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政治文化史论

出版时间:2008-10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周俊华  页数:270  字数:201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选题新颖,研究角度独特,对我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构建多民族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少数民族的现代发展都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体系,从民族学的角度,以严谨、翔实的史料,较为全面地研究了纳西族传统政治文化从萌芽、形成、发展到近代发生嬗变的历史过程,非常细致地展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各个历史时期,纳西族政治文化变迁与发展的具体动因、时代性特征以及功能和作用。并对纳西族政治文化发展的非均衡性和变迁的内在逻辑做出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分析研究。

作者简介

  周俊华,汉族,中共党员,1965年4月出生于云南丽江市华坪县。1985年获云南大学哲学学士学位,2005年获清华大学法学硕士学位,2007年获云南大学法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制度史和民族政治学方面的教学及研究工作。主持和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纳西族先民早期的历史文化与政治文化的萌芽 第一节  纳西族先民历史文化溯源    一、纳西先民的主体“古羌人”及其迁徙    二、迁徙对纳西族心理和行为模式的深刻影响  第二节  纳西族先民的文化价值模式和早期政治文化的萌芽    一、东巴教内蕴的宗教伦理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    二、东巴宗教伦理价值观念对纳西族文化价值模式和政治文化的影响    三、古代早期纳西族社会政治生活及固有政治文化的萌芽第二章  纳西族木氏土司时期的政治文化  第一节  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对其政治文化的影响    一、险要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农耕文化与畜牧文化的二元并存    三、滇藏茶马古道的重镇  第二节  复杂政治生态中的力量博弈    一、错综复杂的民族政治关系    二、多重力量博弈中的政治价值取向  第三节  中央政权对纳西族地区的民族政策及主流政治文化的影响      一、从“羁縻”到“土司制度”    二、主流政治文化的渗透和影响  第四节  纳西族木氏土司时期的政治行为和价值取向    一、麦良内附    二、阿甲阿得归顺    三、军政合一的“木瓜”行政管理体制    四、主动参与、认同中国大一统的积极回应    五、社会意识形态的多重组合结构  第五节  纳西族木氏土司时期政治文化的特征    一、共同体利益优先的社会秩序意识    二、和为贵的政治心态    三、以现实为指向的历史秩序意识    四、强调传统与注重变化的并行不悖  第六节  纳西族木氏土司时期的政治文化对纳西族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促进了纳西族社会良性的政治变迁    二、推动了纳西族地区文化的发展    三、促进了纳西族地区及其滇川藏交接区域经济的发展第三章  纳西族改土归流时期的政治文化  第一节  清代丽江纳西族地区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的巨大变革    一、清初政治动荡中纳西族群体的沉稳选择    二、中央政权对丽江纳西族地区民族政策的调整    三、纳西族社会内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诉求    四、木氏统治权力终结中木钟这一政治角色沉痛与苦涩的政治心态    五、改土归流与新的社会结构的形成  第二节  纳西族改土归流时期的文化变迁与政治社会化    一、外源性文化变迁产生的文化冲突与抵抗    二、冲突与融合中纳西文化的“濡化”与“涵化”    三、儒学的世俗化与丽江纳西族成员的政治社会化  第三节  纳西族改土归流时期政治文化的特征      一、政治思想意识的全面儒化    二、对封建中央国家的政治认同    三、团结、合作的政治信任  四、忠顺、支持的政权取向  第四节  纳西族改土归流时期政治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一、为维护国家政权的至上性和封建专制的一统性提供了政治思想保证    二、促进了丽江纳西族地区的政治变迁与发展    三、为近代纳西族社会的发展积淀了良好的社会基础第四章  纳西族传统社会内部政治文化发展的非均衡性  第一节  纳西族政治文化非均衡性的支系文化基础    一、以梅、禾、树、叶四个氏族为主体汇成的民族共同体    二、迁徙、地缘、文化、民族互动等因素重构的支系文化  第二节  纳西族传统社会内部政治制度发展的非均衡性    一、纳西族地区土司制度的五种类型    二、土司制度类型多样及其发展态势殊异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纳西族其他支系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      一、藏传佛教居于永宁、盐源和木里纳西族社会思想意识形态的主流    二、与纳西族主导政治文化基本一致的永宁纳西族政治文化    三、盐源的“五所四司三马头”对中央政治体系的“疏离”与“冷漠”第五章  近代社会激烈动荡中纳西族传统政治文化的嬗变  第一节  近代纳西族政治文化发展和变迁的主要动因    一、商贸经济的繁荣    二、抗日战争时期丽江“工合运动”的兴盛    三、文化教育的昌盛与纳西族成员的政治社会化    四、各种新思潮的涌动与激荡    五、民间社会活跃,社会自组织能力增强,革命组织兴起  第二节  纳西族近代政治文化的特征    一、爱国主义精神和较高的国家认同意识    二、积极回应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政治价值取向    三、科学、民主、自由、革命思想逐渐活跃与革命政治文化的传播    四、子民、臣属的传统政治文化嬗变为革命、进步、自我解放的政治文化结论与启示 一、纳西族政治文化变迁与发展的大致脉络 二、纳西族传统政治文化的历史作用 三、纳西族传统政治文化的历史局限性以及发展的非均衡性 四、历史启示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第二章 纳西族木氏土司时期的政治文化如前文所述,大约在南北朝至初唐,有一支磨些蛮从盐源南下至南诏附近的宾川,西至洱海的东面,建立了越析诏。后为南诏所灭。另一部分则南迁到金沙江的“铁桥上下”一带,东面至永宁、丽江一带。这一时期,他们虽然具有一些共同的民族特征,但还是互不统摄的部落集团。从汉至唐,纳西族先民活动的重心在四川盐源一带;从元至清,其活动的重心则在丽江一带。①进入丽江的叶古年这一支就是木氏土司的先祖。一 唐宋时期是纳西族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纳西族地区已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发展,社会经济发生了质的飞跃。据《元一统志》记载,至12一13世纪,丽江一带已是“民田万倾”,还出产金、银、滑石、朴硝等矿产品以及畜牧产品和皮革等手工制品,已形成“土地肥饶,人资富强”的局面,为丽江纳西族地区政治上的集中统一奠定了社会经济基础。纳西族木氏土司时期(从公元1253年木氏先祖麦良归附忽必烈至1723年清朝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止,共470年),纳西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政治文化。

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2002年,我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工作17年之后,有幸考人清华大学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得以聆听清华诸多名师的教导,尤其是我的导师赵甲明教授给予我许多关怀鼓励,指导我选择了适合自身特点的学术研究方向。赵老师学识渊博,长于理论思辨,对我循循善诱,点拨多于批评,赞扬多于要求,慈善可亲,帮助我树立起探索学术的信心。在经历十几年的长途跋涉之后,无疑给我的精神带来莫大的鼓舞。我顺利完成学业,通过了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得到论文评审专家和答辩委员会的一致好评,我的论文荣获优秀硕士论文。2004年,我再次获得良机,考入云南大学马列主义教学研究部,师从云南社会科学院院长纳麒教授攻读博士学位。3年多美好而又辛劳的读博时光,使我在收获的同时充满了感激。纳麒教授为我开启了学术之门,引领我走上治学道路,让我梦想成真。纳老师深邃的思想、严密的逻辑、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热切关注、谦虚的学风、宽容善良的为人、富于激情的洒脱风度都使我受益终身。这本书凝结了纳老师的教导、期望和激励1我今天的所获是在纳老师的帮助下取得的!感激之心难于言表!

编辑推荐

《纳西族政治文化史论》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纳西族政治文化史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