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邠庐抗议

出版时间:2002-1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作者:冯桂芬  页数:88  
Tag标签:无  

前言

  三代圣人之法,后人多疑为疏阔,疑为繁重,相率芟夷屏弃,如弁髦敝屣,而就其所谓近功小利者,世更代改,积今二千余年,而荡焉泯焉矣。一二儒者,欲挟空言以争之,而势恒不胜,迨乎经历世变,始知三代圣人之法,未尝有此弊,夫而后恍然于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也。试略举数事言之。  以亿万人自养则有余,以一人养千百人则不足。观于今日,奉君国则民力竭,养兵勇则国力又竭,而始知圣人兵农合一,车徒马牛甲兵出自民间之法之善也。取士何以始泽宫?射御何以登六艺?观于今日,文臣不知兵,武士不晓事,而始知圣人文武不分之法之善也。什而取不及一,视古为少;倍蓰而当一,视古转多。观于今日,倍征无艺,浮收累民,而始知圣人百亩而彻之法之善也。土宜出于地而无穷,远物限于地而难致。观于今日,运道阻,天庾空,而始知圣人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之法之善也。食为民天,有食斯有民;水为谷母,治田先治水。观于今日,水利塞,稻田少,民受其饥,而始知圣人尽力沟洫之法之善也。世之盛衰在吏治,治之隆污在人才。观于今日,科目不得人,而始知圣人乡举里选之法之善也。郅治必先亲睦,百行莫先孝弟。观于今日,期功陌路,富贵贫贱不相恤,而始知圣人宗以族得民之法之善也。廉远堂高,笺疏有体,九重万里,呼吁谁闻?

内容概要

  《校邠庐抗议》是近代思想家冯桂芬的名著,书中体现出来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依据的文化资源,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全书分40篇,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各个方面。

作者简介

  冯桂芬(1809-1874),江苏吴县人,字林一,号景亭。1832年中举,1840年成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以后做过顺天府试同考官、广西乡试正考官,咸丰年间因在家乡举办团练抵抗太子军,晋五品衔擢右中允。1860年太平军攻克苏州,他逃到上海,人李鸿章幕,帮助办理洋务,设会防局以抵抗太平军。1863年参与创办上海广方言馆,以后在上海敬业书院等处讲学。他是林则徐的学生,思想颇受其师影响,有强烈的经世意识。他知识广博,史称“于书无所不窥,尤留意天文、地舆、兵刑、盐铁、河漕诸政”,著作除了(校邯庐抗议》,还有《说文解字段注考证》、《西算新法直解》、(显志堂诗文集》等多种。

书籍目录

自序曾文正公复冯宫允书公黜陟议汰冗员议免回避议厚养廉议许自陈议复乡职议省则例议易吏胥议折南漕议利淮鹾议改土贡议罢关征议节经费议筹国用议杜亏空议复陈诗议变科举议改会试议广取士议停武试议减兵额议严盗课议制洋器议善驭夷议采西学议重专对议变捐例议绘地图议兴水利议均赋税议稽旱潦议改河道议重酒酤议收贫民议劝树桑议壹权量议稽户口议崇节俭议复宗法议重儒官议跋

章节摘录

  免回避议  事有显背三代圣人之制,酿民生无形之害,开胥吏无穷之利,沿袭数百年,墨守之为金科玉律而不知变者,莫如官员回避本省之例。成周三代,世家草泽,俱任于其国。维楚有材,晋实用之,变也非常也。汉之朱买臣、元魏之毕安敬《山堂肆考》毕四世为本郡太守。唐之张汉周、宋之范仲淹,皆守本郡。明代始有南北选之例,后遂定为回避本省不闻明之治胜于古之治也。  为此说者,不过曰官于本地,关说之径路熟,恩怨之嫌疑多,囊橐之取携便而已。不知营私固易,举发亦倍易;阿比固多,责备亦倍多。祖宗丘墓之所在,子孙室家之所托,立身一败,万事瓦裂,非一官传舍之比,乡评之可畏甚于舆论。愚则以为官于本地,较之他乡倍宜自爱自重,亦人情也。  至于远任之害,昔人多有言之者,舟车、驴马、人夫之费,其给之也,非斥产即揭债;其偿之也,非国帑即民膏。到官之后,言语之不通,风土之不谙,利弊则咨访无从,狱讼则词听无术,不得不倚奸胥为耳目,循宿弊以步趋,于国计民生损乎,益乎?况乎关说之径路难通,则转多因缘之辈矣;恩怨之嫌疑不涉,则弥无忌惮之心矣;囊橐之取携不易,则更益赍送之费矣。人果贤耶,不可待之以不肖;人果不肖耶,仍无以禁其不肖。无益于国,有损于民,莫此为甚。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校邠庐抗议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近日研读近代史纲 感触良深 及至洋务运动一章 见冯桂芬三字赫然卷上 勾起些旧日思绪
      
      念七八年前 吾尚一介幼齿 天生聪颖 勤奋好学 学堂功课皆有所成 独史不佳 史实尤甚 不知 戊戌变法 无论洋务运动 冯桂芬本一介书生 作文一篇曰《校邠庐抗议》 文中一句“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 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后人好事之辈附会为“中学西用”说 此人遂入史册
      
