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悲鸿

出版时间:2006-2  出版社:书海出版社  作者:蒋碧微  页数:276  字数:145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魅力经久的中国第一部女性自传,与一代艺术巨匠28年的感情沉浮。     本书是《蒋碧微回忆录》的第一部。    《蒋碧微回忆录》包括《我与悲鸿》和《我与道藩》,1964年10月由台湾《皇冠》杂志首次刊行,1966年11月由皇冠杂志社正式出版。作为“中国第一部女性自传”,《蒋碧微回忆录》提供了研究女性心灵史和解放史的独特文本。蒋碧微出身于江苏宜兴的书香门第,与徐悲鸿是同乡。十八岁的她为追求自由恋爱,与徐一起私奔。此后二十多年,两人的生活远非一帆风顺。作为被遗弃者的蒋碧微,写下了这段沉痛的经历。本书提供了了解和研究徐悲鸿的重要视角,提供了研究女性心灵史和解放史的独特文本。自问世以来,大获成功,拥有广泛的读者。    此次出版的本书和《我与道藩》,为《蒋碧微回忆录》的大陆最新版,由徐悲鸿与蒋碧微之子徐伯阳授权,不仅修订和充实了文字,而且增加了丰富的历史珍贵图片。

作者简介

蒋碧微(1899-1978)女,江苏宜兴人,一作碧薇,原名堂珍,字书楣,早年随父蒋梅笙到上海。蒋碧微出生于书香名门,天生丽质,才艺俱佳,13岁由父母做主,和苏州查家公子查紫含订下了婚约,18岁时和徐悲鸿一见钟情,碧微是徐悲鸿为她起的名字。1917年冲破封建礼教,瞒着家人与徐悲鸿结合后远赴日本,又去法国,在法国结识张道藩。1927年,蒋碧微随学有所成的徐悲鸿回国,先后生下一双儿女——伯阳和丽丽(后改名徐静斐)。三年后,徐悲鸿恋上学生孙多慈,徐悲鸿因“师生恋”与蒋碧微的感情出现裂痕,并转向在法国时认识的张道藩。1933年,蒋碧微随徐悲鸿第二次赴欧洲,她出色的交际才能和特立独行的个性帮助徐悲鸿成功举办了中国近代名家绘画展及个人画展,破除了西方人轻视中国文化艺术的偏见,为中国艺术走向世界迈出第一步。其间,徐悲鸿经过与法、德、比、意等国著名艺术家进行切磋和交流,逐渐形成融会古今中外技法的独特风格。此后,徐悲鸿声誉日隆。然而,两人经过二十多年的痛苦煎熬,仍未能破镜重圆。1945年,蒋碧微与徐悲鸿离异。1946年回南,得张道藩助选为“国大代表”,并获蒋介石颁发之勋章。  1949年,她留下与徐悲鸿的一子一女与张道藩去台湾,开始了他们的同居生活,但是1958年,在张道藩法国太太苏珊的干涉下,两人最终分开,此后蒋碧微独自过了二十年。蒋碧微一生都没有正式结过婚,两段感情都是同居关系。少女时勇敢私奔的她,盛年时长袖善舞的她,中年时怅惘于两端感情的她,晚年时一个人凄清的她,都令人唏嘘不已。  66岁时,她出版了《蒋碧微回忆录》(分为《我与悲鸿》、《我与道藩》两部分),用平实的语言,详实地记录了28年来她与徐悲鸿相识、相知、相恋到分手的情感沉浮的心路历程,以及他与张道藩的感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1966年,此书在台湾出版时,被《皇冠》杂志誉为“中国第一部女性自传”,成为众多读者追捧的畅销书。

书籍目录

《蒋碧微回忆录》代序我与悲鸿母亲最后的岁月/徐伯阳一点重要更正/徐伯阳一段可以补充的凄美故事/成江

章节摘录

插图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徐悲鸿与蒋碧微之子徐伯阳授权的大陆最新权威版。不仅修订与充实文字,更增加丰富的历史珍贵图片。

编辑推荐

此次出版的《我与悲鸿》和《我与道藩》,为《蒋碧微回忆录》的大陆最新版,由徐悲鸿与蒋碧微之子徐阳授权,不仅修订和充实了文字,而且增加了丰富的历史珍贵图片。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与悲鸿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1条)

 
 

