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世强科技博文精选

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上海大学  作者:戴世强  页数:57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网络上博客的兴起到普及至今才不过十来年,一开始大部分是年轻人参与,因为年轻人总是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接受得迅速。像我这样年过古稀的老者,因为一直在教学,和学生经常接触,也受他们的感染,不时上网以窥探一点有趣的事情。几年下来,发现网络总归还是年轻人的世界,老人实在是稀缺得很。不过后来终于发现了几位老知音,其中戴世强教授就是最受我瞩目的一位。
戴世强教授和我是力学同行,又是相处多年的老朋友,现在又加了一层对博客的共同爱好。俗话说,三句不离本行。戴世强教授的博客也正好在他几十年所从事的教学与研究方面发表博文,他说的话有许多也是我想说的,他经常比我想说的更透彻。惺惺惜惺惺,所以他的博文经常成为我一开机就首先阅读的对象。
戴世强教授博客的特点是针对年轻科技工作者,以切身的经验、以大师们的教导、以历史典故、以研究和学习的普遍规律,与他们谈话,娓娓道来,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惑。
说到戴世强教授学习、研究和教学的经验,他从中学起就是班上拔尖学生,后来在流体力学和交通流方面又做出了很好的研究,在数十年的教学和指导研究生学习中对年轻人所遇到的普遍和特殊的问题,都有切身的体会和了解。
在研究生时期,他是力学界的著名学者郭永怀的高足。工作中,在上海大学,又在著名学者钱伟长直接领导下工作数十年,并且担任过钱伟长创建的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的副所长。在与这些大师相处的过程中,深得他们做人做学问的要言妙道。
戴世强教授平时又是喜爱广泛阅读的人。所有这些经历和体验,能够使他谈到这些问题时,生动而又具体,读来饶有兴趣,很受青年学生和教师的欢迎。他在科学网开博不到一年,点击数就超过80万。这实在是一个奇迹。
现在戴世强教授把他的博客文章,精选一册定名为《与青年朋友谈科研与学习方略》。我有幸能够对书稿先睹为快。有许多篇文章尽管以前在网络上看过了,再一次读它,特别是,在按照本书的主题,经过精心安排和润色后再读,有一种新的感受:这确是一本好书。
首先,这书好在不是泛泛而谈,而是切身体验的总结。例如在学习中如何合理安排时间这样的问题,许多人可能并没有留心。而戴世强教授,从他从事教育和研究的开始就很注意,把脑子最好使的时段,即每天晚上,安排去思考比较困难的问题,而把早上刚起床的一段时间安排去记英文单词。这当然是根据他自己的情况而安排的,这种对时间安排的精细考虑,就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借鉴。再如,在如何学好外语上,戴世强教授不仅自己外语学得好,而且有在小学和大学都教授过英语的经验,他用当年郭永怀夫人李佩先生如何教他们的经验、用钱伟长钱穆等大师如何学习外语的经验,生动地讲解如何学好外语。告诉人们不要学哑巴外语、不要投机取巧、不要死记硬背、不要“spoon
feeding”,要随时随地抓住机会学习,要敢于与外国人交谈,不要怕说错,等等。
第二,这书好在它的系统性。它把我们在学习和研究中最常见的问题作系统地介绍。例如开始从事研究的青年人,从第一篇论文开始就会遇到不少困难。作者从如何选题、如何解决关键问题、如何撰写论文乃至如何投稿和回答审稿人的错误判断,都做了具体而生动的讲解。进而,作者又对如何与导师相处、如何申请基金、如何逐步扩大研究的领域乃至如何转换研究方向,都做了仔细的探讨。
第三,这书还好在,抓住了青年人开始进入社会的两个最主要的方面进行讲解,即学习和研究。其实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依靠的这两点,继承和创新。继承就是要学习,而创新就是要研究。所以它的意义远不仅仅是针对教育和科研行业的青年学子,它对于任何一个行业的青年同样有参考作用。因为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实在是每一个年轻人所面对的最重要的问题。作者在这两个中心主题之外还增加了若干其他篇章,这些篇章有的言及科技道德、有的言及名人传记、还有若干图书序跋。这些篇章也都是关于学习和研究的,如果把本书的主题看做红花,它们则可以看做烘托本书的主题的绿叶,使主题更加突出和丰富多彩。
所以我认为这本书,对于广大青年学生,对于开始进入社会的青年人,对于大中学校的教师,都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因为这些切身体验是在课堂上学不到的。
对于一些具体问题,戴世强教授有他独到的看法,有的人看了之后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见解,这也是本书的可贵之处。因为它能够引导我们更为深入地对问题思考和探讨,在有些篇章之后,戴世强教授坦诚地援引了当初博客上网友的评论和不同的见解,作为对他的文章的补充,这似乎提示我们参与对这一重要论题的讨论。我想读过本书的读者,经过认真的独立思考,对于书中论及的问题一定都会得出自己的心得和独到的见解。
北京大学退休教授 武际可

