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传

出版时间:2001  出版社:岳麓书社  作者:吴相湘  页数:677  字数:55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晏阳初先生遵循的古圣铭言。二十世纪中国乃至全球的识字运动、平民教育、村治、乡村改造、农村复兴等,晏阳初是倡导较早、工作始终不断、认识最真切、方法最适当的领袖人物。    作者以严谨的治史手笔,直接采用档案文献和口述资料,真实记录了晏阳初先生为全球乡村改造奋斗六十年不平凡的一生。

作者简介

吴相湘(1914~) 历史学家。原籍湖南常德,后入美国籍。193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历任第九战区长官司令部战史编纂,北平故宫博物馆编纂,兰州大学副教授,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新加坡南洋大学历史系主任,台北市中国文化大学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书香世家讲求实学 第一节 蜀学风气注重实用 第二节 慈父启示终生奉行 第三节 中国内地会西学堂 第四节 肄习西学良师教诲 第五节 史文轩氏亦师亦友第二章 海外八年的启示与心得 第一节 耶鲁大学半工半读 第二节 良师益友启示民主真谛 第三节 法国战场华工服务干事 第四节 首先设立华工识字班 第五节 驻法化工周报创刊 第六节 华工识字教育两大发现 第七节 回国推行产民教育的决心第三章 平民教育大运动展开 第一节 教育的工具 推行的方法 第二节 长沙烟台的实验各有特色 第三节 嘉兴实验群众教学法 第四节 军队识字教育初次尝试 第五节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成立 第六节 乡村平民教育是求国建国的基本 第七节 平民教育研究实验的发展 第八节 阐扬平民教育的宗旨、目的、使命 第九节 奔走南北扩张平民教育运动第四章 海外友人的赞助和支持 第一节 太平洋学术会议一鸣惊人 第二节 檀香山华热诚捐款 第三节 韦尔伯博士东来参观平教运动 第四节 平教总会工作扩大与经费困韵 第五节 耶鲁母校授予荣典 第六节 美国各界人士慷慨解囊 第七节 虚心认真积极推进工作第五章 深入乡间学习空前伟大壮举……第六章 定县实验的实际工作第七章 定县实验在国内外的反应与影响第八章 向华中华西推广发展第九章 积极推动战后建设的基本工作第十章 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第十一章 协助菲律宾推行乡村改造第十二章 国际乡村改造学院第十三章 亚洲、拉丁美洲、非洲的乡村改造第十四章 得道多助有志竟成第十五章 国际乡村改造学院任重致远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晏阳初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5条)

 
 

  •   这是一本学术性传记,资料翔实,取材严谨,不仅有史事的追述,更有思想的表达。看完了这本书,也就了解了晏阳初的概廓。
  •   晏阳初的人生经历颇具传奇色彩,由于意识形态上的某种原因,现在的国人知道的并不算多。书是搞历史研究的人写的,学术上较为严谨,但作为普通读者,读起来趣味性较差,在长篇的历史考证中阅读与思索,有时很难坚持下去。
  •     
      那个所谓的晏阳初被评为“十大伟人”乃是一个历史的闹剧。网友已经作了深入的考证,证据无可辩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e4fcc8c0100u954.html
  •     确切地说是在大学或者大学以后才知道晏阳初的事迹。这位伟大的中国人,闻名世界的中国人,对于人类有很大贡献的中国人。同时,晏阳初也是一位基督徒,但是我们可以不谈他的信仰,他所做的事情确实是对于民族、国家、人类都是有益的一种创举。
      人的一生必须知道晏阳初的事迹,也更应该像晏阳初前辈一样去实践。我想起我的家乡,一个浙南的小村庄,也是没有图书馆的,和所有的农民一样,我的乡亲们也是生活在蒙昧之中的。
      给予是幸福的,索取是痛苦的。人生的意义也就在于爱别人、付出和给予。
  •      可悲可叹,一堂堂文科生竟然未曾听闻晏阳初先生的大名,读过本书之后,才晓得不仅是晏先生,整个民国时代以及民国时代那些轰轰烈烈感天动地的精彩生活都被我们的历史课本有意无意的抹杀掉了,只留下些许的赤色色彩。晏先生,不,应该说是晏弟兄和他那个人才济济的平教总会团队,在这个愚、贫、弱、私的社会中决心要干一番建设性的事业来改变中国农村乃至全球乡村的面貌。这些皆起于他在一战中于法国服侍华工,为他们写家信时才惊觉这些劳苦大众被人遗忘的族群身上竟然蕴藏着无穷的潜力。从此以后以此为一生所致力奋斗的事业。有次晏弟兄和夫人一起读圣经时,读到约翰福音一章十四节: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他们大为感动。耶稣道成肉身来到我们中间,来到穷人中间,来到那些愚昧小民中间,开始了上帝的拯救之旅。而自古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虽感叹哀民生之多艰,却从没有去到他们中间,与他们一起生活,了解他们所思所想所缺所获,一条鸿沟阻隔了农民与知识、科技的接触。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些当时中国最一流的人才来到了定县并且住了下来,开始了令全球瞩目的乡村改造。
      
