,隋代梁毗才会有警醒世人的哭金一幕。“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细细品味下来,古人的言语竟是盛满了哲理。 古语有云:“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瞻历代清官勤于职守、廉洁自律、公而忘私、以身报国的高尚情操和模范端行,会令人拍案叫绝,或慨然长叹,转而振奋不已,不由从中汲得无数教益:清者引为楷模,厘官箴,正官风,愈加勤廉;墨者悬为铜镜,比前贤,检自身,或能顿然醒悟,荡污涤垢,改邪归正。观历代贪官专权霸道、贪墨无忌、贪赃枉法、卖国求荣的丑恶灵魂和卑劣行径,会令人怒发冲冠,或痛心疾首,栗然由中引发诸多鉴戒:清者敲以警钟,时省身,严自律,谨防由清演污,再蹈覆辙;墨者对镜自照,溯根源,衡利弊,几会悬崖勒马,重新做人,勿使历史悲剧重演。概言之:“读史以明人智”,此即我们编写本书的主旨所在。 “治乱安危之所寄,诚在于贪廉之人一用一舍之间耳”。正因如此,历朝各代励精图治的帝王在大力嘉奖清官廉吏的同时,总是不忘以各种手段预防、惩治贪奸诈虐。据史载,早在夏商周三代,“禹刑”、“汤刑”和“九刑”中,就已包含了反贪、戒贪的内容。到了秦汉,对贪污受贿的惩处则有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以后各朝在积累前朝经验的基础上,惩贪法规趋于完善,惩贪力度也逐步加大。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然而腐败贪污却如积年沉疴,萦绕不去,始终成为一个棘手的社会问题。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都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早在井冈山时期,就制定了《井冈山反腐败训令》,在瑞金时期,又颁发了《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训令。1941年,由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对廉洁政治有了明确规定,并通过“严惩公务人员之贪污行为,禁止任何公务人员假公济私之行为,共产党员有犯法者从重治罪”等具体条文,传达出我党反贪肃清的鲜明态度和坚强决心。毛泽东同志1942年发动的延安整风运动,1949年3月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两个“务必”的教导,对广大党员干部教育至深,影响深远。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更是发动了整党整风运动,我们党严惩了刘青山、张子善等贪污腐败大案、要案,旨在反腐倡廉,纯洁党的干部队伍,开大力治贪的风气之先。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同志在继承毛泽东同志反腐倡廉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提出了“增强党的拒腐防变能力”这一历史性课题,并从理论、实践两方面完善和发展了反腐倡廉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强调必须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在其晚年更是着重强调我们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向全党敲响惩治腐败的警钟。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也为我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引向深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九十年代,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来抓,并初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反腐倡廉之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一定要坚决克服消极腐败现象,并明确指出:“在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反腐败,把端正党风和加强廉政建设作为一件大事,下决心抓出成效,取信于民。”1995年11月,江泽民同志在北京视察工作时进一步指出:“在对干部进行教育当中,要强调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随后,以十四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为契机,我党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了一场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江泽民同志在继承邓小平同志反腐倡廉思想的同时,明确表示“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要继续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处大案要案、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工作”。强调反腐败斗争要“坚持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通过深化改革,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这些新思想、新观点丰富了我党反腐倡廉理论,为我党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地继承和发展了前三代领导集体的反腐败思想,并不断开创出反腐倡廉工作新局面。2004年9月召开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我党首次提出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十六字方针。2005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今年5月,又颁布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中央指出,加强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反腐倡廉实践经验、准确把握我国现阶段反腐倡廉形势得出的科学结论,是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对于实现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各项任务、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7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在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战略高度,深刻阐明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明确要求“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强调要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进一步加大预防腐败工作力度,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 我党执政之前的历朝历代,落后官僚体制自身存在的种种弊端决定了它既不能保障清官的利益安危,也无法从根本上抑制贪官的衍生和肆虐。历史行至今天,时移世易,万象更新。无论是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还是系统廉政理论的树立与全面廉政实践的进行,我们都远远超过了古人,可谓不能同日而语。尽管党内不断涌现出以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新时代为官楷模,同时也仍然存在极少数腐败分子,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因此,反腐倡廉建设还不能有丝毫放松。今天我们对中国古代清官的清廉事迹和贪官的贪墨劣迹进行再讲述,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挖掘中国古代丰厚的廉政文化资源,在精神层面上为反腐倡廉建设提供一定的思想支持,同时也为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廉政文化建设提供某些有益的借鉴。 古人有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愿以此书与广大党员干部共勉。 《清官鉴》、《贪官诫》即将出版之际,适逢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恢复重建三十周年。愿通过这两个册子的发行,为推动反腐倡廉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编者 2008年11月

