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体温

出版时间:2011-11  出版社:书海出版社  作者:王开岭  页数:257  
Tag标签:无  

前言

我在,我们很近    20岁成了40岁,中间流经了多少事,路过了多少人?    可我总感觉,这跨度仅相当于一个白天和一个夜晚。生物钟恍惚,不能如实地体察光阴,会出现这样的矛盾:一个人童心未泯,而心灵之外的器官早已背叛了年少。这是个让人伤感的落差。    很少有事让人变成自己的历史学家,编个人文集算是一个。你要盘点一下精神身世,这些年都做了什么,路有多长,书有多厚,梦有多远……    我的写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集体理想主义即将落潮的前夜,一个纸质阅读和笔写的年代,精神也是手工的。写得慢,写得用力,刻石一般,但不妨碍写得澎湃,写得激情浩荡。从上世纪末被称为思想界“新青年”,一晃十叶春秋,每个人都在移动,都在成长和脱落,青年已不敢再称,黑马也渐渐额白……    互联网来了,博客和信息共享时代来了,资讯空前繁荣,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机会,都有成为作家的潜力和资质。精神资源的私有化年代一去不返,彰显和言说勇气的岁月也差不多结束,很多人都比当年“新青年”更新锐,思考力和感受力毫不逊色……我在想,哪些表达非我不可?一次写作怎样才成为必要、必需和非你莫属?    新的年代,灵魂出口丰富了,精神义务和生命职责也有了更多承担方式,写作不是唯一。我渐渐慢了下来,在投身媒体和公共职责之余,我选择了阅读生活,也体会到了做读者的乐趣和幸福。    还有,我失去了最亲密、最隐蔽的读者:父亲。    我是不知不觉中失去的。现在,我还会出现幻觉:他还活着。他是医生,怎么会死呢?我——这个和父亲那么亲近和相像的人,活得好好的,他怎么会不在了呢?    我常常忘了父亲去世这件事。    把父亲独自留在山冈的那个傍晚,回城的车灯将路照得雪白,我心里低低地说,对不起,父亲……只有那一刻,我确信父亲不会出现在家里了。    老家的院里,两株石榴,一树红,一树白。那年夏,花开得汹涌异常。即要返京的那个下午,我站在院里,对妻子说:今年的花开得真好……我似乎忘了父亲的事,忘了这些花失去了最重要的照料者。往年这时候,给家里打电话,末了都忘不了问父亲一句:石榴花开了吗?    我不承认死是虚无。它只是一种不做声罢了。    父亲走后,一本新书问世前后,我都会强烈地想他。父亲从不当面看我的书。母亲告诉我,我离家的这些年,父亲每晚都看我的书。我知道,父亲是想知道这个从小就把自己关在屋里的儿子在想什么,走出了多远,然后用他60多年的风风雨雨判断儿子说话的风险……    所以,出版这套文集,我首先想到的就是父亲,心里的献辞也是“献给我的父亲”。    北京是个能把所有人还原成正常人和普通人的地方,这对隐身、对平息内心的骚乱很有用。    有人问,一个作家介入新闻职业是什么感觉?    我想了想:就是每天醒来——觉得全世界都和你有关系。这感觉有时很好,多数时很糟。其实,自由,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能选择哪些事和自己有关或无关。但这行当不行,每天都要把自己献给全世界,时间长了,生命和精神便陷入了被动,我称之“被动性人生。”    这职业还有个毛病,就是:天天和全世界对话,唯独不和自己对话。    7年前,做央视深夜节目《社会记录》,我有个初衷:以生活共同体的名义——在与世界对话的同时确保和自己的对话,寻找每件事、每个人在当代生活中的位置,寻找命运和命运、人生和人生的相似关系,寻找有“精神事件”品质的新闻事件……我觉得,深夜是内心的掌灯时分,是灵魂纷纷出动的时候。相反,白天,灵魂在呼呼大睡。一个深夜节目,若顾不上灵魂,就没了意义。    现在看来,该新闻观是有私心的,那就是我太担心在这种“被迫和全世界打交道”的职业中丢了灵魂。CCTV最大的弊病不是没有真相,而是没有灵魂。灵魂,恰恰是生命最大的真相。    包括职业技能最好的主持人也只忙于和全世界对话,从来不和自己对话。    一个人连自己的真相都顾不上、都搞不清,能指望他说出别的什么真相?    有灵魂的人,一定时时不忘和自己对话。这样才有机会、有能力与别人对话。现在,几乎没有好的对话节目,这是原因之一。    我一直不敢忘记文学的原因也在这。文学是灵魂的农事,自古就是。但我永远不会把文学当职业来做,好东西一定都是业余的,或者说你一定要把它留给业余。就像爱情是业余时间里的事,老婆孩子也是业余时间里的事。    这些年,一定还发生了很多事,我一时想不起来了。    这几年,可能我写得实在少,便有朋友找来一些“民意”给我,你看你看,那么多人还焦急找你的书呢,更年轻的一代上来了,他们还喜欢、还需要你,写,赶紧写……于是我惶恐,哦,是的,或许是的……其实,我已攒了上百个标题和写作片断,我想把它们写好,写得“手工”一点,所以慢,磨磨蹭蹭。    谢谢那些从未谋面的读者,你们的目光我收到了,你们在网络上留言,打听下落,传阅旧书,寻觅新作,责怪我为何不建一个博客……这样长的期待和追随,我受宠若惊。    被那么多抽屉和掌心收藏着,我非常温暖。我会不辜负。    还要谢谢李伦和《社会记录》的同事,他们参与了我近年最主要的日常生活。与之一起,我见证了一个理想主义电视栏目的诞生和谢幕。我至今仍清晰记得那年夏天李伦夫妇在凌晨车站迎我的情景,他对着手机喊,你看见我了吗,瘦瘦的,旁边站一女孩……其实,我差不多已撞上他了。    是啊,许多年过去了,大家依然瘦着,一点没变。    和许多不变的人生活在一起,感觉很好。    2008年10月拟    2010年6月改

