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邊的卡夫卡(上)

出版时间:2003  出版社:時報文化  作者:村上春樹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村上春樹2002年九月出版的全新長篇小說,分上下冊,原書總共八百多頁,可見是重量級的代表作。    日本未上市先轟動,畢竟這本書距離上一本長篇已經相隔近四年。這幾年村上作品陸續有英美歐洲俄國韓國中國版本出現,也都很快受到各地讀者的喜愛,在當地深化成不同樣貌的村上流行,這樣的待遇幾乎可以說是當代作家第一人。    因此村上的新長篇幾乎是全世界等著出版,同時他自己也說經歷阪神地震與東京地下鐵事件衝擊後,自己也對日本有了不同看法,也使得老讀者更加期待這部小說。新書描寫四國鄉下的十五歲少年,因為成日待在圖書館而發生的奇特啟蒙經驗。    書名有卡夫卡,村上表示這是他非常喜愛的作家,作品與卡夫卡的聯繫,則要看過小說由讀者自己體會。 

编辑推荐

  睽違四年,村上春樹最新長篇,全球好評發燒中。台灣中文版搶先上市!日本《達文西》讀書雜誌讀者票選年度第一名,讀者、評者一致推崇。日本2002年九月出版,立刻登上暢銷書榜首,銷售已破80萬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海邊的卡夫卡(上)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0条)

 
 

  •     村上的书是我比较钟爱的,《挪威的森林》曾是我第一次读他写的书,那种喜爱在刚刚读时便已经彻头彻尾的沉沦,故事的迷人文字的感觉让我难忘,最近所读的《海边的卡夫卡》其故事又有几分怪异,乌鸦的少年,一个追求自我的孩子选择离家出走,却终究难以逃离父亲扣在他身上的诅咒,与姐交合与母交合,还有便是可爱的老头,从头至尾憨厚老实带着点奇特让我颇感兴趣,他带给那位年轻司机的转变,有些顺理成章,又有些美好
      
  •      忘记这本《海边的卡夫卡》是什么时候买的了,只知道从这本书第一次出版的2003年到现在已经11年,而我确实也是让它在书架上冷藏了好多年。多亏我前几天又翻出了他,要不然真的会错过这样一本好书。
       这是我看村上春树的第二本书,第一本就是大名鼎鼎的《挪威的森林》。看《挪威的森林》的时候我还是个小孩,初中还是小学的就忘记了,反正就是小到书中描写那些18禁的内容会看不懂。当今年的奥斯卡奖结果出来的时候,网上流行过一个段子“小李和奥斯卡,村上春树和诺贝尔,汪峰和头条,我和你。”(是的,李奥纳多再次与奥斯卡无缘,全网都充斥着“小李不哭,小李挺住”。。。)。就像每年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前夕,全世界无数村上的粉丝都为他默默祈祷,可是现实却总是“叫座不叫好”。
       不管怎么说,《海边的卡夫卡》还是一本好书。
       最开始看的时候我以为只是简单讲一个15岁少年离家出走以后遇到的种种探险故事;到第二章开始讲跟前一部分完全没有联系的几十年前的故事,我以为会出现类似韩国台湾长剧一样的追溯到祖孙三代的情节;当写到一个智商有问题却能跟猫讲话的老头中天君时我以为这是个神话故事;当写到突然出现的神秘男子虐吃猫咪并要求别人把他杀掉,少年醒来发现自己身上有血迹的时候,我以为这是个悬疑侦探故事;当写到少年的父亲对少年下了“杀害父亲,与母亲和姐姐发生关系”的诅咒时,我以为这是个家庭伦理故事;但其实随着两端故事的各自发展,又慢慢融合到一起,我终于知道这是一个关于回忆、坚强和放下的故事。
       喜欢主人公田村卡夫卡。15岁的少年为了逃离父亲的诅咒,坚决离开,同时为了更好的逃离做了相当长时间的等待和准备工作,该学习的课程,该锻炼的身体,都是为了那一天做的准备。同时他又是那么善良,不愿意给帮助过他的人添麻烦。
       喜欢主人公中田君。记忆、识字能力和生活常识离开了他,但他从不抱怨,接受一切又执着做好一切,而也正是他谦逊的执着吸引了一路上帮助他的人们。
       喜欢大岛。命运给予了他(她)与众不同的身体,即使一辈子也离不开生活的城市,他也坦然面对,心无旁骛的在图书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同样喜欢的还有优雅的佐伯、找到自己的星野君和善良的樱花。
       “回忆会从内侧温暖你的身体,同时又从内侧剧烈切割你的身体。”
       在之前说了,这是一个关于回忆的故事。中田君在小时候那起莫名的事故中丢失了回忆,佐伯却想拼命忘掉曾经痛苦的回忆。而我,最近常常觉得丢掉了很多回忆,有的是人名,有的是地点,有的是感觉。曾经看过一个故事,主人公有能把遇到的所有事情完整的记忆下来,这个特异功能可能最受上学的孩子们欢迎,因为这样一来学习就变成了一件无比轻松的事情。但是他却深深为此苦恼,这个不难理解,有些事情,真的不需要记得那么深刻的。
       “我所追求的强壮不是一争胜负的强壮。我不希求用于反击外力的墙壁。我希求的是接受外力忍耐外力的强壮,是能够静静地忍受不公平不走运不理解误解和悲伤等种种情况的强壮。”
       最近我把这句话写在我的朋友圈和微博上,是因为我觉得自己真的要好好理解这句话,因为我需要好好的运用它,用来锻炼我强大的内心。我自认为不是攻击型或充满野心的人格,虽然不至于会到生活中或工作中受欺负的程度,但是很多时候我都会把我的容忍的行为当作不计较。从前我以为我真的不在乎,但是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的内心却会有很多挣扎。
       我其实不想迁就你,但是因为我在乎,所以放不下,那么就让我再坚强一些吧,可能坚强到不再需要你,就真的放下了吧,但是我仍然希望在那发生之前,你能好好的认真的看着我,感受我。
      
  •      无法与自己与世界达成和解的十五岁少年
       永远不能走出诅咒的十五岁少年
       心中暗暗对自己说
       我是世界上最强的十五岁少年
      
       这是一个冗长而奇特的故事,我在其中缓缓漫游,那些隐喻像空气分子一样穿过我的身体让我与这世界发生了联结。
      
       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左突右冲,在沙尘暴中幻想星空的样子,舔舐着飞石刮开的伤口;心中一直在等待着什么,自己都不知道的幸福或厄运。
      
       不是那件藏宝箱,退色的金色骷髅在刀上狞笑
       不是那片烈火与草原,黑色的树,焦黄的草
      
       是雪上闪耀的钻石,是麦田上的阳光,是温和的秋雨,是无语的鸟儿振翅疾飞
       是地铁甬道呼啸的风,是飘散如雪的樱花飞舞,是她的明眸与笑靥,是夜空中最亮的星
      
       我要这世界上所有的美好
  •     看完书快一个月了,最近一直有暴雨中洗澡的情景出现在脑海里,没有一个人的山里,四周都是被黑暗吞噬的森林,边冲大雨,边抹香皂,那会是怎么样的心境,我也渴望试一试。。。。。。。。。。。。。。。。。。。。。。。。。。。。。。。。。。。。。。。。。。。。。。。。。。。。。。。。。。。。。。。。。。。。。。。。。。。。。。。。。。。。。。。。。。。。。。。。。。。。。。。。。。。。。。。。。。。。。。。。。。。。。。。。。。。。。。。。。。。。。。。。。。。。。。。。。。。。。。。。。。。。。。。。。。。。。。。。。。。
  •     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看了多遍的小说。期待海卡能够排成电影。他们在电影分类时将挪威的森林说成情色,那么海卡就是色情了。村上会不会不爽。还是不要拍成电影的好。文字和电影是不同的表达方式。文字读起来很美的东西,拍出来都是马赛克。割了。言归正传。
      小说的故事情节很复杂。和村上的许多小说一样是双线条。卡夫卡和中田军。卡夫卡应该是主线。
      佐伯,卡夫卡的母亲,四国人。她青梅竹马的小情人在东京大学事件中死去了。(村上在多部小说中将该事件作为背景,推测村上自己应该受到了该事件很大的影响)佐伯来到东京,后来嫁给了一个艺术家。然后有了卡夫卡。在卡夫卡很小的时候佐伯就带着姐姐离开了。卡夫卡受到父亲俄狄浦斯式的恶毒诅咒。弑父,奸母,然后和姐姐通奸。
      中田在小的时候,那时还是二战。因为受到老师致命的伤害而昏睡了好久,醒来之后缺了一段记忆,智力差于常人,却有猫交流的超能力。后来他就在东京帮人寻找猫,还有政府的救济过活。
      15岁那年,卡夫卡按照他的计划,离家出走,从东京去了四国。从此以后,他是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在路上,樱花给了她很多帮助。他计算着年龄,樱花可能是他姐姐,(真相如何作者并无更多的暗示)他却对她意淫。第三个诅咒算是应验了一半。命运的河流,把他带到了甲村图书馆。那里是故事的核心。先不表。
      卡夫卡离开不久,田村在一次寻找猫的过程中,偶然来到卡夫卡曾经住的高级住宅区,看见虐杀猫的琼尼·沃克。他用猫的骨做笛子吹,还残忍的取猫的心脏(这一段晕血的可以跳过)。田村杀了沃克。沃克就是卡夫卡的父亲。
      可是在卡夫卡一觉醒来之时,却身上带血。此处似乎是指卡夫卡在昏迷中借田村之手杀了父亲。(不可思议吧。此小说还有更多不可思议之处,大体而言,村上的小说更多的是玄幻和夸张的想象,挪威的森林并非其典型作品)卡夫卡受到的第一个诅咒被言中。
      在甲村图书馆,馆长给了卡夫卡一份轻松的工作。其一天就三件事,工作、看书和健身。在那个小小的私人图书馆,卡夫卡有两个奇怪的同事。
      性别错位的管理员大岛,有着神秘的故事很少说话自己写书的馆
      长。
      卡夫卡觉得馆长佐伯像是他的母亲,却又不能确定。毕竟母亲在他四岁时就离开了。然后他宿命般的爱上了他的母亲,并和她发生性关系。(这一段小清新可以跳过)。个人认为他 之所以会这样,一是“人老是告诫自己不要想什么,就越会想什么。”他从小受到奸母的诅咒,所以就……二是他的生命力严重缺失爱,尤其是母爱,容易产生恋母癖。三是他摆脱不了命运的诅咒,干脆接受他,他以此来对抗命运。这显然是徒劳的。总之第二个诅咒也成了真。
      佐伯为什么会这么糊涂呢?她不会完全不知道这个是她儿子。个人觉得她是把儿子当成了死去的初恋的替身。自从佐伯失去了初恋之人之后,她就生活在回忆里。她生活下去的唯一支撑,就是写回忆初恋情人的书。(那本书最后被烧掉了)回忆会从内侧温暖你。和儿子发生关系不久,佐伯就毫无征兆的平静死去。回忆也会从内侧割裂你。没有详写,却令人唏嘘的爱情。
      卡夫卡走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入口由两个二战士兵把守。(好吧,我承认这里我也没看太懂,毕竟是魔幻的)。而中田在杀死沃克之后,在星野的帮助下来到了东京。一向异于凡人的中田,意识到了自己的使命:关闭通往另一个世界的石头。他最后用生命完成了使命。卡夫卡离开神秘世界,回到东京。
      故事从卡夫卡离开东京开始,到卡夫卡回到东京结束。命运之河似乎饶了一个巨大的回旋,然后又回到了原点。但是卡夫卡已经不是最初的卡夫卡了。
      故事就是这样,迷一样充满暗喻。你试图用逻辑去解释,最后必然徒劳。然而正因如此,故事又有了迷一样的吸引力。让人欲罢不能。
      最后说一下佐伯的爱情。在村上笔下,青梅竹马的爱情,从没有好结果。木月和绿子,青豆与天吾,佐伯与她的初恋小情人。让人不得不想村上是不是也有一段死去的青梅竹马的爱情。但这样猜测小说作者是邪恶的,总不能因为小说中有乱伦的性爱就……不说了,说多了都是马赛克。
      
