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电视·广播中的声音

出版时间:1991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作者:周传基  页数:313  字数:24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在我国,对电影声音的处理研究与实践尚处在一种亟待提高的低级状态中。原电影学院录音系周传基教授的这本书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声音的专著,它填补了一个空白。本书系统论述了电影声音(及理论)发展史以及如何在电影、电视、广播中应用声音,使其发挥视听综合优势。全书旨在提高我们的视听文化意识及水平。    本书对研究者有参考价值,对创作者有指导意义。读者可从中获得系统的、关于电影(电视、广播)中声音的基础知识,并能从中找出关于电影的新的定义,学习掌握如何处理画面与声音的基本方法。是电影、电视、广播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书籍目录

序言第一篇  电影、电视、广播是二十世纪的科学技术的产物  局限性与可能性  电影是什么  电影(电视、广播)的纪录性  幻觉  电影语方的基础——模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  第二层次的幻觉——模拟人的主观思维运动  电影幻觉与梦的关系  视听语言符号的最佳选择  电影没有最小信息单位  电影语言是创造性的语言  电影(电视、广播)视听思维  电影思维第二篇  相对时空结构  视听纪录机器带来的相对时空结构——运动的结构  电视(电视、广播)的时间  电影(电视、广播)的空间第三篇  电影(电视、广播)中的声音  电影中声音的变革  声音的表现力(盲人论)  声音的空间征征  时空中的声音  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传播形式  声源的形式    一、人声    二、自然音响    三、音乐    四、音乐与运动的视听艺术的异同    五、电影、电视、广播剧的音乐的特点  声音构成  纯声音的艺术——广播剧  声音给电影带来的变革第四篇  相对时空结构的视听媒介——视听的结合  物理和生理上的视听差  视听媒介的语言  视听感知经验  银幕上声音的幻觉  视听结合的生理——心理效应  视听结合的主观表现  声画对位  相对时空结构中的视听关系  视听饱和度  电影的视听节奏第五篇  世界电影理论中的声音  电影从来都是有声的  经典声音理论  经典电影声音论小结  现代电影声音理论  声音思维  两个错误  反对以视觉为准的声音术语  对空间的新认识  画外空间的讨论  直接声  声音与画面结合的幻觉  声音的阐释学  符号学的声音  麦茨论画外音  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声音  电影中的音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电影·电视·广播中的声音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我知道,《电影·电视·广播中的声音》系统论述了电影声音(及理论)发展史以及如何在电影、电视、广播中应用声音,使其发挥视听综合优势。
      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化时空》《书香两岸》节目主持人张翕,其实践了你说的经典,但其低调,只留有张翕新浪博客,供人了解,堪称低调的经典。
      
