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

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作者:胡阿祥  页数:29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清华、复旦、南开、南大、北师大等著名高校学者共同打造,集学术性与通俗性于一体的中国史系列读本”。本书由胡阿祥、王永平、何德章、严耀中、张学锋等五位学者共同完成。以上各位教授均在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浸润有年,学术成果也为学界推重。此次能够集众人学术之长于一书,实在是难能可贵。此外胡阿祥教授还精心选配数十幅插图,使读者能够更直观的了解这段历史。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得到广大历史爱好者的喜欢。

作者简介

胡阿祥,1963年生,安徽桐城人。文学博士,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职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会长。主要从事历史地理与中国古代文史研究。出版专著及各类大小册子20多种,发表论文与长短消闲文字300余篇,主编丛书多部。

书籍目录

引言: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第一讲 说曹操  一、东汉末年的乱局与曹操势力的兴起  二、曹操的主要政治举措及其性质与影响  三、曹操父子的“通脱”品格及其对汉魏之际文化风尚的影响第二讲 论孙吴统治者的阶级出身  一、关于孙吴统治者的阶级出身问题  二、孙吴统治者寒门身份的文化表现  三、孙吴统治者与儒学士大夫之间的冲突及侨旧集团关系的演变第三讲 魏晋时期北方民族形势与淝水之战  一、少数民族内迁潮流  二、匈奴、羯族政权与民族冲突  三、氐族前秦与淝水之战  四、淝水之战:十六国历史的分水岭第四讲 北魏前期历史与崔浩“国史之狱”  一、鲜卑拓跋部的兴起与北魏创立  二、中原与草原  三、一波三折的汉化进程  四、崔浩“国史之狱”:激进者的悲剧第五讲 孝文帝汉化改革及其历史影响  一、冯太后的品格及其用人与改制  二、孝文帝的身世之疑及其汉文化素养  三、孝文帝迁都洛阳及其原因  四、孝文帝全面汉化的主要举措  五、关于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得失的讨论第六讲 东晋南朝的人口南迁及其影响  一、东晋南朝人口南迁的概况  二、东晋南朝人口南迁之影响第七讲 南朝政权的更迭与禅让制度  一、南朝政局的特点  二、刘裕父子的武功文治  三、齐、梁两朝和兰陵萧氏的崛起  四、陈朝的建立与南朝终结  五、因缘时会的禅让制度第八讲 分久必合——论魏晋南北朝走向重新统一  一、不可避免的趋势  二、周隋禅代  三、重新统一的实现  四、为本时期做总结——从隋唐回首魏晋南北朝第九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  一、问题的提出  二、气候形势  三、动植物资源  四、河流与湖泊  五、海岸推移  六、自然灾害第十讲 魏晋南北朝土地制度的变迁——以北魏均田制为中心的讨论  一、北魏“均田令”的内容  二、均田制实施的背景与性质  三、“均田”不均的实质与法令本身的用意  四、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与“桑田”二十亩的意义第十一讲 魏晋南北朝的士族文化与中华文明的传承  一、学术文化传承的“家门化”——影响魏晋南北朝文化传承的关键之一  二、魏晋南北朝士族的基本类型及其文化特征  三、以儒家礼法为基调的土族门风  四、以儒家礼学为核心兼容并蓄的士族家学第十二讲 六朝贵族的精神世界  一、魏晋风流  二、神仙道教的魅力与困惑  三、忘情山水的隐逸世界——从《逸民列传》到美的觉醒第十三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佛教与民间宗教  一、道教的特点及其在本时期传播的背景  二、佛教的本土化和影响的扩大  三、民间宗教及其与佛教、道教的互动第十四讲 来自异域的风采——祆教徒墓葬  一、粟特商人与祆教  二、同州萨保安伽墓  三、凉州萨保史君墓  四、太原虞弘夫妇墓  五、固原史氏家族墓地  六、唐苏谅妻马氏墓志——代结语第十五讲 拓宽加深六朝文化的研究  一、六朝的概念与文化的概念  二、开展六朝文化研究的几个前提  三、拓宽加深六朝文化的研究  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讲 说曹操  一、东汉末年的乱局与曹操势力的兴起  东汉末年,时局混乱,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在统治阶级内部,最突出的矛盾表现为儒学士大夫阶层与操纵皇权的宦官集团之间的尖锐对立和激烈斗争。当时宦官“群辈相党”,左右政局,特别在顺帝以后,宦官集团消灭了外戚梁冀家族的政治势力,“权执专归宦官”,他们“手握王爵,口含天宪”,甚至可以随意废立皇帝。《后汉书》卷七八《宦者列传》概述其嚣张的情况说:“举动回山海,呼吸变霜露。阿旨曲求,则光宠三族;直情忤意,则参夷五宗。汉之纲纪大乱矣。”这些得势宦官,为巩固其专权的地位,总是提携其亲信,于是“子弟支附,过半于州国”,这些人做官,无不“剥割萌黎,竞恣奢欲,构害明贤,专树党类”,当时宦官公开主持西园卖官,“刺史、二千石及茂才孝廉’迁除,皆责助军修官钱,大郡至二三千万,余各有差。当之官者,皆先至西园谐价,然后得去。”这必然导致吏治风气的严重堕落。当时,宦官子弟及其集团“辜较百姓,与盗贼无异”,“狱由怨起,爵以贿成”,“典据州郡,辜榷财利,侵略百姓,百姓之怨无所告诉”。东汉王朝的统治危机四伏,出现了“三空之厄”,即所谓“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①。这种“三空”局面表明东汉王朝的统治已陷入万劫不复的困境。  对此,儒学士大夫阶层必然不满,给予了激烈的批评,形成了空前的“清议”风气,即所谓“处士横议”,“裁量执政”。对士大夫阶层的批评与抗争,宦官集团予以严厉的报复和打压,他们假借皇帝之名,诬陷士人结党,一再制造为害深重的“党锢之祸”,以致“凡称善士,莫不离被灾毒”。所谓“党锢”,就是禁锢“党人”,其中大规模的党祸有两次,分别发生在汉桓帝和汉灵帝时期,具体时间为166年和169年,宦官无情地杀害了著名的“党人”窦武、陈蕃、李膺、杜密和范滂等人,以致“天下豪杰及儒学行义者”多受到牵连,于时“海内涂炭,二十余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0条)