  •     海,我曾无限的接近海,也曾享受咸味适宜的海风与阳光,光着脚赤裸的接触被海水日夜冲刷的细沙,有时我、以为这就是自由。
      我记得,最近一次去看海,有件心事沉重的压在心上,面向眼前如此海纳百川的天地,内心始终快乐不起。
      我只是一直无限的接近大海,却从未真正融入她的身体里。正如,我只是一直在过心事重重的日子,却不曾相信生命中的欢笑占据大部分。
      大海,于我最初的印象,并非像小说里卡夫卡小时候的照片那般温馨快乐,而是一如她最令人沉迷的颜色,深蓝如同波澜不惊的悲伤,见不到头,望不到底。
      田村卡夫卡从离家出走,到千里之外的四国,我看到的是他在竭力的逃离他命中注定的预言与灾难。虽然到头来,还是一如其父所言——手刃父亲,与亲生母亲,姐姐交合,虽然只是做困兽斗,虽然最终还是回到原来的地方,但这趟出走,流浪,却是他奋力与命运斗争,走向自我的印记——成为世上最顽强的少年。没有人,会笑这个仅仅十五岁的少年挂在嘴边的梦想。我知道。
      所有与命运较劲的行动,都值得尊重。
      正如村上在序言所说 “他被冲往世界的尽头,又以自身力量返回。返回之际,他已不再是他,他已进入下一阶段。” “他是我,也是你。” 只是你敢承认他就是你自己吗。
      这样的故事,这样的人,于世界有益,于你我始终有力量。
      
      这是我读村上的第一本书。此书给我最深之印象是,这部小说具有浓厚的色彩,并且冷暖色调互相交替。风景描写精致,是暖色,性场景等又是冷色。小说情节易读易懂,但是将所有的细节连起来,却深奥难懂。被人测定为智障的中田,给萍水相逢的卡夫卡留下电话的樱花,陪伴卡夫卡的大岛……在卡夫卡的故事里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还有那残忍的像不是人的琼尼 沃克,是其父田村浩二?而他为何要扮演外国狂人呢。这些人如何定义?
      
      但唯一肯定的是,他们是有故事的,甚至是社会边缘的人——小时候遭受事故而丧失 “智力” 的中田、与卡夫卡同样有离家出走的樱花,性别难辨的大岛,还有那说 “答案你应该早已知晓”却一直走不出失去爱人阴影的佐伯。他们身上都有一种方向,一种心情,一段需要在海边烧掉的记忆。
      遇见他们,是卡夫卡的不幸,也是其修来的运气。毕竟,这些人或多或少引领他见识命运,并且不是给予他救助。
      让他,重新走出森林。想起那张笑靥如花的海边照片。
  •     在半平静、半烦躁的心情下,刚翻阅完《海边的卡夫卡》这本书。看不懂。最初,看这本书的缘由,仅仅是别人的推荐。继而才是我对村上春树这位作者的好奇吧。其实,他的作品,我少有涉猎。第一本看过的书,便是《1Q84》。而看这本书的原因,则是同学的推荐,当年年少无知,以及当时这个名字——村上春树——所引起的一股风潮。我未能在“流行”这一字眼中幸免。年少无知,并未能在《1Q84》这部作品中得知作者深意。留下的印象,仅有的是窥视到sex所感的羞涩。这个未知的世界,于我来说,极其新奇。既有求知的欲望,也有传统思维条条框框的束缚。此时的村上,并未能打动我。我能看到的,只有一个怪诞的故事。喜欢上他的文字是在《东京奇谭集》。这是一部短篇故事集。至今不清楚的我被当中的“巧合”与自身的巧合所吸引、还是短篇故事的张力如此强大、还是较于长篇,短篇的故事我更明白、又或是这就是我和这本书之间的缘分呢?我不知道。得知村上是一个极其自律(?)的一个人后——坚持每天跑步,被诺贝尔奖提名却拒绝出席领奖之后,他、他的文字于我来说有着一种莫名的吸引力。总觉得,他在思考着什么,并把这一切诉诸于笔端,用淡淡的语气诉说着奇妙的故事。换句话来说,我觉得他的文字里,充斥着的是他的思考和价值观。我很好奇。这大概就是我会打开这本书的原因吧~尽管看完后,我依旧不明白他想通过平淡却组合奇妙的文字,向我们说明些什么。
      
      说了那么多有的没的,又没有进入书评主题,大概你也觉得厌烦了吧?!她究竟想要表达什么!
      
      哈~说真的,我也想知道。这个故事,遵循的,依旧是《1Q84》那种模式。每隔一章讲同一个故事,而相邻两章却关系紧紧相连(双线结构)。诸多的疑问,从书的开始贯穿到结尾。
      
       首先,故事的开始,就在讲一个十五岁、离家出走的少年——田村卡夫卡的故事。那时我就在想,他为什么要离家出走呢?乌鸦是谁呢(尽管到最后我也不知道)?我有过几种假设。刚开始时,我以为他是实体,仅仅是一个能在方向上给卡夫卡一点指导的人。接着,我也想过是不是卡夫卡有精神分裂呢?乌鸦只是他一个人格?到后来,在卡夫卡向大岛描述时需要等待乌鸦这个少年来组织词汇时,我才真正确定下来乌鸦不是实体。但他又是谁呢?为什么能够阻碍琼尼·沃克进入森林呢?他究竟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第二个问题是,中田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他为什么会变得如此“脑袋不好使”?他的另一半影子能回来吗?回来后他能像正常人生活吗?为什么他会得到类似于“神诏”般的指令?可惜,我没从书本上找到答案,因为到最后,中田死了。
      
      第三个问题,琼尼·沃克究竟是谁?为什么他会知道中田?他的笛子有什么作用?他在这个故事中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他竟然是卡夫卡的父亲!为什么他会给儿子这样的诅咒?又是为什么要进入森林?森林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可惜,我也不得而知。
      
      第四个问题,为什么卡夫卡明知道佐伯有可能是他的母亲他也能够跟她have sex?这,不怪异吗?一个十五岁,一个可是五十岁啊!为什么卡夫卡在旅馆的第八天有一段时间失去记忆,身上沾满了血?他跟中田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
      
      第五个问题(也不能说是问题吧),星野怎么继承了中田跟猫说话的能力的?他说话开始添加“我”字——星野我怎么怎么样。他也会像中田那样变成脑子不好使的吗?
      
      提出了一堆问题无法解答,那接下来就说一下一些零碎的感想吧。
      不是人选择命运,而是命运选择人——这个说法实在是有些无力。好像无论做什么也无法逃离宿命似的。如果是这样,人的努力是否还有意义?
      隐喻——通篇都在所隐喻。音乐的旋律有,和音有,歌词有。卡夫卡跟大岛认识后更是有一大堆的文学隐喻。
      音乐,百万美元三重奏——从没认真欣赏过古典音乐的我看了这本书后好想可以像卡夫卡那样,一张CD一张CD那样听下去,找到自己喜欢的古典音乐,并能从中体会到些什么。
      
      【摘:】
      1.“年龄在十五岁,意味着心在希望与绝望之间碰撞,意味着世界在现实性与虚拟性之间游移,意味着身体在跳跃与沉实之间徘徊。”.
      
      2.“实在见不到我也不至于抱憾终生,因为钱钟书老先生早已开导过我们:鸡蛋好吃就行了,何必非得见下蛋的鸡。”
      
      3.“文学翻译的根本目的乃是破译他人的灵魂与情思,是传送他人的心律和呼吸,是移建原文的氛围和韵致。始而会意,继而会心;始而见字译之,继而无字译之。“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4.“姐姐往旁边看,脸有一半阴影,以致看上去笑脸从正中间切开了,就像在课本照片上见到的希腊剧面具一样含有双重意味”
      
      5.
      “按柏拉图《盛宴》中阿里斯托芬的说法,远古神话世界里有三种人。”大岛说,“这个知道?”
       “不知道。”
       “古时候,世界不是由男和女、而是由男男和男女和女女构成的。就是说,一个人用的是今天两个人的材料。大家对此心满意足,相安无事地生活。岂料,神用利刀将所有人一劈两半,劈得利利索索。结果,世上只有男和女,为了寻找本应有的另一半,人们开始左顾右盼,惶惶不可终日。”
      
      6.
      卡夫卡:我自由了。我闭起眼睛,就自己自由了这点思索一阵子。但是,我还不能完全理解自由这东西是怎么回事。现在明白的只是自己成了孤身一人。孤身一人住在陌生的地方,如丢了指南针丢了地图的孤独的探险家。莫非这就是自由的含义?连这点我都稀里糊涂。于是我不再思索。
       大岛:或许世上几乎所有人都不追求什么自由,不过自以为追求罢了。一切都是幻想。假如真给予自由,人们十有八九不知所措。这点记住好了:人们实际上喜欢不自由。
      
      7.(在大岛森林的小屋里第一次面对黑暗和寂静)我可以超越时间,用指尖摩挲出这里存在的过去的影子。
      
      8.“最初提出迷宫这一概念的,据现在掌握的知识,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他们拉出动物的肠子——有时恐怕是人的肠子——用来算命,并很欣赏肠子复杂的形状。所以,迷宫的基本形状就是肠子。也就是说,迷宫的原理在与你自身内部,而且同你外部的迷宫性相呼应。
      
      9.(佐伯向中田描述什么是回忆)回忆会从内侧温暖你的身体,同时又从内侧剧烈切割你的身体。
      
      10.人这东西——当然说是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生长的场所。想法和感觉大约是同地形、温度和风向连动的。
      
      罗里吧嗦说了这么多,其实是想在看书评之前,整理一下我的思绪。无论是在生活的阅历上,还是读书的阅历上,我都亟需提高。
  •     村上春树在《田村卡夫卡》的描写方式很特别,而这种方式在村上的小说中并不罕见,他将一个完整故事分成三部分来写,使读者开始阅读时就好像是在分别读三个不同的故事,一个是以美军秘密档案的公开来记述过去发生在战时的一个神秘事件,还有一个是以老人田中君的视角展开的寻猫故事,第三个是描写小说主人公15岁离家出走的少年的冒险经历,三个故事一开始各立门户,好像是作者别出心裁地从一个完整的故事中选出三个点然后分别向前推进描写,在其过程中三个故事的联系和重合点会越来越多,小说也会变得越来越有趣,因为在次其间会有留给读者想像各个故事之间若隐若现的联系的空间,于此同时故事的寓意也慢慢显现出来,而小说意味深长的主题往往就是这些个联系,或者说村上巧妙地用这些联系来表现主题,就像同样以这种方式写作的《1Q84》中青豆与天吾的联系《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中主人公现实生活与奇妙梦境之间的联系,如果用普通的方式全片以一根线索来写,这样肯定会使小说黯然失色不少的。
      
