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出版时间:2007-05-01  出版社:三秦  作者:司马迁  页数:444  
Tag标签:无  

前言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先生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司马迁,字子长。生于公元前145年,卒年不详。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出生于史学世家。他的先世是周朝的史官,其父司马谈在汉武帝前期官为太史令,有志于著述汉史,临终嘱咐司马迁记汉事、修史书。司马迁10岁诵“古文”,后来博通典籍、掌握史书,善于诗赋,精于散文。他20岁开始远行,遍游长江与黄河的中下游地区、长城内外,还奉使于西南,侍从汉武帝巡游各地,他到处调查访问,搜集资料,了解风俗,为修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马迁官为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记事、图书、档案,开始著述历史,还曾参与修订《太初历》。42岁时,司马迁开始写《史记》。47岁时,因上书替投降匈奴的西汉将军李陵辩解,获罪被施以宫刑投入监狱,三年后得以出狱,任中书令。所遭横祸并没有影响司马迁的修史工作,他更是发愤著述,直到55岁,终于完成了这部巨著。《史记》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情况,及帝王将相、儒林游侠等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全书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首脑,为他们作传记而名之曰“本纪”,正所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的缘故。“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世家”记载了诸侯王国的大事,这是因为诸侯开国承家、子孙世袭,也就把他们的传记叫做世家。“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则是叙述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总之,司马迁写作《史记》以“本纪”叙帝王,以“世家”载诸侯,以“列传”记人物,以“书”述典章制度,以“表”排列大事,网罗古今,包括百代,打破了以年月为起迄,如《春秋》的编年史以地域划分和《国语》的国别史的局限,从而创立了贯穿古今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通史先例,成为正史的典范。《史记》在叙事上非常成功,把头绪纷繁的人物和事件组织得详略得当、脉络清楚,使全书的结构既宏伟又严整。在艺术上进行了大量的加工,使得作品文字流利、形象生动、故事情节精彩纷呈。同时,全书语言丰富多变,洗练晓畅,并且融注了作者深沉而强烈的主观感情,读来令人耳目一新。《史记》在历史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尤为突出的是对人物的描写。书中对社会各阶层人物的活动有广泛而生动的描写,特别是对于下层人民的才智功德作了鲜明的肯定和表彰。《陈涉世家》专门为农民起义领袖陈涉立传,高度评价了他在推翻秦王朝统治中的“首事”之功。《刺客列传》歌颂荆轲、聂政等刺客的抗暴精神。《魏公子列传》里着重赞扬了侯嬴、朱亥这些市井之民的才智和侠义。《货殖列传》则通过对商贾活动的描述,保存了极为珍贵的古代经济史料。政治家、军事家、学者、文人、游侠、娼优、医者、卜者等各类人物都在书中留下栩栩如生的剪影,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画卷,加上作者对所记述的人和事“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态度,是《史记》的思想价值高出于后来一切官修史书之所在。此外《史记》还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人民性,它对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腐朽方面,作了大胆、深刻地揭露。如《酷吏列传》中反映官吏的残暴,《魏其武安侯列传》中外戚的弄权和相互倾轧,都写得很出色。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即使是封建帝王身上的劣质,如汉高祖的无赖和权诈、汉武帝的好大喜功和迷信鬼神,也都用不加讳饰的笔调给予尖锐抨击。《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体大思精、流芳万世的巨著,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颗大放异彩的明珠。它以中国古代的治乱兴亡为背景,追求“历史与人性”。它的光辉,亘古至今,影响极其深远,是中华古代文化的一座仰之弥高的巨峰。以史为鉴,知千秋盛衰兴趣,前事不忘,明万代是非得失。今读《史记》可知王侯将相兴衰之道,先哲圣贤治世之方,更可以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实乃一部治国安邦、立身处世的最佳教科书。编  者2007年5月

内容概要

  《史记(最新经典珍藏)》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称为“二十四史”之首。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作者简介

