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之痛

出版时间:2011-11  出版社: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作者:陈自仁  页数:300  字数:285000  

内容概要

  本书描写斯坦因在新疆和敦煌一带的探险盗宝活动。作者运用生动的史料,把斯坦因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充分揭露了斯坦因从中国弄走大量文物的事实,在描绘中国西部广袤、雄浑和富有的同时,表现了斯坦因内心世界的多样性和性格的复杂性,形象地展示了中国国贫民弱、任人宰割的伤心史。书中对斯坦因前后两次以欺骗手段弄走敦煌藏经洞文物的描写,更淋漓尽致,不忍卒读。全书读来,让人回肠荡气,又痛心不已。
  大量的敦煌文物被斯坦因弄走,是敦煌之痛,是中国之痛。本书给读者展示的,正是这种刻骨铭心的痛!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斯坦因其人
 一幸福童年
 二外出求学
 三人生目标
第二章 十年磨一剑
 一从英国到印度
 二探险家注目的地方
 三改变命运的计划
 四去新疆的护照
第三章 初进新疆
 一庞大的探险队
 二一种间谍行为
 三进入喀什噶尔
第四章 于阗国故地
 一斯坦因的保护神
 二初试牛刀
 三一个弥天大谎
 四金钩钓鱼之计
第五章 丹丹乌里克的财富
 一古代文书碎片
 二传说中的鬼城
 三精美的壁画
 四恐怖的夜晚
第六章 发现精绝国古城
 一怯卢文木简
 二惊人的收获
 三古代垃圾堆
 四东西方文化交汇点
第七章 12大箱稀世珍宝
 一挖掘安迪尔遗址
 二一个恐怖的决定
 三游戏终于结束了
 四给大英帝国的献礼
第八章第二次中国探险计划
 一一个计划的流产
 二宣誓效忠大英帝国
 三对着克什米尔大笑
第九章 再进和田
 一千年雕塑的毁灭
 二奇怪的古代档案馆
 三且末国古城遗址
第十章 从楼兰挖到米兰
 一闯入罗布泊
 二楼兰古城的发掘
 三堆积如山的文物
第十一章 神秘的藏经洞
 一震惊世界的发现
 二魂不守舍的两个月
 三经不起夸奖的王圆篆
第十二章 敦煌遗书在滴血
 一疯长的欲望
 二心怀鬼胎的商贩
 三敦煌之痛
第十三章 横穿塔克拉玛干
 一沿河西走廊考察
 二寻找死亡之路
 三穿越塔克拉玛干
第十四章 至高无上的荣誉
 一伤感的告别场面
 二切掉的脚趾
 三亲吻英国国王的手背
第十五章第三次中国探险
 一斯坦因的第一份遗嘱
 二雇用惯匪保驾
 三从探险家到盗墓贼
第十六章 再闯敦煌
 一最后4箱敦煌遗书
 二从黑水城到祁连山
 三回鹘国皇家寺院
 四转战西亚
第十七章第四次中国探险
 一希望一再破灭
 二“文物大盗抵华”
 三落荒而逃
第十八章 中国人的隐痛
 一最后一次野外考察
 二心脏停止了跳动
 三奠忘伤心史
后记

