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变

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醒客(陈世鸿)  页数:247  
Tag标签:无  

前言

醒客作为互联网行业的资深从业者,对新闻门户模式以来的国内网络现象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也对全球范围的互联网现象进行了解释,《裂变》从互联网走到了互联网之外,阐释了互联网对人文、科技和经济产生的深刻影响。——陈彤新浪网执行副总裁、总编辑因决而裂,因变则通所有进步都是对过去的决裂,只有变化是永远不变的!科技总是先于人的掌控能力而发展,正如推土机将高山夷为平地,地表被撕开,留有无数的裂痕。从火药、原子弹到克隆人,驱动人类社会的庞大机器,会制造多深的裂痕?、我们不排斥“裂痕”,它是对现状的描述,是对过去颠覆的记录,还是未来的开始。“裂”不是被动的破坏,它是释放自由的开始,是主动诀别旧秩序,是不断分解最小的关联,直到原子被打破,生发出无比的核裂变力量。

内容概要

这是一本未来学的经典之作,它从生物进化论、传播学、社会学、科学、经济学和哲学的角度,全方位预测了互联网将给人类未来的文化、科技和经济带来的深刻变革,极富前瞻性和预见性。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分析了促使这些变革产生的深层驱动力,发人深省。  人因沟通而存在,互联网正在颠覆人类的沟通方式。未来,人类存在的方式、意义和价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人类存在的终极形态是数字灵魂吗?上篇——“交流的彼岸”对这些问题给出了有意义的思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人性化,提升工作、生活、学习和娱乐的品质。  时空关系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它的变化直接反映了人类社会演进的步伐。为什么工业社会几百年来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流程化体系会在互联网时代突显出瓦解之势?几千年来,人类的社群关系从农业文明的熟人社会发展到工业文明的契约型社会,在互联网时代,为何又体现出回归到熟人社会的趋势?社群关系存在的理想形态究竟是怎样的?中篇——“流程的终结”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阐述了秩序的重构为何是时空关系、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变革,指明了世界进步的方向。  为什么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华尔街的天才经济学家们会出现集体误判?因为传统经济规则存在的前提——价值分配方式和供需关系在互联网时代正濒临失效,新的经济规则正在诞生,财富和价值将被重新定义,泛商业时代即将来临。下篇——“价值的支点”对这些观点进行了入微地分析,指出了世界平衡的新基点和以保障世界能够沿着稳定可持续的路线前进。  本书宏观上具有足够的广度和高度,微观上又十分通俗易懂。精心组织了大量说理性的故事,108位个性鲜明的人物贯穿其中,趣味性和可读性极强。  通过本书,我们一起读懂世界,看清未来。

作者简介

醒客(Thinker),本名陈世鸿,互联网战略顾问。曾供职于新浪网、中华网等门户网站,主管网络运营与产品研发。在网络社区传播、视频多媒体、电子商务以及手机无线领域有着资深的从业经验,是互联网领域重要的战略思考型实践者。同时,他还是科技财经专栏作家,互联网独立评论

书籍目录

裂•变  WEBCOM!  未来,看得见!  因决而裂,因变则通  从头说起  科技,互联网,人文  关于这本书  致谢  引子:道生万物  上篇 孤独之变:交流的彼岸   ——从沟通变迁到互联网络   第一章 沟通的想象力-[沟通]    一、开始于沟通-[交流开始]     1.危险的山洞-[语言出现]     2.族长的经验-[知识积累]    二、向往自由-[沟通]     1.漂流的瓶子-[沟通的梦想]     2.孤单的幸福-[沟通的时空阻力]    三、没有了距离-[跨越时空的交流]     1.电里有话-[交流工具]     2.连线美国总统?-[交流,想象力]    四、如何联络全球-[沟通结构]    五、驴背上的老头-[困惑的未来]    六、小结   第二章 我说,你们听-[交流解耦]    一、只听我说[传播]     1.乡村舞台戏-[角色扮演]     2.喇叭与银幕-[从沟通到传播]     3.客厅里的照片-[传播的公共性与私密性]    二、看门的人-[媒体]     1.谁是把关人-[从传播到媒体]     2.乏味的主持人-[媒体的单向性]    三、不一样的互动-[多向传播]     1.直接面对面-[扁平化]     2.鸡同鸭讲-[双向的传播]     3.余华的篝火-[多向传播]     4.夜店与咖啡厅-[传播与沟通的不同]     5.你是谁的谁?-[沟通的目的性]    四、倾诉,倾听-[交流解耦]     1.从博客开始-[个人媒介]     2.说说话,开开心-[倾诉]     3.深度潜水员-[倾听]     4.树洞回声-[传播解耦]     5.从嘴巴到耳朵-[沟通解耦]    五、孤独的方向    六、小结   第三章 基因力量终结-[存在哲学]    一、铁木真的宿命-[基因自私性]    二、丛林规则困惑-[基因的局限]     1.生存?生活!     2.娶妻生娃    三、意识的自私性     1.自私的决定     2.孩子与听众     3.思想的表现    四、智慧的烦恼-[意识自私的特征]     1.族群文化冲突     2.比较与认同     3.财务自由的彼岸    五、沟通的意义    六、小结   第四章 保持联系-[人际关系]    一、源于寂寞-[寂寞的原因]     1.刷屏控     2.隔着时、空     3.变化的困惑    二、我在线上-[回归沟通]     1.被感知的力量     2.来来往往     3.对沟通的回归-[人类存在的基础]    三、迁居到网络-[网络新特征]     1.相知相遇前     2.虚拟的社会     3.“萌”时代     4.走向社会化     5.下一代人    四、聊天“滴”生活-[网络生活,社群]     1.300 名听众的幽会     2.大叔的年龄     3.2000,兽变     4.生日     5.深刻的喜剧-[文化]    五、数字灵魂-[人如何存在]     1.电脑的那一头     2.图灵测试     3.网络上延伸     4.自我感知?    六、我们去向何方?-[未来的意义]    七、小结     中篇碎片之变:秩序的重组     ——秩序重构的动力   第五章 碎片-[时空解耦]    一、天涯与咫尺     1.照片传真机-[信息虫洞]     2.陌生的邻居-[空间被解耦]    二、散落的空间-[空间解耦]     1.怎么找到你?-[空间相邻性]     2.蜂窝与豆粒-[空间解耦]    三、薄如蝉翼-[薄膜]     1.北京到硅谷-[信息虫洞]     2.谁在服务?-[薄膜,透明化]     3.城里城外-[时空阻力]     4.卖货千里外-[薄膜,延展]     5.就在你隔壁-[空间虫洞效应]     6.创新悖论    四、不连续的过程-[过程解耦]     1.导演的录像-[过程解耦]     2.水稻游戏-[过程消解]     3.视觉的大片-[过程虚拟]     4.看电影的效率-[过程重组的效率]     5.薛定谔的猫*-[确定过程的终结]    五、越来越零碎-[碎片化]     1.不要包装-[免打包]     2.越分越细-[分而治之]     3.前倾与后仰-[时间碎片]    六、小结   第六章 瓦解的流程-[过程器失效]    一、围墙崩塌-[空间壁垒消失]     1.快速老去     2.万能工具-[工具多用性]    二、失宠流水线-[流程化失效]     1.种田与吃饭-[流程化合作]     2.煮熟后的红薯-[松耦合使流程失效]     3.组合家具-[松耦合]     4.大卖场的困惑-[海量的流程困惑]    三、陌生的战场     1.谍中谍     2.短兵相接-[泛竞争]     3.新的环境-[松耦合世界]     4.模糊的边界    四、小贩的烦恼-[竞合关系改变,并行与串行互换]    五、小结   第七章 社会进化-[社群]    一、血缘的联系-[熟人社会]     1.熟人社会     2.男耕和女织-[社会分工]    二、冰冷流水线-[陌生人社会]     1.陌生人社会-[社会关系解耦]     2.工业流水线-[契约关系]    三、熟悉的陌生人-[虚拟熟人社会]     1.一日三地-[时空效率]     2.虚拟的真实-[逻辑整合]    四、你距我有多远-[社会关系维系]     1.交往拉近距离-[人际有距离]     2.不确定的朋友-[区别熟人与陌生人]     3.架空穿越-[突破时空逻辑性]     4.特别的我-[个体是人际的基础]     5.迪吧与丛林-[社群文化背景]    五、进化的力量-[技术与人文统一]    六、小结   第八章 平行的世界-[交换机]    一、电话的启示-[空间重构/交换网络]     1.诸侯之戏-[通信的意义]     2.烽火连城-[流程化的通信]     3.朝堂上的舌战-[交流的空间障碍]     4.电话的救赎-[通信交换机]    二、扫街与泡网-[选择与交换]     1.宅女淘货-[选择]     2.隔空购物-[从流程到交换]     3.数字号码-[离散化空间]     4.松散的世界*-[交换方式]     5.再说交换*    三、 合纵到连横-[交换机制的规则转换]     1.忘却的链条-[纵向失效]     2.收费音乐站-[走向并行化]    四、并行时代-[交换器工作特征]*     1.粘连的供需?-[薄膜与交换]**     2.广场上的对话-[空间分割与跳数分割]     3.跳数隔离-[网络链接]     4.背景噪音-[选择器效率]     5.冗余和有效-[选择器规则]    五、信息流转-[管道效应]*     1.过滤与相变-[交换过程的定向问题]     2.信息筛选-[选择器过滤规则]     3.柔性的结构-[结构的变换]    六、流水与追溯-[过程对并行转换的实例]     1.一闪而过     2.过目不忘     3.动与静    七、窗口到生态-[并行化基础] *     1.访问窗口     2.交融的生态     3.沙粒与混凝土    八、小结  下篇 稀缺之变:价值的支点   ——重新评估的商业价值   第九章 供需失衡-[市场规则失效]    一、劳动创造价值    二、不再稀缺-[富足供给]     1.零成本生意-[成本为零]     2.无损耗产品-[数字产品]     3.富足经济    三、需求饱和-[需求饱和]     1.一天吃几顿肉-[需求饱和]     2.高产量的烦恼-[供给富足]     3.失衡的买卖-[需求失去弹性]    四、失职的货币-[定价悖论]     1.大富翁游戏     2.借钱悖论     3.给钱就卖     4.稿费值多少-[难以估值]    五、数字游戏-[炒股票]    六、谁是所有者?     1.机器生产     2.自相矛盾-[定价悖论]    七、小结   第十章 寻找驱动力    一、经济危机-[市场经济失衡]     1.祸起“次贷”     2.金融风暴     3.危机肆虐-[无阻尼的深渊]    二、小买卖的学问-[交易解耦,信用手段]     1.没钱也吃烧饼-[消费品的信用支付]     2.借驴拉磨-[资产的信用支付]     3.以空卖空     4.泡沫破灭    三、稀缺性的困惑-[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     1.零成本悖论-[资本价值的计算]     2.寄希望于信用-[信用的局限]     3.谁来掘墓?-[价格体系崩溃]    四、价值新支点     1.消费创造价值-[价值二元论]     2.时间之戳     3.分配的实现-[社会分配]    五、小结   第十一章 市场新格局    一、泛商业来临-[富足经济]     1.网络书店     2.长长的尾巴-[富足经济,长尾]     3.商品全流通     4.长尾重构*    二、兑现免费- [定价悖论]     1.被动免费-[定价悖论]     2.垄断价值     3.转移支付     4.广告的问题     5.解读免费-[免费的含义]    三、灵活的买卖-[交易方式]     1.小额支付-[微支付]     2.按比例分享-[分成]     3.打包计价    四、价值的度量-[计价因素]     1.开车与走路     2.有多少用户-[用户规模]     3.价值倍增-[系统的价值]    五、团购的启示-[消费驱动力]     1.地域平衡     2.团购的困惑-[来自消费的威力]     3.冲击分销-[聚集与规模]     4.消费驱动力?-[分发机制]    六、市场终结     1.流通不再-[市场流通终结]     2.告别规模时代-[规模经济终结]     3.生产在哪里?-[生产终结]    七、小结   第十二章 在线服务-[个性化与去规模]    一、满意百分百     1.细节缺陷     2.简单的力量     3.西斯的困惑*    二、教练与保姆-[从功能到服务]     1.租借的时代-[服务性]     2.从教练到保姆-[从功能到服务]     3.交付不了的产品*    三、别样的服务     1.自助服务-[自服务]     2.生产还是消费?-[用户服务(UGS)]     3.服务融合-[Mashup]     4.平台化*    四、与众不同-[个性化]     1.细分市场     2.你是我的唯一-[个性需求]     3.去规模化     4.二八规则失效    五、为什么是服务-[服务的意义]     1.“推”与“拉”     2.虚拟的管道-[借力交换器]    六、生产进化-[社会解分工]     1.劳动-[劳动解耦]     2.世界轮回-[螺旋式轮回]     3.数字化生产-[信息化生产/设计的过程]    七、财富的本质     1.穷光蛋的生存权     2.欲望的边界     3.消逝的金钱    八、 小结  后记:一个人的网络  本书索引   一、孤独之变:交流的彼岸    1.沟通    2.传播    3.存在    4.联系   二、碎片之变:秩序的重组    1.碎片    2.流程    3.社会    4.并行   三、稀缺之变:价值的支点    1.供需    2.稀缺性    3.市场    4.服务

