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修养

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唐弢  页数:181  
Tag标签:无  

前言

  对于语文,我是一个门外汉。但因为当过中学国文教员,平日又弄弄文艺,书店就把写这本书的约定,推到我的头上来,我当时随口答应,一写,这才知道并不是一件轻易的工作。要弄得好,参考探求,非有充分的时间不可。在这激荡的时代里,我又苦于未能闭门潜修,虽承书店一再把限期放宽,但粗率和浅陋的地方,是难免的,也许我自己倒先得被送进文章病院去。  然而我想,虽然出诸病人之口,这所谈的,总还不失为健康之道吧。  在这一部小书里,上编六章,偏于叙述,下编八章,专谈作法。

内容概要

  《文章修养》是唐弢先生(1913-1992)“二十七岁时写的一本小册子”,当时即定位于“作为青年们的课外读物”。上编六章,漫谈文字知识和演变经过,从文字到文章,从文章到文学,从古文到白话文,基本上是偏于史的叙述;下编八章,专谈作法和修辞,既有字、词、句和各种修辞手法的具体运用、如何写会话等细节元素的探讨,也有搜集题材、确立主题和营造文气等文章大处的把握。    这本书的一大特色是平易、简洁而生动,没有教科书式的枯燥和刻板,也没有“八股气”。作者以史代论,大量征引感性的文学材料,包括诗词曲赋、古今小说和外国文学等,言必有据,富有说服力,又明白晓畅,设身处地地照顾到普通读者。    整体来看,《文章修养》是定位于语文知识的普及和提高的文化读物,适合青年和初学写作者,尤其是中学师生这一读者群体。在横跨四十年的新旧二序中,作者自谦而又不无自信地说:“虽然出诸病人之口,这所谈的,总还不失为健康之道吧。”作者既曾有过中学国文教员的经历,深解作文诸病与经验,又是有成就的作家、学者,这本小册子因而兼有厚积薄发和深入浅出的优长。今天读来,依然毫无过时之虞,而有受益多端之感。这也正是我们把《文心》收入这套文库的原因。

作者简介

  唐端毅,曾用笔名风子、晦庵、韦长、仇如山、桑天等,1913年3月3日出生于浙江省镇海县现在于江北区甬江街道畈里塘村,后为纪念唐弢先生将甬江镇中心小学改名为唐弢学校。唐弢初中时家贫辍学,入上海邮局作拣信生,开始业余写作。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从事业余创作,以散文和杂文为主,其风格接近鲁迅,并因此与鲁迅结识。1933年起发表散文、杂文,后结识鲁迅。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上海坚持抗日文化运动,参加初版《鲁迅全集》编校。又支持《鲁迅风》周刊,编辑《文艺界丛刊》,兼任中学教职。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回邮局,与柯灵合编《周报》,参加反迫害、反内战、反饥饿民主运动。《周报》被禁,转编《文汇报·笔会》。新中国成立后,致力鲁迅著作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坚持杂文、散文创作,历任复旦大学、上海戏剧专科学校教授,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文艺新地》、《文艺月报》副主编等。1959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是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所著杂文思想、艺术均深受鲁迅影响,针砭时弊,议论激烈,有时也含抒情,意味隽永,社会性、知识性、文艺性兼顾,先后出版杂文集《推背集》、《海天集》、《短长书》、《唐弢杂文选》等,散文随笔集《落帆集》、《晦庵书话》等,论文集《向鲁迅学习》、《鲁迅的美学思想》、《海山论集》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另辑有《鲁迅全集补遗》、《鲁迅全集补遗续编》。1978年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1992年1月4日唐弢在北京病逝,终年78岁。  唐弢一生写了大量的散文、杂文、时评,并以《晦庵书话》的形式记录了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出版活动。唐弢是鲁迅研究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和海内外公认的权威学者,曾参加过1938年版《鲁迅全集》的编辑工作,还编辑出版了《鲁迅全集补遗》、《鲁迅全集补遗续编》,辑录、考订了鲁迅佚文。他的一系列关于鲁迅创作的著述,在鲁迅研究史上享有很高声誉。唐弢又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在史料、史论方面有重要贡献,他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3卷本)、《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是学习现代文学的重要著作,被列为高等院校文科通用教材。