  •   因为蒋碧微这个好听的名字买的这本书,当然也为了满足对于徐悲鸿大师感情世界的好奇心。书是很不错的,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了解那个年代的风情,可是个人认为蒋碧微对于自己的维护重了些,把徐先生写的有些不堪,读起来对于真实性有点保留,想再看《我与道藩》研究研究的,可是当当上好像缺货。感觉蒋碧微挺可惜,应该是很有能力的人,从她能做中国第一个写自传的女性就看的出来,这也为什么徐先生没与别人私奔,而是她的原因吧。但徐先生是艺术家,一个任劳任怨跟随夫婿的传统中国女子更适合做妻子,蒋是保留自我的人,自然有自己的思想,所以后来矛盾重重,抱怨重重。如果她思想能再开拓一点,与当时代的林同学比起来肯定不差,但在旧社会的熏陶下总把目光盯着别人婚姻的不美满,以及抱怨自己的先生,未免不够大气了。PS:蒋碧微和廖静文的名字都是徐大师取的,与姓搭起来可真好听!
  •   我一向认为看待历史人物,特别是名人要多几个角度,多几种眼光去看。徐悲鸿是有名的画家,也是有名的爱国人士,但是看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他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蒋碧微讲述她和徐悲鸿之间的事情非常自然,把一个女性从少女懵懂的爱到少妇无奈的生活到最后苦苦的挣扎都讲述得非常动人。看文字我觉得她并没有美化自己,只是客观的说出了他们生活的矛盾和无奈。这本书对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非常有帮助。更为重要的是,它也帮助女人们认清浪漫和现实的差距。
  •   读此书,很伤感。徐与蒋是郎才女貌,却弄成了爱情悲剧,实在可悲可叹。蒋的绝情,徐的小气,令人不可理喻。很想把回忆录的下集弄来一读,看能否释然?
  •   很贴切的讲述,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徐悲鸿---
  •   一个个性刚强的女人跃然纸上。认识大师,注定了感情悲剧的发生。
  •   要不发快递,要不就算了,中国邮局害人不浅啊
  •   关于这个女人,我欣赏她的优雅,内敛,平和,宽容。
  •   非常好的书,让你沉浸之中品味她的爱情她的内心,一口气读完,有很多感动!
  •   标题这句话是这本回忆录中重复次数最多的一次,所以我用来作为这篇文章的开头。蒋碧微是徐悲鸿的前妻,同时也是一个那个时代少有的才女。这本《蒋碧微回忆录》就是她的自传,文字很大气(辞穷不知该怎么形容),不阴柔,没有江南女子婉约秀丽的气息,用她自己引述别人的话来说,她的文章给人以海阔天空的感觉。回忆录开篇是她自己的家庭和生活的环境,她应该是系出名门(蒋介石当年是到他们家族那里寻宗的),书香世家,年幼时许配他人,但是见到徐悲鸿之后,改变心意,在徐的邀请下从家中偷跑出来跟着他留学法国。当时那个年代的种种辛苦在她的笔下真实地显现,可能也正是这个原因让我重温了那段历史,也第一次地了解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们的生活。回国之后,徐悲鸿声名鹊起,成为一代大师,但是他们的婚姻也走到了尽头……其实这本书是有两部分的,另一部分是《我与道藩》,这本书中没有选用,因为蒋碧微的写法很特别,书中很多历史时期、人物、事件是相同,她便原封不动地又叙述了一遍,有些地方就会在阅读的时候觉得这段看过了,是不是刚才翻书翻错地方的错觉。这样的方法有个好处,就是主线分明。我想这与她爱憎分明的个性不无关系,原先的错爱不能和真爱并存,免得侮辱了后者,愚窃以为。书中另一点有趣的地方是,《我与悲鸿》中,蒋碧微总是称徐悲鸿为徐先生。对于别人的感情我不多加评论,我没有这个资格。我只是想说,蒋碧微有用如此大气细腻的文字为我们讲述着,让人感受到每个时代都有它的伟大,无论和平还是战争。
  •   蒋碧微,这个机具个性,且不无强势色彩的女子,在豆蔻年华就为徐悲鸿吸引,不惜“中上阶级”家庭的“脸面”与尊严,与徐悲鸿“私奔”,然而徐悲鸿的个性以及艺术家追求“美”与“刺激”、新鲜等的特点,以及蒋碧微自己的性格,纵使两人仳离!虽然蒋碧微在回忆录的前半部分关于徐悲鸿多有责难、愤懑,比起她在回忆录后半部分对婚外情人张道藩的描写(其中更多的是双方的书信,而非蒋碧微的描写)甚至用了些令夫婿不堪的言辞,但还是让读者看到了两人感情的演变,看到了徐悲鸿作为人、作为男人、作为画家,所有的丰富立体的面貌,这就比徐悲鸿的第二任妻子廖静文回忆徐悲鸿的书——几乎可以说塑造了一个高大的伟人画家——有价值得多得多!!
  •   因为我学美术的,又因为我酷爱徐悲鸿,关于他的八卦事我尽量搜出来读。蒋碧微是悲鸿大师的元配夫人。书中蒋碧微提及悲鸿的小秘廖静文,这个曾经做过悲鸿的裸模、做过悲鸿的学生的新女性(最后不知道怎么廖静文还一不留神成了女油画家先驱),竟然把作者老公给呛跑了,人家二十多年的夫妻毁于小秘廖静文之身。可气!又去当当买来《徐悲鸿一生:我的回忆》廖静文著(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164804),一看,得出结论,是我崇拜的大师悲鸿做的不对。呵呵,八挂一把,顶一把。谁让我买了我看了我有理。