      一,关于教育
       我屡屡被晏弟兄的高瞻远瞩的先见所折服,他强调:中国平民教育最终目的,既不是只使文盲能读书,也不是在使质朴的农人成为科学化农民;实在使他们成为有才智又进取的中华民国公民。这种公民教育的意识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中国依然是天方夜谭。反观我们的现实教育说它是速生养猪场也不为过,快速的催肥然后快快的把他们卖掉,在进来一批新的猪仔,如此循环而已。所学的不切实际且不说,公民意识教育则完全被党的意识所代替。有人戏称中国的教育不能称之为教育,应为教唆。每次路过考研教室,谁能不为之动容?年轻的脸上刻着麻木的表情,嘴里大声背诵着自己都不知所云的政治,何谈公民社会?晏弟兄说:科学自然重要,但只有科学史部够充实的。如果我们注意科学与技术,而忘掉意识形态,有一天,我们将觉悟人们只是在继续活着,很少喜欢这样生活。他们将为吃得饱而满意,却不再是自由人!如果我们只想到肚子空的问题,忽视脑子空空如也,这将是极悲惨的。因此,当促进科学与技术以增加生产改善健康时,必须深思熟虑地且装阔有力推展我们的民主意识。经过一个世纪的改造,文盲是很少见了,大部分人也不会为着吃什么而发愁了,但人却活的越来越空虚了,窃以为这就不是教育所能给予人的了,也不是意识形态所能填补的。富足却忘掉生命本源的人还不如贫穷却心怀感恩的人。
      
      二,关于我自己
       如果我耶鲁毕业,我会想做什么呢?留美国?当外交官?在当时的年代,我想不出有什么我不可以做的。而如今,本科满街走,硕士多如狗的年代里,我的眼睛还是在向上看着,精英意识似已刻入骨髓。今年一直在痛苦的反思着,琢磨着一个沉甸甸的词:委身。何谓委身?我又当以何委身?我痛苦的发现,关在象牙塔里多年的我,竟然都难以委身现实。我以为我是同情关心弱势群体的,但当我真正和那些有点“言语粗俗,不和”我们“行为习惯一致的人在一起时,我非常之难受。耶稣道成肉身,本可以选择文士或法力赛人做他的门徒,他们举止更合乎体统,受教育程度也高,对于这样一点就透的聪明人,耶稣大可以和他们坐而论道,侃侃而谈。但他没有拣选这些世人看为聪明的人,反而竟然选了些无知小民,每天和他们在一起,风餐露宿日夜奔波。我想这就是委身的真谛吧,完全的接纳,完全的融入,又完全的无怨无悔不求回报,用一生的承诺来服侍他们。真正的委身不是高谈阔论而是以生命来影响生命,真正的委身不是自上而下的说教而是自下而上的推动变革,真正的委身不是心血来潮的偶然施与而是不离不弃的与他们同在。我难过,我懊悔,我认罪,求至高的神告诉我,我要服侍哪个族群?必将穷尽一生之力来效法基督。晏弟兄与爱因斯坦等于1943年在美国被评选为“世界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广的十大名人。但他却轻看一切属世的虚名,踏踏实实的埋头在乡间工作。不住的为那些乡民祈祷,为他的同伴祈祷。他六十余年的自我体认:假如你的想法超越在世人的前面,你要做什么事,你会被误解,受人攻讦诬陷。然而人贵独立创造,不要做他人观念的奴隶——这不是很容易走的一条道路,需要付出很大代价才可以乐观其成。他在这六十余年悠长岁月,洒心血,受攻讦,被诬辱,但他志向坚定,虽千万人吾往矣,坚忍沉毅,苦干实干,才亲见他五六十年前奇怪的意念已是及时公认真理,但要强而有力普遍于全球,仍是任重道远。
       三,关于农村建设
       平教会提出的”识字,生计,卫生,文艺“四大体系,对于人才本地化领袖的培养,以及乡村信贷体系的建设,社区的建设,控制生育理念的推广等等,理念的先进与超前让我颇感诧异。试想他和他的同伴如果不是因为政治的原因而被迫在中国停止实验,今天的中国将会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早在七八十年前就有那么宝贵的世界性的遗产经验在我国诞生,在随后的这些年来还是付出了那么多惨痛的生命做代价?哀哉,有贝之财易得,无贝之才难得,更重要的,心坏了拿什么能修补的了呢?
      
