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

出版时间:2008-5  出版社: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作者:傅敏 编注  页数:320  
Tag标签:无  

前言

二○○七年十二月二日,傅聪在香港大会堂举行独奏会。一如既往,会场上坐满了心仪演奏家超卓琴艺的听众,屏息静气中,期待着钢琴诗人的演出。傅聪出场了,颀长的身影,在如雷掌声中,缓缓地,凝重地,一步又一步走向钢琴;然后,又缓慢地,庄重地,扶着琴边,坐了下来;接着,他聚精会神,舒展双手,开始弹奏,一片洋溢诗情的乐韵琴声,迅即流泻出来,如清泉、如甘露,滋润了每一位听众的心田。那天,傅聪弹奏的是德彪西的《英雄摇篮曲》、海顿的《C小调第33奏鸣曲,作品HobXVI:20》、萧邦的《三首马祖卡,作品59》与《升F大调(船歌),作品60》,以及舒柏特的《降B大调奏鸣曲,作品D960》。这些精致优美而又成熟复杂的乐曲,在演奏家倾注了生命力的演绎下,显得如梦如幻,如诗如歌,既活泼又典雅,既抒情又激昂。演奏完毕,钢琴家再次扶着琴边,慢慢起身致意,徐徐步入后台。听众再次以如雷掌声,要求“再奏一曲”,傅聪亦不负众望,加奏一阕,令全场听众如痴如醉,尽兴而归。这是一场扣人心弦的超水平演出,一切都完美无疵,唯独演奏家的行动似乎显得特别迟缓,“毕竟是岁月留痕了”,有的评论家事后说。那天,众人只看到台前的精彩演出,而不知台后的动人故事。原来,傅聪在来港演奏前不足一周,不慎在成都机场摔了一跤,导致右边两根肋骨断裂,其痛楚可想而知。但是为了承诺,为了信誉,为了对艺术的追求与执著,他仍然坚决扶伤来港,忍痛演出。十二月二日在场聆听的观众,可有人知道钢琴家在琴键上十指如飞的演出时,每一个音符的弹奏,每一下指键的接触,是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忍受了多大的痛苦,才换取得来?演奏完毕的台后,演奏家热汗淋漓,渗透了捆绑身上的医疗背心,这是国内医院为傅聪伤后特制的护甲。就是带着这样的护甲,他坚持来港,坚持练琴,坚持演出且不让人知道实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钢琴家身体力行的人生价值,早在当年父亲傅雷给他上第一课《论语》时,已深植心中。的确,对傅聪来说,艺术的大任既然放在眼前,个人的伤痛早已置诸脑后了。曾经有人说,翻译是“带着镣铐起舞”,那么,那天亲眼目睹的却是演奏家“带着镣铐奏乐”,于是不由得不想起,傅雷与傅聪,这身为翻译家与演奏家的一父一子,在心灵上、精神上、思想行为上,真如一双互相映照的镜子,他俩之间的交流与共鸣,早在《傅雷家书》的字里行间已展露无遗了。《傅雷家书》所刊录的,乃是傅雷与傅聪之间自一九五四至一九六六年之间的书信。当年,这批书信,只是父与子之间的私人函件,执笔者从未想到日后会刊行成书,且风行各地,然而这毕竟不是寻常父子之间的闲话家常,而是两位特殊艺术家之间的心灵对话。我们所看到的,除了为人父者对国外游子的无尽思念,无限悬挂,还有承载着中国知识分子千百年来的民族大义,蓄满特殊一代共同记忆的时代反思。我们看到的,更是对文化的传承,对艺术的追求。艺术在最高层次上,是超越民族、不分畛域的,而吾人对生命的礼赞,对生命极终意义的探索与追求,也是永无止境、亘古常新的。正因为如此,《家书》中所体现的,不仅是人间的挚爱与关怀,也是超越生命(Larger than life)的气魄与胸襟。《家书》中所充斥的,是对自由的向往,对真理的追寻。父子之间共同呈现的乃是奔放的热情,激越焕发的生命力。傅雷曾经要求儿子:“先做人,再做艺术家,最后才做钢琴家”,他希望傅聪成为一位“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而今时今日我们看到的傅聪,的确已体现了《家书》所言的精神,不负父亲当年的期望:他的思想境界如此成熟丰沛,而艺术生命却是年轻而活力充沛的。当年的傅雷,身处斗室,而心系家国,甚至遍及文化、艺术以及全人类的命运,这一切,都不会老,不会过时,不会因三五十年的光阴而变得褪色苍白。傅雷出生于一百年前,如目前仍然在世,已是一位白发蟠然的世纪老人,无奈一九六六年那场时代的狂风骤雨,摧折了这棵枝叶扶疏的苍翠大树,如今,树已不在,然而它的影响力,却通过全集、译著与家书的出版,而越来越强,历久弥新。《家书》撰写于五十年前,半个世纪过去了,却在一代又一代有良知、有深度的读者心目中,如惠风吹拂迎风悬挂的风铃般,拨动了无数敏锐的心弦,使千千万万读者为之感悟、为之动容,为之一读再读,而每读必有所获。傅聪曾经说过,傅雷童年时由寡母带大,在浦东乡下,孤独寂寞,偶尔看到窗外,春天时有一只蝴蝶飞来,已是童年最美的回忆了。如今,一个世纪之后,在众声喧哗、繁嚣扰攘的闹市中,却有许许多多既温柔又善良,既朴素又深刻的赤子,在争名逐利、追求物质的混沌中,力求众醉独醒而深感彷徨,但愿《傅雷家书》,犹如翩翩蝶影,能飞入千家万户的窗棂,慰藉落寞无告的心灵,为他们洗涤尘垢,点燃希望,激励他们对生命的真谛,重新探索与追寻。《傅雷家书》把诞生于百年前的翻译家那一生的人品译德,铮铮风骨,披露在读者面前。假如当年没有文字的记载,就没有记印,没有传承,而傅雷与傅聪、傅敏父子之间的交流与共鸣,就如截截断线的残迹,难以留存。感谢傅氏昆仲,尤其是傅敏多年来孜孜不倦、钩稽史料,才使《家书》得以今日的面貌,呈现于世。《傅雷家书》早已于一九八一年结集出版。自刊行以来,历时二十八载,先后印制七版。我曾经应邀为英、法文家书中译,也为全书所涉外文译注,因此,对全书来说,既是忠实的读者,也是参与其事的译者,这双重身份,使我对《家书》百年诞辰纪念版的刊行,更感到由衷的喜悦,特为之序。金圣华二○○八年一月二十七日