  •   为了满足对于徐悲鸿大师感情世界的好奇心,买了这本书。书是很不错的,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徐悲鸿。了解那个年代的风情,认识这样的一代名师,注定感情悲剧的发生。蒋碧微也是一位有能力的女人,其最后的结局令我可惜。书中虽然夹杂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但却值得一读。想再看《我与道藩》但当当网上缺货。
  •   徐悲鸿和女学生孙韵君谈恋爱,无果。徐给蒋碧微的母亲写信,说他愿意将孙韵君送给他的红豆,由他镶了金戒指的,转赠给蒋,表示他和孙韵君的决绝。蒋对此的反应是:啼笑皆非。任何品质,纯粹到一种程度,自会有它的无邪之处。对此说三道四,反显出论者的小气。倒是蒋碧微看得开,她和梁实秋闲谈此事时说:“假如徐先生真把这枚戒指给了我,我把红豆挖下来送给你,金子换钱用。”
  •   很小的时候就看过廖静文写得徐悲鸿传记,印象里的蒋碧微是一个自私而任性的女子;读过这本书后只能说:话语权真的很重要!可什么才是真实的呢,还重要吗?
  •   很感人,虽然看我网上说个中事实真相争议挺大的,不过对蒋碧微女士真的是很PFPF,宁愿相信是真的吧
  •   这本书是我很久以前看的了,但至今记忆犹新。看过蒋女士的自述,再回忆徐先生曾经发表过的言论,感觉夫妻不过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一对男女。相爱时彼此欣赏,不爱了互相抨击。大师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不过总的感觉是对艺术执着的人,可能会在生活上自私一些。这大概也是他们最终分离的原因吧?一切都过去了,都是过眼云烟。很希望能读一读《我与道藩》,但是大陆可能不会出版吧。
  •   和廖静文的徐悲鸿一生比一比有点小家子气了不过闲来读一读还是不错的多了解一点另外一个人的角度
  •   书中有些细节没有向读者交待清楚,例如徐先生为什么要与她私奔,私奔以后说了一些什么之类的?少了这些细节,让人有些困惑不解。通过对书中徐先生的描述,让人觉得徐先生是一位自私,冷漠,不负责任,甚至有些虚荣的人。当然,从中我们也感受徐先生的好学以及出众的才华。徐先生是一位大师,一位艺术上的大师,但他不一定是一个完美的人,我们已经从很多伟大的人物身上看到了这一点。
  •   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徐悲鸿
  •   很关注这两位老乡,只是蒋有点太顾影自怜,不太体谅徐大师,特别是他爱艺术这一方面.当然也很不喜欢徐那段婚外情.
  •   有很多历史和图片,比廖静文的真实。值得一看。
  •   因对徐悲鸿大师很崇敬,对他的一生包括感情生活也很好奇,所以才买了此书,但读后让我震惊,书中把徐大师描绘成不负责任、感情生活复杂,不知是否属实。于是特想看一下蒋碧微女士的另一部回忆录《我与道藩》,但当当网上缺货。
  •   我是中央美院徐悲鸿画室的一名学生,我们的画室就在现在北京徐悲鸿纪念馆的院内,我们画画的地方就是当年徐悲鸿大师曾经画画的地方,我们的老师张肯教授,一直用徐悲鸿大师严谨的作画风格的要求我们,我也因为老师的缘故得知了很多大师的事迹,今年9月份我们画室的同学老师连同廖静文女士一起给徐悲鸿大师扫墓。当时廖女士激动的说;我今年去贵阳,贵阳是我和悲鸿订婚的地方,现在的贵阳高楼林立已经跟当年完全不同了,我走在街头,就好像悲鸿还在我身边一样,悲鸿去的太早了,53岁就去世了,我深深怀念他。我们当时都落泪了。我早就看过廖女士的《徐悲鸿-我的一生》,她写大师的一生很客观,而且也没有忽略蒋碧微同大师之间的感情,廖女士现在是徐悲鸿纪念馆的副馆长,已经80多岁了,还依然每天上班,她把徐悲鸿大师画的《抚猫图》(画的徐悲鸿和蒋碧微)挂在纪念馆的第一个位置,里面还有很多画蒋碧微的油画,可见这个女人多么大度。反而是蒋碧微女士,爱恨那样不明,爱-爱的不执着,恨-恨的模糊,婚姻是断送在自己手里的,怨不得别人。PS:徐悲鸿大师的确花心了些,三任妻子,外加一个学生暧昧不明,也许是画画的人都比较感性吧。
  •   徐还真是多情,蒋碧微挺坚强的
  •   本来对这本书的期望值很高的,但是印刷实在差强人意,尤其是图片,根本就是模糊不清!不知道是不是盗版的……
  •   一个大概的了解而以。
  •   看来当当的服务也是相当的一般啊.
  •   因为徐悲鸿,看的这本回忆录。可能是因为先入为主的印像,对蒋碧微的回忆录多少有些不喜欢。写的也比较杂乱,我不是很喜欢。
  •   书的写得不错,值得看,但图片照片有的非常不清楚,这一点非常遗憾,买得有些后悔!
  •   徐悲鸿先生是公认的一代伟大的艺术家。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正值国家遭受外族入侵,内乱频仍的风雨飘摇之时,大河上下、长城内外,饿殍遍野、民不聊生。面对这种境况,徐悲鸿以区区一介书生,心系国家命运沉浮,开画展、教学生,宵衣旰食、废寝忘食,始终能以复兴祖国的艺术事业为己任,并把自己的终身精力献给了光复中华的伟大的事业之中。而蒋碧薇作为徐悲鸿的糟糠之妻,对时局漠然而视,浑浑噩噩,如行尸走肉一般,吃喝玩乐,卖弄风骚,在家中,也从不尽一个妻子应尽的义务,更有甚者,她却跟张道藩这个蒋介石的特务头子搞起了破鞋,而把这种男盗女娼的勾当美其名曰伟大之爱情,而且请人大书特书什么回忆录,简直不知世界上有“羞耻”二字。