       冬日的午后,站在岳麓书社(正是本书的出版社)对面,倚栏而望那日益干涸的湘江,热烘烘的阳光暖的让人幸福,有声音似乎在我里面责问我:”道成了你的肉身了吗?还是你头脑中的一个名词概念而已?我沉默不语。
      
  •     说晏阳初,先要更正其年龄。
        
        网上很多条目都说他生于1890年,其实是错的。他生于1893年,书的正文第一章开头写得非常清楚:“晏阳初,派名兴复,又名遇春,家人呼称云霖;西历一八九三年十月二十六日(清光绪十九年九月十七日),出生于四川省巴中县一四代书家庭,是七兄姊中最幼小的。”
        
        网上的错误来自于照抄岳麓书社版《晏阳初传》的“出版说明”。很多看这本书的人没细看该书正文内容,只翻看了该“出版说明”后便开始写感想,弄得更加以讹传讹。早前鄢烈山在南方周末写评论时也没太细心,将晏的出生年月写成1890,鄢有些名气,也使得看过那篇评论的人跟着犯错了。
        
        再说他的品德。
        
        经常有人喊“为人民服务”,晏没有这样喊过,但他一生却确实是全世界贫苦农民服务,立志于将他们改造成新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则一心为教育改造中国农民);喊“为人民服务”的,有很多出于功利的目的(当然这个目的没有说出口):我为你服务,你必须拥护我,拥护我的领导我的统治我的政权。晏教育改造农民只有一个目的:希望他们生活的好!希望他们明理自强,成为健康明理有公德的社会新人,最终“民强国强”!
        
        也正因为他没有党派之见,只有一片公心,当时的胡适,梁启超,蒋梦麟等精英都纷纷投入到他的乡村建设运动中去!美国民间与政府,德国、荷兰等国的基金会都为他的精神及事业感召,经常性地为他的乡村改造运动提供捐款。
        
        今天先写到这里吧。
        
        他的功绩见识等等以后再写。
        
        
        
      
  •     我忍不住又想写写晏阳初了。这个人是一个写不尽的话题,是个教育的宝库,也是个民族精神的宝库。
      
      解放后,毛主席曾经搞过运动,要让知识分子上山下乡,这些运动,一些经历过的人至今余怒未消,为自己在农村失去的青春感到愤怒。可是就如李浔阳所言,那些终身无法脱离田地的人,他们难道就没有青春?
      
      说远了,为什么知识分子想起毛主席发动的上山下乡,会一肚子怨愤呢?说到底,正如毛主席所料到的那样,知识分子是不服你这么“改造”的。知识分子有知识分子的傲骨,说得不那么中听一点,就是臭老九脾气,毛主席对此十分了解,他借着自己的强权,想硬是将其改造过来。可是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看到这种改造只留下了伤痕,和反弹后更大的对立。如今的知识分子,更自得于自己的精英身份,不屑于一般人为伍。一波又一波的社会潮流,从当年的小资到如今的中产,无不是鼓吹人们成为“人上人”,而不是南晏北陶所倡导的“人中人。”
      
      晏阳初的可贵,在于他是一个精英中的精英,却不愿学而优则仕,立定主意不求升官发财,只想造福大众。他也没有在书斋里著书立说,成就功名。更宝贵的是,他如一块巨大的磁铁,把一大批人吸引过来,和他一起开展他的事业,这是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大规模主动走向乡村的罕见案例。《魔鬼字典》里说外交官能够劝得人愿意下地狱,而且恨不得马上就去。我不是说农村就是地狱,可是相对于很多知识分子养尊处优的处境而言,那里和地狱也差不了多少。晏阳初把人说得愿意下乡村,而且恨不得马上就去。毕业于哈佛大学医学系的陈志潜当年辞去了民国卫生部官员职位,跟随晏阳初来到定县。熊希龄、梁启超、胡适、蒋梦麟、梁启超等都做了平民读书处处长。胡适不仅自己参加,把儿子胡祖望也捎上,一起做教员。国立北京法政专科学校校长陈筑山被晏阳初说得怦然心动,辞去了校长职务,到平教会任职。“平教总会视听教育部主任郑锦(耿裳),是梁启超亲近的友好。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即由他创办。晏阳初曾当面问他:你的画作何以只供豪贵赞扬,不用你的生花妙笔表达平民的可怜困苦生活?郑大受感动,半年后即辞去艺专校长参加平教工作。”如此的例子不胜枚举,大家可看晏阳初与平民教育详细介绍。
      
      连毛主席就是当初平民教育运动的义务教员,我不知道后来他搞的上山下乡和这有无渊源,这只有他自己知道。可是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毛发起的上山下乡引发了这么多的“伤痕”,而晏阳初手无缚鸡之力,却能带动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上山下乡呢,而且恨不得马上就去呢?我想可能是晏阳初唤醒了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一种报效本能,使得他们产生了内在激励,产生了使命感,愿意走向大众和平民。而毛主席的上山下乡却只能和其他强迫行为一样,更多会激发逆反。从古至今,我们知道由上而下的倡导,如果不是符合某种人性深处的需要,就很难产生持久收效。相反,你激发出人内心本已存在的东西,或者你将其牵引,使其达向一个更高使命,则更有可能激励人心。比如毛主席搞土改就不费多少功夫,因为他唤醒了农民分田地的愿望。但需要注意的是,人有的内在愿望有时候是邪恶的,可不能将这魔鬼放出那深海囚禁他的瓶子。
      
