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出版时间:2006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迟子建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日落碗窑)(九元丛书)写了一位女性知识分子在投入民间大地,与之共同呼吸的过程中,如何领悟承受、消融、超越苦难的能力。熟悉迟子建经历的读者无法不为这个中篇所打动。作家如此坦然地描写了一个女性内心一度的封闭,而更重要的是描写了这颗心最终打开了,舒展了。爱人留下的胡须,在月光洗礼下,最终化作扇动着湖蓝色翅膀的蝴蝶——迟子建小说中经常有类似这样唯美而诗性的细节,犹如仪式一般,一个人的黑夜融进了“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一个人的苦难,在民间日久天长的哀恸中,最终淬炼成向死而生的力量。

作者简介

迟子建,1964年生于漠河,中国首位三夺鲁迅文学奖(1996年、2000年、2007年)的小说家,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还曾获庄重文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等。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逝川》、《白银那》、《朋友们来看雪吧》、《雾月牛栏》等。2008年3月15日,凭借中篇小说《福翩翩》,获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提名。

书籍目录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日落碗窑

章节摘录

书摘关小明这一段与相处融洽的冰溜儿屡屡失和。已经有三天冰溜儿在清晨时静静出走,夜深时才悄悄回它的窝为主人守夜。这种僵局的出现缘自于盛夏那场大明马戏团的演出。    那是个艳阳当空的礼拜天。上午时关小明和其他男孩子一样在田间拼命干活,以博得大人们的欢心,下午好去城里看马戏。结果他们如愿以偿。八个伙伴在午饭后揣着钱,抄着田野的小路,兴高采烈地朝城里奔。中途他们渴极了的时候,还跑到一家萝卜地里,拔了几个水灵灵的青萝卜来吃,然后嘻嘻哈哈互相打趣着说这不算偷,谁要报告给班主任谁就是孙子。天上的乌鸦因为在一片绿色中发现了几团鲜红的东西,以为是意外的肉食盛宴摆在面前,待它们追随过来低空徘徊时,发现那是几个光着脊梁的被阳光晒红了的孩子,是新鲜的活物,于是它们分外败兴地大呼上当,将那粗哑的叫声抛洒在一望无际的碧绿的田野里。关小明和伙伴们不由振臂冲乌鸦喊:    “乌鸦乌鸦,偷麦谷吃;麦谷不熟,吃了拉稀,一拉拉进磨眼里,二大娘摊出的煎饼臭烘烘。”    二大娘是谁,他们也不知道,看来只有二大娘自己知道了。反正歌谣里是这么唱的。    他们赶到城里后票已经卖光了。一行人急得抓耳挠腮。后来还是票贩子解了他们燃眉之急,以两倍的票价圆了他们的梦,净赚了几个毛头小孩的钱,票贩子还嫌不过瘾,将票递给他们时又厚颜无耻地说:“再叫一声爷爷,否则还加一倍的钱。”    几个孩子为了看马戏,齐声叫了“爷爷”,其实在叫的时候心里都在反复骂着:“这龟孙!”他们一进剧场,才发现座位在最后一排,离着舞台无限遥远,更加觉得那一声“爷爷”叫得冤枉。中间满是攒动的人头,卖冰棍的挎着白箱子在过道蹿来蹿去,他们口渴难耐,可是再也没有多余的钱来解渴了。谁家的孩子被人给踩了脚,哇哇地哭起来。一些人的汗脚味使空气臭烘烘的,好像威力无比的马王爷放了个响屁后扬长而去。    开场铃声终于响了,紫红色的金丝绒大幕徐徐拉开,一个穿黄绸子衣的女演员出场报幕,说第一个节目是《走钢丝》。舞台灯光刹那间亮起来,灿烂得让人觉得伏天的太阳掉到那里了,一个穿蓝绸衣裤、着黑马夹的男人开始在钢丝上伸开双臂行走。那钢丝悬在半空,演员走得有板有眼、从容不迫,让人觉得他那双脚被施了魔法,看得关小明手心直出汗,怕那人不慎跌下来。等那人安然无恙走完钢丝时,关小明不由说:“这功夫真深!”                          P1-P2

