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易集说

出版时间:2003-6  出版社:巴蜀书社  作者:刘大钧 编  

内容概要

大易集说,ISBN:9787806594124,作者:刘大钧主编

作者简介

刘大均,山东大学易学所教授,中国周易学会会长

书籍目录

可喜的收获  宝贵的启示    ——第三届海峡两岸青年易学论文发表会闭幕词(代序)    刘大钧第三届海峡两岸青年易学论文发表会开幕词    刘大钧惠栋治《易》特色及其贡献述评    孙剑秋简论帛书《易传》中的卦气思想    井海明帛书《易之义》的解易思想     张丽华论《易》学的全型发展    李鸿儒孔子与《易传》    ——论儒家形上学体系的建立    朱翔飞《易传》之“时”    ——兼论“时”所反映的《易传》基本思维特点   闫睿颖论损益之道     梅珍生论《易·系辞》中的人性观    吴怡欣《周易》断辞所蕴含的思想    马新钦  白海溶“大衍之数五十”初探    彭涵梅《彖传》卦变简论    唐  琳叙述语言的结构和表达方式的选择    ——《周易》思想内容与其表现形式的关联    孙向中孟、京“卦气”说初探    黎馨平京氏易阴阳二气说探析    张文智荀、虞《易》坎离思想探微    刘  彬李鼎祚易学思想述评    陈仁仁从《朱熹集》看朱熹解“易”   李红霞胡煦易学思想述略    程  林清代学者焦循独特的易学构架    杨效雷以象解筮的探索    ——论尚秉和先生对《左传》、《国语》筮例的阐解    黄黎星孔子“兴”式教育法与《诗》、《易》的义理化    刘保贞《易纬·乾凿度》的哲学思考    张健捷从《太玄》看扬雄的人性论思想    问永宁孔颖达的易学诠释学    刘玉平程明道以易学之天理观辨佛    蔡家和《易》言三才之道    ——郭雍易学思想初探    孙劲松徐总干《易传灯》思想略论    张敏容刘百闵《易》学思想初探    何淑苹《度人经注》与易学关系略论    郭  刚李道纯易学旨趣探微    ——兼论道教神仙信仰面临的科学挑战    蒋朝君援禅以证易  诱儒以知禅    ——《周易禅解》易学思想与方法略论    谢金良现代逻辑解《易》思路研究    张立斌《周易》占筮与风险决策    李晓宇论《易经》六十四卦与黄泛土壤结构、植物发育的契合意义    ——兼谈“科学易”的实证价值    吴世彩三阴三阳学说与中国古代天文学    曲黎敏易医同源  防患未然    ——《周易》与医学养生    唐积柏《伤寒论》六经提纲成、柯、尤三家注释评议   朱  姝