内容概要

  《贪官诫》选取了59名贪官,将他们的恶行及可悲下场一一记录在案。
  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编者借古喻今,以史为鉴,力图从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中,生发出崭新的廉政文化来。

书籍目录

华督:贪恋女色而弑君 恶极遭杀终报应
 羊舌鲋:逞威贪婪贪官始祖 因罪获“墨”曝尸于市
 季斯:贪权恋色致国危 渎职妒贤沦罪人
 伯■:贪财好色谋私利 通敌卖国遭恶报
 智伯:贪婪骄横致三家分晋 有才无德招身死族灭
 赵高:篡改诏书立胡亥 专权篡位剑下亡
 田虫分:蛮横专权收贿赂 气狭害人遭天诛
 主父偃:贪贿逞奸得意一时 诈术谋事身败名裂
 王温舒:滥杀人命大立淫威 以酷行贪被诛五族
 石显:专横跋扈一宦官 睚眦必报实小人
 淳于长:攀附而上得宠信 货权纳贿遭祸亡
 梁冀:恶贯满盈罄竹难书 “跋扈将军”族灭财空
 东汉五侯:鸡犬升天荼毒天下 得志一时遗臭万年
 侯览:奸佞狡猾作恶多端 权倾一时空留骂名
 张让 赵忠:奸宦专权恣意妄为 跳进黄河终洗不清
 董卓:祸国殃民罪恶滔天 被刺焚尸魂飞烟灭
 王戎:假清谈沽名钓誉 凭权势敛财肥私
 石崇:不择手段敛财富 骄奢淫逸把命丧
 司马道子:穷奢极欲近小人 贪赃枉法终误国
 元晖:卖官敛财遭唾骂 担心受惩郁郁终
 元琛:无穷搜刮极奢侈 贪暴残忍死应当
 刘腾:贪权祸国一阉宦 死有余辜尸抛荒
 阮佃夫:贪财好色鼠凭社贵 制造政潮反丢性命
 朱异:祸国殃民“豺狼虺蜴” 致乱遭斥积郁自毙
 和士开:贪财糜烂自取灭亡 城狐社鼠万人唾骂
 祖埏:有才无德混世魔王 盗窃成癖历史遗污
 冯子琮:“生为不忠之人 死为不义之鬼”
 杨素:助纣为虐剪除异己 免死狗烹郁郁而亡
 宇文化及:不学无术鬼混一生 祸国殃民自取灭亡
 李义府:倚仗权势贪赃枉法 坏事做尽罪有应得
 来俊臣:以酷得进 以贪受死
 李林甫:生前专权一时荣耀 死后斥恶累世受辱
 王供:媚主欺下虐民求荣 举家作恶终招杀身
 杨国忠:祸国殃民招国乱 积愤被杀马嵬驿
 元载:擅权贪婪千夫所指 家破人亡殃及祖宗
 刘仁恭:反复无常令人鄙夷 贪暴残恶自掘坟墓
 苏逢吉:贪婪成性遭唾骂 乱中自毙咎自取
 王钦若:北宋“五鬼”列为首 欺君害民臭名传
 蔡京:弄权播恶祸国殃民 获罪遭贬饿毙道中
 秦桧:一朝卖国害忠良 千载跪岳遭羞辱
 贾似道:擅权恣乐实误国 流放道途终伏诛
 阿合马:生财有道非正道 暴敛无德有骂名
 铁木迭儿:贪贿无度喜敛财 忧惧而终泪几多
 纪纲:多行不义必自毙 醉心贪酷臭万年
 王振:乱臣贼子遭天谴 祸国殃民死非命
 刘瑾:恶贯满盈臭名著 千刀万剐难消恨
 江彬:恃宠恣肆假“威武” 误国害民受磔刑
 严嵩 严世蕃:专权误国臭名昭著
祸国殃民狼狈毙命
 魏忠贤:权倾朝野横行无忌 富可敌国凄凉自尽
 崔呈秀:魏氏走狗 朝廷败类
 马士英:“扫尽江南钱 填塞马家口”
 明珠:植党类以树私 窃威福以惑众
 年羹尧:君臣知遇史罕见 恃宠而骄悔未及
 噶礼:蒙受恩宠贪无厌 机关算尽一场空
 王■望:忠门竟出逆子 贫地却见贪官
 和坤:平步青云欲壑难填 天下首贪遗臭万年
 安德海:飞扬跋扈惹众怒 违制出宫遭伏诛
 奕助:利令智昏用非人 误国误家臭万年
 李莲英:生前享尽荣华富贵 死后徒留千古骂名