内容概要

  本书系王开岭文集之散文随笔卷,包括“散文辑”和“诗档案”两部分,文字承袭作者一贯的温润的金属感的风格,表达对现实世界中灵魂温度的怀念与渴望,希望能将历年写就的抒写灵魂的文字结集,以献给自己逝去的父亲。

作者简介

  王开岭,1969年生,祖籍山东,主要著作有《激动的舌头》《精神自治》《跟随勇敢的心》《精神明亮的人》等,作品入选数百种中外选集、年鉴和教材。现居北京,任央视《社会记录》《新闻会客厅》《24小时》等栏目指导。

书籍目录

我在,我们很近(代自序)
散文辑——
我们无处安放的哀伤
汶川的樱桃红了(外一章)
悼念我柔弱的同胞
谈谈墓地,谈谈生命
一个房奴的精神大字报
精神明亮的人
当她十八岁的时候
向儿童学习
从生命到罐头
远行笔记(四章)
两千年前的闪击
雪白
残片
被占领的人
向死而生
从“高石之墓”到经典爱情
《罗马假日》:对无精打采生活的精彩背叛
永远的邓丽君
女人,喜欢你的作品吗
仰望:一种精神姿势
人类如何消费星空
“深度撞击”:星空暴力备忘录
蓝湖
女子如雪
蝴蝶·美性·遭遇
女性气质
生活在别处
当死亡被模拟
最后时分
塔与坟
影子的道路
英雄的最后
来自云层的声音
初恋:献给伟大的陌生人
人类夫人
艺术地穿越死
某一夜晚
向爱人坦白
草鸡
邻居
赵莉:温柔的魂魄
它冰凉地躺着
海岛·寂静·居住
1976年的孩子
诗档案——
舞语:你是你的爱情,你是你的宗教
夏天正午
一座什么样的园子
冬天:黑白画
快乐的人们
一个人在路上
三月
武士
沉船
古墓
蜃景
无题
最后一群诗人
不要以为这就是生活
93年岁末的后半夜
日出
王开岭印象:散漫与明亮(代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我偷偷练过这技法,没成,大概鼻涕黏度不够罢。现在想,那会儿,山里娃实在没啥乐子,这也算玩具一种? 我“吃公家饭”,在学校就成了“极少数”。虽然同样的异类还有几个,可大家都忙于崇拜周围的“大多数”,顾不上结伙。班上的异类就我一个,所以处境很不妙—— 上课的序幕很隆重,老师先挺胸喊“上课”,班长以洪亮的声音叫“起立”,老师转身,仰望黑板上方的一溜领袖像(画像常变,有时马恩列斯毛,有时毛主席周总理华主席,有时就剩毛主席),带头呼“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岁”,再呼“向伟大领袖毛主席鞠躬”……就在鞠躬的当儿,我的板凳上便多了块坷垃头,或草蒺藜、墨水瓶之类的“地雷”。所以,我对“向伟大领袖鞠躬”这事儿总心惊胆颤。 我常怀念和罗柳青同桌的日子,大概就这原因。在我印象里,班上唯一不欺负我的便是我的同桌,她常在大伙鞠躬的时候不鞠躬,而是猛一甩头,看是否有人害我……我打心眼里佩服罗柳青,不仅是得到了保护,更因为她竟敢不向毛主席鞠躬。 我绝对不敢。好在老师也不敢,所以她的事从未被发现。 一天,学校请村里当过兵的老汉来上“忆苦思甜”课,他在忆苦时,说“想当年,红军打日本鬼子……”我在家常看小人书,对革命队伍、敌我名称很清楚,便不知天高地厚地嘟囔:不是日本鬼子,是白狗子……这下闯了祸,下面哄堂大笑,鼻涕从四面八方飞来。一放学,我便被几个大班生围上了,罗柳青突然冲过来:“欺负人?他爸是好人,你们谁没让他爸瞅过病?说啊,有本事说啊……”大伙呆住,她是村里最穷的,她的话最代表穷人,只好听她的。 最让我为“吃公家饭”羞愧的是那件事—— 学校下了任务:每个人捐5分钱或一个鸡蛋或两个核桃,支援公社建设。第二天,大伙把东西掏出来一亮,我傻了,多丢人啊,人家都是一个鸡蛋或两个核桃,只有自己手里是一枚锃亮的钢铺。手一松,钢镚在地上蹦来跳去,发出刺耳的声音……大伙吃惊地望着我:你,使钱? 那天,快放学时,罗柳青才风风火火闯进教室,边擦汗边摸出一个很小的鸡蛋,椭圆的,不太像鸡蛋,还粘着少许血丝和绒毛。她告诉我,为这个蛋,她整整在鸡窝旁趴了一上午。你摸摸,还热哩……她执意要我摸。 我不敢摸。至今,我仍记着它的壳那样薄,那样软,纸一般。我再也没见过如此脆弱的鸡蛋。

