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

出版时间:2009-08-01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陈来  页数:347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儒学价值传统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对近代以来有关的文化讨论和社会科学研究所作的一种反思。由于作者的文化立场是在“批判的继承”的原则下,肯定儒学价值传统与世界其他大的宗教传统一样,在现代社会仍有其意义,而对全盘反传统的激进主义文化观持批判态度,因此我有时会被问到对所谓“文化保守主义”的看法。借此机会,我想就人文学科研究中的“文化的保守主义”概念及相关的问题略作讨论如下。  晚近学术界或以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新儒家为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主要思想派别,或以激进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作为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主要派别,但多共认各派之间虽然有分歧、对立,“他们所思考和企图解决的大体上都是如何对待传统,如何引进西方,如何建设中国的新文化等问题;他们都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成为共同的压倒一切的中心主题;他们都向西方寻求真理,但都想避免西方文明发展所暴露出来的种种矛盾和严重缺点。

内容概要

众所共认,儒家思想及其道德体系的意义是20世纪文化论争的核心性问题。对文化保守主义的研究表明,现代对于儒家思想的有分析的肯定并不是出于对社会改革的排斥,也并不主要基于民族精神或文化认同的要求,而更是出于对社会转型过程中伦理秩序的破坏的关注和对儒家德性伦理普遍价值的认知。  正因为儒学的价值世界与现代世界的相关性并没有因传统社会的巨变而消失为无,也因此,在20世纪中国的社会文化变迁中,儒学仍然是一个不断受到关注的问题。而社会每处于道德危机时对传统价值的呼声愈高。所以辛亥以后,不仅有康有为等坚持孔学的价值,即使在新文化运动中也有梁漱溟这样要为孔子作发挥的人。40年代贺麟对儒家礼教和三纲五常的诠释和张扬,在“五四”时代是很难想象的,而冯友兰不仅在40年代对“中体西用”作了新诠释,在50年代依然坚持主张“抽象继承”的意义。尤当指出,近年来王元化历经深思熟虑,在深刻检讨文化激进主义的同时,肯定儒家伦理道德作为民族精神确实可以继承,体现出我们这个时代思想家的真正本色。  有关儒家价值体系的争议一直是文化论争的中心之一。不仅“五四”前后是如此,80年代“文化热”的中心课题依然是如此。而理解这一现象,现有的20世纪中国文化研究的模式,无论是“革新与复古”、“启蒙与救亡”、“激进与保守”都尚未能恰当地应用于20世纪的儒学论争,对理解20世纪儒学论争的深刻根源多只具有形式上的意义。“文化认同”或“文化心理结构”的提法注重文化心理而忽略了客观性的社会需求。事实上,如果仔细体察20世纪处于弱势而始终不屈的维护儒学价值的呼声,便可理解,儒家伦理所以在近代社会转型后仍每每处于焦点话题乃是理有必然的,其必然性植根于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道德性”与“现代性”的分裂以及对克服此种分裂的要求。因此,20世纪历程中儒学价值的不断被肯定,本质上并不是所谓后殖民话语在中国的一种表现,更不是什么全球资本主义霸权话语或对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意识形态意义的肯定,而是理论上对多元文化价值的肯认和实践上对现代化过程的治疗,是对价值理性和精神文明深切关怀的表达,对理想人生与理想人格锲而不合的追求的体现。在中国还是对民族文化认同的强烈要求,同时也是对启蒙叙事的道德的人文反思。

作者简介

陈来,1952年生于北京,哲学博士。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曾担任哈佛大学、东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台湾中央大学等校客座教授、国际中国哲学学会副执行长。现任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以及多所大学的特聘讲座教授、兼职教授等。

书籍目录

绪言:人文主义的视界中国近代思想的回顾与前瞻化解“传统”与“现代”的紧张——“五四”文化思潮的反思“五四”思潮与现代性20世纪文化运动的激进主义现代中国文化与儒学的困境梁漱溟早期的东西文化观冯友兰文化观的建立与发展新理学与现代性思维的反思儒家思想与现代东亚世界儒家伦理与中国现代化现代化理论视野中的东亚传统困境意识与相互依赖梁漱溟与马克斯·韦伯的中国文化观价值、权威、传统与中国哲学90年代步履维艰的“国学”研究——“国学热”与传统文化研究的问题中国文化传统的价值与地位跋语:世纪之交话传统修订版后记“陈来学术论著集”后记