内容概要

《傅雷家书》所刊录的,乃是傅雷与傅聪之间自一九五四至一九六六年之间的书信。    《家书》中所充斥的,是对自由的向往,对真理的追寻。父子之间共同呈现的乃是奔放的热情,激越焕发的生命力。    《家书》撰写于五十年前,半个世纪过去了,却在一代又一代有良知、有深度的读者心目中,如惠风吹拂迎风悬挂的风铃般,拨动了无数敏锐的心弦,使千千万万读者为之感悟、为之动容,为之一读再读,而每读必有所获。

作者简介

许多人都知道著名翻译家傅雷和他的长子、著名钢琴家傅聪,对这个家族的另一个成员傅敏却知之甚少。傅敏是一位普通的中学教师,他的坎坷人生和他在苦难中始终没有泯灭的正直和善良感人至深。他和父亲大吵了一场傅敏初中毕业的时候,跟父亲傅雷大吵了一场。原因很简单:傅敏要求报考上海音乐学院附中,而傅雷则坚决不同意。大概从小耳濡哥哥那黑白键弹奏出的音乐之声,傅敏也酷爱音乐。当傅敏主动要求上音乐学院附中时,万万没有料到,傅雷摇头!傅敏实在想不通,他跟傅聪是亲兄弟,父亲为什么厚此薄彼?手掌是肉,手背也是肉哪!大哭,大吵,大闹,无济于事。傅雷对满脸泪水的阿敏作了如下说明:“第一,家里只能供一个孩子学音乐,你也要学音乐,我没有这能力;第二,你不是搞音乐的料子;第三,学音乐,要从小开始,你上初中才学琴,太晚了,学个‘半吊子’,何必呢?”最后,傅雷补充了一句:“你呀,是块教书的料!”胳膊拧不过大腿。傅敏从华东师大一附中初中毕业之后,直升该校高中,打消了半途投考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念头。他真是教书的料当他的音乐之梦破灭以后,他决定做一个像父亲那样的文学翻译家。组织上格外看重他,要保送他到北京外交学院。在同学们羡慕的目光之中,傅敏步入北京外交学院大门。1958年4月30日,父亲傅雷被错划为“右派”。1959年秋天,北京外交学院忽然把傅敏作为“代培生”,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插入英语系三年级学习。外交家之梦,从此彻底破灭了。傅敏强忍着内心的隐痛,在冷漠的目光之中,终于在1962年暑假毕业。他,一个有着“可怕的”家庭背景的大学毕业生,竟然没有一个单位敢要他!北京女一中老校长挺身而出,说:“这么个高才生,你们不要,我要!”尽管父亲曾说过他“是块教书的料”,而他一直不以为然。万万没有想到,竟给父亲在十年前言中了!傅雷给他打气,校长扶他上马,学生是一团火。一接触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学生,傅敏心中的冰块立即融化了。傅敏勤勤恳恳做事,认认真真教书,有板有眼,从不马虎。他曾受教于父,他向父亲提问,父亲从不正面答复,总是反过来向他提问,旁敲侧击,一直到他自己说出答案。如今,他把傅雷的那套教学方法搬了出来,他也着力于开动学生的脑筋,让学生独立思考,搞“启发式”没多久,校长就让傅敏开试验班,上观摩课,把他作为教学骨干使用。许多外校的老师都前来观摩,称赞这位上海小伙子有两下子。渐渐的,傅敏在英语教学上小有名气了。两次自杀1966年9月3日晚8点,“父母亡故”。一夜之间,失去双亲,傅敏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尽管当时他不知道父母双亡的详情,但是他百分之百地断定:死于非命!不幸连着不幸。就在傅敏最为不幸的时刻,他失去了他的心上人,他们早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时便开始相爱。傅敏分配到北京女一中,小蓉常常来看他。料想不到,1966年开始的“史无前例”的“革命”,成了对傅敏与小蓉之间爱情的“暴风骤雨的考验”:9月3日,从上海传来了傅雷夫妇愤然弃世的噩耗。北京外国语学院贴出大字报“批判”小蓉,醒目的标题便是“大右派傅雷的儿媳妇”!这年年底,小蓉参加“大串连”,回到了上海。翌年初,当小蓉重返北京,几乎不来看望傅敏了。正在傅敏感到纳闷之际,小蓉写来一封信。傅敏顿时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几乎不能自制。他深深地爱着小蓉。这深深的爱,使他的理智渐渐清醒。他明白,由于父母“畏罪自杀”,他已属于“杀、关、管”的后代,已经打入“另册”,他未来的命运已经注定是不幸的,何必使一个清白的姑娘受他牵连?他给小蓉写了回信。信寄走了。从此以后,虽然两人都在北京,傅敏再也没有去找过小蓉,再也没有给她写过一封信。家破人亡,恋人分手。本来,他家书、情书频频,如今孑然一身,形影孤单,家书不再有,情书不再来。傅敏因在写给一位插队东北的学生的信中,讲述了对“文革”的种种不满,那封信落到了红卫兵手中,便成了傅敏的“三反罪证”。他,成了囚徒,被关押在学校的“土班房”里。腥风血雨,笼罩着女一中。傅敏全身浮肿,脸都走样了,每天连冷馒头都吃不饱,饿得眼冒金星。有冤无处伸,有理无处讲,拿人不当人,皮鞭棍子响。傅敏实在忍无可忍,终于决心走上绝路,跳河自尽。傅敏跳了下去,谁知水浅,没有淹死。这时,他被红卫兵发现了。他拼命地往墙上撞,头上撞了个大窟窿,殷红的鲜血顿时涌了出来。他,被人救起,急送北大医院。由于他的身份是“现行反革命”,医生在给他缝头皮的时候,连麻醉针都不打。傅敏忍着剧痛,被缝了十几针,一声也没吭!他左边的头皮,从此留下碗口大疤。傅敏被红卫兵拖回学校。“妄图以自杀对抗运动!”好家伙,又加了新罪名,又是一场接一场的批斗。傅敏痛不欲生,趁上厕所的时候,手摸电门,再度自杀。可是,他穿的是胶鞋,触电未死。欲生不得,欲死不能。人生的咸、酸、苦、辣,傅敏算是尝够了。他仿佛成了一个麻木的人,不知道时间怎样从身边过。傅敏的要求1979年,傅敏去英国探望惟一的亲人:兄长傅聪。同事们挥泪相送,都以为他不会回来了。然而,1980年8月,傅敏从英国途经香港、上海,乘火车回到北京。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刘凤梧亲自到北京火车站迎接他。寒暄完毕,傅敏直接向刘校长提出两点要求。