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家静思录/名家雅谈

出版时间:2005-11  出版社:京华  作者:杨耀文  页数:247  
Tag标签:无  

前言

  设想,独步在荒凉的夜街上,一种枯寂的声响固执地追随你,如昏黄的灯光下的黑影,你不知该对它珍爱还是不能忍耐了,那是你脚步的独语。  或是昏黄的灯光下,放在你面前的是一册杰出的书,你将听见里面各个人物的独语。温柔的独语、悲哀的独语,或者狂暴的独语。  放在你面前的那一本杰出的书,就是——《名家文化静思录:独语》。  《独语》精选了40多位散文名家的作品,这些作品或探讨时间,如何为的《论时间》;或阐述人生的境界,如王蒙的《守住人生的底线》;或诠释遵从生命的意义,如冯骥才的《遵从生命》;或抒发自己的情愫,如周国平的《人生贵在行胸臆》。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这些作品对于人性这一古老的问题都进行了透彻而深邃的分析,从而启迪我们获得丰富而精辟的人生智慧。  我们在编撰本书时,注意从多角度去选择。既有直抒胸臆的文章,如李若冰的《阳关梦》,也有运用象征手法的文章,如楼肇明的《大地书页》。直抒胸臆的文章读来使人感到酣畅淋漓,而象征的曲笔手法的运用,读来不仅意味悠长,耐人寻味,更体现出作家的一种谋略,一种智慧的闪光。  我们无法回归到那些岁月,无法沿着大师们的足迹追寻他们对生命的思索,只能在他们的字里行间找到思想的蛛丝马迹。愿您能将此书放在枕畔,在它的陪伴下,走过无数的黑夜与黎明……

内容概要

  《文化名家静思录》精选了40多位散文名家的作品,这些作品或探讨时间,如何为的《论时问》;或阐述人生的境界,如王蒙的《守住人生的底线》,或诠释遵从生命的意义,如冯骥才的《遵从生命》,或抒发自己的情愫,如周国平的《人生贵在行胸臆》。这些作品从各个角度对于人性这一古老的问题进行了透彻而深邃的分析,从而帮助我们获得丰富而精辟的人生智慧。  我们无法回归到那些岁月,无法沿着大师们的足迹追寻他们对生命的思索,只能在他们的字里行问找到思想的蛛丝马迹。愿此书能帮助读者朋友们感觉到思考的力量。

书籍目录

八十自省听雨独语寿则多辱智慧之神社稷坛抒情思索三毛之死论时间也无风雨也无晴奔灯下白头人空空实实之居阳关梦残雪断想石破天惊的诗句惟"琢磨"方能入化境"无为"是一种境界凝思守住人生的底线谈写流年世纪之交大地书页天 籁在柳树臂弯里遵从生命炎夏时节对冬天的怀念自 残书生论剑人生贵在行胸臆今天的嫉妒废墟静夜功课心语用力呼吸瞬息与永恒的舞蹈地下森林断想病隙碎笔(节选)沉船在风中造心思维的乐趣夜行者梦语渴望苦难自己的夜晚悟沙人生三境界我是主人一滴水可以活多久静物心中的图画

章节摘录

  独语  何其芳  设想独步在荒凉的夜街上,一种枯寂的声响固执地追随着你,如昏黄的灯光下的黑色影子,你不知该对它珍爱还是不能忍耐了;那是你脚步的独语。  人在孤寂时常发出奇异的语言,或是动作。动作也是语言的一种。  决绝地离开了绿蒂的维持,独步在阳光与垂柳的堤岸上,如在梦里。诱惑的彩色又激动了他作画家的欲望,遂决心试卜他自己的命运了。他从衣袋里摸出一把小刀子,从垂柳里掷入河水中。他想:若是能看见它的落下他就将成为一个画家,否则不。那寂寞的一挥手使你感动吗?你了解吗?  我又想起了一个西晋人物,他爱驱车独游,到车辙不通之处就痛哭而返。  绝顶登高,谁不悲慨地一长啸呢?是想以他的声音填满宇宙的辽阔吗?等到追问时怕又只有沉默地低首了。我曾经走进一个古代的建筑物,画檐巨柱都争着向我有所诉说,低小的石栏也发出声息,像一些坚忍的沉思的手指在上面呻吟,而我自己倒成了一个化石了。  或是昏黄的灯光下,放在你面前的是一册杰出的书,你将听见里面各个人物的独语。温柔的独语,悲哀的独语,或者狂暴的独语。黑色的门紧闭着:一个永远期待的灵魂死在门内,一个永远找寻的灵魂死在门外。每一个灵魂是一个世界,没有窗户。而可爱的灵魂都是倔强的独语者。  我的思想倒不是在荒野上奔驰。有一所落寞的古老的屋子,画壁漫漶,阶石上铺着白藓,像期待着最后的脚步:当我独自时我就神往了。  真有这样一个所在,或者是在梦里吗?或者不过是两章宿昔嗜爱的诗篇的糅合,没有关联的奇异的糅合:幔子半掩,地板已扫,死者的床榻上长春藤影在爬;死者的魂灵回到他熟悉的屋子里,朋友们在聚餐,嬉笑,都说着“明天明天”,无人记起“昨天”。  这是颓废吗?我能很美丽地想着“死”,反不能美丽地想着“生”吗?  我何以又太息:“去者日以疏,生者日以亲?”是慨叹着我被人忘记了,还是我忘记了人呢?  “这里是你的帽子”,或者“这里是你的纱巾,我们出去走走吧”,我还能说这些惯口的句子。而我那温和的沉默的朋友,我更记起他:他屋里有一个古怪的抽屉,精致的小信封,装着丁香花,或是不知名的扇形的叶子,像为着分我的寂寞而展示他温柔的记忆。墙上是一张小画片,翻过背面来,写着“月的渔女”。  唉。我尝自忖度:那使人类温暖的,我不是过分缺乏了它就是充溢了它。两者都足以致病的。  印度王子出游,看见生老病死,遂发自度度人的宏愿。我也倒想有一树菩提之阴,坐在下面思索一会儿。虽然我要思索的是另外一个题目。  于是,我的目光在窗上徘徊了。天色像一张阴晦的脸压在窗前,发出令人窒息的呼吸。这就是我抑郁的缘故吗?而又,在窗格的左角,我发现一个我的独语的窃听者了。像一个鸣蝉蜕弃的躯壳,向上蹲伏着,噤默地,噤默地,和着它一对长长的触须,三对屈曲的瘦腿。我记起了它是我用自己的手描画成的一个昆虫的影子,当它迟徐地爬到我窗纸上,发出孤独的银样的鸣声,在一个过逝的有阳光的秋天里。

