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III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作者:摩尔  页数:268  译者:严冬冬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约翰•布雷箫说:“它补全了我失落的一角……我愿毫无保留地推荐此书。”  20世纪人类最大的病痛是“心灵的沦丧”。心灵沦丧的我们物质越来越丰富,却越来越感觉不到幸福;相处的技巧越学越多,婚姻关系却越来越难搞;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感动却越来越少。针对当下的种种问题,本书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式。它无需高深的哲理,更与医学技术无涉,你只需要重新审视日常生活,就能找回久违的快乐与满足。其实,精心挑选的一束鲜花、浆洗的干干净净散发着香味儿的桌布,这些微末细节都可以滋养干涸已久的心灵,让我们从中获得满足与幸福。  本书与《少有人走的路》《少有人走的路II》一脉相承,一同触发了20世纪末“回归心灵”的风潮,它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达150周之久。

作者简介

摩尔,美国人,一个享誉国际的心理学家,拥有哲学学士、音乐硕士及神学博士学位。他以荣格心理学和原型心理学、古代神话、西方文艺传统为主题从事演讲和写作,在欧美地区颇负盛名。

书籍目录

序 心灵的沦丧第一部分 关怀心灵? 第一章 聆听心灵的声音?第二部分 在日常生活中关怀心灵 第二章 家庭和童年的神话 第三章 自我崇拜的神话 第四章 爱情的入门仪式 第五章 嫉妒与羡慕:滋养心灵的毒药 第六章 心灵与力量 第七章 抑郁的馈赠 第八章 疾病:身体的诗歌? 第九章 心灵的经济学第三部分 精神实践与心理深度? 第十章 神话、仪式与精神生活的必要性 第十一章 心灵与精神生活?第四部分 关怀世界的心灵 第十二章 美与万物之灵的复苏 第十三章 生活的神圣艺术

