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

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作者:王晶雄,王善平 著  页数:286  字数:240000  

内容概要

本书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进行了有关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整体发展: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社会交往:不可遗忘的发展维度;自在与自为:社会发展的双重维度;东方社会:一个神秘的未知世界;现代性批判:现代社会发展之深层反思;经济现象学:透视社会发展本质的基本路径等。

书籍目录

导论  当思想的闪电击中神州大地第一章  社会存在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哲学范式  一、抽象存在论:旧发展观的哲学范式  二、社会存在论:新发展观的存在论根基  三、实践决定论:社会发展的决定论依据第二章  整体发展: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社会有机体: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逻辑起点  二、全面生产:社会整体发展的根本所在  三、整体发展:超越经济决定论的重要表现第三章  以人为本:社会发展的价值维度  一、以人为本:唯物史观如是说  二、以人为本: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  三、走出误区:正确把握以人为本的基本条件第四章  社会交往:不可遗忘的发展维度  一、“交往”范畴的当代定位  二、“交往”与“发展”的当代互动  三、交往:透视当代中国发展的新视角第五章  自在与自为:社会发展的双重维度  一、社会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二、社会发展:自在与自为的统  三、唯物史观:历史决定论与历史选择论的统第六章  东方社会:一个神秘的未知世界  一、东方社会: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的聚焦点  二、跨越卡夫丁峡谷:东方社会之谜  三、东方社会理论:马克思留下的宝贵遗产第七章  探索与创新:列宁晚期的沉思  一、列宁晚期思想:不可遗忘的政治遗产  二、艰难的探索:列宁晚期思想的轨迹  三、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列宁晚期思想的核心  四、深远的启迪:列宁晚期思想的当代意义第八章  现代性批判:现代社会发展之深层反思  一、二次大战与奥斯威辛:现代性批判之动因  二、现代性之本质:资本与理性形而上学的神圣同盟  三、扬弃资本统治:现代性批判之出路第九章  发展的代价:可以承受之重  一、代价意识:痛定思痛后的反思  二、发展代价:社会发展的内在环节  三、社会发展:代价调控的艺术第十章  经济现象学:透视社会发展本质的基本路径  一、经济现象学:经济哲学的学理传统  二、社会经济存在论:经济哲学的理论范式  三、财富公共化:经济现象学视野下的社会和谐发展之路  四、夯实财富的伦理基础:当代中国社会和谐发展之路结语  任重道远的探索之路  一、由“合法性辩护”转向“合理性辩护”  二、从“封闭式研究”转向“开放式研究”  三、由“文本本位”转向“实践本位”[附录一]  回顾与展望: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综述[附录二]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它们不仅将绝大多数人限制在狭隘地域空间之内,而且导致分工发展的落后,商人和科学家作为分工从事物质交往和科学研究的阶层在中国未能发展为独立阶层。而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实行严格的户籍制、统购统销制、介绍信制,行业之间、部门之间、省份之间、城乡之间交往受到严格控制,国内分工和交往都体现出高度计划、条块分割、硬性安排的特征。尤其是城乡户籍制和统购统销制,导致城市业缘交往无法扩展到以血缘地缘交往为主的农村,而呈现为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企业成为“小而全”、“大而全”的封闭社会,单位成为城市人主要的交往空间,单位、分工和身份的终身制色彩明显。因此某种意义上,城乡居民都是狭隘地域性的“计划人”,其交往的必要性、可能性程度都很低。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我国长期未能形成分工与交往之间、城乡之间、三大基本实践之间的内在良性互动互补机制,导致我国自我发展能力的有限性和落后性,长期无法摆脱短缺经济的困境。其三,周边交往体制的制约。鸦片战争前,中外交往呈现出狭隘性、政治性、不平衡性三大特征。狭隘性指由于自然地理隔离、社会生产力和交往技术落后等原因,中外交往以周边陆路交往和近海交往为主,交往对象主要局限于周边落后的游牧和农业民族,交往规模有限、对国内社会生活影响小。政治性指自然经济作为国家整体经济形态大大降低了主动参与中外经济交往的必要性,对外交往政治色彩突出并主要服务于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因而一旦中外交往威胁到国内统治时,封建统治者便采取军事征伐或闭关自守来隔绝外部影响,直至闭关锁国也无力阻挡中外交往时,他们便屈辱求和以苟延统治。这是明清以来“海禁”、“边禁”频频,逐步走向屈辱的悲剧性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根源所在。不平衡性包括综合国力的不平衡、“重往而轻来”的不平衡和“夷夏之分”的地位不平等。

编辑推荐

《社会发展:反思与超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由学林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社会发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