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北之战

出版时间:2007.04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作者:黄仁宇  页数:240  字数:125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一九四二年上半年,日军占领了缅甸全境,印度岌岌可危,一旦失守,日军可以直趋中东,控制印度洋。缅甸的沦陷对中国战场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滇缅公路被切断,西南的国际交通仅靠飞越“驼峰”航线维持。因此,中、美、英三国都认为必须反攻缅甸。一九四三年春,中国驻印军队的补给、训练大致完成,反攻缅甸,打通中印公路的时机业已成熟。二月的一天清晨,黄仁宇和一群军官作为先遣部队,飞过“驼峰”到达印度的蓝伽,设立新一军的总部,此后一年半他就参与了反攻缅甸的行动,并且成为一名前线观察员,当起了战地记者,一边服役一边写了十余篇文章,投到当时最负盛名的《大公报》及其他报章。一九四五年三月结集后由上海大东书局出版,成为黄仁宇的第一本著作。作为战地记者,为了凝聚意志力,他必须强调光明面,这是他日后在回忆录《黄河青山》中的自白。但是,即便如此,他说他还是自有定见和癖好,那就是想在文字里注意营以下的行动,而极力避免涉及高级长官,并且尽量以亲自在战斗部队之目睹为限。这十几篇通讯无法有系统地将缅北各战役作一描述,但还是保存了几场战斗的细节,包括两次战车攻击,一次飞机轰炸,一次负伤和几次步、炮兵的战斗。尽管是纪实报导,但读者已经可以深刻感觉到黄仁宇的小说技巧,每篇文章都有情节、有鲜活人物、有高潮迭起的戏剧性发展、有作者的感怀与意念。透过这本书,我们一定会有同感:黄仁宇日后深具魅力的历史写作方式原来是其来有自。“军人的生活像一团梦,整个人生的生命又何尝不像一团梦!”(“八月十四日”),这场缅北之战对黄仁宇的人生观显然有一定的影响。晚年回顾这段岁月,他说,每天都有人被炸断腿,头颅大开,胸部被打穿,尸身横在路边无人闻问,他看到的人类痛苦不知凡几。但是,当死亡不过是一瞬间的事,而生命降格成偶然的小事时,个人反而从中解放。战争带领人们进入生命中稍纵即逝的重重机会及无比神秘之中,因此,战争不可避免会引起各式各样的情绪及感怀。这样的情绪及感怀只能借助日后的回忆加以抒发。“拉班追击战”一文中提及,他看到一座桥下歪倒着一个敌人的尸体,头浸在水内,他是一个大尉,旁边的树枝上晾着泡湿的地图和英日字典。黄仁宇在战地报导中平实地记录此景,毫无私人情绪。然而,这一幕却让他久久无法忘怀,以至于在《黄河青山》中,他多了这样的感怀:“毋需多久,我就发现死者和我有许多共通点,属于同样的年龄层,有类似的教育背景。在死前一天,他还努力温习他的英文!谁敢说他不是大学学生,脱下黑色的学生装,换上卡其军装?想想看,要养大及教育他得花多少心力,接受军事训练得花多长时间,然后他在长崎或神户上船,经过香港、新加坡、仰光,长途跋涉的最后一程还要换搭火车、汽车、行军,最后到达在他地图上标示着拉班的这个地方……千里迢迢赴死,喉咙中弹,以残余的本能企图用手护住喉咙。”接着,黄仁宇又加上了一段神来之笔:“在孟拱河谷这个清爽的4月清晨,蝴蝶翩翩飞舞,蚱蜢四处跳跃,空气中弥漫着野花的香味。而这名大尉的双语字典被放在矮树丛上,兀自滴着水。”在“密芝那像个罐头”里,他描述云浓雨密下,负伤将士的担架不断扛来。一队美国兵却依旧英雄气概地站着,一动也不动。有些伤兵在呼叫,有些伤兵虽不呼叫,而他们失血的脸却是那么憔悴!战争是残酷的,但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画面!对于这群美国步兵的感怀,他保留了四十多年,在《黄河青山》中才作出表白:“倾盆大雨无情地下着,这些士兵肩荷着卡宾枪,显然在等候出发的命令,全都站着不动,不发一语。我能说什么呢?要我说他们英气勃勃地站着,坚忍不拔,昂然挺立,决心承担战争的重任,忍受恶劣天气的折磨?他们的眼圈和无动于衷的表情都让我别有所感。下雨会让他们想家吗?想到九千英里之外的家乡?”目睹这一场景几天之后,就在密芝那,一九四四年五月二十六日,在一场战斗中,黄仁宇的右大腿被三八式步枪击中贯穿倒地,所幸没有伤及骨头。“我一生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黄仁宇这么说。本书在出版六十年后重新问世,正可带领我们进入黄仁宇心路历程的出发点,对于黄仁宇的人生观与历史观当有更多的了解。

