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宜居城市建设报告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作者:卢杨 编  页数:181  字数:294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亚里士多德说:“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活得更好,而居留于城市。”宜居城市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05年)》提出的城市发展目标之一。这一提法对改变中国城市发展理念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和示范性。在联合国人居中心编著的《城市化的世界》中指出:“在我们即将迈入新的千年之际,世界真正地处在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城市化极可能是无可比拟的未来光明前景所在,也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灾难的凶兆。所以未来会怎样就取决于我们今天的所作所为。”而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又是《城市化的世界》中最关注的问题。21世纪是城市世纪,21世纪的全球城市化不仅依然是加速度推进,而且主要在发展中国家展开。人类聚居学的奠基人道萨迪亚斯在50多年前就提出,人类聚居学作为一门致力于行动的科学,要特别强调把未来发展作为研究的重心。实践证明,20世纪发达国家城市化所表现的阶段性发展特征和规律,并不能在发展中国家得到完全的应验,中国的城市化推进,更具有特殊的发展背景和各种复杂、交织的动因。因此,对于中国人居环境建设需要有我们自己的判断和预测。2004年岁末北京市提出“宜居城市”的发展定位,是对中国城市化本质认识的理性回归,是“以人为本”观念在城市发展方面的科学体现。未来15年,是中国城市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城市化进程高速推进的时期。建设宜居城市将成为主导城市化的总纲,同时,中央也把建设宜居城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利器。2007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勘)。 《决定》指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内容概要

本书为“中国社会发展报告系列丛书”中的一本。全书共分九章,具体内容包括“宜居”:城市发展的目标,宜居城市的评价标准,宜居城市与社会文明,宜居城市与经济富裕,宜居城市与环境优美,宜居城市与资源承载,宜居城市与生活便宜,宜居城市与公共安全以及宜居城市规划与建设。本书内容新颖,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宜居”:城市发展的目标  一、关于宜居城市的探索  二、宜居城市的内涵    (一)对宜居城市的不同认识    (二)宜居城市概念的理解    (三)宜居城市概念的内涵  三、城市宜居性要素    (一)宜居城市的环境    (二)宜居城市的构成要素第二章  宜居城市的评价标准  一、城市宜居性评价研究进展    (一)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二)城市宜居性判别标准    (三)城市宜居性判别原则  二、宜居城市评价实践    (一)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和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评选    (二)零点集团、《商务周刊》联合调查的中国宜居城市    (三)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    (四)“宜居城市”课题组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  三、关于宜居城市标准的争议    (一)“宜居城市”设定标准到底该不该    (二)宜居城市标准可能导致“千城一面”    (三)《标准》是否为行政指令    (四)怎样的城市才“宜居”    (五)应该如何看待“宜居”第三章  宜居城市与社会文明  一、文明:城市宜居的座右铭    (一)社会文明是百姓宜居的前提条件    (二)全国文明城市的基本情况  二、创建文明宜居城市的经验总结    (一)文明城市的创建过程    (二)以提升社会文明度来构建宜居城市    (三)结合实际,以人为本第四章  宜居城市与经济富裕  一、人均GDP与宜居城市    (一)GDP与人均GDP    (二)GDP与宜居城市  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宜居城市    (一)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概念    (二)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宜居城市  三、人均财政收入与宜居城市    (一)我国的城市人均财政收入    (二)人均财政收入与宜居城市建设  四、就业率与宜居城市    (一)就业率的概念    (二)就业率与宜居城市建设  五、恩格尔系数与宜居城市    (一)恩格尔系数的概念    (二)我国恩格尔系数状况  六、第三产业与GDP     (一)第三产业概念    (二)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意义    (三)第三产业与宜居城市第五章  宜居城市与环境优美  一、环境:城市宜居的镜子    (一)环境优美是城市宜居的首要因素    (二)城市环境状况    (三)创造环境优美的宜居城市  二、构建环境优美的宜居城市    (一)厦门:城市绿化及生态建设    (二)重庆:建设宜居城市,构建和谐重庆    (三)无锡:建设生态湖滨城市    (四)济南:建设宜居的生态园林城市  三、优美宜人:打造宜居城市的环境    (一)公众眼中的环境优美城市    (二)打造宜居城市的经验总结第六章  宜居城市与资源承载  一、资源:城市宜居的保障    (一)资源承载量决定了城市的自然承载能力    (二)目前我国城市资源情况    (三)目前我国城市土地资源    (四)影响我国资源情况的原因  二、提高城市资源承载力    (一)昆山:以环境整治与建设为抓手,切实提高生态承载能力    (二)深圳: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建议和对策  三、以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宜居城市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可持续发展:宜居城市的保障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共建宜居城市第七章  宜居城市与生活便宜  一、城市交通与宜居城市    (一)城市交通概述    (二)城市交通与宜居城市建设    (三)我国城市静态交通形势严峻  二、商业服务与宜居城市    (一)商业服务的概念    (二)我国商业服务的发展    (三)商业服务与宜居城市  三、市政设施与宜居城市    (一)市政设施概述    (二)市政设施与宜居城市    (三)我国城市市政设施的发展  四、教育文化与宜居城市    (一)教育与宜居城市建设    (二)文化与宜居城市建设  五、体育设施与宜居城市    (一)体育及体育设施    (二)体育设施与宜居城市    (三)加快体育设施建设,推进宜居城市发展  六、绿色开敞空间与宜居城市    (一)绿色开敞空间的概念    (二)绿色开敞空间与宜居城市建设  七、城市住房与宜居城市    (一)城市化与住房问题    (二)我国的城市住房问题    (三)住房问题与宜居城市  八、公共卫生与宜居城市    (一)公共卫生的重要性    (二)我国城市的公共卫生问题    (三)公共卫生与宜居城市建设第八章  宜居城市与公共安全  一、生命线工程完好率与宜居城市    (一)城市生命线工程的概念    (二)城市生命线系统与宜居城市建设  二、城市政府应对自然灾害的设施、机制和预案    (一)常见自然灾害及其种类    (二)城市预防自然灾害的总体措施    (三)城市预防灾害的具体措施  三、公共安全事件的成功处理与宜居城市    (一)公共安全事件概述    (二)应建立健全大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第九章  宜居城市规划与建设  一、宜居城市规划原则  二、如何打造宜居城市    (一)转变观念,城市建设要“以人为本”    (二)狠抓规划,制定“宜居城市”未来发展蓝图    (三)突出个性,建设具有独特品质的城市    (四)重视社区建设,构建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    (五)保护环境,创造生态良好的绿色城市    (六)加强城市经济建设,构建人民经济富裕的城市三、宜居城市建设思考    (一)宣居城市环境建设思考    (二)宜居城市经济建设思考    (三)宜居城市交通建设思考    (四)宜居城市城市建设思考    (五)宜居城市安全建设思考    (六)宜居城市文明建设思考    (七)宜居城市公平建设思考    (八)宜居城市可持续发展思考    (九)宜居城市政府建设思考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一、城市宜居性评价研究进展(一)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2005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宣布了北京城市建设的新使命: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第一次突出地把“宜居”作为一种重要的价值放到了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目标中。若能真正实现个人空间、社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和谐发展,广大普通市民无疑将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国内关于居住环境评价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主要是关注人居环境的评价和分析。其中,吴良铺(1990)在国内是最早进行人居环境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学者,但他仍然认为:“人居环境评价标准的建立,目前仍是一项艰巨工作,需漫长过程”,由此可见,居住环境研究的艰巨性和必要性。之后,相关研究成果逐渐增多。如宁越敏等(1999)对人居环境的内涵、评价方法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建立了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上海市为例,探讨了人居环境的变化机制等。李王鸣(1999)、陈浮(2000)、刘旺和张文忠(2004)、王茂军(2002)等也分别对人居环境评价的理论、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分别以杭州、南京和北京市为例做了实证分析工作。另外,也有一些学者,如张文忠等(2005)对居住空间区位优势和城市内部居住环境评价进行了分析。专业机构零点集团与《商务周刊》(2005、2006、2007)联合调查中国宜居城市排行。但是,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关于城市居住环境评价的理论仍不成熟,评价方法体系仍未系统建立。“宜居城市”的评价受到评价者或评价人群的背景、目标和评价重点等的影响,也会与评价的空间层次有关,既是评价城市之间的宜居水平,也是评价城市自身或者城市内部不同地区的宜居水平。对宜居城市的评价主要应该从以下三个空间层面进行评价:(1)评价和比较城市之间的宜居水平,如北京、上海、天津、大连等城市之间的宜居水平的高低;(2)评价和研究一个城市内部不同区域的宜居水平,如北京不同城区之间或不同街道的宜居水平的差异;(3)评价和研究一个城市内不同居住区的宜居水平。不论哪个层次的评价和研究,都应该突出“人”的主导作用。正如吴良铺院士所提倡的:“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研究以满足‘人类居住’需要为目的。”