  •      这本书应该是我读过最认真的一本书了,书上都留下了我的随读笔记。这本书的魅力大于村上,但因为这部书,我喜爱的作家的的行列里又多了一位。
       与其说是魅力,不如说影响,或者印刻。它深深地扎根我的生活,让我这个礼拜一直神游太虚不知所以,每天像活在幻梦里,就像小说主人公田村卡夫卡活在自己的假说里。让人高兴的是,田村卡夫卡已经从他的梦里走出来,返回他的真实世界,继续承受继续成长。我的梦,也只烦扰了我一两天。
       那是恐惧的梦,就像站在陌生的茂密丛林面前。《盗梦空间》里有多重梦境之说,不知道我的算不算多重,多个的梦境切换,给人一种虚无的存在感,感觉给人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洗脑,又像是运动虚脱之后的迷离感,这整个世界都变的不那么真实。
       如果这世界真是真实的话。
       我看第二次《云图》的时候,被电影中的六世轮回和影中所透露出的那种虚幻所征服,虽然已经是深夜,我硬是在床上躺了一个小时,睡不着,我是睁着眼睛的。电影最后是温馨的,在给每一世安排收尾的时候,导演已经隐隐约约透露出了什么是真相,人类的灵魂是否应该得到救赎。人类的贪婪将让世界再度毁灭,但,爱才是唯一的治愈良方。
       小说《海边的卡夫卡》同样说到了什么才是真相,什么才是我们苦苦寻找的。书中还引用了一个古老的西方故事:古时候,世界不是由男和女,而是由男男和男女和女女构成的,就是说,一个人用的是今天两个人的材料。大家对此心满意足,相安无事地生活。岂料,神用利刀将所有人一劈两半,劈的利利索索。结果,世上只有男和女,为了寻找本应有的另一半,人们开始左顾右盼,惶惶不可终日。还说:“生活本身就是一种隐喻。”
       然后,我就被这隐喻打败了。
       晚上我做了个梦,梦见我用喝完的牛奶盒在老房子里铺床睡觉,这盒子是要被压扁的,果然我睡上去全都被压扁了。我上楼,当我的脚踏上最后一个也是最高的台阶,我走到了阳台,我的调皮老弟正在乱翻东西,我把他抱起想制止他,然后看见有一个老弟正贴在墙上大声哭,就像蜘蛛侠那样。我要把老弟救下来,所以我把手上的老弟放下来,然后抬起头就到了侏罗纪公园。我是手上拿着钓竿,没想到我是要到白垩纪钓鱼的人,很寂静的湖水。当然了,湖底下的波澜我是看不见的。这时湖边的山洞里冲出无数头巨兽,霸王龙,三角龙,什么龙都出来了。我赶紧丢掉竿子逃命。我回到了现实,看见一个人背着一个大风筝在空中落下,我猜他是在天上放风筝出了事故的,我笑了出来,但是眼看他要被摔死,我连忙扶着手边突然出现的单车过去,然后发现他挂在了电线上。我有那么一点点失望。我走过了街角,我就到了野外,完全陌生,给我一种深深的窒息感,就像失落在太空中无法呼吸。 我在高大的树林里迷失了,手边的单车还在,我能干什么呢。现实中睡着的我还在平静地呼吸。
       早上醒来后非常的累,而且大腿隐隐作痛,疲劳的痛。之后我在想,这四个梦境,算不算隐喻?
       在梦中我没有紧张,这个梦也不是噩梦。我猜这算不算触及内心深处的隐喻,外部的恐惧只能带来短暂浅显的惊恐,对刺激作出的反应稍纵即逝,而这次却没有一丝惊恐的感受。心理,恐惧心理是通过瞳孔表现出来的。我想,我睡觉的时候眼珠是在转的。
       一个朋友说如果会做梦说明睡得很沉,说明睡眠质量不好。我去查了一下,做梦、磨牙、说梦话是神经衰弱的一种表现。不愉快的是,这三者我都是占满了的。寝室里有半夜会醒的室友,他们有时就会说“你昨晚又在磨牙,吵得我睡不着”、“你昨晚又说梦话了,全搞笑”之类的话。我也习以为常了。其实我从小就这样,以前会被自己的磨牙声梦话声吵醒,现在倒不会,现在是睡着了怎样都吵不醒的。有点像《海边的卡夫卡》里面的中田,一睡就是两三天,睡着期间天打雷劈也叫不醒。
       我开始为自己的睡眠质量担忧了。仔细想想自己的睡眠真的有问题,别人起来都是精力充沛气宇轩昂,然后我扳指头算算,最近的从暑假开始,醒来之后就一直昏昏沉沉的,感觉更累了。开学到现在我一直在想,在累什么呢?打球的时候另说,下雨天也是累啊。之前我一直以为做梦是好的,还一直陶醉在我每天都会做梦的欣喜中,当做了一个不那么像噩梦的噩梦之后,我才开始客观地去审视了。
       梦中的隐喻无从解释。就连佛洛依德将梦看作一门学说进行研究,也有许多东西不能解释,有很多只是猜想而已。
       我梦中的恐龙何尝不是生活中的不确定压力源,压扁的牛奶盒是我亲手制作的烦恼,哭声是一个无法割舍的羁绊,断了线的风筝岂不更是一个形象的隐喻,最后,我被黑暗吞噬。
       联系实际来复述就是,我总是想东想西不切实际,经常制造出一些幼稚的让人头大的麻烦,然后我不是马上去解决这个麻烦而是转向另一个房间逃避,结果生活中本来就充满了无数的不确定性,这种像火山爆发的不可抗拒性的“灾难”让我再也无法逃避,就像泥石流时正在山脚下的闲逛的人。倔强和自我在这之中根本抬不了头,只能默默的去承受 ,或者选择一边活着一边成为幽灵,成为那个影子只有一半的人。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过“责任始于梦中。”责任在梦中萌生,这可是潜意识在人的心中拔地而起,企图用自己的意志填充麻木的象征。那我需不需要一个这样的象征呢,让自己变得更强壮,能静静地理解不走运不理解,同时给心脏一个坚硬的外壳,不仅能拒绝所有的混乱和矛盾,还能将炽热的血输送到最边缘的指甲、头发,像一个强大的水泵。
       答案是否在风中飘,还是长在树上等待着人采摘,我想,答案不是一时之间的成果,要一天一天去发现、去探索,虽然这不是海贼王的伟大宝藏,也不是海底泰坦尼克沉船里动人的爱情遗迹,但去发现这样一种不动声色的矿藏就好像在乐谱里寻找优美的曲调,或者是参加一场不紧不慢的马拉松,到达终点后你瘫倒在地上,“醒来后,你将拥有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by accident的。
      
      “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
       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
       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
       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 ——冯至《十四行诗》
  •     “如果故事里出现了手枪,它就非发射不可” 作品里有这句话,就代表故事里的抢不会发射。 没有逻辑性,跟着我的想象力,来给你看我心里一直恐惧的神奇世界。
      
      世界,这部作品与其说是隐喻倒不如说是杂乱的思绪。在整理这些琐碎杂乱的时候期望这些困扰或者说是一直纠结的想法或多或少是某些事情的预兆。
      
      你看我这么深邃讨论了生死,讨论了社会,讨论了思想,你怎么就只能看到我写的性?性就像吃喝拉撒一样自然。
      
      -----------------------------------------
      
      由于水平有限只能看懂翻译本。太差,太做作。
      
      第一人称小说看起来也是引起下意识的反感。
      
       总之,不是一次令人愉悦的阅读体验。 会继续尝试 1Q84,但村上的书,或者说是林少华的译本还是少期待得好。
      
  •     历时两个月,终于看完了这本《海边的卡夫卡》。
      
      事先在网上无意中看见英文版比中文版好,就选择了英文版,好在英文不是很难,同时拿了中文版在对照,英文看不懂的地方看了中文也搞不明白。甚至很多地方看完中文版再看英文版还会有很多新的发现。大概中文太熟悉了反而会忽略很多重要的细节。
      
      一个少年从小被母亲遗弃,被父亲诅咒会杀夫娶母,奸污自己的姐姐(这是多么变态的构思, 不知道树上春树到底在想些什么)。为了躲避这样的命运,他离家出走,远离自己的父亲,冥冥之中又遇见自己的姐姐,并且来到母亲所工作的图书馆,遇到一个很特别的阴阳人(我很不想这样称呼大岛,但又找不出更好的称呼)。更是跟他的母亲有了关系。最后在另一个世界跟母亲达成和解,发现他前世原来是母亲的恋人。母亲因为不能接受再次失去最爱的人,怕被放弃被夺走,所以选择了主动放弃——做了她一生中最错误的决定。留下的却是更深的伤害,是一个孩子对自己存在的怀疑。一个被母亲抛弃被父亲诅咒的孩子如果不得到母亲的承认怎么有可能有勇气活下去?
      
      但是,母亲祈求他的原谅,希望他在另一个世界活下去,因为,我希望你能记住我!如果你能记住我,别人我都不在乎!
      
      
      这本书的开始非常沉闷,有些情节我依稀有印象,一定是以前读过,因为读不下去又放弃了。
      
      开头是几个平行的故事,除了主角叫卡夫卡的少年的故事,还有一个会跟猫讲话的弱智老人中田,一个本来是最聪明的小孩却在二战时代因为集体失忆或者被催眠的,失去了最重要的一部分,他有着比大家都淡的影子,不能阅读,但是很专心很善良很有礼貌的老人。
      
      里面每一个人都很特别,身女心男的大岛,我曾怀疑他是卡夫卡的姐姐,但不是,他只是在卡夫卡和佐伯之间起了一个连接和媒介的作用。他是用来展示这个世界特别的存在,阴阳共存的艰难存在。
      
      几条线最后汇集到一起,来到这个四国的小镇的图书馆,森林深处的入口,另外一个没有时间的世界。
      
      我没有完全看懂,但是这真的是一本奇幻小说,书中融合了西方希腊神话和东方的神秘传说,有俄狄浦斯情结和会彻底改变一个人的西方古典音乐,也有东方的游魂和收集猫的灵魂做笛子的邪恶巫师(这完全符合日本人的精神)。卡夫卡是附身在中田身上谋杀了自己的父亲吗?他的父亲深爱他的母亲只因为得不到她的心而一直耿耿于怀活在痛苦之中,希望从死亡中获得解脱。又或者作为神秘巫师的他死只是一种实现他目的的方式?
      
      原来卡夫卡捷克语是乌鸦的意思,那个叫乌鸦的少年就是另一个卡夫卡吧,卡夫卡悲观,不快乐,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迷茫也没有朋友,唯一有的就是那个叫卡夫卡对他不离不弃的少年。
      
      我越看越觉得神奇,越看越喜欢,这些神秘的东西都是我的最爱。但同时也得颇为艰难。
      
      卡夫卡所读的书,以及杀猫人,和主角本身可能犯下的罪行,我想树上在研究人们为何会犯下残酷的暴行?是因为迷失了心窍被别人所利用还是因为太专注于自己的任务而忽略了其他道德因素?又或者这是政府组织的战争,你除了接受别无他法?没有选择的余地?残酷地杀死别人或被残酷地杀死?
      
      树上还在讨论的问题有古典音乐是否改变一个人,让一个人脱胎换骨找到真正的自己?是否命运是我们所无法选择和改变的,不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命运,而是命运选择了我们。我们所做的只能是迎接并且接受它?生命中的每一件事都被我们的前世所主宰和决定,即使最小的事情也不是巧合,这似乎又是佛家的因果理论。看来我们东亚真的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可以相互理解。那个从中田嘴里爬出来怎么也打不死的怪物和我们梦里怎么也打不死的恶魔非常像。
      
      到底什么是我们的原罪?
      
      他说喜欢这本书里面现实和奇幻的交织,似真似假如梦如幻。
      
      卡夫卡问,当你孤独的时候,你是否会想到你的另一半并且觉得无来由的悲伤?
      大岛说,每个陷入爱的人都在寻找他们迷失的另一半,所以想到他们的爱人会觉得悲伤。就像回到一个有着你回忆但很久不住的房间。
      
      我所寻求的不是你会赢得或者失去的力量。我不是要站在墙后面来抵抗外来的东西。我所想要的是一种能够吸收外在的力量,能够面对它!这种力量会默默地忍受——不公平,不幸,悲哀,错误和误解!
      