章节摘录

第四章爱情的入门仪式柏拉图说,爱是一种疯狂,一种神圣的疯狂。今天我们谈论爱情时,经常把它当做人际关系的一个方面,一种我们可以控制的东西。我们关心的是,如何用正确的方式恋爱,如何获得成功的爱情,如何克服其中的问题,如何面对失恋的打击。很多人之所以来接受心理治疗,是因为他们对爱情的期望太高,而实际结果却让他们大失所望。很明显,爱情绝不是单纯的。过去的纠葛,未来的希望,以及种种鸡毛蒜皮的琐碎小事——哪怕与对方只有一点点联系——都会对爱情产生深远的影响。有时我们会以轻松的态度谈论爱情,却忽略了它强劲而持久的一面。我们总期待着爱情的抚慰,却往往惊讶地发现,它也能在我们心中留下空虚和裂痕。离婚的过程常常是漫长而痛苦的,永远无法真正了结。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确定离婚的决定究竟是对是错。就算分手能让心灵获得些许宁静,当初的夫妻恩爱也会存留在记忆中,在梦境里反复出现。没有机会表达的爱,同样会折磨人们的情感。有一位女子最后一次见到父亲时,他正被送往手术室。当时她非常想告诉父亲,她爱他,尽管他们的关系一直很紧张。但她终究没能说出口,然后,一切都太迟了。每次回想起当时的情境,她都忍不住放声痛哭。在讨论爱情本质的著作《飨宴》(Symposium)中,柏拉图把爱称为“充实与空虚的孩子”。充实与空虚,恰恰是爱情的正反两面。我们总是向往爱情,总是期待爱情抚平心中的创伤,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圆满。或许在过去,爱情也曾让我们感到痛苦,但我们从来不在乎。因为爱情具有一种自我复苏的力量,如同希腊神话中的女神,只要在遗忘之水中沐浴一番,就能恢复贞洁。每经历一次爱情,我们对它的了解就深了一分。失恋之后,我们总是痛下决心,今后绝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我们的心变硬了一些,或许也变聪明了一些。但爱情本身永远是年轻的,永远带着青春特有的愚蠢和笨拙。因此,与其在失恋的痛苦无望中形销骨立,不如坦然接受爱情造成的空虚,因为空虚是爱情本质的一部分。我们不必刻意避免重蹈覆辙,也不用让自己“变得聪明”。遭受失恋的打击之后,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驱散心中的怀疑,再度投入爱情,尽管我们已经体验到了其中的黑暗和空虚。或许我们应该把爱视为心灵的一种表现,而不是人际关系的一个层面。古代的心理书籍采用的就是这种观点。这些书籍告诫人们珍惜友谊和亲密的感情,却绝口不谈如何维持关系。最关键的是爱情对心灵的影响:爱情能使我们的心胸更加开阔吗?能在某些方面启发我们的心灵吗?能让我们脱离尘世,体尝到天堂的意境吗?费齐诺曾说:“人类的爱情是什么?它的目的是什么?爱情是一种欲望:和某种美好的事物结合在一起,在尘世中享受永生。”俗世的乐趣能够引领我们通往永恒的精神享受,这是新柏拉图主义(Neoplatonism)的基本观点。费齐诺把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指引我们通往永恒的东西称为“充满魔力的诱饵”。换句话说,爱情既是两个人之间纯粹世俗的关系,也是通往心灵深层经验的途径。爱情让身处其中的人们感到困惑,因为它对心灵的影响,并不总是和人际关系的节奏与需求协调一致。德国早期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Novalis)说得很简单:爱情不是为这个世界创造的。弗洛伊德提出了一种方法,可以让我们把爱情的焦点从杂沓纷扰的生活转移到心灵。他认为,爱情是我们童年时经历的家庭环境在现今感情关系上的投影。在爱情中,父母亲和兄弟姐妹都是隐形的影响力。爱情能够激起我们内心深处原本潜藏的幻想。简单概括弗洛伊德的观点,即我们现在的爱情不过是旧爱的复活。不过,我们也可以从弗洛伊德的理论出发,思考爱情是如何利用记忆和意象,给我们的心灵带来旺盛的生机。弗洛伊德提醒我们,爱情牵涉到形形色色的人。大约十五年前,我曾做过一个梦。我梦见自己在一间宽敞的卧室里,旁边有一位陌生的美丽女子。灯很亮,分散了我的注意,所以我想把灯关掉。我在墙上发现了一长串开关,总共有20个按钮。我每按一个,都有几盏灯熄灭,而另外几盏灯则亮起来。我尝试了很多种组合,总是无法关掉全部的灯。最后我放弃了,接着就有成群的人走进卧室里。这下彻底没希望了,我原本就关不掉所有的灯,现在连隐私也没有了。恋爱中的人总是向往那种盲目、热切、没有任何干扰的感觉。在那场梦中,我不愿受到灯光的干扰,也不愿让心灵的其他形象(走进卧室的那些人)介入这个单纯的恋爱机会。我要的是纯粹的无意识状态,绝对的黑暗。事实上,随着爱情逐渐复杂化,恋爱中的人们总会开始考虑一些与爱情不相干的东西。心灵过去的复杂经历,此时就成了爱情的负担。我曾为一位即将结婚的女士进行心理辅导。她做了一连串烦心的梦,在梦中,她的兄弟总是干扰她的婚事,因为他很爱她,而她的婚姻将会是他们亲密关系的终结。她告诉我,白天醒着时,她也幻想着和自己的兄弟相爱,希望能同时嫁给他和她的未婚夫。最耐人寻味的是,她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兄弟。她的兄弟其实是她心灵中一个强有力的、活跃的形象。他的出现,是要让她思考和质疑这桩婚事。用荣格的话来说,他扮演着十分重要的“魄”的角色,对她的行为提出批评,让她停下来反思。他同时也是心灵的代表,提醒她注意,爱情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单纯。在一篇探讨婚姻的论文中,荣格提出,爱情总是牵涉到四个人的形象:自己、爱人、魂(心灵的女性气质)和魄(心灵的男性气质)。而这位女士的梦则说明,婚姻中还牵连着更多的因素。我们可以接受弗洛伊德的基本观点:爱情能激发我们的想象,让它极度活跃起来。“坠入爱河”等于“陷入想象之中”: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昨天还占据了我们的全部思绪,今天却全在爱情的白日梦中消散了。具体的现实完全被想象力的世界所取代。爱情这种“神圣的疯狂”与偏执狂(paranoia)和精神分裂其实十分相似。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治疗这种疯狂?柏顿(Robert Burton)在他的巨著《忧郁的剖析》(The Anatomy of Melancholy)中说,要治疗爱情造成的忧郁症,只有一种方法:不顾一切地投入爱情中。今天的一些作家认为,浪漫的爱情是一种危险的幻觉,我们应该随时保持理智,绝不能信任它,以免被引入歧途。这样的观点是对心灵缺乏信任的结果。爱情是一剂良方,可以把我们从没有幻想的单调生活中解救出来,让我们的想象力不再流于贫乏,让我们过度理智的生活,重新焕发出浪漫的光彩。爱情给我们以自由,让我们进入想象力的神圣世界,使我们的心灵得以扩张,流露出原本被凡俗生活掩盖的渴望与需求。我们总是认为,恋爱中的人对爱人的缺陷视而不见,固执地认为对方是完美的——所谓“爱情是盲目的”。然而,实际情况可能正好相反:爱情让一个人得以窥见另一个人真实的、纯洁的、神圣的本性。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看,这当然是疯狂和妄想;但是,如果我们能摆脱对理智的依赖,那么我们就能体验和欣赏爱情带来的那种永恒的、柏拉图称为“神圣的疯狂”的感觉。爱情能让我们的意识贴近梦幻的境界。如同梦境一样,爱情能够揭示很多东西,尽管这种揭示的方式是扭曲的、含蓄的、晦涩的、充满诗意的。我们若想真正理解柏拉图的爱情理论,就应该把其他形式的疯狂,诸如偏执狂和各种瘾疾,视为心灵努力满足渴望的征象。柏拉图式的恋爱,并不仅仅是“没有性行为的爱情”那么简单,而是要在人的肉体和人际关系之中,寻找通往永恒的路径。创造了“柏拉图式恋爱”这一说法的费齐诺,写过一本探讨爱情的著作《欢宴》(Convivium),作为对柏拉图《飨宴》的应答。他在书中简明扼要地说:“心灵一半存在于时间中,一半存在于永恒。”爱是横跨时间与永恒的桥梁,让我们能够同时生活在两者之中。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永恒的感觉,我们通常会感到不安,因为它扰乱了我们的计划安排,撼动了我们原本了无波澜的内心世界。崔斯坦与伊索德要理解和欣赏爱情的奥秘,我们就不能把爱情视为一种心理问题,也不能指望靠阅读和他人的劝导,把爱情约束在“恰当”的轨道上。那并不是关怀心灵的方式。我们这个时代太讲究心理卫生,以至于把各种形式的疯狂都视为疾病。然而,柏拉图的“神圣的疯狂”绝不是一种疾病,而是通往永恒的路径。它让我们摆脱种种严苛的精神束缚,从凡俗生活中解脱出来。它是一扇门,让我们得以脱离理性的空间,进入神秘的领域。传统文化中的伟大爱情故事,可以帮我们探索爱情的永恒境界。这些故事呈现了爱情的诸多面貌,包括“耶稣受难记”(Passion of Jesus,其中passion一词具有丰富的含义)、“创世纪之造物”“奥德修斯的返家之旅”“哈姆雷特的犹豫”,以及“崔斯坦与伊索德的厄运”。这最后一个故事尤为凄美,十分契合我们目前的话题。它讲的是爱情的悲凉。崔斯坦(Tristan)这个名字来源于“悲伤”(triste)一词。他一出生就有了这个不同寻常的名字,因为他的父亲在战场上负伤不治而亡,而母亲也因难产而死。如同许多传说和神话中的英雄一样,他由养父母抚育成人;后来,他的舅舅玛尔克王(King Mark)又将他收为养子,可以说他有过三位父亲。如此曲折的身世,暗示着他日后的命运多舛。