书籍目录

序(一)唐弢序(二)唐弢一、开头语二、从文字到文章三、古文·骈文·八股文四、白话文及其他五、关于文体六、句读和段落七、向书本学习还是从生活提炼八、题材的搜集和主题的确定九、字和词·土话和成语十、句子的构造和安排十一、明喻·暗示·借代·比拟十二、铺张和省略十三、怎样写会话十四、所谓“文气”

章节摘录

  二、从文字到文章  当人类没有文字的时候,因为要表达情意,曾经想过种种方法,起先是用一些足以代表其他意义的实物,譬如送一支箭给人家,那就是表示要和他打仗;如果是讲和呢,就送过一根烟筒去,因为烟筒是代表和好,而箭却是象征着战争的。后来的绑匪们在恐吓信里缄子弹,朋友们在见面时递纸烟,也正是这意思。不过单是箭、烟筒等等轻便的东西,自然还可以,倘使有一种事情,非用大石柜或是大铁鼎来代表不可,这就无法照办了,请七八个人抬着,送到几十里或是几百里外去么?我想,即使是古人,也还不至于这样愚昧的。而且事实上,复杂的情意,也决不能用简单的实物来表现,直到以后,终于无法应付,渐渐地有碰壁之势了。  一碰壁,于是就另想别法,结果是采用了结绳。《易经》里说,“上古结绳而治”,就正是这时期。但怎样结法呢?有一件事情,就打一个结,做完了,就解开么?但这不但不能表达情意,就是要备忘,也是很成问题的。打的时候虽容易,但历时既久,结一多,记起来可就困难了。这方法可不行。《九家易》里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照这说法,结绳只是一种契约,我看也未必尽然的。那么究竟是怎样结法的呢?现在秘鲁的乡间,还存在着一种结绳文字,那方法是用一条极粗的横绳,上面挂满着长短不齐,颜色不同的细绳子,结网似的打起来,每一种打法,就代表一种固定的东西,这作用,就和文字相仿佛。听说东方的琉球也还遗留着这制度。我们古代的结绳,推想起来,恐怕也是和这差不多的吧。  但结绳的时期,究竟延长了多久呢?这很难说。《易经》是一部很早的书,它也只告诉我们:“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央。”大家根据这段话,以为代替了结绳的,就是书契——文字,但也有人不同意,说是书契并不是文字,仍旧不过是一种契约之类的东西,和文字毫无关系。但我想,无论如何,结绳和“图画文字”,在时间上,决不会距离得很久的。  到这里,我们还是来推测一下文字的起源吧。  每一种对人类文化较有影响的工具,人们对于它的产生,总不免有些近于神话的传说,文字自然也不能例外。《河图玉版》里说:“仓颉为帝,南巡狩,登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油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这是说,文字原是一种天赐的东西。类似的记载还很多,见于《水饰》里的,如:“神龟负八卦出河,授伏牺。”“玄龟衔符出洛水。”“黄龙负图出河。”“尧与舜坐舟于河,凤凰负图,赤龙载图,出河,并授尧。”“龙马衔甲文出河,授舜。”“鲈鱼衔篆图,出翠妫之水,并授黄帝。”“白面长人而鱼身,捧河图授禹,舞而入河。”等等,都是关于文字产生的传说。自然,神话是总不免于稀奇古怪的,但也并非全无原因,《路史》里说:“仓帝俯察龟文鸟羽,始创文字。”许慎的《说文解字》自序里也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可见其实是古人看了龟背的条纹,鱼的形状,蛇游的痕迹,这才有所领悟,因而造出“图画文字”来。

编辑推荐

  一大特色是平易、简洁而生动,没有教科书式的枯燥和刻板,也没有“八股气”。作者以史代论,大量征引感性的文学材料,包括诗词曲赋、古今小说和外国文学等,言必有据,富有说服力,又明白晓畅,设身处地地照顾到普通读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章修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1条)