      有另外一个和我们平行的世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你可以进入那个世界也可以安全回来。
      
      听着,每件事物都在变化和流动。地球,时间,概念,爱,生命,忠诚,公平,邪恶——所有这些都在流动和变化。它们不会永远呆在一个地方拥有同一种模式。整个世界就像某个大的FedEx盒子。
      
      
      
  •     
      有一天晚上,我哭了很久很久,我身在寝室,却感觉孑然一人,独自在浓重的黑夜里久久哭泣。泪水打湿枕头,汗水打湿额头。
      
      哭泣的起因是《海边的卡夫卡》,我已经忘记是哪一章节,哪句话,让我如此不能自已,只记得那深深的孤寂,从文字的微光中向我袭来把我一把推入黑暗,我就在黑暗里坠落,坠落,直到精疲力竭勉强睡去。
      
      这是阅读的开始。
      
      又是一个晚上,我一个人在自己的房间,读完了《海边的卡夫卡》。屏幕的光暗下去,,离群的乌鸦从我的关着的窗户飞了出去,依稀还可听见潮起潮落,海边的卡夫卡从画里渐渐消失,在愈发深沉的夜的叹息中,世界一点点重组。我一阵轻松,并且感受到了力量。
      
      阅读结束。没有想到,我从村上春树冰冷的词句中获得了温暖。
      
      故事的主线是叫田村卡夫卡的十五岁少年,为了打破父亲的诅咒离家出走的故事,当然,村上的笔下没有平庸的故事,主人公的出走与际遇充满离奇与隐喻,他遇到,不,他不可避免地见到了樱花,见到了大岛,见到了佐伯。而另一条线上,叫中田的老伯因为冥冥中的安排也离家出走,并同卡车司机星野一同前往未知的旅途。
      
      卡夫卡的出走,是想要打破父亲口中的“弑父,奸污母亲、姐姐”的诅咒,少年的出走,是想要走出懦弱和宿命,成为世界上最坚强的十五岁少年。其他人同样想要出走,佐伯因为获得了最美好的感情想要永远拥有这份美好而出走,大岛想要撕掉他不男不女患有血友病的身体,脑子不好的中田想要普通的生活,一事无成的星野不自觉地从混沌的人生中醒悟。这些畸零的人们就像卡夫卡的《变形记》里变成巨大昆虫的主人公一样与主流格格不入,但他们无不善良,他们彼此信任,他们怀着干净的向往。
      
      “尽管世界上有那般广阔的空间,而容纳你的空间——虽然只需一点点——却无处可找。你的心如久雨催涨的大河。地面标识一无所剩地被河流淹没,并冲往一个黑暗的地方。每当在电视新闻里看见那样的洪水,你便这样想道:是的,一点不错,那就是我的心。”
      
      那就是我们的心。被欲望,恐惧,世俗所淹没。只有出走。我们要打破。我们要挣脱。我们不惜前往更为黑暗的地方只为自由。
      
      故事里有另一个世界,入口在森林深处,佐伯去过那里,卡夫卡也去了那里,愤怒的少年不顾一切地跑到那里,那里和谐宁静没有纷争更没有诅咒,但那不是真实的世界。出走不是逃避,不是被仇恨或恐怖所驱使。“哪里也不存在旨在结束战争的战争。”,成为坚强的人,必须做的是克服心中的恐惧和愤怒,不是为自己筑起冷冰冰的堡垒,而是学会忍耐世界的无常,学会自处。
      
      这么说好似有些无奈,如同故事结局,卡夫卡回到了现实的世界,要去上学,要一个人带着对佐伯的回忆长大。然而,我还是相信一句话,做自己并且不去攻击这个世界,做一个坚强但柔软有韧性的人。
      
      总有恐惧的时刻,总有孤独的时候,总有些旧伤疤被反复撕扯。年三十的晚上,烟火璀璨映照在我的窗户玻璃上,耳朵里轰隆隆炸开的是歇斯底里的难过。但是我没有哭,突然地,就想起十五岁的卡夫卡,我说,要坚强。
      
  •     似乎知道了读村上的书的感觉,就像在不同的地方听风,在广阔的草原上,在寂静的深林中,在海边,在海上,甚至在另一个世界——其实我可能不知道风到底在表达什么,风也就是一阵接一阵的从同一个方向吹来,又接着一阵一阵的向不同的方向离开。我开始想去弄明白风到底想表达什么,可是抓住一个,也只是一个,摸不透也就放弃了这个念头。可是放弃这样的念头后,“听风”听到的东西反而丰富了,不是听懂的东西多了,是听到的东西丰富了。村上是第一位让我选择读完全部作品的作家,我将继续立耳听风。
  •      这是我2014年决定恢复阅读习惯之后看完的第一本书。
       看长篇的过程总有厌倦和不耐烦,但还是竭力忍耐并跨越了过来。看着厚厚的一本书,还是感觉很有成就感的。本来想继续开足马力攻克接下来的几本书,想了想还是决定停下来,回头看一看。好好消化一本书比囫囵吞好几本书有用的多。
       这本书有两条故事主线构成。
       1,十五岁少年田村卡夫卡离家出走来到四国高松市,路上认识了女孩樱花,来到甲村图书馆后遇到了图书管理员大岛和五十岁的佐伯。大岛和佐伯都是特别且有故事的人。大岛身患血友病,且不男不女,女身无女性特征男心。佐伯年轻时深爱的男孩二十岁时在大学党派斗争中被误打至死,她创作了歌曲《海边的卡夫卡》并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采访被雷击后幸存的人写成书,多年之后回到故乡接手甲村图书馆。卡夫卡去大岛位于森林中的小屋小住,并试探森林。回高松后成为图书馆的一员,梦中看见十五岁的佐伯。怀疑佐伯是抛弃自己的生母,并于佐伯两次交合。因雕塑家父亲的死被警察调查再次返回小屋,梦中与疑似自己姐姐的樱花交合。进入森林深处,通过“入口”,来到时间静止的“那个世界”,再次看到十五岁的佐伯。在五十岁的佐伯的请求下返回现实世界,“一觉醒来时,你将成为新世界的一部分。”
       2,童年在一次集体昏迷事件中失去识字能力和记忆的中田有着和猫说话的本领。靠着知事大人的补贴和找猫的工作独自度日。在寻找短毛猫胡麻的过程中知道了琼尼·沃克,并且某天还被大黑狗领到其家中,在目睹了琼尼·沃克残忍的杀猫行径和听了用猫魂做笛子的言论之后,满足了琼尼·沃克想要被杀死的请求,亲手刺死了他。自首但是被警察当做无稽之谈,随后坐车前往四国。一路上使得天空下了一场沙丁鱼和竹荚鱼,和一场蚂蟥。遇到二十岁左右的小伙子星野之后,两人就一直结伴而行来到高松。在山德士的帮助下星野找到入口石。中田见到佐伯,答应帮助烧毁文稿,佐伯去世。中田去世,星野被猫告知继承中田资格,需要在入口石关闭之前杀死“那家伙”。星野成功杀死从中田口中爬出的白白长长的软橡皮泥般的物体,告别中田尸体离开。
      
       我在二十一岁时遇到十五岁的卡夫卡,“我在世界尽头的时候,你在死去的火山口”,十五岁的卡夫卡不是普通的十五岁少年,他幼时被母亲抛弃,被父亲诅咒,决心成为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默默锻炼身体,十五岁生日到来的时候,他辍学离家,一个人奔赴远方陌生的城市,在一座小图书馆的角落里求生。
      
       “这往下你必须成为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不管怎么样。因为除此之外这世界上没有你赖以存活之路,为此你自己一定要理解真正的顽强是怎么回事。”
      
       我喜欢这本书的三点。
       要坚强,要有正视生活的勇气。又孤独又坚强的人总是对我有很深的吸引力,当这些特质集中于一个十五岁的少年,更让我感受到了青草般的生机与活力。故事的最后卡夫卡在佐伯的要求下从安宁静谧的世界尽头返回现实的世界并且迎接新的世界,继续做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克服对桃源的留恋很难,打起精神坚强起来更是需要决心和勇气。
       魔幻般的想象力和绵软深情的语句。叫乌鸦的少年,人猫对话,天空下起鱼和蚂蟥,用猫魂做笛子,“时间在那里不是什么关键问题”的世界。53岁的村上春树能保留这些孩童般的想象让人佩服。下面是我喜爱的句子:假如那里有河流,我随波逐流好了。 我们每个人都在持续失去种种宝贵的东西,宝贵的机会和可能性,无法挽回的感情。 希望你记住我,只要有你记住我,被其他所有人忘掉都无所谓。 你必须做的大约是克服你心中的恐怖和愤怒,引来光明,融化你那颗心的冰冻部分,这才算真正变得顽强。 我对种种事情的记忆保持不了多久——各种各样的事,所有的事,也包括你。因此想尽快见到你,趁我的心还记得许多事的时候。
       行云流水般的阅读体验。虽然长篇读起来辛苦,但是这本书的阅读节奏还是可以的。有简单的对话可以很快掠过,也有厚重的段落可以慢下来品味。其实判断一本书好坏的标准可以很简单,读起来流畅,舒服,心里像流过一条暖融融的河流。
      
       世界可以是如此的凶顽,但也可以是如此的温存。我也曾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我们都曾是。
  •      很多人对于村上的喜欢,最终评论起来都会带点牵强。仿佛其中总是包含了很多你不情,我不愿的成分。但事实并非如此。看过很多评论,这种有点颓靡忧伤,有点神经淡薄,有点抗拒又有点认同,有点安静又有点狂热。有点慵懒却努力奋进。明明是淡淡的情感,却在这四方的矛盾交融中越演愈烈。喷薄出真正的狂热喜爱。这是经过吧。好像也是一个人在广阔伟大的荒芜中找到自己的经过。
       很多人力图通过作品解读他,了解他。他说自己的写作之路包括字里行间深受钱德勒卡佛菲茨杰拉德影响,于是很多人又从这方面去入手进一步解析研读。可我觉得,他本身就是这样一个带有魔幻色彩的,俏皮而坚持的人。正如他的这部海边的卡夫卡,是他众多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部。
      
      
      
      
  •     海边的卡夫卡
      
      两条主线 背景
      1、田村卡夫卡:4岁时母亲带着姐姐(养女)离开。被父亲诅咒“杀死父亲、与母亲交合、奸污姐姐”(俄狄浦斯王命题)。“世界上最强大的十五岁少年。”
      2、中田:在二战期间读小学时,经历一次神秘的昏迷事件,晕倒三个星期后丧失记忆,将学过的知识完全忘记,不会认字计数,影子只有常人的一半,但是获得与猫对话的能力
      
      1中人物
      父亲 田村浩一(雕塑家)
      大岛(图书馆管理员,女身无女性特征男心)
      佐伯(拟母)
      樱花(拟姐)
      
      2中人物
      琼尼·沃克(杀猫人,20个猫头,以猫魂做笛子)
      星野
      哈兰·山德士(帮忙的神秘肯德基老人)
      
      故事前提:
      1、两个世界,外世界和里世界。两者之间有个边界(limbo),目前可知往返方式有:①琼尼·沃克积攒猫魂(不明目的,不知道是作为钥匙还是大门)②用入口石开门(即钥匙) ③从森林进入(即大门。)琼尼·沃克妄图从入口石进入
      2、魂魄和躯壳。中田和佐伯的魂魄和躯壳都是分开的(影子只有一半深),中田是由于九岁时的沉睡事件,佐伯则是“为了阻止那样的闯入和外出,打开了入口的石头”,而最后“遭受了报应”,尝到了失去挚爱的痛苦。灵魂以十五岁模样出现(所以我猜测她打开入口石是在她十五岁的时候)。他们魂魄和躯壳分开的方式都是打开了外世界和里世界的大门。
      3、“责任始于梦中。”这句话很值得玩味。卡夫卡在梦中奸污樱花也成为诅咒达成的一部分,可见梦和现实不能区分开。中田杀死田村浩一,血迹却出现在卡夫卡身上,那么是否等于卡夫卡在梦里杀死父亲,以达成诅咒?但是杀死田村浩一显然是中田受了琼尼·沃克(也是田村浩一自己)出于目的的鼓动,可见琼尼·沃克也只是宿命论中的一环,而并非宿命的建设者。
      
