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书系·沙湾飘色

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开桃,宋俊华 编著  页数:143  

前言

从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第一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已经持续10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对中国人而言陌生而拗口的词语也已被普遍接受了,但如何让大家通过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个案来深入理解它的内涵和价值,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沙湾镇位于广州市番禺区,是一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镇。镇内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文化生态保持完好,属于典型的广府文化区镇。沙湾飘色正是流行于这一地区,在神诞日、节日或重大庆典日,由幼儿在离地几米的空中装扮各色历史人物或戏曲、小说和传说中的人物,沿大街小巷、田间地头或道观庙宇进行的巡游活动。据相关文献记载,最迟在明末清初沙湾就已有了飘色,后经不断演化发展才成为今天的样子。    传统的沙湾飘色巡游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北帝诞”举行,与祭祀北帝有密切关系。北帝全称“北方真武玄天上帝”,虽是北方神灵,但同时又是水神,加上明代北帝像来沙湾的传说,更加强化了身处水乡的沙湾人把北帝视为地方护佑神的认知,所以在“北帝诞”日举行包括飘色巡游的大型庆典祭祀北帝,自然成为沙湾人自觉的一个文化传统。    与中国其他地方飘色一样,沙湾飘色也与本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沙湾本土文化土壤中培育出来的文化奇葩。沙湾飘色从制作、装扮到巡游表演的整个过程都体现了沙湾飘色对粤剧、广东音乐、广绣、八音锣鼓、醒狮舞、鳌鱼舞等广府民间文化艺术的吸收和融合。沙湾飘色底蕴丰富、构思巧妙、造型独特、技艺精湛、装扮精致、色彩艳丽,是内涵丰富的民俗诉求与美轮美奂的艺术创作的天然融合,正因为此,2000年,沙湾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飘色)艺术之乡。    对于这样的沙湾飘色,我们该怎样去认识?本书用14个部分,从沙湾飘色的经济基础、文化背景、起源与发展、结构组成、板色内容、表演形式、艺术特色、对广府文化及姐妹艺术的吸收与渗透以及沙湾飘色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改革与创新、宣传与交流、时机与危机等方面作了系统的阐述,以期让大家对沙湾飘色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并通过它来了解独具特色的广府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和基因,是一个地区和一个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沙湾飘色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沙湾人的文化,也是广府人的文化。认识它、保护它,不仅是沙湾人的责任,也是所有广府人的责任。

内容概要

  对于这样的沙湾飘色,我们该怎样去认识?王开桃和宋俊华编著的《沙湾飘色》用14个部分,从沙湾飘色的经济基础、文化背景、起源与发展、结构组成、板色内容、表演形式、艺术特色、对广府文化及姐妹艺术的吸收与渗透以及沙湾飘色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改革与创新、宣传与交流、时机与危机等方面作了系统的阐述,以期让大家对沙湾飘色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并通过它来了解独具特色的广府文化。通过《沙湾飘色》来了解沙湾镇吧!