内容概要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抗战时期的战地报告,是记录中国抗日远征军在缅北进行会战的实录,也是研究缅北战争的第一手历史资料。    作者从中国部队进入缅北地区保护“东京路”开始,以记事的方式描述了一幕幕感人的战斗场面。作者亲身经历了这场战争,以最切身的角度记下了这场战争的各种实况,非常珍贵。

作者简介

黄仁宇,美籍华裔学者,著名历史学家,曾参与《剑桥中国史》的编写。其代表作《万历十五年》被《新周刊》和《书城》评为“改革开放20年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20本书”之一,他的著作和历史观刷新了中国人历史阅读的精神面貌,宣告中国大陆历史书写和阅读的“黄仁宇时代”的到来

书籍目录

序更河上游的序战缅北的战斗孟关之捷拉班追击战随车出击记苦雨南高江密芝那像个缺罐头加迈孟拱战役八月十四日我所知道的八莫攻城战“这种敌人”老腊戌和新腊戌“业余新闻记者”(代跋)黄仁宇回忆

章节摘录

插图

媒体关注与评论

  《缅北之战》是黄仁宇以“业余新闻记者”身份撰写的一组战地通讯,多发在《大公报》上,1945年由上海大东书局结集出版,成为成为黄仁宇的第一本“著作”。他时任驻印军新一军军长郑洞国的上尉参谋(并不高级),还只是个20多岁的青年人,距离后来的大史家尚有不少年月。2007年5月,《缅北之战》在出版六十年后重新问世,正可带领我们进入黄仁宇心路历程的出发点。  1942年上半年,日军占领了缅甸全境,印度岌岌可危,一旦失守,日军可以直趋中东,控制印度洋。缅甸的沦陷对中国战场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滇缅公路被切断,西南的国际交通仅靠“驼峰”航线维持。因此,中、美、英三国都认为必须反攻缅甸。1943年春,中国驻印军的补充、训练大致完成,反攻缅甸,打通中印公路的时机业已成熟。2月的一天清晨,黄仁宇和一群军官作为先遣部队,飞过“驼峰”到达印度的蓝伽姆,设立新一军的总部,此后一年半他就参与了反攻缅甸的行动,并且成为一名前线观察员,当起了战地记者,一边服役一边写了十余篇文章。这场缅北之战对黄仁宇的人生观显然有一定的影响。晚年回顾这段岁月,他说,每天都有人被炸断腿,头颅炸开,胸部被打穿,尸身横在路边,无人闻问,他看到的人类痛苦不知凡几。  这一组通讯写的“缅北之战”是“中国驻印军”的,而不是“中国远征军”的。这是大失败之后逐渐开始的艰难的胜利,所以,一切的描述都必是光明而乐观的,对战争作历史和人性的感想只能借助日后的回忆加以抒发。  在“密芝那像个罐头”里,他描述云浓雨密下,负伤将士的担架不断扛来。一队美国兵却依旧英雄气概地站着,一动也不动。对于这群美国步兵的感怀,他保留了四十多年,在《黄河青山》中才作出表白:“倾盆大雨无情地下着,这些士兵肩荷着卡宾枪,显然在等候出发的命令,全都站着不动,不发一语。我能说什么呢?要我说他们英气勃勃地站着,坚忍不拔,昂然挺立,决心承担战争的重任,忍受恶劣天气的折磨?他们的眼圈和无动于衷的表情都让我别有所感。下雨会让他们想家吗?想到九千英里之外的家乡?”目睹这一场景几天之后,就在密芝那,1944年5月26日,在一场战斗中,黄仁宇的右大腿被三八式步枪击中贯穿倒地,所幸没有伤及骨头。“我一生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黄仁宇这么说。

