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绩效评价研究

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作者:汤新华  页数:235  

内容概要

  企业绩效评价是近十几年来理论与实务界十分关注的热门问题,对绩效评价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和讨论跨越多个学科和领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绩效评价研究》从政府的角度,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对特定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绩效评价进行研究。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绩效评价研究》首先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界定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概念;提出了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当具备规模较大、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研发水平较高、产品开拓能力较强等条件,介绍了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认定标准;阐述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分类;归纳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指出买断型(松散型)是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的初级形式,合同型和租赁型(半松散型)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利益联结方式,股份或股份合作型与合作经营型(紧密型)是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的高级形式,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应该得到政府更多的支持;在肯定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取得成绩的基础上,也指出了存在的诸如规模较小、层次不高、带动能力还比较弱、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竞争无序、产权不明、管理薄弱等问题。  第二章 对企业绩效评价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研究:界定了企业绩效评价的概念;指出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是企业管理体系的一个子系统,且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其构成要素应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目标、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报告;评述了国外企业绩效评价理论与方法,将国外绩效评价一般理论与方法划分成三大主流:即以财务指标为核心的财务评价、以价值指标为核心的价值评价和以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并对国外在企业绩效评价上广泛采用的数理方法,如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模糊评价方法和层次分析法等也进行了评述。介绍了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指出我国在企业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还主要停留在介绍、吸收和本土化阶段,缺乏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汤新华,1964年7月出生,福建顺昌人。1984年7月毕业于北京商学院(现北京工商大学)会计学专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2007年7月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林业经济管理专业,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任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会计系主任,中国注册会计师。主要从事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公司财务会计、税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绩效评价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先后主持福建省科技厅、福建省社科联、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会计学会等课题五项,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

书籍目录

内容提要Abstract0 引言0.1 研究背景0.1.1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产生0.1.2 党和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的重视0.2 研究意义0.3 研究内容0.4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技术路线0.5 研究方法0.6 研究的目标和可能的创新0.6.1 研究目标0.6.2 可能的创新1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概述1.1 相关概念的界定1.1.1 产业1.1.2 产业化1.1.3 农业产业化1.1.4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认定与分类1.2.1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认定1.2.2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分类1.3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方式1.4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状况本章小结2 企业绩效评价理论与方法2.1 相关概念的界定2.2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2.3 国外企业绩效评价理论与方法2.3.1 国外企业绩效评价的一般理论与方法2.3.2 国外企业绩效评价的数理方法2.4 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2.4.1 政府对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2.4.2 其他企业绩效评价理论与方法2.5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基础本章小结3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利益相关者理论3.1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缘起3.2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核心3.3 利益相关者的概念3.4 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和分类3.4.1 利益相关者的界定3.4.2 利益相关者的分类3.5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与实现方式3.5.1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3.5.2 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实现方式本章小结4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方法的选择4.1 绩效评价的总体要求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4.2.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4.2.3 评价指标的解释4.3 指标权重的确定——层次分析法(AHP)4.3.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4.3.2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的具体步骤和方法4.4 指标评价值的计算4.4.1 横向评价时单指标评价值及综合评价值的计算4.4.2 纵向评价时单指标评价值及综合评价值的计算本章小结5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绩效评价案例——以Y地区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为例5.1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绩效的横向评价5.1.1 评价指标值数据的收集5.1.2 单指标评价值的计算5.1.3 各类指标综合评价值的计算5.1.4 一级目标综合评价值的计算5.1.5 总目标综合绩效评价值的计算5.2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绩效的纵向评价5.2.1 评价指标值数据的收集5.2.2 单指标评价值的计算5.2.3 各类指标综合评价值的计算5.2.4 一级目标综合评价值的计算5.2.5 总目标综合绩效评价值的计算本章小结6 评价结果分析和建议6.1 评价结果分析6.1.1 横向评价结果分析6.1.2 纵向评价结果分析6.2 建议6.2.1 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建议6.2.2 对政府部门的建议总结与讨论附录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一是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难以突破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束缚。由于家庭承包经营以农户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规模小,经营分散,经济实力弱。当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水平,单靠农户个体力量显得越来越有限,很多农户既没有扩大生产规模,实现集约化经营的基本资源条件,又缺少依靠科技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资本投入实力,很难突破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束缚(李惠,2005)。由此,导致农业生产出现停滞,农民收入难以提高。  二是分散的小农户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不相适应。由于一家一户和彼此封闭的生产经营单位,割断了生产与市场的内在联系。当市场对农产品的供给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过于求以后,由于农民占有市场信息有限,加上市场调节滞后性的影响,很多农民难以正确把握市场的波动或盲目跟着市场走,往往陷入市场虚假信号的陷阱,或出现农产品积压,或卖不到应有的价位,有时甚至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此外,由于农户规模小,实力弱,无法形成规模经济,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在社会化大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成为农产品市场化发展的瓶颈。而农户要实现规模经济,参与市场竞争,又受到人多地少,劳动力过剩的制约(牛若峰,1998)。  三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产业链,(即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或供应、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被人为分割,农业部门只负责农产品的生产,至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农产品的加工、销售等环节则由其他部门负责,并且各部门均实行“条条”管理。由于管理环节多,造成农产品交易成本过高,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绩效评价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