第一,不当任何“长”(出国前他是该校外语教研组组长),以集中精力钻研教学;第二,要办离婚手续(1974年傅敏结婚,其妻后去美国,留居异乡)。离婚了,没房子,请求在学校里住宿。刘校长一口答应下来。从此,傅敏真的不当任何“长”,迄今他仍是一名普通的中学英语教师。我感到奇怪:1962年,当他分配到中学教书,曾经大哭一场。如今,他只要说一句话,他就能从中学里调走,他为什么深深扎根在中学里,与老师、同学情投意合,永远不愿离开中学教学岗位?他笑了,答道:“我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对中学教师工作平凡而伟大的意义毫无认识。当时,《世界文学》的主编陈冰夷找我爸爸,想把我调走,结果爸爸说:‘他现在工作得很好,也很安心,不要去干扰他,引起思想上的波动。’就这样,我一直在中学教英语。”“如今,我是有20多年教龄的中学教师了。我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的职业。中学教师是很光荣的,是灵魂的工程师,是神圣的职业。在英国,他们的中学教师,都是大学毕业的,教材也编得好,可惜教师缺乏事业心,缺乏高尚的献身精神。他们教书是为了赚钱,上课时学生听不听他不管,一看手表,到了时间,课没讲完也马上下讲台回去。这一点与我们中国很不一样。出去一年,我真感到我们中国的中学教师是最好的教师。我们中国有些中学教师为了培养学生,不计时间,不讲报酬,工资虽然低,可是命都舍得豁出去,我为做一个中学教师而感到自豪。在外国人面前,我总是很响亮地说,我是中国的一个中学教师!”每年“九·三”我都会大哭一场相比傅聪的偶像光环,弟弟傅敏则显得默默无闻。如果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编《傅雷家书》,他的名字几乎不太会被大众所提及。但是在小时候,傅敏也和傅聪一起学习、调皮、挨父亲打、受母亲疼,现在的傅敏已经从中学退休在家养老,年轻时,他继承了傅雷一半的事业:做一名英语老师,一辈子为中学的英语教育播撒种子。虽然长期生活在北京,但是傅敏一踏上上海的土地,出口便是家乡话,真可谓乡音未改鬓毛衰。傅聪1948年起在昆明读中学期间,傅敏随父母回到上海,居住在江苏路。“父亲这一生从不求人,但他很愿意帮助别人。不过,对自己的子女,他就不这么慷慨了。我这一生就靠过一次父亲的关系。当时我考进了光华附中(现华师大一附中),成绩不是最好,所以进不了优等生班,于是我母亲出面与杨滨校长求情,条件是我必须好好学习。打这以后我不再游手好闲了,开始认真读书,在班级里一直是名列前茅。”傅聪在离开祖国前,一家子都去火车站月台送,傅敏是哭得最伤心的,“因为哥俩感情好得很,我少了一个玩伴,能不伤心吗。”傅敏说,“傅聪比我大三岁,从小父亲对我们的教育方式就不同。他对傅聪花大部分精力,要他学这个学那个,而我呢,更多的是受学校的教育。在我中学毕业之后,父亲对我说:‘你不可能和你哥哥一样,你还是老老实实当一个教师吧。’我学小提琴老是不长进。”因为从小与傅聪一起长大,所以傅敏也没有失宠的感觉,但直到今天傅敏仍想不通父亲为何看人如此准确。傅敏考上了北京的大学,他和兄长一样与父母离别。“俗话说:父母在,不远游。但是父亲好像没有这样的观念,他想让自己的孩子经受住更多的锻炼。他在那时期每次来信,都会教我许多做人的道理,并且鼓励我克服当地的困难。”尽管每年寒暑假,傅敏都会回家一次,但毕竟不能像以前那样与父母共享天伦之乐了。在1962年底,傅敏被分配进了一所中学教英语。“这所中学的条件很差,《傅雷家书》中父亲在写给傅聪的信里也有提到。为什么会分配进这所中学?一是因为我的‘家庭出身不好’,当时没有人敢要我;二是这所中学的校长是父亲的老朋友,父亲也没有托他,他看到我的名字就把我的档案从市里面调了进来,然后把四个俄语班全部改成英语班,教材我自己写。当时我和父亲的通信都在讨论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这是父亲和我讨论最多的问题。”与父母见的最后一面是发生在1965年,傅敏回家探亲。1966年,身为教师的傅敏隐约预感到自己的身份总会出事儿,有一天晚上,他含着泪默默地将与父亲、哥哥的所有书信,扔进火炉烧了。“这就是为什么《傅雷家书》中只有我和父亲的三封通信,这都是我冒着生命危险藏起来的。傅敏记得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封家信:有一次,刚刚上岗的傅敏在写给父亲的信中,加进一段自己翻译的作品。没想到他接到父亲的来信扎扎实实的十一页纸,其中不仅有对傅敏的鼓励,还详细地指出傅敏翻译中的诸多错误,分为语法、词汇和理解能力等几部分,洋洋洒洒让傅敏惊讶父亲的博学和热心。“他身前对事不对人,在以前三联版的《傅雷家书》中,有许多XXX,这表示一些著名人士的名字。父亲说话不长心眼,得罪了人也不知道。钱钟书、老舍、矛盾都被他写进过批评名单中。”傅敏说道,其实傅雷对知心朋友非常好。“他对人都很好,从不对朋友说假话,但是他有两个好朋友最后告发他,而且是歪曲事实颠倒黑白地诬蔑,让他非常痛心。昨晚上还在家里一起吃饭,第二天就去检举,实在是太要不得了。”傅敏说到这里,深恶痛绝。“‘文革’开始的第一天,红卫兵就来我家查信,一封也查不出。”傅敏说,他是在9月4日接到舅舅的电报方得知父母的去世。“当时脑子一片空白,心如刀割啊。但是我却没有办法回去,我在北京正遭受着非人的待遇呢。”“文革”结束后,傅敏开始收集父母的家信,“这其中主要是傅聪从英国回来带回来的。其实,就算我当时没有把信烧掉,父亲和傅聪的来信相对来说还是精彩一些。毕竟,他和傅聪有更多共同的语言,音乐是最主要的。当然,他对我们两兄弟的生活、婚姻、财政等问题也是抓得很牢的。我奉劝所有的青年人,都去看一下父亲在我恋爱时候写给我的信:该如何把握感情问题。”傅敏老老实实地在一所中学里教课,退休前的职称是“特级英语教师”。他时常回忆着父亲身前的点点滴滴,找到机会就会与朋友们分享。“我时常在梦里回忆小时候与父母的快乐时光。每年到了‘九·三’左右,我都会独自一人大哭一场,把积压在心里的怨气都发出来。这连我太太也不知道。他教诲我做人的基本原则,终身受用。”

