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野下的传统知识保护机制实证研究

出版时间:2008-8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作者:李发耀  页数:264  
Tag标签:无  

前言

传统知识是一个深刻的话题,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说其深刻,是因为传统知识与现代知识不同,传统知识有着更丰富的内涵和外廷,其本身已经远远超越知识概念“定义”这一范畴。说其沉重,是因为传统知识保护这一命题的提出,在逻辑上宣告了传统知识边缘性危机的深入,传统知识在当今所谓现代性的挤压下,正在遭遇持续强烈的支离与割裂,如果把这种支离与割裂视作伤害和毁灭,那么我们齐声赞美的现代文明是缺失的,或者说是以牺牲为代价的。传统知识的毁灭一定是人类可以想象的悲剧,传统知识的保护机制是我们意识与行动的自觉。人类创造文化,并以知识方式传承、保存,发展,这个特写的“知识”包括工具理性的同时,其核心是以价值理性为导向构建的,知识本身天然存在权利,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权利,在传统知识的意义世界里面,知识只是一个代名词而已,其背后所指的是一个巨大场景:存在,求善,求真,审美,信仰,尊敬,崇拜,服从,智慧……在人类文明“轴心时代”的图谱里面,西方大哲苏格拉底对知识作了一个精辟的理解——“德性即知识”。根据苏格拉底的推断,认识人自己就是认识心灵的内在原则,亦即认识德性,所谓的德性是和善统一的,“善”作为自然万物内在的原因和目的,平均分配在每一个人的身上,也即是知识的动因。

内容概要

本书以理论梳理结合田野实证方式展开研究,分析多维视野下的传统知识保护机制。以知识产权的行动法学实践个案深入展开剖析,探讨本土化的传统知识多元形态保护机制构架。在研究过程中坚持“从小见大以此类推”的观察和认知方式,从问题入手,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再作“定性研究”。    根据WIPO在官方文件中的界定,传统知识是指基于传统产生的文学、艺术或科学作品,表演,发明,科学发现,外观设计、标志、名称及符号,未披露信息,以及一切其他工业、科学、文学或艺术领域内的智力活动所产生的基于传统的创新与创造。本书所指的传统知识,其内容范围包括民间文学艺术、传统医药知识、遗传资源等。结合贵州省特定研究对象,所概括的传统知识具体包括:传统科技知识(传统医药知识、工艺设计及制作知识、生物遗传资源利用知识、农业知识等),传统文化表达(传统民间文学、口头文学,传统民歌、戏曲、戏剧、舞蹈、曲艺、民俗节日等表演艺术和相关的艺术表演,传统民间美术、传统标记与符号、地理标志等)。    本书选择贵州省为特定对象研究,这是出于该省传统知识的背景考虑的。一方面,贵州省是我国多民族聚居的一个省区,传统知识非常丰富。这里有着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满族、羌族等17个世居民族。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省有少数民族人口1,333,6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7.8%,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广泛。贵州地处云贵高原的一个大斜坡地段,从生物多样性到文化多样性、从历史发展的边缘性到文化生态的完整性,形成了特殊的传统知识宝库。各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承袭自己的传统,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化,如:苗族银饰、苗族刺绣、苗族芦笙舞、布依族蜡染、布依族地戏、侗族大歌、侗寨鼓楼、水族女子铜鼓舞、从江岜沙原始风情、雷山西江千户苗寨建筑、黄果树布依族石头寨石头建筑等,这些传统知识表达都是传统社区赖以生存的生计资源。