编辑推荐

★黄仁宇先生的“非学术写作”,第一部由学者写成二战中国战场实录,意义非同凡响;★“缅北战场”在大陆学界几乎是一段被遗忘的历史,而本书初版于1947年,后由于历史原因,在大陆遂为绝版。★经典重版,国内出版界整理黄仁宇先生作品的又一成果。                                                                                 《缅北之战》是黄仁宇先生的“非学术写作”,是第一部由学者写成的关于二战时期中国战场的战争实录,意义非同凡响;“缅北战场”在大陆学界几乎是一段被遗忘的历史,而本书初版于1947年,后由于历史原因,在大陆遂为绝版。这次是经典重版,既是天下读书人之福,也是国内出版界整理黄仁宇先生作品的又一成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缅北之战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1条)

 
 

  •   《缅北之战》,读完久久不能释怀。这段几乎让人忘却的历史,让我看到了从未接触过的一面。缅北之战,是盟军之战,先进的武器装备、先进的军事战术,是赢得这场战争的关键,在年轻的黄仁宇军官的笔下,这场战争相当乐观。黄仁宇以一个职业军人、业余战地记者的目光,审视阅读这场战争,他的笔触重来没有离开思考。深受这场战争的影响,目睹战争的残酷体验民族的痛苦,黄后来的求学、治学,一直是在追求自我的自尊,民族的自尊。习惯了之前的文字和历史观,这样的东西令人惊愕,历史总是在一段时间给人一种新的面貌,原来是书写历史的人,用了完全不同的文字和思想;历史,从来没有真相。抗日战争的惨烈、国军战士视死如归的精神,盟军战士职业军人的风范,可歌可泣,读来有血有肉,毫不造作。在黄的笔下,这场战争史有乐观的预期。中国远征军,打得是一场训练有素的现代战争,国军的装备辎重都空前的完备,正是美国人的不惜投入,空军、装甲车、无线电,一流的军事指挥家,给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场战争的背后,在黄的笔下,随处可见中国军人的传神刻画,让人由衷的敬佩这些卫国浴血的将士,不再是之前所理解的萎靡的国民党军队,虽然一样是职业化军人的名利场,在战争面前,这些军人没有忘记自己的天职,在战争面前展示了自己的勇气和才能,那些风趣地对各级军官的描写愈发衬托出他们的可爱,这样的文字登刊在《大公报》上,可想适时对国人的激励。同样的历史,不一样的书写。“中国历史因为某些需要被隐瞒,对历史现象的解读也曾经打上阶级的烙印”,身临其境的参与缅北之战,黄先生的现场直播令人耳目一新。“毋需多久,我就发现死者和我有许多共通点,属于同样的年龄层,有类似的教育背景。在死前一天,他还努力温习他的英文!谁敢说他不是大学学生,脱下黑色的学生装,换上卡其军装?想想看,要养大及教育他得花多少心力,接受军事训练得花多长时间,然后他在长崎或神户上船……千里迢迢赴死,喉咙中弹,以残余的本能企图用手护住喉咙……在孟拱河谷这个清爽的4月清晨,蝴蝶翩翩飞舞,蚱蜢四处跳跃,空气中弥漫着野花的香味。而这名上尉的双语字典被放在矮树丛上,兀自滴着水。”这样的神来之笔,日后成为大史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在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关于战争,竟然能在文字里很轻易的浮想到好莱坞大片的画面,比如:“倾盆大雨无情地下着,这些士兵肩荷着卡宾枪,显然在等候出发的命令,全都站着不动,不发一语。我能说什么呢?要我说他们英气勃勃地站着,坚忍不拔,昂然挺立,决心承担战争的重任,忍受恶劣天气的折磨?他们的眼圈和无动于衷的表情都让我别有所感。