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国当农民

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石嫣  页数:214  字数:171000  
Tag标签:无  

前言

题解“插队”对于大多数中国的年轻人来说,“插队”这个概念是陌生的,尤其是对于我这样从小生活并成长在城市中的孩子。最初了解到“插队”这个概念是从父母那里,爸妈都是下乡插队的知识青年,因插队而相识并结合。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听到父母讲述那段生活经历以及期间发生的故事。更多地了解“插队”是从我的导师温铁军先生那里。跟随先生读硕士、博士五年多的时间里,他的一言一行,无论做人还是做学问的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精神,无不渗透着11年基层工农兵生活对他的影响。“插队”这个概念来自于上世纪60年代。1966年“文革”爆发后,中国的社会陷入了一种特殊的状态,城市里的就业机会大幅度降低,于是从1968年开始,有两千万城市里的青年知识分子和干部以插队落户为名到乡下劳动。毛主席发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尽管现在这些知识青年对当时那一段经历有不同的评价,对于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有人认为几年的插队生活耽误了他们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有人认为那是一种生活不得不做的选择,但是,对于中国广大的农村来说,他们却带给了农村巨大的改变——农村有了赤脚医生,有了给孩子们上课的老师,有了知识青年带来的新鲜事物,有了对于农田水利劳动力的巨大投入……很多东西至今还有很大的影响。但是现在,当我们提到农村时,更多的年轻人想到的还是当年晏阳初想到的那样,农民是“愚、贫、弱、私”,农村是荒芜和衰败的代名词。而那些因种种原因进城打工的农民,更是不能得到和市民相同的国民待遇。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之间的鸿沟被体制和人为的原因越拉越大。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每天面对着的是水泥的森林、柏油的沙漠,孩子们更是“五谷不分”,我们逐渐失去了对生养我们人类的土地的感情。对于我们所吃的农产品,我们不知道它们从何而来,又是谁种植了它们。我们想到更多的是如何从农村走出来,如何在城市中更好地生存下去,如何让自己的钱包更快地鼓起来。如果一味强调城市的发展,而忽视了城乡之间的和谐,城市就变成了一个解不开的困局。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就类似井底之蛙,难免一叶障目,看不到自己生活在城市的代价是什么,比如垃圾流向了何方?又给那个地区的人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现代城市就成为了一个源源不断对外制造麻烦、转嫁成本的地方,而农村也由本应成为城市到乡村、乡村到城市循环链条中起到涵养环境、保持水土的作用,变为了消化城市转移的垃圾、污水、废品的地方,也因此,如今,农业的立体污染已经成为中国污染中比例最大的污染。同时,食品不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在我们所追求的全球化自由贸易的大潮流下,我们餐桌上的一道菜可能经过了几万公里的运输,在包装、运输等环节可能会出现大量的营养流失和污染。同时,农民在农产品销售的最终利润中的份额越来越少,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农业收入就要增加产量,于是要逐年追加化肥和农药的用量,从而导致恶性循环。似乎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我们吃的蔬菜、水果、馒头、米饭、肉都不知道是否安全,从种植养殖到餐桌的过程,充斥着各种农药、化肥、添加剂、荷尔蒙……近些年来,每个人都注意到了癌症、白血病等以前的罕见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虽然没有确切的数据表明这与我们饮食中所含的化学药品相关度有多高,但我们确实可以体会到近30年来的变化与这两方面的内在联系。据新华网报道,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我国癌症发病率上升69%,死亡率增长29.4%,全球每年约有近1000万人新患癌症,每年约有500多万人死于癌症,也就是说大约每隔6秒钟就有一名癌症患者去世。与此同时,各种富贵病,如糖尿病、脂肪肝的患病率也迅速提高。传统上的中国农村是一个共同体社区,原本起着“蓄水池”的作用,可以和城市的发展形成良性的互动,在城市遇到各种危机的时候,帮助城市“软着陆”,因为乡村是一个与外界关联很少的、相对封闭的社区。农业生产者拥有两种选择的力量。首先,农民可以选择农业生产的体力劳动的过程,包括种什么和种多少,以及投入多少。当然,这些选择总是受到当地气候、土壤的情况的限制和本地农产品市场的自然条件的限制。其次,农民是商业产品生产者的天然竞争者,因为他们可以选择自己保留种子、使用畜力和自己的肥料。但,这样的乡村越来越只存在于相对偏远的地区,很多地方的乡村就像皮影戏中的皮影,双手和双脚都被外部力量控制着,工业资本已经夺取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控制,迫使他们最大化投入匹配一些有能力决定价格的购买者的需求。伴随着农民逐步丧失掉农耕的投入和进度的控制权,同时还失掉了将产品销售到市场的能力,农民只是这个已经被大资本决定的食品系统链条中的一个环节,而这个链条的最终产品与生产者的距离将越来越远。种植中的传统智慧基本被现代的农药化肥企业的技术所代替;农民的教育、医疗也依赖于复制城市里那一套高成本的体系。由于大部分优质资源都集中在城市里,大量农村中青壮年外出进城务工,很多农村成为了空心村,只剩下了老人、妇女、儿童(所谓的“386199部队”),农村似乎真的向我们想象中的衰败走去了。我们到底要什么?这似乎越来越成为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了。