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吧,美国

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作者:(日) 大前研一  页数:183  译者:陈宏斌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次贷危机只是美国问题的一个引爆点,却造成破坏力强大的全球金融海啸,足见美国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的焦点。大前研一分析美国前总统布什的八年执政,从对阿富汗、伊拉克发动战争的缘由谈起,纵轴是美国近年的政治和经济作为,横轴遍及世界各个重要国家和地区(主要以G20为主),交织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全球政经形势,深入浅出,直指问题核心。   本书谈论美国近十年的作为与全球趋势变化,对身处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我们,大前研一的观点提供了一个明确的观察方向,让我们可以看得更远。

作者简介

(日本)大前研一
  大前研一,全球经营管理大师、日本战略之父、无国界世界第一人。1943年出生于日本福冈县。麻省理工学院(MIT)研究生院原子能工程博士学位。1972年进入麦肯锡咨询公司,历任高级董事、日本分公司董事长、亚太区董事等职务。1994年离开麦肯锡后,仍担任国际知名企业管理顾问及亚太地区国家级顾问。身为“无国界经济学”和“地域国家论”的倡导者,其独特的全球观点和创意构思,令人耳目一新,获益匪浅。2005年创立了日本首家远程教育经营管理学院“创业者商学院”(BBT)并担任校长。

书籍目录

序言 奥巴马政府启动——尽管如此我仍不能不感到悲哀  超越肯尼迪的“语言力量”  从奥巴马演说看对日本的顾虑  美国史无前例的“四权分立”体制  美国人自己对国家也不抱有希望 第一章 什么事都无人负责  美国开始“失去的十年”  看中全球头号金融产品――房地产  苦于找不到投资方向的投机商蜂拥而至  狼群开始“共餐”  头招不慎满盘皆输的“三剑客”  能消除导致危机的根本原因吗?  救助措施凌驾于法律之上,让公众承担90%的损失  政府是否有严重渎职之嫌?  住房――经济的主发动机熄火  寡廉鲜耻,不可救药 第二章 缺乏宽容的美国“开始宣告结束”  冷战结束后的“哥白尼革命”  充斥于银屏的“好战”言论  “对外国人宽容的国家”哪去了?  “国土安全部”的骗局 保护以色列是美国的基本国策  中国的威胁度降低 保护韩国和日本的重要性也大为降低 开战并非出于外交而是出于内政原因  蛮不讲理的“即热热水器”国家  布什毫无反悔之意  能源大国俄罗斯的崛起 第三章 不断扩展的“反美、厌美包围网”  无视联合国、为所欲为的“单边主义”  敲打说“不”的法国  “最后的同盟军”澳大利亚也出现了变化 只剩下了日本 米洛舍维奇之后“敌人”在不断变化  “基督教原教旨主义”掌控美国  如今美国的唯一选择就是动武 从“世界警察”到“最不受欢迎的国家”  连续上演“不宣而战”  比越战时更深重的危机  能与伊斯兰国家和解吗? 以沙特阿拉伯为核心的中东政策的矛盾  奥巴马为何决定增兵阿富汗  反美根深蒂固的巴基斯坦也局势不稳  伊拉克会产生亲伊朗和反美政权吗?  “反恐”的诡辩 “恐怖分子”和“自由战士”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下一个对手是叙利亚和伊朗  美国才是恐怖分子的后台  生生不息的“反美义勇军” 第四章 日薄西山的美国媒体  媒体从业人员的核心为“终身记者”  日本政客不是咄咄逼人的美国记者的对手  “署名”是力量的源泉  美国媒体开始变得傲慢起来  媒体发了,于是对全世界不屑一顾了  亚洲和欧洲成了“二等公民”  以对以色列的态度画线  媒体导致对伊开战  有内线的记者吃得开  “CNN美国”与“CNN美国以外”  亚洲报道根基太浅  “半岛电视台”何以异军突起  从NHK的卫视节目了解世界 今后的全球媒体态势第五章 没有敌人的时代――奥巴马外交的联合方程组  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大获全胜  中国的“对外开放”关系到美国的生死存亡  没有敌人就无法凝聚美国人民  与“看不见的敌人”的战斗永无止境  反恐产业不断壮大  安全对策已无法回归  俄罗斯和中国均与美国达成协议  欧盟迅速成为美国的对立面  美元与欧元已打响货币战  “喀斯卡迪亚独立”思想 与其说是加拿大人不如说是美国人 出现超越国境的“地区国家”  “未来的大国”在反美和亲美之间徘徊  做“隐蔽的外交官”  “阿盟”是否可能? 第六章 “避免危机”的药方 如何应对热钱 52 金融版“毒饺子”和“假品牌” 也有人躲过了次贷危机  粮食有剩余何以粮价飙升?  新生物燃料――危机给予我们的教训  美国强大的秘诀在于大学  超越国境的“人才吸收体系”  美国强大的另一个源泉:Google  让企业与企业直接交易  通过YouTube销售右脑型商品  IT经营者可能转向政治领域  奥巴马政府重新打出“门罗主义大旗”的危险性  所有美国人应加倍努力工作  “与损害全球者之战”才是新的冷战  推出新的“阿波罗计划” 第七章 成为美国的附属国还是独立国家  “第51个州”:美国敲打日本史  经济战失利导致日本出现“失去的十年” 日本企业向美国“进贡” 第一个选择――加强与中国的关系  第二个选择――加强与欧盟的协调  第三个选择――与东盟联手  放宽签证,敞开门户  实现真正伙伴关系的战略  跋 再见吧,美国――美国起死回生的三个条件 公正与宽容的国家 日本不能批评美国 奥巴马首先应对两件事做出道歉 应有一个国际组织架构的新构思 建议制定“美国版宪法第九条”

