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

出版时间:2006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作者:(美)理查德·保罗,(美)琳达·埃尔德  页数:32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成功取决于你的思维:  批判性思维能力在美国受到特别的推崇,是美国公认的优秀人才的标准之一。无论在美国的著名学府还是在全美顶级企业,选才用才的重要标准便是是否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拥有该能力的人,在创造力、鉴别力、商务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往往胜人一筹,而且会给企业带来持续发展的动力。  培养这种批判性思维能力是美国包括哈佛、耶鲁在内的大学共同的核心教育目标、也是历任美国总统的首要教育目标。对批判性思维的推崇提升了美国高等学府的含金量,也使得接受过该项训练的人,成为炙手可热的人才。  本书作者均为国际批判性思维领域的著名专家。本书作为批判性思维的权威著作,被美国各著名学府普遍使用,同时也被采用为顶级企业的员工培训教材。

作者简介

作者:(美)理查德·保罗 琳达·埃尔德理查德·保罗:在批判性思维发展领域,理查德·保罗是有着重大影响的知名人士。他建立了批判性思维中心(1980)、国家批判性思维讨论会(1987)以及最近的国家批判性思维学会(1995—2000)。他还组织、主持或与琳达·埃尔德共同主持了20次国际批判性思维大会。他写出了六本书和二百余篇文章,思想观点纷纷见诸报端,包括《纽约时报》、《教育周刊》、《高等教育新闻》、《美国教师》、《新闻周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等,他还为美国广播公司设计出八期批判性思维节目。

书籍目录

前言序论  艰苦努力方能练就出色思维  对自己的思维“吹毛求疵”  建立全新思维习惯第一章  成为公正思考者  公正思维有何要求  认识理性诸素质的相互依存性  结论 第二章  思维发展的起初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轻率鲁莽的思考者  第二阶段:面临挑战的思考者  第三阶段:初出茅庐的思考者  第四阶段:实践操练的思考者第三章  理解自我  监控自己思想和生活中的以自我为中心  努力进行公正思考  认识头脑的三个独特功能  理解自己和大脑之间的特殊联系  把学术课题和你的生活以及困扰进行联系  理性学习兼感性学习第四章  思维的组成  推理无处不在  推理中存在基本要素吗?    着手研究你的推理  思维要素之间互相联系  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有目的的思考  心存概念去思考  借助信息去思考:被动信息、主动谬误和主动真理  区别推论和假设   理解涵义   带着一种或多种观点去思考  运用批判性思维来掌握看待事物的方法   批判性思维者的观点  结论第五章  思维的衡量标准   深入了解一些通用的衡量标准  推理要素和思维标准的统一   用思维衡量标准来检验自己的观点:几条指导原则 第六章  正确提问引发出色思维  提问的重要性  呆板问题反映出思维迟钝   掌握三类问题  成为苏格拉底式的提问者   结论第七章  精通思考,掌握知识  从死记硬背到深入理解  知识和思考的关系  经由思考理解知识,依托知识进行思考  运用你对思考的认识来深入学习一门课程第八章  规划你的学习  大学的真正逻辑  理想的大学逻辑   大学课程的规划  弄懂课程中的基本概念  找出每门课程或科目必需的思维模式  运用学科逻辑进行思考  案例:生物化学的逻辑  为自己规划课程  示范课程:美国历史,1600—1800   读,写,说,听,想  找出一篇文章  的内在逻辑  找出一本教科书的内在逻辑  评价作者推理的标准第九章  评估你的学习  自我评价的策略   建立你自己的评分标准   评分概观:心理学入门  就你所学领域进行自我评价   结论第十章  做出决策  评价决策模式   重大决策  决策过程的逻辑  决策的各个方面  早期决策(2岁到11岁)  青少年时期的决策(12岁到17岁)  结论 第十一章  解决问题    成为活跃的问题解决者   评价解决问题的模式  终结伪问题  错误需求和不合理目标  “重要”问题  解决问题的各个方面  避开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陷阱  借助思维要素来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艺术第十二章  主宰自己的非理性倾向  自我中心思维   理解自我中心思维   自我中心论是人类的固有本性  “成功”的自我  “不成功”的自我  理性思维  自我中心的两种形态  人类思想的病态倾向  挑战人类思想的病态倾向  理性的挑战第十三章  监控你的群体中心倾向  群体中心论的本质  群体中心思想的病状   社会阶层  群体中心思想的潜在威胁  群体中心思想在语言上的体现  借助概念分析揭露群体中心思想  大众传媒助长群体中心思想第十四章  成为道德型思考者  人们为什么对道德认识模糊  道德推理的基本原则第十五章  批判性地、有道德地学习和使用信息(一)   获取知识的最终目的   忠于学科   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鸿沟   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比较   数学的最终目标   自然科学的最终目标  社会科学的最终目标  艺术和人文学科的最终目标   结论第十六章  批判性地、有道德地学习和使用信息(二)  如实理解   做批判性思维者,而非怀疑论者   认清知识和大脑的关系   警惕误用知识所引起的危害   质疑学术和“专业”知识   质疑学术知识的科学性   范例:质疑心理学和心理保健行业    密尔格拉姆实验   心理学科学研究  让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合法化  质疑“心理疗法”  从心理学和心理健康行业的可疑论断中学习  补充:从心理学角度思考第十七章  战略思考(一)  理解并运用战略思考  战略思考的组成部分  战略思考的开端   关键理念1:思想、感觉和欲望彼此独立  关键理念2:此处不乏逻辑,你能明白  关键理念3:为了高质量思考,我们必须对之定期评估第十八章  战略思考(二)  关键理念4:我们固有的自我中心思想是一种违约机制   关键理念5:我们必须对周围人的自我中心思想保持敏感   关键理念6:头脑会超出最初的经验而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关键理念7:自私思想貌似理性   关键理念8:从本质上来说,自私思想是自发的  关键理念9:我们通常通过控制性或谦卑的行为来寻求权力  关键理念10:人类天生是群体中心动物  关键理念11:培养理性需要付出努力  结论第十九章  成为高级思考者——结论练习需要技巧的思考 第五阶段:走向发展的高级阶段 第六阶段:成为思考大师思考大师的思想特质理想的思考者附录A  批判性思维的关键问题 附录B  “……的逻辑”样本分析