    徐悲鸿子承父业,先是在家乡以教授绘画为生,后来为了学艺来到大上海,结识了同是江苏宜兴人的蒋碧薇的父亲,蒋父观徐悲鸿是个可塑之才,日后必有成就,便有意无意地把自己已经订婚的女儿介绍给了徐悲鸿。两位青年人见面,倒也义气相投,擦出爱情火花,时机成熟之后,徐悲鸿带着蒋碧薇远走日本。此举对徐悲鸿来说是求学,对蒋碧薇来说是逃婚。留学几年,回到上海,生米已成熟饭,徐蒋两人终于成了名正言顺的夫妻。而此时,徐悲鸿也在几位大师的推荐之下,小有名气,后来争取到公费留学法国学习的机会。
    徐悲鸿带着蒋碧薇在法国留学的时候,正是国内军阀混战之时,政府给他们的津贴时有断绝,徐悲鸿夫妇生活拮据,难以为继,徐悲鸿为了筹集生活费用,独身前往新加坡,正值大年三十,新加坡的商人为徐悲鸿摆上了一桌丰盛的年夜饭,他面对美味珍肴,却想起了远在法国的结发妻子,一时悲从中来,食难甘味。然而,令人震惊的是,蒋碧薇自从徐悲鸿离开法国,开始与特务头子双宿双飞,每夜出入酒肆,绸缪缱绻,缠绵无限!真正亏苦了徐悲鸿的一片心思。蒋碧薇在书中说:“徐悲鸿担心我独身一人在异国他乡难以度日,恰恰相反,这些日子,是我一生中最为惬意的日子……”你道是为什么?原来她跟特务头子偷情的时候,无拘无束,再也没有羁绊了。
    后来蒋碧薇和特务头子的关系公开化,便提出了与徐悲鸿离婚,徐悲鸿也知道事情不可挽回,在两人研究离婚的时候,蒋婊子开口就要钱百万、画百幅,徐悲鸿二话不说,一口应诺,他为了画这100幅画,累得大病一场。可以说,徐悲鸿的早逝,与蒋婊子的漫天要价不无关系。蒋婊子说要画要钱是为了孩子的抚养费,那为什么两个孩子都没有随她去台湾呢?当有人问起徐伯阳:“你的父母,谁对谁错呢?”徐脱口而出:“是我母亲不对。”
    五十年代,一代伟大的艺术家在北京逝世,当蒋碧薇在台湾得此消息之后,虽不是手舞足蹈,却也是面无表情,并在一个公开场合,她没忘打击曾经深爱徐悲鸿的中央艺术学院的高材生孙多慈。当孙听到徐悲鸿离世的消息之后,如五雷轰顶,当即昏厥眩晕、不省人事。痴情的孙多慈还特为徐悲鸿守孝三年,后来一生未嫁,痴情如此,可圈可点,这才是值得讴歌的伟大情感。而蒋碧薇,就是一个追求皮肉滥淫的潘金莲,既要当婊子,还要立牌坊!蒋碧薇晚年,情人离去,孩子远在大陆,寡居寓所,生活困顿,为了维持生活,还是打起了徐悲鸿的旗号,出书赚钱,良心简直被狗吃了!
    张道藩这个附庸风雅、奸人妻女的画坛水货,怎能与真正的艺术大师徐悲鸿相提并论呢。然而蒋碧薇这种艺术外行却把他视为艺术大家。事实上她在回忆录中,谈起对徐悲鸿的画时,对有些名作竟然分不清是油画还是国画,就可见她对徐悲鸿先生漠视到何种地步了。
    大家可能觉得这两本书的文笔还不错,那千万不要以为是蒋婊子亲笔写的,这是她雇来的枪手,她一生不务正业,学业早已荒疏,哪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她只是动动嘴而已。 让人欣慰的是,蒋碧薇最终被特务头子抛弃,晚景非常凄惨,天道有知,报应丝毫不爽! 蒋碧薇的这两本书我读过多遍,而且我也读了好几位徐悲鸿在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所写的关于先生的书,我绝不是在这里刻意贬低谁,而是要让事实说话。
    徐悲鸿与他的第二任妻子廖静文女士相逢在抗战时期的桂林,这位比徐悲鸿小二十多岁的女子,是真正挚爱并崇拜先生的人,两人婚后生有一子一女,五三年徐悲鸿先生逝世以后,她把先生价值连城的收藏倾囊相捐。文革中,逝去的徐悲鸿先生未能幸免于难,他的包括《愚公移山》、《九方皋》等伟大的作品皆被搁置在故宫的一处收藏室之内,遭受了破坏。先生的遗孀廖静文作为先生的替身,被剃头游街、拷打逼问,遭受了各种非人的待遇,那时人心不古,各人明哲保身,这位伟大的女性始终没有背弃先生,没有站在先生的对立面,没有说过任何违背良心的话。拨乱反正之后,廖静文女士为建徐悲鸿纪念馆,弘扬先生的艺术成果,惨淡经营,四处奔走,可以说,徐悲鸿先生以及他的艺术能有今天的地位,也与廖静文女士的努力不无关系。何为伟大的女性?何为忠贞不渝?何为海枯石烂?,此伟大的爱情,值得后人讴歌传诵。
    徐悲鸿对祖国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他的艺术上,而且也体现在他对祖国美术人才的培养上,他开创了中央美术学院并担任第一任院长。他真正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以他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杰出的艺术成就和对中国美术事业的**贡献,深为世人敬仰。
    伟大的艺术家徐悲鸿先生与他的艺术永垂不朽!
  •   看了这本书,觉得很气愤,徐悲鸿先生,太不负责,见一个爱一个,还3次登报要跟蒋碧微离婚,是名人就了不起吗
  •   文笔太差,前面过与罗罗唆唆,我都看不下去了.这和书名都不搭界吗.
  •   与徐悲鸿另一位太太写的《悲鸿一生》相比,可看出各自性格的不同。
  •   书里面配了很多相关的图片很难得,但是效果不是很好,也许是年代久远了的缘故吧。
  •   喜欢这本书,里面有许多珍贵的照片和图画。超值!
  •   送货比较快,服务满意!
  •     他说我生性刚强,女生男相,一事不遂,三日不忘,不宜早婚,否则劳燕分飞,儿女无以承欢膝下。……………………
  •     当我还是一个小学生的时候,通过无线电里的广播连续剧《徐悲鸿》知道了中国现代画坛一代宗师徐悲鸿先生的第一任夫人蒋碧微势利贪财、刁钻无理、咄咄逼人。中国大陆对徐蒋二人的评价一直采取褒徐贬蒋的态度,甚至认为悲鸿先生的去世蒋碧微亦有不可推辞的责任。可我认为,关于一对共同生活了28年的夫妻之间的恩怨是非启能仅凭一家之辞便判定谁对谁错呢?
      