章节摘录

大前研一:25年后,日本国力只有中国10%    中国的发展,影响世界的未来。一些世界大国的政治家、专家甚至民众,都热衷于预测中国的未来,而且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共识。    日本大前研一《再见吧,美国》:“日本国力只有中国10%”    “如何与中国这个巨无霸邻居相处?”这是近几年日本各界广泛讨论和争论的问题。日本应该树立一个什么样的“中国观”?被称为“日本战略之父”的学者大前研一,其观点具有代表性。    2009年,大前研一在他的演讲和文章中多次讲过:“25年后,中国经济规模将是日本的10倍”,日本要重新适应“日本国力只有中国10%的状况”,日本要有准确衡量邻国中国的“规模感”。从过去2000年的历史看,日本国力的规模一直是中国的10%,从明治维新以后才发生变化,现在只不过是回归到以前的比例关系。日本必须接受“日本比中国小”这个现实,要做“小而强”的国家。庞大的中国市场是日本的巨大商机。日本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拥抱中国。例如高速公路的建设,日本的高速公路全长大约9000公里,而中国一年就要建设8000公里。大前研一最近10几年频繁来往于日本和中国之间,现在每年定期到中国8次。他说,现在研究世界不能不研究中国。他认为,美国在这场金融危机之后,已经沦落为毫无领袖风度和资格的国家。在《再见吧,美国》一书中,他为美国开出三个药方:一是向全世界道歉,承认过去8年犯下的攻击阿富汗、占领伊拉克、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几个大错误;二是成为世界一分子,协商办事情,不要搞霸权;三是告别战争。日本的自知之明,日本对世界格局变革的适应能力,表现在已经“脱亚入欧”100多年的日本国,现在又高调要“亲美入亚”、“脱欧入亚”。新一代日本政治家认为,世界正在朝着美国和中国两极化的方向发展,日本要成为太平洋上的一座桥梁,在美国和中国之间发挥桥梁作用。日本要改变“对美追随”的外交。2009年上半年,日本对华贸易比重为20.4%,对美国贸易比重为13.7%,而在1990年日本对美国贸易比重为27.4%,对华只有3.5%。这也是战后日本对华贸易比重首次超过两成,对亚洲的贸易比重已经超过5成,日本已经形成了对于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贸易的依赖。    美国约翰•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205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新的中心与一些西方学者不同,奈斯比特对亚洲的前景持乐观态度。在几年前与人合著的《亚洲大趋势》里,他预言亚洲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而在新作《中国大趋势》中,他更是对中国充满了信心,并认为“中国模式”将改变世界。他甚至大胆预言,到205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的中心。中国如何影响和改变世界?奈斯比特总结为:解放思想、“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摸着石头过河、艺术与学术的萌动、从奥运金牌到诺贝尔奖等“中国新社会的八大支柱”理论。由此,他认为中国在创造一个崭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这种新型经济模式已经把中国提升到了世界经济的领导地位;而其政治模式也许可以证明资本主义这一所谓的“历史之终结”只不过是人类历史道路的一个阶段而已。奈斯比特认为,无论是中国的GDP、中国在全球化中的地位,还是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都体现了中国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中国模式”将以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影响整个世界。他说:“中国正在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现在,奈斯比特最担心的是中国的教育问题。他说:“时至今日,教育体制却还是‘昨日’的。理想的教育,应该是‘今日’的、‘明日’的。”他希望中国能逐步解决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    英国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世界的重心东移”    《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与西方世界的终结》一书轰动西方。作者英国学者马丁•雅克说:“对美国而言,逐渐成为并非独一无二的大国,将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美国必须学会正视、适应自己的相对衰落。……美国最坏的选择是试图抵制、遏制中国,那将使世界重新陷于冷战泥潭,新冷战只能加速美国地位的下滑。对整个西方世界而言,中国的崛起将加深西方世界的普遍失落情绪。西方正进入漫长痛苦的自我调适阶段……我愿意为中国崛起成为世界领导力量鼓掌。中国崛起,改变的不只是世界经济格局,还有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中国崛起预示着一个新时代来临。……到21世纪后半期,中国很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国际体系将发生重大改变。北京将成为世界之都。上海也将取代纽约成为国际金融经济中心。”    英国《卫报》专栏作家断言:“中国的转变使世界的重心东移,21世纪将完全不同于前两个世纪,权力不再掌握在欧美手中。”    英国人著名经济学家麦迪森教授在《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一书中分析认为,中国可能在2015年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    2008年5月,英国智库“欧洲改革中心”发表报告指出,世界权力中心东移。到2020年,美国、欧洲、中国的经济规模将不相上下,各自的GDP将占全球总量的20%。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在名为“2008年世界展望”的报告中指出,2008年是全球政治、经济“脱美入中”的第一年,即从“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转变为“中国主导的世界秩序”的元年。    全球经济学家:“超越没有悬念,只是时间问题”    从2009年6月份开始,《环球时报》用两个月时间展开问卷调查,采访了全球85名经济学家,其中有80名经济学家参与了问卷调查。调查主要涉及三个问题:一是世界经济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还需要几年?二是哪个经济体或国家将率先从危机中复苏?三是中国经济总量赶上美国需要多少年?    调查显示,认为世界经济恢复到金融危机前水平还需要3—5年的占大多数,达到51人;认为需要1—2年的有19人,认为至少还需要5年的有9人。    认为中国将率先从金融危机中恢复的学者有66人;认为美国将率先恢复的有10人;认为是其他新兴经济体或国家的分别为3人和1人。    最后一个问题,认为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美国需要10年的有18人,占23%;认为需要20年的有37人,占46%;认为需要30年的有14人,占17%;认为需要更长时间和没有可能超越的分别为6人和2人。参加问卷调查的美国学者有17名,是单个国家中数量最多的。美国经济学家对于中国经济总量赶超美国反应最为激烈,多数美国专家认为,中国经济总量超越美国还需要30年以上时间。调查结果说明了三个倾向性东西:一是中国经济总量将超越美国,成为专家们的共识,80名专家中有78名认同;二是认为中国在20年左右超越美国的有37人,成为主流看法;三是认为中国经济总量超越美国,将会重新塑造世界格局。序 奥巴马政府启动——尽管如此我仍不能不感到悲哀超越肯尼迪的“语言力量”“如今我们进入了承担新的责任的时代。每个美国人都必须认识到自己对国家以及整个世界的义务。不是厌弃这一义务,而是乐于承担这一义务。”这是美国第44任总统巴拉克•奥巴马于2009年1月20日在其19分钟的就职演说中向美国人民发出的呼吁。美国大选开锣未几,我就预计奥巴马会获胜。这么预计的最大理由是他擅长演讲。我曾多次在电视中听过其精彩的演说,我认为深感压抑的美国人民会选择他。奥巴马在演说中并不涉及具体的政策,只是反复强调美国人民必须团结起来,万众一心,作为世界大家庭的一员,迈开新的步伐。他的这一姿态引起了人们的共鸣,从而使他得到的支持越来越多。也就是说他是通过“语言的力量”入主白宫的。在过去半个世纪中,与奥巴马同样在预选阶段还是默默无闻的人物,然后一鸣惊人成为总统的还有两人,即约翰•肯尼迪和比尔•克林顿。奥巴马与肯尼迪有相同之处,即均为民主党候选人,都是四十多岁,演讲都很精彩。尤其是奥巴马的演讲才能,更在肯尼迪和克林顿之上。特别是在民主党代表大会上被确认为候选人时发表的演讲,堪称可与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即民有、民享、民治)相媲美。奥巴马的演说,几乎没有废话。他以最精辟的语言、最准确的表述说出自己想说和必须说的话。例如他于2008年11月4日当选美国总统之际发表的18分钟演说,竟是从住在亚特兰大的106岁黑人库帕说起的,其内容大致如下:“库帕目睹了1929年的大危机、1941年的偷袭珍珠港和冷战的结束。而且她还曾无法参加投票,因为她是一名黑人,是一名女性。可是今天她去了亚特兰大的投票站,通过电子投票机投了票。这就是过去100年中发生在美国的变化。如果我的两个女儿也像她一样长寿的话,那么她们将在今后100年中看到怎样的变化呢?如今这一变化的新篇章已经翻开了。”这一演说使芝加哥现场近22万听众深受感动。他们听得如痴如醉。而其他的美国人都通过电视和网络收看了实况。鲜明的语言力量是如此动人心魄,人们也充分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所在。我也即时收看了演说,并由此确认奥巴马具有变革美国、再次推动美国前进的巨大潜力。从奥巴马演说看对日本的顾虑奥巴马的演说CD,在日本也很抢手,并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但媒体几乎没有提及该演说所隐含的对外姿态,这也是很有奥巴马特色的。例如他在当选演说中以偷袭珍珠港为比喻,但却没有直接点出“珍珠港”,只是说“我们的港口受到了攻击”。这无疑是考虑到日本的感受。尽管前总统小布什与小泉前首相的关系堪称莫逆之交,但布什却不怎么考虑日本的感受,在“9•11”事件发生之际,将恐怖分子的袭击与偷袭珍珠港相提并论。两相比较,高下立判。这不仅表现在对日外交姿态上。在冷战结束的问题上,奥巴马也没有使用“冷战”这一表述,而是说“柏林墙倒塌”,这当然是顾及到了俄罗斯。在走马上任以前就如此考虑周到,因此估计他既不会像布什那样采取单边主义,也不至于将看不顺眼的国家称之为“邪恶轴心”,采取敌视态度,更不至于为了防范恐怖袭击,即便得不到他国认可也四处出击,大打出手,不宣而战。奥巴马的父亲是肯尼亚人,母亲是白人,出生在夏威夷,童年时期在印尼度过,靠奖学金读完了哈佛大学的课程。因此估计他在国籍、种族和民族等问题上不会带有偏见,不会先天地讨厌某些国家。美国转而实行全方位外交将导致一个新世界的诞生。如果这一预计正确的话,美国才会重新成为一个“像模像样的大国”。美国史无前例的“四权分立”体制尽管如此,我仍对美国的未来感到十分悲观。何以如此呢?因为美国在2008年9月经历了“雷曼冲击”(即雷曼兄弟公司倒闭形成的冲击)后,已不再是从前的美国了。其象征便是美国的体制从原先的“三权分立”演变为“四权分立”了。这里所说的“第四种权力”就是指财政部长。截至2009年1月,布什政府的财政部长是保尔森。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保尔森几乎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虽然他并非经过选举产生的领导人(这在日本是司空见惯的),却能推出“金融稳定法”这一杀手锏。另外,金融稳定法的目的本来是通过投入7000亿美元的公共资金来冲销坏账,结果却变成了注资。除此以外,保尔森还拥有对金融机构的生杀予夺之权。例如让雷曼公司倒闭,力挺花旗银行。这些完全取决于其个人好恶。这种完全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独断专行,国会居然无可奈何,这不能不令人感到非常可怕。从1967年留学麻省理工学院以来,40多年我一直在仔细地观察美国。美国本来不是这样没有章法的,这样的情况在美国是前所未有的。美国基本上奉行的是“小政府”理念。但就过去230年中的开支按目前的币值来计算的话,目前美国政府已承诺的应对金融危机财政力度,已仅次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支。如果加上今后将出台的措施,则势必将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支。这不仅是小政府不复存在的问题,仅从数字上来看,美国正面临着极为严峻的考验,这是显而易见的。换句话说,前财长保尔森等少数几个人未经国会的认可,随意出台财政政策,国家的运行完全不在法律的框架之内。此外,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陷入金融危机之际,美国曾不断敲打日本:“不许抛售美国债券!”“不要让金融危机蔓延到其他国家!”对日本的具体政策说三道四。但转眼间华尔街引发的这场危机早已波及到全世界了。如今的美国正在发生根本的变化,它已不再是我们曾熟悉的美国,已堕落为根本没有什么“资格”、“风格”和“品格”可言的国家了。这么说是一点也不过分的。美国人自己对国家也不抱有希望那么,奥巴马能克服金融危机,通过变革使美国重新成为楷模吗?