后记

如果说有一个当代人共同最向往的“明日的城市”,则非“宜居城市”莫属。它是一种社会尺度,确切地说是一种最大限度减少因人们的收入、权力和声望等差异带来的社会不平等之程度的社会尺度。城市是人民的,它应该充分表达平民性、共享性的理念,而不应强化等级、特权和社会分层。因此它也是一种正义尺度,因为环境之为公共品,乃是由纳税人的公币支持的公共福利,理应服务于全体市民而非城市的一小部分人群。追求奢华、措置铺张绝非时下人们最乐于标榜的“以人为本”。它是一种功能尺度,它必须是功能性的,也就是说,它必须为大众的需要着想,具备满足基本需求的良好功能。它首要的不是一种景观,而是一种服务,而且符合“安全、适合与便利”的宗旨。市容的美观只有在方便人们的生活的尺度内才是可取的,牺牲功能性的市容美是矫情的,是华而不实的政绩工程,是城市平民消受不起的奢侈品。它是一种象征尺度。城市不仅是人们组织其生活的空间,而且还是富有意义的感性环境。人们将某种意义和特定情感联系到各种场所。“家”这一词的意义不只限于你住的公寓或别墅,它也指示着你住的街区,你的邻里,或你特定的居住空间所坐落的都市的一个地段。与你的房子联系在一起的舒适、安全和熟悉的感觉,也会附着在你家周围的环境上,如果它也是安全、清洁和悦目的话。它是一种合意的空间尺度。超过人的生理和心理容量限度的建成环境会让人感到疏离、压抑和紧张。人文尺度的空间是视力可及的、举手可触的、投足可至的令人感到“亲切的”空间,如从社区的任何一处步行不足五分钟便可抵达的公园是有人文性的空间,因为它容易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它无疑也是一种生态尺度。清洁河流,清新空气,绿化环境,当然是生态尺度;但市区的河流是不是成为一条条水泥峡谷?公众的自然是不是被劫持为私家风景?你有多少机会熟悉你社区的邻居?你会不会老是独自打保龄球?只有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连成一气的城市是人真正所欲的,才是今日的都市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明日城市”。

编辑推荐

《中国宜居城市建设报告(NO.1)》:中国社会发展报告系列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宜居城市建设报告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这本书不错,对我写这方面内容的课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有点用吧
  •   内容还不错,尤其是调查问卷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