      我们内在的激励栖居何方?大家夜深人静的时候扪心自问,我们是否还希望有机会和晏阳初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个社会更好一点?我们这个做“人中人”的思想死了没有?我相信没有死。可是如果知识分子双脚脱离大地,就可能和希腊神话中的大地之子泰坦一样完蛋。
      
      此文并非以古非今。对我们这个顽强的民族而言,一些精神没有那么容易就死掉。它可以遭到打击,可是它不会被打死,我们的老朋友时间一定会证明这一点。事实上当年晏阳初搞改革的试点地定县,温铁军和邱建生又跑了过去,闹了一些书生意气的笑话,且饱受挫折,但这都是方法上的问题,切莫冷眼旁观,或幸灾乐祸。风雨必然会过去,我们会再见艳阳天。
  •     转载自中国网: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ch-yuwai/176896.htm
      
      [现代化进程]人物-晏阳初与平民教育
      
      
       在法国教华工识字
       1918年初夏,晏阳初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两天后,即束装赴法国战场参加基督教青年会主持的为华工服务的工作。当时的法国,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劳工严重不足,后方各军需工厂共招募了十五万余中国劳工。由于食品不足,加上语言不通,思家日盛并导致种种不满,各华工队连续发生罢工和互殴。
      
       六月中,晏阳初到达法国普蓝的服务中心,当地有五千华工。他为他们代写代读家信,在服务过程中,发现劳工们热心而有责任心,并不粗鲁愚笨,只因贫穷缺乏读书机会,所以不识字。晏阳初想到“人贵创造”的名言,心想如能教华工们识字,让他们逐渐能写简单的家信,比之于代他们写读家信,要更有意义得多。于是他开始研究应用何种课本,他想民间习惯作儿童启蒙用的《千字文》、《三字经》,对于这些成年的华工不具有立即实用的功能;且国内文学革命已经发生,不宜再袭用文言。为使华工便于识字,晏阳初从中文字典和国内的报纸杂志中选取常见文字,编成若干单字语句,再与华工日常习用口语综合比较,最后集纳了一千余字作为基本教材。
      
       晏阳初鼓励华工识字,令华工们很感惊奇。他们大多没有信心,经一再动员,才有四十余人参加。晏阳初带领他们每日工余饭后上一小时课,四个月后,三十五人完成课业,能够运用这一千余字写信了。其余华工大感意外,纷纷要求学习。因为老师不够,青年会又邀请欧洲各校中国留学生前来协助,有一百余人陆续来法教学,林语堂即其中一人。之后,晏阳初又试行一新方式:由学会识字写字的华工再来教不识字的人——试行效果良好。大批的识字班陆续设立,其他各服务中心也仿效推行。这其实是我国平民教育运行的起源,也可说是上一世纪的一个大奇迹。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因德国战败而结束。但华工们一时尚难回国,晏阳初发现他们对识字读书有浓厚兴趣,且充满潜力,为使他们回国后能发挥作用,就着手推行另一计划:动手刻写一份供华工们阅读的石印周报。1919年1月15日,基督教青年会《驻法华工周报》创刊。内容分论说、祖国消息、欧美近闻、华工近况、名人传略等。并先后以《华工在法与祖国的损益》、《中国衰弱的原故》、《国民若要教育普及,你看应当怎样办才好》为题举行征文,很多华工应征投稿。这份报纸使华工们进一步尝到识字的甜头,也增加了他们的知识面。
      
       这年四月,驻法华工青年会干事大会在巴黎近郊举行,讨论主题是华工善后及平民教育两大项。晏阳初所倡议的基本中国字汇和集体教授法,是这次会议的主要成果。华工到法之初,识字人数不超过百分之二十,经过一年多的基础教育便已增至百分之三十八。
      
       解决中国的文盲问题
      
       晏阳初赴法一年后,矢志回美完成学业,然后归国,终生为苦难同胞服务,以解决中国的文盲问题。1920年初夏,晏阳初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硕士学位。他踌躇满志地说:“中国如不能消除极大多数的文盲国民,即不能进入民主时代。我根据在法国编行的华工识字课本,再用科学方法重加选订,更求适用。如有大量志愿人员共同努力,愿每日提供二小时教授文盲,四个月一期,中国在短期内将可达到消除文盲的目标。”
      
       这年八月十四日,晏阳初重返离别八年的祖国。他到上海后即赴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主持智育部新设的平民教育科。他认定,做好这事先要调查,因此,从1920年冬至1922年春,他跑了十九个省,调查各省平民教育现状,访查各地的通俗学校、工读学校和平民学校,收集教材教具,观察各地平民的生活。这期间他与许雅丽结婚,婚后仍奔走于四面八方。
      