另一方面,贵州省是一个民族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地区,同时也是传统知识问题呈现集中的地区。目前,贵州省的传统知识存在以下非常突出的情况:传统知识资源快速流失,许多公司、企业、外来者正在以不正当方式掠走大量传统知识资源;传统知识开发利用混乱,市场由于规则缺位而存在着普遍侵权情况;传统知识保护开发多方利益冲突严重;现有的传统知识法规保护位阶低,远不适应传统知识的保护需求。基于上述背景,以贵州个案形式对传统知识保护研究有着特殊意义。    本书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是多维视野下的传统知识与保护现状。该章对传统知识概念作必要的梳理,界定传统知识的基本定义,从法学、人类学、经济学三个视角探讨传统知识保护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并介绍和分析传统知识保护的国内外现状背景。本章主要观点:传统知识是一个经济学背景下的法人类学问题。在法学视野下,传统知识呈现出的是资源权益保护诉求,在人类学视野下,传统知识呈现出的是“文化场”维系发展的任务,在经济学视野下,传统知识呈现出的是文化资本的财富实现目标。    第二章是贵州省传统知识的概况与保护环境分析。该章从民间文学艺术、传统医药知识、遗传资源三个方面梳理贵州省传统知识概况,从市场、制度、资源、历史机遇等四个层面分析贵州省传统知识保护的环境。本章主要观点:传统知识资源是贵州省一笔巨大财富,传统知识保护目标的设定以及该目标实现离不开贵州特殊的保护环境。    第三章是传统知识对象的主客体分析。该章共分4节,包括:从知识与权利视角分析传统知识保护对象,从时间与空间视角分析传统知识的保护条件,从途径与手段视角分析传统知识的保护方式,最后分析贵州传统知识保护的主客体特点。本章主要观点:传统知识的权利诉求是围绕资源权利和文化权利展开的,传统知识的主体对象包括个人、家庭、社区、民族、国家五个层面,其中个人和民族持有比重较大,集体权利主张是传统知识的特色。    第四章是本书的重点,主要分析传统知识的多重保护机制形态构架。该机制包括防御性保护,积极性保护,现行知识产权制度保护,社区自我保护,市场保护;不同的保护都有一个目标,即是如何实现传统知识的资源权益保护,该章探讨了多重保护机制的形态构架及其保护进程研究。本章主要观点:传统知识多重的保护任务决定了多重的保护需求,保护机制的构架是以传统社区自我保护和外来司法救济相结合为主线展开。    第五章是知识产权的行动法学实践研究,本书选择了贵州省有名的生物遗传资源“黎平香禾糯”个案,通过商标、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在侗族传统社区的行动实践,分析遗传资源保护的国家法制资源及其局限,分析传统社区在利用知识产权保护传统知识过程中,如何实现本土化的保护机制,如何处理传统知识保护与开发中的多方利益协调。本章主要观点:知识产权可以为传统社区带来巨大财富,但需要同传统机制相结合。    第六章是贵州省传统知识立法保护的探索与实践。本章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贵州省传统知识立法背景,包括:国外传统知识立法理论背景,贵州省传统知识立法实践背景,贵州省传统知识立法保护的制度构架设计与特点。第二部分是贵州省传统知识立法中的焦点问题及处理,包括:传统知识界定争论,权利确定,数据库,知识产权保护,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知识。第三部分是贵州传统知识立法回应,包括:国内的反响与回应,立法调研过程中各界的声音。本章主要观点:专门法模式需要同国际保护趋势和现状接轨,需要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接轨。    传统知识保护研究从总体来说,是一个以“法人类学”为核心的边缘学科问题,其本身有着特殊的复杂性,该问题在学术界是一个前沿领域,许多方面都还有待深入研究,如:选择有效的保护模式与保护机制,设置保护的预期目标与保护值点,保护的计算和平衡等;本书通过理论与田野实证相结合,研究一些当前急待解决而又争论不休的问题,以期对传统知识保护有所推进。