      事件线
      *1944年11月7日,山梨县某国民学校发生学生集体中毒事件,山田聪陷入昏迷后以白纸状态返回外世界。
      *佐伯写下《海边的卡夫卡》。佐伯恋人死于大学党派斗争。几个月后佐伯失踪。佐伯写作并采访被雷击后幸存的人,其中有可能有田村浩一。
      *1972年10月9日。山梨县某国民学校教师冈持节子女士致信东京帝国大学精神医学专业教授冢山重则,坦白被隐瞒的事实。
      *佐伯返回高松市甲村图书馆。
      *卡夫卡于十五岁生日前一天离家出走。
      *十五岁生日当天于长途车上认识樱花,到达四国高松市。
      *卡夫卡到甲村图书馆,认识大岛、五十岁的佐伯。
      *中田帮人找猫胡麻,认识猫川村、猫咪咪。
      *中田被狗带到琼尼·沃克住处,琼尼·沃克用不断杀猫的方式刺激中田,中田举刀刺死琼尼·沃克,事后发现身上没有血迹,并去派出所投案自首。卡夫卡晚饭后昏迷,记忆消失,身上有血迹。卡夫卡夜宿樱花处。
      *中田一路前往四国,路上认识星野。
      *卡夫卡第一次往返小屋,试探森林。大岛将佐伯的故事告诉卡夫卡。卡夫卡成为图书馆一员。
      *卡夫卡见到十五岁的佐伯。星野遇到哈兰·山德士,并在他的帮助下带回入口石。
      *卡夫卡与佐伯两次交合。卡夫卡询问佐伯是否其母,佐伯不置可否。中田和星野继续寻找,星野听大公三重奏开始自省。
      *卡夫卡因警察调查再次前往小屋,梦中奸污樱花。
      *中田与佐伯见面。中田受佐伯之托烧毁文稿,佐伯去世。
      *中田去世。卡夫卡踏入森林的核心,到达里世界,遇15岁的佐伯。乌鸦少年在森林里向琼尼·沃克发动攻击未果。琼尼·沃克向制作更大的笛子的场所前行。
      *星野被黑猫告知继承中田资格,需趁千年一次的机会杀死“那家伙”。卡夫卡见到五十岁的佐伯,佐伯要求他重返外面世界。星野杀死“那家伙”。
      *星野告别中田尸体离开。大岛的哥哥萨达接卡夫卡返回高松,两人约定对那个世界保持沉默。卡夫卡告别大岛和樱花,带着《海边的卡夫卡》返回东京。
      
      疑问:
      1、过去的中田如何打开的外世界和里世界的大门?佐伯如何打开外世界和里世界的大门?
      (由冈持节子的告白可知,中田那次昏迷事件起源于她在梦中与丈夫交合导致月经来潮,中田拿了她的月经纸并受到她一时气愤的敲击所致。这和打开入口石有什么关系?)
      
      2、卡夫卡的母亲为什么要抛弃卡夫卡?父亲田村浩一为什么要诅咒卡夫卡?
      
      3、佐伯是不是卡夫卡的母亲?樱花是不是卡夫卡的姐姐?如果是的话她们为什么都不承认?
      
      4、琼尼·沃克与田村浩一的关系?琼尼·沃克为什么要让别人杀死他?他是怎么选中中田的?笛子的作用是什么?
      个人倾向于琼尼·沃克就是之后的“那家伙”,它利用雷击或者佐伯进入田村浩一身体并开始制作猫笛,目的是为了进入里世界。选中中田因为中田是个躯壳(中田灵魂是否在里世界?)田村浩一没用后,它控制中田杀死田村浩一并进入中田身体。也是因此中田无法再与猫交流。中田一方面受其控制,一方面又想阻止它。
      那么,杀死田村浩一的到底是谁呢?
      我假设的是,琼尼·沃克只有宿主死亡才能离开宿主躯壳,因此他刺激中田使其精神薄弱,而同时卡夫卡在昏迷中灵魂进入精神薄弱的中田躯壳内,杀死田村浩一;琼尼·沃克得以占据中田躯壳。
      由此可猜测,琼尼·沃克在多年前占据田村浩一躯壳时是否也曾这么做过?是否借田村浩一之手杀死前任宿主?这样也就能理解田村浩一对自己儿子的诅咒,有可能是出于对琼尼·沃克的恐惧。至于前一任宿主是谁,与这个故事是否有关,就无可追究了。
      
      5、卡内尔•山德士是谁?或者,是什么?
      “我是不具形体的,是纯粹意义上的形而上学的观念性客体。我可以成为任何形体,但没有实体。而从事现实性作业无论如何都需要实体。”它的立场属于哪一边?是阻止琼尼·沃克进入里世界的还是帮助琼尼·沃克进入里世界的?如果是帮助琼尼·沃克的,它是否就是琼尼·沃克本身?
      
      6、“那家伙”是什么?为什么要进入入口石?为什么要阻止它进入?
      假设前面的假设成立,琼尼·沃克就是“那家伙”,那么它进入里世界或许和它制作猫笛出于同样目的。
  •     一、书的相关信息
      1、书名:海边的卡夫卡
      2、作者:日本 村上春树
      3、分类:文学
      4、概要
      故事分成了两条主线:一条是一个十五岁少年卡夫卡因为被母亲抛弃,被父亲用恶毒的语言诅咒而离家出走,想要做世界上最坚强的十五岁少年。从中野来到了高松。在那里的图书馆遇到了馆长佐伯以及管理员大岛。后来发现佐伯是一个有故事的人,谜底是佐伯竟然就是卡夫卡的生母,而同时卡夫卡似乎又是佐伯十五岁时热恋的情人的投影。卡夫卡在这样纠结的情感当中经历着思念情人、怀疑生活的意义、怀疑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价值,也怀疑自己是不是通过意识做了不光彩的事情。卡夫卡陷入了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漩涡。而另一条线是脑子不好使的中田, 可以和猫讲话,可以让天上下起鱼和蚂蝗。中田被活灵附体杀人了之后从中野来到高松,寻找那个作为普通的中田的另外一半影子或者说灵魂。无论如何,因为一块入口石,让很多事情错乱了。一些灵魂跑了出来,一些灵魂又走了进去。最后两条线汇聚在一起,佐伯安然的死了,中田睡着睡着就咽了气。入口石符合适宜地关上了,在关掉之前还让卡夫卡去那个世界看了一下,看到了十五岁的佐伯。那样悸动的在一起,却十分不真实。一切都是那么不真实。入口石关上,一切恢复了秩序,卡夫卡也回到了初中准备继续学业。这活着的意义,叫乌鸦的少年说:看画,听风。这不就是说对一个人的思念和眷恋就是活下去的意义吗?或许吧。让我的灵魂代替肉身已经腐朽或者被绑缚的我关心你陪伴你注视你。。。虽然听起来有些吓人,但却是一种望夫石一般的守候。对于男性来说,世界的意义有很多,追求的价值也有很多。而对于女性来说,所有的才情必然有一个情感皈依。就像是电影《晚秋》中的最后一个画面,女主角在等,从第一个辜负他的男人到另一个不得不离开她的男人,只是这种等待还给人活下去的希冀罢了。
      (我想对于没有看过书的人来说,这样的概要一定让人confusing,没办法这本书就是不按常理出牌)
      
      二、书的具体内容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说什么?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这是一部非常奇葩的文学作品,恐怕连作者自己都不明白要写这部小说它的意图在于哪里,或许(我自己的猜测),只是写下来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罢了,把自己眼里的充满了metaphor的世界描绘出来,享受那种在现实中无法体会到的酣畅感和自由感。其实说实话,看到了村上的作品我才醒悟到文学独特的魅力——一种漫无边际的想象。不需要像一本电影要有一个起承转合跌宕起伏,不需要像一部学术著作为每一句话的逻辑正确认真推敲论证。译者的话里面说了村上的创作动力——写的时候我始终有一种要让自己变得自由的念头。即使身体自由不了,也让灵魂获得自由。还有”人基本是孤独的,但同时又能够通过孤独这一频道与他人沟通。我写小说的用意就在这里“。
      这部小说给我的第一震撼力就在于我上文说的富有张力的想象力——譬如中田可以与猫对话,并且中田的大部分价值观都是从猫与之交流中得到的,譬如图书馆的管理员大岛,外表帅气阳光精神上是个男人但是生理上是女人而且喜欢男性,譬如堂堂名流雕塑家却在用猫的灵魂做一只笛子,可以吸收灵魂的笛子,越做越大以至于吸收进整个宇宙。这些想象,不得不佩服村上,在一个工科思维的人眼中,世界有秩序地甚至有些枯燥,渐渐地消失了世界如果换个样子会怎样的想象力,估计连做个梦都十分规矩地符合牛顿力学定律。这才理解浪漫主义文学——虽然想的都是一切和现实脱轨的事情,但在思维的空间当中,原本就没有那么多定律没有那么多法则,一切都是自由的,你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whatever 享受这种奇妙的造物主一样的快感吧。
      这本书的主题主要是以下两点:
      一是人的灵魂可以与肉体分离,而灵魂甚至可以分成一半去另外一个平行世界,甚至可以进入别的空壳肉体去做一些事情。其实古代的时候中国也是有这样的观念的。譬如红楼梦里面秦可卿死前还托梦给了王熙凤说这一大家子迟早要衰败,必须提早做好准备;譬如王熙凤和贾宝玉受到了某个嚼舌根的女人(忘了谁了。。。)的诅咒,被扎小人了,结果还真中了邪了,魂灵出窍的感觉。其实这本书到后面解开的谜底(其实没有把所有迷都解开,然而,这些怪诞无需深究,总之来自于超自然的力量,也无什么可解释的),就是佐伯(图书馆馆长,卡夫卡的生母)在大约15岁的时候,因为不愿意与自己所爱的恋人分离,希望能够永远固守,在海边打开了通往另外一个世界的入口,而将自己和恋人的一半灵魂放了进去。(其实这一部分书里没有写,是我自己猜的,大概是这样)。然后他们就可以在另外一个平行时空享受永恒的超越空间的只有彼此的恋爱了。而大约二十岁的时候她的恋人被害死了。于是她就消失了,和一个更加奇怪的雕塑家结婚了,生下了卡夫卡。我推测卡夫卡的体内是有那一半她恋人的灵魂的。但后来她竟然在四岁的时候扔下了她的孩子跑了。就这本书说,这是因为她知道总有一天她要与卡夫卡分别,还不如用自己的手扔掉(这诡异的逻辑,其实就是逃避,害怕自己和孩子发生点什么,最后害了他)。说到这里,其实主线算是明朗了,是俄狄浦斯王的现代版——杀父奸母的预言,在卡夫卡身上最后实现了,尽管是以戏剧性的方式完成的,但伏笔早早埋好了。另外一个只有一半灵魂的人就是中田了,他是因为一次事故而丧失了自己的一半灵魂,同时把自己的记忆、知识、智慧统统弄丢了。他之所以会变成这样恐怕是因为在那一次山上采野菇的事件当中,这帮孩子的灵魂被笛子(喵喵,类似于狼人杀中的吹笛者)吹走了,而唯独他的灵魂最后没有回来。只剩下一个空壳了。他没有记忆竟然也不是一件坏事——从来不会做一件事感到腻烦,总是开心满足地度过每一天。听起来这是一个非常诡异和无聊的魔幻小说,然而关键点其实在于他提出了一种可能性,灵魂和躯壳的不同步性。假如说我的躯体做了杀人的勾当,但当时我的灵魂并不是自己的而是受到了他人的刺激或者蛊惑,那也是十分有可能的。中田就是这样,他的一副空壳,任何灵魂都可以借用他的空壳来为非作歹,即使自己并不是本意为之。可能又扯远了,但是实际邪恶的是那个灵魂,而不是肉体。有时候你是抓不住那个灵魂的,事情的真正主谋,往往不是在明面上实际做了这件事情的人,或许从来没有出现在现场的人就可以操纵整个局面。再说一个不那么玄幻的。有一些人不堪压力自杀,他们的死固然是自己亲手干的,甚至写下了遗言,然而究竟是谁在背后推波助澜,或许是一种群体性的暴力,或许是一种不合群的压力等等,但是总有凶手,用精神来杀人的人,比拿着任何武器的歹徒更为凶残可怖——唔,毫无征兆地想起日本的心理电影《告白》,讲的就是这样一种冷暴力却直把人逼到绝望崩溃的故事。哇咔咔,扯好远。但是这个小说三番五次强调一件事情的重要性:责任始于梦中。当你在想的时候(无论是主动想还是在梦里潜意识地想),都要开始承担这个想法的责任了。“我们的责任从想象力开始,没有想象力,责任也就无从产生,如艾希曼的事”、“不,不是那样的,我想象什么,在这世界上恐怕是非常重要的事”,“你惧怕想象力,更惧怕梦,惧怕在梦中开始的责任”。这一点很不好理解,我想想又没有真的去做,有什么关系呢?这样想了,难保你不会影响其他人去做,难保哪一天你会真的分辨不清现实梦境而去做。whatever,在梦中进行的事情一定源于你的灵魂。而灵魂是否干净,是比肉体更加要紧的事情。
      