章节摘录

插图:其实我更想表达的是:这不只是一个找答案的地方,像“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讲故事”一样,只为追溯故事的起源。这是改变的开始,就像看一本书,开始以为是本小说,看着看着,潸然泪下,最后发现,那是命运的预言,不仅告诉你过去,还教给你未来。科技,互联网,人文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技驱动人类从必然王国中走出,一步步摆脱生存的困扰。从人猿的匍匐前行到火箭的第一宇宙速度,以时空效率数量化标度的科技水平得以千万倍地提升;当徒步1小时行走5公里的人们骑上自行车,十倍的效率给予了十倍的信心;当飞船载着百万年的梦想奔向云霄,人类几乎冲破时空束缚的边界!科技效率,一直激动人心的旋律,缔造着物质文明的丰富。然而,丰富真是人类的终极诉求吗?拥有与包袱的区别在哪里?何处才是物欲的尽头?效率能否支撑人类一直向前?互联网——科技效率极致的见证,将远至跨越星球的沟通,实现在人来不及分辨的转瞬之间。如果,人的感官本身有着生物学的限制,效率的提升是否还有意义?效率的终点又在哪里?我曾经想,驱动人类进步的动力到底与什么有关?文明的发展,有着诸多不同的解读方式,从科技到文化,历程曲折而复杂。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什么?如果互联网只是一种科技现象,那上帝该有多么的奢侈,让一个如此精美的作品,只成为理科生意念的玩物。我们不止于解析那些在微观上看上去毫无规则、在宏观上又极具规律的故事,我们想知道,蝴蝶的振翅到底与哪一次海啸有关。互联网不该只是技术的,不能简化成内容和工具,它应该属于生活本身。互联网的真正深刻之处在哪里?人类正经历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的过渡,信息的交流正在替代物质的流通,成为世界新秩序的决定者,信息的流向不再受制于传统的时间和空间。与之前的任何时代相比,空间、时间的概念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颠覆。

后记

读中学的时候,在物理书上学习到电子的静止质量是9.11×10-28克,即一千亿亿亿分之一克。电子静质量能够如此精确地测量,在感叹科学精巧的同时,我有些迷惑,因为,精确的电子静质量意味着,所有的电子具有相同的静质量。上帝真是个神奇的农夫,他播撒的种子长着完全一致的果实。如果我们换个角度考虑,太阳与地球相距这么远,你能顺理成章地接受“它们上面的电子静质量会完全相同”的结论吗?要知道,相邻两株稻谷上的颗粒,它们的质量都不会相同呢,这是巧合还是必然呢?如果在大街上看到两个长得一模一样的人,我们会怎么想?通常,只有双胞胎才会长得一模一样,也就是说,我们会认为,他们是同一个妈妈生的,来自同一个地方。太阳和地球上相同的电子也来自同一个地方吗?如果宇宙里所有电子都具有相同静质量是个事实,可以得出“宇宙从同一个地方演化出来”的结论吗?这个图景,倒是吻合了宇宙大爆炸学说。那些在同一个农场培育出来的优良种子,随着播种到各地会慢慢出现差异,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差异将越来越大,时间、空间的隔离越大,维持相同性的难度越高。

媒体关注与评论

醒客作为互联网行业的资深从业者,对新闻门户模式以来的国内网络新现象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也对全球范围的互联网现象进行了解读,《裂变》从互联网走到了互联网之外,阐释了互联网对世界社会、科技和经济将产生的深刻影响。 ——陈彤新浪网执行副总裁/总编辑 “互联网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它正在完成从使用工具到生活方式的角色转变。它究竟会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变革?它究竟将引领世界走向何方?《裂变》一书从人文、科技和经济三个方面给出了答案,书中大量的分析和预测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会变成现实。” ——曾明发中国网民文化节组委会执行主任/中国互联网大会组委会副秘书长 未来不可知,互联网的未来更加不可知,中国互联网的未来极端不可知。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想象一下那个未来,并在想象中,愉悦着,美好着。 ——keso5Gme.com创始人、著名IT博客作家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本书具有独特的视角和开放的思维,帮助读者变得更加明智。互联时代,一定要“先立足未来,现在才有意义”。“裂变”,让你“看得见未来”!  ——唐彬易宝支付(YeePay.com)CEO兼联合创始人 农业文明使人类结束了流浪式生存而进入定居社会;工业文明使人类征服自然从而创造出财富社会;信息文明的崛起将如何影响社会?本书带领我们预测人类社会因互联网的存在而在人文、科技、经济领域发生的三大变局,以文字解读世界,用进化的观点看清未来。 ——潘海东互动百科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 互联网时代,个人变得很渺小,却也可以很巨大。关键在于是否能够从宏观角度看待自我价值,并借由互联网实现人人都有影响力,本书可以带给你一个全新的思考与观察角度。 ——邹明凤凰网副总裁 从宏观领域谈论互联网冲击的著作并不少见,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其关注的出发点是我们每一个人,甚至微观到“字节”和“原子”层面。无论你是否已经感受到“裂变”带来的巨大颠覆性,但你的生活已经因此而改变。 ——朱研环球网执行副总裁 人类因为沟通而存在,文明因交流的方式不同而改变前进的航程。本书从沟通和传播的角度讲述了互联网对人类生活方式的颠覆和影响,媒体的形式、价值和地位将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而重新洗牌。作为一个从事过广播与电视的媒体人,我们应该深思如何去承认并迎接这场即将到来的变革?本书会给我们带来崭新的价值视角! ——夏青中央电视台记者/编导/主持人  想了解互联网带来的社会、文化、科技的变化究竟有多深刻,本书将是你的不二之选。市面上讲互联网未来趋势的书不少,但从哲学高度来讲的图书,这应该是第一本,需要细细品读。2010年我将《IT时代周刊》定位于精品年,我相信这本书也会成为2010年图书出版领域里的精品之作。 ——曹健《IT时代周刊》总编  这本书的一大特点是它是“跨界”思考的典范。作者在各个领域的知识积累成就了本书的丰富与生动,很多道理让人可以在轻松的故事之后深入理解。同时也诧异于作者到底“高龄”几何以有时间形成这样的多角度、多学科的积累和思考? ——康路《商学院》杂志编辑部主任 我们离不开快餐文化的高效率,也需要沉静思考的深度,《裂变》是适合反复品读的人文、科技的文化慢餐。 ——李峥嵘《北京晚报》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类的交流更加快捷方便了。但是,人类有了互联网,孤独感却仍排解不去。这是为什么?互联网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的生存境况?类似问题,本书不但提了出来,还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作者提出的这些问题都有很高的哲学价值,可他不是哲学专业出身——这点很值得庆幸,因为换成哲学专业人士,是很可能意识不到这些问题的。要知道,在哲学领域,如果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即使无法解决它们,也算是立了一大功,因为有质量的哲学问题差不多都无法解决。 互联网来到中国已有很多年了,难得有一位像醒客这样有过专业经历的思考者,从哲学高度对互联网与人类生存状态的影响进行了反思,本书算是立了一功。在互联网行业多年的实务经验,让作者的思考有着更为扎实的事实支撑。书中的108个小故事通俗易懂,以小见大,避免了一般哲学论证的枯燥,的确是难能可贵。 ——郑挺颖《青年参考》  人物是世界的灵魂,通过本书的108个人物,读懂人文与科技的未来世界。 ——薛芳《人物周刊》 许多故事的背后,思考驱动着真相浮现,《裂变》通过108个故事,演绎思考的力量。 ——曹飞跃《Vista看天下》 《裂变》是一本将产生深远影响的书,它将彻底改变人们对未来的看法。 ——张静《华商报》