媒体关注与评论

很少有书如此丰富而令人深刻自省,它就像莎上比亚和约瑟夫?坎贝尔的作品,几乎每一页都是一处宝藏。  ——杰里·普伯Journeymen杂志读到它的那一刻你立即就会被它迷住,这是一本小能再完美的心灵读物,它让人觉得,在这个一切都几近匮乏的世界里,仿佛身处一座美妙的小岛。  ——理查德·鲍里弗Bookpage杂志这本书迫使我用不同的方式来看待现实——种更广阔而有意义的方式。它补全了我失落的一角。  ——约翰·布雷箫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这本书确实感动了我,我猜它的力量和精神,可能比心理学流传得还要长久。  ——詹姆斯·希尔曼荣格派心理学专家这本书可以帮你放弃对无效救助的寻求,并开始认真对待关照心灵的任务。  ——山姆·基恩美国知名作家

编辑推荐

《少有人走的路3》补全了我失落的一角。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少有人走的路III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2条)

 
 

  •   确如楼下所言,这本书就是挂羊头卖狗肉。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Scott Peck写的“少有人走的路”系列本来就有三本,分别是《the road less traveled》、《further along the road less traveled》和《the road less traveled and beyond》,可是出版社不知因何原因没有拿到第三本的版权,又或者由于某些原因不能出版。本来这也就罢了,但在明明知情的前提下,出版社硬拿一本其他作者的书冒名顶替,还千方百计做成一个系列的样子,不但采用类似的封面,书名也用的是I、II、III,连第一本的介绍都说是三部曲,这就完全是明知故犯,丧失了最起码的商业道德,着实令人气愤。且不说这本书到底好不好,就算真是本好书,用这种方式推出也只能是种侮辱,而对于读者来说则是赤裸裸的欺骗。《the road less traveled》真的很棒,后面的两本可能逊色一些,不过在中国居然还弄出个山寨版来,还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   骗人,不是派克写的,哈哈,不过看过托马斯写的《灵魂的黑夜》很不错,这本会买来看看
  •   请问这本书原名是叫《少有人走的路》吗?一看书名马上就加入购物车,却发现作者已经不是派克了。是因为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卖的好才挂羊头卖狗肉的吗?
  •   虽然购买时看到作者并非同一个人,但毕竟书名一致还是购买了。但是发现这本书完全是照着少有人走的路1,2作者文笔风格的书。是出版社故意将不同的书,却将书名翻译成一样,让人误会购买。出版社有欺骗嫌疑。
  •   这本书不是《少有人走的路》一二本原作者写的......其中涉及的一些解梦及西方宗教色彩的阐释,不是很符合我们东方人的观念。勉强过得去的一本书。
  •   之前买了1、2部,读起来都很顺畅。这一部读了十几页,竟给我一种文中观点与之前的不一致甚至相反的感觉,并不是一脉相承,后来才知道是作者换了。第3部的观点比较难以接受,读到后来读不下去,以致现在已经束之高阁。
  •   首先接触的是第一部,对于其他两部不甚了解,也发现了写书的作者不一样,是三个不同的人。自己以为这三个人有某种联系,但是没有仔细查查,看了评论,才知道这很有可能是个骗局。。。对于书,封面很好,看来编辑在封面上下的功夫着实不少,成功的推销了这本书,秒杀了我这个想晋级为文艺青年的普通青年。好吧,文艺青年真难~~书的质量差,主要是纸张方面,内容暂时不做评论!
  •   这种借用别人的名气来出同名的书的书真是烂。
  •   在亚马逊网购的这本书从59页到74页都没有。发现的时间晚了,说超过30天,竟然也不换货。服了!
  •   不要买,根本就看不懂, 不知道他写的什么,没有斯科特.派克写的好
  •   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火,
  •   同学很喜欢,让我买一套、、我自己就不感兴趣了
  •   出版质量太差,居然缺几十页,过期了,也没有办法换了。以后小心该出版社的书。
  •   感恩分享!走进心灵深处...
  •   净化心灵的好书,值得一读
  •   此书我挺喜欢的,来回看了几遍啊
  •   这本书见解独到,让人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值得年轻人去读读
  •   还没看,应该值得细细品读
  •   我们对待心灵,也需要用智慧和技巧来呵护它,关怀它,遵照它的方式去生活。
  •   大部分以作者的病人为例,解析人类心理,帮助心理成熟。
  •   好书@好书
  •   我买的套装
  •   承认生命的阴暗面才能得到一张完整心灵地图
  •   书里面有一处少了一个角,好可惜!
  •   心灵地图
  •      看了前三本,心灵成熟之路,勇敢地面对谎言,与心灵对话,感觉不错,很真实的剖析感,解决了很多困惑,就差这第四本没看了。
       面对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这几本书其实说的大道理就那么几句,先要有勇气去面对,有力量和愿景去分析,最后能把它实践下去。另一方面就是人需要不断改变,其实很多书都写了这些道理,比如课文里面的病万变,药亦万变,不师古人之成法。与这几本书里的改变自己,调整心灵地图是一样的。不过精简的古文看起来容易,心理医生的实践经验却更容易触动人心,希望这里面的内容可以解决更多人问题,避免更多的悲剧。
       另外书里说的一类型的人,说是很多事情感觉很熟悉,经历过,还能猜出来后果,书里说是记忆遗传,我不赞同,因为很多事物都是父母生我时候根本不存在的东西,不知道读者里面有多少这样的人。每次这样的时候感觉很惶恐。
  •      初看,觉得这本书是用古希腊古罗马神话来解释心理活动,抑或是从心理活动层面成功诠释了这些神话。
       再看这本书让我想起最近我在教育学生方面的一个收获,对于那些调皮的或是不听话的学生,首先不能主观的把他们好坏分类,如果以特点分类,先接纳他们的这些“特点”,用爱或是包容来转变这些特点。
       而书中对于“自恋、嫉妒、羡慕、甚至抑郁等”先接受他们是心灵必须的心理活动,不要一味的排斥和否定,通过他们,你会获得心灵的成长或是认清自己的真实的内心。
       特别喜欢 第九章 心灵的经济学——工作、金钱、失败与创造,我深信,选择一份自己爱的工作,工作也会爱着我们,激励我们,安慰我们,让我们感到充实,就像我们的爱人一样。
      