章节摘录

  价值系统的连续性并非基督教在现代社会独有的权利。韦伯指出,主张博爱、平等、平均等价值的伦理体系,其核心是“实质合理性”即价值理性,而“实质合理性”不仅是基督教的基本精神,“也构成了伊斯兰教、犹太教、佛教每种教会的伦理基础”,当然更是儒教的核心所在。如果仅仅从经济运作的功能方面看,各大民族以价值理性为基本内容的精神传统都是无所作为的,因而并无积极作用;但是“现代化”的内涵并不应仅是一个经济功能,现代文化也并非仅仅是工具理性的文化,在欧洲、北美、日本的现代社会都可以看到古典传统的活的存在。有历史学家指出,世界各大文化经历了现代变迁,仍保留着文化价值的中心系统。在基督教新教以外,无论希伯来、日本、伊斯兰皆是如此。韦伯批判的与现代化创生相矛盾的天主教也仍在欧洲及世界其他地区富有影响。社会学家指出甚至印度的出世主义及种姓制度也可以经过现代化转而促进现代化。从这些观点来看,坚持取消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权利是没有理由的。  传统必须经过批判、调整才能被继承并转化为适应现代的文化要素,这已是无可争议的观念。在回顾“五四”七十年来世界文化的变迁和中国以及东亚的新经验的时候,应当对另一个侧面有所注意,即在全力实行制度改革、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同时,如何批判继承和创造转化传统的精神资源,消解传统与现代的不必要的紧张,以利于当代中国文化的健康的发展。  文化不是恒定不变的实体,而是时空之内的变易过程和全体。因此,文化在任何时候都是运动的,在这个意义上,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化历程可以说就是一个大的文化运动过程。不过,一般所谓“文化运动”,总是特指在一特定时空内发生、终结,具有确定观念内涵和指向,并特别由知识分子的文化活动构成的、具有相当规模与影响的具体的社会文化过程。以此标准来看,20世纪的中国文化历程中虽然充满着种种文化论争甚至以“运动”为名的文化现象,但真正可以称得上具有超越地域性、局部性的文化运动似乎只有“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和80年代席卷神州大地的“文化热”。  60年代后期发生的“文化大革命”在影响和规模上当然远远超出新文化运动和“文化热”,但是“文化大革命”的主导性质是由政治领袖发起的政治性群众运动,并不是知识分子主动参与并扮演核心角色的文化性活动。恰恰相反,在这种崇尚“无产阶级与贫下中农”素朴的群众行为的“革命”中,作为文化生产主体的知识分子在整体上却成了“文化大革命”的对象,因而这种运动,在群众层面上,其表现恰恰是反文化的,没有任何文化意义上的创造和进步可言。然而,“文化大革命”虽然难以作为一次真正的文化运动,但从1966年的“横扫四旧”到1973年的“批林批孔”,这一场持续多年的“革命”过程,无论从其口号还是结果上来看,不可否认地包含有“文化批判”的意义在其中。在复杂的历史境况中它无形地使某些观念和价值渗入当代知识分子与民众的思想深处,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知识分子思考和分析文化问题的思维方式。而“文化大革命”所预设、所主张的文化观念与价值,除了来自对马克思原典的片面了解之外,明显地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观念价值有继承性。在最近的一次文化运动中,我们仍可看到“五四”与“文革”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文革”仍具有文化运动的意义,而应当被纳入20世纪文化运动中加以分析。从“五四”到“文革”、“文化热”的过程,文化的激进主义始终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有学者提出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发展中“儒学重构运动”出现了五次高潮,实际上,激进主义在三次文化批判运动中达到的高潮,其规模之宏大与影响之深刻,是20世纪儒学重构运动根本无法与之相比的,激进主义的口号远远压过了(文化)保守主义的呼声。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整个20世纪中国文化运动是受激进主义所主导的。20世纪的文化激进主义并不只是几个空洞的口号,它不仅具有相当程度的浪漫色彩,也具有强烈的理想性与批判性,并有某些文化观念或意识为基础。对这一支配20世纪中国历史的文化激进主义加以反思,是走向21世纪的起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传统与现代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陈来先生的书,收藏着
  •   陈来的书不会差
  •   刚收到,三联的书历来不错
  •   本书是哲学博士陈来以人文主义视角及批判性继承的观点分析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传统与现代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起就一直争论,其过程至今已有了八十多年,从打倒孔家庙到当今的国学热,凡此问题种种都给人们带来了迷惘,传统文化如儒家文化究竟为什么一会被人尊崇得高高在上?一会又变成了阻碍了历史科学的发展?我们的传统文明其实就是伦理文明,并不同于西方社会的理性思想,但我们也不必要去否定传统或做传统的保守主义,只要恰如其分地批判地继承传统的精华并运用到现代社会的实际中,这对于我们来说更是有益。作者运用了自己的学识试图论述这些问题,本书是作者过往所写的文集。
  •   陈莱先生这部书,其着眼点正是近些年诸多学者关注的同一视角。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陈书更能体现出带有哲学的思辨,可能和其他史家的史学方法稍有不同。书是平装的,感觉手感差了点。纸张倒还不错。
  •   文章不是从实证入手,但带来思辨性,是哲学史家看近代史
  •   我怎么才能和卖家联系到?到现在书都没寄来
  •     以儒家思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何在,如何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是这本书主要思考的问题,其实也是现代新儒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作者对文化保守主义的文化观,有着相当多的同情了解,文化保守主义的观点就是“反-反传统主义”和“反泛功利主义”的文化观点,作者以此立场对五四以来的文化激进主义进行了反思,把传统文化拦腰斩断、全盘西化,这让中国文化如何能活?同时特别注意了现代化理论对于儒家文化的更大的冲击,用功利主义去衡量文化的价值,不仅不妥,也有些求全责备。虽然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很大困境,不仅被马列主义官方意识形态所批判、更遭到自由主义的激烈否定,但作者始终强调传统的文化的价值,陈来的意愿是,“在一个新的文化结构中,不但有科学、民主等制度化的建构,而且应该使儒学成为中国人价值来源之一,提供给中国人做人的道理、人生的意义,可以对世界文明作出积极的贡献”。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