后记

王开岭印象:散漫与明亮    张杰    知道开岭是上世纪90年代,山东某期刊忽然连续刊登了他一连串“火力猛烈”的篇章——《我们能发出那个声音吗》  《向“现场直播”致敬》《“我比你们中任何一个更爱自己的国家》等。2000年夏天,在古运河畔开岭的住所,当我把自己的思想苦恼一股脑倾给他之后,天已微亮了。那年冬,《激动的舌头》出版了,和它所属的“新青年丛书”一道在京举行了首发式,也因这本书,开岭被称为中国青年思想家三驾马车之一。接下来,《黑暗中的锐角》《跟随勇敢的心》《精神自治》《精神明亮的人》等几本书我都认真读过,加之后来的来往和交流,我觉得自己渐渐算得上了解这个用心灵说话的人了,也终于为他那些思想与唯美的文字找到了一种我认为的背后逻辑——作为一个读者,再没有比经过长期揣摩而读瞳另一灵魂更愉悦的事了。    有人批评说,中国很多作家似乎特别喜欢把文学和文学身份神圣化、使命化、专业化、朝堂化,同时又解决不了视野封闭、命题陈旧、自我和本土精神资源透支、创造力亏空等问题,乃至使自己和文学双双陷于尴尬。这确乎是事实,至少是某些作家的事实。其实,和时代的其他领域相比,中国文学对时代的追击速度显然太慢了,它甚至把目标给丢了,只好在自己的圈子里繁殖目标,在自己的历史中搞循环,文学似乎已不打算向时代捐献任何有价值的命题了。究其因,我以为,是意识形态话语习惯、文学的传统任务和逻辑、小农思维方式在作祟。一个显著特点是,世界上最先进和最落后的思维会同时出现在一个人笔下,他往往会以最极端的方式谈宽容、以最感性的方式谈理性、以最土著的方式谈国际、以最乡下的方式谈时尚……做散文,和民间博客的创造力没法比,但还是固执地捏散文;做小说,网页上的新闻个案鲜活得让其惭愧,但还是埋头编小说……文学,文坛,似乎就是一帮人干着纯属这帮人的事。    记得有人诧异过:王开岭身上怎么似乎找不到文坛和专业的痕迹?他的选题、他的笔法、他的动态,你好像都没法归类,没法预测,也没法把他和别人轻易地“合并同类项”,他自由得好像从未进入过文坛一般。    在文学刊物上发东西却不被文学规定、身处一地域却几乎不受地域影响,他是怎么独立生长的呢?在开岭的语汇里,有两个重要的词,一个叫“减法”,一个叫“越过”。在地域生存系统中他使用“减法”,在文学生存法则中他使用“越过”,他绕过既定的文学和拥挤的文坛,和最远的诗意乌托邦、和最紧迫的时代情势与矛盾直接对话——从而一下子把复杂给简单化了,把深邃给纯真化了。    开岭在获得了这种纯真后,他可以随心所欲地与任何事物打交道,可直面19世纪俄罗斯的群星璀璨、法兰西的狂热与理性、美利坚的精神纪念碑,也可突然扭头拜访孔子老聃及他们的春秋战国;可务虚于最缥缈的星空、形而上的哲思,也可突然凝视起最现实的环保、医患、慈善、住房……就像一个孩子,凭愿望突然指认感兴趣的东西,且懒得滞留,懒得炫耀,抛出最重要的发现后就迅速跑向下一站,不沉湎,不贪功,不居奇……    恢复文学的“业余”和表达的本能,跳出“专业”游戏的缠绕和常规命题的窠臼,我觉得这是开岭之所以成为他自己的主因。事实也如此,在山东,开岭除了极少几个写作朋友外,几乎与文界无甚瓜葛,到北京后,他延续了这一习惯,几乎和整个文坛不打交道。不张望,不纠缠,不入圈,不联盟,他独立得干干净净,彻底的“业余”,我不知道这种生存风格是否奠定了一个独立思考者的底色,至少有关系吧。他来北京是应邀到央视新闻频道做栏目指导,负责对每天即时的新闻事件作出精准的价值判断和评论,这种“转折”也是让习惯书斋练功的人感到吃惊的。为了方便介绍,在很多场合,他干脆直称自己为一个电视新闻人,仿佛文学、艺术真的与他无关一样。把写作当作爱好和消遣,把思想视为正常的呼吸,他用这种方法使自己获得一种“文学局外人”的清醒和从容——事实上我觉得这样反而离真正的文学精神更近,离文坛生活更远。