  •     第三本书并没有前面那两本写得深刻,很多内容只是前面的重复,有些讲得并不深刻,关于宗教方面,感觉像是陷入了唯心论中。  尤其是刚刚读完前面两本之后再阅读这本书,会有视觉和审美疲劳。不过对于宗教,对于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仔细阅读下,也会发现精髓。
  •     这本书读起来给人感觉充满了浓浓的禅意,在读的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于原型的描述。由于接触过意象对话心理疗法,发现这里很多的东西和意象对话是极其相似的,书中有一段是坐着感到身体的某个部位不舒服,去找一对夫妻按摩师进行按摩,在按摩师触碰到伤痛的部位时,作者并没有痛的惊醒过来,而是随之出现了老虎的意象,按摩师让他看着老虎,觉得老虎会对他说什么,他就这样去感受这个意象的意义,最后身体的问题也随之好转了,这就是一次简单的意象对话过程。因为意象对话是我国本土自创的疗法,让我之前有怀疑过对于西方文化是不是适应性会很差,这本书让我看到意象对话是在人类原型的基础上,适应性要比我之前认为的好的多,对意象对话的兴趣又加深了一步。感兴趣的人可以了解一下朱建军的意象对话。
  •     这本和前两本区别在于更多的把心理学和神学神话揉和在了一起。这个作者写的内容虽然没有那么多案例,但里面有些片段还是挺喜欢的:
      1.希腊神话中的牛头人身怪物米偌陶,居住在迷宫的中央,嗜食血肉,却有一个美丽的名字,阿斯忒里翁,意思是星辰。每当我面对眼含泪水的患者,聆听他遭遇的种种痛苦时,我总是会想起这个故事。在他心中骚动的是一头野兽,但也是代表心灵本性的星辰。我们必须以崇敬的态度看待他的苦痛,这样,当我们对野兽流露出恐惧和愤怒时,才不会忘记星辰的存在。
      2,当初为了逃避家庭生活的”污染”,他不惜让自己的心灵变得贫瘠。
      3.我们遇到的心里问题和麻烦,大多是由爱而起,这绝不是偶然。遇到麻烦时,我们不妨提醒自己,爱情并不只是一种人际关系,更是心灵活动。爱情带来的失望,哪怕是背叛和别离,尽管在生活中是悲剧,对心灵却是滋养。心灵一半存在于时间中,一半存在于永恒。当我们因时间中的那一半心灵而感到沮丧时,不妨想想永恒的那一半。
      4.从心灵的角度来看,有时我们需要抑制好奇与怀疑,将某些东西在远处埋藏起来,信任我们心灵的伴侣,让见不得天日的事情永远保持秘密。
      力量并不一定要在行动中显露出来,努里贝完全可以采用强制性的手段,揭开妻子的秘密,但他选择了尊重她的隐私,从而保留了他自己的力量。其实,我们在保护他人力量的同时,也保护了我们自己的力量。
      5.抑郁的情绪是由罗马神话中的农神萨杜恩司司掌的,而长期处于忧郁情绪中的人,则被称为萨杜恩之子。
      6.追名逐利很容易导致心灵的沦丧。
      7.理智喜欢了解,心灵则喜欢惊奇。理智是外向的,追求对一切事物的认知;心灵则是内向的,追求潜藏在事物深处的奥秘。
      8.信仰是精神给予心灵的馈赠。心灵的信仰绝不会死守教条,因为怀疑是信仰的阴影,只有包容了怀疑,信仰才算得上完整。我们若无法容忍信仰中的不确定成分,就会走极端,要么自以为高人一等,要么对辜负我们的人嗤之以鼻;要么转向怀疑论的态度,拒绝信任任何事物。如果我们拒绝接纳信仰的反面,它就会离我们而去,并在我们的观念中表现出来:这样的人不能相信。或者我很信任这个人,没想到他完全不值得信任。把信仰单一化,只承认它积极的一面,必然会引发我们对他人和人生的怀疑。
      
      
      
  •     少有人走的路(一)是我极力推荐的一本好书。刚刚我忽然看来原来又出了二、三。原来这还是一部连续剧。我看过了后面两本的目录,我发现原来精辟的书,被扩充到类似肥皂剧的样子,顿时美感全无。
      
