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若望的困惑之旅

出版时间:2006-2-1  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  作者:[美] 史景迁  页数:211  字数:166000  译者:吕玉新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以日志形式记述了18世纪一名叫胡若望的中国天主教徒在法国奇迹般的生活经历,并辅这以早期中外文化宗教交流的史事。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使这个中国人的法兰西之旅充满艰辛手曲折,灵魂也备受煎熬,以致最后竟沦浇到精神病院。本书再现了胡若望200多年前的奇遇,并试图对他的疑惑予以历史和文化的解释。

作者简介

史景迁,世界著名汉学家,现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1936年生于英国,曾受教于温切斯特大学和剑桥大学。1965年获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学位,现为耶鲁大学教授。史氏以研究中国历史见长(从他取名蕴含景仰司马迁之意可见他对此专业的热爱)。他以独特的视角观察悠久的中国历史,并以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宿疑第二章 出发第三章 海上之旅第四章 接近欧洲大陆第五章 在法国各省第六章 巴黎第七章 独闯奥尔良第八章 通向沙榔东第九章 身陷精神病院第十章 重见天日第十一章 返乡注释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书摘我们的这位胡先生,具体地说,胡若望先生,此时双脚站在接待厅门道内,伸长着脖子把头探进室内,两眼转个不停,向里张望了一阵。室内,几十个穿着教士长袍的神职人员占满了所有的长椅。室外,给胡若望套上外衣并将他从牢房押送到此的管理人员紧紧地夹在他的两侧,以防他因受刺激而做出某种意外的激烈举动。胡若望本人并不知道为什么他会被押送到这里来,因为不但没人告诉他,而且也没人能有办法告诉他。胡若望不懂法语,根本不可能开口用法语询问任何问题,而将他押送到此的人对中文也一窍不通。 两年半前,胡若望被当作精神病患者送进了位于沙榔东的医院,自此与世隔绝。由于从中国带来的衣服早已破烂不堪,此时的胡若望身上套着又脏又破的中国式短衫和衬裤,脚上一双早已不成型的中式袜子紧绷绷地塞在烂了个大破口子的烂布鞋里。他的肩上还耷拉着半截欧式短外套,一头鸡窝似的长头发则顺着后脑勺乱趴在后肩。“他看上去就像刚从棺材中挖出来的死尸,脸色惨白、憔悴。”当时在场的戈维理神父在遇到胡若望三天后写道:“由于既无好身材,又无动人的、表面胜于他实际处境的面孔,他看上去更像个深受饥饿折磨的流浪者或叫化子,根本看不出他是个知文识字的中国人。” 戈维理神父当时也在室内,与别的神父挤在室内一隅的一条长凳上。胡若望头伸到室内时,戈维理神父用汉语向他打了声招呼。这突如其来的乡音,使胡若望的耳根子猛然一震,心跳顿时加速,大有他乡遇故知之感,他迅即往声音发出的地方扭转头去。当胡若望看到戈维理时,他身后墙上挂着的镶在镀金画P3框内的基督教油画也同时映人视线。见到画中有副十字架,胡若望忽地举手冲它一指,不顾大庭广众的惊异目光,扑通一声,合起双膝倒地就拜。一连磕了五个响头之后,他方才缓缓爬起。这是胡若望用他自己的方式对画中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所表示的尊敬。随后,胡若望走进室内,以中国式的礼仪,双手抱拳、低头鞠躬,向每一个人打招呼。然后,在众人的力劝下,他才在一张凳子上弯腰落座。胡若望和戈维理神父畅谈了一个多小时。戈维理讲得一口流利的汉语,这是因为他在中国,主要在广州地区作为传教士生活了二十三年之久。当英国商人在该地找不到愿意给他们作翻译的中国人时,戈维理神父还帮忙兼做翻译。戈维理不仅询问了胡若望为什么会落到如此几近衣不遮体、一贫如洗的困境,还问了胡若望为什么没有与傅圣泽神父签订工作合同的原因。那是因为是后者把他从中国带到法国来的。胡若望口齿清楚地详细回答了戈维理的每一个问题。最后,当戈维理神父问胡若望是否有问题要问他时,胡若望明明白白地表示他有一个千思不解的宿疑。那就是:“他们为什么把我关起来?”……