      彼与吾素昧平生 未尝谋面 此人名姓与吾何干 然天朝八股独求生之道 关乎一生娶妻生子云云 不敢怠慢 然吾生平最恨人妖 本为男儿身 名似女娇娥 故心生厌恶 心不愿之 则常读常忘 不可得 遂将此名誊于扉页 意为每日翻看 终有所得
      
      是夜归家 挑灯夜读 吾母以指叩门曰 儿饿乎 欲食乎 貌似爱子心切 实则刺探军情 果未待吾应 径自推门而入 见吾伏案苦读 心满欲退 忽见吾卷扉页 冯桂芬三字 警 喝曰: 此女何人 汝之相好乎 吾苦笑不得 答曰: 非也 母又问: 既非汝之相好 何故书此女名于扉页 吾答曰:非女子也 人妖也 吾母大怒曰:你以为人人都是任汝芬啊!
      
      嗟乎 以往已不鉴 来者亦难追 少壮不努力 自挂东南枝
      
      独居异乡 不知家中双老境况何如 临表涕零 不能自已 值此天寒地冻疾病横行之际 给大家拜个早年 祝自己考研顺利
      
  •     第一次讀到馮桂芬是在《中国思想史参考资料集·晚清至民国卷》http://www.douban.com/subject/1682109/
      這套書是中國遭遇N千年未有之大變革之際各方學者政要的時務討論,分爲上下冊,分界不僅存時代體例差異,從表述語詞邏輯上,溫和的說是不同的。
      
      在上冊中,譬如曾囯藩,李鴻章,弈訢,張之洞等等,都有所表達,並且由於國家的問題並沒有因爲時代的遷移而得到妥善的解決,許多討論在今天來講仍然受用,至少能使後世有所借鑑前車之失。(儘管很少人會將閲讀作爲經驗來源)
      
      馮桂芬與同時代的人一樣,他們又繼承了古往士大夫的習慣,言時局必復三代聖治,那是個最理想的時代,它只存在于士的理想中。這群清末民初的思想者比起五四以後的革命家們更具有討論公共事務的理性與修養,語言儘管艱澀難讀但是精致。
      
      特擧《復宗法議》。
      其實中國很適合發展這樣的以家族為但單位的小區域自治,可以如文中所述解決諸如養老,嚴教,扶助鰥寡孤獨等問題,分擔社會責任。血統的凝聚力是與承認帝王權威的“天”一樣的沒有道理,一樣的強大。從某种程度上說,我很贊成實行這種制度,因爲我的家族龐大,人口衆多,在這個時候很能顯示出優勢,即使不是每個都是英才,至少也能拿來儅牲口使。
      
      從而注定很多“散戶”在家族夾縫中難求生存。如果我是士大夫誠然也不會對此考量太多,這是貴族階層對於平民的疏忽(我不是聲明我家是貴族,頂多就算茂盛的資產階級而已);除了“天真”以外還有些其他的東西,我覺得這些説不清的成分是崇高的,也是被扣上“封建”的帽子作爲階級矛盾處理的。從隔閡而言很難批判後世的領導者專心致志慾將統治權返還于大衆的初衷,儘管手段之別出心裁令人詫異,被一小撮別有用心的人……其實非洲的很多部落就是類似形式。
      
      
      馮氏以及同時代知識人的改革觀點,大凡都有理想化到完美化的自動升級,依據暨四書五經,這點幫助我終于看完了本冊。與所謂現代的邏輯不太和諧的思維方式很有趣。
      
      《收貧民議》中“設化良侷,專收妓女,則老婦誠樸者教其紡織…期于境…無妓女乃已”,化娼為良婦,解決鶯雁流離的好提案。
      
      然公益事業缺乏經費是其一,作爲精神支撐者似乎從不考慮財政問題,絕忽利是對於“君子”的基本要求(儘管現世的必言利似乎沒有高明多少,反倒是添了貪污腐敗的掩護),其可能的後果是第一年名副其實的面子工程,縂有撐不下去的時候,老鴇重操舊業,誠樸老婦亦捨身下海……無忌疵言,可是由此及彼的推測;
      
      侵犯自由選擇是其二,雖然那時沒什麽自由的概念(但是人的活動領域還算寬泛),雖然關於此的討論尚存爭議(很多聚焦于這是不是正當的勞動,合法化是促進鼓勵??),然作爲一個產業長時間跨地域的受到天下人身體力行的不懈支持(因爲終是無一地不有娼,最值得稱道的地方應該只剩下南極了,除非企鵝也有其特殊的社會生態),爲什麽一定要綳著道德家的面孔堅決要消滅什麽!...呢?
      
      
  •   哈哈。虽非川人,托互联网之福,有幸认识阿芬。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据说早在五四时期就为人所批。其驳论颇有逻辑。惜忘矣。
    少壮不努力,切勿挂枝头。人生路漫漫,杜康销尔愁。
  •   我记得上次去古籍三楼在卖这套。。。。。兴奋啊。。
  •   越是讀越沒有激情...
  •   哈哈。。这本页数算是最不多的了
  •   數雖不多,字字如骾在喉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