      打开《我与悲鸿》,蒋碧微首先用细腻深情的文笔描述了自己家乡——江苏宜兴(哈!偶与她是同乡噢!)的风土人情、家族历史。一种女性特有的直觉告诉我,她蒋碧微绝不是人们口中历来评价的那种坏女人。她是如此总结自己的人生经历的:
      
      人生是悲痛的,但是悲痛给予我很多启示,使我受到了教训,得着了经验,认清了途径,增强了勇气,而没有被它所摧毁。
      
      这是只有真正经历过悲痛又坚持活下去的人才能说出的话。
      
      
  •     人生就是一部短促的断代史。在这历史的末端,我们总是习惯的选择回忆。然而回忆往往是一杯苦涩的酒,叫人欲饮不能。
      蒋碧微生活的时代,社会处在变革的时期,中西文化急剧碰撞。风云际会,大师辈出。人生也往往显得那么激烈,对传统、对家庭的背叛也成了许多青年选择的人生道路。她与悲鸿,算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缩影。
      文章一开始长篇介绍爷爷、太爷爷、太太爷爷。心生厌烦,几次有不想读下去的打算,熬到徐悲鸿出场,总算走向正确的路。私奔之前,铺垫的似乎太少,总觉得这个决定来得突然和大胆,惊心动魄。
      种种艰辛,隔了这么多年回头看,一笑置之也好,心怀苦痛也好,也不枉人生的一场历练。但是每一次看她用徐先生这个称谓,就觉得脊椎底冒起一丝丝寒意。通篇回忆溢满蒋的怨恨和爱。也许正应了那句话,爱之愈深、恨之愈切。28年的恩怨纠缠,从豆蔻年华到青春不在。在她自己,是心头之伤痕,在读者诸君,恐怕也是心生唏嘘吧。
      
      他把碧微的戒指整天戴在手上,有人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他便得意地答:“这是我未来太太的名字。”
      
      碧微这个名字,跟随了她十八岁后的余生。
      
      往事只堪哀
      对景难排
      
  •     徐蒋张孙廖多角恋爱是中国现代史著名八卦题材之一。本着实事求是的八卦精神,不可不听听当事人怎么说的。虽然当事人也不一定全说实话,总比听不相干的人瞎掰强。可是由于海峡两岸长期隔绝,连当事人的言论都不容易全看到。这本书我要给它评五个星,因为它无论是作为八卦材料还是作为传记都实在比廖静文的《徐悲鸿一生》强太多了。
      
      廖版徐悲鸿传是典型的我不喜欢的传记口气,从呱呱坠地开始写起,一路绘声绘色地写下去,连个个人物对话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其实写传记的人连这些人物都没见到过,这不等于把传记当言情小说写么。为了了解徐悲鸿一生,我当初还是将就着把这本书看完了。不能说它一无是处,毕竟写出了徐的一些生活轨迹。不过语气和视野都是小学生作文水平的。那时侯文革刚结束没多久所以也不能怪廖。那时侯尽管没看蒋版,对廖版很多地方还是起疑心。有的地方太明显粉饰妆点,有的又太明显对蒋恶意中伤。两个女人为了一个男人互相贬低都是人之常情,不过有些地方可以算没有根据的人身攻击了。我很厚道地想,徐悲鸿再怎样也是个有造诣的艺术家,他换了老婆,不过我相信他还不至于琐碎到编造前老婆的坏话说给后老婆听。廖静文再怎样也是一个艺术家的爱人,我相信她也不是一个捏造中伤的小人。所以我基本相信廖版徐悲鸿传是在宣传部门的授意和“协助”下写的。
      
      看蒋版之前我还存着比较一下这两个版本的心。看了一会儿发现甭比了。手法优劣和是否真实倒还在其次,这两本书里关于徐悲鸿的内容根本写的全是同样的那些事嘛,连芝麻小事都雷同,连叙述顺序和线索连接都大致相同,只不过用笔轻重和论调不同而已。由于蒋版1966年就出了,我只能认为廖版基本是照着蒋版写的,只不过隐去一些人和事,改换了褒贬腔调。这问题我觉得比人身攻击严重得多,差不多可以算抄袭了。抄袭完了还要用蒋自己叙述的事换个腔调攻击蒋,这就太损了吧。我很厚道地相信廖静文没有那么坏。从很多不同人写的文章也可以看出廖是挺与人为善的一个人。所以我更加相信廖版传记是在宣传部门的授意下写的。那时侯文革刚过去不久人心都歪曲了。我强烈地怀疑就是廖静文自己后来也未必为写了这本传记而得意。
      
      比较蒋版和廖版,廖版删去的内容除了一些明显对徐悲鸿有贬义的事,主要还有蒋版里的各国见闻和徐悲鸿交往过的人物。蒋版传记是《我与悲鸿》,自传的成分也很多,讲了很多自己的世界旅行见闻。这些廖版也无从抄起。不过廖版也利用了一些各国旅行的信息而着重写徐悲鸿爱国爱社会主义。比如蒋版里提到去苏联,对苏联多有微词。我看过的徐悲鸿自己的随笔里也暗示过苏联的政治钳制。可是廖版里提到苏联之行时恰恰反过来只说徐悲鸿多么喜欢苏联的社会。蒋版传记里讲蒋和徐悲鸿交往的人物,带出了时代的气息,我觉得是蒋版的一大优点。不过这些人物比如陈寅恪,陈登恪,吴稚晖等等,在廖版里都不见了。我怀疑是因为他们当中一些是大陆舆论里的“反动派”,一些是在写书的时候还没被平反或解除雪藏,还有一些红不红黑不黑的,所以就统统不提他们了。
      
