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探微

出版时间:2001-12-1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  作者:古风  页数:399  
Tag标签:无  

前言

范畴,是对事物、现象的本质联系的概括。范畴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它“是区分过程中的梯级,即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梯级,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哲学笔记》)。人类的理论思维,如果不凭借概念、范畴,是无法展开也无从表达的。美学范畴,同哲学范畴一样,是理论思维的结晶和支点。一部美学史,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部美学范畴发展史,新范畴的出现,旧范畴的衰歇,范畴涵义的传承、更新、嬗变,以及范畴体系的形成和演化,构成了美学史的基本内容。中国传统美学范畴,由于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呈现出与西方美学范畴迥然不同的面貌,因而在世界美学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中国现代美学的建设,非常需要吸纳融汇古代美学范畴中凝聚的审美认识的精粹。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十余年中,美学范畴日益受到我国学界的重视,古代美学和古代文论的研究重心,在史的研究的基础上,有逐渐向范畴研究和体系研究转移的趋势,这意味着学科研究的深化和推进,预期在21世纪这种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强。到目前为止,研究美学、文艺学范畴的论文已大量涌现,专著也有多部问世,但严格地说,系统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发展的前景和开拓的空间是十分广阔的。中国传统美学范畴的特点是很突出的,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多义性和模糊性。范畴中的大多数,古人从来没有下过明确的定义或界说,因此,这些范畴就具有多种义项,其内涵和外延都是模糊的。如“境”这个范畴,就有好几种涵义。标榜“神韵”说的王士祯,却缺乏对“神韵”一词的任何明晰的解说。不仅对同一范畴不同的论者有不同的理解,同一个论者在不同的场合其用意也不尽相同。一个影响很大、出现频率很高的范畴,使用者和接受者也只是仗着神而明之的体悟。二、传承性和变易性。范畴中的大多数,不限于一家一派,而是从创建以后便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成为历代通行的范畴,但于其传承的同时,范畴的内涵却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后人不断在旧的外壳中注入新义,大凡传承愈久,变易就愈多,范畴的内涵也就变得十分复杂。如“兴”这个范畴,始自孔子,本是属于功能论的范畴,而后来又补充进“感兴”、“兴会”、“兴寄”、“兴托”等涵义,则主要成为创作论的范畴了。三、通贯性和互渗性。古代美学中有相当数量的范畴是带有通贯性的,即贯通于审美活动的各个环节。如“气”这个范畴,既属本体论,又属创作论;既属作品论,也属作家论,又属批评、鉴赏论。至于各个范畴之间的互渗,如“趣”和“味”的互渗,“清”和“淡”的互渗,包括对立的互转,如“巧”和“拙”的互转,“生”和“熟”的互转,就更加普遍。因而范畴之间千丝万缕、交叉纠缠的关系,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

内容概要

这是一部富有新意的“意境”研究专著。作者在较为广阔的学术视野中论述了以下三个问题:一是重新解说古代美学史上的主要“意境”观点,把握和整合历史语境中的“意境”理论;二是对“意境”的难点问题,进行了多层次的阐释和探寻,提出了若干新的观点;三是回顾总结了20世纪的“意境”研究成果,并对21世纪的“意境”研究发展趋势作了前瞻性的探讨。与同类著作相比,本书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全面介绍和广泛吸纳了百年来的“意境”研究成果;二是古今结合、中西比较的新的理论建构;三是对每一个问题的探讨,都力争站到新世纪之初的学术高地上发言。因此,这是百年“意境”研究史上一部具有总结性和前瞻性特点的论著。
 本书包含《意境探微·上卷》、《意境探微·下卷》。

作者简介

  古风:1957年生,陕西延长人。现为扬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美学学会会员。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北京大学学报》、《复旦学报》、《文史暂》和《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参与编写《写作艺术大辞典》、《文学人物鉴赏辞典》和翻译《跨越中国》等。获省级科研奖4次。小传收入《中国社会科学家大辞典》(英文版)和韩国《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辞典》等多部辞书。

书籍目录

《意境探微·上卷》
 总序(蔡锺翔 陈良运)
 第一章 20世纪“意境”研究回眸
  第一节 进展与收获
  第二节 困境与出路
 第二章 多维视野中的“意境”理论
  第一节 刘勰为“意境”理论奠基
  第二节 王昌龄首创“意境’’范畴
  第三节 皎然的“取境”说
  第四节 司空图的“意境”形态论
  第五节 普闻论“意句”与“境句”
  第六节 谢榛论“情景之合”
  第七节 陆时雍的“情境创造”论
  第八节 王夫之论“情景交融”
  第九节 梁启超的“新意境”说
  第十节 王国维的“境界”说
  第十一节 结语:历史语境中的“意境”理论
 第三章 “意境”内涵的多层阐释
  第一节 “意境”的泛化与净化
  第二节 “意境”内涵的符号学阐释
《意境探微·下卷》

