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道上

出版时间:2008-2  出版社:贵州教育出版社  作者:杜应国  页数:316  字数:225000  

内容概要

关于贵州,关于贵州这块土地上的人,关于这些人的生活,关于这种生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一个很大的,还需要深入探讨的话题。    请一些人来写写他们和贵州的事,写写他们对贵州这块土地千丝万缕无法割断的情感,写写他们在贵州曾经的生活和正在的生活,让人们看到他们在贵州这块土地上悲欢离合的人生命运,酸甜苦辣的心路历程,折射出这块土地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发展,由此看到时代风云的深刻痕迹,领会“我”与贵州之间的共生关系。这就是“我的贵州”丛书设想。    本丛书是开放式的:作者应该拥有广泛性,内容更应该具有广泛性。只要有真实的记录,真挚的情感,真切的思考,就应该纳入我们的视野。众多的人将自己丰富的生活和情感经历,叠印在莽莽群山的背景之上,那会是一幅壮美多彩的人文画卷。

书籍目录

辑一:逝水有痕  我的故家    泥土上的记忆  朝门深处  课堂内外  风云乍起  回忆大串联  曾记当年“剪一丁”  知青岁只  青春的歌哭  殇祭——写给一个默默无闻的生者与逝者  剪不断的思恋辑二:故土故人  地缘与人缘  黔中石说  书店:留在记忆中的影像  张学良在贵州  戴安澜将军的安顺缘  黄元操与安顺一中  谷氏大出殡  “五四”老人伍绛霄  难以湮灭的足迹  生命的苦旅  蒋旭英:留住一段消失的风景  灵魂雕塑者的重量  德惠业光照人  一蓑烟雨任平生——岳母刘玉珍记  此情可待成追忆  消隐的歌者  却话巴山夜雨时  幺哥陈启基的石门缘辑三:黔山夜语  黔中道上  灰皮书、黄皮书  关于《读书郎》的两条材料  地方史的文化蕴含  “破题”之后——也谈地方文化知识谱系的构建  镜像与素描——戴明贤《一个人的安顺》读后  心灵的拷问与追寻——一个“幸存者”的精神之旅  精神的苦难与张力——宋茨林《庙与学校》读后  黔境山水第一人  理性的声音——汪小川《二铺调查》四十五周年祭

章节摘录

  辑一:逝水有痕  我的故家  一  我的老家木当寨,是个典型的小山村,位于安顺正北面,距城不过二十余里。村子坐落于两座小山脚下,山虽不高,却长满了茂密的树丛,乡人呼之为“箐坡”。两个箐坡,一左一右,相距不过百米之遥。依山筑建的房屋,毗连成片,分列山脚,自左而右,有上苑、下苑之称。村前不远有条小河,曲曲弯弯,环村而过,犹如一条闪亮的飘带。村口水塘横陈,虽方圆不过数丈,却歪斜着几棵粗大的柳树,枝条婀娜,轻拂水面,颇添几分景致。柳树而外,沿岸塘边还砌有半围青石条,供人闲坐纳凉。每逢夏日的黄昏、夜晚,塘边总坐满了人,大人孩子,凑着那一根根闪亮发红的烟袋,陈年旧事与往古传说一并在“叭哒”声中讲叙。上苑寨门边,一棵百年古柏,苍翠挺拔,直耸云天,俨然已成为这村寨的标志。只是如今,古柏已被人砍去,塘边的柳树也硕果仅存,只剩孤零零的一株半朽老树了。  这寨子很小,仅四、五十户人家,分着谢、赵、张、杜几大姓。其中,我们杜氏家族就几乎占了一半,不过都很穷。1949年以后划成分,村中唯一的地主是户赵姓,他家有多少田地不得而知,但他家留下的一座碉楼却保存至今。过去,碉楼一直作为生产队的仓房,如今集体不存,那碉楼早已废弃无用,只剩一个空壳虚有其表地立在那里了。  不过,说起来这木当寨却也不是我们杜家的世居地。杜家最早的大本营,是距之约十来里地的“官旗山”,位于北门青山附近。依明兵制,“旗”是最小的军事单位,分总旗和小旗,总旗50人,小旗10人,每百户所辖两总旗。由此推想,那“官旗”之地,或许也是当年一个小小的军屯之所亦未可知。官旗山的祖茔葬有我们杜氏家族的入黔始祖,称“一世祖”。这位一世祖,家谱上的名字作杜兴龙,而墓碑上刻的却是杜鹤龄,谁也说不清是何缘故。而且,据说此墓原葬于安顺北郊的野毛井,是族人们后来将之迁至官旗山的。照家族里的说法,我们的一世祖,当年还是朱洪武征南大军的十八路指挥使之一。安顺谣谚:李杜蒋许葛范张,南北左右西五王,丁殷庄娄与黄马,十八指挥定黔阳。其中确有杜姓不假。我也曾见过那墓碑,碑上确有“明威将军”的字样也不假。碑额“皇明始祖”四字,下刻“考明威将军杜公鹤龄、妣杜太恭人蒋氏墓”。“太恭人”是明代封赠四品官员的母亲或祖母的称呼。只不过,此碑系1991年所立,据说是因为原碑风化严重,族人们便按原碑式样重刻,只是这样一来,就弄不清原碑是何人何时所立了。不管怎样,我们杜氏家族属外来移民这一点,大概是不会错的。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故乡道上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写与作者自己有关的贵州以及自己经历的事,纪实类作品,值得一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