作者简介

戴世强,上海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1941年出生于浙江省定海县,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力学专业,1966年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师从郭永怀教授)。1966年至1984年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等单位从事科研工作,1984年至今在上海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工作,曾任该所副所长。现任中国力学学会力学史与方法论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市非线性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并任《上海大学学报(英文版)》主编、《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编委会副主任、《应用数学和力学》常务编委。曾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第九、十届评审委员。

长期从事流体力学和应用数学研究,曾主持或参加30多个科研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国家973计划项目的课题1项,国家“攀登”计划子课题1项;所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城市交通流研究”和“城市交通流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研究”在结题时分获“A”级评价。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7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编著10余种(逾600万字)。业余从事力学史与方法论研究,审订出版了《钱伟长的教育思想和治学理念》等著作。曾于1986年和1994年两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获周培源优秀水动力学论文奖,1999年获上海市“育才奖”,2003年获上海大学名师奖,2007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

书籍目录

1 科研方略
1.1 科学创造十日谈
1.1.1 生生不息 刻意求新——创造概论
1.1.2 循序渐进 追求辉煌——创造的过程
1.1.3 不拘一格 全力创新——创新的类型
1.1.4 心无旁骛 争分夺秒——创造的时段
1.1.5 碧落黄泉 穷其究竟——创造的意境
1.1.6 摆脱窠臼 信马由缰——创造的精神
1.1.7 锐意创新
超凡脱俗——案例分析1:钱伟长的弹性圆薄板大挠度理论研究
1.1.8 冲破束缚 破旧立新——案例分析2:发现氧气的历程
1.1.9 抓住线索 穷追不舍——案例分析3:孤立波史话
1.1.10 专心致志 探微知著——案例分析4:发现X射线的故事
1.2 科研入门十日谈
1.2.1 投入科研要准备多久
1.2.2 揭穿了谜底的魔术不稀奇
1.2.3 摆脱“Yes, sir”的精神枷锁
1.2.4 谨防“老虎吃天”
1.2.5 科研的idea从何而来
1.2.6 怎样写开题报告
1.2.7 怎样进行文献调研
1.2.8 “应用数学过程”:一种科研“常规武器”
1.2.9 怎样进行数学建模
1.2.10 怎样进行数学建模(续)
1.3 基金申请十日谈
楔子:审时度势 用足机会
1.3.1 未雨绸缪 精心准备
1.3.2 通盘考虑 缜密选题
1.3.3 标新立异 务实创新
1.3.4 适当搭配 聚集队伍
1.3.5 认真设计 清晰铺陈
1.3.6 放眼四海 广结善缘
1.3.7 精准构思 言简意赅
1.3.8 字斟句酌 画龙点睛
1.3.9 形式清新 夺人眼球
1.3.10 心态平和 百折不回
附录:遵守规范 谨防超项
1.4 基金申请新议
1.4.1 吃透政策 投入竞争
1.4.2 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1.4.3 预留空间 择善加盟
1.4.4 一丝不苟 实现目标
1.4.5 着力提炼 拷问机理
1.4.6 反复推敲 力求完美
1.4.7 学习积累 贵在平时
1.5 论文写作浅谈
1.5.1 在“临门一脚”上狠下功夫
1.5.2 写论文“四戒”:戒杂、戒浅、戒乱、戒错
1.5.3 缜密构思 精心陈述
1.5.4 大师手笔 非同凡响
1.5.5 文题:画龙点睛 概括主题
1.5.6 摘要:言简意赅 提纲挈领
1.5.7 引言:开宗明义 引领全文
1.5.8 正文:逻辑严密 详略有致
1.6 论文投稿十日谈
1.6.1 学术论文功能的异化和改辙
1.6.2 不要把科技著述弄得面目可憎
1.6.3 怎样使论文投稿适得其所
1.6.4 怎样使论文投稿各得其所(续)
1.6.5 怎样使论文投稿适得其所(案例分析)
1.6.6 国刊?洋刊?
1.6.7 你写论文投稿前有“冷冻期”吗
1.6.8 谈老师给学生改文章
1.6.9 你怎样对待经修改的论文
1.6.10 怎样为学生修改科技论文
1.7 学术交流漫谈
1.7.1 怎样聆听学术报告
1.7.2 怎样做好口头表述
1.7.3 怎样在学术报告会上提问和答问
1.7.4 学术会议功能的异化和改辙
1.8 科研杂谈
1.8.1 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小议科研方向的转换
1.8.2 审时度势 量力而行——再议科研方向的转换
1.8.3 怎样面对科研的失败
1.8.4 林家翘先生提醒青年学者:不要“Garbage in,garbage
out”
2 学习攻略
2.1 学习漫谈(名言篇)——大学问家的学问观浅评
2.1.1 学问改变气质——浅评培根的学问观
2.1.2 做学问像蚂蚁、蜘蛛,还是蜜蜂——再评培根的学问观
2.1.3 真理不是权威之女——三评培根的学问观
2.1.4 沉醉于科学之美——浅评居里夫人的学问观
2.1.5 非功利的献身精神——浅评爱因斯坦的学问观
2.1.6 宏观把握所献身的学科——二评爱因斯坦的学问观
2.1.7 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三评爱因斯坦的学问观
2.1.8 冲破传统观念的桎梏——四评爱因斯坦的学问观
2.1.9 自由探索 追求深邃——五评爱因斯坦的学问观
2.1.10 最重要的动机是乐趣——六评爱因斯坦的学问观
2.1.11 亮剑:唯理论的实在论——七评爱因斯坦的学问观
2.1.12 创造的原理存在于数学中——八评爱因斯坦的学问观
2.1.13 理论思维威力无穷——九评爱因斯坦的学问观
2.1.14 人贵有自知之明——浅评达尔文的学问观
2.1.15 实事求是 以勤补拙——浅评周培源的学问观
2.2 学习漫谈(励志篇)
2.2.1 从爱因斯坦的座右铭谈起
2.2.2 “为学正如撑上水船”
2.2.3 熟读精思 知行统一
2.2.4 夜读仍戒晏起,疑误定要力争
2.2.5 一个人知识再多也是沧海一粟
2.2.6 非学不可 非会不可 非行不可
非好不可
2.2.7 知为力——知识就是力量
2.2.8 别人浮躁我读书
2.2.9 快乐是成功之母——谈读书乐
2.2.10 怎样快乐读书
2.2.11 读书的三种境界:沉入、沉浸、沉醉
2.2.12 什么时候开始都不迟
2.2.13 研究生能掘得“第一桶金”吗
2.2.14 入晚,研究生在做什么
2.3 学习漫谈(谋略篇)
2.3.1 在高处立 着平处坐 向阔处行
2.3.2 稳扎稳打 循序渐进——从巴甫洛夫的临终遗言谈起
2.3.3 怎一个“专”字了得
2.3.4 日积月累 水滴石穿——谈熟读
2.3.5 “一目十行”做得到吗——谈快速阅读
2.3.6 学会“拦腰读”“跳着读”——兼案例分析
2.3.7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谈博大精深
2.3.8 “里打进”和“外打进”——推介郑逸梅读书法
2.3.9 怎样才不会把学过的知识全还给老师
2.3.10 在大脑里“开中药铺”
2.3.11 多岐为贵 不取苟同
2.3.12 学问是用时间堆出来的
2.3.13 做学问贵在锲而不舍
2.3.14 大学里主要学什么
2.3.15 学分归学分 学问归学问
2.3.16 我的学习我做主
2.3.17 研究生应该主动设计自己的学习
2.3.18 研究生怎样设计自己的学习
2.4 学习漫谈(致知篇)
2.4.1 学真功夫 不学花拳绣腿
2.4.2 理工科学人缺少什么真才实学——谈学习真本事
2.4.3 别给一些术语吓住了——再谈学习真本事
2.4.4 量纲分析是锐利武器——三谈学习真本事
2.4.5 给理工科学人开一个数学学习科目清单
2.4.6 为年青学子开一张科学方法论读物清单
2.4.7 为年青学子开一张数理科学家传记清单
2.4.8 为年青学子开一张科学史读物清单
2.4.9 学一点形式逻辑
2.4.10 学一点汉语语法
2.4.11 学一点写作
2.4.12 学一点国史(外一篇)
2.5 外语学习方法十日谈
2.5.1 拒绝“Spoon-Feeding”
2.5.2 拒绝“投机”模式
2.5.3 拒绝“哑巴英语”
2.5.4 拒绝死记硬背
2.5.5 选词典用词典小贴士
2.5.6 推介季羡林先生的外语学习观
2.5.7 推介苏步青活学活用外语法
2.5.8 推介钱穆中年学英语的名著阅读法
2.5.9 推介钱伟长学英语的拆字法
2.5.10 推介随时随地学习外语法
3 科海随笔
4 寄语学子
5 书评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戴世强科技博文精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3条)