书籍目录

岭南文化体系·前言
前言
一、飘荡的美色——沙湾飘色概述
二、富饶水乡——沙湾飘色产生的经济基础
 (一)“沙湾何”
 (二)“三街六市”
三、文化名镇——沙湾飘色产生的文化背景
 (一)随处可见的古建筑
 (二)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间文化艺术
 (三)数不胜数的民间文化艺人
四、“飘”在沙湾——沙湾飘色的起源与发展
 (一)沙湾飘色的起源
 (二)沙湾飘色的发展阶段
五、以“屏”带“飘”——沙湾飘色的结构组成
 (一)色柜
 (二)“屏”和“飘”
 (三)色梗
六、扮古演今——沙湾飘色的板色内容
 (一)取自古典戏曲或小说的板色
 (二)取自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的板色
 (三)反映现代社会重大事件或沙湾本土风情的板色
七、巡游街巷——沙湾飘色的表演形式
 (一)鳌鱼舞
 (二)醒狮舞
 (三)兰花舞
 (四)洒净瓶
 (五)飘色表演
八、色艺俱佳——沙湾飘色的艺术特色
 (一)色彩鲜艳
 (二)技艺精湛
九、我中有你——沙湾飘色对广府文化的吸收
 (一)沙湾飘色对粤剧艺术的吸收
 (二)沙湾飘色对广东音乐的吸收
 (三)沙湾飘色对广绣艺术的吸收
十、你中有我——沙湾飘色对姐妹艺术的渗透
 (一)沙湾飘色对广东其他地区飘色的影响
 (二)沙湾飘色对番禺水色的渗透
十一、重振旗鼓——沙湾飘色的传承与保护
 (一)沙湾飘色的传承情况
 (二)沙湾飘色的保护措施
十二、与时俱进——沙湾飘色的改革与创新
 (一)板色主题与题材的创新
 (二)色柜形制的改革
 (三)艺术色梗制作技艺的创新
 (四)人物造型设计的创新
十三、“飘”去“飘”来——沙湾飘色的宣传与交流
 (一)沙湾飘色宣传与交流的情况
 (二)沙湾飘色宣传与交流的成效
十四、“飘”向何方——沙湾飘色的时机与危机
 (一)沙湾飘色的机遇
 (二)沙湾飘色的危机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后来,李昴英见何人鉴家人丁兴旺,又帮助他在沙湾买田置产,向官府买下沙湾以南的沙田三百顷,为何氏家族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南宋绍定六年(1233年),何人鉴由广州迁移到沙湾定居,从此在这里开创基业。由于此地是冲积层,不断聚沙成田,加上何氏后辈也因发达而不断买田置产,因此何氏族田的面积不断扩展。到明朝嘉靖年间,沙湾何氏家族之沙田已多到需要编号为记(按陈白沙先生赠予留耕堂之十四字对联“阴德远从宗祖种,心田留与子孙耕”为号)。据说何氏家族最盛时有沙田56000余亩,成为番禺之冠。而这些沙田都很肥沃,且有蚝生其中,因此,田产越多,收人越丰。“沙湾何”从此以富闻名。    而何人鉴所生的四个儿子也都很有出息:长子何起龙,是南宋淳祐十年(1250年)进士,官至太常寺正卿;次子何斗龙,南宋宝祐六年(1258年)特科省元;三子何跃龙,官至从事郎;四子何翊龙,由明经官至文林郎。据说他们的子孙也出任过州县的学正、主簿、教授一类职务。尤其是到何氏第五代何子海,先在元朝至正年问中举人,后登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进士,使沙湾何氏在地方上的声誉越来越响。    后来,何人鉴四个儿子的后代分别繁衍为甲、乙、丙、丁四房。随着世代的繁衍,这个家族的规模也不断扩张,形成了分别以(甲房)六世和(乙房和丁房)九世为中心的十四房的宗族系统。    为了纪念和供奉先祖何人鉴,同时也为了团结族人,壮大家族势力,何氏后人于南宋德祜元年(1275年)修建留耕堂。留耕堂田亩收入均属“公尝”,所有田产全为族内子孙承耕。初期,族人每承耕一亩田地需向留耕堂缴实物地租稻谷60斤,后来增至100斤。    留耕堂一方面收取“公尝”,另一方面又用这些“公尝”给族人发放各种“福利”,可谓收之于族人用之于族人。其中有三项制度即使放在今天也很先进,那就是分荫、奖学和养老。    “分荫”就是指分得何氏家族一份“福荫”。凡何氏家族中,每有男孩出生,即需向值理报生,注入簿中,即谓之“丁”。添丁人家于每年正月十五到留耕堂及小宗祠等挂花,标名某某得子名某某,使全族人知晓,谓之“开灯”。开灯后,每一新丁即可在留耕堂分得一“荫”(相当于7亩田租之值);再加上各种小宗祠、会份等收入,何氏家族中的男丁,每年各项开支全部由家族解决,毫无生活之忧。如节俭者,尚能有余。因此当地流传有“沙湾何,有仔唔忧无老婆”的说法,就是说只要是沙湾何氏家族的人,生了儿子不用担心他娶不到老婆,可见“沙湾何”的富有程度。    “奖学”就是奖励读书之人。何氏家族的男丁凡到人学年龄,可免费在族办小学读书;升中学者,可免费到广州禺山中学及八桂中学读书(抗战后可免费人象贤中学读书);升大学者,可免费人住广州何氏之六大书院(如“文屋”“青萝”等)。其中,中学毕业者,可得“荫”2份(相当于14亩田租之值);大学毕业者,可得“荫”4份(相当于28亩田租之值);留学外国者,可得“荫”8份(相当于56亩田租之值)。正是因为留耕堂有这种奖励读书的办法,所以何氏家族中文化名人辈出。    “养老”就是由留耕堂统一给族中老人分“荫”钱,使之老有所养。族中凡年满60岁者,可分得“荫”钱2份,70岁者得3份,80岁者得4份,年纪越大,所得的“荫”钱越多。此外,族中每10年举办一次十分隆重的“饮锦”大宴。是年,族丁中凡年满60岁者,均可带全家到留耕堂入席,并受特赏。席中最老者谓之“寿头”,所得奖赏更多。    除此三项福利制度外,何族中某一男丁去世,即可向留耕堂领取名为“寿帛金”的丧葬费。    总之,“沙湾何”仅靠家族的力量,就可以使族人生有所养、长有所教、老有所赡、死有所恤,足见其家族之富。P7-8