编辑推荐

《裂变:看得见的未来》:我们今天熟悉的,却未必真的了解,我们明天憧憬的,又未必真的陌生。在这里,读懂现在,看清未来!世界正走在裂变的路上,我们将去向何方?20大门户和社区网站一致鼎力推荐15位来自互联网和媒体领域的资深专家联袂推荐20世纪70年代,托夫勒开创了未来学先河,《未来的冲击》从社会解读未来;20世纪90年代年,尼葛洛庞帝描绘出了数字化时代的美好蓝图,《数字化生存》从科技解读未来;今天,醒客的《裂变》将从社会、科技、经济的角度全面解读人类的未来。【《裂变:看得见的未来》语录】:所有进步都是对过去的决裂,只有变化是永远不变的!世界正走在“裂变”的路上,因决而裂,因变则通。裂变是交流演化的核心:从最初面对面的直接沟通,到今天海量的互联网信息,交流的固定性被打破,在形成丰富性的同时,也带来了面对纷杂信息的焦躁,人们需要突破孤独释放更多的自由。裂变是时空演化的核心:信息化对时间和空间关系的冲击,世界裂解得“破碎”了。数百年来工业界赖以存在的流程化方法,由于时空“破碎”而面临失效的危险。微观的变化也会反映在宏观的社会关系上,“重构”是时空关系、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全面的变革。裂变是价值演化的核心:生产与消费随着社会分工的到来而分离,随着稀缺性的消失价值难以在生产与消费的交换中实现平衡,价值本身也分裂成两个侧面:生产价值与消费价值,随着动力从生产价值转向消费价值,社会分工也向人性化回归。如果互联网仅仅作为工具存在,就太可惜了,生活在网络上,那才是互联网的真正价值。寂寞与生俱来,需要不停地向外彰显自己的存在,意识自私性是孤独的原因,人,一直在挣扎摆脱孤独寂寞的战斗中。人与机器通过网络融为一体,延伸着我们的存在和知觉,具有图灵意义的网络也在分享我们的存在,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邻居变得越来越陌生的背后,空间的连续性被打破,现实的空间正在被解耦(解构)工业化的基础是契约与流程化,空间解耦正在动摇工业化赖以存在的基础。信息虫洞,让中间环节消失或者变得透明,不管真实空间有多大的距离,服务者和消费者仅隔着一层薄膜。互联网正在重构工业社会以来奠定的时间与空间秩序,世界正走在熟悉到未知的关口上。人类正经由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换,当空间、时间被解耦之后,伴随着碎片化,过程的优化逐渐被海量的精确交换取代。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正在从过程模式向交换模式转变,世界正在从过程器(Processor)转变成交换器(Switcher)。以物质占有为前提的价值(财富)观念,越来越不适应新的时代。当富足供给遇到需求饱和,不恰当的金融手法推波助澜,灾难正在到来。用户服务的诞生,打破了传统商业从生产者向消费的单向流转的格局,未来服务将出现双向以及多向化,生产者、消费者的角色将会淡化。物质文明匮乏的时代,金钱或者说通货,“万能”地代表了对潜在稀缺的恐惧。时间经由一维的方式,不可回溯地,固执地单向前行,世界的尽头在哪里?互联网时代以来,沟通越来越方便,而我们为什么会越来越寂寞?为什么工业社会几百年来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流程化体系会在互联网时代凸显出瓦解之势?为什么在这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华尔街的天才经济学家们会集体误判?是因为他们所掌握的传统经济规则失效了吗?互联网正在颠覆人类的沟通方式。未来,人类存在的方式、意义和价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几千年来,人类的社群关系从农业文明的熟人社会发展到工业文明的契约型社会,在互联网时代,为何又体现出回归到熟人社会的趋势?为何支撑人类社会正常运转了数千年的价值分配体系和经济规则会在互联网时代不再正常发挥作用,而面临失效的危险?我们的电话经常跨越大洋,而为什么从来没有尝试过联系我们的邻居?互联网出现以后,咫尺与天涯的区别正在改变,空间被解耦,相邻性消失,这对现有的工业化大生产意味着什么?互联网时代,需求饱和遇到富足供给,谁将成为工业经济的救赎者?基因自私性是生物进化的动力,意识自私性是文明进化的动力,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人不再孤立存在,它将如何改变人类文明进化的进程?免费不是真的免费,是因为按照传统市场的计价方式,难以评估其真正的价值,银行的存款对于打猎的屠户意味着什么?互联网使得服务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企业间的合作会因此而发生怎样的变化?旧的秩序正在瓦解,旧的规则将面临失效,新的秩序和规则是否正在建立?面对未来的“变”化,我们是手足无措,还是应该积极应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裂变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3条)

 
 

  •   我是被这本书的内容简介吸引了才买的。书看了三分之二了,觉得很棒,的确看到了关于生物进化论、哲学、社会学的很多内容。看这本书的时候,让我想起来了很久以前在译言网上看过的一本叫做《失控》的书,非常NB的一本书,国内有很多人推崇,但是却很少有人说自己能看懂,我记得也是一本通过生物进化论和社会学来讲互联网的书,当时完全没读懂,不说整体的意思,就连很多句子都没看明白。

    这本书与《失控》想比容易懂多了,至少书里的故事很精彩,能帮助理解。国内关于互联网的书很多,国外引进的一些书还不错,但国内的很读书都非常一般,这本书可谓是为国产书争了一口气。


    “这是一本未来学的经典之作,它从生物进化论、传播学、社会学、科学、经济学和哲学的角度,全方位预测了互联网将给人类未来的文化、科技和经济带来的深刻变革,极富前瞻性和预见性。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分析了促使这些变革产生的深层驱动力,发人深省。

      人因沟通而存在,互联网正在颠覆人类的沟通方式。未来,人类存在的方式、意义和价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人类存在的终极形态是数字灵魂吗?上篇——“交流的彼岸”对这些问题给出了有意义的思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人性化,提升工作、生活、学习和娱乐的品质。

      时空关系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它的变化直接反映了人类社会演进的步伐。为什么工业社会几百年来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流程化体系会在互联网时代突显出瓦解之势?几千年来,人类的社群关系从农业文明的熟人社会发展到工业文明的契约型社会,在互联网时代,为何又体现出回归到熟人社会的趋势?社群关系存在的理想形态究竟是怎样的?中篇——“流程的终结”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阐述了秩序的重构为何是时空关系、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变革,指明了世界进步的方向。

      为什么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华尔街的天才经济学家们会出现集体误判?因为传统经济规则存在的前提——价值分配方式和供需关系在互联网时代正濒临失效,新的经济规则正在诞生,财富和价值将被重新定义,泛商业时代即将来临。下篇——“价值的支点”对这些观点进行了入微地分析,指出了世界平衡的新基点和以保障世界能够沿着稳定可持续的路线前进。

      本书宏观上具有足够的广度和高度,微观上又十分通俗易懂。精心组织了大量说理性的故事,108位个性鲜明的人物贯穿其中,趣味性和可读性极强。

      通过本书,我们一起读懂世界,看清未来。”

    这本书的内容简介真的写得不错,既全面反映了本书的特色,但是又没有太多浮夸之词。
  •   20世纪70年代,托夫勒开创了未来学先后,<未来的冲击>从此为未来的解读带来了诠释;而在1994年美国加州大学学者Richard A.Lawbam在发表一篇题为《注意力的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Attention)的文章后,未来学的解读开始被经济学,IT业和管理界的的形象转变:"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 而今天,醒客的<裂变>延续了上个世纪以及20世纪的精髓,将社会学,未来学以生物学,科技,经济等角度来全面诠释,让大众深深的了解.
      
      
      陈世鸿(醒客)和他的《裂变》
      
       那么,<裂变>是如何从生物学,传播学,经济学等角度来预测注意力经济给人们带来的文化,科技等的深刻变革呢?请看以下分析,绝对有你意想不到的结果:
      
       第一:沟通经济变化
      
       <裂变>本书的上篇讲的是交流的彼岸----从沟通变迁到互联网.说实话,上篇的著作可能很多人看不明白,但是,如果你拿一件事或者工作中的一个方案来举例的话:"在做一个客户的方案时,你首先要做的是和你的客户沟通,沟通他要达到的诉求点,他要的目标,他要的效果.然后通过对这些的思考,你必须要同你的TEAM成员进行沟通,头脑风暴,最后在沟通的结局中完成",那么你说,上篇的深意大吗?
      
       <裂变>的讲述是从想象力-倾听-存在-人际四个角度去诠释的.因为从上个世纪以来,人们的沟通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书信,口口相传,BB机,手机到如今的互联网.而从这些沟通方式的变化下,人们的沟通信息范围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这是一个N对N的传播系统.正是有了信息范围的N倍扩大,人们的交际信息也从原来的村儿里话到了全球信息.这些所有的变化不是巧合,都是注意力经济发展前提下的必然.
      
       所以,在看上篇的交流信息之时,看官们不妨带着不同的疑问去问自己:"我今天为什么会在这里,我为什么会做这行工作,我为什么有这些朋友?"
      
      
       第二:结构经济变化
      
       说实话,<裂变>中篇的流程的终结----秩序重构的动力,如果你对管理学,历史,空间学以及神话传说类没有一个初步的接触,那么你很有可能不太懂这篇.其实在看了三次中篇之后,我发现,它不仅仅是一个纯粹化的文字,而是一部管理学,变化学架构的标杆.
      
       从历史学来看,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大地历史翻新改革了不知道多少次,从尧舜,夏商到元明清,然后再到今天这个文明的中国,每个过度和阶段都有着不同结构变化和深层次的改换.这个相信大家都能看的出来;而从企业的发展角度来看,百度腾讯搜狐网易,在原来创业的时候也是从几个人的组织到了今天上千人的秩序结构重置.
      
       浅显易懂,不管是历史也好.企业也罢,这些能注意到的万物都是从原始---发展---进化---完善---超越五个步骤去重构的,而这五个步骤有相似于人的发展一样,他具备着锻炼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为此,中篇的讲述不仅仅是纯粹的文字化东西,而是讲述的一部管理架构学和一部发展架构学.
      
       第三:价值经济变化
      
       <裂变>的下篇稀缺之变:价值的支点---重新评估的商业价值,说实话,这篇是我认为整部书的集中精华.它把市场规则的供需关系,驱动力的经济变革,市场的格局变化到市场化的完善都讲的淋漓尽致.而且,在这至于,我还认识到了其他很多不同的个人意识.
      
       从价值的取向来看,人们的注意力经济从很早的价值浅观念已经到了现在的价值深观念变化.例如生活,很早以前人们的生活价值是基础的实际问题,而如今的生活更多的是质量问题.有可能大家会问,以前人们就不注重质量吗?问的很好,以前和现在的人都会注重实际问题和质量问题,只是现在的实际问题和质量问题的质发生了潜移默化,以前吃的和现在吃的那是完全两码事儿,就拿一句很简单的话来评定:"以前有肯德基吗?有麦当劳吗?有冰激凌吗?"
      
       而从注意力经济发展角度来看,下篇的价值支点却是一场历史性的经济改革.例如市场经济,曾经的经济交易和经济的发生都是在线下的市场上,而如今发生了变化,不仅能在线下的市场上进行交易,还能在虚拟的网络上进行着互联网经济的交易.可以说,市场学的发展正朝着超越的阶段进行着,未来的市场新格局有什么变化,以及供需的需求和驱动力的变化都是大众众所期待的.
      
       总结:<裂变>注意力经济升华的思考文学
      
       <裂变>这本书包含生物学,空间学,管理学,科技,经济学等,但实际上它却只讲了一种---注意力经济.从交流的变化,到结构的重置,再到价值的评估,这无疑都标志着,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经济.也正应了<裂变>作者醒客的那句话:"欲望源于对稀缺的恐惧,信仰是心灵安全的知觉."
      
    附:祝互联网经济发展<裂变>成功,互联网人<裂变>成才.献给所有爱思考的人们. 文·第二阿累
  •   正如古诗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应当如何深度理 解《裂变》这本书的全部内涵呢?个人相信,不同的人因为教育、职业、人生阅历的不同,会有不一样的解读方式。但纵观全书,有两层核心,一是《裂变》到底讲 述了一些什么样的内容,这是读书的第一层,也是最基础的理解;第二层是:处在这样激烈变革的时代,作为个体的大众,应当如何从社会的变迁、商业的演变中去 吸取精华,从而学会自我救赎与人格完善。这里且聊聊一家之言。

    上篇:裂变解构了什么

    要全面系统地理解 《裂变》这本书,需要紧紧抓住解构这个词儿。《裂变》共分上中下三个独立的篇章,分别解构了孤独、碎片、稀缺三种不同的变化,从而高屋建瓴地构建起沟通交 流、秩序重构与商业价值三个大的座标体系;作者从传播学、社会学、科学、经济学、哲学等不同的维度深刻揭示了互联网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深层驱动力,以及互 联网经济所推动的全新社会变革。可以说,这既是一本阐述互联网发展脉络的里程碑式的著作,同样也是一本高度揭示人类社会变迁历程的史书。
    《裂变》极具文字的张力,既解构全社会,也讲述个体生活。书中信息量之大,维度之广, 角度之深,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精品。但若以为《裂变》枯燥乏味,晦涩难懂,那就大错特错。作者于平缓的字里行间,向大众展示的不仅是渊博的知识与积极的思 考成果,书中文字同样注意保持了趣味性与可读性。这是一本融合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奇妙著作!

