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大众化之争

出版时间:2006-12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  作者:郭国昌  页数:361  
Tag标签:无  

前言

  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年史册,人们会惊奇地发现,刚刚过去的公元二十世纪,是中国历史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其他社会矛盾最为复杂尖锐,斗争最为激烈,社会变革最为急遽深刻的一百年。  这一百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风雨飘摇的晚清政府,结束了在中国沿袭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军阀混战,日本帝国主义大肆侵略,中国完全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成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和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探索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新中国像巨人般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这一百年,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了救亡图存,为了中国人民的翻身解放,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或远涉重洋、孜孜不倦、上下求索,或披肝沥胆、呕心沥血、开拓创新,甚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英勇就义、慷慨赴死,涌现出一个个思想巨擘、学术巨人、英雄豪杰、民族骄子,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人间活剧。一百年,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也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公元二十世纪的中国,却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内容概要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大众化之争》作为《20世纪中国学术论辩书系》的一个分支,本卷试图从现、当代文学的各个侧面评述有关论辩的历史情况及各方观点,希望为读者搭建一个回望“世纪性”论争的小小平台。与论争过程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相比,这个小小平台展示的空间和内容是有限的;不过,为搭建这个平台,本卷作者们却也查阅了大量资料,有些还是人们平时不留心或不易看到的原始资料。就像面对一片广袤的森林,为了给读者提供进出这片森林的方便,是他们初步清理了现场,疏通了道路,设置了标志和路牌,庶几使壮游者不致探身丛莽,漫无目标。  《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论辩书系》是一套熔资料性、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于一炉的大型系列书籍,是二十世纪关于中国哲学、历史、文学、艺术重要学术思想的汇要,共四卷四十册。本卷是其中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大众化之争”分册,具体包括了:战争规范下的“文学大众化”建构、“集团艺术”的现实鼓动性等方面的内容。

书籍目录

绪论 大众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论争第一章 启蒙浪潮中的“文学民众化”探索一、“新民”与“文学民众化”论争的初始化二、新旧对峙中的“文学民众化”构想三、小结:“文学民众化”之争的启蒙性第二章 革命激荡下的“文学大众化”诉求一、“文学大众化”论争的发生契机二、“文学大众化”论争的演化动力三、大众化:以“组织大众”为目的四、小结:作为“文学上的新世纪”的“文学大众化”论争第三章 政治对抗中的“文学大众化”论辩一、从单一到多元:论辩过程述描二、说话人:意识形态的规范三、受话人:文化的过滤与政治的提升四、文本:民间化与新型化的互补五、小结:超越中的延续第四章 战争规范下的“文学大众化”建构一、大众化:以抗战为中心二、解放区的单向性阐释三、国统区的多样化探讨四、小结:大众话语理论体系建构的艰难选择第五章 浪漫激情中的“新民歌”之争一、“新民歌”运动的政治文化语境二、面向政治:作家的“新民歌”观三、偏离真实:大众的“新民歌”观四、小结:民间性的偏失第六章 意识形态性的凸现——“文学大众化”思潮的政治化特征一、小引:政治化的必然性二、文学社团的次级政治文化性三、“集团艺术”的现实鼓动性四、文艺奖金的规范引导性第七章 大众需求的现实性规约——“文学大众化”思潮的民间化特征一、小引:民间化的必要性二、新诗的歌谣化三、小说的通俗化四、民间戏曲的再创造结语“文学大众化”论争的历史意义主要参考文献目录后记编辑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启蒙浪潮中的“文学民众化”探索  尽管晚清与“五四”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历史时期,但是,它们却共同表现出对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的热情关注。探究其中的原因,最容易引起人们注意的当然是晚清以来逐渐兴盛起来的社会启蒙思潮。表现在文学潮流的演化上,就是在晚清之后开始出现了一股“启民”的文学思潮,也即普遍化的社会启蒙思潮。可以说,启蒙是晚清与五四时期“文学民众化”论争的共同文化语境之一,也是二者能够联系起来的主要纽带,由于“启民”的文学潮流是与当时的政治运动直接相关的。因而,戊戌变法的失利进一步强化了文学对于普通民众转化的现实意义,而五四运动的发生则使人们看到了普通民众在文学创作中的社会价值。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晚清和五四时期“文学民众化”论争的参与者对于民众话语的理解是并不相同的。  一、“新民”与“文学民众化”论争的初始化  戊戌变法失败后,生活于“下流社会”的、被视为“下等人”的普通民众在政治变革的潮流中显得日益重要起来。当时有人就激愤地指出:“现在中国的读书人没有什么可望了,可望的都在我们几位种田的、做手艺的、做买卖的、当兵的以及那十几岁小孩子阿哥、姑娘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大众化之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