章节摘录

书摘    对《易》学而言,其发展方向确实庞杂而多元,若欲借有限认知以探求无穷哲理,是犹如“以管窥矢”、“以蠡测海”。因此,笔者以一种具有特殊意涵的概括性表述,一种精神指引的积极象征——“全型发展”来论述本文,这与一般的“全面性”概念是不同的。    在我们生活周遭,除了感官经验所能掌握的“实质”(有形事物)外,更多的“象征”是来自心灵深处的投射。“实质”固为人类所取资与利用,其存在意义自不待言;而“象征”则具有普遍性与恒久性,其生命力往往较“实质,,更为旺盛,《周易》的两大符号系统——象数符号(卦爻)与语言符号(所系之辞),即是具有普遍而恒久的“象征意涵”。至于文化传播,其所具有的功能和价值,吾人自不能予以否认,但是在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的各种奇幻变化,常是超越人类理性与知性所能掌握的范畴,也不是用文化传播的概念能加以解释的,这就是所谓的“共时性”现象。在《周易》中,“共时性”的心灵联系与“历时性”的因果观,是其哲学内涵的重要依据,也是构成《易经》横向与纵向系统的主要元素。    在整个太极演化生成系统中,普遍存在着一种联系与发展的互动关系,而形成这种互动关系的主要媒介就是“共同质性”,经由它的“穿针引线”,一种既能自我发展又能联系外界的有机体系便应运而生,而这个“有机体系”是可以用“平行中心”的概念来加以阐释的。除此之外,由于对“共同质性”的了解与运用,在《易》学发展上的两大流派——象数与义理,便可借此找到共同的根源,而得以消除过去彼此不能和谐共存的歧见;甚而可以透过它,而对“理”、“气”的统一概念作注脚。    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存在着人类意识层面所无法掌握的变数,这种变数具有超越理性思考的特质,且往往是来自心灵深层的集体无意识活动,它能源源不绝地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与我们共生共荣;且透过这种心灵的交会,吾人对宇宙万物存在的价值及其生命意义,当有另一种崭新的看法!    生命本是不断创造的过程,以《周易》为中心而发展出来的《易》学思想,其所以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除了本身具备完整的理论架构外,最主要原因在于它所拥有的创造性与开放性思想,以及从阴阳变化中所衍生的玄妙哲理;而从这些思想、哲理中,我们可以体会万事万物都有具不同形态的“生命质性”,并且在溯其源、察其旨的原则下,进一步达成对“生命质性”的联系,这也是《易》道“无所不包”的精神所在。《周易》并非预言性的书,它没有一般宗教普遍存在的“神谕”观,但是由于它能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以及打破世俗因果律的逻辑思考,因此可以促成人类心灵的省悟和道德观念上的转变;而其对生命的重视与热爱,即“生生”思想,也间接打破世俗所谓“人定胜天”的迷思,进而促使人类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达到天人合德的境界。    本文为笔者论《易》学发展的初步演讲,文中倘若有语谬疏漏之处,尚祈贤达不吝诲正!    (九)四元衍数之合    秦九韶、焦循主此说,以天一、地二、天三、地四互乘之数为衍数也。一元衍数是2×3×4为24,二元衍数是3×4×1为12,三元衍数是4×1×2为8,四元衍数是1×2×3为6;24加12加8加6,合计即为大衍之数五十。至于为何单取天一、地二、天三、地四?焦循以为四者恰像春夏秋冬、木火金水。    此说不合乎《周易》之旨,也无法在《周易》中找出支援的理由,所以只能视为附会之说。    (十)以“天地之数”释“大衍之数”    由“天地之数”释“大衍之数”的学者甚众,二词同样出自于《系辞传·上》: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    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将1至10的十个数字中,区分成二组,奇数为天数,偶数为地数,天数、地数相加得数字五十五,即“天地之数”。