编辑推荐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日落碗窑)》:九元丛书,顾名思义,单本定价九元。以低廉价位推出丛书,惠及读者,始终是出版业推广好作品的一种手段,也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传统之一。编辑出版九元丛书,意在承继优良传统,使优秀的文学作品得到更好的普及,在更广大的范围内共享当代文学的精神食粮。九元丛书第一辑,凡二十种,均为近三十年时间里涌现的优秀中篇小说,故定名“中篇金曲”。此后还将有第二辑、第三辑……其他门类的文学作品小辑亦将进入九元丛书的视野。《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日落碗窑)为“九元丛书”中的一本,收录了迟子建的这篇小说以及另外两篇优秀小说,值得一读。需要说明的是,还有一些本该纳入丛书第一辑的优秀中篇佳作,因其版权等技术性问题未能解决,而不得不忍痛割爱。对此,我们深表遗憾,并请广大读者见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8条)

 
 

  •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夜晚都是不同的。在夜晚,可以唤醒每个人心中最伤痛的记忆。当我们同迟子建一同走进这弥漫着隐隐无奈而哀伤的旅程,能感受到那种“想你的夜慢慢熬,每个思念过一秒,每次呼喊过一秒,只觉得生命不停燃烧”的痛苦心境,能沾染上“放逐自己在黑夜的边境,任由黎明一步一步向我逼近”悲伤情绪。那么多的痛苦累积,把丈夫冷冻起来的蒋百嫂、失去魔术师丈夫的作者、那么多矿难中嫁死的寡妇,当所有夜晚的悲痛几乎汇流成河的时候,我想,也许她们会在漆黑的夜晚,呆望漆黑的夜,乞求苍天,乞求神灵,但天不应、天不回,云不知、云不语。如果云知道,会流泪吗?当眼泪流干了,却只有自己拯救自己,自己支撑自己走出这片哀思之海,走出这片悲痛之流。5个中篇,当然最好的是《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这是迟子建失去丈夫后,含泪完成的一个作品,阅读时,会不自觉得流出眼泪。也从这篇开始,迟子建终于有勇气走出悲痛,以一种更加超常的执著继续反复关注着人性温暖,这是迟子建的坚持。前面我写张欣,我觉得这也是两位女作家最大的差别。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迟子建的作品有点像汪峰的摇滚,愤怒中还有更多亮色-----温暖、希望与力量,张欣的作品就象其它摇滚,更多的是悲凉、无力与绝望。
  •   图书纸张不错,作者迟子建有一种温情的人文主义关怀,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值得一读。
  •   书是运费的二分之一。。。
  •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很喜欢!
  •   还行吧,看了几天了。
  •   虽然等这本书有一个月的时间才拿到手,但是一点不失望,书和包装都很好。
  •   很少有一本让我一气读完的了。迟是第一个!
  •   书没有损坏,文字很喜欢
  •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使我度过的一本很好的书。但我收到的这本书,库存只有两本,我拿到的时候质量非常差,书脊已经坏掉了,皱了一大半,塑封皮已经去掉了很多,有一个手指印,纸张质量也很差,我不是很满意
  •   可能是因为最后一本吧,装订有些松散,比较容易掉页。但是装帧还是很朴实,内容还是一样的好
  •   质量挺好的,也不贵,选的故事也都不错,我想迟必是一个心中有爱,安于天下的有大智慧的女子。浮生六世,过眼云烟,于己于他,这一辈子,不求显名于世,只求有滋有味。
  •   书不错 就是封面有檫痕 总体上还是不错
  •   书籍质量还不错,可以
  •     夜深人静的时候,总有人在黯然神伤
       脑海中总是不自觉得想起满文军《门》中的这句歌词,迟子建这个我总感觉有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勾勒了几个害怕夜晚的人,每个人的不幸各有各的不幸。
       第一次接触迟子建是收看凤凰卫视,说迟子建是现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没有之一,这个消息使我很快拥有了几本她的书,三番五次读了不下十次,散文写的太拖沓,一篇讲述自己喜欢夜晚的文章倒是深得我心,这就是我对他的印象定格了,说起来这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描述了一批死于惊寂于现代文明的人,我越来越感觉到我们这么多年的建设已经出了严重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缺少了真话。
       更可怕的是即使有人说真话,一切还是白搭。
       你不好定论这些人的悲剧是该归咎于时代还是他们各人,如果不是他们太过懦弱,因为钱而接受政府的收买,把丈夫的半生陪葬同时使自己后半生陷入无法摆脱的黑暗噩耗;如果不是他们太爱占小便宜,把打狂犬疫苗的钱私吞,如果不是为了那二百块钱的劳务费,他们的夜晚都可以过的更加从容。
       可是,他们本来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越来越多的煤矿夺走了他们的天伦之乐让每天变成生死离别,而他们需要忍受黑雨,停电,纠缠,挣扎……钱摆在哪里,他们没有理由说服自己不去挣,即使知道没什么用。
       政府继续扮演着妖魔化的角色,钻制服的漏洞,把整个体制朝更加腐烂的方向导入。
       面对无处不在的巨变中的中国,面对如此多开始在午夜失眠的群众,没有人去反省这一切的一切该不该来,该不该是这个样子。
       这个时代还有真话吗?过了这个时代我们能看清时代的样子吗?
       会有人说,看不清又怎样。
       我又有什么好说的呢?毕竟大多数人活不活又怎样,说不说又怎样,谁都不在乎。
  •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啊,文字凄美,感情细腻,被作者对魔术师深深的爱而感动,为蒋百嫂一家悲惨的命运而不平,独臂人一家让我看到了生命如此的脆弱,仿佛一切都是注定,从他们身上,我看见了一种超乎想像的坚强,既然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当下,珍惜眼前人。
  •     已经忘了是台湾还是国外有个女作家,也写了一本类似的书,丧偶之后记录丈夫行将就木时的历历场景。唯一深刻的是她与丈夫想做手术,一声却不允许,于是她愤怒地喊,他是个强悍的病人,他需要一个强悍的医生!
      
