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学与文化

出版时间:2008-7  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薛敬梅  页数:150  
Tag标签:无  

前言

敬梅嘱托我为她的专著写序,我很乐意。敬梅是我“认下”的为数极少的“非名下”的学生。但是,我对她学习、学术和研究上的指导不少于我“名下”的弟子。因为她敬业,因为她努力,因为她吃苦。现在,这样的学生并不很多。大约4年前,在一次题为“族群认同”的研究生小型课堂上,来了几位外系的学生。这些学生大多都来自西南。我想,可能是我在西南呆过,又做过西南研究的缘故吧。我的课堂常有外系学生听课。有时外系的学生甚至超过了人类学系的学生。我从不介意。对我这个老师而言,充其量只是多了几张椅子,有时多几个茶杯而已。那几年我也像许多研究生导师一样,有时会把课搬到家里来上。敬梅是那几个学生中的一个。可能由于她是中文系研究生的缘故,她平时并不常发言。她总在静静地坐着听老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讨论。她很认真。在外系学生中这一点留给我的印象很深。她真诚待人,努力为学,这是我评价好学生的两个重要指标。后来,她悄悄地加入到我的学生团队,与我的学生混得很熟,甚至参加了几次我的博士研究生的田野调查。她的话开始多起来,在她专业以外的民族学、人类学领域的学习明显有了很大的进步。对社会的理解也更加深入。2006年,她所在的学校主办了“中国首届佤族文化学术研讨会”,我应邀去参加。我们有了更多的交流。后来,思茅师专成立了地方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她现在是这个研究中心的负责人。这几年她进步很快。她除了继续她的中文专业的研究以外,还在佤族文化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今年春节,当我国南方地区遭遇特大冰雪灾害的那一段时间,她就在佤山作田野调查。

内容概要

  “生态文学”的关键是“生态”。这个限定词的主要含义并不仅仅是指描写生态或描写自然,不是这么简单;而是指这类文学是“生态的”——具备生态思想和生态视角的。在对数千年生态思想和数十年生态文学进行全面考察之后,可以得出这样一种判断:生态思想的核心是生态系统观、整体观和联系观,生态思想以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和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和终极标准,而不是以人类或任何一个物种、任何一个局部的利益为价值判断的最高标准。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生态文学最基本的特质——生态文学是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文学,而不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为理论基础、以人类的利益为价值判断之终极尺度的文学。生态文学以生态整体主义或生态整体观作为指导考察自然与人的关系,它对人类所有与自然有关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的判断标准是:是否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即生态系统和谐、稳定和持续地自然存在。不把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中心、不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判断的终极尺度,并不意味着生态文学蔑视人类或者反人类;恰恰相反,生态灾难的恶果和生态危机的现实使生态文学家认识到,只有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根本前提和最高价值,人类才有可能真正有效地消除生态危机,而凡是有利于生态系统整体利益的,最终也一定有利于人类的长远利益或根本利益。

书籍目录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思文库》总序序导言 生态危机与生态话语的显现第一章 生态文学的学科依据  第一节 生态文学的命名及现实依据  第二节 生态文学的思想基础第二章 生态文学的品格和内蕴  第一节 生态文学的审美取向  第二节 生态文学的主题蕴涵第三章 生态文学写作  第一节 生态文学是一种“站出来”的写作  第二节 作家的生命体验和“主体问性”色彩  第三节 生态文学写作的现实意义第四章 生态文学的主要意象  第一节 自然的涌现与灵魂的守护  第二节 田园与荒野的诗意向往  第三节 乡愁与家园的呼唤  第四节 城市与异化的焦虑  第五节 动植物与生命之爱第五章 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  第一节 生态批评概述  第二节 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现状第六章 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个例研究  第一节 梭罗——把生命融入自然  第二节 生态视野中的《狼图腾》    第三节 于坚——自然写作与生态立场  第四节 漂泊、乡愁与家园——《奥德赛》和《埃涅阿斯纪》的生态反思  第五节 奥德修斯的乡愁与归乡之路  第六节 “变形”的生态解读——从奥维德到卡夫卡附录一 关于乡村生态的文化思考附录二 傣族传统生态文化的考察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生态文学的学科依据凡是想要探索这种危机的根源的人,必须阅历真理的失地,以收复这块失地;必须穿越困惑的重重迷雾,以达到关于他自身的决定;必须剥出掩盖真相的种种虚饰,以揭示真正隐藏的东西。——卡尔·亚斯贝斯生态文学不是一种传统的写作方式,不能把传统文学中关于自然山水、田园风光和动植物题材的写作称为“生态文学”。这是因为生态文学有着自身特定的内涵和取向,它的出现与现实自然生态和精神文化生态的危机,与生态科学和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等思想理论的建构紧密结合在一起,有着极为丰富和深刻的现实根源和思想理论依据。 第一节 生态文学的命名及现实依据命名(nennen)是一种道说,亦即一种显示,它把那个可以在其在场状态中如其所是地得到经验和保持的东西开启出来。命名有所揭露、有所解蔽。命名乃是让……得到经验的显示。可是,如果这种显示必须远离于要命名的东西而发生,那么,这样一种对遥远之物的道说,作为进入遥远的道说,就变成召唤。

后记

记得高中毕业上大学,第一次离开家乡,在山城重庆,我每天傍晚总是望着远处泪眼婆娑,心里充满了思念。我写信给中学时的好友说:“我想念你们,想念学校足球场上的小花和蜻蜓,想念天上那些跑来跑去、变来变去的云霞,想念傍晚的夕阳和夜晚满天的星空,想念溪流边的野炊和上山拣菌子的日子……”回想起来,那些思念都是和家乡的山水连在一起的,记忆都是在家乡的泥土中生了根的,是在很多大城市中无处寻觅的山野气息。然而,很多我曾经无数次思念、怀想过的美好也只能永远留在记忆里了。家乡——普洱市的思茅这个被人们誉为从森林中长出来的小城市已经改变得太多,我童年的记忆几乎找不到凭吊的地方了。在我的记忆里,家乡是老街那些古旧的民房和铺着青石板的街道,是奶奶天黑时对我的呼唤和街头那个卖各种野果的婆婆,是城边阡陌纵横的稻田和大大小小的水塘、湖泊,还有春天满山遍野盛开的野棠梨花和樱花……值得庆幸的是,在今天整个世界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中,我的家乡在钢筋、水泥的肆虐中还保持着空气的清新、湖水的清澈和山林的葱绿,依然坚持着它自己的速度,拥有小城那份特有的闲适和悠然。走在大街春天一片新绿的香樟树下,我会忽然有热泪盈眶的感觉。可以安慰和感动我们的并非只有文学,可以让我们深入理解生命和世界的也并非只有生态文学。然而,或许出于自我的偏好,是生态文学打开了我对文学理论整体思考的通道,激起了我对文学与现实关系的关注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了灵魂的焦灼、思想的历练、思维的突破和情感的深化,对生态文学的思考迁移和延伸到各个方面,使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如今,我在心底充满的是对生命中所给予的一切深深的感恩和谢意,无论是得还是失,是欢乐还是悲伤。

编辑推荐

《生态文学与文化》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生态文学与文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学术研究需要
  •   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思文库”丛书加上后记,薄薄的150页价格:40元。本人钻石卡会员买得最失败的一本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