后来战国时期阴阳五行说大倡其道,甚至影响易学的诠释,天数为阳,地数为阴,并产生了生数、成数的概念,将一至十之数,以一、二、三、四、五为生数,而生数分别加上数字五,即为成数,也就是说生数一的成数六,生数二的成数七,余此类推,则有六、七、八、九、十这五个成数,天地之数结合阴阳五行进而有五行生成说与九宫数的问世,赋予每个天数、地数各自的阴阳性和五行性,郑玄的说法最具代表性:    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东,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阳无耦,阴无配,来得相成。地六咸水于北与天一并,天七成火于南与地二井,地八成木于东与天三并,天九成金于西与地四并,地十成土于中与天五并。(《札记·月令疏》)    基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理念,天数、地数是不能或缺,天一、地六在五行性中属水,方位在北;地二、天七属火居南,天三、地八属木居东,地四、天九属金位西,天五与地十属土性位中。五行生成图和九宫图衍变成今日流行的河图、洛书,自此,天地之数与河图、洛书互相诠释,如朱熹在与蔡元定合著之《易学启蒙》就曾提到:“天地之数。是“夫子所以发明河图之数也。”    京房通过八宫卦序建构了一幅阴阳二气相互对待的图景,而其建构此静态图景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反映生生不息的阴阳流行图景。《系辞上传》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阴阳不测之谓神”。京氏将阴阳的对待关系分布于八宫卦之纳甲、飞伏、建候、积算诸说中,旨在彰显《易》之“一阴一阳”之道,将“一阴一阳”之《易》道逐步落实到具体之处,从而从具体处阐发《易》的阴阳流行关系,体现《易》之生生不息之精神,即如京氏所云:“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相荡。二气阳人阴,阴人阳,二气交互不停,故曰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内无不通也。”    京氏的八宫卦序从表面上来看,是一幅静态的阴阳对待图。在京氏看来,每一宫的本宫卦或八纯卦,决定着该宫诸卦的原本卦体的五行属性,然后再根据每一爻所纳地支的五行属性确定六亲关系。如乾宫本宫卦乾卦从初爻至上爻的纳支分别为子、寅、辰、午、申、戌,而乾宫属金,故初爻至上爻的六亲分别是子孙、妻财、父母、官鬼、兄弟、父母。这种阴阳相互对待的关系确定之后,每一本宫卦从初爻变起,实现爻的阴阳转变。如乾卦第一爻变则变成天风媚卦。因此一变,则本宫乾卦原来的阴阳对待、或暂时的平衡关系即被打破,其所纳的干支、建候、积算、气候分数、所纳星宿都要随之作相应的变化。如乾卦变成垢卦以后,变出的媚卦从初爻至上爻所纳的干支分别变为辛丑、辛亥、辛酉、壬午、壬申、壬戌,原来乾卦所纳的五星也由镇星变为大白,所纳星宿也由参宿变为并宿,建候则由从甲子至己巳变为从庚午至乙亥,积算也相应地由己巳至戊辰变为从乙亥至甲戌,六亲从初爻至上爻也相应地变为父母、子孙、兄弟、官鬼、兄弟、父母等等。此可以说是因一变而引起万变。京氏认为这种变化是“阴荡阳”或“阳荡阴”的结果,或者是阴阳积气变化的结果。如京氏于《娠》卦云:“巽积阴人阳”,即指明此一系列之变化是由乾卦初爻由阳变阴所导致。这就是阴阳之流行。    《京氏易传·媚》云:“定吉凶只取一爻之象”,这为主的一爻就是引起该卦所以从乾卦变为该卦的一爻。因此,对于该卦来说,这一爻便是关键的一爻,或者说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京氏称其为“世爻”,与该爻相隔两位之爻为应爻。世爻多为一卦之卦主。    在讨论京氏易的阴阳流行关系时,我们还必须谈一下京易中的天、地、人、鬼四易之说,因为该说从大的框架上正可以说明阴阳二气的流行变化。《京氏易传·卷下》云:“有四易,一世二世为地易,三世四世为人易,五世六世为天易,游魂归魂为鬼易。”京易在此既借鉴了《易传》的三才说,又借用了《易传》的游魂说。(《易传》云:“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从本宫卦初爻变起,有一爻变者为一世卦,有二爻变者为二世卦,……有五爻变者为五世卦,变化不能至极,因至极(也就是上爻变)就变成了与本宫卦阴阳相对的另一宫卦,则在上爻不变的情况下,从五爻变返回至四爻变,亦即恢复本宫卦中的第四卦爻象,即为游魂卦。