      第二点是人都害怕孤独,害怕被孤立。那些看起来十分孤僻的人通常是因为害怕继续受到歧视而主动选择与外界断绝关系的,他们的内心十分矛盾,一方面是对自我的否定和不自信,另一方面是对外界社会的否定和厌倦,于是他们给自己的心建立起高墙,但无论多高,仍有渴望被理解的一面,这就是这本书反复提到的二律背反性。在整本书里面,除了星野是个相对普通的正常人以外,其他人都是有故事、有缺陷、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的。即使他们可以在陌生人前笑的大方得体,真正的内心是矛盾而挣扎的。中田最方便,没有记忆,反正什么也不想,但其他每个人都忍受着内心矛盾的煎熬。卡夫卡,从小被生母抛弃,被父亲用恶毒的预言诅咒,尽管他离家出走立志要做最坚强的十五岁少年,但彷徨从没有离开过,直到最后都一直在追问:可是我活着到底为了什么?已经没有人为我牵挂了。我回去又有什么意义呢?佐伯,一个才女,一切皆为爱而起,因为爱的幻灭而枯萎,将灵魂换来换去,但是活得如一个空壳一样,只剩下过去美好的记忆了,之后的生活就像真空一样,再也活不出一点真实感了。当初狠心抛下儿子和情人的投影卡夫卡,是因为自己不忍心再遭遇一次痛彻的分离,于是狠心用自己的双手扔掉他。大岛,是个有趣的人,很喜欢看书,帅气阳光,聊起什么来总是十分条理淡定。但却是一个重在女性躯壳里的男性灵魂,这种错位,让他十分纠结,而他还喜欢男性。即使是这样一点点不同,也够被世俗排挤和诟病的了。卡夫卡的父亲,并没怎么出现过,确实个可怕的角色。竟然收集猫的灵魂做一个笛子,然后这个笛子越做越大,可以将宇宙的灵魂都吸收进来。但是做着做着,感到痛苦,不想做了,仿佛这件事也是别人交给他的苦差,只要他还活着就必须做这个似的。他让别人来结果自己的性命,无论如何,我是不明白,这个吹笛者究竟是要做什么,活着为什么要这么做。其实虽然小说躲躲闪闪始终没有正面回答活着的意义,但我心里多少还是有答案的——牵挂。佐伯对迷惘的卡夫卡说“希望你记住我,只要有你记住我,被其他所有人忘掉都无所谓”“-可是我还没有弄明白或者的意义。-看画(海边的卡夫卡那幅画),听风的声音”。其实知乎上对于生命的意义的解释非常赞,几乎是如出一辙——不要让你自己一个人。就连杀手里昂都有一盆去哪里都带着的植物。是这样啊,其实生活的意义说到底还是产生于关系当中,产生在人和人的交往中,产生在思念和被思念之中。以为有了联系,我们不再是宇宙当中孤立的小点。会有人挂念,会有人回忆,会有人坐立不安地思念。当这一颗小点泯灭的时候,连带着好多的关系,那些记忆永远不会抹杀,会被最珍视你的人保留着,刻入自己的血脉和呼吸。whatever,说起来像是另外一种神奇的爱情。或许爱情是比较容易刻骨铭心的,因为在那段时刻,你们把对方当成了自己来呵护,共同经历的时光仿佛是一种魔力,扯不开的,黏连在一起。
      
      
      2、这本书细说了什么,作者怎么说的?
      这本书中每个人物之间的对话有好大一部分并不是为情节需要服务的,而是为了传达作者的一些价值观而服务的,譬如谈到贝多芬,谈到音乐如何对人产生影响,谈到古希腊悲剧,谈到灵魂和肉体分离的源氏物语等等,谈到女性主义者的一些激烈言论。
      
      恩,请允许我再一次多愁善感文艺小清新一发,一下摘出的几句话是讲思念的情愫的,讲得很到位。
      
      (1)自己对对方的那种迫切的纯粹的心情,对方是否也同样怀有,这你是不会晓得的,一想到这里我就十分痛苦。
      (2)一个人独处时思考对方,有时候会觉得悲从中来。因为任何人都在通过恋爱寻找自己本身欠缺的一部分。
      (3)你想像她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一个人呆在房间里,想象她洗衣服、做饭、打扫、出去购物的情景,越想越为自己置身此处觉得喘不过气来。
      
      3、这本书说的有逻辑吗?这本书的结构是怎么样的?
      有两条主线,一条主线是卡夫卡的离家出走,在图书馆的经历;另外一条主线是中田从中野到图书馆寻找某种东西的旅程。这两条主线不断交替,在故事的终点会和,入口关闭了,奇怪的灵魂不会在世界乱窜了。
      
      4、这本书和我有什么关系?
      见识了文学中想象力的魅力和张力,希望能够脱离现实的条框而拥有更加自由无边的灵魂。
      有些时候自己都控制不了自己,自己体内有一部分灵魂连自己也不认识,无法掌控,那个部分又是哪个“我”?
      活着的价值在于被尊重和被爱——好像是培根说的,但八九不离十吧。
      
      三、其他人的书评
      因为是小说,我想每个人读多少都会投射自己的经历。就让我饱有一份独属于自己的投射吧。无所谓理解到哪里,理解成什么。重要的是在村上的世界里看到了自己的投射吧。
      
      
  •     1、只是,作为教师发现他身上有几点叫人难以理解。主要是他有时候表现出一种类似淡漠的态度。多么难得课题他都能挑战,但即便成功了他也几乎没有成功的喜悦。没有奋力拼搏是粗重的喘息,没有屡受挫折的痛苦,没有叹息没有欢笑,就象是因为不得不为而姑且位置,无非得心应手地处理找到头上的事物而已。
      
      2、无论是什么人,只要他这么活着,他同周围所有事物之间自然有意义产生。
      
      3、罗技、道德、意义不产生于其本身,而产生于关联性之中。
      
      4、人们实际上喜欢不自由。
      
      5、我希求的是接受外力、忍耐外力的强壮,是能够静静地人手不公平、不走运、不理解的误解和悲伤等种种情况的强壮。
      
      6、我扔掉了我比什么都珍爱的东西。我害怕迟早会失去,所以不能不用自己的手扔掉。
  •      刚在夕阳落下的时候读完《海边的卡夫卡》,抬头看想窗外,回想一幕幕情节。
       我从这个故事里看什么呢?
       大概最为浓烈的一点是,宿命相关的话题。
       卡夫卡君带着父亲的杀父、与母亲姐姐交合的诅咒离家出走。而后穿越“无关紧要的距离”杀死了父亲,在甲村图书馆中与母亲交合,再在梦中与进入姐姐体内。在完成诅咒的前提下逃离了诅咒,成为了一个世上最为坚强的15岁少年。
       在另一条线中,在战中失去了一些东西的中田,在结果了杀猫手后,应自己的宿命,打开入口石,一步一步地向甲村图书馆靠近,完成佐伯的生前最后一个请求,然后自己也开始了死亡的过程。
       整本小说都在荒诞诡异的气氛中,一步步推进各个人物的宿命。也不难看出其中的夹杂一些对人生的思考。如从两个士兵口中说出的“刺中对方就马上用里搅,否则你会落得同样下场”世界的残酷,对世界所应持的积极态度(经历种种的卡夫卡离开桃源,孤独地融入一个新的世界)。
       我想看完海边的卡夫卡,最重要地就是我们会去思考怎样对待生活。
  •     说实话,我已经厌倦了村上。《海边的卡夫卡》在中外都得到很高的评价,书评人趋之若鹜,可读罢洋洋洒洒百十页的叙述,让我感觉空空如也,更感叹村上实是徒有虚名。村上对文化的影射高谈都充满幼稚的浪漫情怀甚至误解,很多浅薄拼凑的痕迹。(离题一下,《挪威森林》书名隐射的The Beatles的歌Norwegian Wood - The Bird Has Flown。“Norwegian wood”并非“Norwegian woods”,实是一种产于挪威的木材,而非森林。众多书评人称这是村上有意的误用,村上对此沉默不语,我怀疑其实根本就是村上对The Beatles的歌名的误解。)他的人物单薄,很多重复使用motif似乎都来自他的痴迷幻想,比如对陌生神秘女人的欲望和青梅竹马的爱的交织。西方读者把村上当作神秘的亚洲之星,东方读者把他看成是超越本土文化的大师,其实他更像是一个聪明的市场策略的结果,一个顶尖的表演者,一个pop star。
  •     
      村上春树的名字似乎是与小资和文艺青年气息联系在一起的,但《卡》这本书并非如此,更多的是种种悲观主义宿命论和多重人格/形态及精分前兆在现实社会的温和表现和魔幻化身。
      
      村上其他的书,有名的那些本,久远以前也曾读过,但或者是由于时间磨损了记忆,或者是由于年幼的心智尚不能充分产生共鸣,总之未如这一本让人印象深刻。《卡》,绝不是一部让人愉悦的书,或者说,作者并不试图以让人愉悦为创作目的。尽管那小镇图书馆始终矗立在静谧祥和的海边,尽管Oshima永远挂着笑容静坐在柜台后阳光下成为接待读者的永恒,但一种介于灰色与彻底暗黑之间的气氛在全文中处处凝结,对自大人类的嘲笑贯穿始终。就像临近结尾时那只名叫Toro的猫所说,“Cats know everything. Not like dogs”。狗都如此,遑论人类。
      
      Metaphor是另一处精妙之所在。有别于那些自以为聪明的探案悬疑小说,前文的每一点伏笔都要在后文中掰开揉碎了说,生怕高估了读者的智商和理解力。“海边的卡夫卡”的歌词和油画,其实是整个故事的脉络,但始终也只有男孩带着读者的解读和解密,似然又非全然。归根结底,作者也并没有明说每一处暗喻和每一个人物/设定的意义,于是读者有的是时间和空间凭借各自的想象力揣测。有人说这本书充满“魔幻色彩的想象力”,不可否认,但这种魔幻与《百年孤独》那南美洲阳光下七彩斑斓浓烈炙热的魔幻不同,而是日本民族所固有和特有的,阴柔委婉介于海军蓝与乌云密布的阴天灰之间的魔幻与想象。且这魔幻在Nakata自然而然与猫聊起天来的那一章自然而然地跃然上纸,恍然间让我有种“和猫聊天是人类的一项基本能力”的错觉。又与纯魔幻小说不同的是,纯魔幻将你置入一个虚构的故事,在虚构的设定下追寻作者的思路。而《卡》,是魔幻与现实的水乳交融,每一处魔幻的元素都看似魔幻,实则更像是每个人类精神力量和内心世界的物化外化,与加总,是现实中人们逃避自己内心脆弱的港湾。然而,“it's all gone. A bit of shape and form has disappeared from the world, increasing the amount of nothingness”,老实如Nakata自然会问,“Can nothingness increase?”虚无的加总是否会增加虚无的数量?就如同魔幻在现实中的意义一样,是一个多么形而上的问题。
      
      机缘巧合,买到此书纯粹是在淘宝上淘二手英文书的偶遇。因为是英文,便不如母语般顺畅淋漓,也就没有一目十行肆意跳跃的本钱。不得不字斟句酌,边读边查,反而读得细致。虽然开篇处怀疑作者有过于沉溺于细节描写之嫌,但待到进入了故事,反而更被吸引。而阅读此书最妙的一处,是阅读的过程与这一段感情的纠葛遥相呼应,似乎印证了什么,又似乎在暗示什么。近日来总在怀疑的一个问题:是我被诅咒了么?《卡》让我相信,不是我被诅咒了,而是世界被诅咒了,而世界的诅咒投射在我身上,空余悲。这样的认识是颇让人欣慰的——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将我从自我否定的泥沼中拉出。
      
      “平庸的邪恶”,是另一有趣之处,留的再记。
      
      总之,如果是现实主义考据派的你,请远离此书。就像Sada说的,“People don't get it never will”。
      
      最后,记录一段喜欢的话:
      "We all die and disappear, but that's because the mechanism of the world itself is built on destruction and loss. Our lives are just shadows of the that guiding principle."
      