农业耕作的过程是体力劳动的过程,如将原材料——种子、水、肥料投入到初级产品中——谷物、蔬菜和牲畜等。农业生产的体力特征并不等同于农业生产的经济特征。而农产品系统更不是简单的农业生产。它包括农场投入的经营、生产、运输、营销,也包括产品的运输、加工和营销。体力劳动在农业食品生产的链条中耕作是一个必需的过程,农场的投入和农业的产出转化到消费者的商品中,这样的一个食品系统逐步开始控制农业经济。20世纪初,农民可以获取农产品价格的40%,大部分投入形成的产出直接在农业的再生产中以种子、动物、饲料、粪便和绿肥的肥料形式表现出来。但是到20世纪末,耕作本身只能获得相当于农产品价格的10%,另外25%为农场的投入,而剩下的65%则被从农产品到消费商品的运输、加工和营销过程所获取了。而那些投入到农场中的原材料、劳动力和资本,现在则用来购买商品化的种子、拖拉机和燃油,用机械和人造化学品来替代劳动力的需求。因此,农场生产和产出的转变为工业资本获取农业部门的利润创造了机会。正像其他工业加工过程一样,农业机械、化学品和种子还有小麦转变为超市我们所购买的麦片的过程被资本及其需求所控制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刻地阐述了这个危机带来的社会影响。到19世纪60年代,对于土壤肥力危机,马克思开始专注于土壤养分的循环和资本农业剥削的特质。因此他在《资本论》第一卷写道:“资本生产,混乱了人与地球的新陈代谢,所有资本主义农业的努力不仅仅是吸食工人而且吸食土地,所有的努力的增加肥力都是朝向毁坏更多长期肥力的来源。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科技和社会生产的程度,而与此同时不断侵蚀了财富本来的来源——土壤和工人。”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地租理论中系统地阐述了这个论点,并且在他的著作中第一次提到了“生态可持续能力”的概念。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食品系统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快速而巨大的变化,这个系统不仅包括那些耕作的农民,还包括那些大型的农业企业。这些企业提供给农民种植中的一切投入,从种子化肥到拖拉机和燃料;再大一点的农业企业甚至提供包装和运输服务。尽管农产品的世界贸易已经开始几个世纪了,但是如今大型农业企业控制主导了农产品的世界贸易,从而加速了这个过程。资本的集中给人类提供不断增长的食品产量,甚至是过剩的。可是另一方面,纵观世界,更大的问题是:少数农业企业控制了食物生产的各个环节,农民在使用农药时的安全问题,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的广泛传播对于环境的影响;对不可再生资源越发依赖;农民收入、生活条件差,动物福利极低,饥饿还在不断地蔓延;可食品产量的增长目标却不是为了人类的生存,不是为了减少饥饿,而是利润的增长!难道我们就无能为力了吗?这个世界总是有人可以跳出制造问题的思路,另辟蹊径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社区支持农业(CSA)在20世纪70年代初最早出现在日本、德国、瑞士,最初的出现就是基于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在城市化过程中对土地的关注。在社区支持农业模式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一种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关系,消费者会预付生产费用,与生产者共同承担在来年农业种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并支持使用生态可持续的种植方式。与以往的收益方式不同,生产者在季节之初就获得了这一年种植的收益,并且这部分收益对生产者付出的劳动来说是公平的,而与此同时,消费者也获得了生态有机种植的健康农产品。在这里,社区是指在一定地理区域范围之内有共同消费理念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所支持的农业生产方式对人类的发展是可持续的。有人曾经这么描述社区支持农业:“CSA是一种类似物物交换的方式,就是你今年用钱支持了一个本地的农民,来年可以获得免费的农产品。”2008年4月18日,在得到了学校的支持后,通过美国农业贸易与政策研究所(Institute for Agriculture and Trade Policy,IATP)的帮助,我来到了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地升农场(Earthrise Farm),开始了我近半年的美国农民生活。在这里,我真正成为一名农民,每天和他们一起劳动,从种植到收获,从农场寻找社区成员到分配这些农产品份额到社区中,从浇水除草到采摘。与此同时,我的身份还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一名研究生,我不仅要劳动,同时还要观察、访谈,以另一个角度来做我的研究。或许是因为目前中国学生出国大多选择到大学学习,并且每次提到美国的农业,大农场、高度机械化就被认为是农业现代化的典范,而我作为一个博士研究生,却是到美国的一个小型生态农场当农民,而且是整半年的时间,这在大多数人眼里是不可思议的。温铁军先生说我是第一个中国公派到美国“插队”的研究生,意义是很大的。有人说这是“划时代的”。但从我内心来说,我喜欢这样的生活,享受这样的生活,并且相信“实践出真知”——这句话对于我们研究农村问题的人来说更是要遵循的原则。我真实地面对现实,而不是矫情地钻在书本中。一个人的一生中或许很难有几个这样的半年吧。这本书的出版,是我对半年“洋插队”生活的回忆和总结,本书以我讲我的故事为线索,穿插了很多我对于这种参与式研究的思考。希望通过这本书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这场食品运动中来,爱护我们的土地、珍惜现有的资源,让地球母亲可持续发展。更希望以此引发对现有制度体系一元发展观的思考,激励更多的年轻人可以看到人生多样生活的选择,看到我们所应肩负的社会责任,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挑战。