    下篇:未来看得见吗

    在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时代,造就了精英与草根同台共舞;这样的时代,个体价值与社会完善已经融为一体,不分彼此。大众看到的是,互联网经济发展的背后,是个体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草根也可以影响一个时代。
    在裂变的时代,处于滚滚红尘中渺小的人,未来之路又在哪里呢?随着作者流淌的文字,从另一个维度提供了一种应对世界演变的方法。虽然书中内容尚未达到完全的拨云见雾,但至少《裂变》给了大众启迪性的思考,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因为想象,人类发明了互联网。在未来,因为想象,人类还将获得更多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享受。但无论选择哪种生活方式,人类的未来,其实都是掌握在大众自己的手中!
  •   有谁知道《资本论》讲的是什么?
    大多数人能说出来的,恐怕只是一个对“剩余价值”的印象。它囊括了马克思的伟大所在。
    有谁知道《国富论》讲的是什么?
    大多数人能想到的,也只有“看不见的手”,市场经济下资源自动最优分配。亚当斯密的价值在此。
    还有《长尾理论》、《世界是平的》、《滚雪球》……通常,一本伟大的书,一个伟大的学者,留给后人的,都只是一个清晰、明确、震撼性的概念。足矣。

    资深互联网人醒客的新作《裂变》,注定将位列其中。
    全书打造了一个重磅理念:在动物世界,基因自私性是驱动动物外在行为的核心力量,动物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传宗接;而到了人类社会,由于人类有区别于动物的意识,因此“意识自私性”取代了基因自私性,成为人类一切活动的内在动力。
    这个理念,解释了我们很多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我们为什么会寂寞?因为人希望自己的意识和观念,被别人认可,去感染别人。
    为什么越是发达的国家出生率越低?因为他们已经完全摆脱了动物属性,不再看重自己的基因传递,而更看重自己的意识能影响多少人。
    为什么人会有表现欲?
    为什么家长管孩子的冲动那么强烈?
    为什么我们会钟情理解我们的人?
    为什么人需要朋友圈?
    ……
    一系列在人类文明社会的问题,迎刃而解。

    醒客的书,把在互联网时代,人类的自觉的、不自觉的特性分析得淋漓尽致。看了《裂变》,不光是了解了这些问题的所在,更可以知道,如何去利用这些特点,让自己过得开心,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并利用这些规律,获得属于自己的财富!
    这本书对从事媒体工作、互联网工作,以及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好书共分享! 文 鸿飞
  •   身边有许多朋友,他们在商业世界里纵横驰骋,但在生活中,这些人却异常敏感、寂寞、爱上网、有点宅,对文字的驾驭远远超过对语言的驾驭。他们在我眼中属于裂变的一群人:外壳坚硬,内心闷骚,快乐离他们的生活似乎很远。为什么会这样?寂寞的根源又在哪里?

    我们从未面临如此多的诱惑与选择,世界也从未有过如此纷乱。难道真是潘多拉的魔盒被打开,欲望的魔鬼从人们内心深处被释放出来了吗?

    前30年,我一直在仰望星空,希望通过追寻人生的答案获知世界的真理。直到我认识醒客,捧读了《裂变》,这才发现——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背后,还可以有如此充满哲学的本质解读。
    在当今赛跑与追逐交错主导的背后,作者能静下心来缜密思考,努力笔耕,并将自己的沉淀和积累分享给读者,他给我们一个时代的礼物。醒客以其哲学的高度、系统地思考、严谨的逻辑,通过对生物寂寞根源的追寻和纷繁复杂世态现象的解读,透过跨越时空的方式完成了社会重大现象的梳理,《裂变》给出了最具启迪性的答案:我们所有人都处在一个裂变的时代!

    《裂变》是一本有厚度的书,它深入浅出,在解读各种社会现象和互联网带来改变的同时,梳理出社会发展的脉络以及商业形态的走向,更重要的是,为读者也打开了思考的阀门,我们可以和作者一起看看未来……这是最好的时代,亦是最坏的时代。社会在裂变,大众在迷失。我们应该到哪里去找回属于我们的生命意义快乐源泉呢?《裂变》也许不能给你所有的答案,但它可以拓展你的认知角度,能让你重新审视现实中的人生。而这部作品却不仅仅讨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更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解析商业形态的演变,从而导出我们应对演变的方法。 文·李建

    如果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没有读过《裂变》将是你的遗憾。如果你内心的纷乱尚未厘清,那么《裂变》有助你走出泥泞,找到通往未来的道路。

    这是一个裂变的时代,《裂变》指引你的未来。
  •   现在回想起来才发现,这本书在内容上的很多细节都很到位,第一是书名,不仅显眼,而且和特别,能吸引人;第二是封面上和书腰上那几句简洁而有力的话,也很打动人;第三,翻开书的封面,发现折进去的那半页(在网上查了一下,叫勒口,哈哈)上写的那些问题真的很特别,虽然绝大多数都觉得似懂非懂,但是觉得这些问题都不简单,很有哲理,透露着深度的思考;第四,翻开这本书的目录,更吸引我了,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个丰富的宝藏,等着我去挖掘。

    第一遍我看得很慢,故事很有趣,有写观点也能引起我的共鸣,但是有些观点还是不太理解,而且不知道书中的诸多细节如何与书的主题对应起来。我突然回忆起这本书的前言里有一句话,大意是,如果看不懂,建议读者多看几遍,同时我又重新读了这本书的内容简介(前面忘记说了,其实这本书的内容简介也挺吸引我的),看看它是如何来归类各部分内容的,全书分为3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一个确定的主题,紧接着我看了第二遍,今天才看完,感觉自己大概领悟了七八层吧,看完后心里有几份冲动,真是佩服国内居然有人能写出这样的书来,真的是太难得了,这正是一本好书,是一本需要反复去品的好书。

    分享作者的一个观点:“几千年来,人类的社群关系从农业文明的熟人社会发展到工业文明的契约型社会,在互联网时代又呈现出回归熟人社会的趋势”如果关注SNS,对SNS有一定研究的朋友肯定会非常赞同这个观点,作者总结得很到位。这种关系的变化,对我们每个人和整个社会都有极大的影响,这本书尝试着去探讨了这背后的本质。
  •   带着很高的期待值买来看了(因为对醒客的博客还是喜欢的),没有看完,但现在的感觉(至少前半部分)令人失望,要耐着性子看,遗憾,不符合互联网的特点,但愿后半部分有点干货。

    第一页似乎就存在错字,也许我落后了,也许现在应该把“阅读”改为“悦读”了,出现在国内首屈一指的互联网经济大师——姜奇平写的前言(Foreword)中,显然不是大师的错别字,肯定是编辑有误,遗憾啊!
  •   这本书拿到手后,连续看了一周,每天上下班的路上和晚饭后都在看,看这本书花的时间比看平常的书多出了快2倍。刚开始读的时候觉得和本书有点意思,但是读起来有些吃力,因为里面有很多话不是在脑子里过一遍就能明白的,需要回过头来去想,这也是看得慢的原因。大约读完第一篇,感觉就上来了,发现这本书真的不简单,里面的很多观点都很犀利,作者的思考很深入,觉得这本书不是一般人能写出来的,原来国内还有这样NB的作者,之前一直都没有听说醒客这个人,汗颜。

    在具体内容方面,第三部分的前瞻性最强,这对从互联网行业的创业者和管理者也许会很有启发。
  •   关于《裂变——看得见的未来》这本书,我有话要说!

    我喜欢看书,但很少写评论。但这本书,我看了之后,实在忍不住要多说几句。

    表扬的也有,批评的也有,就当是我自己自言自语,各位朋友不必理会。


    作者的思维确实很独特,我想一般的读者读一遍读到的会是一头雾水。如果这本书作者加一些注释,加一些导读,我想会有更大的益处。(因为很多读者并不是以作者的那种思维方式在思考问题,而作者要想读者明白你所谓而意,那你必须把你的思考模式告诉读者)。从这里也就反应书了这本书的问题,就是没有从读者的角度来写这本书。

    这本书确实写得很有份量,作者抛出了很多问题让人们思考。我们司空见惯的一些事情表面,其实都折射出变革的本质。这本书也不是快餐文化,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

    所以我建议作者将书中提出一些思考,命出来在进一步思考。这样才会更加说服于人。


  •   买这本书很偶然,是一位交往了很长时间的网友推荐的,我们还从来没见过面。这位朋友对这本书的评价极高,当时我不信,因为这两年来被国内那帮读者骗得失去了信心。因为对这位朋友还比较信任,于是在豆瓣上看了看,几乎全部是5星际的评价,这一点让我感到震撼,因为很少看到这样的情况。

    言归正传,说说我对这本书的感觉吧。昨天下午下的单子,今天下午2点多的时候书送到了,回家时在地铁里迫不及待地开始看了起来,把正文前的内容看完了,感觉这本书的确不同凡响,好坏且不论,以前从没看过这样的书,感觉哲理性很强。给大家举个例子,正文前有一句话:“欲望是源于对稀缺的恐惧”,这句话我非常赞同,而且深有体会。可能很多朋友看到这句话时第一反应会一头雾水,但是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人们之所以有占有欲,是因为他需要某个东西,而且这个东西不是随便就能得到的,也就是稀缺性的。再说简单点,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空气吧,但是我们却没有人去收集空气,因为我们随时张嘴都能呼吸到,因为它是富足的,不是稀缺的,所以我们没有占有它的欲望。

    这本书可以好好看看了,等看完了再来和大家分享。
  •   在中国经济、商业、管理类的书,90%是**(这符合“斯特金法则”S***GEON'S LAW),这些书是cut&paste产物,基本缺乏原创性。
    在中国,最值得看的书,是把国外的先进理论与中国本地环境相结合的书,而且要有本土化案例的书,才是值得一读的书。 如《发现商业模式》、《借势》(虽然有些讨厌作者攀龙附凤的做法)。
    在商业基础理论和重大发现方面,我基本不看中国人写的书,不是外国的月亮圆,而且中国的作者和大部分中国人一样,急功近利,没有钻研精神、缺乏实证研究。
    目前商业管理最前沿、最伟大的发现,无一例外是美国人的杰作,《长尾理论》、《众包》、《蓝海战略》、《引爆点》,这就是美国的力量,美国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选好书我有几个方法供大家参考:
    1、作者背景:有真正丰富的实战经验,知名财经记者编辑的作品通常也不错。
    2、网上看书评:好的评价未必可信(可能是作者的托儿),但差的评价通常可以相信。
    3、看推荐者:如果推荐者很有名,一般不会太差。
  •   这是我在当当买的第一本书,以前一直在**买,经过之前的“硬盘门”事件之后,彻底对**失望了。

    我这人没啥好习惯,唯一能拿出来说点事儿的就是自己还比较喜欢读书,而且喜欢读那些一般人都不怎么爱看的书。这本书买了一个多星期了,差不多也看了一个星期,今天终于看完了。看的过程中频频为作者的观点暗暗叫好,有的话说得真的是非常精辟,真不知道作者是如何思考出来的,NB。杯具的是,也有些地方看不懂,不知道是不是功力不够。似乎这本书里的每一句话都需要读者去思考,好像都不简单,还有书中的故事,看似简单有趣,但是的确能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观点,作者驾驭文字和说明问题的能力也是超强啊。这样的好书,还真是很多年没见了,非常了不起。
  •   可以对未来 有一个全新的认知!
  •   这本书是在手机电子信息上看到的~~推荐的~~所以买来看看~~说实话已经买了好久~~到现在也没读完~~我个人觉得书很一般吧~~~看久了有种想睡觉的感觉~~呵呵~~
  •   由于比较忙,这本书大概看了快2个星期,很耐读的一本书,很多观点值得思考,建议喜欢看书的人都看看,错过了比较可惜。
  •   作者在这本书里写的很多观点,的确比较超前,有些能理解,理解后会给人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有些还不能理解,不知道作者究竟想表达啥,还得仔细揣摩。