  •      这个故事说来很无趣,如果换在几年前我可能会生气,或是和别人好好说说发泄发泄情绪,当然这件事我最终还是和朋友及父母说道了下,不过明显说话的口气平静,还不时加上一些微表情和微动作,因为对于此事,它远比上单位或是自己感情的那些破事儿精彩,或是说具有更强的戏剧性,如果造成不悦,望谅解。再提醒一句,文章有点儿长,可能会考验人的耐心。
      
       那天,领导和我说了两个姑娘,并给我看了照片,不过他一下子就否定一个明显过于肥胖的姑娘,我没有刻意拒绝,领导反而拒绝的很快。随后重点只在另一个姑娘上,他若有其事的着重介绍了这个人,但其实我也就一闪念听到两个字眼,一是英语,二是老师。还好我不是罗永浩,虽然我对英语本身比较讨厌,不过我对老师这个称谓感觉还好,毕竟我也曾算是其中之一,当然这事儿过后我得庆幸我已经不是其中之一了,不过这种感觉不是很强烈,毕竟很多人只是存在于人类学中的个体。
      
       第三天,领导郑重其事的和我说后天相约的时间和地点,我想了会儿“应该不加班,没问题”,领导看看我,“没关系,要加班就请一小会儿假,就看看嘛,无所谓的”。我随手关上了门,总觉得少了问点什么或是少说了些什么,想法在脑中快速的旋转下,就是没有扫到那个缺少的东西,不过很快我就忘记了这回事儿,因为我又去忙了,也许我本身也并不在乎这件事物的本身。以至于到了当天,领导还是很不放心的又找个机会和我提醒句,“晚上别忘咯”。我点点头,对他笑了笑。
      
       晚上我存心在办公室多坐了一会儿,看了会儿书,起身穿上外套出门,不过为了让自己看上去穿的不是很臃肿,又折返到办公室把御寒的外层棉裤脱掉了,而后放入书包。随后坐车到预定的地点,虽然算计到了时间,不过我还是提前到了,大约有半个小时左右。那天正巧是圣诞夜,商场广场上竖立着巨大的圣诞树,树枝上满是星星点点的灯光,不过有些灯泡明显因为年久未用——当然也有可能是用的实在太多了——灯丝已经返不出原来的灯光的颜色,不过这只是门外汉的一厢情愿,因为它只是和其他的灯光实在是不在同一个颜色,看了许久,随口哼了几句《圣诞结》。由于天气过于寒凉,加上棉裤脱了,还是找个地方先坐一会儿,准备打发一会儿时间,就疾步走入肯德基。圣诞夜人很多,挤得肯德基满满当当的,不过很多都是像我一样的过客,没有一个会久留。找了一个最角落的位置坐了下来,正要拉开书包的拉链,一位年轻的少妇不好意思的表情指指桌上的帽子示意有人了。其实我本想和她说“我就安静的坐会儿,绝对不会影响到你们的”,不过看着边上她丈夫模样的人也同时走了过来,我还是随手拉上了拉链,将书包拿起,随即走到了不远的一张只有三人座的吧台式座位,把书包向桌上一扔,而后在最左侧的座位上坐了下来。右侧坐着的是两个学生模样的少年,他们明显被我的大动作惊倒了,也许是我扔书包的动作过于潇洒,书包接触桌面的声响估计是打断他们闲聊了。同时朝我的方向看着我,此时我已经坐在座位上,用右手食指向下指指屁股底下的座位“有人?”,靠近的男学生明显被我的问话又惊了一下,对我摇摇头说“没有,没有”。我掏出手机,发了消息表明我已经到了,随后目视书包,拉开书包拉链,从内侧的隔层中,取出《海边的卡夫卡》,他们也重新回到了闲聊状态。
      
       还没有读完一页,坐我右侧的男生朝我这个方向说了句话“大哥,不好意思,能问个问题么?”,我抬起头,看着他,稚气未脱的脸上充满着学生般的青涩,皮肤不白——得庆幸他没有叫我叔叔——但是看上去不算最糟,至少我在他这个年纪身边也有这样一两个皮肤不好的同学。坐在离我一格——也就是坐在男生右边的——另一个女生也同时看着我,她带着一副黑框的眼镜,梳着普通的辫子,虽然是长发,但不算漂亮,不过看样子明显对男生提出的问题很好奇的样子。我不想对他们的关系胡乱进行揣测,毕竟这不是我在乎的。我笑着朝他们点点头“好啊,你问吧”。
       他用手指指我放在桌面上的黑色书包,“我们很好奇,你包里面是不是有笔记本电脑?因为它看上去好大的”。
       我笑笑,“没有,里面只有换洗的衣服,所以很大”。
       随后,我本想继续继续我的阅读,但是他又问了我个问题,也许是他认为我回答的不满意,不过也许是确有需要,“大哥,你包里有没有手机充电宝?”
       我又看了下他的脸,至少我断定他不是坏人,不过是坏人也没有关系,毕竟一个充电宝也不足以让我损失什么。虽然犹豫,但我还是准备打开自己的书包,眼睛看到他放于桌面的苹果手机“线我没有哦,你自己有不?”
       “有,有”这笔交易很快就结束了,我付出了一个充电宝,他则付出了一根电线。
       我继续掏出书本刚准备看,突然想到《海边卡夫卡》中男主角正和该男生年纪相仿,就转头问了他个我自己很好奇的问题“你是初中生还算是高中生?”
       显然我的问题把他问尴尬了,他腼腆的回我“我只能算是中专生”。
       知道问题有点儿严重,我自言自语一句“是吧”,不过我还是继续又问了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问题“那什么学校?几年级?”
       男生指指胸前的一行英文字母,这些字母如同一只球队缩写,乍一看就是什么不知名小联赛的第三或是第四等级球队,随后他当我能悟出他的意思,只简简单单回了我一句“中专一年级”
       我摇了摇头,“真不知道,我不住在这儿”
       “啊?!你不是本地人?”
       “恩,就当我不是吧,那么你们应该是——此时我看着不远处肯德基的幼儿设施,在脑中翻滚的算着入学年份,大约过了几秒钟——恩,十六岁?”
       “差不多,我十七岁,她十六岁”男生也对我的各种问题也一一作答没有什么拘谨。
       “今天出来玩的?明天上课不?”
       “恩,作业做好了就出来转转,毕竟圣诞夜,只是明天还上课的”
       “恩,蛮好,真的做好了?”其实随后我想说一句——“至少我在你们这个年纪,光读书了”——想想这话有些不合时宜,所以还是收住了,毕竟我可比他们大了不少岁数,说话要得体。
      
       我们的对话像急刹车一样戛然而止。我注视着面前游玩幼儿设施的孩童,细细想了些本想问坐在我右侧男生的问题,也许我真的想象田中卡夫卡就坐在我的身边,又多此一举的细细考虑他的人生。随后我又打开书继续阅读起来,而他们也重新回到了自己的世界,交流着最近发生的故事,亦或是等会儿准备做什么。男生显然很不开心,因为估计他等会儿就要落单了,女生则好言相劝。聆听别人的谈话虽然不礼貌,但是很有趣,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说话声音,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思路和想法,当然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点有不同的说话方式。
      
       看了一会儿书,抬眼才发现,时间已经过了预定的时间,发现自己果然是那种容易沉浸在自己世界的人,无论是现实还是幻想都会想的井井有条,即使那些东西想了无数遍,过过无数遍脑子。就如同梦境一般,纯粹而又虚假。
      
       电话不合时宜的响了,领导在那头让我先和他碰头。我整理下书包,这才发现右边的两位少年已经走了——当然也许我们还有过言语交流也不一定——充电器则完好的放在桌面上,拉上书包拉链。我最后去了次洗手间,为了不表现出我的紧张,我仔细注视着镜子中的自己,这个过程就像每次参加足球比赛之前的必备之举,这更像是一种宗教仪式,当然祈祷与倾诉的对象都是自己。
      
       我重新走到了商场广场那里,也就是圣诞树那边,领导已经等在了那里。他和我简单寒暄了两句。由于天冷,他带着一条深色的围巾,他说话时不住把围巾拉在下巴底下,显得挺可爱的,要知道该领导一直以严厉而闻名,几个回合下来,我顿时觉得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确实很奇妙。大概五分钟不到,领导介绍的对象以及她的母亲到了,姑娘穿着一件棕色的大衣外套,下身是厚的打底裤,戴着一副眼镜,但是还是能看出她化了很浓的状。我和各位当中的介绍人互相示意了一下,问了领导的意思,他还是想让我们单独自己聊。我和所有人除了姑娘,都打了个招呼,就决定和姑娘聊一聊,这点儿本来顺理成章,只是事情的发展远比我想象的要直接。
      
       我和她重新向肯德基的方向走了过去(也许我是重新,对于她来说是第一次)。我开门见山的说“不好意思,让你出来,今天本来没有活动吧?”而后我朝向她的脸看去,等待她的回答,但是她第一句话就把我怔住了,其实不是话本身,因为我已经完全忘记了她说了什么,因为我光注意她说话的方式了。我虽不说见多识广,但多少也见过不少说话方式和语音语调,唯独她的声音很有特色,以至于我不再注意她说话的内容——其实她也没有回复过我多少字眼——而是想象着她究竟想要在这些话中表达些什么寓意。她说话的声音很尖,给人感觉说话很傲,加上本来就是女的,让我觉得她本身很敷衍这次所谓的约会。事后我和别人说过,其实如果姑娘和我直接说你看不上我或是不喜欢这样的约会方式或是我们不要再见面,我倒是觉得一点儿都没有问题,毕竟我也遇到过前面说到的情况,反倒我会觉得你很直率,我也不会再怎么样。
      
       随后我们走了十米,我甩了三四个问题,我只是想试探下,是她本身就是这样的说话方式,还是只是针对我的部分问题——甚至换句话说——还是对我有意见,当然我发现我这样的行为纯属自讨没趣。而后走到快路的尽头——已经路过了肯德基,并且已经远离它了——其实也就走了30米不到,我清了清嗓子,最后向姑娘的方向望去,而后一字一句说了以下这句话“恕我直言,需不需要直接送你到车站?”
      