下雨会让他们想家吗?想到九千英里之外的家乡?”,比如“枪响炮飞之下,许多蝴蝶还在树林内飞来飞去;一场剧战之后,阵地的突然沉寂,工兵架的小浮桥在河上生出倒影……”“军人的生活像一团梦,整个人生的生命又何尝不像一团梦!”这样的文字,已经穿越了历史,穿越了时空,这段历史,给了我们清新的气息。久久不能释怀的是,这样的国军,终于之后溃败在毛泽东那只游击的队伍,小米加步枪又是如何打败这战斗力旺盛,装备先进、受过系统军事训练的军队?于治军、于治国,蒋付出的代价太大了。阅读了一些资料,方才醒悟,抗日战争末期,苏联同样希望中国分裂,关东军军火库在完整落入苏军之后这些武器全部交给了***,为毛赢得内战胜利奠定了基础,此外,华东、华南日军在战败后来不及转移到本土的一些重装备,后来也到了解放军的手里,这样抗战结束后虽然在兵力上国军还有优势,但在地面装备上国军实际已经是劣势了。另一个主要原因,此时的国民党政府,已经财政混乱国力衰退,根本无法支付高昂的军饷,战斗力大打折扣。战争,从来就不是依靠精神就可以决定成败,无论如何,这段历史给了我们全新的认识,中国远征军的热血英魂,不会湮没在时光的长河中,关于历史,刻意的、不经意的书写,都在帮助我们记忆。留下的,是更多的思考。
  •   感谢黄仁宇老先生,没有他,没有这部《缅甸北之战》我们几乎都不知道二战期间发生在缅北的残酷惨烈战争,那些为国捐躯的烈士,长眠于异国他乡,又不为国人所知,情何以堪?!事何以休?!情何以诉?!感天动地!让我们无论发生了什么事,都要记住他们,并永远怀念他们!他们是我们民族不朽的丰碑!
  •   黄仁宇先生的著作,各位看官可以看看我的藏书,也有许多部了,当中明朝系列自然不用说。虽然对于黄先生在某些历史观点上有些个人的分歧,但是这本书的文笔还是应当肯定的,不过总以为是前期在没有开始明史研究前的作品,总感觉有些生疏……
  •   第二次缅北反击真过瘾国军不是不能打,实在以前装备太差,只要给我们近似的装备,照样横扫日寇
  •   战争,从来就不是依靠精神就可以决定成败,无论如何,这段历史给了我们全新的认识,中国远征军的热血英魂,不会湮没在时光的长河中,关于历史,刻意的、不经意的书写,都在帮助我们记忆。留下的,是更多的思考。
  •   国军抗日时期的英勇,中华民族子孙永远不会忘记!所以我更要仔细了解国军抗战历史!
  •   看着很感慨这是一段真实的故事也是历史每个中国人都要看看不要等自己老了还不知道中国的光荣及伟大!
  •   我们从小就对国军的印象不好,我们的教育显然有成王败寇之嫌疑,并不客观。阅读本书,可获得有益的提示。在美国人的帮助下,我们来自农村的、知识、体能有限的士兵,其素质竟在日军之上,昭示着什么?优秀的管理、扎实的训练、雄厚的物质基础这些是我们极其需要的。
  •   性价比很高,非常的实用,好书
  •   很好的书,黄先生的书。
  •   想看没收到无法评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
  •   看了《缅北之战》我很感动,原来那时候就已经有了黄继光,董存瑞式的英雄人物,只不过他们是无名英雄。中国人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自我牺牲精神让人流泪,让人感慨。感谢黄老还原了一段真实的历史,希望70、80、90后都能看看这本书。因为我们中国人在意识形态上走得太远了,只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意识形态为什么不能“求同存异”?国家的富强需要民族的凝聚力、也需要民族精神,只有真实的历史才能唤起中国人这些缺失已久的精神力量。虽然黄老写这本书的文笔一般般,不如他的其它名作。但是却表现了作者对双方士兵的同情,对战争的无奈,对胜利的渴望等等,那种复杂的战争感情也许体现了作者的大历史观吧。而且书里面黄老所表现出来的民族自尊让人敬佩。
