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旧事之跷脚沙逊

出版时间:2008-5  出版社:上海远东  作者: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页数:318  
Tag标签:无  

前言

凡是年仅古稀的老人或者对旧上海历史稍感兴趣的中青年,在经过矗立于南京路外滩的和平饭店时,都知道这座国际著名的饭店在解放前叫华懋饭店,而和平饭店所在的大厦解放前叫沙逊大厦,建造沙逊大厦的是一个名叫“跷脚沙逊”的英国人。一些人或许还知道,这个“跷脚沙逊”的真名实姓是埃利斯·维克多·沙逊。至于有关此人的进一步情况,许多人恐怕就答不上来了。无怪乎有位作者叹息地写道:“30年代的沙逊在上海似乎除了造房子,还是造房子。他在上海的生活究竟怎样的,人们一无所知。”我们很容易找到维克多·沙逊在旧上海留下的众多标志性建筑,诸如现为锦江饭店的华懋公寓和格林文纳公寓、位于苏州河北岸的河滨大楼等等,但我们很难找到与他个人有关的可靠材料,无论是书面的,还是网上的。随着近年来人们对旧上海兴趣的日趋浓厚,一些作者自然不会放过“跷脚沙逊”这个传奇人物。可是,由于原始材料的缺乏,他们只能人云亦云,甚或胡编乱造,许多说法彼此矛盾,离事实相去甚远。就拿“跷脚沙逊”的脚究竟是怎么“跷”的来说,就有多种说法。有的说他“赌博跑马,从马背上跌落,左脚受伤,留下残疾”;有的说他“在战争中因伤致残,坏了一只脚,走路一瘸一跛”。其实,他是在飞行训练中因战机失事而致残的。维克多·沙逊被人们尊称为维克多爵士,但他这个爵位是怎么来的,也是众说纷纭。有的说“他的祖辈曾得到英国的爵士封号,所以恭维他的人又叫他沙逊爵士”,似乎他的这个“爵士”只是人们为了拍他的马屁而随口叫叫而已。有的说他“世袭准男爵”,这么说有点含糊其辞。沙逊家族中共有两人被英国王室授予从男爵爵位,一个是维克多·沙逊的伯祖父阿尔伯特·沙逊,另一个是维克多。沙逊的伯父雅各布·沙逊。他所继承的究竟是哪一个人的爵位?事实是,雅各布·沙逊因为没有继承人,把爵位传给弟弟、维克多·沙逊的父亲爱德华·伊莱亚斯·沙逊,再传给维克多·沙逊。这个爵位一共传了两代就终结了,说“世袭”未免有点唬人。许多作者在写到维克多·沙逊时,都说他“终身未婚”,其实只要在互联网上搜索一下,他是否结了婚还是查得到的。只是因为他大半辈子没有结婚,就沿袭很多年前的过时说法,这么做未免太偷懒了一点。有位作者对旧上海的“风花雪月”颇有心得,可惜他对“跷脚沙逊”的描述有点随心所欲,罔顾简单的历史事实。在他的文章中,维克多·沙逊成了一个“金发红肤的小‘赤佬’”,在“本世纪(指20世纪)刚刚翻开新的一页”的时候,乘坐“英营东印度公司的轮船”的“蹩脚的三等舱”,前往孟买“尽快结束在印度的新沙逊洋行的业务,然后去中国上海发展”。这位作者忘了或者根本不知道维克多·沙逊是犹太人,而不是正宗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他长的是黑头发,不可能是金发;在20世纪初的时候,他还是一个活蹦乱跳的年轻人,他的脚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才变“跷”的;他结束新沙逊洋行在印度的业务的时间是1931年;他出生在富豪之家,虽然“老沙逊从不让后代成为靠在祖业上的纨绔子弟”,但他总不至于乘坐“蹩脚的三等舱”去孟买结束公司业务,况且时间已到了20世纪初,东印度公司还存在吗?作者撰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向读者提供有关维克多·沙逊的尽可能准确的材料,纠正一些误说和戏说。本书有关沙逊家族的一些说法,采用的是国外学者的观点,与国内的权威说法并不一致。比如上海沙逊洋行的创立时间,国内的权威说法是1845年,但国外学者认为是1850年。上海开埠是在1843年,正式划定英租界最初的范围是在1845年11月,虽然当年有若干外国商行进入租界,但显然并不包括沙逊洋行。按照现代沙逊家族的奠基人大卫·沙逊的“后发制人”的处世原则,确定1850年是上海沙逊洋行的创立时间似乎更为妥当一点。再比如,伊莱亚斯·沙逊另起炉灶创办新沙逊洋行的时间,国外学者认为是1867年,而国内的权威说法是1872年。大卫·沙逊于1864年去世,他的次子伊莱亚斯既然不甘居于大哥阿尔伯特之下,在父亲去世3年后、而不是8年后决定自立门户似乎更合情理。国内学者在研究中,把新、老沙逊洋行作为一个整体对待,称其为“沙逊集团”,认为既然都是沙逊家的企业,必然关系密切,同进共退。事实上,整个沙逊家族对伊莱亚斯·沙逊创办新沙逊洋行的“叛逆”之举,表面上没有说什么,心底里却是极其反感的。在伊莱亚斯·沙逊自立门户之后,不但新、老沙逊洋行彼此之间没有业务往来,而且伊莱亚斯·沙逊与其他兄弟之间也很少有私人交往。甚至他们的后代所上的学校也是不同的。伊莱亚斯·沙逊的后代,比如他的孙子、本书主人公维克多·沙逊,在英国上的是哈罗公学和剑桥大学,而伊莱亚斯·沙逊的兄弟们的后代上的是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由于客观条件和本人水平的限制,本书必定有诸多错漏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没有郑西海先生的热情鼓励和大力帮助,本书是不可能完成的,作者在此特向他表示由衷的感谢。

