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神灯的诅咒

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美)约翰·狄克森·卡尔  页数:298  译者:辛可加  
Tag标签:无  

前言

  在多姿多彩的不可能犯罪推理小说中,“人间蒸发”可谓颇引人注目的一个类型。密室案件多半让凶手从密闭空间内消失;而“人间蒸发”则更加玄妙,径直让受害人在封闭环境里不翼而飞、生死未卜。如果说这种推理小说好比舞台上的一场“大变活人”,那么作者自然就堪称于众目睽睽下导演这幕奇景的魔术师了。  在卡尔前后,不少推理作家均有涉足该类型小说的创作。1892年,H.格林霍克·史密斯的短篇《罗杰·卡博案件》,描述一个人从山路上消失随后却陈尸他处的案情。美国推理小说教母安娜·凯瑟琳·格林于1894年发表的《亨德小姐:不可思议的谜团》是最早的不可能犯罪长篇之一,故事核心是一个女人的离奇消失——同样的题材必然会让希区柯克的拥趸们念叨起那部《车轮滚滚》,它改编于埃塞尔·琳娜·怀特的《小姐不见了》(1936年),巧妙融合了古典诡计和心理悬疑。1933年那部谜团为人从游泳池消失的《龙之杀人事件》,对当时创作力已大不如前的S.S.范达因来说,算得上是晚期作品中相对引人注目的亮点(虽然其解答并不出色)。1949年,克莱顿·劳森的短篇《人间蒸发》以极高妙的技巧,玩了一次从被监视的电话亭中消失的戏法,将不可能消失类型的作品推到巅峰,乃至后来人们总爱用这个书名来概括这一类小说。  在更多的作品里,不可能消失的主体从人拓展到物。1908年雅克·福翠尔的《幻影汽车》以及乔尔·汤斯利·罗杰斯1946年的《红色右手》,都公然令一辆汽车消失于一段两头均有人看守的公路上。埃勒里·奎因更为大胆,先是在《上帝之灯》中凭空搬走一座房子,继而在《七月的雪球》中从空气里蒸发了一列火车。爱掉书袋的爱德蒙·克里斯宾不甘示弱.1948年他在《玩具店不见了》的开头让一间活生生的玩具店一夜之间无影无踪。古典推理最后一位大师爱德华·霍克笔下的超级大盗尼克·维尔维特更是个中高手.偷走一屋子家具、一整个游泳池的水都不在话下。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作为不可能犯罪推理小说大师,卡尔自然不会放弃尝试这一题材的机会。1945年、1946年,他接连创作了《青铜神灯的诅咒》与《我的前妻们》,两本书的侦探都是H.M.。在前一本当中,女主角在众目睽睽之下步入大宅,屋外有人注视,屋里有人等候——但她就这样销声匿迹了;在后一本书里,连环杀手接连杀害几名女性,尸体却无一例外隐遁于无形,即便在屋外有警察值守时也不例外。  平心而论,卡尔在这两部作品中设计的诡计手法,并未达到他个人的最高创作水准,《青铜神灯的诅咒》沿袭了古典推理的典型路线,对于熟读推理小说的资深读者而言,真相多半不难勘破。然而这部作品更令人称道的是卡尔架设情节和安插伏笔的高明技法,将推理的诸多紧要环节分散穿插到案发前后的细节之中,丝毫不留生硬的痕迹;加之故事情节曲折跌宕、引人入胜,便更能吸引读者一气读到底。这也正是古典推理黄金时期较此前的作家作品最大进展所在——篇幅上从情节简练的短篇演进到结构复杂的长篇,悬念设置上从单纯的“凶手是谁”、“犯罪手法为何”拓展到将诡计与整体剧情融为一体的全面布局。二战结束前后的几年是卡尔创作生涯中最后一个高峰,与古典推理黄金时代三大家中另两位——阿加莎·克里斯蒂、埃勒里·奎因的创作轨迹相仿,卡尔后期作品在诡计方面已不如1930年代的《三口棺材》等杰作那么惊艳夺目,但情节的圆熟丰满程度则犹有过之。  卡尔素来喜爱并且也擅长在作品中加入历史和传说的元素,且不论他创作的那些历史推理小说,仅就菲尔博士和H.M.两大系列而论,便有《女巫角》、《三口棺材》、《歪曲的枢纽》、《燃烧的法庭》、《红寡妇血案》等典范。这些作品或涉及阴森可怖的奇闻怪谈,或援引波诡云谲的史海断章,无一不为作品平添一层悬疑难测的面纱。但卡尔笃信一切怪异元素必有合理解答,虽然对神鬼之事兴趣颇深,但却坚持以合情合理而非超自然的方式解释(不过也有一次例外)。在他的笔下,种种诡奇谜团的背后,真正的主宰并非怪力乱神,而是具备现实可操作性的机巧手法,以及更加深不可测的人心。  古埃及法老陵墓的诅咒之谜,历经各种媒体的渲染,俨然跻身于二十世纪最神秘莫测的若干朵疑云之一,迄今科学界也未就此得出一个被广为接受的结论。《青铜神灯的诅咒》的故事主体设定在一座森严巍然的哥特式宅邸,而案情发端则始于古埃及考古探险中出土的青铜神灯,英伦三岛与尼罗河畔两种迥然相异的古老风味交织于一处,搭配上流畅起伏的推理情节,以及几位刻画得相当生动的人物,便成为一本虽难称一代经典却也可忝列一时佳作的小说。

