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

出版时间:2007-9  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  作者:吴兢  页数:320  
Tag标签:无  

前言

唐代可谓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而开启唐代辉煌历史的无疑是被历代所称颂的“贞观之治”,同样,“贞观之治”的缔造者也是一批有着远见卓识与开山破土之功的非凡人物,他们就是贞观年间的政要们,《贞观政要》这部书便汜载了这些非凡人物的非凡举动。《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其作者为吴兢。吴兢生于唐高宗总章三年(公元670年),卒于唐玄宗天宝八年(公元749年),一生经历了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五朝。他因“励志勤学,博通经史”而受到器重。吴兢一生著述丰富,据《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唐书》100 卷、《唐春秋》30卷、《唐史备阙记》10卷、《太宗勋史》1卷、《贞观政要》10卷、《中宗实录》20卷、《睿宗实录》5卷、《唐名臣奏》10卷;此外,他还参与《则天皇后实录》20卷的修订和《唐书》130卷的集体撰述工作。吴兢的史学风格叙事简洁,秉笔直书。他因叙事简明、准确,被人称为“良史”。《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当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势,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贞观政要》正是出于这种目的而作的。全书十卷四十篇,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瑰徵、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时的问题,大臣们的诤议、劝谏、奏议等,以规范君臣思想道德和治同军政思想,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作为史书,《贞观政要》有其独到之处,其并不以时间顺序组织全书,而是从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经验,告诫当今皇上的意图出发,将君臣问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戒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一系列专题内容归类排列,使这部著作既有史实,又有很强的政论色彩:既是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历史记录,又蕴涵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这部书是通过对中国史学史上古老的记言体裁加以改造更新而创作出来的,是一部独具特色,对人富有启发的历史著作。《贞观政要》以历史经验、历史智慧“再现”了“贞观之治”的面貌和唐太宗君臣论政的风采。《贞观政要》全书强调臣僚谏劝帝王的作用,设置以谏诤为内容的专篇,不仅要谏诤帝王,而且也要谏劝教导太子及诸王。从这个角度来说,《贞观政要》一书就是吴兢通过树立唐太宗及其“ 贞观之治”的榜样,用以开异和谏劝唐中宗、唐玄宗及其后的继承者。正是因为此书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价值,所以书稿完成之后便受到唐、宋、元、明、清历代帝王的推崇,历代帝王都从中吸取经验,以期长治久安。吴兢一生著述良多,流传至今的却只有一部《贞观政要》。这部书之所以能够经历1200多年流传下来,不仅是因为其带有传奇的色彩,而且在千百年岁月的砥砺中,越发显示出它经久不衰的魅力。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受到上自皇帝、下至普通人的推崇、重视,以至于效法,可见它的历史分量是很重的。虽然现在时代不同了,但人们从认识“贞观之治”与《贞观政要》的关系中,仍然可以获得许多启示,这正是其至今依然受到人们重视的原因所在。本书将这部伟大的历史著作用现代的语言加以翻译,并在每篇结尾用解读的方式配以简短说明,以酬读者青睐。

内容概要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全书共十卷四十篇,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魏徵、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时大臣们议诤、劝谏、奏议的问题,此外,还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贞观政要》作者吴兢生于唐高宗总章三年(670年),卒子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一生经历了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五朝。他因“励志勤学,博通经史”而受到人们的敬重。吴兢一生著述丰富,因叙事简明、准确,被人称为”良史”。

作者简介

作者:(唐)吴兢

书籍目录

卷一君道第一政体第二卷二任贤第三求谏第四纳谏第五直谏(附)卷三君臣鉴戒第六择官第七封建第八卷四太子诸王定分第九尊敬师傅第十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规谏太子第十二卷五仁义第十三忠义第十四孝友第十五公平第十六诚信第十七卷六俭约第十八谦让第十九仁惻第二十慎所好第二十一慎言语第二十二杜谗邪第二十三悔过第二十四奢纵第二十五贪鄙第二十六卷七崇儒学第二十七文史第二十八礼乐第二十九卷八务农第三十刑法第三十一赦令第三十二贡赋第三十三辨兴亡第三十四卷九征伐第三十五安边第三十六卷十行幸第三十七畋猎第三十八灾祥第三十九

章节摘录

插图:政体第二【原文】贞观初,太宗谓萧踽曰:“朕少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近得良弓十数,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也。’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正,则脉理皆邪,弓虽刚劲而遣箭不直,非良弓也。’朕始悟焉。朕以弧矢定四方,用弓多矣,而犹不得其理。况朕有天下之日浅,得为理之意,固未及于弓,弓犹失之,而况于理乎?”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译文】贞观初年,唐太宗对大臣萧踽说:“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张弓射箭,自以为懂得如何识别弓箭的好坏。近来得到十几把上好的弓箭。就把它们拿给做弓箭的师傅看。弓箭师傅说:‘都不好。’我询问其中的原因。弓箭师傅说:‘木头的中心不端正。那么它的脉理就是歪斜的。用这样的木头做弓箭,弓即使很结实,射出的箭都不会直,所以我说它们不是上好的弓。’从这件事我领悟出很多道理。我是通过战争取得天下的,所用过的弓箭非常多,而我尚且不懂得识别弓箭的要领:更何况我得到天下的时间还很短,对于治理国家的道理,肯定不比我对弓箭的知识掌握得多。然而,我对弓箭的了解尚有失偏颇,更何况治理国家的要领呢?”从此以后,唐太宗定期召见五品以上的京官和中书內省的官员。每次召见,唐太宗都要赐给他们座位井与他们悉心交谈,仔细询问宫廷外面的事,以便对老百姓的疾苦和政教的得失有全面详细的了解。【原文】贞观元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卿辈特须在意防也。隋日内外庶官,政以依违,而致祸乱,人多不能深思此理.当时皆谓祸不及身,面从背言,不以为患。后至大乱一起,家国俱丧,虽有脱身之人,纵不遭刑戮,皆辛苦仅免,甚为时论所贬黜。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媒体关注与评论

每阅《贞观政要》,见其君臣议论,大可规法。  ——金熙宗《金史·熙宗本纪》其论治乱兴亡,利害得失,明白切要,可为鉴戒。  ——明宪宗《贞观政要》序余尝读其书,想其时,未尝不三复而叹曰:贞观主治盛矣。  ——清高宗《贞观政要》序

编辑推荐

《贞观政要》是古代统治者治国安邦的政治教材。中国传统论政的实用宝典,研究大唐历史的珍贵史料。典藏《贞观政要》四大理由:辉煌的历史:“贞观之治”缔造了中国最辉煌的历史时代。伟大的人物:明君贤臣造就了历史最夺目的“贞观主治”。睿智的思想:《贞观政要》闪耀着古人最睿智的思想光芒。历史的明鉴:“文治武功”已成为今人最透彻的历史借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贞观政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