内容概要

大学毕业时,她对未来的职业规划非常模糊;硕士读了两年,还是找不到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只好继续读博士;再后来,她去了美国。本该搞点洋玩意,却在“荒郊野岭”的非典型资本主义乡村种了半年地。就是这段“另类洋插队”的经历。彻底改变丁她的人生。她下定决心,做一个农夫,或者是帮助农夫的人。因为健康农业是一个值得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的“职业”,而农夫则是让这种健康事业维持下去的执行者。
现在,从“小毛驴市民农园”转战“分享收获”的她,被称为“城市新农夫”。
这是一本“城市新农夫。的成长日记,也是中国农业新实践的范本。
“有机农业、生态农业、永续农业、可持续农业,不要被这些概念的具体含义所困惑,其实讲的都是一个道理一一我们要吃健康的食物,同时还要让这种健康可持续。”

作者简介

石嫣,女,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毕业,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后,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全国健康家庭联盟健康传播大使。研究方向:可持续农业和公平贸易,国内第一位公费去美国务农的学生,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创办者和负责人之一,目前负责的项目是位于北京通州区马坊村的“分享收获”。中国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和可持续农业的重要推动者。至今发表过20余篇有关农村发展的论文,多次参与国内国际相关领域会议,并翻译了三部相关著作《四千年农夫:中国、朝鲜、日本的永续农业》、《分享收获:社区支持农业指导手册》、《慢钱》。