内容概要

传说中,任何人将青铜神灯带出埃及都会受到诅咒……    在一次埃及的考古挖掘过程中,出土了一盏尘封千年的青铜神灯。埃及政府将其赠予考古队的领导人塞文伯爵。然而,流言和不幸也随之而来……伯爵之女海伦视诅咒为无稽之谈,决定将青铜神灯带回英国,置于自己卧室的壁炉上。临行前一位神秘的预言者对她下了断言:“你永远不会活着抵达那个房间。”回国后,心神不宁的海伦手捧青铜神灯步入自家宅邸的正门。然而就在进门后的那片刻间……    “人间蒸发”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阴谋?亨利·梅利维尔爵士又一次面对挑战,而这次他的对手,究竟是古老阴森的诅咒,还是深不可测的人心呢?

作者简介

辛可加,常用网名“长河落日”,推理小说与科幻小说爱好者,生于八十年代前期,素以阅读为平生最大乐事。法学硕士毕业,现就职于国企,业余时间致力于推理小说译介工作。

章节摘录

  开罗,萨沃伊大陆饭店一间套房的客厅内,两位年轻男女正翘首盼望电话铃声的响起。  这并非故事的缘起,但却是恐惧的开端……  人们都说。现如今开罗的变化太大了。而当那些事情发生的时候——十年前一个暖洋洋的四月午后——生活还一如旧日。平静而惬意。  在埃及湛蓝的天幕下,旅店白色的石墙坚如磐石。百叶窗,窗外的小型铁阳台,彩色的遮阳篷闪闪发亮,微微流露出一丝法国情调。电车叮叮当当地从沙里卡密尔大道转向歌剧院大道;一群游客簇拥在美国运通公司的大楼前;透过饭店门前那些蔷薇丛和矮小的棕榈树丛看去,车流光斑闪烁,如同频频眨眼一般。艳阳下,开罗那古老的音韵与气息,从清真寺的尖塔上氤氲开来,漾满全城。  但街上的声响只是隐隐传到了萨沃伊大陆饭店二楼的套房里而已。百叶窗紧闭着,所以只有些许的光线透进客厅里来。  此时那年轻男子开口道:  “看在上帝的分上,海伦,坐下来吧!”  女孩停止踱步,犹疑地盯着电话。  “你的父亲一有消息就会打来电话,”年轻男子继而言道,“没什么可担心的。”  “我真的很担心!”  “只是被蝎子蜇一下罢了!”他的同伴喊道,虽然口吻听起来并非那么不以为然,但显然他并不觉得蝎子的蜇伤有什么大不了——其实从医学的角度来说他是对的,“听我说,海伦!”  那女孩将一扇百叶窗开了一点,于是房间里亮了些,她那伫立着凝望窗外的侧面轮廓也更清晰地显现出来。  她称不上美若天仙,但却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能使很多男人——包括正若有所思地看着她的桑迪·罗伯森——为之倾倒,并在两杯威士忌下肚后就张口结舌。  这就是所谓的性感吗?她的确如此。大多数健康、可爱、二十五至三十岁的女孩也都如是。聪明过人?富有想象力?在那温柔的笑靥下,是否潜藏着一种紧张感,会将她一举推向生命中危险的暗礁?