遗憾的是,对此我的看法是悲观的。奥巴马政府的财长是原美联储纽约分行行长盖特纳。我将在下一章具体评论盖特纳,我对他的定位是:与保尔森、伯南克(美联储主席)共同组成导致美国经济滑坡的“三剑客”,完全是“一丘之貉”。只要看看这样的人事安排,就无法期待美国新政府的经济政策。更本质的问题在于,奥巴马是一位社会活动家,他的着力点不在如何创造财富,而是如何分配财富。事实也是如此。奥巴马和其身边的谋臣策士们所热衷的话题全是如何分配财富,而根本不涉及财富的创造。应对危机的财政力度高达1万亿美元,它依据的是凯恩斯主义的创造需求理论,但这一政策从未看到过成功的例子。目前美国所头痛的是消费在下滑,经济在萎缩。因此仅讨论财富如何分配根本不解决问题,当务之急是要创造更多的财富。这样下去,美国人就可能会抛弃几乎是零利率的美国,前往利率稳定在较高水平的国家淘金。那样奥巴马就会面临严重的资本外流局面,这在美国是前所未有的。但导致我对美国悲观的更大的理由还不在这里。这就是在打着“变革”旗号上台的奥巴马入主白宫以前,说得更确切一点是在出现“雷曼冲击”以前,美国已发生的变化,并且已不可能恢复到此前的美国。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变化,是一种“时代潮流”。缺乏宽容的美国“开始宣告结束”冷战结束后的“哥白尼革命”1989年冷战结束以来,已经历了20年。在这20年中美国这个国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于前苏联的解体,始终与其对峙的美国也相应发生变化,这是很自然的事。这一变化类似于“哥白尼革命”。在过去40年中,我曾去美国不下400次。看到美国发生如此戏剧性的变化,则还是第一次。尤其是2001年小布什上任后的8年中,美国的变化进一步加快了。在冷战时代,西方各国均将美国视为其标杆。作为奉行自由和民主的西方国家的领头羊,美国与代表共产主义的东方阵营的前苏联和中国相互虎视眈眈。而对欧洲、日本和韩国来说,即便彼此奉行同样的价值观,但却始终难望美国项背。尤其是大多数日本人认为是美国支撑了日本的战后复兴,并通过“日美安全条约”保护了日本。尽管在贸易战中美国显得非常霸道,对日本盛气凌人,在其后院对拉美国家也很少显示平等姿态,但即便如此,至少从表面来看,美国仍是“正义的化身”。充斥于银屏的“好战”言论如今那样的美国到哪儿去了呢?这几年,看看美国的电视节目,所有的节目和广告中,都充满了一种“好战”言论。例如在一个讨论节目中,嘉宾一出场就猛侃一通,而台下公众的掌声和口哨声则使得嘉宾更来劲。2003年纽约发生了大停电事故。在尚未搞清停电原因之际,电视节目就开始讨论:“美国应与加拿大分道扬镳”,因为“纽约的电网与加拿大是连在一起的,所以会发生这种情况”。还有人提出“纽约不应与加拿大共用一个电网”。实际上美国东北部如果不用加拿大的水电,其电压就会降低。因为那里不允许在自己的土地上建造发电厂。恰恰加拿大有的是水电,不用白不用嘛。尽管如此,这样的电视节目却公然播出,加拿大人也能看到该节目。从原先美国的外交平衡感来说,这样的情况是不该发生的。另外,2003年3月20日,美国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当时CNN的金融节目主持人鲁•达布斯便公然在节目中力挺布什,并斥责反对美国开战的德国和法国为“狗屁”。这一说法招致观众的一片反对声,但主持人却一点儿没有认错的架势,还叫嚣:“我哪儿讲错了?”过去的美国对不同的声音能显示一种宽容的态度。但在“9•11”事件后,美国对反对声却充耳不闻了,并且还不让发出这样的声音。这是一种非常粗鲁的做法。连广告也充分反映了这一姿态,动辄就是:“你上当了!”“你根本没注意到!”这类表述。广告主就是在煽动观众的不安情绪,并利用这一情绪来推销其产品。也就是说出现在银屏上的内容,都是在煽动观众,这么一来这类节目和广告就更加大行其道。这样美国人的“人格”发生变化也就不足为怪了。“对外国人宽容的国家”哪去了?“9•11”事件发生后,布什政府的全部政策就是利用美国人的这种不安心理。美国人听到的都是这类警告:“美国已不再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国家了”“你和家人的生命安全受到了威胁”“毋忘9•11”。布什政府的逻辑是:既然美国本土受到了袭击,那就不应犹豫。于是美国立即对阿富汗开战,向苏丹发射巡航导弹,并将大军开进了伊拉克。昔日美国曾指责日本不宣而战、偷袭珍珠港是“怯懦”,而如今自己却在使用同一手法。总而言之,美国的主张中“真实”部分越来越少,而且是“感情”重于“逻辑”。换句话说,一些利益群体在权力结构中煽动人们的不安情绪,以此来操纵舆论摆布国家。当然也有人会不同意这一说法。过去我曾在美国领取奖学金(20世纪60年代后期),不用缴学费还能得到生活费,对美国古风犹存的宽容是感受很深的。但如今这样的风气已荡然无存了。当时美国的大学集中了全世界最优秀的学生,将科研费用作奖学金来培养这些精英。作为西方世界的领头羊,从广义而言只有整个阵营都发展了,美国才能从中受益。美国当时就有这样的胸怀。但近年来美国人觉得它们缴纳的税款不应用于向外国留学生发放奖学金,外国人应该自己缴学费。这样的意见在我读书时根本听不到。如今奖学金的发放标准,首先是当地的学生,其次是本国的学生,而且是优先考虑黑人等少数族裔和女学生。如今几乎没有外国留学生能获得美国政府颁发的奖学金。过去那种宽大的胸怀已不复存在,考虑问题非常急功近利,而且总是从政治角度来思考问题。我斗胆说一句,我认为这是导致发生“9•11”事件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基地”组织以此来报复缺乏宽容精神的美国人。美国人只是看到了这一事件产生的结果,而对其原因却无意深究,这就使本来就很有市场的单边主义更加如鱼得水。过去美国人看问题的视角是很开阔的,对问题也看得很清楚。各大学对亚洲研究、欧洲研究、拉美研究、伊斯兰研究等都有足够的经费,这有助于美国对全世界把握得更准确。例如哈佛大学的东亚研究权威、已故著名学者赖肖尔先生,曾担任驻日本大使,在美国的地位就很高。在美国的对日政策上,他也有很大的发言权,并培养了很多门生。他在哈佛大学打下了日本研究的基础。他退休后该研究所被更名为赖肖尔日本研究所。如今这一切已很难看到了。由于赖斯这样的鹰派人物成为布什政府的要员(先后担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和国务卿),美国的视野变得非常狭窄,对问题也不再看得清了。据悉赖斯的智商高达200以上,但只要看看她出任国务卿的4年中做了什么事就一清二楚了。如用其上司布什总统的话来说,她的出国次数多到数不清,但中东却仍然未能实现和平,美国与欧洲以及俄罗斯的关系也依然相当低调。在其“后院”拉美,则以委内瑞拉的查韦斯总统为代表,反美势力远远强于克林顿时期。布什执政的8年不仅在内政上,而且在外交领域也出现了大倒退。“国土安全部”的骗局由于冷战的结束,原先的势力均衡局面不复存在,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于是就很容易走火入魔,偏向单边主义。日本的媒体将此称为“新保守主义”。似乎保守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势力在崛起,其智库在为布什政府制定战略,实际上并非如此。保守主义是过去就有的一种势力,用日本的说法就是新保守势力。但单边主义与此是毫无共同之处的。“9•11”事件后美国成立了国土安全部,以便统一协调美国的反恐工作。但是,美国所说的保护国土安全,只不过是换了一种说法而已,正如日本将本国的军队称为自卫队一样。日本政府的说法是:自卫队仅用于保护本国的安全,所以不叫军队。但从外国来看,这就是军队,即“日军”。英语称之为“self defense force”是完全错的。既然是保卫,当然是保卫本国,没有一支军队是用于保卫敌人的。因此各国均将本国的军队称为“国防军”。美国五角大楼也叫“国防部”。因此以保卫本国为由而冠之以“自卫队”,本来就是一种文字游戏而已。同样的解释也可用于美国的国土安全部。美国人所说的“国土”,狭义是指其国内的50个州,而广义则是指全世界。不论哪个国家或地区,只要出现了恐怖组织,美国就要打到哪里。也就是说,美国所说的国土安全,就是对威胁到美国本土的势力予以攻击性的防御,实际上这并非防御而是攻击。换句话说,国土安全也不过是一种文字游戏,这不过是用来掩盖美国的矛盾而已。恐怖分子为什么要远道奔袭美国,对其进行恐怖袭击呢?为什么那么多的人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前赴后继地与美国为敌呢?美国人是不愿思考这一问题的。美国应该好好反思这一问题。如果美国不能很冷静地回顾一下全世界到底是怎么看美国的,美国在无意识之中到底干了些什么,上述问题是无法解决的。保护以色列是美国的基本国策解开那个死结有一个办法。在美国人所说的狭义的“国土”中,是包括以色列的。美国人说“我们”(We)这个词汇时,是将以色列放在里面的。从美国的地缘政治学来看,保护以色列就是美国的基本国策。因此攻击以色列就是威胁美国的国土安全。伊朗之所以被列入“邪恶轴心”,就是因为这一原因。90%以上的伊朗人是穆斯林什叶派,而巴勒斯坦的原教旨主义组织哈马斯也是什叶派。哈马斯并未威胁到美国,但它不断在以色列进行恐怖活动。这在美国看来就威胁到了其国土安全。黎巴嫩的真主党(什叶派)也由于同样原因被列为恐怖组织。因此支持哈马斯和真主党的伊朗被列入“邪恶轴心”就一点也不奇怪了。美国还在竭力制止伊朗和朝鲜开发核武器,伊拉克仅因涉嫌开发核武器就受到了打击。而对以色列拥有核武器美国却装聋作哑。    这是因为犹太人团体在美国政坛、财界和政府官员以及媒体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而这一国内政治的基础也构成了美国的国际关系基础。过去就有人指出过这一问题,虽然布什政府的国务卿赖斯和现任总统奥巴马几乎与犹太人没有任何关系,但作为美国外交政策的大前提,这一因素同样得到了充分考虑。另外,在大选过程中,各候选人不时应邀前往全美犹太人组织总部,在C-SPAN频道(专门的政治节目频道)和CNN的节目中,就犹太和以色列的相关问题、过去曾到过以色列几次、对全美犹太人组织做出了怎样的贡献等问题予以回应,这些节目都是实况转播的。经过了这样的“面试”后,该组织才会决定支持哪个候选人。通过这样一个运作过程,政客们不得不做出“我爱以色列”的表示。这一状况是首先值得反思的。中国的威胁度降低前面曾说过,在美国国土安全的框架中,只要是被认为威胁到美国本土安全的,都被视为美国的敌人。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的当今世界,美国所说的“国土”实际上就是“世界”。但这并非全世界,而是美国希望统治的世界。美国希望统治的世界是指哪里呢?对布什前政府拥有强大的影响力的得克萨斯石油产业,与中东的产油国关系非常密切。例如石油蕴藏量居世界第二位的伊拉克和排名第三的伊朗,或是部分非洲国家。美国对这些国家极为关注,也非常希望将这些国家纳入其统治之下。换句话说,就是美国对欧洲已不那么关注了。在冷战时代,美国首先关注欧洲,其次是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因为这些国家和地区是抗衡前苏联和中国大陆的桥头堡。但由于前苏联的解体,欧洲的地位已不再那么重要。另外,如今美国对台湾地区的关注度也在下降。在布什政府刚启动时,美国是一边倒地支持台湾地区。因为台湾地区的院外集团(为实现本集团或团体的利益而对国会和政府的决策过程施加影响的团体)是支持布什的重要后援组织之一。因此布什上任不久,在中国的海南岛上空就发生了撞机事件,然后就是否归还美国战机的问题,双方的关系一度显得很紧张。但此后中国明智地调整了其外交政策,不再无谓地刺激美国。也许是在“9•11”事件后美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显示出了超强实力,如硕大的杀伤炸弹和可穿透地下室顶层掩体的巨型钻地炸弹,这使中国认识到与美国对抗只会两败俱伤,于是中美关系不再横生枝节,双方重归于好。所以从表面来看,中国的威胁是降低了,对美国来说台湾地区也不再那么重要了。中美关系搞定,中国也不会加剧大陆与台湾地区的紧张氛围,所以美国对台湾地区的安全也不那么重视了。另外,从美国来看,中国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和大量廉价劳动力的魅力是极大的。与中国搞好关系,是符合美国的利益的。对在军工产业也很有影响的得克萨斯集团来说,中国大陆的重要性要超过台湾地区。因为军工部门也在生产波音飞机,无论台湾地区再怎么购买战斗机和客机,也不可能超过中国大陆。因此,从得克萨斯集团的利益来看,台湾地区的地位已退居其次。保护韩国和日本的重要性也大为降低美国对韩国的关注也在急剧下降。目前美国在韩国的驻军人数为28500人,一旦朝鲜半岛发生战事,美国是不希望其军人死在朝鲜战场上的。于是原先的37500名驻军官兵,在2004年撤走了5000人,2005年3000人转防,2006年又撤走了1000人。估计今后美国还会进一步削减其驻军,也许最后会以航空母舰加上巡航导弹和爱国者导弹来代替地面部队保卫韩国。为什么美国对韩国不感兴趣了呢?有两个原因。首先是朝鲜远程大炮的威力超出原先的估计。据韩国国防研究院的模拟试验表明,配备在军事分界线10公里以内的1000门朝鲜大炮,如没有驻韩美军的支持,在1小时内首尔将被摧毁三分之一。如果驻韩美军出动的话,无疑美军也将遭受巨大的牺牲。从国土安全的角度来看,这是非常划不来的。于是驻韩美军从军事分界线大幅度后撤,这无疑是为了减轻损失。与此同时,韩国国民中的反美和厌恶美国的情绪也在急剧高涨。2004年6月,两名韩国初一女生走在京畿道的路边,却惨死于美军的装甲车下,此事激起了韩国人的反美情绪,他们焚烧星条旗,在美国大使馆门前抗议示威。此举使得美国方面也很反感:是谁在朝鲜战争中为保卫韩国流血牺牲,此后也始终驻扎大军来保护韩国?如果韩国人如此厌恶美国的话,那美国也没有必要继续在韩国驻军。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日本。即便在冲绳以外的美军基地,日本人也对美国驻军相当反感。就日本所面临的朝鲜威胁而言,从美国的国土安全角度来看,是一点关系也没有的。因为朝鲜并未派遣恐怖分子去袭击美国。虽然娶了日本太太的美军士兵詹金斯曾长期在朝鲜生活,但他是当逃兵逃过去的,并非朝鲜绑架过去的。也就是说朝鲜并未绑架过美国人。这样一来,战后60年来始终作为西方阵营前沿的韩国、日本和台湾地区,在美国国土安全战略中的地位均出现了下降趋势。开战并非出于外交而是出于内政原因那么布什政府为何又要将朝鲜列入“邪恶轴心”呢?