章节摘录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贪财贪权的佞臣污吏屡见不鲜,可谓不可胜数,而因为贪恋女色而杀人弑君的,则并不多见。其恶令人发指,其行惹人笑谈。春秋时期宋国的太宰华督就是一个这样的代表人物。华督,生卒年不详,是宋殇公在位时的太宰。他为人贪婪,心肠狠毒,由于贪恋女色和财物,竟然杀掉了朝中大臣孔父嘉和君主宋殇公,行径卑劣,为后人所不齿。华督对孔父嘉的怨恨最早来自于宋国多次伐郑的事情。宋殇公原是宋宣公的公子、法定继承人,但是宣公病危时,却又执意传位于弟弟穆公,使殇公与王位失之交臂。穆公病危时又将王位还给殇公,并且为了避免祸患,把自己的儿子公子冯送到郑国。宋殇公终于如愿以偿地继承了王位,但他仍心存芥蒂,想到穆公的儿子冯还在郑国,便如鲠在喉,竟三次伐郑。不仅如此,自即位以来,他还对其他各国屡屡用兵,据史书记载,他对外用兵多达十一次。华督跟公子冯颇有交情,见当时郑国的力量日益强大,想要改善宋国与郑国的关系,同时也欲在国内攫取大权,故对殇公伐郑十分不满。而当时,孔父嘉是对外用兵的主要将领,华督对他自然十分怨恨。由于连年对外战争,宋国国人都颇有微词,觉得宋殇公不知道体恤百姓,轻敌好战,害得劳民伤财,不得安宁。华督便借机让手下的人四处散布谣言,说:“屡次用兵,都是孔父嘉的主意。”国人都信以为然,十分怨恨孔父嘉,这正好中了华督的奸计。而导致华督设计陷害孔父嘉的直接原因,则是华督贪恋美色,看上了孔父嘉的继室魏氏。华督是一个嗜色成癖的家伙,虽然自己家中妻妾成群,但还不知满足,每当见到别人有姿色的妻子、女儿时,便想方设法夺取到自己手中,许多百姓乃至朝中大臣都深受其害,甚至有的因此而家破人亡。一次,华督在外游玩,看见一个十分美艳的妇人,经过打听,原来是孔父嘉的继室魏氏。当时魏氏随娘家出来省墓,外面春色怡人,花开似锦,魏氏禁不住掀起乘车的窗帘,欣赏外面的美景,恰巧被华督望见。华督不禁大为感叹:“世间竟然会有如此尤物,今日撞在我眼里,真是天公作美,三生有幸啊!”从此日思夜想,神魂颠倒。原本就对孔父嘉心生怨恨的华督不禁产生了杀念。心狠手辣的华督便开始盘算着如何找个理由,杀掉孔父嘉。他见身为将帅的孔父嘉勤于军事,检阅兵马,号令严明,便借此让手下人在军队中扬言,说孔父嘉昨天已经跟自己开会商定,近日又要起兵伐郑。苦于战祸的士兵们闻言都十分恐惧,纷纷跑到华督那里诉苦,请求华督向殇公进言,不要再起战事了。华督却故意紧闭大门,只是派人出门好言抚慰。士兵们求见华督更加心切,时问一长,更多的士兵都聚集而来,而且大都带着兵器。直到天色已晚,还见不到华督,焦躁不安的士兵都大声呐喊起来。华督见时机已到,于是命人把门打开,让士兵们安静下来,不许喧哗。华督先用一番假慈悲的话语稳住众心,然后说道:“孔父嘉主张用兵,祸国殃民,但是君主却偏信于他,根本不听我的劝谏,几天之内,又要大举伐郑了。宋国百姓究竟犯了什么罪啊,要受这么多苦!”听了华督的话,士兵们都恨得咬牙切齿,齐声叫道孔父嘉该杀。华督却假惺惺地劝解大家:“你们切不可肆意胡为,如果孔父嘉知道了,告诉殇公,你们可就性命难保了!”士兵们都说:“由于连年战争,我们的父子亲戚都已经死亡过半,现在又要大举出征将勇兵强的郑国,我们哪里是郑国的对手啊?反正横竖都是死,不如杀掉孔父嘉,为民除害,我们也死而无怨!”华督又故弄玄虚地说:“孔父嘉虽然罪大恶极,但他是殇公的宠臣重臣,所以这事儿坚决不行!”众人都说:“如果太宰您能作主,即便是殇公这无道昏君,我们也不怕!”一边说,一边扯住华督的袍袖不放,异口同声地说:“愿跟随太宰,杀掉孔父嘉这个民贼!”华督被众士兵们簇拥上车,一路呼叫,直至孔父嘉私宅,将宅子团团围住。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贪官诫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