      蒋的回忆录我还是挺喜欢的,文笔很好(据说是高手代笔的,不知确否)。里面有很多闲笔,写宜兴的风土人情,外国见闻,朋友逸事。这本书里的故事有八卦价值,那些闲笔更有文化价值,带出了他们生活的那个年代的风景。看廖版传记,对蒋的印象是个小资虚荣美女。蒋版传记倒是很早就没什么愧色地提到蒋家这一代姐妹里有三人比较丑,她自己是其中之一。看书中照片里的蒋碧微,确实不是美女,不过身材颀长,很从容自信的样子。很多照片都是单手叉腰的姿势,几乎有点男性化,看这个样子蒋性格上是个强势女性。虽然有一辈子经营爱情的名声,她看上去绝不是个小鸟依人的女子。她自己也提到过在各个时期的职业,所以应该不是只周旋于沙龙派对的女人。蒋在处事上很厉害。她屡屡提到徐悲鸿不体贴,不顾家,不过看她的自述,她把自己照顾得挺好的。跟徐出国巡展的时候徐已有外遇,两人基本貌合神离了,很多女人在这时大概没精神,或不愿意,或不屑于再跟丈夫长途旅行了,不过蒋照样几大洲十数个国家一路玩下来,拍照片见朋友买餐具买皮草,吵架照吵,日子照过。不知道这样的人我会不会喜欢,不过佩服是佩服得紧的。有人说蒋与张同居十年没有名分孤独终老。我觉得根本没那么凄凉,蒋不肯做小伏低,离开一个不疼爱自己的人,并很快抢了别人的丈夫做下家,陪伴自己到六十岁。这不能算赔本买卖吧。蒋在书里贬抑自己不喜欢的人也很厉害,是居高临下的姿态,一针见血又很拿着身份。这个很多女人打口水仗的时候都做不到。
      
      蒋笔下的徐悲鸿个人中心,不对家庭负责任,这我一点都不惊讶。其实好多搞艺术的人都这样。爱艺术爱到不真正地爱任何人,只觉得自己要对艺术负责,其他责任全不负了。这类人除了徐悲鸿还包括毛姆《月亮和六便士》里的男主角及其生活原型保罗高更,还有顾城,罗伯特卡帕,罗丹等等数不胜数。我觉得这些人并不讨厌,他们的艺术是真诚的。有些人就是应了那句话,不疯魔,不成活。他们也没有害人的心,女人受他们摧残基本都是自找的。不过中国的传记太喜欢为尊者讳了。我觉得徐悲鸿的生活作风问题没有让人觉得他这人就多么可憎了,他自己对蒋也有愧疚,也尽力赔偿了,他也没有粉饰自己,他有艺术家的真诚,他不虚伪。他一生信奉“独持偏见,一意孤行”,没有想赢得群众道义支持。倒是那些千篇一律替他粉饰和拿他当政治标杆的文章太恶心了。
      
      有文章批评蒋不真正懂得徐。其实徐不是也不怎么懂得蒋嘛,俩人本来就不是一路的。对蒋来说,徐并不是她生命里最重要的人。据说蒋碧微回忆录里《我与道藩》的篇幅远远大于前一部,并且写得情深意长。再加上关于蒋张分手有种种不同说法,并且我对49年以后的台湾社会非常好奇,所以很想什么时候把《我与道藩》弄来看。只是不知道这整部回忆录的大陆版会不会有很多删节。比如我看到有文章里说蒋书里对廖静文的指责是没有道理的。但是我在蒋书里没找到对廖的批评,不知道是大陆版给删去了还是那篇文章谬评了。
      
      关于张道藩,以前看到的大陆文章都是提这件陈年八卦才提他,而且都很贬义。后来倒是看到一些台湾的文章和徐悲鸿长子的文章提起他来都是很尊敬的口气,所以我估计他也不是什么坏人。
  •     这书应该与蒋碧微的《我与道藩》,以及徐悲鸿的遗孀廖静文的《徐悲鸿一生》对照着看,那真是怎一个“八”了得。
  •     种种不堪谁人知
      ——读蒋碧微回忆录《我与悲鸿》
      柳已青
      
       看完《万象》(2005年11号)包立民写的《徐悲鸿信中的孙多慈》。忽然对徐悲鸿的生平和婚恋感兴趣,于是去书店看看,正好看到书海出版社新出的《我与悲鸿:蒋碧微回忆录》,拿起书翻看,自然是书中蒋碧微和徐悲鸿的照片吸引人,而徐悲鸿的那些画作反而在其次了。翻看书时,猛然想起前几年在书店曾看到《蒋碧微回忆录》(哪家出版社出的,忘了),但错过了。发过钱红丽一篇读《蒋碧微回忆录》的文章,才女钱红丽对蒋碧微和徐悲鸿和张道藩的感情纠葛,写得细腻而温婉,那种伤感如薄薄的烟云,印象深刻。
      
       拿起《我与悲鸿:蒋碧微回忆录》,再也放不下,索性坐在书店里看起来。如痴如醉是这样吧,一个上午的阅读,头也没有抬,把这本书看完了。然后,又把这书买下来。
      
       蒋碧微在这本书的结尾,别有意味特别提到了徐悲鸿画室里的一副对联,那是他集前人句亲笔写的八个大字:独持偏见,一意孤行!横额是他的斋名:应毋庸议!
      
       联系到徐悲鸿和孙多慈(原名孙韵君,后徐悲鸿为之改名孙多慈,两人的名字联在一起是大慈大悲)的师生恋情,徐悲鸿不顾亲友的反对,的确是一意孤行。甚至带领学生到浙江天目山写生时,“徐先生和孙韵君一路上都很亲密,根本不在乎别人可能会批评物议。”他们某次在僻处拥吻被学生偷拍到,议论纷纷,也就不奇怪了。大艺术家狂傲不羁、一意孤行,徐悲鸿有此举动似乎也不难理解,问题是他在处理和蒋碧微的关系时,意气用事,感情冲动,考虑不周,而且反复无常,他爱孙多慈时,登报声明脱离与蒋碧微的同居关系;爱廖静文时,又是如此。而蒋碧微则冷静多了,考虑周密,感情账、家庭责任账、财产金钱账都算得分明。
      