这是出于大选的需要。老布什虽然打赢了海湾战争,但由于此后的经济形势不好,所以他未能实现连任,在大选中输给了克林顿。于是小布什为了争取连任,就必须在大选前找出理由发动一场战争。于是他选好了伊拉克、伊朗和朝鲜这三个“邪恶轴心”。看哪一个最让美国选民讨厌就打哪一个。这就是说如今美国所发动的战争,均是从其内政角度考虑的。我认为目前的美国不可能完全出于外交理由而开战。因此,除了朝鲜战争曾得到过当时的联合国授权以外(当时中国在安理会的合法席位未得到承认,在前苏联代表退席抗议的情况下,美国操纵安理会通过了决议,组建“联合国军”,发动了朝鲜战争。——编者注),美国所发动的其他战争,没有一次是师出有名的。尤其是过去四分之一世纪中美国所发动的战争,无一例外是出于国内因素。例如美国曾入侵巴拿马和格林纳达,除了中央情报局的随意解释外,我至今都不明白与美国的利益有什么关系?蛮不讲理的“即热热水器”国家从这一视角来看,美国的媒体、国防、院外集团和得克萨斯集团等少数利益团体,是会做出“真相”来的。这种人为摆布的“真相”,在“9•11”事件后曾使得美国人感到非常不安,也使其更加性急,这在美国已深入人心。换句话说,布什政府押上美国人的生命安全,堂而皇之地为少数利益集团的利益服务。也就是说,如今新保守主义并非为了什么理念或价值观,而是完全出于极为狭隘的、急功近利的因素来确定“美国的真相”。而出现在CNN或FOX电视屏幕中的画面,都是经过刻意挑选的。这些具有煽动作用的镜头很容易使人们信以为真。过去美国人中有很多人是持中立立场的,他们的看法也很有道理。但如今这样的人却少之又少。例如在电视节目中,反对伊拉克战争的人是根本没有话语权的。他们一讲话,就会遭到猛烈的抨击,甚至被媒体指责为“卖国”。于是对伊拉克战争持反对态度的人只能保持沉默了。从某种意义来说,美国简直就成了一个“即热热水器”般的国家。而且,大多数美国人尚未意识到这一问题。美国人的自我形象依然是冷战时代的“正义化身”,捍卫自由和民主的“全球警察”。伊拉克战争结束后驻伊美军死亡人数占到总数的97%可以说小布什的结局同其父亲一样。“9•11”事件后,他巧妙地利用了公众的恐慌心理,维持了自己的政权。在2008年大选中,他支持曾在越南战争中被俘过的麦凯恩出面竞选,给人以总统还是军队最高统帅的形象,但却遭到了选民的冷遇。美国公众对前政府的最大受挫感就是伊拉克问题。伊拉克局势久久无法稳定,其政府也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实际上,在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美军士兵死得更多。据五角大楼公布,截至2008年底,从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美军死亡人数已超过4200人,这远远超过了“9•11”事件的牺牲者2973人。而且97%的死者死于2003年5月布什宣布大规模战斗结束以后。人们搞不清楚布什是如何收拾这一烂摊子的。就像越南战争一样,美国人早已忘记了开战的理由,只是希望能早日从伊拉克撤出自己的军队。以前美国人总是抱怨外国人,如今他们终于将怨气发到布什身上来了。“你还磨磨蹭蹭干吗?”“不会搞经济,打仗总还行吧。你居然连打仗也不会?”美国公众对小布什的愤懑,要远远超过老布什。当年在海湾战争中,老布什见好就收,避免了更多美军士兵的伤亡。而他的儿子小布什虽然早就宣布打赢了战争,美军士兵的死亡却有增无减,对此美国人是无法忍受的。毕竟美国人是不愿流自己的血的。总而言之,“国土安全”这一说词就是在煽动和利用美国人的不安心理。但这同样是一柄双刃剑,小布什扬起了这柄剑,但却将自己赶进了雷区。麦凯恩在选举中输给了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就因为他无法摆脱布什的这一负面“遗产”。因为他只是在反恐战争上优于竞选对手,而不是在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上。布什毫无反悔之意在“9•11”事件后,布什本应认真思考诸如“为何美国会成为恐怖袭击的目标?”“为何美国如此为人所痛恨?”这类问题;思考其错误的对外政策四面树敌,使其他国家的人们对美国的憎恨不断加剧。然后在此基础上表明:“即便如此仍不能容忍类似‘9•11’这样的卑劣手段。”如果这么说的话,那就不至于丧失美国人的宽容和大度。但是,布什对此事件没有表现出一丁一点的悔意。不仅没有悔意,而且还推出“国土安全”这一概念,立即对阿富汗开战。然后又强行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对伊拉克开战的理由是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最后却始终未能发现。在小布什卸任前夕的2008年12月,在接受ABC采访时他对此事的说法是:“当时人们都认为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我当然无法了解我们的情报是不确切的。”反正他自己不须承担任何责任。那么多美国士兵死在伊拉克,其人数超过了“9•11”事件的遇难人数,而更多的伊拉克平民也死于非命,但布什却对此只字不提。在这一过程中,美国人逐渐失去了宽容和大度。换句话说,是布什前总统使得美国人出现了这一变化。如今美国人已无法忍受继续在伊拉克流血牺牲,他们对布什表现出了不满和愤懑。于是美国人民要求布什尽快从伊拉克撤军。这恰如越南战争末期美国人民要求当时的约翰逊总统从越南撤军一样。如果布什的做法在美国得以持续的话,伊拉克局势是绝对不可能稳定的。也许伊斯兰激进派或原萨达姆派(逊尼派)等伊拉克反美势力的抵抗活动将进一步加剧。什叶派的伊朗也会渗透到伊拉克境内,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伊拉克政府将打上“反美和亲伊朗”的烙印,这也许是美国所最不愿看到的局面。因此无论美国如何增兵,它只会在那里越陷越深,根本看不到和平的曙光。回顾一下历史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派遣大军去清剿游击队或恐怖分子是无法奏效的。其典型例子就是北爱尔兰。尽管强大的英军驻扎在北爱尔兰,但天主教背景的爱尔兰共和军的恐怖活动却始终没有止息过。对北爱尔兰都无法搞定,更毋论面积是北爱尔兰30倍的伊拉克了。而且随着伊拉克境内什叶派的势力逐步扩大,以逊尼派为主的沙特阿拉伯也将出现不稳定局面。虽然美国推翻了萨达姆,但却使沙特阿拉伯陷入了动荡之中,而该国是美国在中东最大的利益之所在。我将在下一章讨论美国的中东政策。能源大国俄罗斯的崛起这么下去的话美国人的不安心理将日益加剧,无限蔓延其“仇恨的连锁反应”。如今虽然奥巴马总统取代了布什,但如果不改变其路线,不能真诚地表示美国“该反思的地方就反思”的话,憎恨美国的思潮是无法改变的。但奥巴马打算认错吗?反正,小布什是丝毫也没有表现出反悔之意。而且从美国的媒体和其领导人的情况来看,他们并未表现出认识到自己的失误、打算倾听别人意见的谦虚态度。直到布什政府卸任都是如此。于是反美势力对美国的仇恨情绪就进一步加强。于是当今世界就出现了“以血还血、以牙还牙”的状况。从历史上来看,像亚历山大国王和罗马帝国,或者中国元朝时期不断扩展疆土那样,本来唯一的超级大国是很容易搞定全世界的。但如今却截然相反。其原因皆在于美国人失去了其宽容和大度。布什家族或得克萨斯集团为了从石油获取更多的利益,欲将全球储油量占第二位的伊拉克纳入其控制之下,这一意图是昭然若揭的,如今奥巴马必须对此有所调整。但就在时光流逝之中,俄罗斯却悄悄地成为全球头号能源生产大国。如今全世界能源行业的十大公司,居然有4家是俄罗斯的。而且俄罗斯与伊斯兰国家的交往很频繁(除车臣以外)。在前苏联时代,拥有巴库油田的阿塞拜疆国内就有很强大的伊斯兰势力,过去它就与伊拉克关系密切。因此美国若像当年越南战争那样悄然退出伊拉克的话,那俄罗斯和欧盟就会坐收渔人之利,中国当然也不会无动于衷。没有敌人的时代――奥巴马外交的联合方程组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大获全胜美国在20世纪经历了三场战争,并全部获得了胜利。首先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914年大战爆发之初,美国采取的立场是中立。但两年半以后作为国际联盟的一员参战,成了战胜国。接下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是美国一开始就积极参加的大战,并为同盟国的获胜做出了最大的贡献。此后在冷战这场“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凭借核威慑不战而胜,最终导致前苏联解体,美国大获全胜。问题在于,通过上述三场战争,为了维持美国这个多民族国家,美国始终需要有“假想敌”。美国本身就是通过战争从英国统治下获得独立的,建国后美国的这一惯性仍继续发挥作用。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美国经常与英国发生摩擦,也不时与墨西哥发生一点边境冲突,但毕竟还不至于与某国始终处于对立状态。而在经历20世纪的上述三场战争后,美国人便习惯以美国和非美国画线,并还掺杂了意识形态因素。也就是说美国人总要找到与美国信奉的“自由”和“民主”相对立的一面。在越南战争后的局部战争中,美国人总是强调这是“民主、自由对独裁”,就大体上表达了这一思路。中国的“对外开放”关系到美国的生死存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如果日本、德国和意大利这三个轴心国获胜的话,压迫和独裁就将成为自由和民主的敌人。在冷战时代,美国的对手主要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是“看不见的敌人”,彼此之间有一道“铁幕”,对立面就是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与此同时还有一道“竹幕”,对立面是社会主义的中国。虽然美国不战而胜成为冷战的赢家,但美国却误以为它在意识形态领域获得了胜利,似乎是前苏联的“独裁”和“计划”在美国的“自由、民主”和“市场经济”面前缴了械。但我却说未必是美国战胜了前苏联,因为前苏联主要是从内部崩溃的。正好在前苏联出现制度疲劳之际,诞生了戈尔巴乔夫这个缺乏战略意识的领导人。他上台就全力推动改革和信息公开,于是就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这在当时都还不那么突出。于是就导致前苏联公众怒不可遏,再加上青年人对西方文明的羡慕,国家便一蹶不振。因此与其说是美国战胜了前苏联,不如说是前苏联自毁长城,自废武功。于是美国便喋喋不休地陶醉于这些胜利。于是在熏人的暖风之下,美国出现了一种“不可战胜”的神话:看看这100年的历史吧,美国见谁灭谁,是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谁还想以卵击石?那就来试试看吧。美国已根本不把其他国家放在眼里了。1989年柏林墙倒塌、“铁幕”被拉开后,美国的主要假想敌已变成以“竹幕”遮挡的中国。1992年,已故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先生视察深圳和上海,呼吁进一步加快改革和开放。在“南方讲话”的鼓舞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歌猛进,并主动拉开了“竹幕”,表明无意挑战美国。应该说这是关系到美国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没有敌人就无法凝聚美国人民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美国自认为在这个世界还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如果没有紧张感的话就会甘于平庸。要维持世界头号大国的富裕生活,全球过于平安无事年轻人就会懈怠,从而缺乏前进的动力。因此美国领导人就始终要使其公众有一个对立面。在过去的大选中,这些问题是否成为议题都无所谓。例如在2004年的大选中,主要争执焦点在于布什是否在越南战争期间逃过兵役,民主党候选人克里所获得的3枚勋章中的两枚是否做假?美国是共和党和民主党两大政党体制,彼此在政治上当然是对立的。从理念上来说共和党信奉“小政府”,而民主党则推行“大政府”。至于具体政策,不是美国人也很难搞清楚。实际上美国选民对政党的支持标准纯粹是个人的好恶。因此美国的两党便想方设法表现出与对方的不同,让选民一看就明白。例如在国内问题上,是否同意死刑?是否允许人流?是否认可同性婚姻?这些都是非此即彼,必须明确表态的问题。在2008年大选中,次贷问题引发的金融危机成为焦点。在具体问题上,共和党与民主党都同样赞成或反对,也就是说两党之间根本没有什么巨大的鸿沟。尽管如此,美国人还是希望有一个对立面。这一思维定势在外交领域也同样如此。如果没有敌人,美国便会觉得坐立不安。例如人们都知道在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不宣而战偷袭了珍珠港。但还有一种说法是当时的罗斯福总统事先已得知了这一情报,但他为了激发起美国人的斗志,宁愿看到美国挨打。事实真相究竟如何,历史学家将会给出一个说法。但美国人故意让日本偷袭得手,并不是不可思议的。因为要增强美国人的凝聚力并非易事。如前所述,在前苏联解体后美国失去了敌人。本来想好的假想敌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国力有了明显提高。于是美国眼下找不到足以让美国人振奋起来的敌对国家。与“看不见的敌人”的战斗永无止境美国的下一个敌人是谁?这个问题使美国深感头痛。在冷战结束后,克林顿当了8年总统,那时他没有推出一个敌人。但到了布什执政,在“9•11”事件后,他以“反恐”为旗号,列出了“邪恶轴心”这一新的敌人,具体说就是伊朗、伊拉克和朝鲜。正如在第三章中曾说过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受了哈佛大学教授、国际政治学者亨廷顿抛出的“文明冲突论”的影响。