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田野调查实录

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远新 编  页数:507  
Tag标签:无  

前言

  一、我国语言学理论研究滞后的原因  近二十年来,我国语言学的学科建设成就卓然,研究成果呈几何式增长,学术氛围更为浓厚,理论探讨逐渐增多。但客观地说,理论研究仍比较薄弱,理论滞后仍是制约我国语言学进步的瓶颈之一。突出表现有二:一是理论创新不足,特别是原创性的理论成果更是少见。不少论著虽意在理论探讨,但更多的是跟着外国的理论或其翻版转,用中国的语言材料和事实适应或验证国外的理论模式,甚至存在食而不化、不辨真伪直接套用、照单全收的现象。二是对以往的理论缺乏进一步的梳理,对存在偏误且迄今仍有影响的一些认识或理论没有认真清理;而对以往一些有价值的认识或理论又缺乏进一步的提炼和完善。  有人把近二十年来我国语言学博士培养存在的问题,归结为实证主义方法的影响。比如外语界的一位教授在博文中写道:“在朦胧的实证主义背景下,我们外语界一直有一个‘小题大做’的说法,如果对这一说法出现误解,很容易导致博士论文硕士化(而失去了人才培养的本初意义,导致事业后继无人),使得二者没有质的区别,只有量的区别,博士论文比硕士论文篇幅大一些,找寻的语料多一些,描述、分析或证明得更详细一些。我们已经很痛心地发现,很多博士毕业多年以后还在自己的博士论文里兜圈子,看不出任何可持续发展的迹象和可能性,说明这些所谓的博士们在艰苦地完成博士论文后,并没有获得某种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和认识论,一部分最终极有可能沦为反科研人员,这样的例子已经出现了一些。”①  这篇博文指出的现象的确存在,作者的担忧并非多余,但我并不认可把博士的质量问题完全归咎于实证主义方法的影响。其实,制约我国语言学理论研究滞后、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传统治学模式、思维定式、研究理念的束缚;也有人才培养创新机制的局限,比如大量知识性记忆、重复性考试制约了学生的怀疑意识和创新精神;还有学术评价、学术诚信机制不完善的问题,比如一味地以“量化”指标衡量学者的学术水平,迫于压力,不少人没有长期积累,就匆匆炮制所谓的研究成果,做低水平的重复劳动,甚至违背学术道德,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另外,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行政化管理体制,以及学术界普遍缺乏批判精神,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术创新。

内容概要

  近二十年来,我国语言学的学科建设成就卓然,研究成果呈几何式增长,学术氛围更为浓厚,理论探讨逐渐增多。但客观地说,理论研究仍比较薄弱,理论滞后仍是制约我国语言学进步的瓶颈之一。突出表现有二:一是理论创新不足,特别是原创性的理论成果更是少见。不少论著虽意在理论探讨,但更多的是跟着外国的理论或其翻版转,用中国的语言材料和事实适应或验证国外的理论模式,甚至存在食而不化、不辨真伪直接套用、照单全收的现象。二是对以往的理论缺乏进一步的梳理,对存在偏误且迄今仍有影响的一些认识或理论没有认真清理;而对以往一些有价值的认识或理论又缺乏进一步的提炼和完善。

书籍目录

实证研究:语言学发展的基础——《语言田野调查实录(四)》代前言田野调查方法语言田野调查点的选择及相关问题语言本体调查城市维吾尔族维吾尔词语掌握和使用状况调查——以乌鲁木齐市天山区药王庙社区为个案福建永安普通话人声字声调变异调查维吾尔语柯坪土语的语音特征福建永安普通话中的“掉”及其使用调查晋语柳林话形容词重叠式使用状况调查语言生活调查都市哈萨克族社区的语言生活——乌鲁木齐市哈萨克族中学家属院居民语言使用、语言态度调查大学生西班牙语学习与自我认同变化研究英文名字与自我认同的建构——普通理工科大学生英文日记分析维吾尔族预科生汉、英语学习中母语迁移情况调查在歌声中变异的语言:场景、发音与社会互动——蒙古民歌元音声学分析与研究过程双语教育调查青海藏区藏汉双语教育现状与思考青海同德县教师语言使用和汉语教学现状调查民族教育问题思考田野调查日志走进田野、走向生活——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语言调查记从校园走向田野一河北尚义、内蒙古呼伦贝尔语言田野调查记实无边青草香,漫漫调查路——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语言使用及语言态度调查语言田野调查草原行——记河北、内蒙古语言田野调查犹记经行旧时路——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语言文化调查日志“宝岛”五台蒙古营之行——五台语言田野调查记天堂草原——呼伦贝尔草原语言调查记草原语言田野调查记行魂牵梦绕,奔向那苍鹰翱翔的地方——河北省尚义县、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语言田野调查

章节摘录

  因为这类地区民族成分的同质性很高,与外界接触较少,当地语言或方言保留得较完整,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较小。  在语言使用状况的调查中,多民族杂居区因民族成分、语言使用状况的复杂性,调查内容、项目和变量、可供比较的角度要比单一民族聚居区复杂得多,因而也更能吸引调查者的目光。对这类地区,一般有两个调查侧重:一是全面调查不同民族的语言状况;二是以一个民族为主要调查对象。对于后者,需要调查的民族无疑是重点关注的对象,但不能仅局限于此。因为不同民族的分布环境和特点总会相互影响,重点调查的民族语言使用状况与单一民族聚居区同一民族会有明显差异,所以,还要关注调查地其他民族的语言使用状况,并进行相关的比较。否则,就容易得出片面的结论。  单一民族聚居区一般都会形成主体民族的区域优势语。即便有其他民族杂居其中,不论是否保留本族语,一般都会以主体少数民族语言作为族际语。也就是说,这类地区居民语言使用状况的同质性相对较高。与此相应,调查内容、调查项目和变量、可供比较的角度也会比较简单。在有些情况下,在当地做小范围的试点调查,就可得出基本结论;有时甚至不需要深入调查地就可大致预测当地语言使用状况的特点。  既然在同质性较高地区做调查得出的结论常常是可预测的,为何还要花费力气去调查?或者说,不同调查点的结论差不多,只要选取一个代表点就可以了。那么,这类地区的语言使用状况调查究竟有多大意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语言田野调查实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