书籍目录

推荐序生态农业与环保农村
自序题解“插队”
申请农场被拒
初到地升农场
我的动物伙伴们
最难熬的第一周
泥胶鞋乐队
春天,新生
什么是社区支持农业?
厨艺交响曲
第一次运送蔬菜
有机农场之旅
困惑一:有机食品是否更安全?
困惑二:什么样的产品叫有机食品?
困惑三:有机食品的价格贵吗?
困惑四:有机农业能养活人类吗?
地球安息曰庆典
月亮石农场的女人聚会
小岛探险
这就是生活
卡门和他的400英亩有机农场
与城市经理的对话
三场可怕的暴风雨
吉拉德和他的奶牛
让我们离土地更近一点
美国报纸对我的报道
逛美国的农夫市集
以好价格从好人那里买好东西
难忘的26岁生日
艺术家的农场
你好!哈洛!
当尼克和琼的“孩子”
玉米王国
和爱玛的同居生活
“上吊”的火鸡
你会成为素食主义者吗?
我的食品本地化系统之梦
坐火车游纽约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从人类开始出现,人与土地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土地的距离越来越远,越来越少的人知道自己餐桌上的食物从何而来。很多人从超市、食品店获取大量的食品。由于贸易变得“自由”了,大量的食品旅行数百英里、数千英里甚至数万英里,农业的运输系统变成了能源密集型的系统,只有10%的石化燃料能源在世界食品系统中被用在食品生产环节,其他90%被用在包装、运输和营销上。 为什么我们有钱之后会购买宝马、奔驰汽车,有人告诉我这是一种品质的象征,那么为什么在支付真正食品的价格时却总是认为贵呢?我发现,对于很多人来说,消费有机食品需要改变生活方式甚至是价值观。 以前看书的时候得知,农耕可以治病、疗伤。对此我半信半疑。 以前,我会连续几天醒来觉得头疼。到了农场后,干点农活,跟大家开开心心地说说笑笑,一会儿就没事了。当你融入大自然,心情舒畅时,真的可以缓解病痛。亲近泥土,享受着阳光,呼吸着绿色植物呼出的气息,这个时候的你是最健康的。 有人说:身心都不健康的人,应该去做五六年的农夫。人的堕落就像物品的腐败:物品腐败了,只要埋进土里,就可以分解出干净的植物养料;人也是如此,如果堕落了,只要接近泥土,就可以成为清洁而健康的人。 播种时,我的手与土地融为了一体; 希望种子快快成长,我的心灵与阳光融为了一体; 浇水时,我的手与水融为了一体,渴望滋润大地和幼苗; 施肥时,我的心与肥料融为了一体,渴望供给幼苗充足的养分; 于是,吃到果实时,我的身体与大地融为了一体。 到底什么是社区?社区所要支持的农业是什么样的农业?而农业又以什么形式回报社区呢?到美国之后,让我最有感触的就是“社区”(Community)这个词,几乎周围所有的人在谈话之中都会提到这个词,到底什么是社区?为什么社区有这么重要的意义?社区是不是一个地理概念? 中国的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因为在农村,人口的流动性较低,而家家户户又居住在一个固定的村落范围内,人的活动范围也局限在这个区域内,农闲时,农民又经常会聚在一起唠嗑,盘着腿往土炕上一坐,说说东家长、西家短。于是,这些信息就流动起来了。这样一种“社会资本”对于中国传统农村社会是重要的,正因为我们彼此了解,所以可以彼此信任,正规的组织进入传统的农村社会会产生较高的交易费用,比如农村中的借贷关系,我朝你家借点钱,咱们规定一个利率,不怕我不还,因为在这么多年的生活中,我们已经足够了解,我如果不还的话,我在村中的名声肯定就不好;然而正规组织一旦进入,就需要建立一套非常完整的评价体系,并承担较高的风险。