章节摘录

罗庸先生在解放前的学术界知名度颇高。他在西南联大任教授期间,曾写过一组广播演讲稿,其中有一篇谈论“意境”的文章是《诗的境界》。这组文章收入《鸭池十讲》一书,1943年曾由昆明开明书店印行出版。他认为,“境界就是意象构成的一组联系”,“是一切艺术生命的核心”。诗境有不同的类型:物境最低,“无意味之可言”;“略高一筹的是事境”;“比事境再高一筹的是情境”;“驾于情境之上,而求超出,便是理境”;“最后是无言之境”。总之,“诗的境界,下不落于单纯的事境,上不及于单纯的理境,其本身必需是情景不二的中和。而一切物态,事相,都必需透过感情而为表现;一切理境,亦必需不脱离感情,所以感情是文学的根本”。“情景交融,便是最高之境,再加以寄托深远,便是诗境的极则了。”这段文字通古变今,笼络百家,又自出心手,成一己之言。在现代“意境”研究中,这是一段至今令人难忘的精见妙论。刘永济先生在武汉大学执教期间所著的《词论》中,广泛地引用了况周颐、王国维等人关于“意境”的言论,并作了精彩的发挥。他认为,“文艺之事,析之有三端焉:一者,人情;二者,物象;三者,文词。”“三者之相资,若形、神焉,不可须臾离也。故偏举之,则或称意境,或称词境;统举之,则浑日境界而已。”他是努力从文艺美学的高度,解决“意境”与“境界”的关系问题。又认为,“一切文艺,其意境超妙者,皆当用以涵养吾之性情也”,指出了艺术意境的审美作用。他还发挥了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说,即从创作主体的年龄、学力、见识和创作的角度,论述了“文家造诣三境。"比王氏的说法更明确了。这个时期的学者还注意到绘画意境的研究。卓有成绩者,当推伍蠡甫先生。他的《论中国绘画的意境》和《再论中国绘画的意境》两文,皆收入《谈艺录》(1947)一书中。在当时,这是较早研究绘画意境的论文。随后,钱钟书先生在《中国诗与中国画》(1948)一文中,以南宗禅的“简约”之风,论南宗画的“简约意境”。在同年出版的《谈艺录》中,他更是大谈禅境与诗境的关系。这似乎是钱先生研究“意境”的一种风格。此外,还有许君远的《论“意境”》(1943)、叶鼎彝的《广境界论》(1946)、叶竞耕的《释“象外”》(1947)和曾觉民的《论神境》(1948)等,也值得一提。2.现代“意境"研究相对停滞的时期(1951~1977)所谓“停滞”,有三层意思:一是在这个时期的初期,有五六年时间“意境”研究处于停滞状态。李泽厚先生谈到这种现象时说:‘意境’是中国美学根据艺术创作的实践所总结地提出的重要范畴,它也仍然是我们今日美学中的基本范畴。可惜对这一问题我们一向就研究得极为不够。这几年来就似乎根本没有看到过研究分析这一问题的任何文章。”二是在这个时期的后期,即从1966年至1977年的12年时间里,由于受“文化大革命”和此起彼伏的政治运动的影响,“意境”研究处于空白状态,在现代“意境”研究史上形成了严重的“断层现象”。三是在这个时期的26年中,共有47人发表了“意境”研究论文51篇,每位研究者也只是发表1篇次,年平均发表不到两篇。

后记

80年代初,我就立志要写一部关于“意境”的书,只是畏惧“自费出版”,而未能如愿。1993年8月,在呼和浩特参加古代文论国际学术会议期间,幸蒙蔡锺翔教授先生的信任,约我撰写这本书。七年间,数易其稿,终于完成了这项任务。“意境”是个老题目,又是百年来学界谈论最多的热门话题。因此,要在研究中走出一条新路子来,真难!在本书中,我力争站在“意境”研究的前沿,从当代“意境”研究的高度,写一部真正属于我自己的、又能得到学界认可的书。本书所引材料截止时间为2001年2月。在本书出版之际,我将永远铭记着关心和帮助过我的师友们:丛书主编蔡锺翔教授自始至终指导着本书的写作,并写了长达4000多字的《审读意见》;编委蒲震元教授审阅全稿,详细批注了58条意见,并一一悉心指导;责任编辑朱光甫对于本书的出版做了许多具体工作。

媒体关注与评论

  后记  80年代初,我就立志要写一部关于“意境”的书,只是畏惧“自费出版”,而未能如愿。1993年8月,在呼和浩特参加古代文论国际学术会议期间,幸蒙蔡锺翔教授先生的信任,约我撰写这本书。七年间,数易其稿,终于完成了这项任务。  “意境”是个老题目,又是百年来学界谈论最多的热门话题。因此,要在研究中走出一条  新路子来,真难!在本书中,我力争站在“意境”研究的前沿,从当代“意境”研究的高度,写一部真正属于我自己的、又能得到学界认可的书。  本书所引材料截止时间为2001年2月。  在本书出版之际,我将永远铭记着关心和帮助过我的师友们:  丛书主编蔡锤翔教授自始至终指导着本书的写作,并写了长达4000多字的《审读意见》;  编委蒲震元教授审阅全稿,详细批注了58条意见,并一一悉心指导;责任编辑朱光甫对于本书的出版做了许多具体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北京大学学报》、《外国美学》、《学术月刊》和《社会科学战线》等报刊的编辑先生们,使本书的部分成果先期发表,受到学界好评。  本书的初稿写作,得到了陕西省教委科研基金项目(编号:98JK070)的经费资助;最后一稿写作得到了扬州大学人文学院姚文放教授的支持。  扬州大学师范学院王峰娟同志认真打印了全部书稿;我爱人贺巧梅在操持全部家务的同时,又承担了全部书稿的校对工作。  还有许多不曾相识的同志来信询问和求购本书,等等。  特记在此,深深致谢!  古 风  2001年2月24日于扬州大虹桥寓所

编辑推荐

《意境探微(套装上下册)》全面介绍和广泛吸纳了百年来的“意境”研究成果,古今结合、中西比较的新的理论建构,对每一个问题的探讨,都力争站到新世纪之初的学术高地上发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意境探微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这本书不错,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值得花时间阅读。
  •   阅读的好参考!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