    总体来说,这本书是超棒的,向爱读书的朋友推荐。
  •   值得时时读~,是本质中的传播
  •   看起来不像是正版 还没有阅读 希望内容好一些
  •   内容比较宽泛,讲的生动
  •   所谓裂变,重点应该是在当前的‘变动’和未来的‘势’上面,结果本书大部分力气花在了过去,真正关心的未来的变却草草收尾。有点小失望

    当然前半部分还是不错的。
  •   互联网背后的东西,能看到一些,值得一读。
  •   书本质量还算可以,没发现错误字眼和坏页,内容有点意思,心情不爽时可以看看,有点哲学的味道,但语言手法却是网络上博客的风格。
  •   对未来学不了解的人,不建议购买。不然会很失望
  •   不是特别喜欢这本书,没有其他基本未来学书写的犀利
  •   是在网上看到作者的文章才买的这本书,总的来讲还行。
    就是感觉里面讲的有些东西过于牵强了了。
  •   我真在阅读
  •   这本书,媒体抄作得太夸张了...
    看完了,好像没什么感觉!
  •   书没有像其它评论的那么好,不过还不错,
  •   这本书还不错,介绍给朋友看了
  •   一般。看完后没有特别深的印象。
  •   这本书说实话,真够烂的,就看了书的封面有个20大门户网站买的

    内容和互联网基本没什么关系

    全是些哲学范畴的东东
  •   本来是奔着互联网的源头去买的这本书,买来看看,失望,一开始还搞了这么多的噱头,整本书泛泛,类似于作者平时生活 工作的点点感悟,这种书没什么意思,额,个人见解……
  •   新书还没看。。刚送来。居然被蹂躏的不成样子了,当当的服务太没质没量了。。
    虽然说这次只买了一本,也不会这样吧。。
    已经遇到两次这样的情况了。上次买的四本,只有一本完好。。郁闷。
  •   根本没看明白,写的是什么都不知道``
    看了那么极力的推荐才买的``就只看了几页,一头雾水``
  •   看评论很好,就买了,但是我发现我上当了。
  •   各位来到卓越网准备详细了解或购买这本书的朋友们:你们好! 谢谢你们对这本书的支持与关注,我是这本书的策划编辑杨福川,很高兴你们能花时间来看我的这篇评论,如果您读过这本书,想必您肯定会赞同我的观点,会与无数认真读过本书的朋友产生共鸣。 1. 这是一本充满思考和哲理的书,这几乎是所有读者看过本书后的本能第一反应,因为这本书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包括生生物进化论、传播学、社会学、哲学、经济学、科学,等等; 2. 这是一本极具前瞻性的书,本书之所以定位为未来学,是因为本书中有很多观念都是极具前瞻性的,但是这些观点并不是以直接的结论方式给出的,需要我们沿着作者的思路去思考; 3. 这是一本至少需要读2遍的书,第一遍从微观上读,第二遍从宏观上读。作者醒客老师建议我们第一遍从微观的角度切入,结合故事去理解书中的每一个观点;第二遍是从宏观上去理解,因为书里的观点都是相关联的,结合起来理解边能理解整体的意思。读完第二遍时,你们很有可能会很激动地把它推荐给你身边爱读书的朋友,喜欢思考问题的朋友。 4. 这是一本在社会上已经引起广泛讨论的书 : (1)6.26日,本书的发布会在新开张的亚运村图书大厦(北京最大图书大厦)隆重举行,新书签售会演变为粉丝见面会,场面非常...壮观,近100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搜索关键字”裂变 新书发布会“即可; (2)本书出版后反响强烈,央视网、和讯网、环球网等多家网站已经对本书作者进行了专访,后续还有多家大型网站准备采访本书的作者; (3)已经有数百家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对本书的相关信息进行了报道,反响强烈; (4)本书在新浪微博上的讨论已经超过3000余条,好评如潮; 关注还在升温,讨论还在继续······如果你是一位爱读书之人,爱思考之人,相信这本书应该不会让您失望;如果您习惯于轻松阅读,也许本书不会让你读得太快,但是它可能会培养你慢读的习惯。无论如何,都希望这本书能让您从中受益,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都欢迎通过本书中提供的联系方式与作者取得联系。相信这本书会在您的阅读生涯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祝开卷有益! 阅读更多 ›
  •   身边很多朋友都在看这本书,都说好,我看了之后才发现这本书确实不一般,堪称难得一见的经典,我正在看,看完了继续和大家分享。推荐所有爱看书的朋友都看看这本书,不过,如果你对互联网知之甚少,恐怕会看不懂的。
  •   内容一般,低于预期。
  •   收到书了,一直非常期待醒客老师的这本书。因为接触互联网行业不是很久,自然缺乏基础理论知识,老师的这本书内容充实,要多读几遍,并且结合工作实际,才能够深刻理解互联网的变化规律与趋势。
  •   醒客将互联网的未来用简单的文字叙述了,一个个小故事,非常便于理解和记忆。是一本好书,值得闲暇时读一读。
  •   分享观点(人文):基因的自私性是生物界进化的动力,意识的自私性是人类文明进化的动力1976年,英国牛津大学的公众理解科学教授、行为生态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出版了他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阅读更多
  •   这是唯一一本让我读过2遍的闲书。买这本书是因为身边很多朋友的推荐,微博上也看到不少带V的大佬在推荐。... 阅读更多
  •     【 吻向那张嘴℡
      328256892】 诚邀腐女、御姐 萝莉等各类JP话唠女王的加入以及内心强大的小受、怪蜀黍、直男等具有高尚情操的流氓*前来挑战!!!
        本群宗旨:闷骚无罪,意淫健康,誓将*进行到底!!!
        另,不嗨的表进来 光要会聊天的银 如果您会聊天 想聊天 欢迎来着聊
  •     合上电脑,我突然意识到电脑一直开了一整天了,突然想到我妈了,她经常性的把电视一开就是一整天,我就经常问为什么没有人看你也要开着电视?舒服,她说。~他们那代人是经历了电视从无到有的这个过程,电视成了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于是他们就习惯性的开着电视,如同现在的我习惯性的开着电脑,我想影响他们那一代人的是工业文明,那么我们这一代就是受着信息文明的影响,未来不可知,但是现在影响我们生活的最大的因素非互联网莫属了,它正在改变世界,最近看的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互联网这个神奇的东西是如何改变世界的,虽然有些段落和段标题之间的联系很少,但有些话还是很有启迪意义的!
  •     可能是我水平有限
      我觉得吧
      每个小篇都ok
      但是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每篇看完就看完了
      也没啥特别的感觉
      所以还是我水平的问题
      作者收集这么些材料也不容易
      想告诉我们一些发展的规律
      可惜
      我水平有限
  •     看到这本书的评价的时候很感兴趣,本书介绍的时候提到“本书从生物进化论、传播学、社会学、科学、经济学和哲学的角度,全方位预测了互联网...”我对这种多学科结合阐述观点的书向来有爱好,但是真正买来看以后发现比较失望。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虽然各个学科都有涉及,但是结合地不够深入。这种程度地引用不应该在介绍的时候作为一个卖点。
      二、作者在事例和自己观点的逻辑结合上不是很成功,有的地方让我感觉莫名其妙。
      三、希望作者对意识的自私性(这个作者作为书中的一个重点介绍)的观点进行更深入的阐述。
  •     最近在读醒客(陈世鸿)的书《裂变-看得见的未来》。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的努力。醒客把自己生活中的人物嵌入到书中成为素材,配图配文,关键是配自己的思考。
      
      我从来看见一个中国人如此努力把自己读过的宇宙学,人类学,物理学,信息学和身边的互联网一一触发灵感,企图通过互联网写出人类生存困境的哲学,我非常欣赏这种努力,因为我也在这种努力过程中,当然我的方向和醒客不同,醒客更像一个通过互联网思考哲学的人,而我从来都是一个关注某些具体的事情可以怎样做好的人。
      
      坦率的说,我认为中国人做这样的思考努力是有必要的,但是就目前我阅读的经历来看,的确都很难达到一个足够的高度,努力的人多了,才会在这些努力的人中会出现能弄明白的人,我历来如此看问题。
      
      醒客这本书最大的遗憾就是全书缺乏一个清晰完整的理论体系去组织,用我经常讲幻灯片制作的理论说就是:想放在PPT上的信息太多,其实只需要讲明白一点就够。看起来是讲故事,但人很容易跟着思维飘起来,一会现实,一会网络,一会社会,一会物理,使得整本书的观点显得有点结构性消化不良。
      
      此外醒客很多构思都是基于个体或个体圈子的阅读感悟或生活经验,缺乏群体可实证的数据,也许只是和我的个人体验不同,我对醒客的观点有更多的思考,也写出来和醒客继续沟通。
      
      比如谈到沟通,醒客说沟通的目的在于维持人和人之间的稳定关系。
      
      我倒经常和网络上一个偶然加我的ID聊上几句,可是过了这晚,我也不记得曾经某天某日和某人(某ID)曾经说过什么,也许这辈子我再也不会和他再次聊天,更谈不上见面了,这种沟通是因为寂寞?似乎不全是,是因为想传播,似乎动机也不那么强。我写这段的意思是似乎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这种经历让醒客的定义产生了不完备性。
      
      谈到人要沟通,醒客的意见是因为寂寞,孤独是具体的寂寞,寂寞是抽象的孤独。寂寞会让人感到孤独,孤独的人渴望远离孤独,因为有了互联网,就依赖通过网络沟通摆脱寂寞。
      
      可我不这么看。我始终觉得孤独是一种境界,不是寂寞的人能享受的。我原来说过孤独是一种生活状态,你会喜爱它,寂寞是一种现实情境,你想摆脱它。
      
      孤独是缺乏同类感,寂寞是离开同类感。人之所以沉湎于网络,不是因为寂寞,而是因为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的意义。
      
      假如你知道你自己为何存在,是可以孤独下去,而且会很享受这种孤独,我近年来其实越来越宅,和我渐渐体会到一个人的自由有关,这种自由离不开孤独。比如我现在每天电话很少超过3个,甚至一个都没有,这种状态让人享受,但这并非意味着我不会沟通,甚至不善沟通,我倒觉得孤独状态下思考反而有了深度,有了深度的东西,写出来才能触动别人的心灵,才更容易传播。
      
      并不是沟通促进传播,或者传播促进沟通,而是你找对了适合传播的内容,然后选择合适的媒介。至于互联网让沟通碎片化,在我看来,不是因为网络把时空变得零碎,而是网络让沟通变得过于便捷,凡是过于便捷的东西,都让人没有认真深入思考就获得发表的机会,这样的沟通自然容易碎片化和质量不高。这也是为什么微博流行后我更愿意耕耘我的博客。我深信,假如没有博客一篇又一篇长文字的锻炼,我很快就会变成拥有无数观点和俏皮话的集合,就是没有逻辑和思想的微薄控,我拒绝接受这样的结果。
      
      有人说KESO微博才1万人,可博客订阅早超过这个数量,我觉得这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微博可以传播观点,却不能传播思考的过程,博客可以,KESO博客的价值也在这里。
      
      互联网信息传递是快捷,可是无论高质量还是低质量的信息都可以快速传递给你,你必须成为一个巨大的高效信息筛选器,才能真正面对信息时代的数据泛滥,这恰恰不是大多数人擅长的事情,所以表面上他们在遨游网络,其实他们是陷入网络。
      
      对比书籍,经过专业编辑把关的书籍总能针对某类人群发挥作用,专业编辑就起到某种信息筛选器的作用,而作者恰恰起到信息组合器的作用。这比个人在网络上查找信息方便得多。
      
      跟着醒客继续读这本书,醒客用自己的理解介绍了网络上的商业模式,进而延伸到金融财富的创造背后的本质,我曾经也为长尾理论欢呼过,不过我很快就发现长尾理论存在很多漏洞,在现实世界似乎越来越支持大热门赢家通吃,不管是在商业还是娱乐圈,的确存在很多长尾,但是这和是否具有商业价值很有关系。这足以在本书评外构成一个大话题,就不在本书评中节外生枝。
      
      最后我要推荐对互联网生活模式有深入思考的朋友去读读醒客这本书,这个时代做一个醒客未必是快乐的事情,不过我还是愿意选择清醒一点,不知道你会选择做一头快乐的猪还是选择做猪也依然不快乐?
      
