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經濟學

出版社:英屬維京群島商高寶國際  作者:崔慈芬 著  页数:240  

前言

  當洋咖啡遇上中國茶  ──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教授 崔慈芬  月前,幾位重量級的企業老板和人力資源專家對我說了三件事,促成我寫了這本書。第一件事是,企業老板大嘆能作品牌的人才難覓;第二是,老板抱怨不知如何做好媒體關係。第三是,數量非常可觀的境外人士想進入中國市場打拼。  外籍人士不談,光是2008下半年台灣上班族就至少有2、3萬名求職者希望到大陸工作,創下過去兩年以來的新高。在同文同種的先天優勢下,台灣專業人才在中國大陸仍有揮灑的空間,高科技、金融保險、物流、服務業、餐飲業、半導體、創意文化等領域的人都有機會。「分時工作者」、「假日工程師」等職務會讓更多人輕鬆穿梭於兩岸職場。其實,就算無意西進、打算根留台灣的人,也不能迴避大中華市場的磁吸效應。我非常欣賞某位大老板的話,他說:「我們可以選擇不去中國大陸,但有必要瞭解中國市場。不論生意作得多大,無論是打工的還是創業者,瞭解中國市場是為了讓自己作得更好、更強、更快。」  目前,包括台灣品牌在內的世界500強中,已有400多家在中國投資。但當外來品牌進入中國這個「世紀性的市場」時,也不斷傳出出師不利的新聞。如:寶潔SK-II化妝品危機、麥當勞「跪求漢堡」辱華廣告、星巴克咖啡被逐出故宮事件等,在在都凸顯了即使企業的品牌再大再強,進入中國市場,都得正視三件事情:媒體的力量、形象的傳播、與公共關係的本土化。這就好像帶著鐐銬舞蹈,卻也要呈現最受歡迎的動人舞姿。面對中國,外來企業一方面垂涎於消費市場的巨大潛力,另一方面又必須對中國市場無處不在的「注意事項」小心翼翼。正如洋咖啡遇上中國茶,唯有增進彼此的對話,古典芭蕾邂逅民族舞,相互配合才能精彩共舞。  書市上,以企管眼光來分析品牌形象的書籍非常多。不過,個人則是試圖從形象傳播與媒體關係的視角來探討個人與企業對於品牌的做法,並且結合了包括歐美、中國,與台灣在內的知名品牌和個別的案例。有些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大人物,有些可能是讀者感到陌生的小人物。但即使是您陌生的,也都值得您認識一番。因為他(她)們在塑造形象品牌上,有著一流的手法,而且這些手法都是可以被複製的,操作性極強。  不論你在自己的原生地或是陌生的市場環境裏發展,每一個人除了必須清楚自身產品的定位,還必須瞭解當地國的文化「語境」(文化背景、社會現實、市場環境)、「代碼」(傳統文化、當代文化、禁忌)和「接觸手段」(消費者心理、媒體生態、公共關係)。一個人擁有「專業」並不直接等於成功,「專業」只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礎,但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不要忽略了「媒體」帶來的形象傳播,可能是你的助力,也可能是阻力。  

内容概要

  現在開始,讓自己從nobody變成somebody!在注意力經濟的年代,誰能吸引消費者的目光,就是贏家。  當洋咖啡遇上中國茶,唯有善用媒體的力量,才能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聰明的你,準備躍上舞台了嗎?  你知道,移動長城「姚明」如何運用團隊力量,成為全世界籃迷的期待?  你知道,知名歌手王菲,怎麼善用沉默的力量吸引鎂光燈的焦點?  你知道,明星企業的CEO們如何操弄媒體於股掌之間?  你知道,掌握產品的生與死,除了基本質量問題外,更重要的是「媒體共振效應」?  在現代社會,媒體可說是無所不在,而個人形象的傳播與媒體生態息息相關。借助於媒體的力量,個人形象可以不斷積累,在人們心中留下某種足以辨識的知名度;有的可以瞬間爆紅,以極快的速度傳播到世界各地,達到世人皆知的高知名度。  在媒體態度上,有人選擇親近媒體,但有人選擇遠離媒體;有人喜歡抛頭露面,但有人則保持神秘低調。這裏有一點要特別強調,這些名利雙收的人對待媒體和公眾絕對不會永遠都是以「消極被動、不理不睬」的態度來面對,而是重視公眾、運用媒體,並以「積極主動」和「積極被動」兩種方式來處理與公眾的關係。其實,不論採取哪種方式,都是一種藝術和策略。  本書中提及的名人,基本上都對媒體有所認知,他們的共同點都是,不畏懼媒體,懂得如何運用媒體,打造形象,塑造品牌,創造知名度,培育美譽度。文中更以實例讓讀者更能瞭解知名度與媒體之間的關係。