 
 

  •   魏晋南北朝期间,国家更替、民族迁移频繁,精神因为社会的混乱与人生的苦痛反趋向于自我觉醒。就一本通识读物来讲,将魏晋南北朝之政治制度、阶级冲突、宗教信仰等等皆叠加在一起,其一史料繁多、不好综述;其二工程浩大、力不能逮。因此作者在写书之际颇有取舍,大体以影响较大之史事入文。而诸如一些前人分析已多的史事或历史人物,如魏晋玄学、刘备孔明等,则亦舍去,从而力求《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一书能陈人不能陈或少陈之言,立前人未涉或虽已涉但未展开之论。

    此书所参考的今人论点,主要来源于陈寅恪、吕思勉、田余庆等史学大学。于参考之中又每见新意。譬如第二讲论孙吴统治者的阶级出身,即从孙坚孤微发迹始,又联系孙吴在言语、行止、婚姻等中的表现,从而推论孙吴统治者原属寒门。又因其背景的特殊性而轻视儒家,不守儒家礼制,从而导致统治者与治下信奉儒学的阀门士族产生种种文化冲突。文化冲突加上彼此利益的不断博弈,使政事失衡,又进一步产生了似诛戮江东大族英豪与二宫构争等多种问题。

    世间史事,皆彼此贯通、环环相扣。见此而不溯彼,则不知此何为此。见彼若不求此,则不知彼之传承接续。魏晋南北朝之历史,须臾便变幻千万,尤其宜知彼此之脉络因果。除去取史料广、分析精要、具有新意的特点外,《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于脉络因果之事尤其十分注意。例如北魏前期历史与崔浩国史之狱一讲,作者欲说明国史之狱何以发生,先由北魏统治民族鲜卑拓跋部汉化进程开始。即先将背景抽丝剥茧,再详叙国史之狱大况。这种一讲专乎一事的讲述方式极具针对性,一讲读完,来龙去脉必能了然。再如论魏晋南北朝走向重新统一一讲,更单独辟出“从隋唐回首魏晋南北朝”一节,以总结性的文字,对历史作一反省、对比。

    书之简介有云:此书系清华、复旦……等著名高校学者共同打造,集学术性与通俗性于一体的中国史系列读本。所谓共同打造等等,我总以为不可信。但言及集学术性与通俗性,此书却当仁不让。
  •   看魏晋南北朝史,这本是极好的入门并提高的著作,认真学习一下。。。
  •   以前学历史,听故事,只知道三国两普南北朝的大概。知道曹操、司马、北魏孝文帝,以为他们都是汉人,以为都是汉人一脉相承的江山。后来看别的书,知道有五胡乱华之说,却不知道乱华乱成什么样。最近热播《陆贞传奇》才想到要补补这段历史。看完这本书后,受益非浅。不但把这段历史的空白给填上了,还深切地感受到士族和庶族的对抗是多么强烈。想到梁山伯与祝英台在那个时代的爱情,要经受的是多么大的压力。
  •   喜欢,还没看完。作者分各角度系统的论述,是读史时很好的补充。
  •   听过他的百家讲坛《国号》,很喜欢这种讲课的风格
  •   不错,看了前面的序,讲的挺有道理,曹操的那部分也挺好
  •   书的质量不错。纸张啊印刷方面都是挺满意的。内容也挺好的,很是动人心弦,不是很枯燥的讲解。
  •   很好的书 推荐大家购买 物有所值
  •   还没仔细看,等我看完了再写把
  •   替同事代买的,据反映还不错。
  •   好家DD
  •   选材恰当,内容丰富!
  •   这个是给同学买的,书的外观看着还可以,但是书的内容没怎么看,不好做评价,不过看同学看的挺认真的,应该不错
  •   书本的前半部分很不错,后半部分有点像课本了(呆板)
  •   内容比较翔实,不过覆盖面还略显不够全面。
  •   可惜我对魏晋南北朝了解还不够深刻,只能先束之高阁了
  •   不适合床上阅读只适合在书房看呵呵太学术啦
  •   写的萝莉啰唆,有的直接引用陈寅恪的很多,费很大口舌。无聊。
  •   讲究吧,说的太罗嗦了,没有实质性的简短心得
  •   完整性,系统性差点儿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