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铨

出版时间:2005-8  出版社:北京出版  作者:季进,曾一果  页数:207  
Tag标签:无  

前言

21世纪,世界文化正面临一个新的转折。为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原教旨主义,必须大力推进多极制衡和文化的多元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必然成为世界新文化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诠释,以利于其现代发展并有益于世界进步;另一方面又亟须总结过去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文化的经验和教训,对百年现代文化进行总结,以便为建构未来的世界新文化作出贡献。这一总结的核心无疑是百年古今中西文化的冲突激荡及其酿成的发展趋势。百年中国比较文学正是在这一历史使命的驱动下发展起来的。20世纪的一百年,是中国学术文化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并在中外学术的冲突和融通中曲折地走向成熟和繁荣的一百年。在这一百年中,比较文学先是作为学术研究的一种观念和方法,后是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在中国学术史上留下了深刻而独特的足迹。比较文学在20世纪中国的发生、发展和繁荣,首先是基于中国文学研究观念变革和方法更新的内在需要。这决定了20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的基本特点。学术史的研究表明,中国比较文学不是古已有之,也不是舶来之物,它是立足于本土文学发展的内在需要,在全球交往的语境下产生的崭新的、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现象。百年中外文学的关系和相互影响是中国比较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从历史上看来,各国发展比较文学最先完成的工作之一。

内容概要

  陈铨是20世纪40年代名噪一时的“战国策派”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德文学交流杰出的开拓者与先行者。可是,由于历史的误会,陈铨长期退隐于历史深重的帷幕之后,少人问津。本书第一次系统地梳理了陈铨的生平创作,试图清晰地呈现他复杂的思想发展历程,总结他在沟通中德文化、借鉴德意志哲学方面所作出的贡献,从而还原陈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与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

作者简介

季进,男, 1965 年生,江苏人。文学博士。现任教于苏州大学文学院。1982年9月——1986 年7月,苏州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1986年9月——1989年7月,扬州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硕士学位导师曾华鹏教授。1989年8月——1996年8月服务于苏州市政府等机构。1996 年9月——1999年7月,苏州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博士学位,导师范伯群教授。1999年8月——至今,任教于苏州大学文学院。2004年1月——8月,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 研究专长: 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钱锺书研究。 获得奖项: “江苏省高校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2002);首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 2003);“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2003);“《文学评论》(1997—2002 )提名奖”(2003) 学位论文 :《弗洛伊德与前期创造社的变态小说创作》,苏州大学中文系,学士论文,1986 年。《反抗与张扬——西方现代主义与五四小说比较论》,扬州大学中文系,硕士论文,1999 年。《钱锺书与现代西学》,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论文,1999年。 个人专著:《胡适传》(与小田合作),团结出版社1999年4月、台湾国家出版社2002年版。《钱锺书与现代西学》,上海三联书店 2002年1月。《围城里的智者——钱锺书》,台湾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1月。《李欧梵季进对话录》(与李欧梵合作),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曾一果,江苏盱眙人。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教于苏州大学。在《文学评论》、《文艺争鸣》、《当代外国文学》、《译林》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思想的熔铸一、从传统出发二、水木清华三、亲炙名师四、求学异国第二章 重构民族意识一、1937年前后二、时代之波三、文学的力量第三章 一、《野玫瑰》风波二、文学与政治三、《蓝蝴蝶》与《金指环》四、从“天问”到“狂飙”第四章 异邦的借镜一、中国之德国二、“中国文学的世界性”三、“文学批评的新动向”四、“伟大的将来”尾声 后台休息参考书目陈铨大事年表附录陈铨译《精神现象学》残稿后记

章节摘录

陈铨认为重造“民族精神”,不是要提倡“个人自由”,而是首先要提倡“民族自由”,每个人必须回到民族这个集体中,才能避免个人自由所带来的利己主义。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宣扬尼采,是为了提倡“个人主义”,而在20世纪40年代的时代环境中,陈铨宣扬尼采恰恰是为了否定“个人主义”,张扬民族自由。当然,和其他“战国策派”的成员一样,陈铨虽然反对“个人主义”,却并不反对具有强大个人才能的“超人”。他们反对的“个人主义”更多的是指普通的个人,而那种具有超常能力的个人,也就是马克斯·韦伯所说的卡斯理玛式的人物,恰恰是能领导整个民族摆脱危机的英雄。陈铨接受了尼采的思想,也像很多现代知识分子一样,认为绝大部分中国人都是愚昧、自私和落后的,必须有强有力的领导,才能带领他们走出危难。这种思想集中体现在陈铨《论英雄崇拜》等文章中,也是陈铨的思想备受责难的重要方面。陈铨在《论英雄崇拜》中毫不吝啬对所谓英雄的夸奖,并对英雄与群众的关系作了这样的比喻:“英雄是群众意志的代表,也是唤醒群众意志的先知,群众要没有英雄,就像一群绵羊,没有牧人,他们虽然有生存的意志,然而不一定能够得着最适当生存的机会;他们到的地方,不一定有良好的青草,他们的四周,说不定还有凶恶的虎狼,要侵害他们。”这篇文章引来了各方面的争论,有人因此认为陈铨是为“法西斯张目”,就连经常在《战国策》上发表文章的沈从文和贺麟也提出了异议。沈从文在《战国策》上发表过《烛虚》。

后记

2003年初,乐黛云老师开始策划这套《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我积极请缨,想写“吴宓”,后来乐老师让我写“陈铨”,因为陈铨先生的女儿陈光琴女士住在苏州吴江,我有地理之便。我不懂德文,怕写不好,有些犹豫,乐老师鼓励我接受挑战试一试,于是,就有了《陈铨:异邦的借镜》这本小书。其实,写作过程中最大的困难,不是语言的不便,而是资料的匮乏。一是陈铨作品、生平资料的匮乏。我在学校图书馆,只找到了陈铨的《文学批评的新动向》、《从叔本华到尼采》,还有小说《天问》,戏剧《无情女》、《婚后》,《战国策》杂志只有残损不堪的几册,更别提《民族文学》等杂志了。还好,《大公报》现在有了影印版,我很方便地就把《战国副刊》上的相关文章全部复印了下来,然后又到南京等地收集、复印了一批资料,才将陈铨的主要作品和论著基本收齐了。可是,对于陈铨的生平,除了干巴巴的简介外,我们还是一无所知。后来,幸好得到陈光琴女士和陈铨女婿秦星坡先生的热情支持,到吴江跟他们作过几次访谈,才大概描摹出了陈铨的生平活动。陈铨的著作、手稿等资料,经过“文革”洗劫,陈光琴他们手上也所剩无几,仅存的一个装有日记文稿等杂物的箱子,两年前在南京大学的旧房子里竟然不翼而飞。不过,陈光琴还是提供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资料,比如陈铨翻译的《精神现象学》片断、日记残稿,甚至还有完整的《海滨日记》。

编辑推荐

《陈铨:异邦的借镜》是由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陈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文学研究的,搞专业的人可以借鉴一下。
  •   书很旧啊,还有折角。代售书就找了个塑料皮包进去就算完事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