  •     只是描述了互联网带来的变化。该书把这种变化推广到更广的社会领域,是不妥的。比如,工业社会的流程化体系在互联网时代凸显出瓦解之势...真的是这样吗?
      书内也存在低级错误。比如,180页“反映长尾现象的商品需求关系图”全是灰色的,在文字描述中写道:图中左侧红色部分;...右侧黄色部分...。
      读了本书,说是“看得见的未来”,但我还是“看不见未来”。该书没有显目的表述出未来到底咋样。
      奔着高评价和赞誉,期望很高。然而,失望!
      
  •     世界上第一部计算机在1946年2月14日诞生,是二战期间,美国军方要求宾州大学莫奇来(Mauchly)博士和他的学生爱克特(Eckert) 设计以真空管取代继电器的“电子化”电脑。这部机器使用了18800个真空管,长50英尺,宽30英尺, 占地1500平方英尺,重达30吨。
      
      当美国正和苏联正在兢争太空霸权地位的时候,美国物理学家费曼(Richard Feynman)1959年发表了“在针尖我们还有很大的空地”的论调。“人类与其这么费劲地去争夺外太空,还不如多花些功夫到针尖上面,”费曼说。如果从我们人类自身尺度的1米出发,要走到外太空,需要经过几十万米的航程,也就是10的5次方的量级。如果我们从米出发,到毫米是10的负3次方;到微米是10的负6次方;再到纳米是10的负9次方。纳米是分子与原子的尺度,所以我们人类的工程完全可以向下延伸9个量级!所以费曼说:“那个下面是一个惊人的小世界。” 如果我们用5乘5乘5个原子,也就是1百多个原子来表示一个bit的信息的话,再把全世界所有的书籍里面的信息都通过编码转化为以bit为单位的形式,只需要一颗200分之一英寸大小的灰尘。费曼提出为什么我们不把计算机造这么小呢?于是有了后来集成电路的开始发展。
      
      摩尔(Gordon E. Moore)在15年后发表了一篇文章:《给集成电路塞上更多的元件》。预言:“当电路所包含的元件数目上升时,单位成本就会下降,到1975年,在单块硅芯片上面会被经济学塞进去6万5千个元器件。”在预言的当时,只能做到在单块芯片上面集成30个晶体管,而今日在一个逻辑芯片上面,可以集成好几亿个晶体管,在一个记忆体芯片上面,还可以集成更多的晶体管的功能。这就是鼎鼎大名的摩尔定律:芯片所集成的晶体管数目与功效每18个月都要翻一番,而使单位价格则下降。“摩尔定律”准确预测并推进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这40年里,计算机从神秘不可近的庞然大物变成多数人都不可或缺的工具,信息技术由实验室进入无数个普通家庭,互联网将全世界联系起来。
      
      人类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费曼和摩尔两位先知划出的路线图上刻画着沟通进化加速轨迹。沟通进化的增速必须有催化剂,而催化的速度是照着摩尔定律在前进的。个人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就是这样的催化剂,改变了整个人类的生活,并使那些被人深深相信的理论被击溃。裂变书里把后现代的人类经济生活方式那些不再支持古典理论的方面明明白白的指了出来。
      
      花了很多的时间在读醒客的《裂变》这本书。这是一本好书的特质,不是囫囵吞枣的念过就算,而是每一段落没一字句都细细的去咀嚼和思考了好几次,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关于那些书里提到时间、空间、过程、与人际关系的解耦与重建,碎片在哪里呢?不就是操控在电脑运算及网路间的电子,布林函数0与1变化。。。就好似模拟讯号转数字讯号一样,经过了交换器转换, 这些东西被转换到了数字世界重构。而这交换器,从可能是整个社会的庞大机器,慢慢的进化分工到多个不同个教室大的计算机,然后到了一平方米不到的个人电脑,甚至到现在我们手机的大小。转换的过程依旧在分工进行,联发科之类的IC设计公司公司将这些裂解后不同功能的碎片重新组合到了一起,台积电代工模式快速并行的将重新组合后的过程器进行复制,并分配到每个人手上。这是数字世界在真实世界解码后的重新架构。这些时间、空间、过程、人际关系跑到了费曼所说的针尖下的小宇宙里继续运行着。《裂变》里用螺旋式轮回来形容我觉的是最贴切不过的一句。
      
      醒客提出很多的观点,当你读懂时,你会拍案叫绝的感叹真的是说到了点上。这本书把后现代的轮廓清晰的画出来了,这里叫他后现代是因为这些内容是已经在现代生活上都能看得到也体验到了。更期待醒客大叔能更进一步在下一部著作将未来也透露。在这向醒客这本书宏观的视野表示膜拜。
      
  •     从未如此深刻地意识到:沟通的变革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型。从鸿蒙初开之时的结绳记事,到惊天地泣鬼神的仓颉造字,再到印刷,广播,电视,互联网的出现。人类的沟通方式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发展,而变革则对社会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或许是因为发展的太快,我们几乎都在追赶着如是的变化,而鲜有时间来静心思考。《裂变·看得见的未来》一书,以故事的形式,剖析人类发展过程中,因沟通的变革,而发生的演变。
      
      在对未来的憧憬与恐惧之间,我们迫切的希望未卜先知。然而,变化横亘于一切事物之中,而人类社会的车轮,正在沿着沟通的轨道发展。每一次颠簸不是灾难,而是一次变化,是一次改变交通工具的“裂变”。
      
      醒客说过,这是一本献给思考者的书,是需要读者深思的书。我完全赞同。就像C.R.Rao的经典作品《统计与真理》一样,从某一个角度切入,从哲学的层面,让大脑进行激荡,读毕之后,醍醐灌顶,并希冀再读一遍。
      
      当人类已经习惯于网络沟通,而忘记了其他沟通方式之时,门后传来了敲门声……伴随着对未来的敬畏与企盼,我希冀了解未来。而在《裂变》中,可以看见未来。
      
  •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感慨万千。
       事实上,我自己就是个裂变的活体。我的生活依托互联网,我的朋友圈依托互联网,我的欢乐也依托互联网。
       当初与大叔相识在北京,我正过着轻松随意阳光灿烂的日子。虽无明确人生规划,生活中却时时充满激情。那时与北京的滴友时常聚会,事后想起,每一次聚会留在我心底的回忆更多是欢声笑语。
       有次聚会路上,大叔透露他正着手写一本有关互联网的书。据说可能包罗万象,从哲学到宗教都会涉猎。当时我就表示出担心,概念太过高深会不会让书显得枯燥乏味,由此造成与读者间的交流障碍。但出于对大叔职业水准的信赖,我保持了对这本书的最高期待。
       光阴似箭,时空转换。后来我换了一个城市生活,开始走上职业经理人的道路。过的日子全是按计划而行。作息规律了许多,烦恼也增加了许多,生活的空白间隙,寂寞开始无休无止地冒泡。这时,滴成了我解脱寂寞的最好载体,成为我生活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此时大叔的著作已经完成。
       有天在MSN上,大叔突然要我帮忙选择书名。随后,网络那头的他给出了主标题与副标题三组不同的搭配。当时我一眼就看中了:裂变------看得见的未来。
       无论是从逻辑上,还是从语义上,或者是朗读的口感,书的内容递进关系来看,我认为这都是最好的选择。裂变,是说我们当下,是分,是一种离散的状态;看得见的未来,是合,是量变后的质变飞跃,能给人继续前行的信心。
       总之,我用了一堆的理由,足够说服自己。当时大叔已经纠结书名许久,我的话算是一锤定音。后来我被写进书里,成为108人物之一。写我的那一章叫保持联系,事实上这正是我如今的生活状态。
       其实,书名是大叔征集多人意见后综合得出的结论。正应了那句话:英雄所见略同。
       书出版后,拿到书的第一时间,我用最快的速度读完了它。应该说,这本书没有令我失望。我喜欢信息量大的书,《裂变》相当符合我的阅读口味儿。高度足够,宽度足够,深度也足够。大叔在自由穿梭的文字间,纵横交错地讨论了从寂寞根源到网络变迁,由哲学体系渗透经济规律的诸多现象,并得出基因自私性与意识自私性两个结论。看得出来,这本书是大叔的心血之作,凝结了他多年的思考成果。书中多处场景描写直接引起我内心深处强烈的共鸣,仿佛就是写生活中的你、我、他。当然,瑕不掩瑜,书中个别章节难免有生涩之感。概念的过多堆砌,现象的过多描述,以致于结尾部分显得力气不够。书名说看得见的未来,但结尾的描述比较模糊,这是让人遗憾之处。
       我最喜欢书里这句话:因决而裂,因变则通。
       总体而论,《裂变》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书。
       朋友对我被写进书里的一段文字非常感兴趣:她的工作主要通过网络联系展开,她的情感也围绕网络展开。我的工作已经确定,我的情感也会在互联网上吗?
       我依然保持期待。
      
  •      正如古诗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应当如何深度理解《裂变》这本书的全部内涵呢?个人相信,不同的人因为教育、职业、人生阅历的不同,会有不一样的解读方式。但纵观全书,有两层核心,一是《裂变》到底讲述了一些什么样的内容,这是读书的第一层,也是最基础的理解;第二层是:处在这样激烈变革的时代,作为个体的大众,应当如何从社会的变迁、商业的演变中去吸取精华,从而学会自我救赎与人格完善。这里且聊聊一家之言。
      
      上篇:裂变解构了什么
       要全面系统地理解《裂变》这本书,需要紧紧抓住解构这个词儿。《裂变》共分上中下三个独立的篇章,分别解构了孤独、碎片、稀缺三种不同的变化,从而高屋建瓴地构建起沟通交流、秩序重构与商业价值三个大的座标体系;作者从传播学、社会学、科学、经济学、哲学等不同的维度深刻揭示了互联网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深层驱动力,以及互联网经济所推动的全新社会变革。可以说,这既是一本阐述互联网发展脉络的里程碑式的著作,同样也是一本高度揭示人类社会变迁历程的史书。
       《裂变》极具文字的张力,既解构全社会,也讲述个体生活。书中信息量之大,维度之广,角度之深,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精品。但若以为《裂变》枯燥乏味,晦涩难懂,那就大错特错。作者于平缓的字里行间,向大众展示的不仅是渊博的知识与积极的思考成果,书中文字同样注意保持了趣味性与可读性,。这是一本融合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奇妙著作!
      