编辑推荐

  抱怨环境不如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后再看这世界就是新的。静思之后,才能真正改变,因为静思出睿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化名家静思录/名家雅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总览,细思。
      1.一株较大的树,是需要有较深的根系的。
      2.最大的浪费是时间的浪费。
      3.《成长如蜕》节选作者:叶弥
      半夜时分,风忽然停住了。我掀开窗帘,世界呈现狂怒后的安详和纯洁,月光洁净如水,地面上结了一层薄薄的冰面子,在月光下有时发出“吱吱”的断裂声。我想弟弟所在的西藏,月亮会比此时此地的月亮更干净。但我不会为了追求一个干净的月亮跑到西藏去。这当中有着复杂的取舍,体现了一个人是否真正的成熟。真正的成熟使人抑制某种欲望,牺牲某种信念,换取目前的平衡,这才是一种清醒的取舍,含有人生一种真正的悲壮。人生中有些事是不得不做的,于不得不做中勉强去做,是毁灭。于不得不做中做的好,是勇敢。
      4.人生贵在行胸臆,袁中郎。
      一面彻悟人生的实质一面满怀生命的热情,两者的结合形成了袁中郎的人生观。他自己把这种人生观与儒家的谐世、道家的玩世、佛家的出并列为四,称作适世。若加比较,儒家是完全入世,佛家是完全出世,中郎的适世似与道有的玩世相接近,都在入世出世之间。区别在于,玩世是入世者的出世法,怀着生命的忧患意识逍遥世外,适世是出世者的入世法,怀着大化的超脱心境享受人生。用中郎自己的话,他是想学“凡间仙,世中佛,无律度的孔子”。 明末知识分子学佛参禅成风,中郎是不以为然的。他“自知魔重”,“出则为湖魔,入则为诗魔,遇佳友则为谈魔”,舍不得人生如许乐趣,绝不步出世。况且人只要生命犹存,真正出世是不可能的。佛祖和达摩舍太子位出家,中郎认为是没有参透生死之理的表现。他批语道:“当时便在家何妨,何必掉头不顾,为此偏枯不可训之事?似亦不圆之甚矣。”人活世上,如空中鸟迹,去留两可,无须拘泥区区行藏的所在。若说出家是为了离生死,你总还带着这个血肉之躯,仍是跳不出生死之网。若说已经看破生死,那就不必出家,在网中即可作自由跳跃。死是每种人生哲学不可回避的根本问题。中郎认为,儒道释三家,至少就其门徒的行为看,对死都淇敢悟。儒生“以立言为不死,是故著书垂川”,道士“以留形为不死,是故锻金炼气“,释子以“以寂灭为死,是故耽心禅观”,他们都企求某种方式的不死。而事实上,“茫茫众生,谁不有死,堕地之时,死案已立。”不死是不可能的。 那么,依中郎之见,如何才算了悟生死呢?说来也简单,就是要正视生之必死的事实,放下不死的幻想。他比较赞赏孔子的话:“朝闻道,夕死可矣。”一个人只要明白了人生的道理,好好地活过一场,也就死而无憾了。既然死是必然的,何时死,缘何死,更完全不必在意。他曾患呕血之病,担心必死,便给自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人在家里藏一笔钱,怕贼偷走,整日担心吊胆,频频查看。有一天携带着远行,回来发现,钱已不知丢失在途中何处了。自己总担心死于呕血,而其实迟早要生个什么病死去,岂不和此人一样可笑?这么一想就宽心了。总之,依照自己的真性情痛快地活,又抱着宿命的态度坦然地死,这大约便是中郎的生死观。
      5.病隙碎笔
      http://www.bookbao.com/view/200905/03/id_XODM5OQ==.html
      任何宗教或信仰,我看都该分清其源和流。一则,千百年中,源和流可能已有大异。二则,一切思想和智慧必是以流而传之,即靠流传而存在。三则,惟在流中可以思源,可以有对神性的不断的思悟,而这样的思悟才是信仰之路。我是说,要看重流。流,既可流离神性,也可历经数代人的思悟而更其昭然,更其丰沛浩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