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理论与应用

出版时间:2008-5  出版社:海峡文艺出版社  作者:赖瑞云 编  页数:31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语文课程理论与应用》痛切地指出片面的学生主体论和“多元解读”,造成了课堂教学流弊重重:“由于多元阐释方面的理论准备不足,面对一些任意的诠释、错误的误读(反误)、低水平的读解时,就出现了放任自流、不敢引导、不加指正的现象,产生了‘引导’和‘指正’是否符合课改精神的困惑。”面对滔滔而来的读者相对主义,知难而进,正是《语文课程理论与应用》的锐气所在。

书籍目录

序第一章 语文课程改革、性质与理念第一节 新课程改革简介第二节 语文课程性质第三节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二章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节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二节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三章 语文教师素养第一节 职业品格第二节 专业素养第三节 教学技能第四章 阅读教学第一节 真实阅读的基本规律第二节 教学操作之一:指向秘妙,解读文本第三节 教学操作之二:运用知识,揭示奥秘第四节 教学操作之三:多元有界的实践运作第五章 写作教学第一节 写作指导之一:读写结合法“知识理论——例文”法第二节 写作指导之二:先放后收法多作多改法第三节 写作指导之三:写前指导作文批改作文讲评第六章 口语交际教学第一节 口语交际的五大技能第二节 口语交际的三种准备和八项情境活动第七章 现代语文学习方式第一节 综合性、研究性学习概述第二节 综合性学习的内涵与教学第三节 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教学第八章 语文教学过程、方法和教案第一节 语文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第二节 语文教案第九章 模拟语文课堂实践第一节 模拟讲课第二节 模拟说课主要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作为现代学习方式,综合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都以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个性和潜能为终极追求,共性较多。在这个意义上,与综合性学习构成种属关系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并无质的区别。二者的区别仅仅在于,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方法特征,更关注探究的深度,综合性学习突出的是构成特征,更关注探究的广度。  在课程的意义上,综合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则稍微复杂一些。可从三方面梳理。  1.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成部分,研究性学习的学科特征十分微弱。它以实践活动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学生在实践中综合掌握并运用分科知识与技能,是“泛学科”的学习活动。尽管学习内容可分别归入一定的学科,但它的目的不在任何特定学科,追求的是综合的通用的实践能力。它的基本特征是知识和智能的整合和运用。  2.与研究性学习课程容易混淆的,是学科课程(例如语文)内部的综合性学习领域。能够区别其间关系的显著特征就是“学科性”。如上所述,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成部分,没有“学科性”,而语文综合性学习是独特的课程领域--在已发布的新课程标准中,唯有语文确立了综合性学习的学科目标,二者区别显著。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语文课程形态之一。尽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材料涉及其他学科,但强调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有明确的语文学习目标,以“语文”为核心,学科性很强。正如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在于“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3.综合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不是在一个逻辑层面上的概念。综合性学习是从整合运用知识智能的角度说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从培养主动探究精神和能力的角度上说的。因此,二者必然形成交叉,会相互包容,在行为性质上是不能截然区分开的。从一般意义上说,研究性学习是综合课程,不是学科课程。但是在学科课程中往往也鼓励开展研究性学习。这种研究性学习,实质上是强调对学习方法的改革,即倡导有别于“接受性学习”的“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拿起这本书,翻阅不久,就感到惊异:这里不仅引入了当代教育学的系统理念,而且结合课改以来的偏颇进行反思,以经过实践考验的真知灼见,对权威理论加以补充和修正。当然,本书并不完全以理论创新为务,立意的重点之一是实践性,甚至可操作性,因而,对于语文教学的学科性质的学术争论、学科历史沿革等等都略而不计,但是,全书仍然理论、底气十足,学术活力一目了然。  ——孙绍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语文课程理论与应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