作者简介

  崔慈芬  傳播學博士。現為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教授,中國政法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兩度獲頒金鐘獎(最佳新聞主播獎及主持人獎),職場形象專家。獲選2000年台灣十大優質女性。著有《一本教企業人Social的書》、《女人獅子心》、《親愛的,我要妳成功又幸福》等多本好書。

章节摘录

  自序:當洋咖啡遇上中國茶  月前,幾位重量級的企業老板和人力資源專家對我說了三件事,促成我寫了這本書。第一件事是,企業老板大嘆能作品牌的人才難覓;第二是,老板抱怨不知如何做好媒體關係。第三是,數量非常可觀的境外人士想進入中國市場打拼。  外籍人士不談,光是2008下半年台灣上班族就至少有2、3萬名求職者希望到大陸工作,創下過去兩年以來的新高。在同文同種的先天優勢下,台灣專業人才在中國大陸仍有揮灑的空間,高科技、金融保險、物流、服務業、餐飲業、半導體、創意文化等領域的人都有機會。「分時工作者」、「假日工程師」等職務會讓更多人輕鬆穿梭於兩岸職場。其實,就算無意西進、打算根留台灣的人,也不能迴避大中華市場的磁吸效應。我非常欣賞某位大老板的話,他說:「我們可以選擇不去中國大陸,但有必要瞭解中國市場。不論生意作得多大,無論是打工的還是創業者,瞭解中國市場是為了讓自己作得更好、更強、更快。」  目前,包括台灣品牌在內的世界500強中,已有400多家在中國投資。但當外來品牌進入中國這個「世紀性的市場」時,也不斷傳出出師不利的新聞。如:寶潔SK-II化妝品危機、麥當勞「跪求漢堡」辱華廣告、星巴克咖啡被逐出故宮事件等,在在都凸顯了即使企業的品牌再大再強,進入中國市場,都得正視三件事情:媒體的力量、形象的傳播、與公共關係的本土化。這就好像帶著鐐銬舞蹈,卻也要呈現最受歡迎的動人舞姿。面對中國,外來企業一方面垂涎於消費市場的巨大潛力,另一方面又必須對中國市場無處不在的「注意事項」小心翼翼。正如洋咖啡遇上中國茶,唯有增進彼此的對話,古典芭蕾邂逅民族舞,相互配合才能精彩共舞。  書市上,以企管眼光來分析品牌形象的書籍非常多。不過,個人則是試圖從形象傳播與媒體關係的視角來探討個人與企業對於品牌的做法,並且結合了包括歐美、中國,與台灣在內的知名品牌和個別的案例。有些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大人物,有些可能是讀者感到陌生的小人物。但即使是您陌生的,也都值得您認識一番。因為他(她)們在塑造形象品牌上,有著一流的手法,而且這些手法都是可以被複製的,操作性極強。  不論你在自己的原生地或是陌生的市場環境裏發展,每一個人除了必須清楚自身產品的定位,還必須瞭解當地國的文化「語境」(文化背景、社會現實、市場環境)、「代碼」(傳統文化、當代文化、禁忌)和「接觸手段」(消費者心理、媒體生態、公共關係)。一個人擁有「專業」並不直接等於成功,「專業」只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礎,但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不要忽略了「媒體」帶來的形象傳播,可能是你的助力,也可能是阻力。

媒体关注与评论

  「注意力經濟學是一個很有趣的新名詞,慈芬對於職場形象研究甚篤,總是能觀察到比別人更多的細微處,尤其文中幾番提及在大中華區應該有的媒體策略取向,讓我頗有同感,亦獲益良多。誠心祝福這本書的出版,也恭喜慈芬再度完成一部大作。」  --前微軟大中華CEO/陳永正  「『注意力經濟學』這門新的顯學由於網路的普及對行銷是個挑戰也是機會。崔博士多年的新聞主播、顧問、研究和教學,實戰加上理論的基礎,給這門顯學帶來很多新的觀點和生命力。」  --前eBay大中華CEO/吳世雄  「關於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