      
  •      首先声明我对本书和周传基老先生的态度,绝非不尊重与质疑。
       《电影•电视•广播中的声音》不是一本让我不屑一顾的书,而是需要漫长的阅读周期去领略的好书。在未读之前,曾经以为是一本讲授在电影电视广播创作中对声音使用方法的指南性读物,但是带有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读完之后却不禁有些失望。周老先生的这本书 并没有过多涉及在实践操作中对声音的使用与把握,到更似是大专辩论会上慷慨陈词排除异己的一篇冗长的演讲稿,其间不乏他观影多年所积累的种种事实例证与研究电影数年间对电影理论的研究和电影大师理论专著的引经据典。而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本书的价值也仅在这里。
      作为一个初涉影视领域,无甚功力的年轻学生,在这本书里找不到能学以致用的尺轨法度,实在是有点失望。周老先生在书中也提到,电影电视创作中涉及声音领域的研究比关于画面的研究要晚了十年,而在中国更是没有关于影视声音研究的著作。于是我下意识地认为他作本书是要为影视声音研究立下一个标杆,然而本书到更像是一本随笔心得,内容广播却不成系统,行文挥洒却不显大度,对异己口诛笔伐却没有系统的建立起自己的一套理论。正所谓不立不破,一大堆观念性的形而上学的套话并不足以击倒他的假想敌,更何况这本大概在1987年创作的书时至今日早已失去了权威性。电影诞生不过百年有余,而80年代的电影观念在20年后也大有突破。
       国内相对年轻的后起之秀已经发展了影视声音的内涵与外延。王云阶先生著有《论电影音乐》,姚国强和孙欣也主编了《审美空间延伸与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还有台湾电影人叶月瑜所著的《歌声魅影——歌曲叙事与中文电影》。可以说,在周老先生这巨人的肩膀上,后学晚辈们已经逐步开始研究完善影视声音理论。药虽能治病,过期的药却遗毒不浅,但愿并非研究此交叉领域的周老先生,在看到这些书时会有些许欣慰。
       我在阅读这本书时用了大概一个月时间,其间不时俗务缠身无暇多顾,看书的心境自也参差不齐。然而阅读周期之长的另外一个原因却是本书的语言语体。周老先生在本书正文前的内容说明中提及“本书对研究着有参考价值,对创作者有指导意义。读者可从中获得系统的,关于电影(电视,广播)中声音的基础知识,并能从找出关于电影的新的定义,学习掌握如何处理画面与声音的基本方法。是电影,电视,广播爱好者的良师益友。”对此点我不敢完全赞同。
       本书的语言更倾向于面对影视行业从业者,书中在阐述一些观念时大多数都带有驳斥前人观点的激烈语言,并多有改过劝善之意。在文艺界百花齐放与改革开放伊始大量外国电影与电影理论流入中国的80年代,面对各种层出不穷的误读与曲解,周老先生似乎并没有用平实的心态去对待,而隐隐有矫枉过正之意。因此,在看本书的前半段时,我的感觉是批判大于传道,不立不破,没有完整理论支撑的底气,纵然觉得他说得在理却也觉得说得有些过了。中国的影视行业从业人员并不像外国那样经过长时间的浸淫形成了一套工作模式,而是在一片空白中探索着自己的道路。周老先生把这样批判的言语抛向本书的读者,大概是为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让这些从业人员受错误理论的影响,然而在20年后我再看时却觉得有些无中生有,也许是在本书的引领下,电影电视行业没有出现他所指出的种种谬误,而他的一些观点却已经潜移默化深植进现在的学科体系中,已经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把这本书评价为“一本摆错书架的好书”。既然是主旨是面向影视行业从业者,对于我们这些还没进门的学生而言,本书实已大大地落后于时代,一些语言让我们觉得本该如此,写出来不免多此一举,看着时便觉套话连篇,实不怪周老先生初创本书的初衷。而从高中一路走来,与工农兵大学生相比对基础知识更熟悉的我们,在本书一些涉及声音性质的物理概念前,到颇有几分看物理教科书的感觉,比之鸡肋矣未为不可。而接触影视时日尚短,我们尚未通读过爱森斯坦,巴赞等电影理论家的著作,仅仅听他书中引用的一些细枝末节却有以管窥豹以偏概全的感觉,更没有办法在他所驳斥的观点中寻找对立的解释,只得偏听偏信,这种态度对学习是有害无益的。因此,我觉得这本书实不适宜根基尚浅的“电影,电视,广播爱好者”阅读,这本书不适合急功近利的阅读,更不应该规定时日并贯之以作业之名,应该在对书中涉及的专业知识都有了充分了解并实际操作实践之后再回过头来琢磨其中微妙。
       然而说它是好书,却也的确有精华的部分。首先周老先生对电影理论的研究方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其一,以与时俱进的观点去看问题,并不局限于一时一地的成败得失,而是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从默片,有声电影初诞一直到二战之后有声电影飞速发展的时期,每个时代对声音在电影(电视更多的是直接沿用电影研究的成果,故暂且不提)中的运用方法,在本书中都有过完整的记录,并配以他精辟的看法,可见周老先生早已认识到电影这个新生事物在诞生的一百年间还没有走出婴儿期,没有绝对可行的理论,所谓理论总是在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的更新完善或者干脆推翻重写。
       电影是个极特殊的行业,科学技术在其中起着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最早的摄象机便是科学技术急速发展的产物,这种把画面留存下来并能重现运动的机器是人自己发明出来的,而不像美术雕塑可以在大自然中寻找到耗材。而科技逐步前行给电影带来的更是数个革命性的变化,从最初没法录制声音只能记录画面的摄影机,到《爵士歌王》中第一次外加声音设备出现有声电影,再到胶片研究的突破进展使得黑白电影逐步被彩色电影替代,而科技发展到今天更是有了电脑特技与DOLBY数码音效。可以说电影理论的每次革新都是为了跟上这些新技术进入电影行业给其带来的波澜。
       在80年代,能在影视声音领域提出今天已经深入人心的种种观念,周老先生对电影发展历史的分析和对未来的走向预判可以说是无出其二的。
       其二,以经典影片段落为佐证,从事实出发。在每个章节,都有大段大段对音乐在电影中实际的使用案例分析。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以事实说话,并不假设虚拟的研究方向都是十分科学的,值得我们学习。
       其三,本书现在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书中对电影史上经典电影的分析和对电影大师观点的解构与分析。这些史料或者逸事,现在有个专门的词,叫幕后花絮,都是观众在银幕前所看不到的,而又是每个影视行业从业者梦寐以求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知道前人大师的一个镜头的产生过程与创作动机,无疑是一种宝贵的认识过程,能帮助我们理性地分析如何进行创作以及如何去主观把握电影时空结构,使得我们自己的实践作品更有表现力,也符合影视作品创作规律。基于此点,这本书对我裨益良多,算得上一本好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生搬硬套地把影视声音的创作规律分章逐节地灌输给我们到不如这种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提升影视创作的能力。如果急功近利地想找到使用声音的规章制度到不如去蹭音乐系的相关课程。在本书中,只能感受到一种整体维度上的对影视以及影视声音的理解,仿佛拳法中的太极拳,只重起意不重其形,隐隐间透出大家风范。
      
  •   你不喜欢给我啊 我想买还买不到呢
  •   影视声音领域,如果说是电影电视配乐的话。。到有2本国外的书值得推荐一下
  •   同意 ,看完觉得和书的题目没有很紧密的联系。实质性的东西很少。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