作者简介

李发耀,男,汉族,1971年8月生,贵州贞丰县人,1997年大学毕业进入贵州省社会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主要研究专长为: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问题研究,本土知识财产的社会、经济和法律机制,地方思想文化。发表学术论文近二十篇,近年来承担并完成多个传统知识方面的课题。

书籍目录

代序:传统资源的财产权利自序内容摘要第一章  多维视野下的传统知识保护现状 第1节  传统知识 第2节  多维视野下的传统知识保护   一、法学视野中的传统知识   二、人类学视野的传统知识   三、经济学视野的传统知识 第3节  传统知识保护的国内外现状   一、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现状   二、传统医药知识的保护现状   三、遗传资源的保护现状第二章  贵州省传统知识的概况与保护环境分析 第1节  贵州省传统知识概况   一、民间文学艺术   二、传统医药知识   三、与传统知识相关的遗传资源 第2节  保护环境分析   一、市场环境分析   二、制度环境分析   三、资源环境分析   四、历史机遇分析第三章  传统知识对象的主客体分析 第1节  传统知识的保护对象——知识与权利 第2节  传统知识的保护条件——时间与空间 第3节  传统知识的保护方式——途径与手段 第4节  贵州传统知识保护的主客体分析第四章  传统知识的多重保护机制 第1节  传统知识的防御性保护机制   一、TRIPS协议中的规定与诠释   二、传统知识数据库   三、特殊性专利的保护   四、反不正当权利的争取 第2节  传统知识的积极性保护机制   一、地方专门法制度   二、传统知识数据库权   三、补偿性责任制度 第3节  传统知识的现行知识产权制度保护分析   一、著作权   二、专利权   三、商标权   四、地理标志保护   五、制止不正当竞争及商业秘密   六、不同知识产权机制保护传统知识的优势和劣势 第4节  传统知识的社区自我保护机制   一、社区创新机制   二、社区习惯法保护   三、社区保护构架 第5节  传统知识的市场保护机制   一、传统知识的资本化研究   二、传统知识产品的特点   三、传统知识的市场保护机制 第6节  多重保护机制形态构架及共进程研究   一、多重保护机制形态构架   二、贵州传统知识的立法保护研究   三、传统知识的立法保护进程   四、传统知识保护的政策建议第五章  传统知识相关遗传资源的保护——贵州省黎平县香禾糯遗传资源种群知识产权保护的行动法学实践 第1节  以传统社区为基础的黎平香禾糯商标注册保护机制建构——集体认知与实践效应   一、香禾糯商标的参与式设计——社区集体认知尝试   二、商标权与社区规约结合——本土化保护机制的探索   三、香禾糯商标权的实现——社区集体权利的实践效应 第2节  地理标志与黎平香禾糯市场开发中的社区资源权保护:一个多方参与机制的过程及其理论意义   一、地理标志中协会主体与社区资源权管理   二、标准化体系与香禾糯资源保护机制   三、多方参与机制下的惠益分享 第3节  黎平香禾糯保护开发为谁?在社区行动实践中用参与式的利益相关方分析方法探寻权益主体   一、香禾糯保护开发利益相关方分析   二、项目干预的目标设计与问题提出 第4节  从香禾糯遗传资源知识产权保护看国家法制资源及其局限   一、遗传资源相关的知识产权政策   二、香禾糯遗传资源保护的适用性分析   三、香禾糯知识产权政策资源的局限性分析第六章  贵州省传统知识立法保护的探索与实践 第1节  传统知识的立法背景   一、国外传统知识立法背景与理论   二、贵州传统知识立法实践的背景   三、制度构架设计与特点 第2节  立法中的焦点问题及处理   一、传统知识界定争论   二、权利确定   三、数据库   四、知识产权保护   五、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知识 第3节  贵州传统知识立法中的回应   一、国内的反响与回应   二、立法调研过程中各界的声音 第4节  贵州省传统知识保护个案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传统知识是20世纪末期才逐渐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文件中出现的概念,对于解释与界定甚至相关术语的采用,随着每个人理解客体范围的不同,其内容也有一定的差异。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传统知识的理解与定义存许多种说法。但从总体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主流意见,一是把传统知识作为一个上位命题存在,从广义层而理解传统知识,指由群体创造,世代相传,历史沉淀起来的,现在仍然存在并继续发展的知识,其范围主要包括民问文学艺术、传统医药知识和遗传资源。二是把传统知识作为一个下位普通命题存在,从狭义的层面理解传统知识,指传统社区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传统科技知以、艺术设计、技术诀窍等总和,与民间文学艺术,遗传资源等是相平行的概念。如何准确理解传统知识的定义。作者认为,传统知识作为现代语境下的一个概念,是相对现代知识产生的特殊命题,这个命题的背后本身是一种关注,包括:对传统知识资源保护的关注,对传统社区财产权利的关注,对特定区域人群权利的关注,当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后记

对文化特别的关注促使我全面展开传统知识研究,我似乎总想从研究内容里而获得某个答案,这个答案就是作为源头活水的传统文化在单一价值全球化的今天,其命运将何去何从?针对传统知识保护诸多问题研究的展开,我发现生我养我的贵州,是一个真正值得做传统知识保护研究的地方。这里丰富的个案提供了很好的田野实证,丰富的人类学素材提供了研究的深刻反思,使我能够针对性的做传统社区传统知识产权保护的行动实践,针对性的做传统知识保护立法的探索,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和发现。不知不觉中,对传统知识的保护研究追踪了五年。这五年的时间里面,我没有感觉漫长,相反的是,好象发生的一切都还停留在眼前;也没有感觉苦楚,因为越来越多的研究喜悦填满了漫漫旅途。我是非常幸运的人,在研究过程中有一个特别好的机遇和一群支持我鼓励我的老师朋友。这里我首先要感谢贵州省知识产权局的蒋天才局长和安守海常务副局长,是两位局长用课题立项的形式支持我做传统知识保护研究,并且在课题开展过程中,用知识产权局的资源从不同方面给予很多帮助,尤其是安守海副局长,既是领导,也是学者,亦是朋友,因为对我的特别信任和支持,使我在传统知识研究道路上不断前行,并推动我对传统知识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在这里我从内心表示感谢。

编辑推荐

《多维视野下的传统知识保护机制实证研究》可供相关的法学人员阅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多维视野下的传统知识保护机制实证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本书的内容很丰富,挺值得一看
  •   正在看这本书,印刷质量一般,内容也不太丰富!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