      我痛恨现在的商业逻辑就是要把一个好题材做烂赚足。就像王晶这样的导演,就喜欢拍续集,拍狗尾续貂的恶俗。
  •     
       在读这本书前,我抱着以往的心态,希望通过阅读智者的声音,了解自己,纠正自己,摆脱心里的那些虚妄,躁动和不安。
      但是,我没有找到,我想要找的那些东西,却得到了一些意外的发现。
      他说,你不要妄图消灭那些虚无和痛苦,你要去了解那些黑暗力量的背后,代表的是什么样的心灵需求。
      他说,你的嫉妒,你的羡慕,你的抑郁,你的消沉都是你的心灵在活动。
      他说,那些黑暗的力量是你心灵的一个面在活动,你只有去关爱他们,才能关爱你的心灵,才能让你的生命进入更深层次的领域。
      在读中,虽然有很多东西都没有真正的读懂。。。
      值得,你细细品味的一本好书。
  •     这套书的最后一本也在这个星期结束了。《少有人走的路4:心灵地图》(Care Of The Soul)不是原作者派克,换成另外一位作家托马斯•摩尔,刚好跟《乌托邦》的作者同名同姓,百度的时候发现的,嘻嘻。这本书似乎也在告诉人们如何寻找心灵安定之所,在如常的生活中寻觅一份清新。
      从派克到托马斯,或许是因为这一套书有着前后牵连,两位作者非常重视从宗教和神话中来寻找原型解释现下的一些生活问题。像文学中也有着原型结构,灰姑娘的故事在国外还有《简爱》中的简、在国内有《金粉世家》中的冷清秋、当年《流星花园》的杉菜以及N多韩剧中的女主角。原型有一些参照作用,托马斯用了近乎半本书的篇幅,来讲述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原型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如果读书过程中觉得枯燥,多半是因为文化差异,我们的文化中似乎不大重视理性分析,关键在于参悟,又有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多接触些不同的观点态度,才能打开思路,寻求新的转折。
      网上有一句话,大意是:我们走得太快,灵魂都跟不上了。这本书正好契合了这个主题,虽然这套书在美国畅销了几十年,可与中国当前的国情也很贴合。我们过多的追逐利益和物质生活,却忘了精神的归依,各种精神问题还有心理问题由此接踵而来。所以,停下来等等灵魂吧。
      
      1、生活方式的奥妙
      “造成情感问题的原因,很可能并不是某一次的内心创伤或者人际关系不理想,而是生活方式,它导致心灵遭到了漠视。人生难免遭遇种种问题,而问题并不一定会对心灵造成伤害,但如果不能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经验中得到滋养,心灵就会逐渐萎缩。”
      这个观点在派克的书中是没有看到的,读到的时候觉得眼前一亮很有些新鲜感。
      曾经在《青年文摘》或是《读者》上看到过一篇小文章,讲的是一个上班族因为精心筛选在办公区域内小生活物件儿,比如一支漂亮的杯子,一个独特的挂件,被上司看到后立马提拔。
      上司的观点是,能花时间寻找这些独特小物件、对自己如此照顾关心的人,一定是个懂得生活的人,那么本质上也是个会对工作用心的人。
      选择小饰品丰富生活空间,如果有自己的小家可以选用不同的家用物品、做一顿健康营养的饭菜、学习欣赏音乐和艺术、读些哲学还有文化方面的书。这些不同的生活方式,培养一个,对于心灵的滋养,都有很好的效果。
      我们不开心、茫然、失落,不是跟外在比较使自身产生不满足感,就是跟内在比较找不到能够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有关。
      从培养一个小小的生活习惯开始吧,或者是每天多喝几杯白开水、或者是听一首古典钢琴曲、亦或者每星期出门去一个陌生的地方……用不同的方法一点点的充实自己的内心。不要想着用网络和快餐文化来解决自己的空虚感,从真实的生活中,才能寻找到走向内心的正途。
      
      2、身体的诗歌
      你相信你身体中的每个器官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会开心失落吗?你相信只要你诚心的与他们交流沟通,身体的各种机能就能更好的运转吗?
      这就是关于身体的诗歌。匈牙利心理学家费伦奇“器官情欲”的观点是这么说的:每一个器官都有自己的私生活,甚至还有自己的人格,可以从自己的活动中获得乐趣。
      为什么当年《水知道答案》那么畅销,就是因为用科学的方法证实了水具有生命力。听快乐的歌曲和悲伤的歌曲,水结晶呈现的方式各不相同,这样神奇的世界,美妙而让人惊叹。
      家里妈妈喜欢养花,老早就听说过这种观点,每天对着花儿说话,花儿会开的更艳更持久。寒暑假在家,每天早起就会对花儿问好,不晓得有没有效果,只有一次见识过冬天月季开了花。花骨朵上还落着没有融化的雪花,那种感觉很奇妙。以前总觉得冬天是梅花的季节,万物藏而不发,都待春天萌芽。
      植物动物或许无法言语,我们不能与之沟通,但是他们也是有心灵的,带着这样温柔的想象生活在这个世界,情形就会改变,如果我们由衷的欣赏,就会少些滥砍滥伐,生态环境也不会被破坏成这般严峻的形式。
      每天,跟身体简单的交流沟通,如果孤单,就伸伸胳膊腿儿,跟他们聊聊天吧。
      
      3、心灵一半存在于时间中,一半存在于永恒。
      心灵一方面追随永恒的主题,另一方面也根植于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
      爱、恨、嫉妒羡慕等等情绪是存在于心灵中的永恒主题,这是生命的意义,我们不可摆脱。关怀心灵的目的,并不是解开人生的谜题,而是让我们学会理解和欣赏人生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正是人类生活和文化如此多姿多彩的原因。
      聆听心灵的声音,不是要求自己去做别人认为对的事情,而是体会生命中的各种情绪,它既包括理性和正常的内容,也有疯狂和扭曲的一面。越是能够包容不同的情绪和状态,不否认、不压抑,越是能够接近心灵的本性。
      托马斯在这里居然用到了我们道家“无为”的说法,真真感慨。就让它在心底来了又去,我们只用观想,不做任何的束缚。
      “关怀心灵”其实蕴含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尊重心灵所呈现的一切;另一方面,心灵则对我们予以关怀和照顾。
      所以,有了自己都觉得可怕的情绪,不要试图去压抑,就让它在心底徘徊也好,反复也好,全权的接纳和包容,这样的方式,才是最好。
      另一方面就是从生活方式中来不断的滋养心灵,第一小部分提到了。
      