 
 

  •   读过其他版本的《文章修养》,感到很不错,但是再次阅读却有新的发现和感悟,的确是好书好文。推荐购买!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中学图书馆文库”这个系列选题非常棒,三联的装帧与印刷都是非常棒!如果财力容许,建议全套买齐。不过这个系列的书都印了10000册,按说折扣还会低的(呵呵,个人的预测而已)。
  •   中学图书馆文库——文章修养中学图书馆文库——文章修养
  •   以前大师为小学生们指导,没有大师的架子,只有为学者对知识的敬畏。
    这套丛书很好:作为出版社,大气不媚俗,产品的内在质量高于书的价格;买给孩子,但愿他们能理解接受大师对语文知识的正确方法;作为家长,我看到了大师对文字文学的求学态度。
  •   书读完了,前半部有文言,读起来慢一些,后半部就快的多了。写文章不仅要读想本书这样的书,关键是要勤写勤练勤总结。
  •   在各种浮躁的文章中,能够有这么一本书让你象品茶一样慢慢品的书,不多了。
  •   看完了,写的很详细,也很基础,虽然有些年代了,但比当下的这类书实在实用
  •   语文老师做过引用 很专业
  •   这套书都不错,就是贵了点
  •   虽然是小书,但极具文化素养,给中学生看正好
  •   这个说是对写作有帮助,慢慢来吧
  •   嘿嘿 真值得
  •   第二次买送人的。
  •   送给老师的.当然要选经典!
  •   指导读者如何写出好文章
  •   喜欢一开始的部分,娓娓道来亲切自然,不知不觉就看了半本。本来是给上中学的弟弟买的,但自己也受益匪浅,对于那些对语文没有兴趣的孩子不啻为一本好书,可以让你从另一个角度重新观察似乎熟悉但完全不了解的语文。
  •   在香港书展看到由这本书延伸出来的选题,
    就关注了。
    切入点没有这样“高”,
    很喜欢。
    买了香港的版本,也买下这个啊。
  •   教师专业,可以过目。
  •   会个能更加关注,会将这一套收齐的,可是太多了。
    慢慢来。
  •   内容没的说,但书已经肮脏了
  •   一般般吧,感觉不太值
  •   还不错哈,需要细读。
  •   文章修养不错不错
  •   文学家看写作
  •     
       上编六章,框架太大不免架空,所谓的叙述却不足以使读者窥豹。提到五四时期提到的“中国话写法拉丁化”让人挺无语的,但是确实反映了那个特殊时期的现象。作者认为,文章是生活的反映,若使表现深刻,我们必须要深入生活(p4:“文章的好坏,往往决定于作者的意识和态度。”)。意识和态度又取决于生活。深切的研究现实才能探得问题的核心,否则即是如同照相机,只能留下平面的浮浅的现象而已(作者比喻)。同样的,他也认为在复杂的社会里,人们“所能直接地经验到的生活毕竟是有限”所以他提出了解决的方案——多读书(p92:“我们不得不向书籍里求得间接的经验。高尔基常常劝人多读古典作家的作品,并且以为即使是坏书,只要善读,也一样可以给人好处。引高尔基言:“印象,我是从实际生活直接得到的,也从书籍得到。从实际生活得到的印象,好像原料;从书籍得到的印象,就如加工品一般的东西。”
      
       需要注意的是,书本只是弥补生活的局限与不足,可以说他是“体”,但不是“主体”的“体”。艺术往往源自生活。生活中学会多观察,学会多思考,这些都会反映以及融化在作品里。研究与观察可以锻炼创造力,合适的造梦者拥有伟大的想像力且不矫揉造作(p98:“在我们的社会里,有许多事物,我们天天看惯,十分平凡,自以为很懂得了,其实是并未深思,算不得怎样熟悉的。”)。一篇好的文章是贴近生活的,这与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不矛盾。
      