       调研使他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在国内推行平民教育,不能采用在法华工教育的教材和办法,因为两者的生活有种种不同。他想出的办法是:每日午后或晚间,利用挂图和幻灯等工具,教平民学习白话文的“千字课”,于四个月内读完。晏阳初在法国编的“识字课本”是就实地经验选订基本字汇。在国内他发现南京东南大学教授陈鹤琴正在研究“语体文应用字汇”——搜集儿童用书、报纸、杂志、小学课外读物、古今小说、杂类六种语体文,共计554489字,归纳重复用字后,计单字4488个,再用科学方法制作“用字次数”。其中最多见的一千字,恰与晏阳初在法国选订的“千字课”中的八百余字相同。晏阳初在新编《平民千字课》时,参酌这两方面作选字标准。1922年2月,青年协会书局刊行晏阳初主编的《平民千字课》出版,全书共96课,分四册,每册24课,每课有十或十一个生字,供平民学校四个月用。晏阳初在每课生字旁,附书注音字母,以便读音,这是他将法国华工队教读中文生字及注音字母的方式融合为一。书中每课前有图画一幅,把课中的意义,描绘出来,帮助学生明了课意,并引起他们的兴趣。《平民千字课》除认字之外还注重常识,这比起当时的其他课本,更是一大进步。
      
       1922年2月,晏阳初从上海到长沙招收了一千二百名年龄六岁至四十二岁不等的学员进行扫盲教育。以后各县陆续设立平民学校一千七百多所,共有学生五万七千六百多人。1923年2月,晏阳初到烟台,和长沙一样,他应用单班教学法和挂图教学法作实验。而他第一次应用幻灯教学,则是在嘉兴。嘉兴有平民学校两所,一在城南,一在城北,共计学生二百余人。晏阳初用幻灯教《平民千字课》,第一次月考,全都是高分。前国务总理熊希龄夫人熊朱其慧与陶行知一同前往参观,大受感动。她邀请晏阳初、陶行知、朱经农、袁观澜、胡适、傅若愚等讨论组织全国总机关,在全国各地推行展开平民教育的计划。1923年6月20日,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正式成立。第二年八月,晏阳初应邀到北京平教会总会就职。平民教育在各地的成功,引起了张学良的关注。他深知乌合不教之兵不堪作战,1924年初夏,便邀请晏阳初作了详细的军内教学计划,并组织委员会负责,张学良任主席。每营以一长官任教师,能读写的士兵任助教,每天上课二小时。晏阳初为推行这一空前的军队识字教育实验,供应了五万套《平民千字课》,六十部幻灯机,并率先主持执教了有三百名军官参加的师资训练班。
      
       定县平民教育的壮举
      
       当时的一些名流,如熊希龄、梁启超、胡适、蒋梦麟等,都做了平民读书处处长。梁启超在松坡图书馆设立平民读书处,亲自训练助教。胡适家的平民读书处由胡的长子胡祖望做教员,厨子老妈子等都来识字。陶行知家也设立“笑山平民读书处”,陶自己先教长女读千字课,再由她教妹妹,然后两个孙女教祖母。陶行知认为这种连环教学法是推广平民教育到每一家庭去的好方法。
      
       平教总会为研究乡村改造的有效方案,1929年开始在河北省的定县搞实验。定县距北京西南约五百里,四十多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占百分之九十,经商次之,各种手工艺人又次之,在华北的农业区域中具有代表性。按晏阳初的设想,他所要进行的实验,“并不以教育人民识字为满足,而要使农业科学普及于农村。计划发展一个县为全国模范。”这一设想,得到定县士绅米迪刚的全力支持,并愿以其所在乡为基地。而清华学校的农科,也愿就其研究所得,与平教总会合作,在定县进行农作物和病虫害实验。
      
       定县实验很快就被认为是国内第一流人才,创制第一等的计划,所做出的第一等工作。当时的大批知识分子积极投身平教会,他们都认为这将是救国的惟一途径。
      
       平教总会平民文学部主任陈筑山,16岁考中秀才,旋往日本、美国留学11年,主修政治与哲学。民国成立,他当选为第一届国会参议员,曾愤怒抨击袁世凯。后专心教书,任国立北京法政专科学校校长。与晏阳初长谈后,他毅然辞卸校长职务,到平教会服务。
      
       平教总会视听教育部主任郑锦(耿裳),是梁启超亲近的友好。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即由他创办。晏阳初曾当面问他:你的画作何以只供豪贵赞扬,不用你的生花妙笔表达平民的可怜困苦生活?郑大受感动,半年后即辞去艺专校长参加平教工作。
      
       孙伏园是平教总会创办的《农民报》主编,他曾留学法国,并在北京大学任教。他主编的《北京晨报》副刊很为时人重视。他对晏阳初说:现在晨报副刊约有五千人阅读。晏提醒他:国内几万万平民正需要有人为他们撰写他们看得懂的文学,你何不到乡村去创造新的平民文学?孙极以为然,很快也辞去了旧职。
      
       熊佛西是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回国后担任国立戏剧学校校长。他同意先为平教总会编写农村戏剧;等学校接替有人,即以全部时间居住定县乡间。
      