      托马斯在书的前言有过这样的一句话:我们追求的东西可能相当平凡,甚至就在身边,而我们却因好高骛远而忽略了这些东西。
      都知道简单生活就是最幸福的,可有几人真的能够做到踏实而心安理得地过着平凡的日子?欲望太多、比较太多,就会忽略内心真实的声音。
      我们走的太快,那就停下来,等等灵魂。
      
  •     《少有人走的路3》
      
       一而再、再而三、三而竭,好书看到第三部也有点心理疲劳了吧,说不上是作者疲劳还是读者疲劳。总是找不到前两本的感觉了。可能是因为第三本里面采用了很多古希腊神话故事,而这些故事离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看到成串的希腊人名,就成为了阅读的障碍,也或许读到第三本,心理的预期就已经走低,而打不起精神了吧。
      
       也许很多作家在未成为作家的时候,都想过千万不要写续集,千万不要写那种打动不了作者的书。但是一旦成为了作家,可能都有点身不由己,有时候是出版社的约稿,有时候是读者的热情,有时候是朋友的鼓励,一时间就容易失去自我,一冲动就有了续集,并且再续集。
      
       这也怨不得作者,作家是靠版税生活的,但是出第一本的时候,作者一般都未必很知名,很少有人能先知先觉的知道能火起来,所以在版税上往往并不高,这样损失当然要通过续集,和再续集来弥补。
      
       所以只要书非常精彩,也就可以心安理得的为续集,在续集买单。并且也期待着更精彩的作品出现。
      
      
  •     去年看的这本书。   书的英文名是CARE OF THE SOUL,作者Thomas Moore。和1、2集作者非同一人,出版社很“有才”地把3本书并在一起出版,致使很多人直呼上当。   个人觉得这本很不错,内容丰富。简单的说,关怀心灵就是讲究生活的艺术。家里还有一本他写的《享受每日生活》(The Re-enchantment of Everyday Life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   另外《少有人走的路》1、2两集,1997年的时候远方出版社有出过,当时的译名叫《心灵地图》和《与心灵对话》。 上个世纪读的,也觉得不错,译者是张定绮。
  •     P316苏格拉底      派克的治疗方法不是否定消除病人的消极思想。而是想尽一切办法让你接受,从而承认自己的消极——它是政策的,心灵完整所必须的。再从中探索产生这种消极心态的根源。甚至接受,并借着这种消极的力量完成别人所不能完成的事情。整书的内容和作者的治疗方法有些相似。心灵地图用大量的文字,篇幅向我们讲述嫉妒心,羡慕心,精神分裂症,精神官能症,消极性人格依赖,抑郁等产生的根源。作者在写这些的角度也是从完整人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到接纳了解自己。让我们观察自己的心灵,宽容自己,让心胸变得更宽广,让心灵变的强大。        (书中第316页)心灵是强有力的,也是具有爆发性的。在情感最为强烈的时刻,心灵就是一支枪,一门大炮,拥有巨大的威力。作者还特别用一段的文字说明苏格拉底和耶稣用善与爱教导世人最终却被处死是因为他们的心灵拥有强大的,令人不安的力量,这种力量在他们的言行中都显现出来。尽管没有抢,他们仍然对当权者构成了威胁,因为时间最强大的力量,莫过于向人民展示他们的心灵。      心灵生活永远存在着阴影,而心灵力量的一部分,正是来自它的阴影特质,在阴影日渐加深的时候,我们必须放弃虚假苍白的纯真,才能触碰我们的心灵,过上有深度的生活。
  •     让美丑相伴,善恶共存
      评《少有人走的路之三:心灵地图》
      
      我们可能都有这个印象: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了,但是我们的精神生活却感觉不如以前了;我们享受着现在丰富的物质,羡慕过去的生活,怀念过去心灵上的富足。难道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科技的发展没有给我们带来足够的幸福?《幸福经济》里已经对这种心灵上缺失做了很好的注释,而《少有人走的路之三:心灵地图》则是从关注生活细节入手,以呵护心灵为目标,对我们现有的一些心灵上的问题进行了说明,通过一些日常生活细节、他经历的心理咨询案例等,为我们治愈心灵提供了建议。
      
      和《少有人走的路》之一、之二不一样的是,作者以心理疾病的治疗对切入点,但是不去谈心理咨询的具体细节,更是以心理咨询为例子,区分精神与心灵的差别,说明心灵的真正需要和发挥效用的地方。利用宗教、文学、哲学等综合的知识,从多方面满足心灵的各方面需要,让整本书看起来更具可读性,更像“心灵的鸡汤”。借助神话故事来描写心灵的一些变化,通过现实讲述心灵的多重性:用奥德修斯的故事来解释父性,用德墨特尔的故事来解释母性,用古罗马神话故事来说明人类具备的各种神性。
      
      包容的心态也是作者反复说明的一个态度,对待个人、家庭和社会,我们都应该用这种心态去看待各种现象,通过这种心态的认知反过来滋润我们的心灵。我们通常都认为:家庭就是我们的情感的港湾。于是我们不允许家里出现任何不和谐的声音,一旦出现就如临大敌,而作者却告诉我们,家庭的美好、恶劣也是并存的,这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唯有用一种宽容的态度去接纳他,才能真正地改造他,并且让他成为我们的心灵栖息之地和精神家园。
      