后记

曾经,我是个五谷不分的都市女孩。本科四年我的专业是农林经济管理,很多人问我当初为什么要选择与农业相关的专业,我很难有一个答案,只记得当时觉得学习这个专业或许将来能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四年的学习,我发现这个专业的教育已经越来越多地将农业这个因素剔除出去了,课本上的东西依然是照搬和我国国情完全不同的西方的教科书,而我依然没有找到我今后将要为之奋斗的事业是什么。记得大学临近毕业前,学校组织了就业指导的课程,发下一张表格,让我们填写未来职业的规划:是当公务员,还是去国企、外企、民营企业,或者是去事业单位?印象中,我总是选择最后一栏的“其他”。表格上的那些选项,我好像一样都不喜欢。可就算不喜欢,好像又没有什么别的选择。因为找不到那一个合适的选项,恰巧当时有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读硕士研究生的机会,于是,我选择了继续读研究生。两年来跟随温铁军先生学习,同时也努力承担了一些课题调研和写作的任务,几次到农村去调研,不断地去看、去思考,但困惑也更多了。硕士读了两年,虽然期间也到各种不同的单位实习,但似乎仍找不到那种想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毕业时,面对同样的表格,我的脑子里还是一片空白。我只好选择继续读博士。再后来,我去了美国,本该搞点洋玩意,却在被我母亲称做“荒郊野岭”的非典型资本主义乡村种了半年地。就是这段“另类洋插队”的经历,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当我从拥挤而躁动的城市中返回到人类赖以为生的农村,当我从一个清高的书生走出大学校园走到农田,每天手上沾满泥土、皮肤变得黝黑、身体变得更加结实时,当我放下手中的笔拿起农场的锄头,我一天一天地在改变,开始更深刻地认识到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什么是我们要研究的农业的真正问题。在今天的环境下,能够坚持信仰,不让浮云遮眼,一步一步坚实地走下去又是多么重要。在回国之前的一个月,当我在地里除草的时候,脑海中的那张表格上,“职业”那一栏已经变得愈来愈清晰:我要做一个农夫,或者是帮助农夫的人。健康农业是一个值得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的“职业”,而农夫则是让这种健康事业维持下去的执行者。我们这个社会,实在亏欠这些善良的农夫太多了!2008 年我回国后,和几位有志于乡村建设的年轻人一起创立了“小毛驴市民农园”,以此为契机认识了很多农人,也看到了一个真实得让人心痛的农村。对于大部分农民来说,老实地种田种菜已经满足不了基本的生存需求,于是他们拖儿带女,大量地涌入城市。于是,城市拥挤不堪,农村日渐凋敝。现在城市中的人们都开始关心“食品安全”的问题,宁愿花大价钱去买超市里打着“有机”标志的食物,却不曾将目光真正投向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农民。是真的看不到,还是害怕去看?为什么“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从小就背诵的唐诗,现在却被大家抛在脑后了呢?为什么从种子到粮食,需要付出这么多辛苦的果实,如今却只被当做“应该低价”的饱腹之物?人无“良心”,便种不出“良食”;没有安全感的土地,生长不了能给人安全感的果实。没有对农业、农民真实恳切的尊重与关怀,而一味地去追求“有机”与“健康”,算不算一种舍本逐末呢?现在,经营着“小毛驴市民农园”的我,被称为“城市新农夫”。很多与我一起耕作的市民,因为各种原因脱离了自己原来的土地,却又难耐喧嚣的北京城里人情的冷漠,这才每周三次,坐着公交车来农庄种地。这样的农庄,繁盛程度当然赶不上“人人网”上的虚拟游戏,但我们坚持着自己的坚持,并且乐在其中。而且,在我们的带动下,各种形式的回归农业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也许,我还有很多在城市中耕作的农人,会被视为“不务正业”。但对我来说,当农夫,当一个帮助农夫的人,这个职业选择我从未后悔,也永远不会“弃业”而去。农业,是我们的立身之本;耕读,是一种生活方式。希望这本书,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农业;希望就在读这本书的人中,会有人站起来,走出窄小的格子间,走到农田中去。也许,就像我一样,你的人生,也会就此被土地改变。

编辑推荐

《我在美国当农民:80后的"插队"日志》是一本“城市新农夫”的成长日记,也是中国农业新实践的范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在美国当农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3条)

 
 