  •   此书是作者的第一步文学作品,实际上就是作者的随军日记,发表在当时的报刊之上,所记内容对了解当年缅北反攻具备相当的史学价值,值得一看
  •   通过一个年轻随军记者的眼睛,让我们了解缅北之战的原貌。几十年前写的东西,今天读它也挺有意思。
  •   不过过重史实,没有读黄仁宇其他书有味道
  •   虽然是当时的战区报道,而且是官方的,难免有点……味道,不过作者生动的写作手法还是让人对当年的历史很感兴趣。虽然是战场的片段,但也可以让人窥到那个激动人心的抗战的气氛,觉得很真实。
  •   里面有一段话,说,在战场上,死亡已经变成了一种偶然的事件,这反而使每一个参与战争的人从中解脱出来。探求生命的意义,在战场上你可能已经将之忽略了。
  •   相当白描的记叙,还原一个侧面的历史。
    和《万历十五年》比,青涩不少,但是从了解那段故事来讲,已经足够。
  •   不错,对那段历史有了新的认识
  •   再现了当年中华民国国军抵抗日本法西斯之艰苦程度。
  •   中国人苦啊
  •   蛮有意思的一本书,对远征作战有点身临其境的感觉。我喜欢
  •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缅怀英烈。
  •   黄老的年轻之作,新38师浴血奋战,文章也朝气盎然。
  •   这是我看黄仁宇写的最糟糕的一本书
  •   黄仁宇现在名气大,但看这本书可以知道名家也是这样发展来的。虽是亲历,文笔一般,
  •   想不到通晓万历十五年的,拥有大历史观的老先生还负过伤
  •   都是战地报道,但是还是可以一读~
  •   内容也就马马虎虎,并不是什么惊艳之作,但也可一看。就是出版社太下贱,12万字居然用了240页简直是个笑话,两行文字之间空出来的空白地方够你自己写一本书了,所以当当的折扣很快就降低到50折了。
  •   随笔已
  •   不过丰富了抗战史后面的和黄河青山重复很不喜欢
  •   不太习惯,书还是具有可读性的。个人以为还是看凤凰的大视野来得舒适些,过瘾些。
  •   黄先生的书我本本都有,但这本好象仅仅是报道随笔集而已
  •   原本以为是关于中国远征军的纪实文学,结果看了才发现是黄先生成名前在报社做记者时的新闻报道稿。可能对于新文学专业的人有用,但是对于想了解历史的人就会有些失望。
  •   本来满怀希望的去读的,但看过几页后就再没兴趣了。确实是战地报告,但大多是发表在当时民间报纸上糊弄老百姓的,都是些“日军溃败、国军大胜、乘胜追击”等内容,比较肤浅,有点虚。后悔,当初买的时候没注意是哪个出版社,要是三联的话是绝不会出的。
  •   和作者名气有差距毕竟早期作品看一看,也就更理解一个学者的成长历程
  •   阴暗点儿想,这书产生要么在作者文字成熟钱,正不断的联系,所以写成这样也正常,年轻人功力总要慢慢练成。要么就是盛名之下,随便搞来换点儿钱。
  •   不用买了,看他的《黄河青山》就可以了。
  •   内容平淡、杂乱无章。没有头绪。
  •   订单184477629,为什么2007-7-1114:43:34出库,到今天7月21日下午15:30都没有任何信息?当当网承诺的5-6天送达的口号是否属实?为何拨打维护热线没有办法解释?当当网是否对自己物流送达情况完全不知道?对客户是否有承诺?客户投诉有没有解决办法?这是我的第二次订单,第一次订单号162957864,超过20天才收到书籍,请问这次需要几天?前一次说春节人没上班,这次呢?什么理由?有没有人能回答我,我的书在哪了,为什么会这样的?
  •   實實在在的一本垃圾書,字很大,留白很多,不知所雲,懷疑就是盜版!!!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