      所以,福尔摩斯会是个好作家。
      
       最后几编提到了一些技巧,以及“文气”这个概念。有兴趣可以试着写一篇有“文气”文章,按书中所说,编定各类题材(生活中的素材以及学识)一番整理编排,揉炼、融化,并且根据主题来剪裁。用字措辞要“平易”,通俗明了,上者“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切记要“宁质勿华,宁拙勿巧”。句子易求通顺简便,长篇短句排并通顺恰当、抑扬顿挫。有韵律与节奏,即是所谓文气。当然也不必局限于此,这只是万种方法之一而已。
      
      
      
      p12:“大约四千年前,希克斯人统治了埃及,在埃及原有的“图画文字”里,挑选了二十一个字母,这便是后来欧洲各国字母的祖宗。”误,印欧语系拉丁字母实际上来自伊特拉斯坎字母。
  •      这本书是一本好书,不仅会让人对文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而且也较为详细的介绍了写文章的方法。
       这本书和其他的书一样,强调了从生活中取材的重要性,也告诉了读者取材、观察的方法:随身携带札记本是很重要的。这本书还强调了语言通顺、质朴的重要性,和《阅读与写作》之中的一些观点一样,就是用典要恰当,最好是自己造典。人称、会话描写也要保持生动和人称要一致。暗示、铺垫等等用得适当也会有很好效果;转折要用的恰当,不能滥用等等。
       这本书还对古今的文学大家做了分析和评价,是一本实用的好书。
  •     一本难得的好书,可以读出作者对汉语的领悟和体感!深刻而不晦涩,久远而不陌生,读者可以从中读出中国文化的一条脉络!常读常新。
  •     唐弢是我高中课本一篇文章的作者,我原只知道他是鲁迅的粉丝,写过好多鲁迅的文章,据最近在梁慧星先生的极力推荐下,翻阅次此书,受益颇多。现做一简单总结:
      1.历史
       唐先生在前六章中讲的是中国文字的历史,和在这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文坛豪杰,历史上的人物在唐先生的笔下栩栩如生,短短上百页小书,让我对历史和文字产生了兴趣,看来历史确实会教给我们很多东西。
      
      2.字词句
       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分析一篇文章,字词是基础,句子是灵魂,文章是最后的结果。字词讲究的是明确,千万不能追求难字,准确是首要目标;句子讲究的是长短相宜,通顺也是最重要的;文章,讲究的是文气,抽象的文章精神。
      
      3.文气
      气势,这个东西很奇妙,人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人爱上了文章,如果看上了人,那就是爱情吧。爱情讲究的是爱和情,文气讲究的是语文和气息。气息来自于呼吸之间,诵读的时候人也在呼吸,所以文气就是将你写作时的气息带给读者,让他感到你写作时的呼吸,就像看a片时,你感受到男女主角的热情。
  •     老人家的著作我基本没看过,但这一本小书实在让我捧腹。苦于多年没上语文课,找本讲写作的书看看。谁知道看了多时也没看到怎么写文章的内容,反倒是中文沿革八卦史。略感意外,暂放下。过了段时间,又想看作文指导书了,又拿起这本书,接着看下去,竟被唐先生纵横古今、笑傲江湖的气度给迷倒了。年仅27,口气不小,颇为自信,言语连贯,珠玉不断,尤其是当年知识分子对文化文章的态度,简直令人喷饭。看了一小时,约莫看完一半。忽然作文史结束,作文论开始,我竟觉得看不下去了!坚持看看,还是觉得前半段好玩。简直是变相迎合了读者八卦的隐秘爱好,毒辣不输当今娱乐节目,看年轻的老先生钦点古人得失,实在过瘾!
      当然了。至于主题的文章如何修的内容,对我这种成年人来说还是稍微缺乏吸引力。毕竟,我从此决定还是不要勉强自己看作文论了,年纪大了,又不够成熟,没有求学似渴的心情,也没有踏实学问的态度。没办法,还是从八卦里找点乐子吧。
  •   好评,同感。
  •   老人家的著作我只看过这一本。
    OK
    说完了。
  •   前半部分略有所得...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