      尊重事物的神性也是作者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万事万物均有其神性,这种认识才会让我们去珍惜身边的花草树木虫鸟兽,而不是去肆意破坏我们的生活环境;这种认识才能让我们能真正静下心来,倾听身体各个部位的声音;这种认识也才能让我们倍加珍惜现有的与自然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让我们的心灵在地球上有宁静的栖息之地。就像艾默生欣赏麦浪、就像索罗看待瓦尔登湖那样,用一种崇敬的心态看待我们的环境,看待我们的心灵。
      
      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这也是一条通往心灵之路,在这条路上,没有捷径,只有你细心的付出、经常的感悟。
      
  •     从希腊神话的角度去是解释人的生活,挺有意思的,怎么读起来很有泛灵的味道.内容不说了,有没有人遇到和我一样的情况,251-258页是四页白纸的啊??
  •     看了一百来页,通篇希腊神话类比,没有什么实质内容,打着原书的旗号赚眼球。。。
      也可能文化差异吧,那堆希腊神话不容易接受,所以很难引起心理上的共鸣。。。
      
      
      本来是读完1和2,感觉还不错,对3抱着一定的期望才买的,结果读了100来页,实在读不下去了;扔掉了,留着还占地方。。。
  •      在没看少有人走的路,我以为想改变自己是很容易的,看了之后才知道很困难。就像书中说的人生并不是幸福的,人一生下来就要经历重重苦难。
       我们都是要经过人生的苦难,才能找到过上你认为的幸福生活。
  •     当当网上有更多的书斋和评论(书的4,5,6,7章)
      http://read.dangdang.com/book_2845
  •     《少有人走的路》三本书里,我先看的是这第三本。很有趣,也算是种缘份吧,这本书的作者并不是前两本的作者M·斯科特·派克,而是摩尔,他也是另一本书《灵魂的黑夜》的作者。
      《心灵地图》是中译,英文名为Care of the Soul。所以这本书所讲的,其实是对灵魂的关怀。
      
      我们中国人很少区分心和灵,而在西方是区分的。Body, heart and soul,身心灵里,灵是更高层次的存在,或者以我的浅显了解,body是内外科医生的地盘,heart是心理学家的领域,而soul,更接近于信仰和灵魂。
      
      书有些晦涩难懂,作者用了很多的希腊神话以及字根和拉丁文的释意来解释,套在中华文化中就像是说文解字和研究山海经神话一般。但中心思想很明确:我们需要的是一张完整的灵的地图,而不是用我们有限的,受了很多人类固有思维方式影响的价值判断去追求我们认为好的方面,并努力摒弃和排斥我们以为不好的方面。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作者对心理病人的引导。作者说大多数的心理病人都会认为自己目前的状况是不好的,是病态的,希望心理医生或者任何别的什么力量帮助他/她解决问题,去除那种状态。但是作者却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对soul最有益的方式。我们的很多心理上的病态其实是soul的成长的需要,而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否认那些病态的部分,而是承认、面对和接受。接受生命本身,接受soul本身同时存在着二元化的两个部分,如有白天便有黑夜,如同有爱就有恨……只有同时接受了二元化的两个极端,生命和soul才会完整。
      
      如作者在结尾时所说,“关怀心灵体现了另一种境界——既不脱离生活,也不会把解决问题当做唯一的追求。我们关怀心灵的唯一方式,就是尊重它表达的讯息,给它时间和机会来展现自己的面貌,用生活的深度、内涵和质量让它茁壮成长。”
      
      从书里看不出作者有什么宗教信仰,但这种从心理学经验里得到的结论却奇迹般地与佛家的思想一致。我们需要做的,不是纯然的全善而无恶,而是意识到善恶是二元本体的两面,承认它们,然后走在中道上。只有中道可以超越二元论。要能看到恶里的善,去恶,再去善,达到没有价值判断的无分别心,才能达到最终的涅磐。
  •     我在美国亚马逊上查了如下:
      
      1. The Road Less Traveled: A New Psychology of Love, Traditional Values and Spiritual Growth
      
      http://www.amazon.com/Road-Less-Traveled-25th-Anniversary/dp/0743243153/ref=sr_1_1?ie=UTF8&s=books&qid=1266840726&sr=8-1
      
      这个也就是国内翻译的《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2. The Road Less Traveled and Beyond: Spiritual Growth in an Age of Anxiety
      
      http://www.amazon.com/Road-Less-Traveled-Beyond-Spiritual/dp/0684835614/ref=pd_sim_b_1
      
      
      3. Further Along the Road Less Traveled: The Unending Journey Towards Spiritual Growth
      
      http://www.amazon.com/Further-Along-Road-Less-Traveled/dp/068484723X/ref=pd_sim_b_1
      
      这个似乎是国内出版的《少有人走的路2:与心灵对话》
      
      
  •     心灵好似一个没有日期的日历,她们每天都会更新,但是却没有重复的内容,她们的爱情类似于人之间的感情,我的心灵每天都会自己逗自己高兴,不会因此而怏怏不乐。
  •     喜欢里面的观点——
      
       大多数的现代疾病都是身体在麻木的文化氛围中坚守立场的表现。
      冷冻和粉状的食物,让我们的肠胃失去乐趣。在塑料椅背上靠久了,我们的后颈会感到不舒服。双脚没有多少走动的机会,整日无聊透顶。大脑因为被比做电脑而感到郁闷,心脏更因为被比做水泵而不爽。脾脏没有什么机会执行功能,肝脏也不再是激情的源泉。所有这些高贵的、充满诗意与力量的器官,如今全都沦为单纯的生理机能。
      早在16世纪,帕拉塞尔苏斯就对医师们提出了这样的忠告:“医师应该重视肉眼看不见的东西。看得见的东西属于他的知识范畴,单凭这些还不足以让他成为医师;只有当他对无名、无影、无形却能产生作用的事物有所了解时,他才有资格成为医师。”
      