亨廷顿认为,在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将不再是“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这样的意识形态对立,而是各种文明(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欧洲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和非洲文明)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而布什总统将其直接演变为外交政策,这显得其认识是很浅薄的。这正如昔日罗斯福总统利用日本偷袭珍珠港(暂且不论其真伪)来凝聚全国人民一样,布什将“9•11”事件称为“21世纪的偷袭珍珠港”,从而以此来动员美国人民反恐。而与此同时,布什总统却与昔日的敌国日本(小泉前首相)一起前往猫王故居并引吭高歌,由此可以推断今后美国和伊拉克的关系也会出现改善。就普通的日本人感受(其实美国人也同样)而言,这显然有点恶心。然而这是美国总统在做秀,日本外务省也不能说三道四。布什就这样绞尽脑汁想要找一个敌人,但由于他才疏学浅,放到篮子里就是菜,轻率地确定了美国的敌人。换句话说,这并非是确实出现了敌人,而是在脑子里拼凑出来的敌人概念。如果说恐怖分子是美国的敌人,要与恐怖分子作斗争。这么一来的话就没完没了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本来恐怖分子的定义是“出于政治目的进行非法破坏活动的暴力主义者”这就不限于伊斯兰激进派,几乎世界各国都有这样的人。例如西班牙有巴斯克解放阵线,英国北爱尔兰有爱尔兰共和军。就是美国国内也有这样的恐怖分子。美国是世界上发生滥杀无辜、拐骗、集体绑架等犯罪活动最频繁的国家。这样的话,被布什定位为“敌人”的恐怖分子,究竟是谁呢?他们到底在哪里?所谓“看不见的敌人”,并未做出明确界定。本来美国国内就有与“看不见的敌人”作战很困难的看法,敌人都无法具像,这就难免使人感到不安。但对布什团队来说,这才正中下怀。正因为敌人是看不见的,所以为了确保安全,花多少钱也值得。于是国防就成为吞噬资金的巨大黑洞。既然敌人是看不见的,编造多少情报都是可能的,怎么夸大都没关系。即便是几年前的旧情报,只要说一声“发生恐怖活动的概率很高”,那就可以拨下经费。其结果是得克萨斯集团背后的国防和石油院外活动分子对此大喜过望,因为一旦出现危机油价就会攀升。这个世界上真有美国的敌人吗?美国的敌人是捏造出来的,于是一部分人便不断遭到敲打,在狗急跳墙的情况下才走上恐怖主义的道路。美国本身是产生恐怖分子的“温床”如前所述,本•拉登所领导的“基地”组织,本来就是中央情报局所豢养的傀儡部队。在前苏联入侵阿富汗之际,为了将苏军赶出阿富汗,恢复其独立地位,美国和沙特阿拉伯在背后予以支持,这才有了今天的本•拉登。如今本•拉登反戈一击,与美国作对。出现这一结局的原因是由于冷战结束,美国与俄罗斯重归于好,“基地”组织无所事事,在他们打算推翻沙特阿拉伯政府时,美国将他们视为敌人,开始大加挞伐。总而言之,只要美国确定沙特阿拉伯和以色列为自己人,敌人便不请自到。美国在抽象名词中拼凑敌人的概念,于是那些人就成为恐怖分子。也就是说美国无意中成为产生恐怖分子的温床。但在美国的有识之士中,很少有人能据理力争,说明恐怖分子活跃在全世界的原因在于美国本身。如果CNN向有识之士征询意见的话,认为恐怖分子起源于美国的人不知是否会有1%。但只要不对这一问题予以讨论,是不可能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途经的。过去美国总是以民主和自由为旗号来改变对方,这一次该美国改变自己了。只要它不改变自己,局势就会继续恶化。而美国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会发生改变,这是一个分水岭。反恐产业不断壮大但就目前而言,美国自我改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美国人民亲眼目睹了“9•11”事件后,就产生了这样一种舆论氛围:只要为了保护公众安全,花再大代价也在所不惜。于是国土安全部便应运而生,该部也获得了巨额的经费,从而催生了一个巨大的产业:反恐产业。这一架构,即便是民主党的奥巴马上任也很难改变。因为奥巴马既然争取连任,在现阶段就宣布“恐怖分子已不复存在”的政治风险显然很大。在克林顿上任之际,冷战已经结束,于是美国就坐享和平红利,经费被砍掉一半。军工部门虽然很不满,却无可奈何。而在布什、切尼和拉姆斯菲尔德这“国防三剑客”上台后,军工部门才卷土重来。如今反恐产业在不断做大做强。例如机场的自动监控设施,可自动检测沙林等生化武器的设备,一旦发现异常便自动发出响声的蜂鸣器,出入境口岸检查旅客和行李的安全体系,生产这类设备的企业订单是源源不断。入境美国的旅客受到了严格的检查。此前日本等27个国家的旅客,如以旅游为目的停留90天以内是不需要签证的。但在2006年10月26日以后颁发的护照中,都嵌入了一个芯片。该芯片自动记载着该旅客的姓名、国籍、出生日期等与身份有关的详尽信息,如果没有这一芯片的话,则不能享受免签证待遇。到了2009年1月12日,美国又规定希望前往美国而没有获得签证的人必须进行ESTA(电子旅行认证系统)登记。也就是说即便只打算在美国呆一天,也必须进行这样的登记。这样的登记又是多少油水?反恐产业不断壮大,这本身也是一种政治力量。安全对策已无法回归无论是反恐产业还是安全产业,均已成为几十万亿日元的大蛋糕。与此同时还催生了一个新的院外活动集团,已不可能将它们打散,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在引进了反恐体系和安全体系后就不可能再予以取消,如果这样的话纳税人就无法理解了。而且一旦今后再有什么恐怖活动的话,这一做法就难辞其咎,其压力是美国政府无法承受的。正如美国的枪支院外集团使得国会无法禁止枪支一样,在“9•11”事件发生后,在很短暂的时间中,反恐措施便只能加强而不能有丝毫松懈。美国的国防和石油院外集团拥有军工背景。美国的危机被渲染得越严重他们的获利就越大。如今他们的队伍中又加入了与反恐和安全有关的IT院外集团。由于冷战结束和中国的改革开放,美国已找不到假想敌。于是美国就不得不编造出恐怖分子这一“看不见的敌人”。而且反恐斗争不会像20世纪的作战那样有结束的一天。例如太平洋战争在日本宣布投降后结束了,冷战在前苏联解体后也寿终正寝了。如果敌人是像日本或前苏联这样的固定名词的话,那总有结束的日子的。而恐怖分子是一个抽象名词,所以反恐斗争也是没有穷尽的。俄罗斯和中国均与美国达成协议如今的美国就像是学校里的淘气包。他自恃身强力壮,打起架来没有对手,于是便欺凌弱小同学,让那些同学为其奔走效劳。美国如今已成为这样一个不受欢迎的国家。当今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希望与美国为敌。如前所述,背着车臣问题这一包袱的俄罗斯也好,面临着西藏问题的中国也好,都分别宣布恐怖主义是他们与美国的共同敌人。如今俄罗斯因石油获益颇丰,正在重新崛起。而中国为了形成有利于其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也无意挑战美国。俄罗斯和中国分别与美国达成了协议。欧盟迅速成为美国的对立面那么是否这个世界上就没有美国的对立面了呢?不!唯一可能的是欧盟。在伊拉克战争期间,欧洲一分为二。英国和意大利仍然紧跟美国,而法国和德国则无意配合美国。于是美国与德国和法国的关系一度非常冷淡,但此后仍由美国主动改善了关系。美国国内有许多法国裔和德国裔居民,对美国经济来说法国和德国也是非常重要的两个国家。其实不仅是这两个国家,欧盟各国如波兰、匈牙利、捷克等中东欧国家,都通过其移民对美国政治和经济产生着重要影响。考虑到这一国内因素,如果美国与欧盟产生对立的话,是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的。另一方面,从欧盟来看,它完全认定就是美国弄得这个世界不得安宁。与欧洲政要把盏叙旧,酒过三旬就开始数落美国。例如德国人就会酒后吐真言:“意大利人就会溜号,他们走了没关系,德国和日本联手就足以教训美国!”因此我总有一种预感:某一天欧盟会成为美国的对立面。如果这样的话会出现怎样的局面?这就是我一再指出的“大西洋之战”,也就是美元和欧元之战。美元与欧元的货币战争已经打响美国一直在滥开印钞机,这一状况在本次金融危机中进一步加剧了。由于市场的供需关系被扭曲,总有一天美元会出现暴跌。眼下欧元也在走软,时机不是很好。我认为如果形势一旦有所改观,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美元地位一定会发生变化。大约在10年前用英文写的《新资本论》一书中,我就在“大西洋之战”这一章对此有过详尽的论述,如今局势完全按照这一设想发展。如果欧元比美元更坚挺的话,全世界目光最敏锐的美国投机商们就会开始将美元资产转换成欧元。对此美国政府是无法责怪的,于是美元将出现外流势头。此后欧元和美元之争将持续到最终美元和欧元成为一种统一货币。美国的经济实力约占全世界的30%,而美元在各国的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比重达65%,也就是说各国中央银行所储备的货币中有65%是美元。此外,拉美和俄罗斯等国家的富翁们的资产也都是美元。1997年以后,全世界已多次经历货币危机,但最终均未出现恐慌,就因为各国储备的主要是美元而非本国货币。但是最近这几年,无论是各国中央银行还是个人投机商,都在逐步将其储备从美元转换成欧元。也就是说人们认为把鸡蛋都放在美元这个篮子里很危险,于是开始向欧元分散风险。1999年欧元刚开始流通之际,人们曾怀疑它是否能够与美元相抗衡。但近年来其走势却超出人们的想象,它始终对美元保持着坚挺态势。本次金融危机过去之后,从美元向欧元转换的势头将会加快,欧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比重将从目前约15%上升到30%以上。估计会出现美元占50%,欧元占35%,日元占5%,其他货币占10%这么一个架构。不断扩容的欧盟无论从人口还是GDP来看均已超过美国。这一差距随着欧盟逐步向东扩展将会进一步拉大。在出现了这一变化后,欧洲已完全成为一支抗衡美国的重要力量。这一趋势还意味着对美元信心的丧失、对美国经济信任度的丧失和美国权威地位的丧失,这是美国所最不愿意看到的。那么美国该作何反应呢?我估计美国会像小孩子那样发飙。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一直没进行过一场像模像样的“堂堂正正的战争”。对美国来说,其最后一次“堂堂正正的战争”就是在太平洋战争中与日本交手。此后,美国凭借其超强的体力(经济实力)和臂力(军事实力),老是找那些根本不在同一档次的对手的碴,一会儿说对方撞了他,一会儿指责对方踩了他的脚,向对方寻衅,总是搞一些不上台面的小动作。因此,欧盟逐步做大做强后,就具备了与美国抗衡的实力。其时如双方再发生争执(这还要看届时的欧盟主席是谁),美国仍会表现出其一贯的傲慢姿态,不会轻易接受这一事实。他们也许会这样自我安慰:虽然出现了欧盟,但欧洲根本不是铁板一块。法国和德国就始终面和心不和。而这样的姿态只会导致美元进一步走衰,欧元更加坚挺,从而成为与美元并驾齐驱的核心货币。也就是说,美国的霸权因其“自毁”作用而发生动摇。在今后几十年时间中,估计在欧盟以外不会出现足以抗衡美国的势力。 “9•11”事件后美国和加拿大完全不是一回事了在英裔居民和法裔居民相抗衡的加拿大,随着总理的易人,与美国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例如魁北克出生的前总理克雷蒂安,法语当然很流利,但英语却有很重的口音。因为魁北克与法国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在伊拉克战争期间加拿大也对美国持反对态度。结果美国人反唇相讥道:加拿大只不过相当于夹在三明治当中的培根。如前所述,在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人曾以摔法国葡萄酒瓶泄愤,还抵制法国大餐。而紧跟法国的加拿大当然也遭到同样的冷遇。虽然法裔加拿大居民在人口比率上处于绝对少数,但出任总理的机遇却相当高。诸如克雷蒂安和特鲁多这些法裔政治家走马上任总理后,就会与美国拉开一些距离。相反英裔政治家上任后,则立刻加强与美国的关系。与墨西哥这一邻国如何相处与加拿大同样,墨西哥也与美国有着漫长的边境线。但与加拿大不同的是,墨西哥使用与美国不同的语言。在加拿大,即便是法语圈的魁北克居民,也会说英语,只是不愿说而已。但墨西哥的通用语言却是西班牙语。由于墨西哥的政策失误,它与美国的经济差距不断拉大。于是,墨西哥政府于1965年在墨美边境设立了马基拉德拉保税区,其产品百分之百出口,零部件、原材料和设备进口均免税,以此来吸引美国企业。但这些企业如今大多已转往中国,在墨西哥的效果并不明显。虽然墨西哥于1994年加入了北美自由贸易区,但其经济效应也不怎么突出。因此,说得极端一点的话,那就是美国将墨西哥视为“附属国”。因此墨西哥希望与美国保持一定的距离,实际也是这么做的。如今的墨西哥出现了一种“大墨西哥主义”的倾向,他们认为没必要屈服于美国,如果一帆风顺的话,墨西哥本也可在21世纪成为大国的。但在经济上墨西哥却不得不依靠美国。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状况呢? “未来的大国”在反美和亲美之间徘徊这是因为墨西哥未能解决好其南北问题。墨西哥国土狭长,在靠近美国的蒙特雷和迪瓦那等北方地区建起了很多工厂。那里的工资比美国低,在墨西哥国内属于很高的生活水平,中产阶层的比重很高。与此相反,墨西哥越往南越贫困,恐怖活动和动乱频频发生,犯罪率居高不下,贩毒也集中在那里,南方使墨西哥政府很头痛。由于这一复杂情况,墨西哥在疏离和亲近美国之间徘徊不定。由于无法决定,只能以雏菊花瓣来抓阄。如果最后一瓣花瓣是疏离美国的话,那就在几年时间中与美国保持一定的距离。但这么做的结果往往是在经济上更陷入困境,于是不得已再转向亲美路线。墨西哥的这一特征,对其自身和美国来说,都是一种不确定因素。墨西哥一直被视为“未来的大国”,本来它加入“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也完全是够格的,但却至今仍徘徊在其外。什么原因?那就是其领导人对解决贫富差距和南北问题没有下定决心。在选举时这一问题当然会成为竞选纲领,但一旦当选后则有利益的考虑。因此墨西哥经济总是没有什么起色,因此也就无法跻身“金砖四国”的行列。但与加拿大不同,只要墨西哥仍未解决南北问题,美国就不会开放与墨西哥的边境,如今美国已为墨西哥人的偷渡问题大伤脑筋。如果开放边境的话,则势必造成墨西哥人蜂拥而入。估计今后墨西哥仍对究竟与美国保持怎样的距离最合适伤透脑筋,双边关系仍会是乍暖还寒。