       瞿世英(菊农)是另一位哈佛博士,回国后志愿参加平教总会且屈就平民文学部干事。平教总会生计教育部主任冯锐(梯霞),是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博士,回国后曾担任广州岭南大学、南京东南大学教授。另外还有陈志潜、汤茂如、刘拓等……
      
       这是中国有史以来,尤其近一百多年来,高级知识分子第一次“回到农村”。正如晏阳初所说:自北京迁移到定县,不是地理上几百里路的距离,实是跨越了十几个世纪的时间。1929年,总会全部迁移定县,完全适应乡村生活,和农民同起居。
      
       晏阳初和同仁们耐心劝说农民读书识字,每当上课时,许多农民好奇地前来观看,以后也就纷纷报名。平教总会开始设立实验学校六所,到后来定县472个村,几乎每一村都有自办的平民学校。平民学校对农民的心理发生了很大影响。熊佛西在定县不到两年就发现:农民对话剧的兴趣非常浓厚,还自动地组织剧团,演戏给他们自己看。据此熊佛西认定农民戏剧必能唤起农民“向上的意识”,他当时写的《锄头健儿》、《屠户》、《喇叭》等,演出都相当成功。
      
       晏阳初在“定县实验”时,深感中国教育制度完全抄袭西洋,以致大学毕业生对本国情况与问题缺乏认识,且耽迷都市对农村不屑一顾。为此他决心将乡村建设学院扩充为平民大学,包含四个学院:平民教育学院、平民生计学院、平民卫生学院、平民政府学院,以储备平民教育及经济建设的各种人才。
      
       抗战爆发后,平教总会迁至四川,在成都、南充、泸县等地42个县展开平教运动,发动各地小学教师及曾受教育的成年人,向五十多万农民讲述抗战要旨,同时教他们识字。晏阳初与各方人士多次商谈后,拟订平教总会工作的三大要项:建平民大学、平民印书馆、平民电影厂,利用多种样式与传播工具将平民教育办好。1945年11月初,晏阳初往洛杉矶演讲访问,他向好莱坞著名华籍摄影师黄宗讲述办平民电影厂的计划,企盼黄协助。黄宗欣然同意,并获得华纳公司支持。后因政局变化,这一计划没能实现。熊佛西到四川后,创办了国内第一所注重广大农民需要的戏剧实验学校,担任了省立戏剧教育实验学校首任校长。平教总会卫生教育部主任陈志潜还力图将定县创造的乡村保健卫生制度推行到四川各县。
      
       1950年晏阳初定居美国,曾任国际平民教育委员会主席。1990年逝世,终年97岁。
      
       摘自《晏阳初传》吴相湘著岳麓书社2001年7月版
      
       文汇报2002/7/23
      
      
      
  •     晏阳初同志(详细介绍: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ch-yuwai/176896.htm)是基督教青年会(YMCA)会员。1918年,为了帮助中国的海外华工,受基督教青年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法国。该年初夏,来到普蓝,帮助华工扫盲。后来回祖国工作,普及平民教育。一个本可高高在上的“精英”,毫无利己的动机,把平民的识字和教育当作自己终身事业,并把熊希龄、梁启超、胡适、蒋梦麟、梁启超、陈筑山、孙伏园、郑耿裳、熊佛西、瞿世英、冯锐“忽悠”得走出官邸、书斋、画室,甚至连校长也不做了,报纸也不办了,甘当他的手下,一起参加平民教育。请问这是什么精神?这是真正的基督教精神,每一个基督徒都要学习这种精神。耶稣基督说过:“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在你们中间,谁愿为首,就必作众人的仆人。因为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 《马可福音》10:43-45)
      
      晏阳初同志我起初未曾听说,因为翻译《赛珍珠文化传记》的关系,听说了此人。可是因为忙,仅仅看过一些介绍文章,还不知他现在被更多人了解了没有。对于他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英雄。我心目中的英雄是晏阳初。晏阳初这种人是一面镜子,需要时不时拿出来照照,从麻木中惊醒,然后惭愧得找面墙,一头撞死在上面。要不就重整衣冠,换个样子做人。
      