      
      
      
  •     虽然不是《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写的,但是其中讨论的东西并不是不重要。
      
      对神话的解读有和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有些意思。
      重要的是作者对心灵(他用的是soul)的态度。他认为心灵本身已经是完满的,出现了种种“不正常”,需要的不是扭回到通常价值观所认可的状态,而是不带偏见的接受和聆听。care of the soul中care所代表的,不是cure,而是长久的承诺,开放的接受和耐心的关怀。这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心理治疗所能够承诺的。
      
      值得一看。
  •     还没有看,但是作者不是原来那位,可能原版主标题就是心灵地图,有点想靠“少有人走的路”赚眼球的意思。
  •   这个系列,只有一值得看,其他的都是骗人的。我强烈怀疑三是攒出来的书。
  •   把心收拾好,日子才能健康。
  •   我只看过第一本,那时候确实好书,然后到2011.11.2.才发现后来写了3,4本新的。突然觉得不太靠谱,百度一遍,看章节目录,没必要再买再看信的了。
  •   是啊,只有第一本最精彩。
  •   我觉得第三本同样精彩,只是你对他存有一定偏见而已。
  •   同样的感觉,我是硬着头皮读下去了,结果啥印象也没留下读了跟没读一样。
  •   我也是先看的第三本,觉得不错,原来就对荣格学派比较有兴趣吧。
    听说前两本是另一个作者,内容相差比较大吗?
  •   说得很好。
  •   “关怀心灵体现了另一种境界——既不脱离生活,也不会把解决问题当做唯一的追求。我们关怀心灵的唯一方式,就是尊重它表达的讯息,给它时间和机会来展现自己的面貌,用生活的深度、内涵和质量让它茁壮成长。”
    这句很赞
  •   he is a christian
  •   我觉得这本书也能体现道家的无为思想,任由各种经历去丰富心灵就是对心灵的关怀。
  •   确实体现了道家的无为而治。以前一直困扰于到底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什么是对的,做什么是错的,总是让自己陷入深度的内心矛盾之中,理智和情感总是纠结着。读了第3本少有人走的路,才发现,无所谓对的还是错的,无所谓善还是恶,这些都是每个人的不同的选择,这些都是人类心灵成长的必经之路。无论你选择走哪条路,只要关注你的心灵和灵魂的成长,这些都是不无裨益的,即使是从灾难中,你也能迅速成长起来。读后收益颇多,让我能正确看待过去我的所作所为,裨益自在人心。
  •   读了两遍才读懂,书的内容比较晦涩,很多地方都用到西方神话。感觉和斯科特.派克的两本差别很大,要读这本书的同学可以和斯科特的分开来读。
  •   我也上.amazon看了。 Further Along the Road Less Traveled: The Unending Journey Towards Spiritual Growth 这个就是国内出版的《少有人走的路2:与心灵对话》。我翻看了该书目录对照,是一样的。
      
  •   也就是说,第二本原著,The Road Less Traveled and Beyond: Spiritual Growth in an Age of Anxiety ,没有在大陆出版?
  •   似乎是的
  •   这个。好复杂啊。
  •   丧天良的书商啊
  •   感谢!那国内出版的2,与心灵的对话,感觉如何呢。
  •   第三本的原版和翻译版都没看过,因为在美国亚马逊上英文版的评分3.5/5,属于中等评价的书吧,就不想看了。这个系列的第一本得分4.5/5,第二本的评价也是3.5/5,读者似乎都更认同第一本。
  •   Very helpful,thx~
  •   第二本和第一本很多重复。第三本完全在讲不一样的东西(作者看待事物和人性的角度明显不一样)
  •   对疾病发现很多时候还是无奈
  •   长久的承诺,开放的接受和耐心的关怀。
    --只有陪伴一生的人才做得到啊
  •   hi,这里说的“长久的承诺,开放的接受和耐心的关怀”都是指自己对自己的。因为care指的是自己对自己的soul做care而不是等着另外一个人来care :)
    至少我是这样理解的,呵呵
  •   认同,自己首先要对自己做到这些。
  •   需要的不是扭回到通常价值观所认可的状态,而是不带偏见的接受和聆听。
  •   3都出了!
  •   都3了……-_-||
  •   倒。。
  •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
    无良~
  •   这个…
  •   有的路,走的人很少。有的路,比如少有人走的路,走的人却不少。没准将来还会有 4 呢。谁知道。让他们走去好了,反正咱是不看的。
  •   唉........原作挂掉了...这部我还没看过,不知道怎样。评论使我望而却步
  •   注意到了~谢谢提示
  •   不知道这位托马斯·摩尔是不是另外一本书《灵魂的黑夜》的作者,那本书也是很好的。如果真是他,那么这本书应该也不错。
  •   还是不错的,至少对于处于极大压力的现代人来说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很差,2就不如1了,3还不是原作者,纯属忽悠,我是买的套装,3都有点不想看了
  •   有同感啊,有借名发挥之嫌
  •   我有英文原版的 'the road less traveled', 根本就只有一本啊,内容基本在1里面囊括了,2中已经有很多1的重复内容了,中国编辑真是疯了,又搞出本3来。。。
  •   现在不止3,还有4呢
  •   对啊,看到三就从图书馆拿来了,结果不是原作者,而且好多小标题也和二雷同
  •   作者都换了。。
  •   这本书非常好,不亚于1,可以尝试着看看
  •   作者一看就是没有好好度过本书的,至于套上《少有人走的路》这一系列的名称,也是出版商的问题,和本书的内容毫无关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