媒体关注与评论

大前研一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心情应该是颇为矛盾的。一方面在整本书的大部分篇幅数落美国的不是,但是又能在字里行间,隐约可见他对美国的不舍与期待。美国自二战以后就几乎是全球的第一强权,不管在军事、经济、媒体及电影娱乐等都是,也或许是独强太久,让这一个世代的美国人或者是政客忘记了初衷。或许这是一般存在的通病,但是因为美国对世界的影响性太高,而似乎变成是国际事务,值得国际为之瞩目。古有明证,当一个国家开始刚愎自用后,这也是一个国家歨入衰亡的前兆,因为自满就不知反省,因为不知反省就无法面对改变。或许说美国还不会真的像20世纪的英国一样,失去了世界的领导地位,但是那种可能性不是说没有,因为当人性真正开始腐败,就会如明眼盲人般往往会视而不见,大前研一的预见也不是说不可能。他试图举了很多例子,来叙说并证明美国没落的事实,其中有许多的国家恩怨跟民族仇怨不是我能真正看得清的,但是如果一切真如他所说,那美国人真的是太不会做人了,有点歨入自以为是的地步,但是至少现在他还不能倒,因为很多地方还没有真正的强大,但是二三十年后谁知道呢?或许真的就不只是so long,而是goodbye了!这是我第一次看大前研一的著作。自一开始的好奇至后来读完整本书,感觉获益良多;一开始的剖析金融危机使我能真切地了解整个金融失序的根本原因;对于美国政府的政策及反应作批判,“9•11”后美国人普遍的价值观的改变,扩及世界对美国的普遍观感与反抗行为。并从美国本土相对应以色列、产油国、欧盟、中西亚、俄罗斯、东亚、中国等世界重要国家问题做出政经方面的详细解说(对大众而言也许政治手段不是那样的熟悉可能会感到艰深乏味)。接下来是批评美国的媒体价值观沦丧的主要原因及美国媒体业的未来。之后提及未来可能发生美元与欧元的货币战争以及地域国家的形成趋势。最后是给美国以及日本的建议并予以深切期许,并希望经由培育人才着手建立起世界的新价值观。 看完本书后我不仅对金融海啸的形成与未来趋势以及泱泱大国美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依存关系有着更深一层的认识,更从美国人的观点以及世界各国的人民对美国的爱恨情仇有更深的感触;虽然书中提及到的解决方案有许多在我看来是很理想化的,毕竟各国领袖关心的是自身利益尤其如美国这种霸权国家,然而世界和平与金融秩序不能只靠资本主义的缺陷(甚至是帝国主义)就能解决,必须拿出良心道德勇于担错负责的领袖共同约束,事实上解决的方式就如同中国儒家思想“兼容并蓄、得仁者得天下”是一样的道理不是吗? 我推荐大家读一读这本发人深省的书。要思考美国国力兴衰前景,了解国际大势的走向,把大前的新书浏览一番,倒也不失为一项值得的功课。

编辑推荐

《再见吧,美国:后金融危机的全球趋势》“全球管理大师”、“日本战略之父”大前研一,最新的美国观点。直接了解世界权力与地区经济不可不读的重要著作。美国霸权的衰落,日本战略的野望,中国模式的崛起,世界未来的走向,尽在大前研一《再见吧,美国》。

