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

出版时间:2005-1  出版社:刘毅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01出版)  作者:刘毅 著  页数:154  

前言

为积极推进高职高专课程和教材改革,开发和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和教材,针对高职高专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结合教学实际,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有关专家、教师及临床一线人员编写了此套高职高专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改革实验教材。为了适应高职高专培养目标:“面向基层的,具有较高学历的医学高级适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教学要求,本着“精简、实用、易学”的原则,在编写过程中力求以“主题简明,章节精干、文字浅显,内容实用,用语规范,少解释、多定位”为特点。教材内容主要分为上篇:(中医)诊法;中篇:辨证;下篇:古籍精选,三个部分。与其他同类教材不同的是,上篇诊法中,建议任课教师重点突出讲授腹部触诊,以提高学生对急腹症的防范意识;中篇辨证中,增加常见症状辨证一章,以巩固学生对常见症状分类辨证的知识;下篇古籍精选,主要精选中医医经及历代名家名言,加以简明的注释,以期提纲挈领地指导学生提高临床辨证水平。本教材规定教学时数为72学时,各篇学时安排建议如下:绪论2学时,上篇30学时,中篇32学时,下篇8学时。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编委所在单位云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嘉应学院医学院、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省职工医学院附属医院、云南省大理卫生学校、广东省潮州卫生学校、河北省廊坊市卫生学校的大力支持与协助,在此一并致以诚挚感谢!由于本教材编写时间紧,难免存在不足,有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敬请专家学者和各位教师予以批评指正,以利于教材的不断完善。

内容概要

  《中医诊断学(中西医结合专业用)》主要内容包括中医诊法、辨证、与诊断有关的古籍精选三个部分。分为上、中、下三篇,共十四章。与同类教材不同的是,本教材在上篇切诊部分建议任课教师重点突出腹部检查内容的讲授,以期提高学生对临床常见胸、腹外科及相关危急重症的鉴别能力;在中篇辨证中增加了常见症状辨证一章,以期提高学生临床症状辨证能力;下篇采选历代辨证名言,提纲挈领地指导学生,提高临床辨证的应变水平。  本教材以精练、实用为主要特点,注重突出中医辨证要点,文字简明流畅。《中医诊断学(中西医结合专业用)》适用于高职高专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也可供中医学、针灸推拿、骨伤等专业学生使用,还是学生参加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参考用书,又可供基层医务人员参考阅读。

书籍目录

绪论上篇 诊法第一章 望诊第一节 全身望诊第二节 局部望诊第三节 望分泌物、排泄物第四节 望小儿指纹第五节 望舌第二章 闻诊第一节 听声音第二节 嗅气味第三章 问诊第一节 问诊方法及注意事项第二节 问诊内容第四章 切诊第一节 脉诊第二节 按诊中篇 辨证第五章 八纲辨证第一节 表里第二节 寒热第三节 虚实第四节 阴阳第六章 脏腑辨证第一节 五脏辨证第二节 六腑辨证第三节 脏腑兼证辨证第四节 脏腑辨证注意事项第七章 气血津液辨证第一节 气病辨证第二节 血病辨证第三节 津液病辨证第四节 气血同病辨证第五节 气血辨证注意事项第八章 六经辨证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第二节 阳明病辨证第三节 少阳病辨证第四节 太阴病辨证第五节 少阴病辨证第六节 厥阴病辨证第七节 传经、合病、并病、兼病的概念第九章 卫气营血辨证第一节 卫分证辨证第二节 气分证辨证第三节 营分证辨证第四节 血分证辨证第五节 卫气营血证的传变第十章 三焦辨证第一节 上焦辨证第二节 中焦辨证第三节 下焦辨证第四节 三焦病证的传变第十一章 病因辨证第一节 外感六淫、疫疠辨证第二节 内伤七情辨证第三节 痰饮血瘀辨证第四节 饮食、劳逸辨证 第十二章 常见症状辨证第一节 发热辨证第二节 恶寒辨证第三节 疼痛辨证第四节 水肿辨证第五节 咳嗽辨证第六节 失眠辨证第七节 便秘辨证第八节 带下辨证第九节 泄泻辨证第十节 纳呆辨证下篇 古籍精选第十三章 医经选录第一节 黄帝内经第二节 伤寒杂病论第三节 诸病源候论第四节 八十一难经第十四章 名家语录第一节 歌赋类 第三节 名言类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插图:《二)寒热错杂在同一个患者身上热证和寒证同时出现,称为寒热错杂。临床上有上寒下热、上热下寒、表寒里热、表热里寒之不同。1.上寒下热是指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寒,下部表现为热的证候。如患者既有胃脘冷痛,喜温喜按,呕吐清涎等胃中虚寒的症状,又有小便短赤、尿痛、尿频等下焦湿热的症状。2.上热下寒是指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热,下部表现为寒的证候。如患者既见胸中烦热,口干咽痛等上部有热的症状,又见腹痛喜温喜按,大便稀溏的下部有寒的症状。3.表寒里热指寒在表,热在里,是表里寒热错杂的一种表现。如患者既有腹痛胀满,烦躁,口渴,苔黄等食积内热的症状,又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风寒束表的症状。4.表热里寒指热在表,寒在里,是表里寒热错杂的另一种表现。如患者既有发热恶寒,头痛,咽喉肿痛等风热柬表的症状,又见四肢不温,小便清长,大便溏薄等脾肾阳虚的里寒症状。(三)寒热真假某些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病情危重的阶段,有时可以出现与疾病的本质相反的一些假象,从而掩盖病情的真象,形成寒热真假的证候。临床上有真寒假热和真热假寒两种。1.真寒假热是指真寒于内而外现假热之象的证候。真寒假热证实际是阳气虚极,浮越外脱的危重证候。亦称阴盛格阳证、戴阳证。具体表现为:患者素有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等一派真寒之象,又突现面赤、身热、口渴,脉大的热象。鉴别要点为:但面虽赤,仅颧红如妆,时隐时现,与热证之满面通红不同;身虽热而反欲盖衣被,或自感烦热而胸腹必无灼热,下肢必厥冷;口虽渴但不欲饮或不多饮或喜热饮、与热证之渴喜冷饮不同;脉虽浮大但按之必无力,与热证之脉洪大有力不同。2.真热假寒是指真热炽盛于内,而外现假寒之象的证候。是由于阳热盛极,郁闭于内,格阴于外所致。又称阳盛格阴。真热假寒证常有热深厥亦深的特点,故亦称为热极肢厥证。具体表现为:患者本有高热烦渴饮冷,口鼻气热,咽干口臭,甚则神昏谵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或热痢后重,舌红苔黄而干,脉数有力等一派热证,又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沉迟的寒象。鉴别要点为:虽肢冷而不恶寒反恶热,触之可见胸腹灼热;脉虽沉但而有力。对真假寒热证的辨别要注意以下特点:,一是了解疾病发展全过程,一般情况下假象多出现在疾病的后期,而真象多始终贯穿疾病全过程。

编辑推荐

《中医诊断学(中西医结合专业用)》是刘毅编写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医诊断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