作者:(汉)司马迁

书籍目录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史记卷三  殷本纪第三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史记卷五  秦本纪第五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史记卷七  项羽本纪第七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史记卷九  吕太后本纪第九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史记卷十一  孝景本纪第十一史记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史记卷十三  三代世表第一史记卷十四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史记卷十五  六国年表第三史记卷十六  秦楚之际月表第四史记卷十七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史记卷十八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史记卷十九  惠景閒侯者年表第七史记卷二十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史记卷二十一  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史记卷二十二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史记卷二十三  礼书第一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史记卷二十五  律书第三史记卷二十六  历书第四史记卷二十七  天官书第五史记卷二十八  封禅书第六史记卷二十九  河渠书第七史记卷三十  平准书第八史记卷三十一  吴太伯世家第一史记卷三十二  齐太公世家第二史记卷三十三  鲁周公世家第三史记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第四史记卷三十五  管蔡世家第五史记卷三十六  陈杞世家第六史记卷三十七  卫康叔世家第七史记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第八史记卷三十九  晋世家第九史记卷四十  楚世家第十史记卷四十一  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史记卷四十二  郑世家第十二史记卷四十三  赵世家第十三史记卷四十四  魏世家第十四史记卷四十五  韩世家第十五史记卷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史记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第十七史记卷四十八  陈涉世家第十八史记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第十九史记卷五十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史记卷五十一  荆燕世家第二十一史记卷五十二  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史记卷五十三  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史记卷五十四  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史记卷五十五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史记卷五十六  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史记卷五十七  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史记卷五十八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史记卷五十九  五宗世家第二十九史记卷六十  三王世家第三十史记卷六十一  伯夷列传第一史记卷六十二  管晏列传第二史记卷六十三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史记卷六十四  司马穰苴列传第四史记卷六十五  孙子吴起列传第五史记卷六十六  伍子胥列传第六史记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传第七史记卷六十八  商君列传第八史记卷六十九  苏秦列传第九史记卷七十  张仪列传第十史记卷七十一  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史记卷七十二  穰侯列传第十二史记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史记卷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史记卷七十五  孟尝君列传第十五史记卷七十六  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史记卷七十七  魏公子列传第十七史记卷七十八  春申君列传第十八史记卷七十九  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史记卷八十  乐毅列传第二十史记卷八十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史记卷八十二  田单列传第二十二史记卷八十三  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史记卷八十四  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史记卷八十五  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史记卷八十六  刺客列传第二十六史记卷八十七  李斯列传第二十七史记卷八十八  蒙恬列传第二十八史记卷八十九  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史记卷九十  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史记卷九十一  黥布列传第三十一史记卷九十二  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史记卷九十三  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史记卷九十四  田儋列传第三十四史记卷九十五  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史记卷九十六  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史记卷九十七  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史记卷九十八  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史记卷九十九  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史记卷一百  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史记卷一百一  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史记卷一百二  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史记卷一百三  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史记卷一百四  田叔列传第四十四史记卷一百五  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史记卷一百六  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史记卷一百七  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史记卷一百八  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史记卷一百九  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史记卷一百十  匈奴列传第五十史记卷一百一十一  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史记卷一百一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史记卷一百一十三  南越列传第五十三史记卷一百一十四  东越列传第五十四史记卷一百一十五  朝鲜列传第五十五史记卷一百一十六  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史记卷一百一十七  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史记卷一百一十八  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史记卷一百一十九  循吏列传第五十九史记卷一百二十  汲郑列传第六十史记卷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传第六十一史记卷一百二十二  酷吏列传第六十二史记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传第六十三史记卷一百二十四  游侠列传第六十四史记卷一百二十五  佞幸列传第六十五史记卷一百二十六  滑稽列传第六十六史记卷一百二十七  日者列传第六十七史记卷一百二十八  龟策列传第六十八史记卷一百二十九  货殖列传第六十九史记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其後百馀年,秦灵公作吴阳上峙,祭黄帝;作下峙,祭炎帝。後四十八年,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秦始与周合,合而离,五百岁当复合,合十七年而霸王出焉。”栎阳雨金,秦献公自以为得金瑞,故作畦峙栎阳而祀白帝。其後百二十岁而秦灭周,周之九鼎入于秦。或日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其後百一十五年而秦并天下。秦始皇既并天下而帝,或曰:“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蟥见。夏得木德,青龙止於郊,草木惕茂。殷得金德,银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乌之符。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於是秦更命河日“德水”,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度以六为名,音上大吕,事统上法。即帝位三年,东巡郡县,祠驺峄山,颂秦功业。於是徵从齐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乎泰山下。诸儒生或议曰:“古者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埽地而祭,席用菹秸,言其易遵也。”始皇闻此议各乖异,难施用,由此绌儒生。而遂除车道,上自泰山阳至巅,立石颂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从阴道下,禅於梁父。其礼颇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始皇之上泰山,中阪遇暴风雨,休於大树下。诸儒生既绌,不得与用於封事之礼,闻始皇遇风雨,则讥之。於是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羡门之属。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日太公以来作之。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其祀绝莫知起时。八神:一日天主,祠天齐。天齐渊水,居临茁南郊山下者。二日地主,祠泰山梁父。盖天好阴,祠之必於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日“畴”;地贵阳,祭之必於泽中圜丘云。三日兵主,祠蚩尤。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四日阴主,祠三山。五日阳主,祠之罘。六自月主,祠之莱山。皆在齐北,并勃海。七日日主,祠成山。成山斗人海,最居齐东北隅,以迎日出云。八日四时主,祠琅邪。琅邪在齐东方,盖岁之所始。皆各用一牢具祠,而巫祝所损益,珪币杂异焉。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史记》,原名《太名公书》,是我国第一部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和书表的编写体例。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世纪(记历代帝王政迹)、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十表(记大事年月)、三十世家(记侯国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功)五个部分,共五十二万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明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对后世史学研究有深远影响。

编辑推荐

《史记(经典珍藏版)》由三秦出版社出版。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夫史迁绝学,《春秋》之后一人而已。——章学诚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司马迁这位史学大师实在值得我们夸耀,他的一部《史记》不啻是我们中国的一部古代的史诗,或者说它是一部历史小说集也可以。——郭沫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史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