      下篇:未来看得见吗
       在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时代,造就了精英与草根同台共舞;这样的时代,个体价值与社会完善已经融为一体,不分彼此。大众看到的是,互联网经济发展的背后,是个体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草根也可以影响一个时代。
       在裂变的时代,处于滚滚红尘中渺小的人,未来之路又在哪里呢?随着作者流淌的文字,从另一个维度提供了一种应对世界演变的方法。虽然书中内容尚未达到完全的拨云见雾,但至少《裂变》给了大众启迪性的思考,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因为想象,人类发明了飞机;因为想象,人类拥有了互联网。在未来,因为想象,人类还将获得更多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享受。但无论选择哪种生活方式,人类的未来,其实都是掌握在大众自己的手中!
      
  •     身边有许多朋友,他们在商业世界里纵横驰骋,但在生活中,这些人却异常敏感、寂寞、爱上网、有点宅,对文字的驾驭远远超过对语言的驾驭。他们在我眼中属于裂变的一群人:外壳坚硬,内心闷骚,快乐离他们的生活似乎很远。为什么会这样?寂寞的根源又在哪里?
      我们从未面临如此多的诱惑与选择,世界也从未有过如此纷乱。难道真是潘多拉的魔盒被打开,欲望的魔鬼从人们内心深处被释放出来了吗?
      
      前30年,我一直在仰望星空,希望通过追寻人生的答案获知世界的真理。直到我认识醒客,捧读了《裂变》,这才发现——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背后,还可以有如此充满哲学的本质解读。
      在当今赛跑与追逐交错主导的背后,作者能静下心来缜密思考,努力笔耕,并将自己的沉淀和积累分享给读者,他给我们一个时代的礼物。醒客以其哲学的高度、系统地思考、严谨的逻辑,通过对生物寂寞根源的追寻和纷繁复杂世态现象的解读,透过跨越时空的方式完成了社会重大现象的梳理,《裂变》给出了最具启迪性的答案:我们所有人都处在一个裂变的时代!
      
      《裂变》是一本有厚度的书,它深入浅出,在解读各种社会现象和互联网带来改变的同时,梳理出社会发展的脉络以及商业形态的走向,更重要的是,为读者也打开了思考的阀门,我们可以和作者一起看看未来……
      
      这是最好的时代,亦是最坏的时代。社会在裂变,大众在迷失。我们应该到哪里去找回属于我们的生命意义快乐源泉呢?《裂变》也许不能给你所有的答案,但它可以拓展你的认知角度,能让你重新审视现实中的人生。而这部作品却不仅仅讨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更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解析商业形态的演变,从而导出我们应对演变的方法。
      
      如果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没有读过《裂变》将是你的遗憾。如果你内心的纷乱尚未厘清,那么《裂变》有助你走出泥泞,找到通往未来的道路。
      
      这是一个裂变的时代,《裂变》指引你的未来。
      
  •     因为这本书好评如潮,所以关注了;因为这本书的介绍和部分内容连载,所以买了。书看完了第一遍,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读后的感受吧。
      
      首先给这本书一个定性的评价:说它是思想者的盛宴一点也不夸张。正如它在开始处说的,这是一本献给所有爱思考的人的一本书。
      
      这本书分为3个独立的部分:人文、科技和经济,这三个部分用互联网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因为它探讨的就是互联网将来会对人类的文化、科技和经济带来的变化。每个部分的都有很多小故事,这些小故事很有趣,但是有一种美中不足的感觉,就是很容易分散注意力,容易让人觉得这些小故事之间没有太多联系,从而让人觉得书稿的内容比较散,其实读完了回过头来想,这些小故事之间还是有关联性的,都在围绕每一部分的主题来说理。
      
      每个小故事都蕴含着作者的一个思考,都在表达作者的一种见解,看的过程中市场为作者的思考能力而叹服,很多观点我都有考虑过,但是没有作者考虑得这么透彻。有极少数观点我暂时还不能与作者达成共识,也许是我们理解的上下文环境不一样吧。
      
      准备好好写几篇博客来阐述这本书里的一些有价值的观点,期待与作者一起探讨。
  •     根据这本书的介绍,它应该是在分析和预测互联网未来会给人类的文化、经济和科学带来的变革,并尝试着从现有的现象去探讨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革。一翻开这本书就感觉到非常 特别,首先,它与我这些年来看的书都不一样,以前绝大多数书都是浅阅读的书,这本书可能要带着思考去读,至少我读的时候是这样,比平时看书的速度慢了大概2倍。
      
      这本书里有很多观点都非常有深度,真羡慕作者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给大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书中大概有这么一句话:“几千年来,人类的社群关系由农业社会的熟人关系转变为工业社会的契约关系,互联网时代又体现出回归熟人社会的趋势”,意思大概是这样的,这句话我非常赞同:
      
      1. 农业社会的确是一个由熟人构成的社会,基本上生活在你周围的人你肯定认识,都是你的熟人,除非你出远门;还有一点最突出的是,比如你要和某人进行一个交易,这个人基本上也是你的认识的熟人;
      
      2. 工业社会,城市出现了,大家虽然生活在一起,却都不认识,尤其是生产合作和商业合作方面的,大家只要共同遵守一些契约或合同就好了,不用管彼此事先是否认识;
      
      3. 到了互联网时代后,互联网将我们线下真实的熟人关系都搬到了线上,也就是我们在网络社会上认识的人很多都是我们的熟人,此外,SNS网络出现以后,我们都变得透明化,虽然你与他未曾谋面,但是你很容易在他的空间或主页上看到他的基本信心,而且大多都是真实可靠的,这也俨然一个熟人社会。
      
      从这3点来看,这儿观点真的非常对,但是在看到这本书之前却没有人去总结出来,人类聚集方式发生变化后,会对整个社会都产生重大影响。
      
      这本书我已经推荐给了我身边的很多同事和朋友,有少数人已经买了,都觉得非常不错,也有人反映一下子看不懂。
  •     此书,非常好。
      能够适应形势,提出诸多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但策划有些过了,因为过多的宣传,过高的期望,……,看得见的未来,本书言过其实。
      此书范围罗列之广,的确堪称经典。作者能够无私的拿出这些问题与大家探讨,让那些没有思考这些问题的人士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也能够让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去寻找自我。
      拿到书的时候,我惊奇,有些问题是我半年多来思考的问题,不是太久之前,吃惊不小。而且能够对这问题给出一定的答案,不简单,真的不简单。很多词语应该是作者第一次提出来,讲出来,看来作者也喜欢创新,很多很好的词语和句子,这或许是灵感。
      但问题是没有答案,有问题,没有答案,作者给出也仅仅是浅显的解释,多希望能够深入探讨一下,但是没有,更大的可能是作者没有思考透彻,我猜测啊,没能够将这些问题上升一个高度,进行抽象和深入的解释和升华,也许这样对作者要求太高了。
      无论如何,此书是值得阅读的,我仍是推荐。
  •     本书在当当网上也获得了读者的普遍好评,有些评论写得比较有意思,而且有一些启发性,为了便于大家理解,特将一些评论转发到这里,供大家学习使用。
        
        谢谢大家对本书的关注。
      
      
      这是我在当当买的第一本书,以前一直在**买,经过之前的“硬盘门”事件之后,彻底对**失望了。
      
      我这人没啥好习惯,唯一能拿出来说点事儿的就是自己还比较喜欢读书,而且喜欢读那些一般人都不怎么爱看的书。这本书买了一个多星期了,差不多也看了一个星期,今天终于看完了。看的过程中频频为作者的观点暗暗叫好,有的话说得真的是非常精辟,真不知道作者是如何思考出来的,NB。杯具的是,也有些地方看不懂,不知道是不是功力不够。似乎这本书里的每一句话都需要读者去思考,好像都不简单,还有书中的故事,看似简单有趣,但是的确能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观点,作者驾驭文字和说明问题的能力也是超强啊。这样的好书,还真是很多年没见了,非常了不起。
  •     本书在当当网上也获得了读者的普遍好评,有些评论写得比较有意思,而且有一些启发性,为了便于大家理解,特将一些评论转发到这里,供大家学习使用。
      
      谢谢大家对本书的关注。
      
      
      我是被这本书的内容简介吸引了才买的。书看了三分之二了,觉得很棒,的确看到了关于生物进化论、哲学、社会学的很多内容。看这本书的时候,让我想起来了很久以前在译言网上看过的一本叫做《失控》的书,非常NB的一本书,国内有很多人推崇,但是却很少有人说自己能看懂,我记得也是一本通过生物进化论和社会学来讲互联网的书,当时完全没读懂,不说整体的意思,就连很多句子都没看明白。
      
      这本书与《失控》想比容易懂多了,至少书里的故事很精彩,能帮助理解。国内关于互联网的书很多,国外引进的一些书还不错,但国内的很读书都非常一般,这本书可谓是为国产书争了一口气。
      
      
      “这是一本未来学的经典之作,它从生物进化论、传播学、社会学、科学、经济学和哲学的角度,全方位预测了互联网将给人类未来的文化、科技和经济带来的深刻变革,极富前瞻性和预见性。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分析了促使这些变革产生的深层驱动力,发人深省。
      
        人因沟通而存在,互联网正在颠覆人类的沟通方式。未来,人类存在的方式、意义和价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人类存在的终极形态是数字灵魂吗?上篇——“交流的彼岸”对这些问题给出了有意义的思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人性化,提升工作、生活、学习和娱乐的品质。
      
        时空关系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它的变化直接反映了人类社会演进的步伐。为什么工业社会几百年来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流程化体系会在互联网时代突显出瓦解之势?几千年来,人类的社群关系从农业文明的熟人社会发展到工业文明的契约型社会,在互联网时代,为何又体现出回归到熟人社会的趋势?社群关系存在的理想形态究竟是怎样的?中篇——“流程的终结”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阐述了秩序的重构为何是时空关系、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变革,指明了世界进步的方向。
      
        为什么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华尔街的天才经济学家们会出现集体误判?因为传统经济规则存在的前提——价值分配方式和供需关系在互联网时代正濒临失效,新的经济规则正在诞生,财富和价值将被重新定义,泛商业时代即将来临。下篇——“价值的支点”对这些观点进行了入微地分析,指出了世界平衡的新基点和以保障世界能够沿着稳定可持续的路线前进。
      
        本书宏观上具有足够的广度和高度,微观上又十分通俗易懂。精心组织了大量说理性的故事,108位个性鲜明的人物贯穿其中,趣味性和可读性极强。
      ”
        通过本书,我们一起读懂世界,看清未来。”
      
      这本书的内容简介真的写得不错,既全面反映了本书的特色,但是又没有太多浮夸之词。
  •     刚在当当上看到一些关于该书的评论,都很有见地,比我理解的要深刻许多,看来通过交流,我会知道更多。。。
  •     书看过了,觉得还不错,而且也给我带来很多启示,作者的知识面真够广的了,把这么多内容融合到一本书里,难度很大。如果有可能,细化深入一些专题,可能会给我更多的帮助。
  •     书看过了,属于那种读起来很舒服,但又需要费一番脑筋的书。在读的过程中得到不少启示,确实对未来有了新的认识。书中有很多精辟的语言,值得回味;也有很多说法,需要未来去验证。总而言之,我觉得值得一看。
  •     这本书可读,但也没有某些人讲的那么邪乎。私下以为本书最不可取的地方就是,特意的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把互联网上简单的问题披上诸如道家思想,宇宙大爆炸,优胜劣汰等大词汇。例如开篇中一段,其实就是要说互联网上,常被提及的六度分隔理论,但是本书却是从宇宙大爆炸讲起。再比如,书中把比尔盖茨捐献财产的行为,上升到人的乐善好施的本性的所谓哲学层面去探讨等等。我觉得这都是大可不必。当然现在思想是多元化的,醒客根据自己的思考,出书无可厚非。倒是,找一些枪手在网上炒作就不好了。
  •     在朋友们的支持和帮助下,本书上市不到1周即登上当当网经济类畅销书畅销榜的前15名,恭喜,恭喜!
      