 
 

  •   戴世强科技博文精选:与青年朋友谈科研与学习方略,很经典
  •   我在科学网上一直关注戴老师的博客,对他由衷敬佩。戴老师要把自己的博客写成书的时候反复征求我们这些青年后辈们的意见,我很是感动。本来早就要买的,只是中间错过了一段时间,发现当时已经很难当当网上已经缺货,心中唏嘘不已。后来发现又有新货了,变立即下了订单,了却了一桩遗憾的事...
    从内容上来讲,戴老师的书讲得很实际,里面所讲很贴合我们青年朋友们尤其是科研朋友们的实际现状,所以就特别珍贵,不可多得...
  •   这本书非常好!作者多年的学习与科研心得值得借鉴!
  •   在看中,以前是在老师的博客中看的,内容很丰富。现在在书本上看感觉更有分量。
  •   青年科研工作者必备
  •   内容很好,可是书在运输的过程中,封皮被整脏啦,遗憾啊!
  •   很不错,已经申请领导给全院老师一人一本
  •   是一本好书,发货迅速,不错
  •   很期待这本书。
  •   东西性价比高,基础用书
  •   基本同意戴老师的观点(可以没有戴老的阅历和高度)。打算给课题组常备。
  •   有些东西还是有用 看是不是很系统 适合理科的人看
  •   书的内容很丰富,包装也很好;但是因为是博文综合而成的书籍,缺乏普通书的整体逻辑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