或许这大体接近正解了。  她是个金发女郎,浅金的发色恰与那经日晒得来的淡棕色肌肤相得益彰,愈发衬托得深褐色的眼眸波光流转。较宽的嘴角略挂着一丝难以捉摸的神态,似浅笑又似犹疑。  该不会太过誉了吧!  但事实就是如此。而且桑迪·罗伯森也无意改变他的看法。她既能像任何一个雇工一样在挖掘过程中卖力地挥锹苦干,又能和博学的吉尔雷教授一样自如地从报章头条侃到古埃及的花瓶。那柔弱身躯散发出来的女性魅力,也未曾因身着宽松粗陋的衬衫、绑腿而减损分毫。  你可能还记得,在1934、1935那两年,全世界的目光是怎样被齐刷刷吸引到尼罗河西岸一个叫做拜班一埃尔一穆鲁克的河谷中去的,那是法老之墓所在地。一小队英国的考古学家,由吉尔雷教授和塞文伯爵领衔,在沙漠中发掘了一处尘封的陵墓。  始于十月、止于次年五月开始袭来的热浪,经过两个发掘季,他们凿穿厚厚的花岗岩,进入辅墓室、侧墓室和主墓室,发现了令埃及政府都眼花缭乱的珍宝,其间沉睡着由微黄色水晶砂岩铸成的石棺。花费了巨大的人力,他们才出土了阿蒙神之大祭司埃里霍的木乃伊——他在古埃及第二十王朝末期君临全埃及。  这一发现令全世界的媒体都为之震惊。  如潮的游人涌入考古队的营地,新闻记者更是出没其间。吉尔雷教授、塞文伯爵、解剖学家布吉博士以及伯爵的助手桑迪.罗伯森的照片都纷纷见诸报端。最引人注目的还得算是塞文伯爵之女——海伦·洛林小姐,她的出现带来了考古队所需的浪漫气息。既而,变故陡生,令人战栗的谣言接踵而至。  剑桥大学的吉尔雷教授是第一个踏进墓室的人。第二年  末,他的手上被蝎子蜇了一下……  如今。在萨沃伊大陆饭店闷热的客厅里,伫立窗边的海伦·洛林转过身来。她身着一件白色的无袖网球服,颈上环绕一条红白相间的丝巾,阳光在她头顶上折射出金色的光晕。  “桑迪.你……读过报纸了么?”  “那些东西,”罗伯森先生坚定地答道,“我的甜心,那些东西纯属一派胡言。”  “那当然是一派胡言!只不过……”  “只不过什么?”  “我在犹豫是不是应该退订明天的房间。”  “为什么?”  “你觉得我应该回英国去吗,桑迪?就在吉尔雷教授还在疗养院里的时候?”  “你留在这儿又能帮上什么忙呢?”  “的确无济于事……”  桑迪·罗伯森反向跨坐在椅子上,双手交叠按住椅背,下巴支于其上。在半明半暗的阴影中审视着她。  他身形瘦小,和海伦差不多高,看上去比三十五岁的年龄略老一些,估计到五十来岁也还是这个样子;发梢直立,额上几道浅纹,游动的目光深沉而机智,面相略显滑稽,那嘴角的曲线对于女性来说倒常常颇具吸引力。  “你父亲,”他说,“希望你回家去,我们随后就到……”略一沉吟,“等我们办完和埃及政府的这件事就到。再说一次,亲爱的,你在这儿又有什么用呢?”  海伦在窗边的椅子上坐了下来。