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大度

出版时间:2008-6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作者:徐潜,栾传大 主编  页数:86  字数:50000  

内容概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庸大度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极富哲学内涵。现代社会中,“中庸大度”已发展成为“和谐”、“适度”的一种境界。
中庸大度就是用正确的原则处理事物发展的相互关系。它也是维系人们正常社会秩序的原则。
中庸大度思想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来看,是有进步意义的。它告诉我们在处理事情时,要适度、恰到好处,不能片面、走极端。否则,真理跨出一步就会变成谬误。作为一个道德原则,中庸大度要克服两种倾向,即
“过”和“不及”,如果违背这个原则,好事也会成为坏事。
中庸大度思想在历史上起着进步作用,这些作用在今天仍然是很适用的。面对社会上复杂的、形形色色的,家庭的、朋友的,来自心理的、生理的、人际关系的,自然环境的、生活状态的种种矛盾和摩擦而引起的许多烦恼和痛苦,你若能遵循中庸大度的原则,就能渐渐离开烦恼,得到解脱和自如!
我们可以用现代人的视角重新诠释中庸大度的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从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际应酬等方面找出与现代社会、现代人相关的共通点。

书籍目录

孔子论“过犹不及”
子产、医和论“近女”
董安于佩弦自警
庾公差射师脱困境
东野毕驾车佚马
卞庄子一举刺双虎
孔子躬行“时中”
晋灵公暴虐丧命
晋人欲质萧同叔子
晏平仲谏君别“和”、“同”
陈敬仲坚辞夜饮
孔、孟痛斥“乡愿”
淳于髡煮酒谏齐王
公孙鞅为法自弊
刘邦“约法三章”得天下
韩安国模棱两可
严延年擅杀成“屠伯”
班超诫人勿求全责备
李固遗书诫黄琼
鲁肃维护孙、刘联盟
琅琊王骄恣遭杀戮
魏征适时谏十思
来俊臣苛酷灭人性
唐中宗调和失“中庸”
司马光服膺“中道”
韩琦调和两宫
苏东坡饮酒适量

