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市场的障碍

出版时间:2007-3  出版社:科学  作者:龙登高  页数:210  字数:256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研究了海外华商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跨越国家与制度的障碍的成长历程。东南亚华商在全球产业链中发挥了比较大的优势;美国华商则在主流与族群之间、边缘与前沿之中成长;海外华商还在中国与世界之间长袖善舞。其跨国网络与信用,有效地填补了制度性国际规则的缺失。实地调研成果还揭示了中国的侨资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所经历的制度磨合与文化适应。最后以选择论的路径从华商活动的各层面系统全面地解析了文化决定论的种种误区。作者在我国侨乡、东南亚国家、日本、美国、澳大利亚、西欧国家各地访学、调研逾十年撰成此书。    本书适合于经济学、管理学及社会学本科以上读者,侨务、外贸工作者,以及相关的企业界人士选用。

作者简介

龙登高,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师从老一辈经济史学家——云南大学李埏教授,并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海外华商、中国市场史、制度变迁等研究,在国内外出版专著6部,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基金

书籍目录

序前言上篇  穿越历史与地域:华人分布与经济变迁 第一章 世界华侨华人地理分布与历史变迁  一、世界华侨华人的地理分布与国际移民大势    二、海外华商源流:本土化与多元化的演进 第二章 东南亚华商:在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中的角色变化    一、华商主导东亚贸易网络    二、殖民地经济体系中海外华商的中介角色    三、经济全球化中的海外华商:与跨国公司的互补性竞争关系 第三章 美国华商—-—一在边缘与前沿的经济成长    一、移民构造的美国华人社会经济:两级生态与消费结构   二、美国华商企业:多元族群视野的考察    三、前沿经济形态的成长:以硅谷为代表的新经济    四、边缘经济形态及其变化趋势中篇  跨越族群、国家与制度 第四章 在族群与主流经济之间——唐人街经济及其超越   一、产业集聚与族群经济   二、纽约唐人街:移民塑造族群经济   三、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纽约唐人街   四、超越族群圈:唐人街大巴走向主流 第五章 信用机制与跨国网络运作   一、在海外重建认同与网络——从华人基督教会网络谈起   二、交易规则:在网络之内与国际之间   三、信用机制:人格化与社会化   四、网络金融资本与华商创业 第六章 跨国金融网络实证:偷渡客与蛇头    一、中国偷渡客及其费用       二、人格化交易金融网络:融资方式与渠道    三、人力资本的投资与回报    四、蛇头网络:市场网络联结而非等级组织运作    五、出国劳务与移民:理性选择与大势所趋 第七章 海外华商在中国与世界之间  一、海外华商与侨乡经济.    二、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海外华商与中国企业互动互利下篇  跨越文化与制度:海外华商的经营与管理 第八章 华商创业与家族经营       一、华人是否偏好当老板     二、移民创业与美国华人小企业    三、华商家族企业形态与组织特征    四、华商家族企业的治理与改造   第九章 跨文化适应与管理策略:海外华商在大陆投资企业的实证研究    一、海外华商与中国大陆的文化差异        二、员工内部化服务与团队管理:成本选择与文化适应    三、华商企业保密薪酬制实证分析:管理逻辑与文化适应 第十章 全球化产业链中的战略选择    一、全球化下的海外华商与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实践     二、全球化产业链中的战略选择:案例分析(上)       三、品牌战略的困境与核心竞争力铸造:案例分析(下)结论     一、主要观点 二、选择论:我的解释框架 参考文献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跨越市场的障碍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这是我在选而又选的12本与海外华人华侨相关的书目中最终挑出的一本。
      
      不负我望。
      
      相比同类书籍大量的经验描述,此书最大的优点在于提供了基于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从市场要素流动的角度将华商出国、偷渡、融资、就业、低端劳动市场、高端新经济、华商企业的管理等问题串在一起,给出了一以贯之的逻辑解释,读起来十分过瘾!自由主义经济学的逻辑解释一举击破了大量对华人企业的种种迷信,例如“儒家文化决定论”,深得我心。同时,此书又不缺乏对现实的描述,而且给出了大量可靠的数据、访谈和比较,数字化、科学化做得非常到位,比那些空口白谈的社科唬人书靠谱太多,并且有力地支撑了其逻辑框架,基本功非常扎实。
      
      相比大量面面俱到死气沉沉的教材,充斥着华商发家神话的畅销书,这本书在可读性和通畅性上都做得很好,不得不赞!
      