  •   最起碼,他腳踏實地做了一些為他人帶去益處的好事,我深信他自己根本不在乎也不會樂意後人這樣頌揚他,他知道他為什麼去做,為誰而做,這就足夠了,我們這些後人要做的是取其精華,加以傳承,而非妄加評判,好高騖遠。
  •   2012-03-07 11:34:13 Blue
      最起碼,他腳踏實地做了一些為他人帶去益處的好事,我深信他自己根本不在乎也不會樂意後人這樣頌揚他,他知道他為什麼去做,為誰而做,這就足夠了,我們這些後人要做的是取其精華,加以傳承,而非妄加評判,好高騖遠。
    =========================================
    “取其精華,加以傳承,而非妄加評判,好高騖遠”?为什么你们不能承认那个“十大伟人”是一个谎言呢?这个谎言流传的未免太久了,不正常。
  •   很多人都會從冉阿让的經歷中感受到共鳴,在這個悲慘的被罪玷污的世界,我們都是冉阿让,可你為何偏偏以為自己是沙威呢?
  •   2012-03-08 11:17:46 Blue
      很多人都會從冉阿让的經歷中感受到共鳴,在這個悲慘的被罪玷污的世界,我們都是冉阿让,可你為何偏偏以為自己是沙威呢?
    =======================================
    笑死人了。人家拿出来的证据很清楚。事实就是事实,不管你看到了什么。
  •   我很有理由怀疑,你是托吗?你的评论也太主观偏激了。
  •   2012-05-13 23:40:39 G小ling
      我很有理由怀疑,你是托吗?你的评论也太主观偏激了。
    =====================================
    网友拿出来的证据可以说是铁证。铁证如山,怎么“太主观偏激”了?
  •   我不在乎是不是真的,就算是假的,平民教育這事還是很了不起
  •   赞一个,虽然不懂。
  •   我是学文的,而且切换过几个专业,但是很遗憾,我也没听说过。
    很多在时代大潮中被有意无意忘记或者为当权者刻意抹杀的身影,都是在时过境迁之后慢慢浮现的。
    但前提是:他(或者她)要经得起这种时代大潮的冲洗……
  •   其实,超前十步不如超前一步,超前一步,不如先超前半步,这样人们更容易接受,结果也会大不相同。谁能说在windows 98出来的时候2000就没有出来呢?慢慢来,只要认准方向是对的就好了。凡人毕竟是凡人,耶稣是上主的独生子,是唯一能够付出那么大代价的人。一项重大的事业不是靠几个人或一代人就能完成的,从古至今,多少伟大的智慧都在当时被湮灭了,这也证明了一种必然性。
  •   对不起是我没有交待清楚,其实从书中所述可知,他们虽然观念超前却不是脱离实际的大跃进,每一项实验都是经过严密的社会调查然后经过周密的计划而逐步实施的,正如社会调查一样,是他们第一次在中国乡村进行的。反观几十年后仍然有拍脑袋做决策的屡见不鲜,我所表达的意思正如此。有人在当时就提出质疑,认为只有在国家攘外安内之后才有必要投入财力物力人力来进行乡村改造。但如果非要等到一切时机成熟之后再进行,恐怕任何改革的希望都被扼杀在摇篮里了。他们所怀抱的希望是能做一点是一点,能救一点是一点。此外,耶稣是百分之百的神,也是百分之百的人,正是这种神人二性我们才会说效法基督。因为他所面临的试探和担当的痛苦都是以一个同我们一样的血肉之躯来面对的。做为一个基督徒,我不能以此来作为我逃避十字架的借口。重大事业的成就在于神,我们所能做的是尽力做好托付于我们的。
  •   晏无论是品德学识或者事业都称得上伟大的人,伟大的人会被不恰当的社会遗忘,这是伟大的人的悲哀,还是这个不恰当的社会的悲哀?
  •   人们记住了或是忘记了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晏阳初完成了他的使命,神也会纪念他的作为,使徒行传中说:“ 大卫按 神的旨意服事了他那一世的人,就睡了。” 愿我们也能明白我们的目标,走出那个狭隘的自我,来服侍我们的世代:-)
  •   这本书我没有读过,但这本书中的第二章到第十章中的事迹他自己1946在重庆给学生们上课的时候讲过。
    印度孕育出了德兰修女,其实我们也本可能孕育出更加伟大的他
  •   他自己1946在重庆给学生们上课的时候讲过。
    你听过?别吓我……
  •   我看的是讲稿,哈哈哈哈。对不起吓到你了
  •   哎,真可怕,本来就胆子小……
  •   晏阳初和王阳明在现今都不能大放光芒,让更多的人能认识他们。
  •   民国时期的大教育家,好多人不知晓,其实他是一位比肩陶行知、蔡元培的教育家。践行教育改造社会、教育救国的救世理念。
  •   身为文科生,竟不知晏阳初我深感惭愧,读过之后,才知道原来中国有这么一位伟人,反思我们受过的教育,是我的错还是中国教育的错。知识有三种,一是自己知道的,二是自己不知道的,三是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以前不知晏阳初,是谁的错?
  •   遗憾,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不过,凡事要相信,就从自己做起。
  •   “原来基督的爱激励我们;因我们想,一人既替众人死,众人就都死了;并且他替众人死,是叫那些活着的人不再为自己活,乃为替他们死而复活的主活。”(林後5:14-15)