章节摘录

一  幸福童年    1862年11月26日,对匈牙利来说,也许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一对匈牙利犹太人夫妇,为远在千里之外的大英帝国,生了个未来的爵士。他就是奥里尔·斯坦因。    奥里尔·斯坦因的降生,对整个家庭来说,多少有点意外。    这一年,斯坦因的父亲内森·斯坦因和母亲安娜·希施菜尔·斯坦因,旱已过了生儿育女的盛年。他们的女儿21岁,大儿子厄恩斯特·爱德华也19岁了。特别是老斯坦因,即将进入老年,看着长大成人的一双儿女,正盼望着抱孙子呢,却得了个儿子,不由喜出望外。    对犹太人家庭来说,孩子出生后,有两件大事要办,一是给孩子洗礼,二是给孩子起名。在这两个问题上,老斯坦因费尽了心思。    当时的欧洲,是基督教的天下。排斥犹太教,打击犹太人,是那个时代的流行病。一些著名的犹太人社会活动家、政治家、科学家、作家和艺术家,被基督教当做异教徒,不断受到迫害。更多的犹太人家庭,被人们限制在犹太人居住区,过着悲惨的生活。    内森·斯坦因是个颇有心计的商人,安娜·希施莱尔·斯坦因,则是名门闺秀。他们的家庭,在当时算不上特别富有,至少也是个小康之家。他们向往自由,向往知识,也向往富裕。他们不愿因为宗教问题,给小儿子带来贫困,带来悲惨的命运。在深思熟虑之后.他们决定让小儿子接受基督教的洗礼。    这是一个机智的决定。决定本身,充满了商业意味。    在当时的犹太人社会,让孩子接受基督教的洗礼,会有不小的压力,甚至有很大的风险。可是,老斯坦因以他商人特有的精明和顽强,顶住了压力,不仅给小儿子进行了基督教的洗礼,而且按基督教的习惯,给小儿子起名马克·奥里尔。    马克·奥里尔,是一个典型的基督教名字。在基督教的观念中,马克相当于圣徒的代名词。“马克·奥里尔”再加上姓,全名应叫“马克·奥里尔·斯坦因”。可惜,小斯坦因长大后,很少使用这个全名。他总是自称“奥里尔·斯坦因”,他的亲人称他为“奥里尔”,更多的人则直呼他的姓“斯坦因”。    斯坦因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小到同哥哥、姐姐有20岁左右的年龄差距,自然受到全家人的宠爱。在家人的眼中,他就是家庭的中心,是家庭的太阳,也是家庭的欢乐之源。他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小嘴。他聪明和乖巧,常常博得大量的礼物,博得无数的拥抱和亲吻。    在家里,处处护着斯坦因的是哥哥和姐姐,最疼爱斯坦因的还是父亲和母亲。父亲总是用满脸的络腮胡子亲他,亲得他咯咯咯地笑个不停。母亲总是叫他“我的心肝奥里尔”、“我的宝贝奥里尔”。    还有一位给斯坦因的童年带来无限欢乐的人,那就是被他称为“第二位父亲”的舅舅,匈牙利眼科专家伊格内斯·希施莱尔教授。19世纪后半叶,整个匈牙利,只有伊格内斯‘希施莱尔一个眼科医生。他是一位狂热的民族主义者,又是一位博学的专家。他不像斯坦因的父母那样,仅仅用感情的乳汁。浇灌斯坦因小小的心灵。他总是用自己的学识和成就,用自己人格的力量。来熏陶斯坦因,来影响斯坦因的成长。可以说,斯坦因的童年,从父母和哥哥姐姐那里。得到了无限的欢乐,从舅舅那里,得到了奋进的力量。    二  外出求学    1872年,斯坦因结束了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开始了求学生涯。    犹太人是世界上最重视教育的民族。在一些犹太人居住区,读书与信教是不可分割的。一个人不上学、不读书,就像不信教,没有任何社会地位可言。    在犹太人看来,信教是接受道德,领悟做人的真谛;读书是接受知识,是掌握做事的本领。而道德和知识,是人生的两根支柱。一个人,有了这两根支柱,才能活着昂立于人世,死后步入天堂。正是犹太人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使老斯坦因夫妇把10岁的小儿子送进了学校。    送斯坦因去哪儿上学,上什么样的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在这些问题上,老斯坦因夫妇用心良苦,也极有远见。    当时,他们生活在布达佩斯。这座美丽的都市,位于迷人的多瑙河两岸,由西岸的布达和东岸的佩斯两座城市组成。布达佩斯既是匈牙利的首都,也是匈牙利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让自己的孩子在祖国的首都上学,应是每个父母的首选。可是,老斯坦因夫妇的目光,却穿越奥地利、斯洛伐克和捷克,投向了德国。    老斯坦因最终选定的学校,是德国东部德累斯顿的克罗施勒学校。德累斯顿是一座文化名城,坐落在美丽的易北河岸边。克罗施勒学校虽然是一所小学,却是当时德国的名校。让自己的小儿子在那里学习,是老斯坦因的心愿,但不是他唯~的目的。    斯坦因的母语,是马札尔语(即匈牙利语)。马札尔族占匈牙利总人口的96%,应该说,马札尔语是匈牙利当然的官方语言。可是,在奥地利统治者的铁蹄之下,马札尔语被打入了另册。1848年3月,匈牙利人举行武装起义。1849年5月,沙皇尼古拉一世派兵干涉匈牙利起义;8月,起义被镇压。从此,统治者规定,学校和政府只能使用德语,不能使用马札尔语。一直到1860年,在匈牙利人的一再反抗下,奥匈帝国才不得不把马札尔语定为官方语言之一。    匈牙利人经过几十年不屈不挠的斗争,才为马札尔语争得了一席之地,马札尔语最终被统治者定为官方语言。可是,在上流社会,在统治阶层,依然流行德语。那些达官贵人们,莫不操着一口流利的德语。德语在当时,是匈牙利人进入上流社会的敲门砖。    老斯坦因算不上达官贵人,但他要让小儿子接受德国文化教育。他盼望有一天小儿子能进入上流社会,成为达官贵人。这才是老斯坦因把小儿子送到遥远的德国上学的真正目的,也是老斯坦因作为犹太人、作为商人的精明之处。    可爱的斯坦因,毕竟是个10岁的孩子。他从家庭的太阳,一下变为异国他乡求学的孤儿,开始时,很不适应。他感到孤独,他想家。他无时不怀念被人宠、被人捧、被人爱的欢乐时光。    斯坦因感到孤独。可是,他毕竟不是浪迹天涯的孤儿。家中的亲人,总是通过各种方式,把温暖、关爱和呵护,越过千山万水,送到他的身边。    家中给小斯坦因最多的东西,就是信。信,是那个时代,亲人同斯坦因保持联系的主要手段。三天两头,家中总有信来。每封信上,几乎都是滚烫的语言。信的结尾处,几乎都是甜得发腻、热得烫手的词汇——    “想你,我的宝贝”、“爱你”、“亲吻你”、“拥抱你”、“吻你,再吻你”、“一千次地吻你”……    斯坦因看着这样的字眼,总是禁不住热泪盈眶。    泪水打湿过多少信纸,斯坦因不记得了。多少个漫漫长夜,斯坦因都是亲吻着亲人的来信,进入甜蜜的梦乡。    奥里尔·斯坦因浪迹天涯的一生,是从他到异国他乡求学的那一天开始的。那一年,他才10岁。P3-6