书籍目录

新版《傅雷家书》序言 金圣华不是前言的前言:傅聪家信傅雷夫妇给出孩子们的信一九五四年[三十三通]一九五五年[十六通]一九五六年[十一通]一九五七年[十通]一九五八年[三通]一九五九年[二通]一九六○年[十七通]一九六一年[二十通1一九六二年[十九通]一九六三年[十二通]一九六四年[七通]一九六五年[十二通]一九六六年[五通]代跋  读家书,想傅雷 楼适夷编后记 傅敏

章节摘录

插图:6月23日夜半你走了快一星期,[傅聪在京的学习结束,动身赴波留学前,于六月十一日回家一周,六月十八日返京,直到七月八日才动身赴波。]我们俩的疲劳还未消退。每天早上不到九时总起不来。你这次回来以前,一向都是八点就醒的。你一走,不知怎样,晚上总睡不好,早上骨头酸痛,浑身瘫痪。不知你身体怎样?6月24日下午终于你的信到了!联络局没早告诉你出国的时期,固然可惜,但你迟早要离开我们,大家感情上也迟早要受一番考验;送君十里终须一别,人生不是都要靠隐忍来撑过去吗?你初到的那天,我心里很想要你二十以后再走,但始终守法和未雨绸缪的脾气把我的念头压下去了,在此等待期间,你应当把所有留京的琴谱整理一个彻底,用英文写两份目录,一份寄家里来存查。这种工作也可以帮助你消磨时间,省却烦恼。孩子,你此去前程远大,这几天更应当仔仔细细把过去种种作一个总结,未来种种作一个安排;在心理上精神上多作准备,多多锻炼意志,预备忍受四五年中的寂寞和感情的波动。这才是你目前应做的事。孩子,别烦恼。我前信把心里的话和你说了,精神上如释重负。一个人发泄是要求心理健康,不是使自己越来越苦闷。多听听贝多芬的第五,[系指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多念念克利斯朵夫里几段艰苦的事迹(第一册末了,第四册第九卷末了),可以增加你的勇气,使你更镇静。好孩子,安安静静的准备出国吧。一切零星小事都要想周到,别怕天热,贪懒,一切事情都要做得妥帖。行前必须把带去的衣服什物记在“小手册”上,把留京及寄沪的东西写一清账。想念我们的时候,看看照相簿。7月4日晨孩子,希望你对实际事务多注意些,应办的即办,切勿懒洋洋的拖宕。夜里摆龙门阵的时间,可以打发不少事情呢。宁可先准备好了再玩。也许这是你出国以前接到的最后一信了,也许连这封信也来不及收到,思之怆然。要嘱咐你的话是说不完的,只怕你听得起腻了。可是关于感情问题,我还是要郑重告诫。无论如何要克制,以前途为重,以健康为重。在外好好利用时间,不但要利用时间来工作,还要利用时间来休息、写信。别忘了杜甫那句诗:“家书抵万金”!7月15日你临走前七日发的信,到十日下午才收到,那几天我们左等右等老不见你来信,焦急万分,究竟怎么回事?走了没有?终于信来了,一块石头落了地。原来你是一个人走的,旅途的寂寞,这种滋味我也想象得出来。到了苏联、波兰,是否都有人来接你!我们只有等你的消息了。,望你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问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当然,那是要靠你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非克服不可。对于你的感情问题,我向来不参加任何意见,觉得你各方面都在进步,你是聪明人,自会觉悟的。我既是你妈妈,我们是休戚相关的骨肉,不得不要唠叨几句,加以规劝。回想我跟你爸爸结婚以来,二十余年感情始终如一,我十四岁上,你爸爸就爱上了我(他跟你一样早熟),十五岁就订婚,当年冬天爸爸就出国了。在他出国的四年中,虽然不免也有波动,可是他主意老,觉悟得快,所以回国后就结婚。婚后因为他脾气急躁,大大小小的折磨总是难免的,不过我们感情还是那么融洽,那么牢固,到现在年龄大了,火气也退了,爸爸对我更体贴了,更爱护我了。我虽不智,天性懦弱,可是靠了我的耐性,对他无形中或大或小多少有些帮助,这是我觉得可以骄傲的,可以安慰的。我们现在真是终身伴侣,缺一不可的。现在你也长大成人,父母对儿女的终身问题,也常在心中牵挂,不过你年纪还轻,不要操之过急。以你这些才具,将来不难找到一个满意的对象。好了,唠唠叨叨写得太多,你要头痛了。今天接到你发自满洲里的信,真是意想不到的快,高兴极了!等到你接到我们的信时,你早已一切安顿妥当。望你将经过情形详细告诉我们,你的消息,对我们永远是新鲜的。爸爸的书房墙壁做好了,可是要等于透,方可迁入。现在爸爸在三楼工作,很安静,新译的书于八月中可以脱稿。阿敏放假了,为了学习问题,有些闹情绪,精神影响身体,这几天很没劲。关于他的问题,爸爸会跟你谈的。7月27日深夜/28日午夜莫斯科的信昨天收到。我们寄波兰的航空信,不知一共要多少日子,下次来信望提一提。近来我忙得不可开交,又恢复了十小时以上的工作。这封信预算也要分几次写成。晚上睡觉不好,十二点多上床,总要一小时以后才人睡。原因是临睡前用脑过度,一时停不下来。你车上的信写得很有趣,可见只要有实情、实事,不会写不好信。你说到李、杜的分别,的确如此。写实正如其他的宗派一样,有长处也有短处。短处就是雕琢太甚,缺少天然和灵动的韵致。但杜也有极浑成的诗,例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首胸襟意境都与李白相仿佛。还有《梦李白》、《天末怀李白》几首,也是缠绵悱恻,至情至性,非常动人的。但比起苏、李的离别诗来,似乎还缺少一些浑厚古朴。这是时代使然,无法可想的。