  •   书的大部分描写了作者在美国有机农场的生活和工作,文笔很朴素,看得出她得到的体会是真真切切来自于现实生活。文中还介绍了美国与农业相关的经济政策对农业的影响,以及与其一起工作的伙伴,他们的生活态度。很难想象在美国这么一个强大的国家会有如此节俭、勤劳的一群人。读完这本书后,关注了作者的新浪微博,知道她正在中国做CSA,她崇尚“小的就是美好的”,这个观念我给人十分喜欢。现在买水果就比较喜欢在小摊、小推车上买,外观可能不如超市的好看,但是味道大部分时候都不错。会持续关注CSA,个人也在践行“食在当季,食在当地”、节约水、电等资源,尽量少吃排碳量高的肉食,身体力行支持环保,也同时有益身心健康。希望有一天也能像作者那样,每天亲近可爱的土地,看着自己播种的小种子发芽、成长、成熟。
  •   点燃对农业生产的热情,增加对种植劳动的敬佩。不为产量和利益最大化考虑,更多的是关注健康和生态良性循环。把幸苦看作是上天的恩赐,时刻用心感受种植的过程、带来的变化,快乐要亲力亲为,成功与收获不是只有金钱才能衡量的。
  •   好书,生态农业是未来的方向,至少推动转基因的他们也需要安全健康的食品。
  •   无论是当做纪实文学书籍,还是当做有机农业的参考书籍,这本书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文字平实,就如作者从事的农业研究那样,得学者与农民两种风范。给我感觉最大的是这本书没有那股廉价、腻味的文艺腔,很清新质朴。记录很详实,看似散漫,实则信息量很大。
  •   感觉挺好的一本书,给想从事农业的人开启了一扇崭新的大门·~~里面一些先进的农业模式值得学习·~~
  •   原来外国也重视农业发展
  •   虽然是日子,学术性不算很强,但是作者的经历和行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CSA应该是一个方向……
  •   很不错的书,下次再继续当当买书
  •   一直就很关注这位80后美女博士。她的选择不一般
  •   刚刚读完,是自己论文的方向,所以一直很关注
  •   因为自己在尝试有机种植,所以非常好的一本书。
  •   好书,值得一看,非常不错
  •   CSA现在流行于各大城市,这本书还原了CSA原本的样子
  •   物流速度很快,书很整洁,很满意。再光顾的。
  •   书还没来得及看,大致翻了一下,感觉还不错!
  •   老师介绍的,据说很不错,马上就开始看了。
  •   很不错的书,偶像石鄢
  •   描述性很强,但很有启发意义。。。。。。。。。。。。。
  •   喜欢石焉
  •   Enjoyit~~
  •   很有意思,印刷质量不错,这得一看!!!
  •   书纸质都很好 还有图 爱死了
  •   可能是作者学术背景的缘故,这本书比较倾向于从学术角度讨论美国农业。。
  •   里面有许多发人深省的东西,农业、粮食是个国家战略的根本
  •   本书以第一视角介绍了作者在国外种地的故事,虽然现在中外交流频繁,但是研究生、博士生们的课题大都发表在国外的学报,国内除了该专业的也没几个人看。旅游的、没在国外生活的,对当地人的了解也是走马观花。即使描写了国外生活的文字,也多是城市生活。像描写国外农民生活的作品,确实很少,值得鼓励!
  •   读得进去 看来有当农民的冲动
  •   想了解CSA的人可以看看,但我更愿意把这本书看成文学类,一本三流的文学类书籍,作者有点小矫情,但感情很真实。很朴实,看这本书,我一直想再看看瓦尔登湖
  •   不错,是我想要的,粗略翻了一翻,应读一读。送达也还快
  •   如果有这方面基础的人看起来,可能更好
  •   开阔读者的视野,期待着作者写出在中国的成功经验
  •   没事翻翻,学点理念
  •   还行吧还行吧还行吧吧
  •   没看呢,看完上来评价。
  •   书是帮爸爸买的,书太专业了,快递态度很好。
  •   跟着书本体会了石嫣的辛酸路
  •   印刷很正,内容也不错,好评!
  •   以为是一本介绍社区支持农业的书,有些失望
  •   拙劣的日记、一般的论文糅合而成。不过里面引用的一些名言、以及几个美国人的生活方式,还是给人收获。
  •   说实在,不是很划算,没有什么内容,当时是凑满额降价
  •   压根不是在美国经营农场,是国内的博士去国外见习期间的见闻而已。
  •   你能爱惜一下书么?好么?????
  •   内容像个初中生的流水账
  •   观念新颖,属于休闲类读物、通俗易懂
  •   书的版本很喜欢,印刷也不错。快递很给力!
  •   可以通过作者清新、简洁的文笔,略窥美国农场的面貌。
  •   用自己的美国经历给大家讲述了美国的农业发展和美国农民的生活。
  •   写得不错,缺少一些农业耕作的细节,如肥料的选择等。
  •   不同的农民,不同的社会
  •   写了石嫣姐在美国半年经历的种种,写了美国CSA农场对于健康生活所做的努力,对于新农业模式的思考。是我喜欢的!
  •   最近关注有机菜。看到这本书,有很多启发。
  •   我在美国当农民:80后的“插队”日志
  •   要养成看书的习惯
  •   很好的,很快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