       读蒋碧微的回忆录,读者肯定要同情蒋碧微的,蒋碧微也以受害者的身份出现,徐悲鸿给人以始乱终弃的印象。蒋碧微出身宜兴名门,可谓大家名媛,18岁在上海,不顾父母,逃婚跟随徐悲鸿私奔去日本,颠沛流离,艰辛备尝。在法国,两人过着清贫的生活,那时,徐悲鸿是深爱着蒋碧微的,从他以蒋碧微为模特创作的多幅作品可以看出,《静读》、《韵律》那在岁月中褪色的画作,但可以感受到徐对蒋浓烈的爱。徐悲鸿醉心创作,无暇顾及蒋碧微,蒋也是有怨言的:“我十八岁跟他浪迹天涯海角,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不但不曾得到他一点照顾,反而受到无穷的痛苦与厄难。”当徐悲鸿遇到孙韵君时,感情如绝堤的潮水,他画中的蒋碧微成了孙韵君,那《台城夜月》的确让蒋碧微感到凄凉。
      
       1945年,二十八年之久的婚姻终告结束,徐付给蒋一百万元现款(通货膨胀后的币值,蒋本人称约相当于普通公务人员一年薪水)、古画四十幅、徐本人作品一百幅,外加徐悲鸿月入的一半,作为子女抚养费。据廖静文和徐悲鸿女儿徐静斐回忆,为赶作这一百幅画,徐悲鸿本已不太健康的身体完全拖垮,这是他1953年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
      
       我还没有看蒋碧微回忆录之《我与道藩》,不过已经对他们的爱恨恩怨已经了然。站在徐那一边的有些人说,蒋早在巴黎的时候便和张道藩暗通款曲。蒋与徐离婚后,蒋碧微公开做了国民党政府中央宣传部部长张道藩的情妇。后来去了台湾。蒋碧微做了张道藩十年有实无名的外室而不言悔,可见她对徐的失望之深,同时也可见张对蒋的用情之深。
      
       蒋碧微回忆录让人看到一颗颗受煎熬的心灵。那些所谓的爱情和幸福在这些煎熬中要打折扣的。徐悲鸿爱上三个女人,蒋碧微、孙韵君、廖静文,与蒋碧微的感情最复杂,书中一些细节,传递出徐悲鸿的尴尬和复杂感受。蒋碧微的父亲去世时,徐想出资办丧礼,遭到蒋的拒绝;蒋为父亲举办百日追悼会,徐悲鸿为站在家族席还是来宾中行礼而左右为难。两人真的了断时,请朋友沈钧儒协调,在签字离婚仪式上,“徐先生神情颓丧,脸色苍白,自始至终,他一直低着头。”徐悲鸿的种种不堪谁人知,对于蒋碧微,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们内心复杂的感受和情状,非外人所知。他们的心灵的苦涩和痛楚,丹青妙手画不成!
      
      
      《我与悲鸿:蒋碧微回忆录》 蒋碧微 著 书海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 ¥25元
      
  •     能被后世之人称作为大师的,自然是真的大师。大师有大师的人格,虽然不免瑕疵,大师有大师的秉性,虽然未必高远。大师,当然也有大师的情感,情何以堪,回首处,却苦了大师身后的女人们。
      
      
       徐悲鸿一生所系的女人,如今人们还记得的有三个,蒋碧薇,廖静文,孙多慈。在我们曾经读过的经过认真筛选和粉饰的历史中,廖静文,是徐悲鸿唯一深爱的女人。这个比徐悲鸿年轻二十八岁的女人,陪伴大师度过了人生最后的七年。七年的婚姻生活,足以让她背负着大师夫人的名分枯守此后大半人生,直至终老。
      
       廖讲述的徐悲鸿,是被她个人化的徐悲鸿,那是她生命中唯一可以提及的男人,而这个男人,也终将只有一个女人,她自己。所以,在廖静文对于两人初次相遇的描述中,可以看到这样的字句,"他有一点未老先衰。当时他才40多岁,但是已经有两鬓如霜的感觉。他的白头发很多,面色有点憔悴苍白,但是他的脸的轮廓非常美。因为他以前的妻子另有所恋了,徐悲鸿就处在那种情况之下,真可谓国破家亡。他当时很痛苦。"廖静文后来将徐悲鸿和她的感情比做《简爱》中的情景。"我读过-本书叫做《简·爱》。书里罗切斯特先生问简:'跟一个比你大20岁的人结婚,而且他是残废的,你愿意吗'简回答说:'愿意。'他说:'这是真的吗?'她说:'再真不过了。'"《简爱》中,罗切斯特曾经有一个疯了的妻子,不知廖静文是否也曾私下里将疯子罗切斯特夫人做一些现实的比照。但即使在廖静文的晚年,提到蒋碧薇这个名字,廖仍然显出了愤怒与不屑,这却是不争的事实。廖一生守护一份情感,其中自然有悲从中来又无以说明的苦痛。毕竟,悲鸿夫人,这个名声与其说是一道光环,不如说是一生负累。"如果真的有黄泉,百年之后我和悲鸿能再见面,我要哭着把头靠在他的胸前,向他诉说这五十年来我对他的思念。"
      
       廖静文后来急匆匆出了徐悲鸿的回忆录,是因为海峡那端的蒋碧薇写了《我与悲鸿》。在蒋碧薇克制淡然的笔触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个更为真实的徐悲鸿,虽然那华美的袍上缀满虱子。纵观蒋碧薇一生,算得上是一个悲情女子。十九岁随徐悲鸿逃婚私奔,远赴日本、法国。一个大户人家的闺秀女子要承受现实生活的不堪和困顿。"我是女人,现实环境训练了我安排生活的能力,我愿和他截长补短,同舟共济。我惟一的希望是像他那样的一块璞玉浑金,经过琢磨淬砺,将来能成为璀璨的大旗。"及至后来, 男人爱上别样女子,蒋碧薇"仍然下定决心做一个好妻子"。但徐悲鸿始终对公众不厌其烦地说明,两人只是同居关系,这对于追随徐多年并生儿育女的蒋碧薇来说,是非常不公的。连两人的女儿也写信给徐悲鸿说:"爸爸,我要问您,为什么您每次追求一个女人,就要登报跟妈妈脱离一次关系?假如您还要追求十个女人,您岂不是还要登十次报吗?"
      