内容概要

凡是年仅古稀的老人或者对旧上海历史稍感兴趣的中青年,在经过矗立于南京路外滩的和平饭店时,都知道这座国际著名的饭店在解放前叫华樊饭店,而和平饭店所在的大厦解放前叫沙逊大厦,建造沙逊大厦的是一个名叫“跷脚沙逊“的英国人。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星夜逃离巴格达第二章  另起炉灶自创业第三章  贩卖鸦片恶名扬第四章  十里洋场赛马热第五章  痴迷飞行落残疾第六章  独具慧眼识上海第七章  一鸣惊人建高楼第八章  野蛮拆迁惹众怒第九章  适时转战黄浦滩第十章  镑券计划遭冷遇第十一章  美国才女项美丽第十二章  印度公主苏迈莉第十三章  犹太难民蜂拥来第十四章  无可奈何花落去第十五章  耄耋之年终成婚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星夜逃离巴格达英国著名犹太史学家塞西尔·罗思(CecilRoth)在《沙逊王朝》(TheSassoonDynasty)一书中说:人们通常把沙逊家族称为东方的罗思柴尔德家族。这两个家族毫无共同之处。首先,罗思柴尔德家族本质上是金融家,而沙逊家族本质上是商人,作为制造商是附带的利益。其次,罗思柴尔德家族齐整地分布在5个不同的中心,从未丧失其统一性;沙逊家族则凌乱地散布于东方各地。第三,这两个家族的背景和发展截然不同。罗思柴尔德家族是欧洲人,他们的祖先自古以来就生活在西方,而沙逊家族从未离开亚洲(就其有可能确定的历史而言),直到他们在19世纪来到英国。可是,还有一种比这更重要的差异。罗思柴尔德家族出身平凡,这个家族第一个有据可查的成员是一个其祖辈也是普通人的平常的货币兑换商人,他在18世纪末发家致富。沙逊家族那时的祖先是巴格达的一个囚虏首领,在他之前的祖先也是如此。因此,当沙逊家族的年轻一代稍后来到英国时,他们能够像从小就习惯的那样融入上流社会和宫廷,因此不像初看之下那么引人注目。他们与同时代的某些人不一样,不是忐忑不安的闯入者。他们就像利用与生俱来的权利,是故地重游。然而,从巴格达到温莎,从沙逊家族即使在印度时仍然戴着的头巾和穿着的东方长袍,到他们在伦敦市中心帕尔马大街上漫步时所戴的高顶礼帽和所穿的礼服大衣,从他们以前如此娴熟地使用的阿拉伯语辞藻的丰富多彩,到英语散文的精炼简洁,其间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可是,这种转变是极其迅速地完成的,历史上确实没有其他家族能够企及。沙逊家族的奠基人大卫·沙逊是一位东方式家长,尽管与此同时也是一个优秀的商人。

编辑推荐

《上海旧事之跷脚沙逊》的出版是为了向读者提供有关维克多·沙逊的尽可能准确的材料,并纠正了一些误说和戏说。我们很容易找到维克多·沙逊在旧上海留下的众多标志性建筑,诸如现为锦江饭店的华懋公寓和格林文纳公寓、位于苏州河北岸的河滨大楼等等,但我们很难找到与他个人有关的可靠材料,无论是书面的,还是网上的。随着近年来人们对旧上海兴趣的日趋浓厚,"跷脚沙逊"这个传奇人物自然也成了话题人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上海旧事之跷脚沙逊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历史、杂记、人文、各种轮回均赋其中。
  •   20世纪20年代,由于印度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和民族工业的发展,使得沙逊集团在印度很难再有发展余地。对于野心勃勃而又长袖善舞的沙逊爵士,上海这个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的远东第一大都市,早以是他垂涎的宝地了。当时上海是个无税口岸(指财产税等),公共租界只征房捐和土地捐等,这就增大了利润空间。上海是个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城市,英国人在租界中的势力很强。并且新沙逊洋行在上海已有相当基础,拥有大量房地产,已然成为上海最大的房地产商了。同时上海还是中国的商业金融中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这些有利条件是别处不具备的,上海充满着无限美好的发展前景。于是维克多·沙逊决定把经营重点转移到上海,并准备亲自在上海“大干一番”。这是新沙逊洋行经营战略的重大转变。
  •   我这个人对于书籍的前言跟后记很看重,对于书籍内容的真实性也很看重,前言跟后记是撰写书本的内容的简要介绍、著书人对于书籍的一些看法与写作是所花费的精力,包括想要对读者说的一些内容等等,真实性代表在参考书目中,本书没有参考书目,所有的参考书目都夹在正文里面,比如这本书如何如何说,那本书如何如何说,这个有点欠缺,另外图片资料不少,文字资料也是较有考证的,装帧也还不错,就是印刷不大行。沙逊全家以及他们对于我们中国的掠夺、剥削,对于我们后人来讲是神秘的,我们应当批判地阅读,当然也得辩证地去认识他,了解他,研究他,剖析他,我想这才是这部书籍出版的最终目的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