每次望着她时,桑迪·罗伯森的表情——他知道在阴影中能掩盖得很好——几乎就像是很受伤。但他的举止却一如往常。  “还有,在你回英国之前……”  “怎么了,桑迪?”  “前两天晚上我说的那件事,你考虑过了吗?”  海伦别过脸去,那神态似乎是意欲绕开这一话题,但却不知如何着手。  桑迪接着说道:“我承认我没用,如果有幸娶你为妻,你就肯定会支持我的。”  “别那么说!”  “为什么?我是说真的啊。”  稍候片刻,他又开腔了,声调依然平静如水:  “平时,我会全力发挥我在社交方面的特长。我打高尔夫、玩桥牌、跳交谊舞的水平可都是一流的。对于埃及古物学我也略知一二……”  “可不仅仅是略知一二而已,桑迪,你对自己的评价可得公正些。”  “好吧好吧,也就比略知一二多那么点儿。你就对这学问感兴趣,其他的都置之不理啊。你是个很严肃的人,海伦。非——常——严肃。”  不知怎的,在海伦.洛林看来,没有哪个女人会喜欢自己得到“很严肃,,这种评价的。她无助地回望桑迪,感动,疑虑,尴尬,且深信老桑迪总是言不由衷,心中百味杂陈。  “正因如此”,桑迪接着说道,“我保证能配得上你,正因如此,亲爱的,我保证什么都能学会,世界语也好,热带鱼类学也罢,我……”他停了下来,语气兀地一变,那种撕裂般的痛苦在昏暗的屋里听来犹觉刺耳:  “我这他妈的都是在干什么啊,就像诺尔·考尔德剧作里的角色那样讲话?”  “求你了,桑迪!”  “我爱你,就这么回事。噢,可别说什么你‘喜欢’我,我早就知道了。关键是,海伦,你免不了总要顺带提提别的什么人,”他迟疑了一下,“比如说,吉特·法莱尔?”  海伦试图回应他的目光,但却办不到。  “如我所料不错,你回伦敦后就会见到吉特吧?”  “想来如此。”  桑迪又把下巴支在紧扣的食指上,陷入沉思。  “有人说,”他的声音充满激辩之意,“克里斯托弗·法莱尔先生就是个花花公子。我倒不这么看,因为我知道他其实是个正派人。不过这一切都不对劲!我告诉你。这整个情况就很不对劲!”  “你说‘很不对劲’是什么意思?”  “哎,想想看吧!一边是吉特·法莱尔,英俊潇洒;一边是我,这张老脸要是让一架挂钟看到了,会吓得它倒转回去然后敲个十三下。”  “唉,桑迪,你觉得这很重要么?”  “我还真就是这么想的。”  海伦好生尴尬,又把目光挪了开去。  “他注定是个社交明星,”桑迪还在不依不饶,“而我就活该在法庭里埋头苦干。是这么回事么?噢不,正相反,那小子还真是对1852年韦瑟比诉鲍瑟一案的卷宗颇感兴趣呢!而你,”他把皮球又踢回给海伦,结束了这串长篇大论,“你这人很严肃。上次你笑逐颜开是啥时候的事了?”  可能让他有点讶异,海伦居然真的笑了。  “其实啊,”她答道,“就在今天早上。”  “哦?”桑迪略感猜疑,虽然他不禁要对那个能逗她发笑的人咬牙切齿。  “是啊,饭店里有个人……”  桑迪狠狠地拍自己的脑门。  “拜托,你这笨蛋!那男人的年纪都能当我的祖父了!”  “他的名字是?”  “梅利维尔。亨利·梅利维尔爵士。”  尽管深褐色的眼眸中忧虑未消,但海伦倚在墙上,盯着天花板一角,那种沉浸在回忆中的愉悦,令她的整个脸庞都明朗开来。很多人都告诉过她,亨利·梅利维尔爵士虽然暴躁易怒,但他的出现总能让气氛轻松不少。  “他是为了健康问题来这儿的,”她解释道,“虽然实际上没什么病,而且他说明天就要离开。因为这儿天气虽然好,可他的血压时高时低捉摸不定。同时他还在整理他那庞杂的剪贴簿……”  “剪贴簿?”  “是关于他自己的。都是多年来的大量剪报。桑迪,那剪贴簿可绝对是个无价之宝啊!它……”  钢琴旁的小桌上,电话忽然尖啸起来。  在那仿佛凝固的瞬间中,桑迪和海伦似乎都没有动弹的意思。随即海伦一跃而起,冲向电话。虽然她拎起话筒时面庞还覆盖在阴影中,但桑迪看见了她眼中闪动的光芒。  “你父亲吗?”他问道。  海伦用手挡住话筒。  “不。是疗养院的麦克贝恩医生。我父亲正在来这儿的路上……”  话筒里传出细微的说话声,不过桑迪听不清说的是什么。通话仿佛无止无休,撕扯着人的神经,这段时间用来传递三十条口信都绰绰有余了。最后海伦总算是把话筒给放了回去,那刺耳的响动表明她的手正微微颤抖,然后她开口道:  “吉尔雷教授死了。”  窗外,斜阳渐逝。马上就到晚祷的时间了,开罗每座清真寺的尖塔上都传出晚祷的钟声,在夕阳的余晖里激荡回旋。这间屋子——总该注意到它有多怪异了吧!——是新近刚刚重新装修过的,油漆和家具上光剂的味道,乃至室内那些丝绸装饰的霉臭味,一齐涌入肺部,令人几欲窒息。  桑迪条件反射般弹起。  “这不可能!”他在咆哮。  海伦只是轻轻耸了耸肩。  “告诉你,海伦,这绝不可能!蝎子的蜇伤?这危险性比起……比起……”他在脑海中搜寻合适的参照物,但一无所获,“肯定还有些别的原因!”  “他死了,”海伦重复道,“你也知道,他们刚才说过了。”  “是的。”  “陵墓中藏有诅咒的传闻早已有之。我甚至还读过一篇文章,说是要警惕青铜神灯云云,”海伦紧握双拳,“爸爸的麻烦已经够多,现在怕是更严重了。”  远远地传来开门又关门的声音。套房外有脚步声由远而近。客厅的门打开了,进来的那个男人似乎在几小时内苍老了许多。门在他身后关上了。  约翰·洛林,第四代塞文伯爵,是个身材中等、性格坚强的人。他的脸部已被阳光晒成了皮革的颜色,铁灰色的头发,相比之下凌乱的髭须倒有些呈现灰鼠毛皮的颜色。两颊各有一道深深的沟纹,胡髭顺其而下,从鼻侧直抵下颌,这严峻的外形确与他的个性相称。他走进房间,俯下肩膀,陷入黄色的沙发中,过了几秒钟才抬起眼来,温和地问道:  “麦克贝恩给你打电话了?”  “对。”  “太糟了,”塞文伯爵的声音中夹杂着凌乱的喘息,“无计可施。”  “但蝎子的蜇伤?”桑迪质询道。