后记

《傅雷家书》自一九八一年刊行以来,深受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喜爱。二十八年来,先后出了七个版本,至今畅销不衰,显示了这本家书的强大生命力。随着家信的不断发现,尤其是一九五九至一九六六年间全部家信母亲抄件的发现,以及英法文信件的摘译,加之环境的逐步宽松,使家信的选编更为自由,内容也更加丰富。父母家信得以留存的,主要是致傅聪部分,致傅敏部分由于历经“文革”浩劫,仅剩三封,还是母亲的抄件。这批信函写于一九五四至一九六六年,距今已有半个世纪。信函所涉及的人和事,对当今青年来讲,已成历史。为帮助他们阅读,这一版定为精选注释本。凡信中的主要人物及具体事例酌加注释,尤其是一九五四至一九五八这五年问的信函。作为映衬,适当摘选当年傅聪的家信,以提供相应背景,理清一些事情的来龙去脉。这部分资料,选自父母当年辑录的三小册《聪儿家信摘录》的残本。目前留存的家信有三百○七封:父亲的信二百三十五封,母亲的信七十二封;其中英文信六十五封,法文信九封。本版家书精选其中的一百六十七封:父亲信一百三十四封,母亲信三十三封;约占现存家信的百分之六十五。仅以此精选注释本纪念父亲的百年诞辰,愿傅雷永远活在真诚正直善良的人们心中。傅敏二○○八年元旦

媒体关注与评论

  辑印在这本集子里的,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说长道短),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范用

编辑推荐

《傅雷家书(精选注释本)(1908-2008傅雷百年诞辰纪念)》设计者:朱赢椿,著名装帧设计师,2006年12月获“中国最美的书”称号、2007年德国莱比锡2007年度“世界最美的书”《不裁》的设计者,南京书衣坊工作室主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美术编辑,中国版协书籍装帧艺术委员会会员。先后有十几部装帧设计作品和论文在国内国际书籍装帧展获奖,他的书装设计“使中国图书设计的自己的表达语汇”,代表了中国书籍装帧设计的最高水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傅雷家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6条)

 
 

  •   我感触很深,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超脱小我,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辑印在这本小书里,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的艺术家。”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傅雷和傅聪的家书给了我许多启示。我们很多家长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养了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有些家长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他们想过没有,他们有傅雷那种身教重于言传的品质吗?光学傅雷一个“打”字,打得出一个好结果吗?于是孩子尝到了辱骂、拳头的滋味尝到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黯然失色。傅雷悟通了,他的晚年虽然由于政治运动的原因饱受折磨,但在这一点上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和儿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现在,很多家长也争相效仿傅雷的教子方式,因此,这就成了亲子教育的典范。
  •   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类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近一时期我被《傅雷家书》深深吸引,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同时使我对生活增添了新的感受和思考。
    每个人都有生身父母,大都体会过父母的慈爱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不是老师的教导,不是长者的叮嘱,而是父母对儿女的关切,是不同于我的父母的关爱,却不失被细心呵护的感觉,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爱,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

    这是一部充满着父母之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每个做父母的都深爱自己的子女,这是一种自然规律。盼子成材,望子成龙,更是所有父母的宿愿。然而如何教育子女?子女怎样才能成材?一直是困惑所有父母的课题。《傅雷家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很发人深省的启示。

    父亲傅雷是一个睿智,博学,正直的学者,年轻时甚至有些暴燥,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端庄贤淑,又温厚善良的东方女性。夫妇二人作为中国人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两个儿子成材,大儿子傅聪成为著名的钢琴大师,小儿子傅敏成为英语特级教师。