后记

作为新广州人,当我们第一次看见沙湾飘色时,便被其色仔(扮色演员)艳丽的服装、姣美的容貌与飘逸的造型迷住了,特别是当看到各种造型精美的艺术色梗及色梗上魔幻般的表演时,更觉得沙湾飘色充满了神秘感,并对这一传统艺术产生了探究之心。因此,当接到暨南大学出版社编写《沙湾飘色》一书的邀请时,我们欣然接受,想为沙湾飘色的宣传尽一点绵薄之力。    在书稿编写过程中,我们曾到广州城隍庙和佛山祖庙观看沙湾飘色巡游,现场领略沙湾飘色的艺术魅力,也为书稿的编写寻找灵感。在书稿完成之后,我们又去番禺宝墨园观看了番禺水色表演,到沙湾留耕堂、玉虚宫和三稔厅等地参观沙湾古建筑,实地感受沙湾古镇的文化气息,并为书稿补拍照片。    本书的编写得到了有关单位和个人的帮助。沙湾镇文化站、沙湾镇政府、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我们提供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沙湾飘色几次大型巡游活动的照片和视频资料,这为我们仔细、反复地研究沙湾飘色的结构、内容、艺术特色与宣传交流等信息提供了很大帮助,我们从中发现了有关沙湾飘色的诸多细节,也给本书的编写带来了很多启发。王维娜博士的《空中大舞台》一书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暨南大学出版社的史小军总编辑以及潘雅琴、黄倩、李素娟等编辑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学识有限,加之编写时间仓促,错漏在所难免,还望读者不吝赐教,以便我们日后修改完善。    作者    2011年9月

编辑推荐

王开桃和宋俊华编著的《沙湾飘色》内容介绍:与中国其他地方飘色一样,沙湾飘色也与本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沙湾本土文化土壤中培育出来的文化奇葩。沙湾飘色从制作、装扮到巡游表演的整个过程都体现了沙湾飘色对粤剧、广东音乐、广绣、八音锣鼓、醒狮舞、鳌鱼舞等广府民间文化艺术的吸收和融合。沙湾飘色底蕴丰富、构思巧妙、造型独特、技艺精湛、装扮精致、色彩艳丽,是内涵丰富的民俗诉求与美轮美奂的艺术创作的天然融合,正因为此,2000年,沙湾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飘色)艺术之乡。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岭南文化书系·沙湾飘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