      求生的欲望,继续相爱相互陪伴的炽烈欲望,像夏季夜晚抽节的玉米,咔嚓咔嚓地肉眼可见。
      
      这本书的题目出自蒋白嫂之口,世界上的夜晚啊……
      同样也出自所有女人之口,这世界上的夜晚啊,因为有了电,才有了光明,因为有了男人,夜里才温暖。不管这女人,有爱或者无爱。
      文中的女人之中,我曾经拥有甜蜜的爱情现已失去,蒋白嫂亦是如此,其他旷工的老婆大概也一样,独树一帜的是那些“死嫁‘的女人,因为心里从来不曾有爱,自然也就不会渴求温暖。
      唯一幸福的是周二以及周二嫂。周二可以眨着眼炫耀自己是周二嫂的电,却不能否认她才是自己的光,因为没了她自己连合口的饭菜都不会有。男人啊,不管为什么事业,劳累了一天,回巢了,不就是想要口热汤,吃口热菜么?
      
      
      男人和女人要得永远不一样。然而他们却离不开彼此。
      
  •     论悲,这是一篇我看的最悲的书,悲,却不让人厌恶,更想陪着一路看完,厚重的亡夫之痛,压在文章上头,有游者的视角扫视乌塘,蒋百的冤,蒋百嫂的痛,陈老板的被出卖,还有那最恨的嫁亡人,买了保险上了环的嫁亡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这是迟子建用自己的痛写的文,珍惜自己的爱人。
  •     在这个诗意的标题和诗意的结局间,赤裸裸的现实令直视需要勇气。
      
      直到看到小说结局之前,我都会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是我所读到的最好的在世中国作家作品之一。但是读完全书,与其说如鲠在喉,实则胆战心惊。在刻画真实的方面,小说集中这几篇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小说逐渐加强,渐渐剥去虚构的粉饰而逼近现实。但是另外一方面,傅子(?)说一流的小说家应当能够提供终极的关怀。“终极关怀”或许要求太高,然而在小说集的前几部中,尽管是老套的善良和邪恶对抗,最终却使杀人的逃犯也展现了人性的光芒,使囤货居奇的商人悔改并与村民互相谅解,使死去的和活着的人都获得了尊严。这样的情节安排虽然有时显得幼稚而不近现实,却能够打动人。
      
