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视研究”的学术源流

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作者:易前良  页数:3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第一次把“电视研究”视为相对自足的学术领域,运用“知识考古学”的方法,稽考美国自电视诞生以来的相关文献,耙梳辨析,从理论与方法的角度探寻美国“电视研究”的学术源流,旨在为中国“电视研究”的学术建设提供参照。

作者简介

易前良,湖南双峰人,南京大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一圣地亚哥分校访问学者,现为河海大学公管院新闻传播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兴趣为“电视研究”、“传播与社会发展”。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电视研究”学术领域的形成:中美之比较  第一节 中国“电视研究”的学科化及其现状    知识领域与学科:“研究电视”与“电视研究”    国家、媒体与学者:“电视研究”的学科化    批评、艺术与传播:知识交互的现状  第二节 美国“电视研究”的学科起源与发展    美国“电视研究”的起源    “电视研究”学科化的社会背景    “电视研究”的知识整合    学科发展与困境第二章 公共领域的视角:新闻式电视批评  第一节 “新闻式电视批评”在媒介体系中的权力角色    关于电视批评    新闻式批评与学术批评的区别    新闻式批评的类型    新闻式电视批评的“联袂聚焦”角色    新闻式批评与电视媒体的关系    电视网的营销“公关”    新闻式批评的专业主义追求  第二节 美国“新闻式电视批评”的发展脉络    “黄金时代”的新闻式电视批评        商业模式确定时期的新闻式电视批评    后“水门”时期的新闻式电视批评    有线电视与网络时代的电视批评  第三节 寻找电视批评的标准:以《纽约时报》为例    电视批评的议题和标准    电视行业变迁的记录者    古尔德与“新闻沙皇”默罗的沉浮    探索电视批评的标准:奥克莱的“精英化”批评  第四节 社会文化批评:以《纽约客》为例    关于电视的社会文化批评    电视的现实主义美学    “真实”与“整体”:批评的标准第三章 人文艺术的视域:“电视研究”的学科化  第一节 “电视研究”学科生成的文化渊源    欧洲的大众文化批评传统    美国的“大众通俗文化”论争    从麦克卢汉到雷蒙·威廉斯  第二节 理论奠基:雷蒙·威廉斯的电视本体论    流动藏私:电视的历史观    日常生活:电视的社会功能论    流程:电视文本论  第三节 “流程”理论在美国“电视研究”中的发展    “流程”组合:传播者与观众的联系    “流程”的内在关联:认识电视文本    “流程”中的视听符号:电视的影像功能  第四节 霍拉斯·纽卡姆:跨学科的知识对话    纽卡姆的学术经历    从卡威尔提到纽卡姆:电视是“流行艺术”    理论与方法上的对话:电视是“文化论坛”第四章 人文批评的视域:电视研究方法举隅  第一节 电视“类型研究”    类型:作为文学“文体”    类型:作为流行文化的“程式”    “类型”在电视研究中的运用    类型与电视工业  第二节 电视“产业研究”    政治经济学分析和行业研究    媒介决策的层级理论    权利角色理论  第三节 电视“文化研究”    沿革与主要特点    文本分析    受众研究    电视“文化研究”的理论整合    电视“文化研究”的局限第五章 传播学的视域:电视与“经验一功能”学派  第一节 西美尔维特和施拉姆的“效果研究”    “电视与未成年人”研究    “未成年人生活中的电视”研究    电视“效果研究”的意义及其缺失  第二节 格本纳的“文化指标”研究与内容分析    研究前提:对电视影响的理论认识    研究方法的改变    电视的世界:信息体系分析    回归主流:电视的涵化功能    关于“文化指标”研究的评价第六章 传播学的视域:电视与媒介环境学结语参考文献中英译名对照表索引后记