    做为父亲,傅雷非常严厉,甚至有些“残酷”,但他完完全全尽到了做父亲的责任。尽管傅雷每天有很多的事情要做,但他时刻没有忘记做父亲的责任。孩子从小到大,无论在身边还是相隔天涯,他都完完全全承担起了父亲的一份责任。当四十年代初在上海被日本包围成孤岛时,他不让孩子在外念书,甚至反对孩子上街头游玩,他把孩子关在家中,而且发现在傅聪幼小的身心中,有培养成为音乐工作者的素质,便首先在家中,围绕着音乐教育这个中心,他亲自编制教材,给孩子制定功课。对待幼小的孩子,正如他对自己、对别人、对工作、对生活那样,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亲自督促,严格执行,并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他规定孩子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比方每天同桌进餐,他就注意孩子坐得是否端正,手肘靠在桌边的姿势,是否防碍了同席的人,饭菜咀嚼,是否发出丧失礼貌的声音。甚至因傅聪不爱吃青菜,专拣肉食,又不听父亲的警告,就罚他只吃白饭,不许吃菜。这些在我们看来,很是“残酷”,但是大器之成,有待雕琢。正是这样严格的家教,才造就了孩子不俗的一生,并给千千万万的父母留下了一面宝镜,照一照我们给了孩子一些什么?为了孩子我们自己怎样做事做人?
    做为父亲,傅雷即可亲又可敬,尤如心心相印的朋友。傅雷对待孩子除了严肃、严厉外,又不失细致入微的关怀、体贴与温馨。在孩子经受痛苦时,傅雷鼓励孩子说:“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 在孩子事业方面遇到挫折时,他鼓励孩子要有更诚挚的心,“得失成败尽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为了指导儿子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习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用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他说“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他告诫儿子“人总得常常强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最基本的就是要抓紧时间”。“做事要科学化,要彻底”;“在外面世界均勿难为情,被人家随便多留,才能不打乱事先定好的日程”;“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与性情”。“身外之名,只是为社会上一般人所追求,对个人本身的渺小与伟大却没有相干。智者自甘淡泊……因此我们不因该受羁于贪念和欲望”。 当孩子成年后,面对感情的选择,他竟也不失时机的帮助:“要找一个双方缺点各自都能各自认识,各自承认,愿意逐渐改,同时能彼此容忍的伴侣(这一点很重要),要找永久的伴侣,也得用理智考虑,勿被感情蒙蔽。”而当孩子们成家后,他又叮嘱“切勿钱在手头,撒漫使花,越是轻视物质,越需要控制物质”。……随处读来,有反复叮咛,有温馨提示,有如朋友交心,有的甚至连点重重的着重号,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些如细流般温润人心的句句话语,难道只是一般父母意义上的唠叨,这是千年修来的福气。翻动着每一页字字沁人心脾,我的心总能被染的金灿灿的。想到我们这些做父母的身上正是缺少这样东西。我们应该学会与孩子朋友式地相处。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与人格修养的读物。傅雷的艺术造诣极为深厚,对无论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的各个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他曾经有志于美学及艺术史论的著述,却终于遗憾地不能实现,但在他的儿子身上得以实现。我觉得,这其中移传基因是一方面,主要的是得益于父亲对孩子的严传身教和细致入微的(书信)交流。更主要的还是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做人的高标准。傅雷在注重培育儿子的艺术才能的同时,十分重视教育儿子如何做人。他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傅雷对艺术的理解十分深刻,站在人格的高度上看艺术,他说: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而所谓“人”在傅雷心中又是具体而微小的,这不只是一个愿望,一个口号。它大到对世界对人类对祖国的忠诚与献身精神,小到对自己事业的严谨,对父母的孝敬,对妻子的理解,对友人的宽容,甚至具体到了一个乐段的处理,一位友人的交往,以至于儿子的言谈举止也都一一告诫“手要垂直,人要立直”都使我印象深刻,颇有感言。甚至傅雷夫妻的人生的句号中,就用“人”字结束了,一切美好的回忆不愿让自己屈辱,不愿再让生活中有如此多的自己不能忍受的不愉快。他们宁肯抛弃自己而获一个解脱,来完成人的诠释。
  •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辑印在这本小书里,不是普通的家书。值得一看
  •   我是初三的学生,傅雷家书是课标要求读的。往日我绝不会随便读这些所谓无聊的书,但是这一次不同了。课文上学了两篇之后,我疯也似的去买了这本阅读。受益匪浅。这本书的装订不错,虽然没有前几年版本里面的官方图片,但是也足以看出傅敏的痕迹。起码里面没有错别字,没有错的标点符号。但傅敏在里面的注释显得有点挤了。内容很多,对傅雷对聪的教诲是从艺术、人格、爱情等几个方面来开展的。其实特别是艺术,傅雷和傅聪的讨论让我感到一阵阵诧异——父子之情竟深刻至此!要知道,父子之情最高的境界不是互相服侍,而是成为了知音,成为了朋友。而傅雷和傅聪便有这样的境界,且一直延续至最后一封家书以前。傅雷的文字显得老成,里面混杂着不少的英文,可以看出傅雷的修养之深。而傅聪的自我批评的精神也让我感到感动,不愧为一辈出色的钢琴家。傅雷在谈论艺术时的文字可能对于我们来说稍显枯燥,但是只要我们细心品读,有些讨论艺术的文字,里面也有不少的哲理。当然,傅雷平时在别的地方教导聪时,也有许多浅显易懂的文字,每一句都是人生的经验和哲理,值得我们探讨。傅雷的思想非常具有前瞻性,在家书里面就可以看得出来。他是一个翻译家,自然对外国的文化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对于当年文革,他并没有过多得反抗,即使曾经一度被划为右派而拘留入狱,最后甚至被迫害致死。。他是很平静地面对这一现实的。他努力学习党的思想、理论、著作等,就像面对自己最崇敬的事业一般,在当年的一堆迂腐中找出了不少光明。这些的这些,我们都能感受到他是在顶着巨大的压力而成就的。而他在家书里面,并没有直接告诉他的儿子,没有诉苦,只留希望给他。虽然说,傅雷其实一早就知道自己的结局。傅雷伉俪十分爱子。在傅聪结婚后、生子后,仍送礼、织毛衣等,在当年文革一波又一波的迫害中依然如此,着实让我佩服,甚至是无限得感动。他们的结局,让我伤神。在读完之后,我做人做事平静了很多,遵循他们的思想,去实践现在的实践。推荐!