       她明显被我的问题怔住了,但是她表现的很淡定,至少在我们认识的这几分钟,她都是这样的表情,随后用刚才的口气说了句“随便啊,但是已经走过车站了”。
       她一如既往在她说话的节奏中,虽然不知道女鬼存不存在,但是电影中的女鬼好像都是这样的说话方式,只是她们从不和与她们无冤无仇的人有交流——也许我的好奇心过于强烈了——我很想找出我招惹其的原因。不过恕我冒昧,如果电影中的女鬼不是这样说话的,我也不会这样比喻,因为我会找一个和她说话方式相似的声音来重新进行说明解释,让人身临其境,也就是说,如果电影中的女教师或是女护士是如此说话的,我会毫不犹豫的形容,并且不乏我的溢美之词,虽然我对基础国文知识知之甚少。
       “没关系,过了可以再送你回去”我补充道,可见当时我是多么想把她送走,随后一片死寂,我瞪着眼睛看着她,心想:您倒是走起来啊,哪怕说句话也好。
       见状,我想她估计还在犹豫,僵持下去也不是什么好事儿。我顺嘴说了句“如果不想的话,我们可以再走走或是找个地方坐坐,但是我觉得还是坐坐吧,外面天冷”。
       此言一出,她瞬间灵感来了,“坐坐?你不是穿的挺多的嘛?”。
       “那么怎么说,坐坐不?我就是怕冷了”随后我指指远处的肯德基,恕我直言,其实肯德基边上有家星巴克,但是介于自己经济实力以及对刚才肯德基朴素的感情——因为偶遇两名少年——我还是决定就肯德基坐一会儿吧。
       我忘记她最后说了一句什么话,反正她朝我的方向跟进了脚步,随着我一同进入肯德基。也许这是我比较尴尬进入肯德基的一次,因为我身后跟着一位女性,并且她和我完全没有任何直接联系,并且刚才在马路上就想和她就此一别。我指指空着的双人座,示意她过去,并问需要什么——其实我知道答案是随便——但是处于本能的礼貌。好吧,礼貌一词在我与她相见的那一次已经快逃离我的身体,进入更远的空气中。
      
       我只身站在吧台前,我点了两杯蜂蜜柚子茶和一个土豆泥。因为等待这个所谓的约会,我发现我确实有点儿饿了。随后我端着盘子,我坐到她对面,她没有注视我,只是自己孤独的看着她的手机,好像是在聊天,估计我刚才的光辉事迹已经通过互联网传输到另一个屏幕上。庆幸她没有看着我,因为我不知道我身后背着的书包在我坐在椅子上的时候,究竟是拦在怀里,还是压在背后,或是挂在椅子上,最终我决定把它放在地上。
       而后,我把盘子转了一个角度,横着放在桌面上,确保一个土豆泥及一杯蜂蜜柚子茶归我,而另一杯给她。随后,我问了一句“你什么大学?”
       她继续比划着她的手机,并没有抬起头“XX,你呢?”声音依然是刚才的声音,看来场所的变化是不会使她的声音产生变化的,这点儿我已经证明了,其他伟大的科学家就无需证明了。我默不作声,用勺子搅拌了一下,而后把土豆泥给吃了。大约沉寂了一分钟左右,她不抬头问了我一个问题“你什么工作?”
       我回答她“XXX”
       而后她继续看着她的手机“做什么?”
       ——“XXX!”
       此时她撇了我一眼,随后叫了声“什么!”,难道是天上掉下了一个UFO?还是太阳又从地平线升起了?她终于在我面前出现了第二种脸部表情,我看着她的脸。而后我没有再作声,随后她继续低头看着她的手机。
       我觉得该给我放在地上的书包一点儿关怀,并且找一点儿属于我自己做的事情。随后我拿出书包中的《海边的卡夫卡》,从刚才阅读的地方继续读了起来。此时她终于第二次抬起了头,随后用我们之间最后的几个字结束了我们的对话,不过说话方式依然是刚才的那种“我还有事儿,走了”。
      我觉得我终于可以不用抬头了,随后说了声“再见”结束了整个故事。不过为了保证我等车的时候,她不会出现在站台,我在肯德基把书看到了差不多快完结的章节,把属于我自己那杯饮料喝完了。另外一杯?主人已经不在了,恕我无能。
      
       整个故事和《海边的卡夫卡》没有任何联系,只是因为阅读它的时候出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不吐又不快。
      
       此致敬礼,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     看了两本村上春树的书,一本是《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一本是《海边的卡夫卡》。发现村上很喜欢拿影子做文章,在《世界尽头》里面,主人公的影子被砍了,在《卡夫卡》里面,影子变淡了。影子,在我看来是自我的完整性,无论是在冷酷仙境的我砍了影子进入的村庄还是在《卡夫卡》里面影子的变淡,都显示了自我的模糊性。人到底是最了解自己的么?人的自我又在哪里?其实这种悬乎的问题真的没什么答案。在我看来,每天或许都会多发现自己一点: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有勇气,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英俊或美丽,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聪慧,偶尔或许会讨厌那样的自己。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希望自己的是完整的自己,即使有的时候命运不在我们手中,但是我们不愿意放弃了对自己的决定权,就像那个卡夫卡的少年,无论离家出走,进入村庄或者决定离开村庄,最后又回到了父亲的家,都是自己做的选择,他也一步一步要成为最坚强的15岁少年。
      
      作者依然延续了双线并排描述的叙事手法,两条线同时展开,最后又汇聚到一起,就想两条涓涓流淌的小溪最后聚在了一起,而交汇的那刻,即使高潮也是结尾。
  •     村上春树可以算是我读过诸多作者当中作品最多的一位,从《挪威的森林》到《寻羊冒险记》、《1Q84》、《眠》、《海边的卡夫卡》无一不是讲述着生活现实的种种。
      
      对于故事、和读后感,我不想多说什么,每个人的理解、想像力、道德观念、知识、宗教信仰等等都不太一样,所以难免有冲突。但是书中的一些美句,我到是觉得可以分享一下,不管是你读过还是没有读过这本书,以下这些句子,可以让你在漫长而迷茫的的生活中有所充实。
      
      1:按柏拉图《盛宴》中阿里斯托芬的说法:远古神话世界里有三种人。
      古时候,世界不是由男和女,而是由男男和男女和女女构成的。就是说,一个人用的是今天两个人的材料。大家对此心满意足,相安无事地生活。岂料,神用利刀将所有人一劈两半,劈得利利索索。结果,世上只有男和女,为了寻找本应由得另一半,人们开始左顾右盼,惶惶不可终日。
      若容我想像,大概类似某种惩罚吧,就像《圣经》上得亚当和夏娃被赶出伊甸园。 原罪。(041页)
      
      (关于圣经、原罪,我想推荐下另一个书给大家,也许会对原罪有更进一步清晰、简单的理解,《祖先》易中天 第一章:夏娃造反。)
      
      *2:如歌德所说,世间万物无一不是隐喻。(114页)
      
       世界万物都是metaphor(隐喻、暗喻),我们是通过metaphor这个装置接受irony( 讽刺,冷嘲),加深扩大自己。(213页)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戏剧家、诗人、自然科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政治人物,为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戏剧、诗歌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也是世界文学领域最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之一。在这本书当中曾多次提到世间万物无一不是隐喻!非常值得思考的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一句话。)
      
      *3:在这个世界上,不单调的东西让人很快厌倦,不让人厌倦的大多是单调的东西。(121页)
      
      4: 受歧视是怎么一回事,它给人带来多深的伤害—只有受歧视的人才明白。痛苦这东西是个别性质的,其后有个别伤口留下。所以在追求公平和公正这点上,我想我不次于任何人。只是,更让厌倦的,是缺乏想像力的那类人。
      
      缺乏想像力的狭隘、苛刻、自以为是的命题、空洞的术语、被篡夺的理想、僵化的思想体系—对我来说,真正可怕的是这些东西。我从心底畏惧和憎恶这些东西。(194-195页)
      
      *5:人不是因其缺点、而是因其优点而被拖入更大的悲剧之中的。(213页)
      
      6:外部世界的黑暗固然彻底消失,而心的黑暗却几乎原封不动地剩留了下来。我们成为自我或意识地东西如冰山一样,其大部分仍沉在黑暗地领域,这种乘离有时会在我们身上制造出深刻地矛盾和混乱。(242页)
      
      7:最初提出迷宫这一概念地,据现在掌握地知识,是古代每索不达米亚人。他们来出动物地肠子—有时恐怕是人的肠子—用来算命,并很欣赏肠子复杂的形状。所以,迷宫的基本形状就是肠子。也就是说:迷宫的原理在于你自身内部,而且同你外部的迷宫性相呼应。
      
      是的,互为隐喻。你外部的东西是你内部东西的投影,你内部的东西是你外部的东西的投影。所以,你通过屡屡踏入你外部的迷宫来涉足设在你自身内部的迷宫,而那在多数情况下是非常危险的。(386页
      )
      
      8:但我尽量不久它们思来想去。那大约是错觉,而错觉越想就膨胀得越厉害,越想就形状越具体,很快会不再是错觉了。(421页)
      
      以上是我在读到这本书里,启发我和值得思考的句子。
      
      当然在这一本书中,也提到了很多乐队,也希望推荐给大家:radiohead 、led zeppenlin 、frame schubert 、lou reed
      
      
      
      
      
      
      
      
      
      
      
  •   title不错
  •   评论看到现在你这篇最讲逻辑,其他的评论都只讲感受不讲逻辑。到底村上有没有逻辑可讲,我这本书还没看完,存疑。
  •   确实好多疑问,去思考去疑问本身就是村上给读者心底种下的种子
  •   看完了,我来试着回答一下。尽管我也没全看懂,或者说村上根本就没全讲清楚。毕竟这不是本推理小说,不是所有的情节都能逻辑合理化,很多都是跟着直感来的。
    1. 关于进入里世界
    里世界象征着精神世界,梦境之类的都属于这一层。所谓打开入口石进入里世界应该就是逃避到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去了。佐伯是因为期望和恋人的关系不受外界侵袭永不变质才选择进入里世界的,结果事与愿违结局凄惨;中田从小说里暗示的线索看小时候有长期受虐的历史,一次突发事件又被老师虐待的过程中进入里世界,我觉得可以理解成关闭心智或者类似自闭症。总之在小说里采用了象征性的描述,比如影子只剩下一半,或者15岁的幽灵永远留在了时间停滞的永恒之境。
    2. 卡夫卡父母的问题,书里有回答,说他母亲是因为太爱儿子了害怕失去所以主动离开,他父亲是因为思恋母亲又寻之不得希望通过对儿子的诅咒将他引向母亲(事实上也达到了这一目的)。实话说这两个理由从一般人的角度看都很雷啊。不过如果佐伯确实是卡夫卡的母亲的话,还有一个原因可能就是她曾经打开了入口石把后面的一切都搞乱了,用通俗的话说她沉溺在精神世界里所以俗世的事情都搞得一团糟。
    3. 书里最后的森林中佐伯有明确回答说是卡夫卡的母亲,樱花书里好像没有写明。不过考虑到森林也是位于里世界,跟梦境的意义差不多,所以这两个人和卡夫卡的关系其实都不明确。但书里又说“责任始于梦中”,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无论实情如何,卡夫卡身上的诅咒都达成了。貌似实情如何并不重要。
    4. 跟你的看法差不多。看过寻羊冒险记的话,里面也有写类似恶灵附体的情节。不过我不确定这本书里的恶灵是其他东西寄宿在田村浩一身上的还是田村浩一自己产生的,毕竟这是个长期精神虐待儿子的家伙,把他的灵魂来作为恶的象征也不是不可以。
    5. 卡内尔•山德士书里一再强调是客观存在,大概就是象征自然规律之类的东西吧。搞了这么个娱乐化的形象真是莫名其妙啊。他的任务好像就是纠正偏差,那就无所谓立场了。书里说的所谓偏差都跟入口石有关,也就是某些人遁入精神世界后造成了不可收拾的后果,似乎作者的立场是无论人曾经怎样不切实际最后都需要以某种方式和真实世界握手言和。所以佐伯和中田在完成了最后的宿命后终于能够安详辞世,像一个普通人那样。
    6. “那家伙”就是恶的象征咯,要阻止恶进入永恒的精神之境,大概就是这样直白的意思吧。具象化了之后比较好玩而已。
  •   @redkid
    看了你的评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这篇疑问基本被你解决了
    果然我看得不够仔细,理解力也不够强。同学你好厉害!
    非常感谢你的回复!
  •   很高兴你觉得有用!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