编辑推荐

《胡若望的困惑之旅:18世纪中国天主教徒法国蒙难记》18世纪,一名名叫胡若望的中国天主教教徒,离开祖国,来到他乡,开始了他一生的传奇之旅。在这次旅行中,他经历了东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不仅肉体饱经风霜凌辱,而且灵魂也受到了极大的煎熬。《胡若望的困惑之旅:18世纪中国天主教徒法国蒙难记》再现了胡200多年前的奇遇,并试图对他的疑惑予以历史和文化的解释。点击链接进入:  《史景迁中国研究系列(套装共七册)》,点击查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胡若望的困惑之旅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胡若望是18世纪广州的底层市民,原本根本不值得一说。历史连名字都没流传下来,若望是他作为天主教徒受浸的名字。康熙帝国时代,广州是基督教传教较为深入的区域,即使这样,仍然受到官方的严密监控。胡若望为何加入天主教已无从考起,但是他有着坚定的信仰。他最大的梦想是到罗马,见到教皇。傅圣泽是一名多年生活在北京、广州的传教士。他学习了中文,并且多年来一直研究古文籍,为得是证明从中国远古就已经有了上帝的存在,也为了证明在中国传教是必须的并且是重要的。傅圣泽在中国生活十多年后准备回巴黎再去罗马,而他除了要把多年收集的2000多本古文籍通过各种渠道运送到巴黎外,还需要一名会抄写的中国人给他做一些文秘工作。阴差阳错,他最终选择了胡若望。时间紧迫,他甚至没有好好的深入了解过胡若望。从广州登船,有惊无险的达到法国。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胡若望在船上就与只会讲法语的船员产生了摩擦,被认为是一个精神有问题的中国人。而这种怀疑一直持续到他来到法国。傅圣泽一方面要为自己去罗马做好各种准备,一方面还得与教会、官方保持联系。于是,很很的傅圣泽有意无意的忽略了不会讲法语生长在康熙帝国的胡若望。虽然衣食无忧,但是即使现在的我们,也需要适应踏出国门后的那段时间。而傅圣泽认为,胡若望马上就会好的。当胡若望在他看起来,越来越怪异时,他默认了将胡送到疗养院。胡若望在法国生活的那段时间,据说是很多巴黎人见到的第一个中国人,他长长的辫子,怪异的举止都让人好奇,更何况一口犹如天书一般的汉语。作为在中国生活这么多年汉语说的标准的傅圣泽却并没有真切的去帮助胡若望适应。胡若望回广州后,法国巴黎基督教的一些人认为傅圣泽对待胡若望有一定欠缺,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傅圣泽把他所能收集的所以文件整理归类,并写成了三份“真实之叙述”,并分别被世界三大档案馆收藏。于是这一段18世纪中国天主教徒在法国的经历就被保存了下来。
  •   一个18世纪的劳务输出先驱的故事。胡若望如果活在现代,就是一个被拖欠工资但最终维权成功的农民工。史景迁的笔下的人物都是个性鲜明,充满细节。历史也随着那些细节而活了起来。都应该拍成电影。
  •   重庆江北,一条从北城天街到观音桥步行街的通道,亦即所谓“香港城”的那段,中间是各种衣服或者适合地摊销售的其他品种,两边仍旧是门庭若市的吃客,整段路得挤着路过。这是深夜23时许,还是这么多人。没有办法估算——哪怕是有历史记载以来,地球上已经装载过多少人?又有多少人被所谓的文字,抑或口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或者传颂过?那个份额肯定很低很低。但胡若望,一个粗通文墨的18世纪的中国人,居然能成为史传人物,就在于写者通过文档,知悉他的一切。而在他个人的生存状态中,无意地成为历史观察的一个断片。太大的宏大叙事与普通人无涉,哪怕胡若望——他也许一直也在贵国的某些档案的角落里存在。如果不是史景迁,我们其实没法了解当初宗教传播,会因了文化差异有这么多的冲突,虽然胡若望坚如磐石的以自己的不合作、失常来减轻了冲突的锐度。这是一本小书,篇幅不长,文字一般。叙述的技巧能让人阅读下去,背景的钩沉和链接,煞是有些嚼头。通过日志的方式,能还原彼时的情状。特别是傅圣泽神父携带的那些书籍的波折,以及他试图构建的理论体系,让人不禁莞尔¬——一个外国人,抱着统一理论体系,打通几大宗教的任督二脉的志向,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神父随时想到胡若望的生活、安全及回家,与过去乃至当下,中国人的分量感都有差别。这本书只有p211,其中P164-203是注释,P204-211参考书目,这样一本书,每章每节,每人每事都有出处。对照贵国的其他书籍,长叹息!
  •   读来饶有趣味,一个中国乡下人远赴法国,帮法国教会做事,因为个人的问题发生纠纷,欲回国,发生的一系列搀杂着历史背景,个人性格的种种离奇又滑稽的琐事。清晰的看到当时的社会形态,人物风情,虽然发生在世纪,却让人觉得就象是昨天得故事。史景迁,这位著名的汉学家给我们描绘的一幅迷你版的清明上河图
  •   没有理解背后究竟什么原因
  •   该书翻译及其粗糙 语法不同 就是一帮硕士研究生 还有可能是图书馆系的学生翻译 实在不知所云

    没有丝毫美感

    感觉就是描述一清朝精神病患者在国外四处游荡 百受欺凌

    翻阅看完 毫无收获!

    要想慕名购买 双手反对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