名人推荐

宋鸿兵vs大前研一:可不可以和美国说再见?编者按:今天中国的金融市场,似乎正在重复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腾飞时的繁荣和忙碌。然而,人们同时警惕着,会不会有灾难站立在这繁华的不远处伺机而动?日本经济泡沫带来的后果,会不会在中国重演? “广场协议”25年之后,美国又要使人民币成为刀俎下的“鱼肉”。从3月15日,130名美国众议员联名致信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和商务部长骆家辉,矛头直指人民币升值开始,短短几日,中美已经就人民币汇率问题几度隔空交火。20世纪70年代,“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许多家庭的财富化为乌有,许多人因偿还不了债务而自杀,日本经济从此陷入了长达二十多年的衰退,没有房子,却仍然需要每个月偿还房贷。对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历过日元升值导致的那场经济危机的日本人来说,并不是什么稀奇事。而这似曾相识的一切正在美国人的导演下悄悄向中国人靠近。而此时的中国却远远不及当年的日本。如果中国人不能从日本的教训中获得警醒的智慧,很显然,我们的后果要比日本“泡沫”破灭后的大衰退来的更惨烈。目前,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交锋已经进入实战了。美国从学界到政府,都明确施压人民币升值。贸易战背后实际是汇率之争,而汇率之争最后涉及的是整个国家财富重新分配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讲,每当美国指责中国是最大汇率操纵国的时候,其实我们应该看到,美国所发行的美元才是真正的最大的操纵力量。在这样的时机下我们邀请到环球金融研究院院长宋鸿兵和日本战略之父大前研一进行一次对话,他们的对话内容主要来自于宋鸿兵著作《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以及大前研一新作《再见吧,美国》,让我们通过两位趋势预测大师的言论中,了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美国的关系,应该如何从日本的惨痛教训中学会规避美国人设置的财富掠夺圈套。关于日本泡沫破灭的真相大前研一: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由于日元升值,美元贬值,很多日本人为自己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奢侈品店的疯狂购买而沾沾自喜。1985年9月的广场协议,拉开了日本走向衰退的序幕。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的西方五国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为了改善美国的对外经济失衡局面,国会同意政府对汇率进行干预。这实际上是为减少美国的对日贸易逆差开了绿灯,人为地推高日元打压美元。当时日本的大藏大臣竹下登签署了广场协议,等于是拱手将货币问题上的主导权让给了美国。在协议发表的第二天,日元对美元汇率便从235:1急剧攀升了20日元。一年后日元汇率更是上升到120:1的水平。这么一来,美国的对日贸易逆差就等于减少了一半,日本企业的竞争力也下降了一半。此后日元汇率仍节节上升,到1992年达到了80:1的高位,由此日本的经济实力和雄心也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宋鸿兵:对于日本经济泡沫的成因,虽然尚存一些争议。但是回看历史,泡沫的产生与1985年“广场协议”的签订难脱干系。日本经济泡沫产生的原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部分。从内因看,日本经济制度内部有三大不合理之处:首先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其二是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另外,财政和货币政策存在问题。一切看起来是多么的似曾相识。30多年后,兴奋的表情再次出现在巴黎的奢侈品店中,只不过疯狂购买的是中国人。当日本人沉浸在“只升不跌”的美梦中时,美国投行就早早潜伏到日本,卖给日本保险公司一种金融衍生品:赌日经指数走向,指数下跌,美国人赚钱,日本人赔钱,指数上升,则正相反。1989年初,为了防止泡沫进一步扩大危害日本经济,日本开始提高利率,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日本股市由最初的下跌,变成恐慌性出逃。股市暴跌,地价急剧回落。股市的崩溃迅速传导到银行业、保险业,直至制造业。外部力量利用弱点进行恶意攻击才导致了日本的经济泡沫破裂。美国充分利用了日本的经济结构失衡,对日本发动了一场“货币战争”,而日本当年的最大失误是毫无准备,没有战争意识。从某种意义上,决策者对于日元升值导致的经济短暂衰退有反应过度之嫌。此外,在日本股市和房地产暴涨的时候,日本银行对严重的资产膨胀视而不见,有失查之责。对于中国来说,应该吸取日本当年的教训,对于资产泡沫膨胀进行监控。大前研一:1985年前后,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的高速成长已经引来了美国的不安。面对咄咄逼人的日本经济,美国开始通过一些政治手段压日元升值。美国国会还于1988年出台了“超级301条款”,这实际上也是针对日本的。这是美国关于加强一揽子贸易和竞争力法案中有关对外制裁的一个条款。由于该条款强化了301条,凡是美国认为实施不公正贸易政策并拥有贸易壁垒的国家,经美国贸易代表谈判后仍无改变的话,则美国将采取报复措施。该条款使日本出口产业雪上加霜。由于日元升值来势凶猛,日本的经济规模相应迅速扩大。日本企业大肆购买美国资产,日本人大量出国旅游,而工厂却不得不转移到工资低廉的国家去。由于担忧日元升值会导致经济萧条,所以日本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此举导致日本国内出现了向房地产和股市的投机狂潮,由此导致经济泡沫不断膨胀。但泡沫胀到顶点后就破灭了,日本由此开始了“失去的十年”,长期在低迷局面中徘徊。结论是:日本在广场协议上的签字,表明了日本在经济战中的败北。汇率之战的博弈真相宋鸿兵:汇率可以说是美国打击对手驾轻就熟的手段了。上个世纪,拉美、日本、东南亚都曾经在美国的汇率和货币攻势下陷入过危机。与那一轮货币战争主要目的是打压这些国家良好的发展势头不同,此轮对人民币“开战”,包括之前运用隐性手段打击欧元,美国的主要目的都是维持美元的霸权地位。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是痼疾,是金融危机的制度根源。美国想通过打压别国,拖延国际货币体制改革,维持美元地位。我早在四年前就说过美国人对中国下手,绝不是会不会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的问题。目前,美国对华剑拔弩张,中美汇率已经进入实战状态。中美围绕人民币汇率问题的论战,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而在此之前,欧元已经落入美国的圈套,深陷危机。在日元振兴遥遥无期的态势下,中国经济的复苏让一些利益集团深感不安。一场波及世界的贸易大战是否会因人民币汇率问题爆发,答案或许在下月就将揭晓。大前研一:当年英国在高速发展的时候,保持了50年的巨额贸易顺差,加拿大在高速发展的时候,保持了10年的巨额贸易顺差,美国也曾经在高速发展期间保持了几十年的贸易顺差。顺差消失,都是伴随着高速发展阶段的结束。中国如果屈从美国压力,短期内大幅度升值,中国的发展进程将戛然而止。人民币的适度升值对于中国促进内需,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抑制通货膨胀确实有一定的正面意义。但是什么时候升、升多快,以及升多少,一定要根据中国自身的情况以及全球利益来自主进行,而不能因为美方根据美国自身利益衡量下的逼迫而升值。这就好比美国不会仅仅因为中国政府的期待而改变美元汇率一样。 宋鸿兵:值得我们留意的是,就在几个月前,美国财政部发布的汇率报告中还承认,中国没有操纵人民币汇率,中国一系列政策在稳定世界经济和减少自身外贸顺差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另外,自2005年7月以来,人民币相对美元累计升值了21.2%;此外,中国正在采取积极举措推定人民币资本账户的自由化。短短几个月,美国朝野突然翻脸。很明显,汇率只是美国的手段而已。美元在持续贬值,中国还要增持美国国债,这是对美国的一种帮助,相应地,美国的回报就是,表示“中国没有操纵汇率”。对美国来说,它什么实际的代价也没付,只是说了一句话,中国就要拿真金白银跟它交换。而且美国拿人民币汇率反复说事,美国可以得到诸多好处:政客借此在中期选举中捞选票,美国政府转移失业率过高的国内矛盾。如果人民币短期内大幅升值,将出现很多连锁反应,比如中国持有的大量美元国债的巨额贬值,中国产品在世界竞争力严重丧失,中国出口受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可能会重新面临极大的困难。潜在的可能后果是,如果中国处理不好,将会制约中国的崛起。中国的情况要比日本糟糕很多宋鸿兵:中国跟日本被剪羊毛的情形太雷同了:高速增长、货币升值、宽松银根。在2005年到2008年,人民币处于升值通道后,中国也出现房地产和股市大幅上涨的现象。从外部环境上看,美国现在对中国经济的吹捧与当年先给日本经济戴上“高帽”也不无二致。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中国经济开始高速增长的这几年,西方舆论也经历了从“威胁论”到被要求“拯救世界”的变化。先是威胁论,然后要你负责任,先是捧你,最后杀你,这是美国惯用的套路。但中日还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当年的日元已经属于国际货币,可以兑换;日本的海外资产非常多,这些都是中国不具备的。同时,日本的GDP峰值时占到全球总量的17%多,而中国现在尚不足10%。日本当年的资本市场比我们发达,金融体系比我们要健全很多,中国的实力还不如日本,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更不能屈从于美国。中国目前面临的情况和日本很相似,美国从外部施压,迫使中国产生各种投机效应,从股市和房市来看,这种效应已经很明显。泡沫吹大到一定阶段,金融打击肯定会发生,只是尚不知道会在何时发生,中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泡沫经济骗局已经被玩了不止一次,现在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我们的金融监管机构、决策层应该对此保持高度警惕,千万不要重蹈日本的覆辙。 大前研一:我认为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都应该通过分散币种,这样在发生汇率变化时就可降低风险。日本外汇储备中欧元占30%的比重,超过了国际货币基金所公布的其成员国的全部外汇储备各币种比重(美元65%,欧元25%,英镑4%,日元3%)。日本将美元比重降低到了国际平均水平,而欧元的比重已超过国际平均水平。今后日本在贸易结算中将进一步推进从美元转向欧元,至少在与欧盟成员国进行贸易时以欧元计价,作为互惠其中一部分用日元计价。这样日本与欧盟的关系将会明显增强。甚至可以说,今后日本成为欧盟的准成员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当然,中国也应该以这样的思维来应对美国针对中国的汇率压力。很显然,美国目前把中国看成三十年前的日本了,如果中国不警惕,损失将不可估量。能不能和美国说再见?宋鸿兵:美国国债是美国的痛处,中国应意识到这一点,主动夺取话语权。贸易只影响到就业等,而国债事关整个国家的复苏进程,与后者相比,前者居于次要地位。另外,为了谨防热钱,中国应明确表明态度,如坚决不升,那么市场会意识到中国政府的态度,从而打压热钱涌入的规模和速度。如果略升一点,反而会加剧热钱涌入,让市场有遐想空间。当全球金融体系基本恢复稳定,欧洲主权信用危机等得到有效缓解时,人民币才能考虑适时升值。希腊主权信用危机一波三折,还可能冲击到意大利、英国,甚至美国。在如此不稳定的大环境下,目前人民币不合适升值。汇率问题谈判,是整个中美关系非常非常关键的一个转折点,如果汇率这个问题谈不好,如果美国把中国贴上了汇率操纵国这样一个标签,后续它将自动触发一系列的经济和贸易上的制裁手段。这将意味着美国在实质上对中国开始采取了遏制行动。在此之前,我们可以称之为美国是政治上的一种姿态,或者贸易上的一种手段,还停留在战术层面,把中国贴上汇率操纵国,则是一个战略姿态的表现。所以这个事件将会成为中美关系一个非常重大的转折点。值得庆幸的是,中国最高决策层已经有所防范了,现在中国非常强调防范金融风险,已经有了很高的警惕性。大前研一:日本没有真正的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主权,只是按照美国的要求来做,中国则不同。此外,中国有很强大的行政手段,在紧急情况下,行政手段往往能够治疗“急症”。这样看来,中国将很可能不会重蹈日本的覆辙。另外,若没有其他国家的合作,当今的美国就会难以为继。美国应承认自己的失误并明确做出道歉,这是它应迈出的第一步。已故著名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曾对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多次做出分析,美国应以他为榜样,认真分析这次金融危机的原因,防止再度发生类似危机,通过世界范围的全球合作尽快走出危机。在这些分析中,我在《再见吧,美国》和其他刊物上也提出了如下建议:(1)建立全球性提供流动性的机构,其资金应达到1000万亿日元;(2)成立一个新的全球性的汇率保护机构来取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3)成立一个机构来确认在全世界流通的金融产品的安全性。如果美国做出道歉后呼吁全世界予以合作,则不仅欧盟会这么做,日本、中国、俄罗斯和海湾国家也都会响应的。专访:“日本战略之父”大前研一纵论中日美日本应该理性对待中国 并建言和美国说再见“全球管理大师,日本战略之父”日本学者大前研一先生在国内出版的著作多集中于经济管理以及职场领域。但是在他以往的著作中有大量政经著作多半由于言辞激烈,都没有在大陆出版。但是,这并不影响他在中国读者心目中敢于“说真话,说难听话”实事求是的形象。比如他在今年出版的新书《再见吧,美国》中,斥责“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新闻9成都是垃圾,没资格报导亚洲的新闻”,他还认为,美国在这场金融危机之后“已经沦落为毫无领袖风度和资格的国家”。在新书中大前研一认为: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是在回归历史上两国原有的比例,日本没必要再虚张声势地谈论自己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而是要做出明智选择,利用中国取得自身的发展。近日,大前研一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深入地阐述了他在上述问题上的看法。 美国是一个充满傲慢和谎言的国度 记者:从《再见吧,美国》中可以看出,您不惜笔墨批判美国的政策,同时您身为全球著名的咨询师,是否给美国的政策提供过咨询意见? 大前研一:您要是看过我这本书,就会知道我对美国有什么建议了,我不妨可以透露给您,我的建议共有三点:一是向全世界表示道歉。过去8年美国犯下几大错误,攻击阿富汗、占领伊拉克以及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二是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员。美国总统奥巴马应以G20为中心,重新塑造世界领导集团,作为这个组织的一员来维持世界经济稳定、繁荣与人类和平、安全。三是告别战争。如果美国真心希望世界和平,就应该将自身的破坏能力主动提交共同管理,其他国家也应该随后参与这样的共同管理。虽然本书的书名是“再见”,但我却希望能对美国说“欢迎回归”。只要奥巴马下定决心,具备上述三个条件的美国是会重新在国际社会发挥领导作用的,国际社会对此也是欢迎的,我对此是坚信不移的。记者:在《再见吧,美国》您曾经说道“CNN的报道90%是垃圾”,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 大前研一:我有充分的事实说明我的观点。我收看CNN的节目持续20年,发现报道内容中有价值部分是关于美国国内问题和中东问题,其余90%是垃圾。关于欧洲内部情况和非洲问题、从欧洲看中东问题等方面,CNN就不及欧洲的媒体了,所以它不得不依靠BBC。因此,除了CNN以外,我还看BBC的节目。在各国版本的CNN报道中,美国人傲慢的态度难以让人容忍。他们毫不掩饰的单边主义,已经与“美国之音”没有什么区别了。因此美国的媒体已游离于世界之外,不再能得到世界各国的支持了,这使得其影响力也急剧下降。恕我直言,实在是多管闲事。我们拥有其他的渠道收看日本乃至亚洲各国的信息,不需要CNN。此外,像在中国这样地域广阔的国家,CNN就派几名记者,报道内容只能是肤浅的。 记者:最近奥巴马政权支持率的确有所下降,但在奥巴马人气很高时,您就开始批评奥巴马的政策,似乎对美国前途并不看好,这是为什么? 大前研一:我对奥巴马政府的质疑,本质的问题在于,奥巴马是一位社会活动家,他的着力点不在如何创造财富,而是如何分配财富。奥巴马以及他的支持者只讨论“财富分配”,几乎不讨论“财富创造”,他们所信奉的凯恩斯的需求创造策略,迄今在世界上几乎没有成功案例。现在美国面临的难题是消费疲软,分配财富不是救药。如此下去,美国投资者可能放弃美国,转投利率更优惠并且稳定的欧元国家。到那时,美国就将遭遇巨额资本流出的困境。 其次是 美国政府7000亿美元的金融危机紧急对策。这完全是饮鸩止渴的做法,经济生态和自我复原体系完全被所谓的“救市”策略所破坏。美国是一个“小政府,大社会”的国家。这次政府承诺支出的金额已经逼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不用说小政府,即使是大政府也不堪如此重负。美国正在面临史无前例的严重危机。上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崩溃时,美国警告日本:“不许抛售美国国债”、“不许把日本的金融恐慌出口到全世界”等,现如今美国把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已经出口到全世界,已经沦落为毫无领袖风度和资格的国家。 中国并非歌舞升平 日本也不是四面楚歌 记者:虽然您写中国很多中国的书,例如《力用中国》、《中华联邦》、《中国,出租中》等都没有在中国大陆出版,现在《再见吧,美国》出版了,据说您还有新作《中国,我的舞伴》要出版。您经常来中国吗?为什么对中国研究那么感兴趣?现在,你觉得中国变化最大的地方是什么? 大前研一:没有出版的原因我并不清楚,或许是因为言辞过于激烈的问题。我相信很多大陆读者或许也看到了书中的内容,《再见吧,美国》更多的是谈美国,所以很快在大陆能够出版。我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频繁往来于日中之间。去的最多的地方是大连。薄熙来当市长时对我说,除了分析问题,还应该给出答案。他向我咨询过大连如何发展,我提出软件服务外包。真没想到大连的软件服务外包发展得这样快。现在我每年定期去中国8次。研究世界不能不研究中国。中国变化最大的地方是人的意识,能更快更多地接受新事物、探讨新思维。记者:您怎么看待中日关系?您曾经预言2005年两岸实现和平统一,但是现在没有实现,是什么原因呢?大前研一:民主党的鸠山由纪夫也主张加强与亚洲国家的关系。他在发表于《纽约时报》的文章中指出,日本“不能忘记自己的身份:我们是个位于亚洲的国家。我认为,正在日益显现活力的东亚地区必须被确认为日本的基本生存范围。所以,我们必须持续建立覆盖整个地区且稳定的经济合作和安全框架”。欧盟随着其实力的增强,在关键时刻也许会对美国捅上一刀。日本和中国是否有这样的打算?显然是没有的。一旦日中两国走得稍稍近了点,美国马上会插进来,但充其量也就是对日本宣泄一番而已。对中国和日本分而治之,这是美国亚洲问题专家的共识。从日本来看,中国经济发展还有些明显不够成熟的方面,但日本人对中国的国民性很难说已有深刻理解。因此日本欲和中国联手对付美国,还须假以时日。日本若以“东亚领头羊”自居,则无疑会与中国产生对立,这样不利于解决中日之间的各种问题。而日本与东盟的关系如能得以加强,则会增强日本对中国的话语权,这样也有利于改善双边关系。有关我的“2005年两岸和平统一”的预言没能实现,是因为陈水扁在位时间过长。记者:最近,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您提出“25年后,中国经济规模将是日本10倍”的观点,“日本应该重新适应只有中国10%的状况”,您对中国的评价是否过誉,对日本的鞭策过于严厉? 大前研一:其实我的意思很明确,25年后日本的GDP可能只有中国的1/10,GDP只是GDP。从过去2000年的大部分历史看,日本国力的规模一直是中国的10%。从明治维新以来的140年,这一比例才逐渐发生变化。现在只不过是正在回归到以前的比例关系,但日本没有必要悲观。10%的经济关系还有美国和加拿大,德国和瑞士,德国和丹麦。加拿大、瑞士和丹麦丝毫没有屈辱感,而是自豪地与邻国交往、利用邻国。日本和中国也将成为那样的关系。日本必须以此为前提,制定今后的国家战略。作为日本企业,应该有如何在巨大市场表现活力的蓝图。从世界整体看,这是日本唯一的生存之道。所以中国并非有了日本10倍的国力就可以歌舞升平,我深知中国的发展也不会一帆风顺,而日本也完全不必四面楚歌。我是基于历史事实奉劝日本人冷静思考做出明智选择。我觉得这是日本人和中国人都必须认同并且理性认识的事实。 日本是“日本党”就像中国是“共产党”记者:自民党大选惨败,您的看法是怎样的?对于新内阁的未来在您心目中会有怎样的预期? 大前研一:自民党的失败是日本性格的失败,绝大多数日本人的性格中都缺乏真正自我认同的信念,非常容易受到别人的支配。通常一种主义一个氛围的流行,大家都会很从众。其实在日本文化中,政党的概念很薄弱,甚至可以说,日本根本就没有真正持不同政见的政党。像美国的民主党与共和党,像英国的保守党和工党政见理念截然不同。日本现在貌似两大政党,但也可以看成是自民党A和自民党B,在政见理念方面大同小异,并没有真正的差异化。我姑且称之为“日本党”。这和中国的“共产党”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本质很相似,日本选民也知道,换一个执政党不会有什么大变化。民主党目前的弱点在于没有国家发展的长远计划。民主党的确在竞选公约中写明了今后改革的日程表,最关键是100天之内。如果日本民众看不到变化,就可能失去耐心,就会质疑鸠山内阁,就可能出现气氛转换,就会呼唤自民党回归政权,这就是日本民众的心理特点。 记者:日本民主党执政经验薄弱,您对鸠山首相外交政策有怎样的评价? 大前研一:其实之前的问题里我提到鸠山首相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的态度就可以看得出我对他的认知和评价,他行事稳重低调,而且公众对他的期望值并不高,所以业绩会很容易凸显。鸠山内阁对华和对韩外交都会比较平和,会很稳重,不偏不倚。其实,最值得期待的是日俄外交,因为日俄外交起点最低,至今尚未缔结和平条约,还有北方领土问题。现在双方实际处于战争状态。如果我要去莫斯科,必须先交费预订酒店,拿到酒店经理的签字,才能去申请签证,非常不便。鸠山首相知道自己祖父在俄罗斯的影响,如今他的儿子在莫斯科研究城市交通。鸠山还知道自己在日俄关系上的特殊性,就看他如何运作了。 日美关系只是表面上有很多话题。印度洋供油行为不久之后就会终止,但是这对日美关系的影响微乎其微。供油的真正受惠者其实不是美国海军,而是巴基斯坦舰船。从另一个角度说,这是冲绳美军基地的转移问题,民主党主张减轻冲绳的负担,必须找出冲绳以外的替代基地,但不是短时间能找到的,只能无限期顺延。日本民众对自民党言听计从的日美外交并不满意。对此美国也是心知肚明的。问题在于民主党与美国保持距离的方针过于明显,容易引起美国的反感。但日美外交开场戏这一关能过得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再见吧,美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9条)

