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性

出版时间:2009-1-1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作者:[英]斯蒂夫·芬顿  页数:211  译者:劳焕强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的翻译历史十分久远,先秦文献有关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华夏互动关系的记述,就包括了翻译的桥梁作用,即“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日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提,北方曰译。”①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翻译不仅在“五方之民”及其后裔的漫长互动关系中始终发挥着沟通理解作用,而且也是中国认识世界、引进域外思想文化的工具,其中佛教经典的翻译可谓最大的工程。  近世“西学东渐”是中国社会步入世界现代进程中的巨大动力。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在屈辱中开始重新认识世界,被誉为“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组织编译的《四洲志》,魏源进而增修汇编的《海国图志》,开启了中国近代译介西学的先河,即所谓“中国知西政之始”。译介西学是中国仁人志士从过去视域外技艺为“奇技淫巧”到“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观念变革,而甲午之后则成为中国维新变法、救亡图存之急务。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这方面的推动和身体力行,使“西学东渐”的规模和内容逐步涵盖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诸领域。其中西方民族学、人类学的著作也渐次介绍到中国。

内容概要

本书论述了民族学概念的基本问题,以及不同学派之间的联系与影响。作者以整体比较的视野,就民族学的基本概念——族体、族群、种族、民族、人民等进行了系统的探讨。本书是作者多年的积累,对一些基本概念的研究颇有深度。

书籍目录

导言第一章 族体:血统与文化共同体第二章 论美国、英国及马来西亚三种环境下的族性第三章 种族的逊位:“族裔”一词的登场第四章 关于原生论的争论第五章 族性文献中的要点第六章 移民、族性及其动员第七章 族性的前提条件:全球经济状况与不安定的国家第八章 国家、民族和多数者族裔:现代性的一个问题第九章 族性和现代性:一般结论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工具性的:认同的展现服务于物质方面目的或政治目的,人们根据该目的而对认同进行筹划和考量。  上述这些模式实际上与关于族性性质的原生论观点并不相悖。为了阐明这一点,我们可以说某个人可能会具有一种归属性的(ascribed)族裔认同,这种认同深深地铭刻在此人的人格和生活经历中,但此人仍旧感觉到在某些情境下可以有目的地展现其族裔认同。  朱迪思·纳嘉塔  现在要参考的这些不同观点在朱迪思·纳嘉塔(JudithNaga-ta)的著作中可以找到,她的著作是在格尔兹、格拉泽尔和莫伊尼汉的著述发表不久之后完成的。格拉泽尔和莫伊尼汉他们自己对族性的原生论和情境论观点进行了区分。但他们在这么做时,对“原生的”这一术语进行了漫画式的描述,仿佛它意味着社会的永久性分野,几乎不可避免地成为分裂和冲突的源泉(Glazerand.Moynihan1975)。我们在下一章中对格拉泽尔和莫伊尼汉做详细的评析,证明这种漫画式观点是错误的。他们称族性不是关于“将人类划分为固定部分的分野”。  出现的结果是“原生的”先于社会的观点与情境论观点相对立,情境论认为族裔纽带是由社会情境和外部力量决定的,随这些因素的改变而改变。换言之,人们是否认为族裔纽带是重要的,不是取决于这种纽带本身的性质,而是考虑和筹划的结果,人们考量在“这些情境下”族裔纽带是否会被唤起,对其加以利用或遵照其行动。纳嘉塔(1981)巧妙地指出了“原生论”的批评者急于用所谓“情境论”观点取而代之的一个原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族性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本书讨论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什么是构成“种族”(也就是“族性”)的要素。民族也好,种族也好,到底是人为的虚构,还是真实的存在?本书对此给出了系统性的解答。
  •   当当的书很好,送货速度也快,这些很让我满意,但是美中不足的就是我需要的好多书都缺货,而且一直没有补上
  •   很好的书。喜欢了,收藏。
  •   不错的入门读物,用极短的文字介绍族性一词的由来及其与民族、族群、国家、民族主义等相关术语的关联,适合初学者阅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