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文论选新编.先秦至唐五代卷

出版时间:2007-9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作者:黄霖  页数:438  
Tag标签:无  

前言

  1964年,我校郭绍虞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三卷本问世;1979年,又修订、增补为四卷本出版。这两套书,曾经作为高等学校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的主干教材而被广泛使用。编选者们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建设,为当代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文论精神,起过重大的作用,功不可没。  但是,时代在不断发展,新的材料不断被发现,新的认识又不断产生,新的教学模式也不断形成,于是重新编选《中国历代文论选》的任务就历史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我们这次“新编”,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调整体例。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增加“作者简介";每篇都作注释。作者简介部分,除了介绍作者的生平概况之外,还简要地指出其文论的主要观点,使读者联系选文对该批评家有更为全面的了解。选文每篇作注,不再将无注的选文列为“附录”,使学生更加便于学习。  二、重选篇目。重选篇目的原则是,一求精,二取新。旧编正文加附录,内容繁多,若每篇作注,篇幅过大,不适合教学使用,故而精简了篇目。增加的新篇,除新发现的材料如出土文献《孔子诗论》和过去有所忽略而又比较重要的材料如《文镜秘府论》中的若干文字外,主要是金元以后有关小说、戏曲、词论等部分,以使全书的内容更加协调,更加符合中国文论发展的实际情况。  三、另写说明。全部说明文字,重新撰写。力图撷采新的研究成果,以更加科学的观点来评析每一篇入选作品的内容、意义及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等。  四、重新注释。新的注释吸取了当代新的研究成果,力求正确、简要、明了,并适当地增加了拼音音注。凡旧注有所缺略或不尽妥善之处,则予以补充、订正。  我们编写组的基本人员都在郭先生一手创建的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室工作。有些曾经在当年亲聆过郭先生的教诲,甚至直接参加过四卷本的编写;多数人员长期在郭先生及王运熙先生领导下从事中国古代文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从而使我们在这方面有一定的积累。今天能完成《中国历代文论选》的新编工作,离不开前辈为我们打下的基础,离不开前辈对我们的教导。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将永远对郭先生怀着深深的敬意。同时,也深切地怀念为复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的朱东润、刘大杰、赵景深、陈子展诸先生,衷心感谢王运熙、顾易生先生对我们的教导。  我们的水平毕竟有限,这次新编工作中难免有疏漏和错误之处,谨请读者和专家指正。

内容概要

本书是先秦至隋、唐五代的文学理论选集。入选的作家,范围力求宽泛,各家入选的篇章,也尽量选取最能代表他们的理论主张和有价值的代表作,以求能较清楚地反映这一历史时期文学理论发展的情況。每家在入选篇章的正文之前,冠有文论家生平简介,并对其理论主张作了简要的评述,以供读者参考。

书籍目录

先秦两汉  周易(节选)  尚书·尧典(节录)  诗经(选录)  左传(节选)  老子(节录)  论语(选录)  孔子诗论(选录)  墨子(节录)  孟子(节录)  庄子(节录)  九章·惜诵(节选)  苟子(节选)  韩非子(选录)  礼记·乐记(节选)  毛诗序(节选)  史记·太史公自序(节录)  法言(节选)  论衡·艺增  论衡·超奇  论衡·自纪(节选)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论)  楚辞章句序  诗谱序魏晋南北朝  典论·论文  与吴质书(节录)  与杨德祖书  三都赋序  文赋  文章流别论  抱朴子·钧世  狱中与诸甥侄书(节录)  宋书·谢灵运传论  文心雕龙·原道  文心雕龙·辨骚  文心雕龙·明诗  文心雕龙·神思  文心雕龙·体性  文心雕龙·风骨  文心雕龙·通变  文心雕龙·情采  文心雕龙·丽辞  文心雕龙·比兴  文心雕龙·夸饰  文心雕龙·时序  文心雕龙·物色  文心雕龙·知音  诗品(选录)  雕虫论  南齐书·文学传论  文选序  陶渊明集序(节录)  与湘东王书  金楼子·立言(节录)  颜氏家训·文章(节录)隋唐五代  上隋文帝书  中说(选录)  隋书·文学传序  周书·王褒庾信传论  古今诗人秀句序  上吏部裴侍郎启(节录)  王勃集序(节录)  修竹篇序  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  史通·言语(节录)  史通·叙事(节录),  十七势(节录)  论文意(节录)  古风二首    河岳英灵集(选录)  戏为六绝句  同元使君舂陵行并序(节录)  箧中集序  送刘太真诗序(节录)  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节录)  中兴间气集序  诗式(选录)  补阙李君前集序(节录)  醉说  寄李翱书  答李翊书  答尉迟生书  送孟东野序  荆潭唱和诗序  荐士(节录)  董氏武陵集纪(节录)  与元九书  新乐府序  寄唐生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与吕道州温论《非国语》书  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  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  寄从弟正辞书  答朱载言书  答李生第一书  答李生第二书  叙诗寄乐天书  乐府古题序  上令狐相公诗启  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节录)  文章论  答庄充书  李贺集序  上崔华州书  唐容州经略使元结文集后序(节录)  与王霖秀才书  与友人论文书  文薮序  正乐府序  桃花赋序  与李生论诗书  与极浦书  与王驾评诗书(节录)  题柳柳州集后  诗品(选录)  禅月集序  旧唐书·文苑传序  旧唐书·元稹自居易传(论赞)  花问集序