 
 

  •   本书次贷危机只是美国问题的一个引爆点,却造成破坏力强大的全球金融海啸,足见美国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的焦点。大前研一分析美国前总统布什的八年执政,从对阿富汗、伊拉克发动战争的缘由谈起,纵轴是美国近年的政治和经济作为,横轴遍及世界各个重要国家和地区(主要以G20为主),交织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全球政经形势,深入浅出,直指问题核心。
      本书谈论美国近十年的作为与全球趋势变化,对身处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我们,大前研一的观点提供了一个明确的观察方向,让我们可以看得更远。
  •   不愧是大前研一,一本书中呈现出——美国霸权的衰落,日本战略的野望,中国模式的崛起,世界未来的走向,值得一读
  •   非常好的一本书,作者大前研一以批判的眼光对美国和日本作出了非常精辟的分析,也以全球的视觉对各国作出了客观的分析,从中学到了不少平时未曾了解的知识。
  •   以此书中大前研一的观点,金融危机才第一阶段都没到头,离第二、三阶段还查很远呢!不能盲目的乐观,美国毕竟到了一定的瓶颈阶段,再继续飞速发展将非常困难。
  •   以前总认为,大前研一是管理咨询专家(麦肯锡日本的董事长),没想到他的视野这么广阔,谈吐仍然锐利,政治、经济、文化的矛盾与冲突,描述地非常准确,没有长期、高端的阅历,是做不到这一点的,赞!
  •   早该有人这么站出来说说美国了,没想到是日本人,大前研一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地理智分析,美国人也是否能冷静耐心听取呢!!!
    顶大前研一,这本书不错!
  •   大前研一的见解果然独到,对我们,对美国,对日本不无裨益!
  •   连曾经长期持有亲美立场的大前研一先生,都挥手和美国说再见,看来美国确实是让人们失望了!
  •   亚洲战略之父大前研一作品,很有思想的学者,值得一读!
  •   大前研一是否对于中国过于乐观,对于日本过于悲观了呢,深表怀疑,值得考究。。。
  •   敢于承认自己犯下的错误,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员,告别战争——这是任何国家都应该听取的忠告,大前研一这本书值得一读。
  •   以前听人们常说大前研一文风犀利,观点独特,分析透彻,看了这本书,感觉确实如此。。。
  •   作者大前研一是知名学者,对各国作出了客观的分析,从中学到了不少平时未曾了解的知识。
  •   大前研一的书都买了不少,有些收获不错,值得一读
  •   看过很多大前的书,总体来说写的都很好。
    本书写的是个大方向,真正变成现实很远,估计我这辈子不一定能赶上。加**今中国社会矛盾也很突出,说再见有点困难,毕竟美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   用日本人的观点看美国,可以借鉴参考
  •   大前研一是从东西方文化中浸淫出来的,嚣张的性格和东方人一贯的形象不太相符。不过他的东西真的都不错!
  •   日美急需擦亮自己的眼睛,摆正自己的位置,切莫高傲自大、目中无人,中国人也别因为大前研一的乐观瞻望而沾沾自喜,都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   看一个日本人以各种辩驳的角度评说美国,光是这点就很给力了哦~~
  •   里面提到美国在很多领域都开始力不从心,不能再随意主宰全球
  •   了解金融,了解美国操作。。。
  •   对美国的近年来的政治经济形势有了深刻的了解,值得去阅读
  •   一个高能物理博士作为经济学家的全球观点,
  •   大前的书我到目前看过不到3本。(除了这本,还有“低智商社会”和一本管理方面的书)

    他的经验和能力,特别是信息处理分析能力,无不让我佩服。此人看待问题一针见血并且表述单刀直入。觉得如果日本的社会主力听取他的意见,或者以他为榜样的话,那么日本将是一个极其具有发展力的强对手。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度过此书,觉得美国呗中国赶上并超过只是很短时间的事情。当然,我们应当自立自强
  •   以前老师向我们推荐过他的书,觉得不错想了解一下日本人是怎么样看经济的,书拿到了,很不错的,看起来很舒服
  •   这个书是日本人的观点,不过可以看看他们的思想,知己知彼嘛~!!!
  •   日本人的观点。。。
  •   了解一下别人眼中的美国
  •   很好的书,让我明白美国的缺点,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
  •   学习一下日本人的专业精神。
  •   这是第一本我看的真正意义上的关于金融的书籍,挺不错的 哈哈
  •   我们需要出去走走。可惜这国度太压抑了,80后的我们得做点什么。
  •   书才看了一半,已经被大前敏锐的洞察力、清晰的思路、锋利的文笔所折服!大师的作品就是不同凡响啊!
  •   之前没看过该作者的书,阅读后受益匪浅
  •   真的很好,读完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经济,收获颇丰
  •   他的书都很值得看看 尤其是管理培训公司的人
  •   此书观点相对客观、中立,值得一看!
  •   可以让你看的更远
  •   对未来的一些预瞻还是有点道理的,值得一看
  •   两次想买 都没买上 说不错可能太中庸了 我急切想买啊
  •   最近事儿挺多的啊..大前的书还是相当有参考价值的!!!
  •   一些真实的存在 值得人思考。
  •   挺好的一本书 现在又动荡了 值得看看啊
  •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   活动时收的,看起来不错吧
  •   这是一本好书,绝对好书,强烈推荐
  •   很好很给力的
  •   很有见解地,语言精彩。很欣赏。比国内评论家更犀利。可惜是最近才特价活动买的,书是2010年出版的,早搞活动多好啊。
  •   看过他得其他书,不知道这本够够不够犀利
  •   认真去看吧
  •   基本上,和咱们普通人扯不上什么关系。
  •   送货很及时 书对我有帮助 质量也不错
  •   真真的高手,预测这么久的事情。
  •   不错d
  •   很长知识的
  •   买来给朋友的,不错,好书。值得一看!
  •   看得出来 作者善思很诚恳
  •   朋友推荐,刚开始看,还不错、、、、、、
  •   好书,写的有味道。
  •   这两天在看这个书,没想到道指跌了又涨,应景!
  •   大前研一的有一本好书,本书谈论美国近十年的作为与全球趋势变化,对身处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我们,大前研一的观点提供了一个明确的观察方向,让我们可以看得更远。
  •   历史上似乎没有哪次美国总统大选能如此吸引全世界的目光,这不仅由于此次希拉里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有望成为首位女总统的候选人,也不仅由于佩林成为第一次女性副总统候选人,还不仅由于奥巴马成为美国首位黑人总统候选人,也是主流政党首名少数族裔的总统候选人,而是由于此次美国总统大选之际,发端于华尔街的金融风暴正在全球范围内肆虐,美国遭遇了70多年来未曾遭遇的“内忧外患”;更是由于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一个新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形成之中,因而全世界的目光必然会聚焦美国,聚焦此次非同寻常的总统大选。正如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的竞选口号所说,“We need change”。是啊,美国需要改变,中国需要改变,全世界都需要改变。

    美国多年来实现的以过度透支消费、滥发美元为特征的“双赤字”经济政策,不断干涉别国内政、谋取全球霸权的政治政策,是导致美国遭遇此次“内忧外患”的根源,这一切现在的确都到了该改变的时候了!我希望奥巴马当选,因为这将诞生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这本身就是个巨大的改变,是在种族、民主问题上的巨大进步。如果奥巴马的当选能够促进不同民族、种族人民的和谐共处,那将是美国为全人类的民主进步做出的重大贡献,甚至美国可以成为人类实现“世界大和”理想的试验田。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这30年来,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改变,但现实距离我们的期望还有很大的距离。我们深知,5000年的农业文明如何实现向工业化、现代化的转型,13亿人口的大国如何实现民主化、法治化,这些都没有现成的答案。但我们知道的是,过去那种小农加计划的经济模式、集权加专制的政治模式之路早已经走不通了。

    我们曾经改变,我们正在改变,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改变。相信总会有一天,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法治化的目标会在这个5000年东方文明古国实现。到那时,“公共财政”的阳光将普照神州大地的第一个角落,公民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基本权利将得到充分保障;人们可以自由翱翔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努力创造社会财富、实现个人价值;13亿人民能通过手中的选票选出能真正为自己谋福利的人大代表、地方行政官员乃至国家领导人;宪法不仅写在纸面上,更刻进人们的心里,社会各个不同阶层在法治的柜架下进行平等的博弈,真正实现“和而不同”……

    我们期待着那一天,我们坚信那一天一定会到来,让我们为了那一天的到来而改变、不断地改变!
  •   后金融时代的全球趋势 这个趋势很长 再见吧,美国—没那么容易
  •   美国经济直接影响世界,这本书讲的也是次贷危机后的美国,但是其切入的角度与他书不同。对于喜欢多角度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读者,如想深入了解美国次贷危机和各种角度,此书应读。
  •   大前研一的书 买了几本感觉都有新鲜的观点
  •   美国的评价,日本的应对都比较得体
  •   原来日本也有不喜欢美国的学者。
  •   整书读起来轻松,适合大众增加“课外”知识,这个说法以前读书时代,老师曾讲了好多次,今在此借用一下。
    相对于日美的关系,肯定比中美关系要“铁”。作为日本的一位知名作者,他的观点还是有可取点的,毕竟人家那边的自由化程度更多些。
    书名的酷----对于国人来说是有吸引力的,毕竟国人对自己国家的期望值是不低的。国家整体实力的增加,需要我们普通大众素质的提高;所以对于部分值得一看的书,我们作为先读的读者,理应发出点自己的声音,以增加后来读者对书本的兴趣。
  •   还没到后金融时代吧,结合国内一些学者的书来读.还是能让人受启发的.
  •   作者在美国生活多年的经历是写出这本书的重要原因吧?通过这本书学到了不少关于美国的知识,了解了当下一些社会现状背后的原因,的确是值得一读的书籍。
  •   值得一看,了解一下美国的经济文化,对中国的经济政策有一定的启发,不错的,值得看看。
  •   深入了解全球变化,联系现实发展
  •   日本人猛
  •   很值得一读的书,大研前一论述的是大势,但是大势的演进总是会有曲折。从实用的角度出发,还是要把大势和短期趋势结合起来,才能够比较准确的把握短期的机会,获得相应的利益。如果沉浸在大势中出不来,就变成死读书了。个人翻过这个错误。
  •   预测未来,值得一看
  •   看了绝大部分,只能说是一个视角吧,本身不是这个行业的,没有专业性的评价。
  •   怎么说呢,里面部分的术语比较专业,我这个门外汉真的读得相当的吃力,不过总体上还是不错的,能学到不少东西
  •   纯看介绍买的,还没读
  •   还不错。多了解些信息。
  •   中国,还需要时间。
  •   活动时打折买的,性价比较高,还没来得及看
  •   还不错,书不厚
  •   看了学到很多知识
  •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独特的角度,独特的思考。
  •   worthy re*****~
  •   拭目以待预测结果
  •   不错,整体感觉还行
  •   我想说快递慢得不行,我都要忘记的节奏了
  •   还没看完 书的纸张挺好的呢
  •   大前研一的作品,从学术的角度来看,比较肤浅,但比较通俗易懂,是商学院热衷的作品。本书实际上是对美国危机的一种解读,尤其是涉及到美国经济的空心化。可以一读,但没必要过于当真
  •   大前研一对的后金融时代观点,作为一般知识了解了解即可。
  •   作者的分析和判断是基于美国08年次贷危机的演变,当时欧债危机已露端倪——这一点被忽略了?
  •   大前研一的作品都比较有分量,从中受益匪浅。
  •   好书!翻译的非常好!简单明了看着享受。 我就不明白为啥很多书翻译的看得那叫一个“累”。
  •   在近代的歷史之中,以正義為名來控制世界的美國, 現在她不再獨大了, 她的問題出來了, 這書就是點出美國的光輝不再,一點一點地說出美國有什麼問題來。
  •   有很高的期望第三次在卓越买书了、、、
  •   支持大前研一的观点,觉得他的分析有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