把自己送回去——回到一个人正常的生活位置,把文学送回去——回到文学最早出发的地方,他说文学不是生活的中央,而只是你头顶上的一颗星……他说一个人要努力还原真实、还原自我和世界的真实,要做一个精神正常和精神明亮的人,而不要追求非常态、非本能的唯美与深刻……他还说,别把自己太当回事,也别把文学和思想太当回事,为什么有些老作家越往后写得越好,就是把那些曾高高举起的东西放了下来……应该说,正是这些心得,确立了一个谦卑而诚实的思想写作者角色,与当下那些比嗓子和证书的明星写作者相比,他绕开了很多游戏和场合,显得寂静而隐蔽。    从山东到北京、从讲台到媒体,地点和职业的变化,对他写作的影响是显然的。用一个比喻,如果其视角在过去是使用了长焦镜头的话一比如《俄罗斯课本》《请想一想华盛顿》《我们能发出那个声音吗》《战俘的荣誉》《是国家错了》《乌托邦的变种》《决不向一个提裤子的人开枪》《独裁者的性命之忧》《关于语言可以杀人》《杀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等篇什,那么他近年的选题和表述则更像使用了广角镜头,更淋漓地描画民生现场感和人类整体性。像《大地伦理》《依据不足的热爱生活》《我们为什么不快乐》《恐龙胃与“物理人生”》《一个房奴的精神大字报》《我们无处安放的哀伤》《东西方文化下的资产观》《人类如何消费星空》《打捞生命的“个”》《一个人的遭遇》等,都可明显觉出他强烈的民生视角和当代现场感。电视和新闻,无疑都鼓励他关注民生,追求现场,加大对当世的推进与建构。    和很多读者一样,最初之时,我把开岭仅仅视为了一个批判思想的力量型选手。记得上世纪末在济南,一个冬天的晚上,我和另外一同事在闷潮的办公室里热烈谈论《激动的舌头》,多年未有的阅读快感,让我们热血沸腾,正如朋友所说:在一个多年未打扫的猪圈里,猛然吸到了生猛新鲜的空气。那时,我们把开岭视为思想狙击手和精神战士的角色,其实现在看来,这不免有些短见,因为我们忽视了《蓝湖》《远行笔记》《白衣人,当一个痛苦的人来看你》《永远的邓丽君》《有毒的情人》《当你老了,头白了》《谈谈墓地,谈谈生命》《爬满心墙的蔷薇》《精神明亮的人》《向儿童学习》《古典之殇》《当她十八岁的时候》等侧重于生命美学和心灵保洁意义上的东西。除了忧郁,他还明亮;除了锋利,他还温润;除了理『生与睿智,他还诗意与唯美。    现在想来,从很早开始,开岭文字中即有两组对等且同构的成分:唯美和思想,历史与当下,心灵与民生,批判与建构。单从某一时期的作品看,可能会有此消彼长的侧重,但拉长了看,整体上看,两种成分基本均衡且状态稳定。而且近些年,他的作品还呈现一个走势,即把以上所说的“思想和唯美”等两组元素合为一体,融人每一文本、每一段落,而非像从前那样分属不同题材和篇目,气质泾渭分明。    到北京后,开岭的表达明显变得从容甚至优裕,他自己也说,现在写得很少,甚至有些惊异当年的表达欲望和产量,一方面,这和他的另种表达——电视新闻操作有关,用他的话说,他每天都在职业领域大量释放能量,有了这个出口,流经文字闸门的就少了。另一方面,他开始自觉地追求“有限的表达”和“节制的表达”,用他的话说,在一个表达泛滥、耗纸成灾的时代,写得短、写得简,甚至写得少,对自己、对读者,都算一种美德。    在一本书的后记中,开岭说,“我永远不会把文学当成职业来做,好东西你一定要把它留给业余,就像爱情是业余时间里的事,老婆孩子也是业余时间里的事。”    开岭用他所谓的一个人的散漫游思和业余生活,为我们贡献了“有限”却珍贵的精神命题和时代现场,他用他的“非文学”气质帮助了我们公认和既定的文学。    2009年9月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只赞许那些一面哭泣一面追求的人。  ——帕斯卡尔