  •   我很喜欢这本书。因为这本书是写一对父子之间的书面上的交流,心灵上的支持,理解。傅雷是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诗英语特级教师。是傅雷告诉儿子,先成人,后成“家”的思想。他们从小就被他们的父亲教育,是孩子培养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对傅聪和傅敏的爱却没有成为那种普通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正如他对傅聪童年严格的管教,虽然不为常人所认同,但确乎出自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
  •   ..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它不仅仅是家书,更是傅雷对远在万里之外的傅聪的教育的文字篇本,其中最长的家书达七千多字.只有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赶一封家书才可达到如此字数.在家书中傅雷和现实中大不相同,完全颠覆了那个冷酷的傅雷,而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慈父的形象.好书!
  •   在这个暑假,买了这本《傅雷家书》,当然这是初三语文课本要求我们去认识、了解、学习的。在当当网上搜了几遍,开始时被这本书的版面所吸引,而选择了这本书。真的很高兴,我的学习是对的,我连续几天都在沉浸在父子之间的深情之中,由此我更反思了好几遍,自己是否已经做到为人子女的责任呢?
    现在我已经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如果有时间的话,我真的会再读一遍,再领略那种人本性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而且这里面傅雷的字句也用的很优美,能够让我们的作文锦上添花!
  •   真正是一本好书。它所充盈的是对自由的向往,对趔的追寻。父子之间共呈现的乃是奔放的热情,激越焕发的生命力。
    当然,书的本身字体有点小,大约相当于五号字,看起来有点吃力。
  •   有关艺术、有关人生,傅雷先生不仅仅是对傅聪说的,其实也是对所有人说的。幸运的是,我们都听到了、看到了,并且一代又一代的人会把《傅雷家书》读下去。
  •   读《傅雷家书》,让人知道怎样做一个好的儿女,怎样做一个合格的父母。
  •   匆匆翻看完了《傅雷家书》,心中有一些感慨,总想写点什么东西。写什么呢?静心冥想,我收获在哪里呢?我读出了傅雷对儿子那种真挚的爱(不过每一个家长估计都会有对子女这样的深情,但很少有人能这样真挚、深情地书写出来),这种爱通过书信的形式写了出来;我读出了一个智者对儿子不同时期的指导,不管是儿子独身在国外为了自己的事业在拼搏,还是遇到人生的挫折或者少年得志,或抑是面对属于自己的爱情和家庭问题,也有可能是面对人生的困惑。傅雷的指导总是那么睿智和实用;我读出了一个博学、睿智老人对艺术尤其是钢琴、艺术家们的品鉴,虽然我不是一个所谓的“艺术人”,但对于自己来说也算是一种学习了;我读出了面对政治风云变幻之中一个优秀的普通人的心态,当你不能改变外界浮躁和喧嚣的时候,最好的就是沉迷于自己心爱的工作(或者说所谓的事业);我读出了家庭生活之中那种虽然家长里短但温馨、感人的真情!这样一本书,不仅适合中学生来阅读,甚至于对成年人来说,也是值得阅读的!也许我们没有一个像傅雷这样优秀的父亲,但阅读此书确实能使我们耳目一新、思想震撼,我们可以努力做一个像傅雷那样的父亲!
  •   一直想阅读傅雷家书,在网上找了这个版本,这虽然是编给中学生读的,但是对于毕业的我来说,还是有所启发,在这个有点浮躁的社会中,读这样的书,是很好的自我修炼。
  •   傅雷家书是傅雷给他的女儿写的一封家书,其中满含着一个父亲对儿女的爱,质朴的语言让人读起来就像是自己的父亲般亲切,父爱无痕这句话在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   买这本书有两个原因,一是,傅雷一直就非常佩服他的人品和做事的风格。二是,看叶永烈编写的《傅雷画传》感触颇深,记忆深刻。我要买傅雷家书,是因为他的书信内容,今天看来记载了许多内容的傅雷家书,仍然可以教育当代人。值得一看!
  •   这是一部最好的读物,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
  •   在初中时,老师就推荐看了,惭愧的是到了大学才开始看。傅雷是一位大家,但给孩子的家书却体现了一个平常父亲的爱,让人感动
  •   家书抵万金,傅雷家书值得一读。
  •   傅雷家书是老师给女儿暑假的必读,还要写读后感。此书也是一本人人都应读一读的好书
  •   傅雷家书,心灵的震撼。老早就多多少少看过一部分,这次毫不犹豫的下手,拿到书以后一口气读了好多,爱不释手。如果是音乐爱好者,看起来会更有共鸣!
  •   傅雷一家令人仰慕,小儿奇怪家书要用那许多种文字呈现,是的,不是所有的人能做到,事实上,能做到的人凤毛麟角,所以留传,流芳百世。
  •   是家书文体,写了傅雷和儿子间的爱的交流与谈话
  •   发货速度极快 书籍本身也很完整干净 傅雷家书卖给表弟看 《简爱》也是的 尤其是《简爱》让小孩子看看人格的的独立是多么的珍贵
  •   傅雷家书,很好的一本书。
  •   傅雷是大家,傅雷家书是经典
  •   早听人提起傅雷家书,买一本收藏
  •   傅雷家书
  •   “傅雷家书”很好
  •   傅雷家书是一本非常好的书,令人回味无穷,当然当当的折扣也很给力,看到书时就怦然心动,买下了它,没想到这么值,感谢当当,给力!!!~
  •   有名的傅雷家书。
  •   慕名了这本书很久,终于见到了真面目。版本印得很清晰,字体也很大,看着很舒服。内容都是书信,从这些信中可以看见傅雷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能看到傅聪、傅敏的自我成长。值得一看
  •   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与孩子的真诚交流,感受他们的亲情。
  •   傅雷不愧是一代大师,与傅聪的交流让人感觉很温馨,很好的一本书
  •   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
  •   一封封家书很感人,体现了父母对子女的无私大爱。
  •   文中穿插了许多英文,抒发了对音乐(艺术)的痴迷和独特品味,字里行间无不渗透出对儿子傅聪的爱,淳淳教诲、循循善诱……本书文学价值极高,我也为傅雷的精神境界而赞叹。
    初中同学们都买这本书,即便“扫”一眼,也会感到艺术和爱的气息扑面而来。——一位初中学生。
  •   文中给了大量傅雷写给傅聪的文字,父爱如山啊!
  •   看后感触颇深,家书
  •   久闻家书,今日收藏一本,慢慢读之
  •   见贤思齐焉,这本书带我的感受就是如此。