章节摘录

乔治•布拉德(《底特律新闻》电视记者和批评家):当拉瑟来到一个小城,考佩尔来到一个小城,詹尼兹也来了的时候,就像一个马戏团巡回演出,树上一块招牌“快来看,明星来了”。所以,人们就不只把杜斯蒂-霍夫曼当明星,理所当然也把这些人也当成娱乐明星了,这有错吗?①邓•西维特:你们说得对,绝对准确,我真希望他们不再这么做。我想我们应该开除这些公关人员,撤销这些机构。如果让我来掌管CBS新闻机构的话,我就不再需要这些和报纸记者打交道的部门,拒绝再给电视批评者以施舍,立刻让他们滚蛋!上面引述的对话言辞激烈,针锋相对,正好把新闻式批评与电视行业的关系展露出来了。西维特,作为著名栏目《六十分钟》的制片人,根本就瞧不上电视新闻记者,认为他们只会“坐在电视机前看娱乐节目,评娱乐节目”,因此就没有资格来对新闻节目指手画脚。从他的观点来看,电视批评对于电视新闻节目来说,没有任何意义,相反,电视批评是靠电视媒体的“施舍”来养活的。杜菲和布拉德,作为报纸电视记者中的优秀分子,面对诘难,也无法否认新闻式电视批评整体上的娱乐化倾向,只好不做正面的辩驳。于是,转而把矛头指向对方,去揭《六十分钟》大搞节目“营销”的老底,即公关人员经常主动联系平面媒体的记者,筹划各种采访和发布会,拉瑟、克朗凯特等老牌的主持人也不例外,言下之意是,“你们《六十分钟》和娱乐节目没有区别,要不,干嘛老求着我们?”双方的争辩,不乏意气,但至少揭示了两个客观的事实:第一,电视媒体和批评之间存在冲突,彼此瞧不上眼,媒体不屑于批评,批评则以为媒体低俗;第二,作为“联袂聚焦者”,新闻式批评在文化生产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后记

“我自为客还送客,携我乡心返故乡”,春林驱车送我到机场,临别赐我一联,同行的还有西飏。他们是加州大学一圣地亚哥分校(UCSD)的华裔在读研究生,一起租住学校的宿舍,很多年不曾回国。三月份,凌晨五六点,美国的海滨之城圣地亚哥飘着几丝白雾,我感觉头晕晕乎乎的,前个晚上通宵未眠,从下午五点到凌晨四点,我一直在和春林下象棋,在一旁观战的还有西飏、雷俊和海林,他们用这样特别的方式给我送行。在尚未完全苏醒的五号公路上,我摇开车窗,一阵凉风袭来,不由得打了几个寒战,恍然一觉:我整整一年的访学生涯就要结束了!2008年3月应UCSD中国研究中心张英进教授的邀请,我赴美访学,圣地亚哥的蓝天白云、爽风清气和异域风情,微醺动人,让人流连不已。然而,张老师在见面之后就嘱咐我,“你应该利用访学的机会,好好做一做,写本书!”如今,书稿即将付梓,写得怎么样?我不知道,但我已经努力了。我热切地期待国内的“电视研究”在不久的将来,也能像美国那样,成为一个成熟的学术领域,这本书从理论与方法的角度对美国“电视研究”加以较为系统的梳理,旨在提供一个参照。除了专业诉求之外,这本小书,还承载着我在圣地亚哥访学的美好记忆。最真实的回忆,往往是一个个不连贯的场景,我得先从U(2SD的图书馆说起。与国内不同,美国的图书馆闭馆时间很晚,有时甚至通宵开放,所以很方便。在那里我打发了很多时间——前一天晚上把第二天的午餐准备好,早上开车从租住的房子出发到图书馆,一直要呆到晚上。

编辑推荐

《美国"电视研究"的学术源流》:传媒学术前沿系列丛书(第2辑)。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美国“电视研究”的学术源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对美国电视研究及思潮进行了历史性解读,涵盖全面
  •   值得反复研究的经典。
  •   小朋友都很喜欢,内容很好,图画也精美
  •   还没细看,但是这种梳理对于电视研究者应该是有帮助的

    从篇幅看,作者也是用了心思的。
  •   内容不必说 对于研究学术很有借鉴价值 纸张也很不错的
  •   美国的电视研究可以为国内的电视研究借鉴,对国内电视改革也是有益的,这本书独到全面,很好。
  •   订重了,要退货!怎么操作不了!
  •   入门导引及全面了解都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