游魂卦下卦恢复本宫的下卦象,即为归魂卦。(参见京氏八宫卦序表)    这种从一世到归魂的卦变规律,反映了同一卦体中阴阳流行的次递关系。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这种关系反映到乾宫和坤宫的游魂、归魂卦上,则突显的是一种阴阳二气的大化流行,从而也可以看出乾坤两卦的卦变规律与十二消息卦间递变规律之间的联系。《京氏易传·卷下》云:“乾坤者,阴阳之根本,坎离者,阴阳之性命。”而乾宫游、归魂卦之上卦皆为离卦,坤宫游、归魂卦之上卦皆为坎卦,这正说明了荀爽为何在注《彖·乾》“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云:“乾起于坎而终于离,坤起于离而终于坎。离坎者,乾坤之家而阴阳之府,故曰大明终始也。六位随时而成乾。”依消息卦说,从复卦至乾卦,是一个阳息阴消的过程,而复卦为十一月子(坎位),阳息至四月巳火位则成乾体;从五月午(离位)至十月亥则是从垢卦至坤卦,是阴息阳消的过程,至亥水位则坤体就。这也正是《京氏易传·卷下》“阴从午,阳从子,子午分行。子左行,午右行”所昭示的阴阳流行的《易》道变化观。后天八卦中的离坎两位,正对应先天八卦方位中的乾坤两位。从后天八卦的坎位左行至离位,是在平面上由阴极至阳极,而从“一阳来复”的复卦至“成乾体”,则是阳气从“潜藏”至“亢极”,是在竖面上的阴极至阳极;同样,从后天八卦方位的离位右行至坎位,是平面上的阳极至阴极,而由媚卦至“坤体就”,则是在竖面上的阳极至阴极。横面与竖面的阴阳流转同时进行,形成一幅立体的、涵纳时空的、动变不息的阴阳对待流行图。京房以此方式构建了一幅“与天地准”、“弥纶天地之道”(《系辞上》)并能“知幽明之故”的宇宙图景。八宫卦所纳的干支、星宿、五星等也随之成为体现《易》道的有机组成部分。    京氏虽未提出系统的卦变说,但后世系统的卦变说在很大程度上应受到京氏易的启发。从爻变到卦变是京房建立八宫卦的基本方法。从一世到归魂,由爻变逐次变化形成的各卦在隐含本宫卦五行属性的基础上,重新形成由不同于本宫卦的干支、星宿、建候、积算等因素的卦体,从而体现出由一爻之阴阳变化而造成整个卦体的变化。这种阴阳流行变化反映了部分变化与整体变化之关系:部分变化或量变是造成整体变化或质变的先决条件。从初爻变至五爻再返回至四爻变而变成游魂卦,下体复归本宫卦,则为归魂卦。如此从一世至归魂七卦的显象虽各不相同,但它们的隐象除了其所伏之卦以外,仍以本宫卦为基础,而陆绩更注重世爻之隐象。世爻之隐象即本宫卦与世爻相同爻所纳干支,如其于《垢》卦:“元世居世”注曰:“辛丑土,甲子水”,此辛丑土即指《垢》卦初爻世爻所纳干支,“甲子水”则指本宫卦乾卦初爻所纳干支;又如其于《否》卦“三公居世”注曰:“乙卯木,甲辰土”,此“乙卯木”即指《否》卦世爻六三爻所纳干支,“甲辰土”则是本宫卦乾卦九三爻所纳之干支。其他卦皆仿此。如此则在阴阳流行的过程中,仍时时存在着显与隐之间的阴阳对待关系。后世流行的纳甲筮法在所得之卦六亲不全、或用神不上卦时,便从该卦之本宫卦中寻找,即是继承和发展了陆注京易的爻之飞伏说。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代序可喜的收获  宝贵的启示            ——第三届海峡两岸青年易学论文发表会闭幕词                      2001年11月24日于济南                                刘大钧            中国周易学会会长、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同学们:    “第三届海峡两岸青年易学论文发表会”在教育部社政司的亲切关怀下,在与会海峡两岸易学界的后起之秀及各位讲评专家教授的共同努力下,已经顺利完成了大会预期的各项议题,获得了圆满成功!    来自海峡两岸的80余名正式代表参加了本次盛会。其中,以在读博士生、硕士生为主体的与会发表论文的青年学人37名,参加讲评的专家教授32名。因此是一次高水准的学术会议。    在此,我代表“第三届海峡两岸青年易学论文发表会”,向给予本次大会热情关怀、支持与帮助的各单位、各位来宾,向积极协助我们共同开好本次大会的代表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参加本次大会的青年学人在“易学与哲学文化”的主题下,着重围绕“易学的困境与出路”等十二个方面的问题发表了他们的看法。