      新浪微博为证哦!
      
      
  •     读大叔的新书“裂变”体验互联网的宁静,空间的对撞,时间的改变,从未来到现在,从空间到时间,从虚拟到现实,从个人到组织,从原始到现代,从本能到面具,从人性到真善美,你都能找到意想不到的逻辑,也许你不认同,但是这本书确实是很好的参照物,请你安静的泡一杯茶,安静的读一本书!
      http://t.sina.com.cn/flz010
  •   书读得多不见得有见解,易在繁杂的概念中迷失方向,在没有强大的驾驭能力之前却想要综合更多,只能失去焦点。作者的语言是感悟式的,穿插在中间的小故事削弱了论证的力度,核心思想不清晰“所谓的“联系”也是论证混乱),全文逻辑松散,并没有提供多少新见解。故不推荐,一个连话都说不清楚的人, 不适合指明”看得见的未来“
  •   文艺女青年四大结局:孤寡,拉拉,出家,后妈。
  •   可我不这么看。我始终觉得孤独是一种境界,不是寂寞的人能享受的。我原来说过孤独是一种生活状态,你会喜爱它,寂寞是一种现实情境,你想摆脱它。
    =============
    赞同
    孤独是一种客观的状态
    寂寞确是由此而来的主观情绪....
  •   当我离开了孤独,就真正怀缅起孤独的纯洁与美好来。没有境界是达不到孤独的。
  •   明显是没有深入思考的结果发出来的评论!
  •   嗯. 實際收穫比期望少.. 裏面的內容不太需要深入思考.. 都是些顯而易見的問題.
  •   看来是遇到高人了,希望能进一步交流。
  •   感谢阿信如此细品。
    在现实与梦想之间,许多时候让我们迷惑,《盗梦空间》也对此作了反思,人类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设计了未来,而不象其他生物的进化,自身只作变异,让“天择”决定结果。
      
      要让明天璀璨,从梦想明天开始,只有想象力才足够真实。
  •   写得非常好:)
  •   好吧,支持一下大叔,mark一个
  •   感谢您的评价。
    关于题目:看得见的未来,我想大家不会把它理解成未来的戏剧“脚本”,像是塔罗牌一样的预测,本书更多是看见未来的规则与趋势,这些才是我们真正关心未来的核心问题。
    关于答案:本书每篇都是有答案的,上篇孤独之变的答案是意识的自私性;中篇碎片之变的答案是处理方法由过程转向交换;下篇稀缺之变的答案是消费价值驱动的服务。
    不过,这本书最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每一个问题之后的思考,因此,我认为简单地在每一个故事后给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是徒劳的,通过给出给出总体的思考方向(或者叫答案),能够足够引发读者更加有意义的答案。
    对于这些问题是否足够解读的深刻,这是个主观性较强的问题。作为作者我不做更多解释。
    欢迎您就具体问题提出探讨,这对于我们深入交流会有更大意义。
    再次感谢!
  •   欢迎您就书中哪怕一个具体问题进行讨论,不要进行无端攻击。
    其他的话我在dangdang上就回复您了,不再说。
    我不理解您为什么这么做,有这精力可以放在具体问题讨论上,不用浪费大家的时间。
  •   这位兄弟用ID:guoguo168在当当网上发了一个优点无厘头的帖子,大意也是和现在一样,说这本书不好,但是他没具体说不好在什么地方;过了1天之后,他又换了另外一个ID:xilibala发了一个帖子,本来是想帮guoguo168帮腔的,没想到考虑太不周密,露馅了,能让大家一眼看出来这两个哥们是同一个人,而且是在没有看这本书,至少是没有看进去的情况下来进行无端的评价,这一点被我揭发后,这位兄弟立即把用ID:xilibala发的帖子删掉了。
    其实醒客老师和我一样,都非常希望能与各位朋友交流看过这本书后的感受,尤其是批评,只要有根据,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疑问即可。
  •   您好,我是这本书的策划编辑,谢谢您对本书的关注,这几天忙着几本要上市的新书,没有时间到这上面来看,没想到这里炸开了锅,大家都挺关照这本书的,尤其是兄弟你,再次表示感谢。
    这里的评论我全部读了一遍,也着实地研究了一下,做了这么多年的出版,哪些评论是来自真正看过这本书的读者,哪些评论是书黑的恶意攻击,一看便明白。
    我先抛出一个结论吧:
    (1)这里加了星级的评论都是购买过本书的读者发的,没什么好说的;
    (2)没有加星级的正面评价有两条转的是陈永东老师和曾明发老师对本书的评价,而且说明了是在转,这应该是作者或市场部的同事发上去的,其他未加星级的正面评价应该是自然产生的;
    (3)唯一的两个差评来自guoguo168和xilibala,这两个评论来自同一人,也就是来自兄台你,而且你手上大约控制着4个账号,这是傻子都能看得出来的。如果不出意外,后面可能还会有两篇类似的差评会发上来,或者是给guoguo168和xilibala抬庄。如果路过的朋友不信,就等着瞧呗。
    (4)guoguo168和xilibala,也就是兄弟你根本就没有看过这本书,傻子都能看得出guoguo168发的评论里的破绽,你口口声声说自己看了这本书,是作者的朋友,而且是朋友送给你的书,真是好笑,你这不是明显在侮辱大家的智商么?
    谈到评论,你觉得有20个人来顶不正常,你还让大家去看看韩寒的《独唱团》,我想你自己都没去《独唱团》的页面看过,因为独唱团里的评论少则被顶大几十次,多的被顶到100多次,这在你看来岂不是更不正常?谈到《独唱团》与这本书的比较,麻烦你有空去围脖上看看,已经有网友(有名有姓的有身份的人)在比较这两本书:谁将成为2010年最受关注的书,我想告诉你的是,这本书的关注度远比你想象的高。
    任何书都不是完美的,包括《圣经》,所以出版方和作者没有理由不接受读者朋友的质疑和批评,我们在这本书还未出版时就抱着虔诚地与各位读者朋友交流讨论的心态,这一点在书中有说明,而且我们留下了博客、微博客、邮件等各种联系方式,目的就是便于读者朋友与我们和作者取得联系,如果你真的看了这本书,我想你不会不知道,这也说明了,其实你根本就没有看这本书,而是故意在这里进行恶意攻击。再重申一遍,我们欢迎任何读者的批评和建议,也包括你的,不过有个前提条件,这些建议和批评必须是有理有据的,不能像你现在这样。
    再回到你对这本书的内容的质疑,你在guoguo168这个马甲中说作者在这本书中故弄玄虚,其实你这个评价挺没有水准的,因为:
    1. 如果你确实读了这本书,然后给出这样的评价,我只能说你读书的态度和能力还不够能读懂这本书,因为这本书涉及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很多方面的内容。
    2. 如果你没有读这本书然后凭借一些片面的了解而给出这样的评价,我建议你真的找一本读一读,如果你能指出任何一个你认为是故弄玄虚的地方,而且作者无法给你合理的解释,我和作者一定登门拜谢并在这里公开发表道歉信。
    至于说作者拿着这本书到处去搞讲座招摇撞骗,这更是子虚乌有的事情,这年头难道诽谤人不需要证据的么?人家方舟子揭露唐骏可都是有真凭实据的。
    其实每天的工作已经够累了,还要花时间到这里来和兄台你打嘴仗,想想挺不值的。做出版这么多年,我知道,任何书肯定既会有捧的人,也会有骂的人,这本书大概也不能例外,我何必与兄弟你计较呢?你说是不是?所以,我打算就此打住。如果兄弟你真的读了这本书,欢迎你根据书中的具体内容提出你的质疑和批评,不仅我和作者会非常欢迎,我想广大读者朋友也会很想看看的,就有劳你了。
    最后,无论如何还是要感谢你对这本书的关注,我不讳地说一句,只要兄弟你真的转换态度静下心来读一读这本书,遇到你认为有问题的地方与作者或我交流一下,肯定能从中受益,期待进一步与你沟通和交流。
  •   对于这位评论者,我也从评论者的角度来说一说。不要把自己的无知当个性。你的浅薄不代表全球网民都跟你一样。如果你没有读懂这本书,只有几个可能性:一,你的知识量的确不够;二:你的确是欠缺对互联网及其经济规律的基本认识。一个做了数年互联网的人士留言。
  •   to fenghuang:
    这位朋友之所以这么评价,无知可能不是主要的,可能是他心态不好,对作者有成见吧。
  •   确实是烂书
  •   我非常理解帖主对于本书的看法,而且相信是真实的想法。我身边的朋友中,也有个别人有类似的反馈,并且持类似想法的人,理科或者技术背景的人更多一些。
    这本书写作的出发点,是希望不同背景的人都能够有所获益,尽量照顾不同的人群,因此我在写作的时候,每一段虽然以故事形式体现,但希望尽量融入更多可以品读的内容,让不同的人读或者一个人不同的时候读,都能够有不同且越来越深入的体验。
    非常有意思,你觉得把简单的问题说复杂了,在我看来,恰恰正是我这本书努力的方向,因为我觉得,很多看似简单的事情其实并不简单,可以挖掘出很多的深层价值。
    当然,人们可以选择思考问题简单化,但事情并不因此而变得更容易解决。或者说,有时候我们看上去简单的问题,仅仅是我们看简单了,而不是问题真简单。同样的苹果落地,对于我们大众,不过是烂苹果掉了而已,对于牛顿则是万有引力思考。复杂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才简单。反之也成立,简单地看问题,解决起来其实就复杂。
    这本书的封面上那句话:“我们今天熟悉的,却未必真的了解”,就是解释熟悉背后的真相,使这本书的出发点。要找出看似简单问题背后的更多价值,也希望读者更多去思考品味。
    具体说到你提的几个问题,盖茨捐献财产上升到乐善好施甚至宇宙大爆炸,是想总结出一个有广泛参考意义的结论: 意识的自私性。意识自私性揭示的人文情感基础,能够便于人们了解互联网产品设计以及网络生活需要面对的基本出发点。当然不只是这些。
    非常感谢你的反馈,让我知道有些读者读书的感觉与我想要表达的有差距,非常愿意跟你更深入沟通,以便我们下一版让你更满意。
    你提到“找一些枪手在网上炒作就不好了”,如果你方便是否可以给我提供进一步的信息,便于我们核实,真实对于本书的推广更有价值。我和策划人福川在推广书的过程中,并不希望借助虚无的人来炒作,我们在推广中,会转述一些读者或者专家的评论,都是能够找出具体的人,而且大部分是新浪微博或者腾讯微博认证的人,我希望这些信息没有给你带来干扰。
  •   感谢杨福川老兄、以及本书作者的认真回复。之前的文字,只是俺作为一个普通的互联网工作者,非常个人的一点读后感。私下与杨福川也是非常好的朋友,所以并没有别的意思。也许是太习惯于互联网的快餐文化,对《世界是平的》、《长尾理论》类似这样可以一口气读下的书反倒更加喜欢。
    说道“枪手”,其实只是忽然发现在douban上,对于一本刚上市的书,齐刷刷的5星短评,感觉不可思议。
    另,醒客老兄,也非常期待,如果能有机会与你面对面交流。届时一定认真向老兄请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