章节摘录

孔子论“过犹不及”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庸”的概念,并对它作了确切的表述。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在跟孔子谈论师兄弟们的性格及优劣时,忽然向孔子提了个问题:“先生,子张与子夏两人哪一个更好些呢?”子张是颛孙师,子夏是卜商,两人都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孔子想了一会儿,说:“子张过头了,子夏没有达到标准。”子贡接着说:“是不是子张要好些呢?”孔子说:“过头了就像没有达到标准一样,都是没有掌握好分寸的表现。”这就是“过犹不及”的来源。有一回,孔子带领弟子们在鲁桓公的庙堂里参观,看到一个特别容易倾斜翻倒的东西。孔子围着它转了好几圈,左看看,右看看,还用手摸摸、转动转动,却始终拿不准它究竟是干什么用的。于是,就问守庙的人:“这是什么器物?”守庙的人回答说:“这大概是放在座位右边的器物。”孔子恍然大悟,说:“我听说过这种器物。它什么也不装时就倾斜,装物适中就端端正正的,装满了就翻倒。君王把它当做自己最好的警戒物,所以总放在座位旁边。”孔子忙回头对弟子说:“把水倒进去,试验一下。”子路忙去取了水,慢慢地往里倒。刚倒一点儿水,它还是倾斜的;倒了适量的水,它就正立;装满水,松开手后,它就翻了,多余的水都洒出来。孔子慨叹说:“哎呀!我明白了,哪有装满了却不倒的东西呢!”子路走上前去,说:“请问先生,有保持满而不倒的办法吗?”孔子说:“聪明睿智,用愚笨来调节;功盖天下,用退让来调节;威猛无比,用怯弱来调节;富甲四海,用谦恭来调节。这就是损抑过分、达到适中状态的方法。”子路听得连连点头,接着又刨根究底地问道:“古时候的帝王除了在座位旁边放置这种鼓器警示自己外,还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自己的行为过火呢?”孔子说:“上天生了老百姓又定下他们的国君,让他治理老百姓,不让他们失去天性。有了国君又为他设置辅佐,让辅佐的人教导、保护他,不让他做事过分。因此,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卿设置侧室之官,大夫有副手,士人有朋友,平民、工、商,乃至干杂役的皂隶、放牛马的牧童,都有亲近的人,来相互辅佐。有功劳就奖赏,有错误就纠正,有患难就救援,有过失就更改。自天子以下,各有父兄子弟,来观察、补救他的得失。太史记载史册,乐师写作诗歌,乐工诵读箴谏,大夫规劝开导,士传话,平民责谤,商人在市场上议论,各种工匠呈献技艺。各种身份的人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劝谏,从而使国君不至于在老百姓头上任意妄为,放纵他的邪恶。”子路仍然穷追不舍地问:“先生,您能不能举出个具体的君主来?”孔子回答道:“好啊,卫武公就是个典型。他95岁时,还下令全国说:'从卿以下的各级官吏,只要是拿着国家的俸禄、正在官位上的,就不要认为我昏庸老朽而丢开我不管,一定要不断地训诫、开导我。我乘车时,护卫在旁边的警卫人员应规劝我;我在朝堂上时,应让我看前代的典章制度;我伏案工作时,应设置座右铭来提醒我;我在寝宫休息时,左右侍从人员应告诫我;我处理政务时,应有瞽、史之类的人开导我;我闲居无事时,应让我听听百工的讽谏。'他时常用这些话来警策自己,使自己的言行不至于走极端。”众弟子听罢,一个个面露喜悦之色,他们从孔子的话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要调节自己,使自己的一言一行合乎标准,不过分,也不要达不到标准。子产、医和论“近女”子产是春秋时郑国的大臣,医和是春秋时秦国的医生。他们二人在当时都很有名。当时晋国势力强大,是诸侯的盟主。有一次,晋平公生病了,郑国的国君特地派子产到晋国去探视晋平公的病情。晋国的大臣叔向听说子产知识很渊博,就向子产请教说:“敝国国君的疾病很奇怪,派人占卜,占卜的人说:'是实沈、台骀在作怪。'太史们不知道他们是谁,冒昧地询问您这是什么神灵?”子产说:“这两位神灵,其实与贵国国君身上的病无关。山川的神灵,如果遇到了水旱瘟疫的灾祸;日月星辰的神灵,如果遇到雪霜风雨不合时令,都向他们祭祀消灾。至于贵君的疾病,肯定是由于劳逸、饮食、哀乐不适度的原因。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君子的时间可分为四段:早晨用来听取政事,白天用来咨询疑难问题,晚上用来确定政令,深夜用来安歇身体。这样就可以有节制地散发体气,不让它有所壅塞,也不至于引起身体衰弱。如果心里不明白这些,就会弄混各种事物的节度。现在,贵君的体气恐怕是专用在一处了,所以就生病了。”停了一下,子产又说:“我又听到过这样的话,诸侯的妻妾不能是同姓有血缘关系的,因为那样优点逐渐消失了,子孙便不会昌盛。对于这条,古人是很注重的。男女之间的婚姻,一定要辨别姓氏,这是礼仪的大法。晋君是姬姓,而他的宫中却有四个姬姓侍妾,晋君得病,恐怕就是这个缘故吧。必须遣散这四个姬姓女子,否则就必定无法医治。”这番话说得头头是道,叔向听罢,连连点头称是。晋平公向秦国求医。秦国国君派名医医和给他看病。医和诊断了一下病情,又问了问有关情况,说:“这病没法治了。这叫做:'亲近女人,病象蛊惑。不是由于鬼神,不是由于饮食,而是被迷惑丧失意志。良臣将要死去,上天不能保佑。”'平公迷惑不解地问:“女人不能亲近吗?”医和回答说:“不是不能亲近,而是应有节制。古时帝王的音乐,是用来节制各种事情的,所以有五声的节奏,快慢本末互相调节,声音和谐以后就降下来。五声下降停止以后,就不能再弹了。这时候如果再弹,就会出现靡靡之音,使人心荡耳塞,就会忘记平正和谐,因此,君子是不听这种音乐的。任何事情都像音乐一样,一到限度,就应该罢止,否则就要损伤身体。君子接近女色,是用来表示礼仪节度的,不是用来使心淫荡的。天有六种气象,派生出五种味道,表现为五种颜色,应验为五种声音,以上这些过了头就会发生六种疾病。六种气象叫做阴、晴、风、雨、夜、昼。分为四段时间,顺序为五声的节奏。过了头就是灾祸,阴没有节制是寒病,阳没有节制是热病,风没有节制是头部的疾病,雨没有节制是腹病,夜里没有节制是迷惑病,白天没有节制是心病。女人,属于阳事而时间在夜里,对女人没有节制就会发生内热蛊惑的疾病。现在您不知节制,不分昼夜地接近女色,能不到这种地步吗?”说完,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晋平公听罢,满面愧色,窘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男女之事虽是人的自然本能,但又应有所节制,要有“节”、有“时”,如果纵欲无度,贪恋女色,重则破国亡家,轻则导致身体孱弱,精神萎靡不振。子产、医和从不同的角度对晋平公的痼疾所作的剖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P1-7

编辑推荐

《中庸大度》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中庸大度思想在历史上起着进步作用,这些作用在今天仍然是很适用的。面对社会上复杂的、形形色色的,家庭的、朋友的,来自心理的、生理的、人际关系的,自然环境的、生活状态的种种矛盾和摩擦而引起的许多烦恼和痛苦,你若能遵循中庸大度的原则,就能渐渐离开烦恼,得到解脱和自如! 《中庸大度》中,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深厚文化用通俗易懂、清新明快的语言传递给读者,使读者在品读历史故事的同时,开阔眼界,提高素养,启发智慧,陶冶情操,对人的进步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庸大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