各位讲评老师满怀对于青年学人的殷切期望,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对他们的发言一一作了精彩纷呈的讲评。老师们所作的讲评,不仅涉及到对论文观点优劣之评判,而且更进一步向青年学人们指明了布局谋篇等写作技巧与何以治学之基本方法,使他们普遍深受教益。本次论文发表会所取得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出土简帛资料的研究。有的同学认为,帛书《易传》相关篇目中,蕴涵着明显的卦气思想,这一卦气思想是与其前的卦气思想一脉相承的,汉代的卦气思想,就是在此基础上建构完善起来的。有的同学指出,帛书《易之义》中,既引入了阴阳、刚柔两对关乎自然哲学的范畴,又引入了文武这对关乎人生哲学的范畴,这就使得《易》不仅有“穷神知化”的天道精微,更有“文武并用”的现实层面的关切。如此,由天道而人道,亦可见其对《周易》解释的多面性,以及《周易》文本所可具有的被解释之活力。    (2)《周易》经传的研究。有的同学借助数理统计中的定量分析法,详细探讨了《周易》古经中断占之辞“悔亡”、“无悔”、“有悔”的所以然,指出,古经论占富有人文精神,强调中正之善之美,开示中正、比应是致吉之关键。有的同学坚持考据、义理有机结合的治学理路,在详细占有大量原典材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易学史上的正统筮法“大衍筮法”进行了深入探析,认为大衍之数具有内在深层的学理意涵,它之重要即在于以数目的方式表示演化的最初根源状况,也就是它指涉了“太极”或更高的根源,所以理清大衍之数的意涵,有助于我们掌握根源。有的同学则专就《彖传》的卦变思想作了剖析,指出,卦变乃是《彖传》内在结构的主体部分,其实质就是依据卦中爻象的变化关系,推明一卦之异于另一卦,是因为其爻与位有变易。有的同学以哲学的视野,论述了《系辞传》的人性论思想,认为这一人性论思想应出现于诸子之后,为杂糅融合、全面整合诸家之论而成。在诸家之论中,老庄只见到人性禀受于天道与物性相同的一面,从而断言人性无善恶;孟子也只看到“继之者善也”的一面,从而断言人无有不善;荀子则只见到人有所不继的一面,从而断言“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些皆属片面性的各有所见,不能全面揭示人的本性。而《系辞传》的人性观则是由普遍存有的“道”出发,借着顺道而生的善,而体现性本然的面貌,因此它括及这些片面不全的看法,加之整合为另一套完满的天道人道关系,谓之集先秦人性论之大成,亦不为过。有的同学从哲学形上学的角度切人,分析了《易传》中所展示的儒家形上学体系的建立,指出《易传》为孔子的作品,它为道德的存在提供了形上学依据。在《易传》的学理脉络下,道德的动力来源于天地之大德,即天地生生不息的功能。《易传》透过其“尽性至命”之论,实现了对道德功利论的超越,这一超越表现在,它所肯定的人生价值乃在于通过仁义道德的实践实现人性的自我完善,从而体现“命”所具有的易道本质。这一过程是不考虑吉凶结果的、非功利性的。有的同学还就《易传》“寸”的思想作了掘发,认为《易传》中的“时”有自然之天时与社会之人时两层含义。《易传》的时观念反映了《易传》如下三个方面的思维特点,即象数与义理相即相成,直观整体的时间思维模式,以及借助象数表达的积极能动精神。    ……

编辑推荐

《周易》是古代占筮用书,简称《易》,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关于它的作者和写作年代,众说纷纭。其在中国的知名度极高。有关其作者、成书年代等问题的争论,自古未休;而后人对其内容、作用以及内在思想的评说,则更加莫衷一是;更有人一言以蔽之地认为《周易》是一本"算命"的书--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但至少有一点是较少争议的--《周易》可以视作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易集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