    而且,傅雷是个大学问家,可是写的书信,没有任何故作深沉,或者弘扬主旋律的影子,真性情。这一点,难道不是更需要教给孩子,惠及自己的宝贵财富吗?
  •   标题写得很空洞,但从书中获益匪浅。傅雷不仅是优秀的文人、翻译家、艺术家。。。。。更是伟大的父亲。为国家培养了栋梁,更为千千万万的父亲树立了榜样。
  •   读完后很有感触,很佩服傅雷的教育
  •   傅雷夫妇对孩子的爱浓缩于本书之中
  •   就是一封封家书,看了对现在的我启发不是很大
  •   买到的书和网上书的图片封面不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家书》的内容很棒。
  •   家书真切
  •   家书挺好看,值得看。
  •   给儿子买的书,自己读了一小部分,身为傅雷感动,做家长该向他学习。
  •   再次读依然感动,傅雷的气节叹服,看他的资料泪眼模糊,文革伤害的人太多了!
  •   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仔细研读的好书,傅雷的博大父爱让几代人受益匪浅!但他们夫妇的悲惨结局也让我伤感!
  •   书中洋溢温馨的父子,兄弟情,是对自由的向往,对真理的追寻。让人深思并感动!
  •   很喜欢这本书,看完以后觉得自己和傅雷比起来差远了,以后要多关心孩子,给她提好的建议!
  •   非常好的一本书,孩子也很喜欢,家长看看也不错。关于制定学习的计划、工作的安排,劳逸结合,做好理财……通过傅雷先生对子女的提醒与嘱托,也让我受益匪浅。
  •    傅雷是一个生错了时代的人。他是流落荒岛部落的李白,是黑暗时代的米开朗基罗。那时代确实是在渐渐暗下去,多少天才的头脑,多少有价值的思想起先如同夜空星星点点的光明,都在不断的消失,而且不再出现。他惊才绝艳却不能彪炳文章,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他学贯中西却不能为人师表,只能把拳拳心思用来灌溉儿女。
  •   这本书是父爱真挚的体现,傅雷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他的对儿子的深沉的爱从一字一句钟就可以体现出来。
  •   第一次看傅雷翻译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还是在小学的时候,第一次被文字的美好所打动,那沁人心脾的语言如书中教堂的音乐一样永远嵌在了我的心中...一直想拜读这一本,但是懒懒的才等到今天,拿在手里觉得好欣喜...
  •   挺喜欢这本书的,傅雷先生很有智慧。
  •   每一页都是情感的季节,父母孩子之间爱的表达,宽广而真切,不一般的家有了超群的孩子。
  •   不错,纸张很好,很值。当然书的内容很好,值得父母一读,很好的教育孩子的经验,值得分享!
  •   现在的孩子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的。父母非常重视孩子对知识的摄入,才艺的掌握。这一代的孩子长大以后面临的压力是非常大的。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心理变化往往为父母忽略。所以有时会出现和孩子沟通上出现问题。这本书在与孩子的沟通,与孩子讨论问题方面给了家长一些方法。让我受益匪浅。
  •   父母可以看看,如何教育子女!唯一缺憾的是输送过来比较皱啊!
  •   希望所有为人父母和准父母都看看这本书,对指导你们如何当好家长,如何教育好子女有着极大的作用.
  •   字里行间流露出言传身教,父正母慈。说话非常注重方式,值得借鉴,对提高艺术修养也很有帮助。教育理念先进,家教中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理财能力、事业心。
  •   书很好
    父子间的 父与子的苦心孤诣啊
  •   父母和孩子都应该看
  •   这本书是父亲写给孩子们看的,内容真实,言语朴实,充满了浓浓的父爱,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非常适合孩子们阅读。对于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鼓励孩子有很好的作用!
  •   他们是父子,却更像是兄弟,交流使他们维系情感的重要方式,树新成立交流的重要载体。书的质量很好
  •   书写得很感人。父子情深
  •   好书 但初三的孩子好像还没有太大兴趣读 可能再大一点会喜欢
  •   为人父母,必读!
  •   每个父母都该好好看的
  •   很不错,父母必读的书本
  •   内容很喜欢,对父母来讲很有益处
  •   值得父母好好反思
  •   这就是父母的心啊
  •   和父母关系不好的应该看看,可怜天下父母心啊,父母也应该看看
  •   一本值得家长和孩子读的书,家长可以在其中学习如何教育孩子,孩子可以在其中体会人生的价值。
  •   家里有本简写的,这本比较全。可以看到更多的内容,细细读来颇有收益。希望对孩子的教育有益
  •   很深成的一本书,适合成人阅读
  •   读了以后对孩子学习帮助很大。
  •   帮朋友买的,朋友家孩子马上上初三,暑假老师要求读的课外读书!
  •   大概翻了一下,纸张不错。希望孩子看了之后会有所改变
  •   虽然 书信,但是里面漫含了很多做人做事情的哲理,值得一看……
  •   评价的有些晚了~字里行间流落出深深的亲情~
  •   这本书挺真实挺感人的,字里行间中流露出父亲对孩子的爱和思念
  •   是中学语文书上要求读的。
  •   我和女儿共同阅读的一本好书!
  •   孩子已经在看了,说其中穿插了不少英文,挺好,还可以学习英文
    增加孩子对亲情的认识。
  •   经典的启迪书 让不爱看书的男友都被感染!
  •   好书,只是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没有我们年少时的感悟啦。
  •   每一次读,都能受到教育!
  •   同事的孩子今年上初中,这是上初中需要看的,打算假期先看。
  •   这是一本经典的书,适合孩子阅读,对树立他们的人生观有帮助
  •   老师推荐的,印刷好,字体大小合适,非常适合初中的孩子阅读
  •   老师让买的,书不错,适合初中孩子阅读
  •   能从书中体会到浓浓的亲情,了解当时彼人的另一面
  •   让孩子在假期中有的看。
  •   很不错,书中还教了一些英文,书中内容很值得家长和孩子看!!
  •   孩子假期中的精神食粮
  •   我看了没多大感动,但孩子却喜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