章节摘录

书摘第一阶段:轻率鲁莽的思考者    你是个轻率鲁莽的思考者吗?所有人在诞生时都是轻率鲁莽的思考者,而绝大部分人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依然如此,因为对于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一无所知。在这个轻率鲁莽的阶段,我们对于思考需要些什么缺少帮得上忙的概念。例如,作为轻率鲁莽的思考者,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持续不断地在做出假设、形成概念、做出推论和在观点之间进行思考。在这个阶段,我们并不知道如何分析和评估自己的思维,也不知道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清楚地阐明了目的,自己做出的假设是否可以被证明有理,我们得出结论的过程是否合乎逻辑。我们并没有意识到那些头脑中的特征,因此也没有努力把这些特征具体化。    在思维发展的这个阶段,我们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是由糟糕的思维技巧所导致的,但是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认为自己的信念是真实可靠的,认为自己的决定是合理的。我们缺乏头脑中的标准,而且对于这样的标准可能是什么样的并没有概念。我们缺乏头脑中的特性,但是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匮乏。我们在许多方面无意识地欺骗自己。我们创造并维护令人愉悦的幻景。对我们来说,自己的信念看起来很合理,所以我们充满信心地信赖它们。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兜游着,并相信事物的真相与它们所显现的并无二致。我们给某些人贴上“好人”的标签,给另一些人贴上“坏人”的标签。我们赞同支持某些行为,反对另外一些。我们作出决定,回应他人,在生活中我行我素,而并没有认真地质疑我们的思维或者其蕴藏的含义。    在思维发展的这个阶段,我们的自我中心倾向在思考过程中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尽管我们没有意识到这点。我们缺乏足够的技巧和动力去探究自己是如何的以自我为中心或者偏颇狭隘,怎样经常因袭他人,又是如何因为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行为或是自己业已形成的看待事物的方式,而频繁且非理性地抛弃一些观点。    如果你在回答上述问题时遇到困难了,那么你很有可能正处于成为一个出色思想者过程中的轻率鲁莽阶段。若果真如此,你并不需要为之感到不舒服。大多数人都处于这个阶段,而且对此一无所知。传统的学校教育和通常人们教育孩子的方法对成为技巧高超的思考者来说都并无益处。父母亲和老师们自己都经常处于轻率鲁莽的阶段。这是恶性循环的产物——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昭昭?不过,一旦你明确认识到自己处于思维发展的这个阶段,你就做好了向下一个阶段进发的准备。而且,当你上升到下一个阶段的时候,你可能就快要打破轻率鲁莽的恶性循环了。这就要求我们真正地深思熟虑——我们因此开始注意到自己思维过程中的某些问题,并且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思维经常是以自我为中心且是非理性的,还认识到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是非常必要的。    深思熟虑带来的是对改变的良性激励。这种激励不仅有作用,而且还富有成效。你不仅应该注意到自己思维中的问题,而且还应对这些问题可能具备的表现形式拥有某种判断力。对于必须提高的地方应该清楚明白。动力是至关紧要的。如果没有改变的动力,几乎没有可能发生有意义的改变。        第二阶段:面临挑战的思考者    你是否已经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我们没法解决自己所不存在的问题。如果我们拒绝承认某种情势存在,那么就没法对之进行处理。如果我们对于自己的无知一无所知,就不能追求所缺乏的知识。如果我们对于自己将要培养的技巧一无所知,那么就没办法培养这些技巧。    当认识到“正常”的思考者的思维水平通常是很差劲的,我们就进入了批判性思维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我们开始注意到自己经常会:    ·做出可疑的假设;    ·使用虚假的、不完整的或者会引起误导的信息;    ·做出一些我们所拥有的证据并不支持的推论;     ·无法认识到我们思维中所暗藏的重要涵义;        ·不能认识到我们身上存在的问题;         ·培养错误的概念;    ·运用偏颇狭隘的观点进行推理;    ·从自我中心角度或者非理性角度进行思考。    