章节摘录

  比、兴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概念,首见于《周礼·春官·大师》之言“六诗”和《毛诗大序》之言“六义”。虽然一称六诗,一称六义,但都是指风、赋、比、兴、雅、颂六者。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对这六者进行解释的,首先是汉代经师。东汉郑众云:“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周礼·周官·大师》郑玄注引)这一解释甚为概括、简略,“比方于物”应就是一般的打比方,“托事于物”则不易了解。但若联系《毛传》解释《诗经》时所标“兴也”和郑玄的笺,便十分明白了。例如《周南·桃天》开端云:“桃之天天,灼灼其华。”《毛传》云:“兴也。桃有华之盛者,天天,其少壮也;灼灼,华之盛也。”郑玄笺云:“兴者,喻时妇人皆得以年盛时行也。”郑玄认为,诗人写桃花盛开,寄托着男女婚嫁不失时的意思,这便是兴。又如《邶风·柏舟》:“泛彼柏舟,亦泛其流。”《毛传》也标明“兴也”。并说,柏木是宜于为舟的,但如今柏舟飘流水中,“不以济度也”。《郑笺》云:“兴者,喻仁人之不见用,而与群小人并列,亦犹是也。”认为诗人写柏舟漂流,寄托着仁人不遇之意。可知汉代经师所理解的兴,就是在“物”(如桃树、柏舟)的叙写中,寄托着人事方面的意思。所谓“托事于物”,应作如是理解。汉儒又认为“兴”中所寄托的意思,大多与政教有关。比如《桃天》,青年男女婚嫁以时,是由于周文王治理得好,也是由于其后妃品德高尚,辅佐文王进行教化,致使天下人都依礼而行。又如《柏舟》,是讽刺卫顷公的不良政治的(均见《毛诗序》)。  刘勰《比兴》篇继承了汉儒的解释。所谓“依微以拟议”,“环譬以托讽”,“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就是“托事于物”、“举草木鸟兽以见意”(唐人孔颖达语,见《毛诗大序》疏)的意思。所寄托的有关人事的意义,在诗中基本上都不曾说出,后人只有从经师的注释中才知道,因此刘勰强调“兴隐”,“发注而后见”。相比较而言,“比”是将心中所蓄直接说出,是直指所喻对象而言;“兴”则是绕圈子说(“环譬”),是委婉曲折地进行表达。  汉代经师释兴,对后世影响深远。但也有人从另一角度加以解释。如西晋挚虞《文章流别论》云:“兴者,有感之辞也。”挚虞并非否定旧说,而是突出了诗人“感”的因素,认为“托事于物”是诗人见“物”而感的结果。这种“感”,是感触、感悟,是受“物”的启发而产生联想,引起感慨。挚虞的说法虽然简略,但可说与汉末魏晋时感物抒怀之作大量涌现、人们日益自觉意识到文学作品抒发感情、寄托感慨的作用有密切关系,从中可以窥见文学观念的发展变化。《文心雕龙·比兴》说“兴者,起也”,“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强调兴是诗人因“微”物的触动而兴起情思的结果,这可说是与挚虞之说相承,包含了新的因素。  总之,《文心雕龙·比兴》论兴,既对汉儒的说法作了准确、充分的发挥,又体现了文学观念的发展。其论述对后人颇有影响。如唐代孔颖达《毛诗大序正义》说:“比显而兴隐。……毛传特言兴也,为其理隐故也。”便是因袭刘勰的观点。

媒体关注与评论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蝼,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历代文论选新编.先秦至唐五代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