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警世格言

出版时间:2008-5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华瑞兴  页数:166  

内容概要

  《中华文化警世格言》分六个分册。《明道》揭示的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范畴,《尚德》展示的是中华文化的主导价值,《智慧》显现的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道、德、智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大构成要素。后三个分册中,《立志》为成事之首,《劝学》是成才之基,《践行》是成功之本,志、学、行正是人生不可缺一的三大构成环节。在讲解中既介绍每条格言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又联系现实的国情、世情、人情,阐述它的警世意义及对人生的启迪作用。对每一条警句格言中的疑难文字,都作出明确的注释,并将古文翻译成白话文。在阐述讲解时,尽可能引用相应的历史典故与现代案例,同时配以精美的插图,以适应“读图时代”广大读者的需要。各个分册,按照所编格言的不同内涵特色,或突出哲理,或重在叙事,或夹叙夹议。其中相当一部分千字文,可以作为语文中考、高考的参考范文。《中华文化警世格言:尚德》为丛书之《尚德》,展示的是中华文化的主导价值。

书籍目录

(一)德之理想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君子之德风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二)德身之德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君子慎其独也贫贼不能移,富贵要济世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动则三思,虑后而行善莫大于恕,德莫凶于妒其身正,不令而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勇,天下之达德也有容德乃大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三)齐家之德人之行,莫大于孝读书传家久,孝悌立根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子孙愚兮礼义疏(四)治国之德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之以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义,人路也用国者,义立而王治国之道,务在举贤(五)待人之德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善人者,人亦善之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友也者,友其德也知其荣,守其辱(六)处世之德不自矜,故长礼之用,和为贵人之立身:知命,知礼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小不忍则乱大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七)德之教化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文发其蒙,行积其德,忠立其节,信全其终附赠中外名人名言

章节摘录

  (一)德之理想  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讲  老子曰:“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提出“去甚,去奢,去泰”,意谓圣人应顺应自然,常保尊贵的地位,做事一定不要过分,不要奢侈,不要过头,不要勉强他人,这样才能常有而不失,常胜而不败,常贵而不贱。  老子要求把太甚的、过分的、极端的、奢侈的、多余的东西去掉。老子去奢的思想在当今仍有很重要的意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概括。我国历史上曾涌现出晏子、杨震、于成龙等尚俭去奢的廉吏,为后人所称道。奢侈是最危险的东西,虽然它没有牙齿,却可以吃掉你的理想;它没有双脚,却可以引导你走向歧途;它没有烟味,却可以熏黑你的灵魂;它不是砒霜,却可以毒害你的情操、意志和人格。因此,去奢至今仍重如千钧。  杨震,字伯起,生于公元60年。他的祖辈属华阴世家大族,历代封侯。由于父亲离世过早,家道衰落,自幼生活贫寒。但他少有大志,敏而好学,而且师从当时九卿之一的太常桓郁研习《今文尚书》,终成一代宗师。入仕前他也像父亲一样,在华阴县牛心峪讲学,相传从者如流,其峪多槐,故称杨震槐市,时间长达二十年,学生多达两千。112年3月,杨震调任山东东莱太守。两年后,又调任河北涿州太守。由于他为政清廉,尽管当时全国盗寇横行,但他所治辖的东莱、涿州等地的民情和局势却较为安定,很受辅政的邓太后和大将军邓骘的赏识,所以117年6月,他升为太仆;12月,调迁为太常。在这之前,朝廷的博士选举多不以实,而杨震到后,即荐举名士杨伦等五人为五经博士,显传学业,受到当时学界人士的普遍称赞。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华文化警世格言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