后记

长期以来,斯坦因一直深深地吸引着我。    我所以关注斯坦因,除了他是20世纪著名的探险家,曾从中国弄走大量文物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是一个性格异常复杂的历史人物。作为一个写作者,我总是热衷于揭示人物复杂的性格,展示人物坎坷的命运。斯坦因那些让人回肠荡气的探险经历,异常复杂的独特性格,对我来说,具有难以抗拒的魅力。通过纪实文学的样式,真实地反映斯坦因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复杂的独特性格,是我所渴求的。这大概是我写这本书的重要原因。    通过斯坦因这个典型人物,可以了解我们国贫民弱、任人宰割的那段伤心史,也可以了解中国西部的广袤、雄浑和富有,还可以了解探险家惊心动魄的探险生涯。这大概是我写这本书的第二个原因。    斯坦因第一次中国探险之后,人们对他的评价莫衷一是。誉者大捧特捧,毁者一斥再斥。如果冷静地看待人们对斯坦因的评价,就会发现,西方人中,对斯坦因捧者多;中国人中,对斯坦因毁者多。还会发现,很多评价斯坦因的人,包括西方的传记作家们,不能把斯坦因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从个人的好恶和单纯的民族感情出发评价历史人物,其言论必然失之偏颇。在本书中,我试图把斯坦因放在特定历史背景下,通过描写斯坦因成长、生活的特定环境,表现斯坦因内心世界的多样性,反映斯坦因性格的复杂性。当然,这只是我的愿望,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要请读者来说。    一个中国人,要写斯坦因在丝绸之路上的探险盗宝活动,有些自不量力。好在斯坦因的名气太大了,他本人著作等身,围绕他的著述难以计数,这些都是我写这本书的参考材料。此外,西北民族大学副校长玉苏甫江先生为本书翻译了大量的突厥文材料,在此,谨向他表示衷心的感谢。    作者    二〇一一年五月十六日

编辑推荐

《敦煌之痛(斯坦因在丝绸之路上的探险与盗宝活动)》由陈自仁著,作者所以关注斯坦因,除了他是20世纪著名的探险家,曾从中国弄走大量文物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是一个性格异常复杂的历史人物。作为一个写作者,陈自仁总是热衷于揭示人物复杂的性格,展示人物坎坷的命运。斯坦因那些让人回肠荡气的探险经历,异常复杂的独特性格,对作者来说,具有难以抗拒的魅力。通过纪实文学的样式,真实地反映斯坦因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复杂的独特性格,是作者所渴求的。这大概是他写这本书的重要原因。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敦煌之痛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书中图文并茂,作者站在中国人的民族感情立场上,很好的介绍了敦煌学及斯坦因其人其事
  •   总想探究一下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终于有人把它展现给我们。
  •   没细读,不错吧,为了偶滴积分,存折不能涨,就看积分涨吧~~~股市不能涨,就盼积分涨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