      特别是第六章,昨晚读起来真是拍案叫绝!我得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审视“偷渡”问题的视角,非常震撼。如果从劳动力自由流动的角度来看,偷渡是一种应该被谴责的行为吗?华商利用基督教会充当商业制度网络的补充,这点对于盛行伊斯兰教的西部地区没有借鉴意义吗?这都是让我激动不已的思考点,而这些思考点对于现在天天读教材搞文艺的我是很珍贵的。
      
      抛开阅读体会不谈,单从挑选书籍的技巧来看,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更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我第一次学着从海量的相关书籍中挑选最适合自己的,同时开始综合考虑作者、出版社和学术基金会对于书籍品质的证明作用,也算是对老师长期教导的选书经验的一次实践,非常成功。现在每日都有大量书籍出版,良莠不齐,如果没有挑选能力的话最终只能淹没在低品质的书海中;而且也不能光靠老师推荐,否则出了学校就只能望洋兴叹了。所以这也算是我自己选书的第一次尝试,效果不错,意义重大。
        
      当然了,这本书当然有很多问题,所有批评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评论都可以套到这本书上,但是这也特别能激发人对“市场-国家”这一重大政治经济学核心命题的反思。总之,优点也罢缺点也罢,这就是我喜欢读的那类书,这也很能说明我天生的兴趣和将要走的方向。
      
      这也算是我第一次通过学术著作而非政论去真正接触和了解东南沿海的经济,有触电般的快感。以前总觉得那边暴发户气息很浓,但是真正深入了解才能明白: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暴发户”,更何况是那么大的地区,那么长时间的爆发,所以“暴发户”这一称谓常常是落后者嫉妒的体现,也是落后者落魄的证明。所以我突然对东南,特别是对浙江福建广州三省升起一种敬畏之心:相比尾大不掉的北方,这里隐藏着多少经济的灵韵?在重新审视东南华商的同时,我也在调整自己的心态:在象牙塔里呆久了,渐渐地就有出世的倾向,表面上是对世俗权钱的不屑,而内心其实隐藏着把握不了世俗的恐惧。对世俗的恐惧只能由对世俗的渴望战胜,我仍然记得一年前IPE课堂上老师抛出的经典论断:如果你对钱和权不感兴趣,那就不用来上这么课。显然,象牙塔也不是什么干净纯粹的地方,教授也要交易,只不过出售的是凝结为论文的知识服务。龙登高教授如此用心地编写这本著作恐怕绝不是为了应付什么职称升迁、教材指标,这种投入-产出明显不合理。据我猜测,他是结合了写给海外华商的调查报告才能写出此书,否则不会有那么多细致精确的原始数据,也不会有华夏基金会的参与和支持。这再一次让我想到王正毅教授给日本企业团做的报告,以及天价的基金收入和神一般的假期...总之,教授也是卖论文的,从这个角度上说和商人有多大差别呢?所谓“经商当老板”真得就像被媒体炒的那么无知、庸俗和低级吗?我需要好好反思一下,不要还没思考呢就被话语霸权给洗脑了。
      
      东南沿海的经济集聚效应使得当地异常迅速地发展起来,培养出大批企业家;这种经济崛起支撑了中国的半壁江山,不仅是经济方面,还包括政治、文化、乃至学术:且看龙登高教授,湖南人,却是做经济史和海外华人经济研究起家;再看王正毅教授,天津人,却也是做东南亚经济研究起家。如果没有东南沿海经济迅速发展提供的种种议题和渠道,这些教授能做出今日的成绩吗?但是,这些教授毕竟不是赚第一桶金的人——第一桶金是由东南沿海当地人赚去的,即便在学术界,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中央学术界在东南华人、侨务问题上的学术水平甚至不敌厦门大学等一批规模较小院组成的地域学术界。所以,以我远离东南沿海的出生地,我在参与和研究东南经济奇迹的过程中也许并没有太大优势。与其继续加入东南沿海已经逐步成型的经济黑洞中,为何不将眼光投向自己的家乡呢?如果中国的经济会继续均衡和扩散,那么下一个大发展的地区毫无疑问就是中西部,特别是同样有着边境线、商业传统的西部边陲,也许那里正是50年后的又一个东南沿海,那么我又为什么要亦步亦趋地跟在东南沿海经济、学术之后拾人牙慧呢?我能否通过学习、复制和移植东南沿海的经验在西部地区开创新的天地呢?这是一个听起来非常扯的想法,因为我并不是地方精英,已经以高考为突破口垂直流动到了另一个宽广的体制中,所以我比起真正扎根西部的人没有什么胜算,而且也与中国人传统观念(也是我的观念)中趋向首都、学而优则仕、西部野蛮粗俗落后的观念向抵触。但是抵触归抵触,这种从东到西的视角迁移也许会成为我一个重要的知识资本。
      
      最后,读这本书的酣畅思考让我想起了和刘老师相处的那段时光,突然就有回到一年前的感觉:这种特殊的心理氛围、思维习惯、学术生机、性格气场乃至春夏之交的植被和空气湿度...这一年前后两段黄金时期连结的深沉回音让我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兴奋。这是一种很有力量也很赞的感觉!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