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洪市嘎洒镇傣族语言文字使用现状及其演变

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赵凤珠  页数:336  

前言

  傣族现有人口1158989人(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主要聚居在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西南部的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其余散居云南省的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个县。其主要聚居地是肥美、富饶的坝子(山间平原地区),属热带、亚热带气候。  傣族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傣语。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主要分为西双版纳方言和德宏方言。  傣族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属于拼音文字。但由于各地区的使用不同,傣文又可分为傣仂文(西双版纳)、傣那文(德宏)、傣绷文(瑞丽、耿马、澜沧等地)和金平傣文(也称傣雅文)。以上四种傣文都来源于古印度字母。现通行的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由印度南部巴利文演化而来。20世纪50年代进行了文字改革。  傣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献,有古老的贝叶经,尤以傣历、傣医药和叙事长诗最为著名。  傣族多信仰南传上座部小乘佛教。过去,傣族男孩子到了七八岁时都要被送到佛寺里去过一段和尚生活,入寺后由佛爷举行入寺仪式,剃去头发,身披黄袈裟,在寺里生活3至5年,其间不能回家,自食其力。还俗后可以娶妻生子、参军、上学等。现在这一情况有所变化。  傣族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就已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称其为“滇越”掸或擅”“僚或鸠僚”;唐宋时期,称其为“金齿”“黑齿”“花蛮”“白衣”等;元明时期,称其为“白夷”“百夷”“伯夷”等。在历史上傣族自称“傣仂”“傣雅”“傣那”“傣绷”等。1949年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统一称傣族。  自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生息在滇、桂、黔地区。在当地,傣族比其他少数民族生产技术先进,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也较多,因此,在坝区逐渐形成各民族交换产品的集镇。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傣族对居住在山区、半山区的景颇、阿昌、德昂、布朗、哈尼、拉祜、佤、瑶、基诺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有很深的影响。傣族与汉族的交往更是历史悠久,关系密切。早在秦汉以前,中、缅、印之间就有贸易往来,傣族德宏地区是当时中外联系的通道之一。元代以后,大量汉族劳动人民和士兵移居傣族地区垦荒戍边,和那里的傣族共同劳动生活,互相通婚,各民族和睦相处。

内容概要

  傣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边陲,使用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的一种语言——傣语,主要分为西双版纳方言和德宏方言。  傣族有自己本民族的拼音文字——傣文,但由于各地区使用不同,傣文又可分为傣仂文(西双版纳)、傣那文(德宏)、傣绷文(瑞丽、耿马、澜沧等地)和金平傣文(也称傣雅文)。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献,古老的贝叶经,彰显着傣族灿烂的文化。  现阶段,像景洪市嘎洒镇傣族这样处于城乡过渡区域的少数民族,其语言文字使用的状况如何?有什么特点和变化?小乘佛教在傣族语言文字传承、发展中的影响如何?影响傣族语言文字使用的因素是什么?对傣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景洪市嘎洒镇傣族傣汉双语状况如何?制约其产生和发展变化的语言本身的因素和社会因素如何?儿童、青少年的语言文字使用情况出现了哪些新的特点?如何对新时期景洪市嘎洒镇傣族的语言生活作出科学的解释?  这些是《景洪市嘎洒镇傣族语言文字使用现状及其演变》所要回答的问题。

作者简介

  赵凤珠,满族,1962年生,内蒙古通辽市人,现任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学院汉语教学部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语教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工作。发表论文10余篇,编著、合著民族汉考教程、民族汉考备考训练10余本。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景洪市嘎洒镇概况第二节 调查方案设计第二章 景洪市嘎洒镇傣族语言文字使用情况及其成因第一节 景洪市嘎洒镇傣族语言文字使用现状第二节 小乘佛教在傣族语言文字传承中的作用第三节 家庭与社区语言教育对傣族语言的影响第四节 社会环境对傣族语言的影响第三章 景洪市嘎洒镇傣族双语双文使用情况及其成因第一节 景洪市嘎洒镇傣族双语双文使用现状第二节 景洪市嘎洒镇傣族双语现象形成的社会因素第三节 学校教育加快了双语化进程第四节 汉语词汇对景洪市嘎洒镇傣族语言的影响第四章 景洪市嘎洒镇傣族儿童、青少年语言文字使用情况及其成因第一节 景洪市嘎洒镇傣族儿童、青少年语言文字使用现状第二节 教育对傣族儿童、青少年语言文字使用的影响第五章 小结与预测第一节 傣族语言文字使用情况小结第二节 对未来傣族语言文字使用演变的预测附录一 傣语六百词测试表二 调查表及调查问卷三 访谈录四 个案调查材料五 调查日志六 照片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三阶段是从上个世纪的1978年到1990年。这一时期,1978年,国家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社会的变革,经济的大发展,“出现了建国以来较为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①嘎洒镇傣族的佛寺教育逐渐恢复。还俗的僧侣又纷纷回到佛寺,进入佛寺接受佛寺教育的傣族男童达到了空前的规模。1988年至1990年底,该镇修复的佛寺总数,佛爷与和尚的人数等基本上都接近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规模。小乘佛教再次成为傣文传承的媒介。  第四阶段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至今。这一阶段是嘎洒镇傣族的佛寺教育发展变化期。政治上的进一步宽松使嘎洒镇傣族在宗教信仰方面得到了空前的自由。“在此期间,各村寨都纷纷改建或重建更大的佛寺。但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村寨中,僧侣的人数以及人们的宗教热情并没有因此而增加。社会经济变迁使嘎洒镇傣族的佛寺教育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异。虽然传统文化仍十分顽强地固守着宗教的净土,但同时,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也对僧侣及普通民众造成极大的震撼。”②在这种情况下,进入佛寺接受佛寺教育的傣族男孩儿越来越少。对嘎洒镇卫生院的1名护士(玉罕,女,21岁,傣族)访谈时,她说:“寨子里还有寺院,但是现在的家长都不送孩子到寺院去了。已经没有小和尚在那里学习了。”对曼掌宰村委会曼景保村波儿老人访谈时,老人也同样提到:“这(现在村里送小孩儿到寺院当小和尚的越来越少)是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人的观念都变了,在寺院的人觉得很寂寞,所以都不愿意去寺院读书。”走访中,我们来到了曼景保佛寺,寺院里只有大佛爷1人、小和尚3人。偌大的殿堂冷冷清清,与昔日寺院里众多的沙弥在此学习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甚至在曼凹村的佛寺中,寺院内没有和尚了,只有几个小孩儿在殿堂里游戏。村民玉囡告诉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入寺当和尚,但是寺院是需要有和尚守着的,所以就从外面的寨子请来和尚为我们‘守寺’,然而他们嫌弃这儿的生活不好,几天前也走了。”显然,小乘佛教对傣族儿童、青少年语言文字的影响已趋于淡化。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景洪市嘎洒镇傣族语言文字使用现状及其演变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