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和马尔库塞

出版时间:2010年5月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作者:[加]安德鲁·芬博格(Andrew Feenberg)  页数:151  译者:文成伟  
Tag标签:无  

前言

正如我在英文版《海德格尔和马尔库塞》的前言中说明的那样,在20世纪60年代我还是马尔库塞的学生,那时他正蜚声国际,可谓全世界造反学生的“领袖”。当时,我也投身到造反行列之中,因此根本不会发生由我本人来写我老师的事情。直到最近,我的好奇心,以及我的哲学著述中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才引领我回到他的老师海德格尔的著述当中去寻找马尔库塞的源头。我所发现的东西不仅有着迷人的世袭渊源进而帮助我了解了我自己,也启迪了我目前正在进行中的技术研究的一种新视角。我在写作《海德格尔和马尔库塞》的时候,头脑中考虑到的是以发达国家的读者为对象。对我来说,很难想像这部著作在中国会被如何解读,因为这个国度正在进行着一场人类历史上旷世空前的现代化高潮。新技术突然问闯进了中国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象征着后二战发展趋势达到了一个顶峰,尽管这种趋势曾一度受到新左翼运动的大规模挑战。1968年发生了法国五月运动,我作为学生也曾经参加其中,那时或许是最后一次有机会冲破禁锢从而将进步道路引向一个新的更好的方向。①就当今中国发生的事情而言,海德格尔和马尔库塞恰恰是强烈的理论反对者。法国五月运动初期,马尔库塞刚好正和我都在巴黎,那场运动令他激动,给了他希望。对现代性的批判一时间仿佛变成一种历史力量。随后不久他发现,如果说变革终将有可能发生,但那也需要经历很长时间。他赞成“在体制内进行一次长征”,他提出这一主张的意思是,在国家和政体的框架内部开展抗争,所要采取的行为必须能够被吸纳到体制内部,但是要能够渐渐地把重心转向一个全新的格局。尽管并不缺乏改革主义者的视角,但这种主张归根结底旨在彻底改变现代生活。

内容概要

马尔库塞是海德格尔最著名的学生。1933年,他宣称已摒弃存在主义,并在海德格尔被宣布当选弗赖堡大学首任纳粹校长之际,开始流亡。两位思想家之间这种有争议的关系反映了20世纪欧洲大陆哲学在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存在的分裂。然而,安德鲁·芬博格对海德格尔的早期讲稿以及马尔库塞未发表的著述所做的细致研究表明,较之马尔库塞情愿承认的情况而言,这位著名的学生其实在思想上更接近其甚至更为著名的老师。《海德格尔和马尔库塞》首次探究了马尔库塞早期和晚期著述中所进行的非凡的尝试,这种尝试试图通过一种激进的批判理论在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鸿沟上构架起一座桥梁。

作者简介

作者:(加拿大)安德鲁·苏博格(Feenberg.A.) 译者:文成伟安德鲁·芬博格(Feenberg.A.),加拿大国家技术哲学首席教授,任教于西蒙-弗雷泽大学传播学院。著有《卢卡奇、马克思和批判理论的来源》、《可选择的现代性》、《追问技术》和《变革技术》等作品。译者简介:文成伟,女,1963年生。曾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2004年在东北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大连理工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技术哲学。出版专著(《欧洲技术哲学前史研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古希腊技术哲学思想研究”。

书籍目录

致谢中文版前言前言1  技艺  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说起  海德格尔与马尔库塞  技艺与善  理性的专制  去蔽的模式2  追问技艺  海德格尔的亚里士多德  问题  十个关键概念  现代性  海德格尔的两难窘境3  生命的辩证法  马尔库塞的黑格尔  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  关键概念  从黑格尔到马克思主义4  卢卡奇插曲  总体性与革命  总体性概念  古希腊的理想  绝对性的历史化  技术与自然5  美学的救赎  马尔库塞的理论:概要  对具体的追求  技术与理性  技术与价值6  追问自然  两种自然  关联性  马尔库塞的解构7  结论  通向本真性之路注释参考文献索引

章节摘录

插图:柏拉图的诀窍已经屈服于诸如卡里克里斯的个人强权驱动力。因为个人意志尚不足以在社会中建立全面的秩序,卡里克里斯的胜利只能导致专制以及随之而来的无政府主义行为。韦伯的技术中立性意味着一种类似主观的目的;不过,市场和政治的确立过程的确建立了某种秩序。问题是那是一种怎样的秩序呢?韦伯本人比较悲观。他洞察到一个官僚主义的牢笼正笼罩在西方文明之上。西方社会所采用的技术手段的逻辑已经压倒了启蒙运动时期自由和个性的价值。一个缺乏目的和意义的秩序正在出现,不过,它至少还是一种秩序。在现代,柏拉图关于技艺和经验之差异的关系已经被肢解并被重新组合。柏拉图将善的取向与被理性地加以详细阐释的手段联系起来,而如今,对于强权和享乐的追求却有了自己的逻辑,把它当作在市场和官僚机制中制度化了的手段体系,而这种逻辑强行摆脱人的意愿以及任何善的概念的束缚。这就是柏拉图所担心的个人专制与韦伯为之困扰的理性手段专制之间的区别。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迄今为止在哲学上最具魄力且最为深思熟虑地评价马尔库塞的出版物,而且是凭借其自身的魅力对批判理论和我们的技术命运进行了复杂而有说服力的冥想。”  ——罗伯特·皮蓬,芝加哥大学

编辑推荐

《海德格尔和马尔库塞:历史的灾难与救赎》为大学人文社科读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海德格尔和马尔库塞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条)

 
 

  •   马尔库塞是海德格尔的学生,而且有关技术深入改变经验这一主题,对于二者而言都显得十分突出。但是,两位哲学家所关注的这一普遍问题并没有得到过更加认真、翔实和更具哲学含义的思考。  芬博格的这部著作恰到好处地填补了这一空白,并通过彼此间的比较和对比对每位哲学家进行了阐述,而且最终对该问题给出了博识和原初的视阈。这是迄今为止在哲学上最具魄力且最为深思熟虑地评价马尔库塞的出版物,而且是凭借其自身的魅力对批判理论和技术命运进行了复杂而有说服力的冥想。
  •   人文视角的技术哲学代表:海德格尔和马尔库塞,我们从其中可以看到技术的哲学化身影,我们应当怎么样理解技术?对技术持什么样的态度?
  •   一本对于海德格尔研究和对于马尔库塞研究都有意义的书
  •   海德格尔、马尔库塞,二个我敬畏的大师。
  •   还是有过思考的样子,不浅薄
  •   好书,值得阅读哦。
  •   买此书完全是冲着芬博格本人去的,因为他似乎更接近于海德格尔的思想。但是不可否认,马尔杜塞是二者之间的启发与传承者。至此,为了理清哲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技术哲学之间的关系,读完此书,便会有一定的头绪。
  •   书是好书,翻译很差,而且错字很多。在某些地方,马尔库塞的“塞”写成了“赛”。
  •   “达”和“雅”就不说了,那语句,看着费劲的很,不过这个不能强求了;关键是“信”,我看也做得不好,看了一小部分,错译数处!但是也没得选择,只能凑合看了,当然要对照原文。译事重大,慎重啊,亲爱的学者翻译们!哎。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