编辑推荐

《当年的体温》编辑推荐:一个精神和心境被严重干扰的年代,我们能否在抵抗阴暗和障碍之余,在深深的疲惫和消极之后,仍能为自己攒下一些美好、明净的生命时日,以不至于太辜负一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当年的体温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3条)

 
 

  •   一个精神和心境被严重干扰的年代,我们能否在抵抗阴暗和障碍之余,在深深的疲惫和消极之后,仍能为自己攒下一些美好、明净的生命时日,以不至于太辜负一生?
  •   王开岭的文字在温润之中泛着剑的寒光。
  •   大多是王开岭的旧文,新的有一些,不多,如果以前没太买过的朋友,可以购买。他的文字,是很棒的,但有时也担心他沿着同样的思路,走到窄处了。
  •   读王开岭先生的文字,真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与其说喜欢他的文字,不如说喜欢他的思考,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独立思考,精辟的分析,深切的关怀。世人混沌吾独醒,王先生就是独醒的智者。
  •   一直很喜欢王开岭。第一次读他的文章是在读者上,一篇叫"永远的邓丽君"的文章。当时就爱上了他文字的美感。这本书中的内容很赞,充满了哲理!还有写邓丽君的一篇文章!
  •   王开岭的书,没啥说的,好
  •   王开岭就是一座思想的森林里飘来的清风。。
  •   值得看的书,真性情。好文章!
  •   帮同事女儿买的,据说还不错的
  •   挺深刻,抒情于议论
  •   适合书桌慢慢读
  •   捡拾时代印记,留给来者,难能可贵
  •   高手就是高手。
  •   当然是好书,值得一看
  •   王开岭先生的文字优美,才思敏捷,洞悉世情,令人拍案,正所谓“读美文,如饮甘泉”。
  •   有自己的思想,也有自己的表达。
  •   生活中的温暖 需要仔细的品味, 体会
  •   挺好的书,值得一读啊
  •   《当年的体温》如今再读依然能感受到那种温度,适宜心灵的温度!
  •   作者拥有很好的人格,作品很美,值得一看
  •   从没触过他的体温,渴望有一次,可以不再只是远望,可以得到你温情的拥抱。 to ZZW
  •   买过精神明亮的人的不用买这本了……
  •   好,王先生的书不止一次拜读了
  •   很好,很喜欢。买得挺值。
  •   这本书内容丰富,有价值。
  •   学中文的朋友推荐来买的,内容不错。
  •   老公钦点的说,他很喜欢,写的很好
  •   刚看,看了几篇,值得拥有
  •   看到过这样的评伦:“俊朗飘逸的叙事文风,幽静致远的理性深潭;峭拔高耸的良知峰峦,奔涌激荡的思想血脉……这就是王开岭文章所具有的文思气象和美学风度!王开岭,使你只能模仿他,但无法复制他”深以为然!
  •   好书要凑齐
  •   送货速度快,书的内容也好
  •   温馨、体贴、柔软、趣味丰富
  •   我很喜欢这本书!不错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