编辑推荐

  古埃及法老陵墓的诅咒之谜,历经各种媒体的渲染,俨然跻身于二十世纪最神秘莫测的若干朵疑云之一,迄今科学界也未就此得出一个被广为接受的结论。《青铜神灯的诅咒》的故事主体设定在一座森严巍然的哥特式宅邸,而案情发端则始于古埃及考古探险中出土的青铜神灯,英伦三岛与尼罗河畔两种迥然相异的古老风味交织于一处,搭配上流畅起伏的推理情节,以及几位刻画得相当生动的人物,便成为一本虽难称一代经典却也可忝列一时佳作的小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青铜神灯的诅咒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2条)

 
 

  •   《青铜神灯的诅咒》,“密室之王”约翰.狄克森.卡尔的又一精彩杰作。亨利.梅利维儿爵士的探案过程精彩绝伦,海伦小姐神秘“失踪案”的设计匪夷所思,塞文伯爵离奇“死亡案”的构思令人称绝,最终的结局出人意表。卡尔聪明的大脑总有层出不穷的新点子,不得不令人佩服。
  •   喜欢推理小说,特别是名家作品。
  •   帮同学买的,同学看了以后说很好看,我决定借来看,发现还是不错,虽然不是主攻这一类的书~
  •   卡尔系列已经不是第一本了,经典
  •   收藏书单中的作品,终于到手了
  •   不错的,帮别人买的,谢谢当当
  •   第一次读卡尔的作品,就被它吸引住了。好书。
  •   卡尔的书是质量的保障,不然我还能说什么呢?没来得及看,什么都说不了。
  •   印刷还好,没看。
  •   本书居然成书于六十七年前,是本人大为惊叹的。
    现在的日本有这样的推理和情节设计的作者也不多。
    青铜神灯的诅咒》沿袭了古典推理的典型路线,对于熟读推理小说的资深读者而言,真相多半不难勘破。然而这部作品更令人称道的是卡尔架设情节和安插伏笔的高明技法,将推理的诸多紧要环节分散穿插到案发前后的细节之中,丝毫不留生硬的痕迹;加之故事情节曲折跌宕、引人入胜,便更能吸引读者一气读到底。这也正是古典推理黄金时期较此前的作家作品最大进展所在——篇幅上从情节简练的短篇演进到结构复杂的长篇,悬念设置上从单纯的“凶手是谁”“犯罪手法为何”拓展到将诡计与整体剧情融为一体的全面布局。
    古埃及法老陵墓的诅咒之谜,历经各种媒体的渲染,俨然跻身于二十世纪最神秘莫测的若干朵疑云之一,迄今科学界也未就此得出一个被广为接受的结论。《青铜神灯的诅咒》的故事主体设定在一座森严巍然的哥特式宅邸,而案情发端则始于古埃及考古探险中出土的青铜神灯,英伦三岛与尼罗河畔两种迥然相异的古老风味交织于一处,搭配上流畅起伏的推理情节,以及几位刻画得相当生动的人物,便成为一本虽难称一代经典,却也可忝列一时佳作的小说。
  •   事关诅咒,必定会是诡异和神秘以及死人。看完以后,觉得还有一个地方没有交代清楚:据曼斯菲尔德小姐说,海伦放下画像转身出门,而她追出店门时街上已杳无一人。唔,这时海伦哪去啦?另外,家里出现这样严重的问题,而管家太太竟还有闲心上街买东西并逛了古玩店因而发现家里丢失的画像原来到这里来了。。。。。。爵士和仆役长各持一本剪贴簿争论和炫耀的场景描写很有趣。
  •   案情本身倒不算复杂,只是利用了常人的心理盲点而已。也没有什么复杂密室,不过可以算是广义的密室,如同福尔摩斯的《雷神桥之谜》。
  •   印刷有点问题,当当及时给解决了 很好
  •   诡计气氛都比较平常
  •   没看多少,感觉不错
  •   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也不够精彩,虽然故事中抛出了一个个悬疑。我想可能跟翻译也有关吧,觉得有些地方特别别扭,当然也不乏有一些精彩的语句。总的来说,打发时间可以。
  •   外文中文翻译始终对外国的文化不太了解,看起来没有想中文小说那样想追下去。
  •     最近提倡反三俗,咱也得紧跟路线.平时只看闲书,也算是俗文化泛滥所至,而个人尤其喜欢的欧美推理作品,充斥着谋杀,诡计,阴森氛围诸多不和谐因素,恐怕更是俗中之俗.无奈,本是俗人.
      
      今天要批判的是约翰·狄克森·卡尔笔下两大神探之一的亨利•梅利维尔系列之《青铜神灯的诅咒》,英文原名The Curse of the Bronze Lamp,出版于1945年.遥想当年,应该是个好年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鬼子挨了两颗原子弹,更重要的是,台湾收复了.不过这些全都与本小说无关.
      