当认识到自己的思考方式在塑造着我们的生活,而且还明白思维中所存在的问题是产生生活问题的根源,此时我们就进入了“面临挑战的思考者”阶段。我们逐渐认识到糟糕的思维方式可能会危及我们的生活,可能确确实实会造成死亡或者永久性伤害,而且糟糕的思维方式不仅会伤害我们自己,一样也会伤害他人。举例来说,我们可以考虑下面这些人的观点:    ·认为抽烟很“性感”的半大孩子;    ·认为妇科疾病无关紧要的女性;    ·认为既然头盔阻碍视线所以骑摩托车时不戴头盔更为安全的摩托车手;    ·认为即使喝醉了也一样可以安全驾驶的家伙;    ·决定和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结婚而且还认为对方在婚后会“脱胎换骨”的人。    我们也认识到了在“改善”自己的思维能力方面所蕴涵的困难。如果你在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处于这个阶段,那么你就会认识到改变你的思维习惯其实是一个很严峻的挑战,它要求你在自己日常事务中进行广泛和艰巨的改变。    下边给出的是趋于深思熟虑的一些迹象:    ·你发现自己努力去分析和评估自己的思维;    ·你发现自己研究起创造或使思考成为可能的思维结构(例如概念、假设、推论、暗示、观念等)来了;    ·你发现自己在思索那些使得思维更为健全的品质——清楚、正确、精确、切题、逻辑——即使你对如何获得这些思维品质只有初步领会;    ·你发现自己对自欺欺人在思维中所扮演的角色开始感兴趣了,尽管你的认识相对而言比较“抽象”,而且你可能无法从自己的生活中举出很多例证。    在你思维发展的这个阶段,自欺欺人具有独一无二的危险性。许多人都会拒绝承认挑战的真实性质——就是,他们自己的思维是生活中真正且重大的问题。如果你也这样想,你就会退回到轻率鲁莽的阶段。你对自己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所得的经验将会逐渐淡化。你惯常的思维习惯将会卷土重来,依然如故。举例来说,你会发现自己用下面的方式为自己开脱:    我的思维能力没那么糟糕。实际上我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拥有挺不错的思维水平。我质疑许多事物,我也不偏颇。除此之外,我还很具有批判精神,而且和很多我认识的人相比,我可并没有那么自欺欺人。    如果你是这么推理的,那么这么想的可不止你一个人。你会站在大多数人一边。“如果每一个人都像我一样思考,那么这个世界就完美了”,这个观点占有极大的优势。拥有这个观点的人从文盲半文盲到学识渊博者无所不包。没有证据表明,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和人类是否深思熟虑有什么关联。事实上,很多大学毕业生所受的教育却导致了头脑中的骄傲自大。所受教育不超过小学程度的轻率鲁莽的思考者固然存在,但是,也不乏受过研究生教育并且拥有高等学位的人——轻率鲁莽的思考者在社会的顶层、中层和底层都不乏其人。这些人中包括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数学家、医生、参议员、法官、州长、检察官和律师,事实上,各行各业的人无所不包。    简而言之,对于各个年龄段、各种职业和处于各个社会阶层的人来说,缺乏态度谦逊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就造成了面对批判性思维所提出的挑战,主动或者被动的排斥都很普遍,不管是若无其事的漫不经心,还是直截了当的公然唱反调,绝大部分人都拒绝接受批判性思维的挑战。这就是为什么在思维发展的这个阶段,真挚的自我反省是非常重要的。    P29-33

编辑推荐

风靡美国30年的思维方法,思维训练领域“最成功的”书籍之一。耶鲁大学校长、沃顿商学院院长、英特尔高层特别推荐。本书作者均为国际批判性思维领域的著名专家。本书作为批判性思维的权威著作,被美国各著名学府普遍使用,同时也被采用为顶级企业的员工培训教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批判性思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1、出版日期晚了6个月2、没有英文原著者为中文版所作的序3、内容编排方式不同,但内容相同。不推荐购买。
  •   本来一直在等这本书。刚看了gtjy的评论。把手头的《思考的力量》与这本书目录对照了一下。除了编排顺序有别,两本内容果然是一样的。多谢gtjy!另外,《思考的力量》的确是本好书。值得一读。
  •   强烈建议大家读一读,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大家的思考质量!很启发智慧的!
  •   我买了本《思考的力量》,感觉很不错。我推荐买《思考的力量》。
  •   不错,但是毕竟是采访记录不能说的很深入很深刻,要真想了解日本还是要看一些更详细的书才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