      
       蒋碧薇一生经历两个男人,但都未修成正果。荒废的情感,最后只寄予于两本回忆录《我与悲鸿》、《我与道藩》,实让人唏嘘。但客观来讲,蒋碧薇真的不是徐悲鸿想要的女子。蒋碧薇生于传统到不能再传统的家庭。可以料想,十九岁时的蒋碧薇,是被礼的束缚层层包裹却又悄然滋长出青春的女子。徐悲鸿所看中的,或许正是那种束缚下的美,那是可以让人产生出无限遐想的美。
      
       一个艺术家对美的感受,是可以通过现实投射于心灵的想象来完成的。于是,一个现实中羞涩平常不解风情的闺阁女子,在徐悲鸿的眼里却有着无限的清丽与无以名状的性感。对比蒋碧薇的照片,和徐悲鸿笔下以蒋碧薇为模特的画作,就可以看出这种差距。后来,徐悲鸿终于还是爱上了女学生孙多慈,毕竟,一个在身边那么多年的消耗了青春光鲜的女人还如何能够让艺术家迸发出创造性和活力呢?纵使在别的男人看来,她仍然是美好的。
      
       徐悲鸿与女学生孙多慈的恋情因为孙多慈的家庭干涉有始而无终。假如,他们的感情得以继续,孙多慈或许是第二个蒋碧薇,又或者,就没有了后来的廖静文。但两人终究是没有缘分的。在与徐悲鸿分开很多年后,身在台湾的孙多慈得到了徐悲鸿去世的消息。这个消息,是蒋碧薇告诉她的。历史绕了一个圈,两个女人被一个男人牵扯着,偏又走到了一块儿,前事已非。
      
      
       在台湾师范大学教书的孙多慈,在她的一幅山水画上,写下了那首她曾经写给他的诗:极目孤帆远,无言上小楼。寒江沉落日,黄叶下深秋。风厉防侵体,云峰尽入眸,不知天地外,更有几人愁?这时,她已经四十岁了。在海峡的对岸,人们传颂着一段爱情传奇,一位大师,与一个女人。那女人不叫蒋碧薇,也不叫孙多慈。
      
  •   蒋碧薇和廖静文笔下的徐悲鸿完全是两个人啊
  •   大师画画应该是极用心用神的,为了开始一段新的感情,为了离开一个女人,急迫的画这一百副画,画到把自己熬垮,他在画这一百副画的时候应该是什么样责任与兴奋交杂的心情啊,极好的电影桥段,大艺术家的故事更可以拍的如梦似幻,只要不再要让某个表情呆板的明星来客串就好。
  •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
    这首写在唐代瓷器题诗
    就像是写给廖静文和徐悲鸿的
  •   蒋碧微在最后分手时,实在不该以钱挟持徐悲鸿。这样的女人,爱尽了,要钱来弥补,与一般女子何异?真的很俗。而她对徐悲鸿最后到底是不是还真爱,让人怀疑。更何况在与徐保持关系时,她已经与张某人暗送秋波。楼主的文章固然妙,但与事实相违,让人遗憾。
  •   徐在今天的美术界里绝对是反面人物…不在于他画的不好,而在于他和某集团一样的保守并狭隘的艺术观,以及因此被利用成为美术界肃清,斗争中正治正确的代表形象(即使是死后多年依然如此,也不能全怪他)后来中国艺术教育落后,保守的状态,往源头寻,多半是出自他的狭隘的艺术观在权力作用下无限放大的结果…
    所以对于徐早年婚姻生活中的问题,我向来不敢相信官方表述…因为这段个人历史已经和官方历史一样,由胜者书写,面目全非了,作为中国具有艺术正治权威的人,自然是不能有瑕疵的,错都在于女方的不忠与贪婪…
    但是没人知道事实到底是怎样,毕竟双方都有各自的表述,如果权力方的话语必然是粉饰过的,弱势一方也未必是完全还原史实…但是我总觉得权力方以道德瑕疵抹黑弱势者的做法是在可恶,而且在今天许多社会事件中依然是这种手段…
    我想一个女人从一个抛弃她的男人这里取得财物补偿并不过分,因为青春年华是补偿不了的…如果这个算是俗的话,无疑徐抛弃家庭追逐青春少女更俗…
  •   呵呵,我本不欲再多说。但读了空兄的回复,似不说不快。……想想,还是不说的好。我本不是某集团的人,我只是纯粹就感情而论。说不得,一说便俗,还是闭口罢!
  •   2010-09-05 10:16:12 空想特摄兔男郎  
    徐在今天的美术界里绝对是反面人物…不在于他画的不好,而在于他和某集团一样的保守并狭隘的艺术观,以及因此被利用成为美术界肃清,斗争中正治正确的代表形象(即使是死后多年依然如此,也不能全怪他)后来中国艺术教育落后,保守的状态,往源头寻,多半是出自他的狭隘的艺术观在权力作用下无限放大的结果…
      所以对于徐早年婚姻生活中的问题,我向来不敢相信官方表述…因为这段个人历史已经和官方历史一样,由胜者书写,面目全非了,作为中国具有艺术正治权威的人,自然是不能有瑕疵的,错都在于女方的不忠与贪婪…
      但是没人知道事实到底是怎样,毕竟双方都有各自的表述,如果权力方的话语必然是粉饰过的,弱势一方也未必是完全还原史实…但是我总觉得权力方以道德瑕疵抹黑弱势者的做法是在可恶,而且在今天许多社会事件中依然是这种手段…
      我想一个女人从一个抛弃她的男人这里取得财物补偿并不过分,因为青春年华是补偿不了的…如果这个算是俗的话,无疑徐抛弃家庭追逐青春少女更俗…
    ----------------------------------------------------------------------------------------------
    你的观点颇有同感。特别最后一句。
  •   楼主pro徐,against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