    晏阳初是一位基督徒,他的工作果效是从他的心灵发出来的,这颗心是一颗已经重生的心灵。研读这本传记,我们绝不可以忽略这一点。
  •   晏阳初有基督徒的博爱,但这不能作为上帝存在的证明。我们需要博爱的心灵,但也需要清醒理智的头脑,以便能够接受每一种有利于人类群体的生活方式,其中包括基督徒和非基督徒。
  •   “解放后,毛主席曾经搞过运动,要让知识分子上山下乡,这些运动,一些经历过的人至今余怒未消,为自己在农村失去的青春感到愤怒。可是就如李浔阳所言,那些终身无法脱离田地的人,他们难道就没有青春? ”
    —————————————————————————————————
    这段话写得真好!上周去看林兆华的《WM/我们》,二十多年前的一个老戏重新搬演,打着“纪念 知青上山下乡40周年”的旗号。看着舞台上那个年代的知识青年指天骂地,真的让人心中发冷。不明白为什么今天这样一出烂戏还要上演,为什么我们今天对于当年那场试图让知识青年与底层民众相结合的运动——固然它最终是失败了——的思考和评价仍旧还是停留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水平。
    由此也才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晏阳初的难能可贵。
  •   “平教总会视听教育部主任郑锦(耿裳),是梁启超亲近的友好。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即由他创办。晏阳初曾当面问他:你的画作何以只供豪贵赞扬,不用你的生花妙笔表达平民的可怜困苦生活?郑大受感动,半年后即辞去艺专校长参加平教工作。”
    画画的人都该看看~~~~~~~~~~~
  •   "由上而下的倡导,如果不是符合某种人性深处的需要,就很难产生持久收效。相反,你激发出人内心本已存在的东西,或者你将其牵引,使其达向一个更高使命,则更有可能激励人心。"
  •   对晏阳初的评价不要把毛的私货带进来,晏阳初评估过毛的农村改造经验,批评其过于血腥,对社会结构的破坏力过大。定县经验是完全不同于毛的打土豪分田地的土改经验。
  •   知青下乡是毛为了解决城市就业和文革武斗太凶出的政策,绝非为了农村的进步和变革。
  •   啊!我手机党,点错了!囧…………sorry
  •   晏阳初那个所谓的“十大伟人”的“奖”是一个可笑的历史闹剧。网友已有考证,证据无可辩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e4fcc8c0100u954.html
    关于晏阳初的这个谎言忽悠了很多人。一些“专家学者”也跟着造谣传谣。晏阳初纪念馆,晏阳初故居,晏阳初研究会,还拍了电影电视......真是可悲可笑。
  •   上面这篇“驳斥”文,倒是更让我看到了晏阳初的伟大。作者倒是真考据到了晏阳初得了一个奖,颁奖的人当时还真是有眼光。只不过那位作者本人是方舟子式考据方法,横竖是拿着自己对于所在学科的狭隘理解去考虑这个奖的意义,并拿后人的错误转引大做文章,实在是竖起稻草人在打靶子,兀自打得来劲而已。即便是几十年之后,晏阳初的杰出贡献还是罕见的。第一,在一个士人多半要去做人上人的国度,唯有他激发了知识分子争先恐后主动去乡村效力,成了一种运动,至今他在这方面的影响还有传承(比如于建嵘教授的下乡);第二,现在中国举国家之力搞对外汉语教学,对外被外国人排斥,中国人自己的汉语教学一片惨败,真还没有人超过晏阳初那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   晏阳初做过一些实事,有一点贡献。但晏的贡献和影响被某些人用谎言夸大了无数倍。考证(1)“十大伟人”的历史真相:http://t.cn/zO0njl8 (2)“世界平民教育之父”的真相: http://t.cn/zYU1kJT (3)里根总统“高度评价”晏阳初的真相 http://t.cn/zYm5EhY
  •   还有这篇:从四本爱因斯坦传记看晏阳初的“伟人”闹剧 http://t.cn/zT8aMwa (晏阳初是个实干家,做了一些实事。但是,晏阳初的粉丝们制造可耻的谎言来无限拔高晏阳初的贡献和影响,令人不齿。敬请注意分辨。)
  •   “横竖是拿着自己对于所在学科的狭隘理解去考虑这个奖的意义,并拿后人的错误转引大做文章”
    你所谓的“狭隘理解”是什么意思?那个“评奖委员会”说晏阳初发明了“一种简单的容易掌握的书面汉字系统”,这个系统到底是什么?仅凭这一点就可以断言那个“奖”是个历史笑话。难怪别的九个“获奖者”的传记一个字都不提这个“奖”。
    仅仅是“后人的错误转引”么?读吴相湘的《晏阳初传》,晏阳初本人应该是知道吴相湘把那个不入流的“奖”吹嘘、夸张成什么“革命性贡献的世界十大伟人”的。理由有二:吴相湘自己说写这本书多次和晏阳初本人交流;这本书写好之后作为晏阳初寿辰的贺礼送给晏阳初的。由此,我对晏阳初的道德水平持严重的怀疑态度。
  •   很好,我花了6元在旧书店买了这本书,还没来得及看完,太厚了。
  •   呵呵,看到南桥写的这个书评了。我很敬仰晏阳初,觉得可以和王阳明媲美。再一看,原来你已在我“关注“内,呵呵。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