      正如每篇小说最后所署的日期一样,人的尊严是在短短十年不到的时间里迅速崩解的。画师被画框砸死,玻璃碎了一地却没有将画作损坏,这样的情节将“命如纸薄”的传统命题推向了极端。在故事的高潮上,人间地狱的设置战栗和恐惧将读者攫取,个人在“制度性存在”面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成为一个核武器般恐怖的平衡工具。这种极致的阴冷来势凶猛且无法抵挡。
      
      单是如此,这或许是一副极好的现实写照,一部出色的小说作品。叙述者在异乡的经历将在凝重和冷酷中赋予批判的内涵。叙述者同“她”的经历之间这一层紧张关系也将启发出更深入的思考。然而作者并不在此结束,因为需要照顾到小说的开头,叙述者是为了排遣自己的痛苦而出行的。于是,作者为叙述者安排了一次简单的旅游——同开头完全对应,但与中间并无太大关系。
      
      在这里,之前异乡人的悲痛和疯狂,“失踪者”地狱般的面容,都成为他人不幸的一种证明。在这种不幸面前,叙述者的同情和包容却成为优越感的面具,因为在他人的悲惨面前自己的经历显得微不足道——于是(居然)便看开了,便不再纠结于丧夫之痛了。这种看开,与作者在《青草如歌的正午》里描绘的付家与陈生的关系又有什么二致呢?在造成不幸的根本因素得到解决之前,叙述者如此轻易地将之无视和抛弃,仅为在比较中获得自己幸福的认识,实在也是不幸的。
      
      
      
      《赫索格》的译者在译序中再三强调,在西方社会中,赫索格式的知识分子实际是没有出路的,似乎意在批驳作者为赫索格安排的静默结尾过于草率和乐观。我倒是觉得,这至少为主人公安排了一个恰当的出路,完成了整个故事,并引向开放的结局。而《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则未能以结尾的平淡升华之前的悲剧(或者说,恐怖纪录片)。是人性在此泯灭了?但旅店老板娘还会同情爬回家去的残疾流浪者;是人的尊严在制度性存在的面前不攻自破了。而意外闯入其中的叙述者,或许我们并不能以拯救者的角色来要求她;然而可悲的是在作者的叙述中悲剧故事只是奇谈,只是昨天的一场恶梦。河灯超度的是个人的思念,换取廉价的安宁,却并未能够足以承载先前故事所营造的紧张,无法告慰不计其数的牺牲者。
      
      村上春树说:“以卵击石,在高大坚硬的墙和鸡蛋之间,我永远站在鸡蛋那方。无论高墙是多么正确,鸡蛋是多么地错误,我永远站在鸡蛋这边。”我不知道他自己做到了几许,但我相信,“给予每个灵魂尊严”是小说家必须完成、一刻也不能推迟的任务。即便据说没有终极关怀的“三流小说家”毛姆,实际将尊严推广到了全人类的高度上,《刀锋》或《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艺术和知识,而后者无疑在作者看来就是人类灵魂尊严的结晶。
      
      官方的评价这样说:“向后退,退到最底层的人群中去,退向背负悲剧的边缘者;向内转,转向人物最忧伤最脆弱的内心,甚至命运的背后。然后从那儿出发倾诉并控诉。”但一个足够轻浮的结尾消解了控诉。只剩下无边无涯的恐惧寂寞回荡。我相信乌塘小镇中的故事就是《新闻联播》的镜头永远都不会拍到的那个真实的“我们这儿”,就是发生着的现实。然而小说与新闻镜头的区别即在于,虚构的作品需要立场和态度,需要提供问题,如果问题的答案无法明确给出的话。而清溪的流水似乎并不需要人们的疑问。它所诉说的终极“关怀”是:体制永远如此,现实永远如此,你没有选择也无路可逃,你只有默默承受。
      
      http://zhu.tianhua.me/archives/7415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