      作者约翰·狄克森·卡尔是个真正的俗人,毫不掩饰其对歌特小说的喜爱,更喜欢以历史传说来给自己的故事注水,往往在小说里出现不可思议的鬼魅情节.尤其是该死的战争也结束了,是时候放松一下,来点大话西游的故事给孩子们听听了.本书的故事背景就是一幢古老的歌特式宅邸,接着以埃及法老的诅咒作为噱头,强化气氛的渲染.然后就论到我们脾气暴躁而且行事怪异的亨利·梅利维尔爵士出场了,这个老家伙爱慕虚荣,好显摆,能吹嘘,只是他有时候会显得古道热肠,多管闲事.而图坦卡蒙法老的诅咒传说在上个世纪传播范围之广流行速度之快,恐怕现如今的英国达人秀都望尘莫及,而参与挖掘的工作人员相继离奇死亡的说法更是让人印象深刻,至少我是记了很多年至今没忘.不管怎么说,将诡异的神秘传说与神秘庄园凑在一起玩噱头,显然个庸俗的主意,一点都不积极向上,但至少比在帝都树起大裤衩要好玩的多,古典之美有时候却非现代作品所能企及.
      
      一盏千年的青铜神灯从遥远的埃及被带回英国,拥有者父女先后失踪于自家宅院,女儿更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平地消失.从古老可怖的埃及法老诅咒延伸而来的神秘气氛让故事变的愈发有趣.亨利·梅利维尔爵士恰逢其会,当然不会袖手旁观了,他的朋友苏格兰场警官马司特斯也誓死追随,难能可贵的是马司特斯居然在故事里表达了对爵士的情感,在那种背景下实在有笑死人不偿命的幽默感.先后登场的人还有事主的恋人,助手及仰慕者,跨国江湖术士等等,他们一起见证了不可能之事的发生.可以说,这些生动人物的出现是保证本书尚能称为佳作的原因之一.
      
      可以说这是一个玩心理盲点的故事,加之离奇的传说与恐怖气氛的配合,正好玩了一把三俗.可恨的是所有参与人员都生龙活虎,包括读者在内.惟独被排斥在外的就是企图获得独家新闻的报社记者,私家住宅非请莫入的法律很显然在英国被贯彻的相当到位.也正是因此,实质参与的人才能顺畅的说出真相,让大众免受谣言之苦.约翰·狄克森·卡尔,身为不可能犯罪及密室小说大师,尽管你俗,但是你同时拥有预见者特有的那种先知能力.
      
      在我看来第一次失踪是完美的设计,而第二次失踪则略微显的有点做作,魔术师都知道同一个魔术最好不要在同样的观众面前表演两次,吧?障眼法玩几次这是何必呢?有事找警察不就完了嘛.何况亨利·梅利维尔爵士也等着人去夸呢.可以接受的解释就是,至少可以将神灯诅咒这样的传说转移到怎么失踪的现实一面,推理与解答成为期待.人心之贪婪之卑鄙,在恐怖传说的迷雾散去之后逐渐露出狰狞的面目,与神灯同一个级别的金匕首和金香水瓶成为案情的另一个聚焦点,贪婪作为人之劣根性也随之浮出水面.情节之逆转不亚于小刚弟子打人事件.人性啊人性.
      
      推理小说里不死个把人还真是不过瘾,青铜神灯的诅咒那么强悍,众口一词到了言之凿凿的地步,都没能让卡尔在故事里安排死几个人,血腥味是全然没有了,剩下的只能是故事本身的魅力了,毕竟案中案还是很考手艺的.与推理和解答稍显无力相比,诡计本身不可能的设计,细节之处的配合以及气氛的烘托,增添了阅读乐趣,至少卡尔本人玩了一把推理小说与歌特小说跨界的瘾.
      
      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那神灯,千里迢迢被带到异乡,招惹一身谣言不说,在最后还让亨利·梅利维尔爵士当成烟灰缸给用了,更被江湖术士当成棒球给扔了,在法律还不够健全的年代,这冤枉找谁说去?
      
      
  •     看完了,虽然诡计或许普通,但难道你还真指望人如妖魅?只要别破坏推理潜规则就好。
        小说写得非常好看,悬念、气氛都烘托得够,很吸引人。
        推理小说,除了推理外,小说的特色也很重要,就算是想出一个好的诡计,但前面写得太干巴也不算上乘。
        卡尔自《宝剑八》以后的小说都很好。
      
  •   俺也很俗.....
  •   俗人读俗文,共俗之,应该再浮一大白。
  •   我觉得这本一般,虽然气氛烘托很到位,但这个人消失的诡计也太······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